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成大田园诗研究朱玲益 梅亚婕郑梦倩 朱琴霞摘要:范成大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一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反应田园生活的诗作。范成大田园诗的创作经历了早期的初露头角、中期的大量创作和和晚期的艺术成熟这样一个历程。写作于晚年的四时田园杂兴开拓了田园诗的新境界,改变了田园诗的传统面貌。突破了人们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的理解,丰富了田园诗的内容。在艺术上实现了由言情志到观民风的转变,而且成功运用了代言体。同时,四时田园杂兴,还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社会风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关键词:范成大 田园诗 突破 新变 民俗学内容一、生平概述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早年曾读书昆山,自号此山居士;晚年卜居于苏州石湖别墅,自号石湖居士。范成大出身官僚家庭,据说是范蠡之后,范仲淹的族孙。范成大幼年时期正值南宋和金人兵戎相见,南宋朝廷战事胜少败多,人民处于兵荒马乱之中,流离死伤苦不堪言。随着南宋朝廷局势的渐趋稳定,绍兴二十四年(1154)二十九岁的范成大考中进士,出任徽州司户参军,开始了他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仕宦期间,范成大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部分地区,这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使他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川行旅诗,还有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诗篇如劳畲耕、夔州竹枝歌等。晚年范成大卜居石湖,过了十年的田园生活。在此期间,范成大写成了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和反映苏州岁时民俗的腊月村田乐府十首,这使他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可与陶渊明并称的田园诗人。此间,他还编著了吴郡志五十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乡邦文献。并于此间写成了笔记梅谱与菊谱。二、创作历程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存诗较早的一位,他的早期作品中即留有田园诗,晚年卜居石湖,是范成大田园诗创作的成熟期,其间有一段独特的发展历程。范成大的田园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一)青年时期:田园风光的简笔勾勒据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成大神道碑载,范成大12岁时已“遍读经史”,其深厚的学识积淀为他之后田园诗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自幼与乡村田园的隔绝,使得他对农事和农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该时期的涉农诗歌,有晚步东郊、寒食郊行书事二首、初夏二首,纵观这五首诗的内容,诗人主要描绘的是自己外出郊游时所见的田园风光;从整体风格来看,应当是诗人早年于荐严寺读书时,闲暇出游所作。该时期的田园诗创作,由于诗人对民生疾苦还没有切身感受,所以此时的“田园”,对范成大来说,还只是一个吟咏性情的场所,田园风光是涉农诗的表现主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这种田园乐的主题与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一脉相承。(二)中年时期:行役途中的深入描摹1.诗人自赴乡举至任职徽州司户期间的涉农诗创作诗人赴乡举,中进士,任职徽州司户的十几年间,行踪扩大,眼界也随之开阔,对农村和农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涉农诗的创作数量显著增加,其内容相较青年时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诗人开始有意识地将农事内容融入对田园风光的描摹中。这一阶段,诗人虽然也有一些诗作是单纯描摹农村风光的,如花山村舍、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馀杭等。但有些诗作则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语涉农事,如在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一诗中,诗人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农民冒雨劳作不息的情景:“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咿哑啸簧鸣,枥辘连锁转,骈头立妇子,列舍望宗伴,东枯骇西溃,寸涸惊尺淀”。