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城市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因素聚合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的数量、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 此,对城市的研究,尤其是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目前,开封正处在 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加大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及时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 问题,准确把握其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调控对策,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城市管理以及决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做出相应的调控。 本文运用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八大古 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为例展开研究, 在分析开封市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过程 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开封市当前空间结构的现状。 在分析过程中, 运用用地弹性系数法、 信息熵模型、网格分维法、空间句法等研究方法对开封市建成区面积扩张进、用地类型 结构、用地布局、城市道路可达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建成区面积与人口之间的异速 增长、用地结构基本趋于有序、用地分布维数变化快,城市交通可达性弱等结论。最后, 制定开封市城市空间结构调控的目标、 内容、 提出调控原则与对策。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绪论。包括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进 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介绍。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思想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 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的现代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理论。 第三章 开封市区空间结构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分析研究。包括对开封市的发展模 式、用地扩张速度、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各类用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市区交通情况几个方面 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开封市区空间结构现存问题进行归纳和 总结。 第四章 对开封市空间结构问题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城市空间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 利因素,提出相应的调控目标、原则、内容与实施对策。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ii 关键词:开封市,空间结构,现状分析,调控 iii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product which is polymerized with the society, economic, political、culture and any other factors. as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ing rapidly, the number and population of cities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and the size of the cities is expand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ity is changed with the varied process. therefore, research of the city, especially city is spatial structure is becoming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city construction. nowadays, kaifeng i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of urbanization, by increasing the 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in time, grasp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rends accurately, taking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it will be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for the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urban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in addition, it makes the appropriate regulation. in this paper, with the relevance theories of urban, regional planning, city geography and any other subjects, giving a focus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patial structure of kaifeng city by taking kaifeng which is one of the eight anci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for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kaifeng. in this analysis, evaluates the 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 structure of land type, land distribution, urban roads and other aspects of accessibility by using of elastic coefficient method, entropy models, grid fractal dimension method, space syntax and other methods. it shows: the built-up area increas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land structure tends to order, the dimension of land points bouvet changes quickly, the total urban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is weak and so on. finally, it makes many plans about the spatial structure control of kaifeng, such as objectives, content, principles and proposed control measures. the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art :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including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main content, methods and progress of this research. part :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basis theories. it includes the basis ideological theory,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lassical theory, the modern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lanning theory. iv part : the third chapter is researched ab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kaifeng city. in the part, including the expansion of land in kaifeng, development patterns, land-use structure,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 us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urban transpor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art : the fourth chapter giv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objectives, principles,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of urban spa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kaifeng city. part : the fifth chapter points out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possible innovation and the lack. 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control, kaifeng city 第 1 章 绪论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的今天, 全球城市都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变革, 每 个城市内部结构都会受到或大或小的不同影响。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和民族的富强, 需要积极的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这就同时赋予了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必须做出相 应的