随着对农事的逐渐熟悉,诗人开始创作包含其自身农事经验的诗作。农作物的生长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干旱、洪涝都可能使农民一年的辛劳化为泡影。再次,有为数不少的农事诗出现。这类专门以表现农事为主题的作品,堪称诗人在该时期涉农题材诗歌创作的亮点,包括效仿王建乐府诗风格的四首乐府乐神曲、缫丝行、田家留客行、催租行, 以及后催租行、刈麦、插秧、晒茧、科桑等篇。这些诗全面细致地表现了农民祭祀、缫丝、刈麦、插秧、晒茧、科桑等日常劳作的场面。诗人能够对农事进行多方位表现,得益于其亲临田间地头的深入体察。该时期创作的诗歌均表明,范成大和农民交往渐多,在思想感情上与农民进一步贴近,开始关注田园风光背后农民的日常生活的苦乐,并入之于心,形之于文。可以说,贯穿诗人涉农题材诗歌的悯农情怀,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2.诗人外任镇帅期间的涉农诗创作该时期诗人涉农诗歌的创作呈现出几个新特点。首先,诗歌的表现主体农民,不再限于在平原躬耕的耕农,而是包括了山间劳作的峡农和水上作业的采菱户。如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诗人在过黄罴岭时,作黄罴岭一诗,描述耕种于山间的山农之困苦。诗人又将视线由地上移至水面,记述采菱户之苦。作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的采菱户,就是这样的作品。诗中写道:“采菱辛苦似天刑,刺手朱殷鬼质青。休问扬荷涉江曲,只堪聊诵楚词听。”诗中选取了农户采菱时,手指被刺流血这一细节,把采菱的辛苦比作遭受了天刑,这种比喻读来触目惊心。诗人观照民生疾苦的视角的扩展,使得其涉农题材的诗歌呈现出更加广阔的格局。其次,竹枝歌的创作。此类竹枝词虽然规模有限,但其组诗的形式和融入其中的悯农情怀,当为诗人后期四时田园杂兴的创作,作了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铺垫。综上可见,随着诗人对农事、民生的进一步了解和对农民关切之情进一步加深,农事内容开始全面融入其田园诗当中,预示着集大成式的田园组诗创作阶段的到来。(三)晚年时期:对前期田园诗的总结与超越淳熙十年,范成大因病五次上书请求解职还乡,终于得归石湖。诗人隐居石湖直至去世的这段时期,是其田园诗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便是四时田园杂兴。该组诗的创作,标志着诗人完成了对前期田园诗的总结与超越。在诗歌内容上,农事内容进一步渗透至田园诗中。首先,诗中所写的景物大都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虽是写景,但诗人选择了桑叶、鸡、蚕等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事物,让人很容易便联想到农妇喂鸡、农户缫丝等农忙场面。其次,诗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的作品。如四时田园杂兴其十:“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写果农由于担心儿童和鸟雀破坏本就不多的劳动果实,而在小径边插棘针,用网铺盖樱桃。再次,四时田园杂兴中亦有不少写节气和天气之于农作物影响的作品。由此可见,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前期涉农诗中,田园风光、农事种种、悯农情怀等内容的有机整合,而诗人将这些创作元素以大型组诗的形式集结成篇,这是其首创,也是对前期田园诗创作的总结和超越。正如钱钟书所言,诗人将田园诗和农家词“打成一个总结”,形成了内容丰富饱满的新型田园佳作。范成大由此成为我国田园诗史上的集大成者。三、范成大田园诗对传统意义上田园诗的突破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是诗人晚年卜居苏州石湖时所作的一组田园诗,这六十首绝句开拓了田园诗的新境界,改变了田园诗的传统面貌。范成大在吸取前人养分的基础上,把自诗经七月以来反映农村生活现实与自陶渊明以来描写农村自然景物的诗歌传统,融合起来,独创一格,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创造出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崭新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正如有学者所评价的:“范成大的田园诗,出现于江西诗风笼罩诗坛的南宋,诗人一反时人取材书本,化用前人的诗句,进行所谓的脱胎换骨、点石成金的改造,向农村生活中撷取生动的素材,这本身就是反对新的形式主义的进步举动,代表了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钱钟书先生评价说:“范成大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范成大以前的田园诗实际上并未描写真正的农家生活,而是表现士大夫的隐逸之志、归田之乐。即借着弃官归耕表现仕宦失意或厌恶官场。其立意往往是以乡间景物的幽静、农家生活的闲舒以及自食其力的高洁,反衬出官场的污浊、出仕的倥惚、不劳而食的惶愧。陶渊明出于自己特殊的心境,对田园的描绘是富有理想色彩的,更具有浪漫主义的气息,意境古朴淳厚而又高雅。陶诗往往直接表露他对仕宦生涯的厌恶。他的田园诗更多的让人们想到他笔下的世外桃源,这种空中楼阁式的人间仙境成了封建时代许多失意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因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主观抒情性较强,读其诗则如造隐士之境,深邃清冷,高古不凡,特别是王维早年不得已从官场引退之后,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们常托物喻意,借一些清峭孤洁的景色寄予自己不屑于俗的情怀,有时还发泄对当权者的不满(如辛夷坞、华子冈、漆圆),但手法深微婉曲,意境空灵幽淡、古寂,充满禅意和哲理,带有因政治失意而来的孤芳自赏、不谐于俗的情调,离实际的农村生活有距离。他们的诗作虽然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然而自然风光却融入了浓郁的主观色彩,是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渲染隐士孤高寂寞的情怀。他们的田园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虽然出于不同的心境,但在表现士大夫的畎亩之乐、隐逸之情上还是一脉相承的。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诗为单纯的隐逸诗,不近人间烟火,超凡脱俗,“味在酸咸之外”。特别是积极入世的柳宗元作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他笔下塑造的鱼翁,隐者的形象,其实正是他这位失意政治家的自我写照。那些“来往不逢人”(溪居)、“烟销日出不见人”(鱼翁)、“万径人踪灭”(江雪)的描绘咏叹,与王维“涧户寂无人,纷纷且开落”(辛夷坞)的暗喻一脉相承,都曲折透露出那种与屈原“国无人莫我知兮”(离骚)相类似的落寞孤高的心绪。而范成大的田园诗,虽然也写了士大夫的隐逸之情,但他把更多的笔墨还给了生活在田园上的劳动人民,写他们的生活百态,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所受的剥削与苦难。这在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中是不曾有过的。这些诗歌在传统意义上往往被摒弃在田园诗之外。范成大却以组诗的形式把他们写进了四时田园杂兴,使他们成为田园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能不说是范成大对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的一个突破。写农民的躬耕生活,士大夫忧稼穑、悯老农的诗歌并不始于范成大,很多古诗描写到这种现象。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七月,钱钟书称它为中国最古老的“四时田园诗”,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劳动和艰苦生活。唐代柳宗元的田家、张籍的山农词、元稹的田家词、聂夷中的咏田家,宋代梅尧臣的田家、田家语等等都反映了上述内容。然而他们往往并不被认为是田园诗,就连这些诗篇的作者自己也不认为它们是田园诗。正是由于有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它们才可以被列入了田园诗的范畴。正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清代宋长白在柳亭诗话中说:“范石湖四时田园杂兴诗,于陶、柳、王、储之外,别设樊篱王载南评曰纤悉毕登,鄙俚尽录,曲尽田家况味。知言哉!”也正是认识到了四时田园杂兴对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的突破。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以往诗人写田园诗总是有所寄托的。相比之下,范成大对田园的描写,本色自然,主观性较少,比较客观真实,深入具体。如果说陶诗、王孟、韦柳田园诗是从诗人角度写农村风光、农村生活以及与农民的交往的话,那么范成大则进行了角色的转化,将诗人的角色转化为农民,站在农民的角度来写。在前者的田园诗中,我们能时时刻刻感受到诗人的影子,景是诗人眼中之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绝非农民之语;情为诗人心中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在那里对农民说话:“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是诗人在与农民“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而范成大的田园诗不是远距离的素描或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比以往诗人更加平等、更为亲切的态度,对农民生活作了广泛深入地描绘。在诗中,他像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心中关注的是一年四季的农事,眼中看到的是乡村四时之景,吮吸着清新的空气,触摸着柔软的泥土,吟唱着一首首田野牧歌,有欢乐,有哀愁, 有苦难中的挣扎,有现实而渺茫的向往,悠扬婉转,美丽凄凉范成大的田园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不能不说是对传统田园诗歌的一次革新和突破。周汝昌先生在为范石湖集写的前言中也说道“这个以六十首绝句构成一个整体的组诗,不但其规模为历来所未有,而且还在于他能够运用组诗的形式,描绘出当时农家的景物、岁时、风俗、劳动、困难、忧虑、灾难、煎熬、奋斗,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琐事,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农村,可以说范石湖是把新乐府、竹枝词二者的精神,巧妙地和田园诗结合在一起,改造并提高了传统的田园诗,而赋予它以新的内容、新的生命”范成大的六十首田园诗,无固定题材,都是随兴写来,但几乎篇篇都是精品。他的诗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农家的忧喜悲欢,劳动生活,连农村的风俗习惯也大量地收入笔下,犹如一幅农村风俗画的长卷。范成大的田园诗里跳动着一颗近民、亲民、爱民之心。他一贯地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深切地关注着农民的劳动生活。他深知稼穑艰难,农民辛苦,所以才能从农民的角度出发,直接描写农民的生活面貌,抒发农民的思想感情,说出即使是老农也想说而没法说、不能说的话,他是在为农民作诗。他使田园诗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把农家叹、农家怨、农家恨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巧妙地融入了优美的田园意境中,提高了一味美化农民生活的田园诗的价值,激起了人们探索田园生活实质的热情。他没有刻意去追逐田园,没有赋予田园以特殊的精神内核所以他的田园才显得异常真实“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冬日其一)或者“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冬日其二),写的都是他自己的生活足迹。他脚步所及,便是田园的内容,所以范成大的田园是真实而全面的。他的田园人物有:邻翁、巫娠、醉翁、茜裙青袂(借指青年男女)、童子、童孙、行商、行客、小妇、大着、桑姑、丁男、家人、老妇、皂吏等;动物有:鸡犬鸭、蛛蚕昆虫、蛙及各种鱼类;植物有:柳桃杏菊、樱桃芙菜及各类蔬菜;事务有: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清明、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这些无疑都是田园的真实内容,没有这些,田园只能是一片虚隅。四、范成大田园诗艺术上的新变(一)从言情志到观民风从较为宽广的意义上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应当属于咏怀诗的范畴,是魏晋时期诗歌咏怀兴寄的传统与东晋士人审美观照方式与诗人田园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很好地继承了陶渊明自言情志的创作传统,其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皆以抒发主体的人生感受和生活体验为主要旨趣。他们诗中的田园风光往往是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他们笔下的樵夫、田父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品格。唐代田园诗人虽然偶然涉笔农民生活,但多是作为一种陪衬。而田园诗发展到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则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四时田园杂兴堪称江南农村风俗大全。六十首诗中涉及春日祭社、养蚕、踏青、上坟、斗草;夏日葑田护岸、移秧、忌蚕;秋日祭社、乞巧、中秋赏月、饮重阳酒;冬日修庐、筑牛宫、拜年等生活习俗,展示了江南农村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田园诗的这种由言情志到观民风的创作旨趣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魏晋时期是个人自觉的时代,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人的禀赋、才情和他们建功立业的激情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并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文学创作批评领域也多以抒情言志为诗歌最主要的艺术功能。这种大的社会氛围无疑影响到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而这种创作风气则一直延续到初盛唐诗坛。王维、孟浩然、李白等许多著名诗人仍多以主观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这种创作风气的转变是以杜甫、元结提出以济世安民、救时劝俗为创作指导思想开始的。随后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元结以来的现实主义诗学观,延续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以观风俗,知厚薄的传统。到了宋代,以欧阳修为领袖的诗文革新运动使重视文学社会功用的观点得到进一步强化。王安石提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苏轼也认为诗文当“有益于济世之用,而不志于耳目之观美”。范成大田园诗以观民风为创作旨趣可以说是这种创作思潮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就创作主体而言,范成大田园诗由言情志到观民风的这种转变也有其独特的个人因素在里面。首先,范成大在出仕之前和致仕之后一直生活在农村,他对农村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他晚年所著的吴郡志中就对家乡吴地的风俗有相当完备的描述。其次,范成大对农村的风土人情有相当自觉的志录意识。(二)范成大田园诗的代言体特征范成大的田园诗不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实现了由言情志向观民风的转变,还成功地运用了代言体。“所谓代言体,是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进行创作的一种诗歌体式。”范成大有相当自觉的代人立言意识,他的田园诗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代人立言的创作精神,其中许多作品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立场,以农民的语气、口吻言情叙事的,如春日田园杂兴其四、其五、其六、其八、其十、其十二、晚春田园杂兴其二、其三、其四、其七、夏日田园杂兴其二、其四、其五、其九、冬日田园杂兴其五、其六、其九、冬日田园杂兴其二、其三、其五、其十、其十一等等,这些作品都可称之为代言体田园诗。范成大并不是代言体田园诗的首创者,但却是最成功的。与以往的代言体田园诗相比,范成大的此类作品有如下特点:1本色当行。范成大是一位成功的代言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进入田家角色,准确地把握代言对象的真实心理,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使诗中主人公形象传神逼真。如春日田园杂兴其十:“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诗句非常贴切地写出老农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不被儿童偷吃,乌雀啄食,插棘针以樊笋径,铺渔网盖樱桃。这种做法非常符合老农的身份和心理,使这位可亲可爱的老农形神毕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语言上,有人认为范诗过于浅直俚俗,孰不知用这样的语言来作代言体田园诗正符合田家的身份和口吻。应当说,浅直俚俗非但不是缺点,而是范诗的一大特色。如春日田园杂兴其四:“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春日田园杂兴其六:“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晚春田园杂兴其三:“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这些语句采用白描手法,纯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不加修饰,没有雅化,就仿佛一位位老农在对我们说话,亲切、自然、生动、富有表现力,都达到了口吻肖似的艺术境地,从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2内容丰富。范成大拓展了代言体田园诗的表现领域,其作品全方位地展示出农民生活中的感想与见闻,令人耳目一新。范成大的代言体田园诗中不乏反映田家苦的作品,如秋日田园杂兴其五:“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还有秋日田园杂兴其九:“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但是除此之外,范成大的代言体田园诗还反映了农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美好的生活愿望,传达出农民形形色色的心灵话语。如春日田园杂兴其四:“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写农民祭社时以旗亭酒多灰劝说巫媪莫嫌自家酿的杜茅酒薄。春日田园杂兴其八:“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讲城里人家拜扫后回城时在农家歇脚之事,表现了农家的淳朴、好客。夏日田园杂兴其九:“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表现农家热情好客邀请行人到自家纳凉。冬日田园杂兴其三:“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表现农民冬天在修好的茅屋中悠闲自适,怡然安卧之感。冬日田园杂兴其五:“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写农民筑牛宫,希望家畜繁衍兴旺之意。这些作品展示了一幅幅情态各异的农家生活画面,传达出他们丰富多彩的心灵话语和思想活动,使一位位亲切可爱的老农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3体式新颖。范成大之前,代言体田园诗基本上都是采用乐府诗体。范成大继承了前人这一创作传统,他的代言体田园诗一部分采用了乐府诗体,如乐神曲、田家留客行、催租行、后催租行、腊月村田乐府等,但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七绝组诗的形式来创作代言体田园诗,丰富了代言体田园诗的艺术体式。范石湖集中有近二十首七绝代言体,这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较为罕见的。较乐府诗体而言,绝句则显得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给人回味无穷之感。而采用组诗的形式,则会有更加出色的艺术效果:组诗中每首诗都独立成篇,展示出一幅独特的画面,连接起来,则有如一幅连环画卷,不同的乡村人物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季节中轮流出现,共同构成一幅精彩的画卷。这种七绝组诗体可算得上是范成大对代言体田园诗做出的独特贡献。(三)以四时书写田园组诗的艺术渊源我国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使人们对四时有准确的把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封建时代几乎是连小孩子都明白的常识。然而以四时为序书写诗歌却并不始于田园诗,而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民歌中的子夜四时歌。范成大充分汲取前人优秀的创作经验,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这组六十首的七言绝句分别歌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五个专题,每个专题各写诗十二首,充分展示乡村田园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景物和农家四季不同的生活画面。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从未有过一位诗人像范成大这样把如此多的笔墨集中到农民身上,写出他们的生活百态和喜怒哀乐,这可算得上范成大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贡献。五、范成大田园诗中的民俗学内容范成大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民俗学内容,涉及到衣食住行、商业交通、岁时节令、民间谚语、旅游等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了南宋社会生活。因此从民俗学角度研究范诗也就非常必要,它为我们认识南宋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自诗经以来,我国诗人就有采农事入诗歌的传统,但采用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对同一地区众多的农业民俗事象进行广泛的记咏,则在范成大之前实未尝见之,在他之后也是甚为稀有,在这方面,范成大实开风气之先。吴地文人研究本地农业和农村民俗也由范成大开始。范成大的诗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农家的忧喜悲欢,劳动生活,连农村的风俗习惯也大量地收入笔下,犹如一幅农村风俗画的长卷,使人觉得诗人像是亲身体验过那种生活和遭遇一样,写的是“虽老于犁锄者或不能及”的事,不仅让读者看到农村田园自然风物,还能让读者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切实的了解和感受。他以通晓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具体、全面、深刻地反映当时农民劳动生活的现实。(一)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描绘范式田园诗首先展现的一大特点是他对于吴中水乡风光的独特描绘。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写道,“不是齐人夸管晏,吴中风物竞难双。”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吴中地区风物的赞美。范成大的田园诗,尤其是他晚年卜居石湖时期所写的田时田园杂兴可以称之为这种赞美的诗化,诗句描绘出了江南水乡优美独特的田园风光。江南水乡山清水秀四季如春,这一点在范成大的田园诗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春日江南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优美景象,范成大在春日田园杂兴其二中就写到:“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在春日田园杂兴其三中则有“桃杏满村春似锦”的诗句,在晚春田园杂兴其九中亦有“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的诗句,由此可见江南春日百花争艳的景象。夏日江南最有特色的风光莫过于在一望无际的碧水青天之间开满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如此优美的风光就连生在水乡的采莲女也留恋忘返。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其十中就写到:“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秋日江南也不寂寞,在霜风肃杀的时候却有金灿灿的橘子挂满枝头,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其十二中就描绘了这一景象,诗云:“新霜徹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江南春早,当北国的冬天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江南的小桃却在不经意间开出了报春的花蕾。范成大在冬日田园杂兴其十一中就描写到:“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二)以吴中地区为背景的农业习俗的叙写范成大对吴中文化风貌的展示, 并不局限于对外在景物的轻描淡写, 而是还注重切入各项农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吴中农民长期以来在不同农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风俗习惯, 更是深入体察并加以吟诵。宋代农业在承袭前代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生产习俗。范成大的家乡苏州所处的太湖流域,是南宋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水稻产量全国居首,亩产高达六七石,以至当时流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因此范成大对于农业习俗的关照涉及多方面,包括粮食生产、养蚕缫丝、占候农谚、岁时节俗等。粮食生产。每年仲春二月, 春雷震动、春雨连宵, 正是浸种下秧的节令。农家选择良辰吉日,开始打开藏种的稻包、浸谷准备播种。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其十一写到:“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农历五月上旬, 已是黄梅季节, 吴中梅霖倾泻、百读交流, 淫雨连绵, 寒气依旧袭人。其时正值麦子吐穗扬花, 故而当地俗称“麦秀寒”。这时,农家忙于移秧插田,“披絮移秧”乃是当地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特殊农俗景象。范成大在芒种后骤冷三绝之三中就写到:“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二也反映了同一农俗景象,诗云:“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经过数月劳碌, 待到深秋时节,霜染枫林,岁晚晴和之时,吴中农家忙于获稻,处处是“ 一段农家好风景,稻堆高出屋山头”。刈稻甫毕,便要脱粒,连枷是吴中农家主要的脱粒工具。当此之时, 家家户户, 连枷击稻之声, 彻夜达旦,恰是秋日田园杂兴其八所描绘的景象:“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此外,随着靖康之乱,北人南渡,麦类的生产也在吴中地区广泛的推行起来,夏日田园杂兴其三就写到:“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稻熟天。”稻田种麦,刈麦插禾,在当时的吴中地区成为一种常见的生产习俗,“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晚食炒”反映的正是这一习俗。 养蚕缫丝。两宋时期, 江南地区蚕桑业发展迅速, 逐渐成为众多农户的主要副业, 地处江南腹心地带的吴中, 蚕业文化更称发达。石湖居士诗集中众多诗句, 生动地展现了吴中蚕农养蚕缫丝的独特习俗风情。蚕月与蚕忌。每年早春时节, 桑叶尖新, 柳花满巷, 晴日满窗, 蚕农纷纷孵育蚕蚁, 开始一年的蚕事活动。及至农历三月,乃是养蚕最为繁忙的季节,也是最应谨慎行事的时候,蚕农之家禁忌百端,家家户户柴门紧闭,邻曲乡里不相往来。范氏晚春田园杂兴其六中写到:“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待到蚕茧落箔“下山”,处处农家篱院,新茧如雪,堆积成山,蚕家依然是“牢闭柴荆断客过”,一片忙碌,这就是古代江南蚕乡所特有并长期流传的蚕月与蚕忌习俗。到了小满前后,新茧收晒完毕,蚕家就开始忙着煮茧缫丝了,舍后屋前飘荡着煮茧的香气,嘈嘈缫丝声如风似雨不绝于耳。夏日田园杂兴其四描绘了蚕家煮茧缫丝的情景:“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嘈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新丝收获还并不是终结,蚕妇们为了交税还得连夜上机织绢,正像吴农辛勤种稻却只能食糠核一样,蚕妇们劳苦养蚕、晒茧、缫丝、织绢到最后,即使是蚕桑熟的年头,也只能是留得黄丝织夏衣,上等的白丝都交给官府充了税收。夏日田园杂兴其五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而有时,蚕家则连上机的时间都没有,只得匆匆地挑上新丝到西门卖丝完税,“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占候农谚。农业的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力的统一。为准确预测阴晴、冷暖、水旱、丰歉等气象和农业的前景,中国古代农民积累和形成了气象占测的系统经验,其中很多都被人们归纳为口诀韵语式的农谚。明王鏊姑苏志卷十三风俗云:“农既专力,其用心自精,占测气候,详密多验。由元旦至于岁暮,凡风云旸雨之变,潦暵丰歉之兆,趋避弛张之宜,咸有口诀韵语,汇类极繁。”在范成大的诗中对农谚多有反映,以下择要谈之:上已日听蛙声卜水旱吴中早有三月三日( 即商巳日) 听蛙声卜水旱之俗,唐人诗中已有“田家无五行,水早卜蛙声”之句。吴中农家认为: 是日青蛙叫得响亮、持久,乃是农业丰收的吉兆。范成大也采此入诗,作如下咏赞道:湔裙水满绿蘋洲, 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俗忌五月甲申、乙酉日雷雨。当地民俗忌五月甲申、乙酉雷雨,有雷雨则有水涝之灾,民间谚语称:“甲申犹自可,乙酉怕杀我”。芒种日的阴晴也关系重大,雨则凶,晴则吉。这是因为, 它们所预示的气候变化, 将直接影响到水稻的丰歉, 所以农家十分关心在意。对此, 范成大有诗称:“乙酉甲中雷雨惊, 乘除却贺芒种晴,播秧先插蚤籼稻, 少忍数旬蒸米成。”俗忌立秋日雷鸣。立秋之日的天气,对于水稻的丰歉也非常重要。由于水稻的后期生长都在此时,水稻的收获也在秋季完成,所以异常的天气状况,常常使水稻生产遭受巨大损失,乃至颗粒无收。吴农以立秋日天气晴朗为吉,若这天有雷鸣则为凶兆,就会出现“秋日雷鸣稻堆小”的境况。范成大秋雷叹序文中写道:“吴谚云秋孛鹿,损万斛”。其诗对吴地农民在立秋日这一天遭遇雷鸣后的不满心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立秋之雷损万斛,吴侬记此占年縠。汰哉丰隆无籍在,政用此时鸣孛轳。向来夏旱连三月,吁嗟上诉声满屋。讼风未敕复占雷,助魃为妖天更酷。”俗忌立秋后虹见。立秋之后,彩虹见于天空也是一种不祥之兆,当地农民称之为“夭收”,意即稻谷要被上天收走;即使是大丰收在望,也必然因此而减损几分。范诗中“昨日东有虹,光彩照高柳。占云天掠剩, 政恐耗升斗”,即指此而言。 凡此之类,不能一一罗列。要之,此类占候农谚,均以某些特殊日期或节令里的天气和其它特殊自然现象为占测依据,预测未来一阶段的天气变化及其可能对农事丰歉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判其凶吉,这属于一种前兆占卜现象。虽然其中难免搀杂一些神秘、迷信的东西,但大体而言,这些占候农谚均出自老农长期的直观经验积累,是与当地不同时令下的农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三)吴中地区的岁时节日民俗描写时至宋代,我国的岁时节日民俗已非常完备。据罗时进先生宋代诗词民俗事象释义节日民俗部分统计,宋时的岁时节日民俗共有 37 个,其中主要的节日有正月初一的元旦;正月初七的人日;立春;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春风时的春社;农历三月的上巳节;清明及清明前的寒食;五月初五的端午;七月初七的七夕;八月十五的中秋;秋分时的秋社;九月初九的重阳;冬至;腊月初八的腊八;大年三十的除夕等。这些节日民俗都有各自不同的民俗事象,同时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范成大在他的田园诗中,尤其是倍受世人推崇的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中对吴中地区的岁时节日民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立春日行春、鞭土牛。同其它地区一样, 古代吴中曾长期流传立春日行春、鞭土牛的习俗。这一习俗在范成大生活的年代已然风行, 他有一首立春日郊行就生动地记下了立春之日,吴中农民在县衙前游集成市、争观土牛、抬看土牛禅游郊乡的热闹情景。其时,城中郊外、津渡浦口,处处鼓乐笙歌、响动夭地,金播彩胜、张盖蔽日,喧闹非凡,极尽铺张之能事,人们不仅以此人神共娱、官民同乐,更期望隆重的节日活动能迎来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之年。 春析秋报、祭祀田土。春、秋祭社在南宋时期的吴中, 也是一种十分风行的岁时农俗活动,春、秋社日,除地方官员组织祭祀活动外,更多的则是农家各自祭祀田土。每年春社之日, 吴中农耕伊始,家家户户都要备办酒莱,携往田头,祭土祀社,祈求土地之神保佑年中百事顺遂,无水早之灾,农作有成。待到秋来,农稼丰收,农家更不忘报谢神灵护佑之德,纷纷殷勤致祭, 常常是“豚蹄满盘酒满杯”,“ 男儿拜迎女儿舞”,以娱乐神灵,感谢他们的保佑,使得“今年田家胜去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智能制造趋势
- 年产钢化玻璃20万片搬迁扩建项目环评报告表
- 年产小家电塑料配件800万个新建项目环评报告表
- 脚手架安全技术培训评价课件
- 温室环境监测系统2025智能化改造在农业中的应用效果评估报告
- 2025【合同范本】公寓楼买卖合同
- 2025探讨公立幼儿园与家长的教育合同:幼儿园意外事故中责任认定的合同法依据
- 永兴景观亮化工程方案(3篇)
- 脊柱脊髓外科护理课件
- 桥梁工程试验检测方案(3篇)
- GB/T 24218.3-2010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3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 GB/T 18690.1-2009农业灌溉设备微灌用过滤器第1部分:术语、定义和分类
- GB/T 12470-2018埋弧焊用热强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
- GB/T 10799-2008硬质泡沫塑料开孔和闭孔体积百分率的测定
- GA/T 1193-2014人身损害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评定规范
- FCI测试试题附答案
- 博微配电网工程设计软件
- 教育科研:教师职业成长的阶梯课件
- The Wind and the Sun风和太阳的故事英语伊索寓言
- 《汽车维修企业安全生产培训》ppt
- 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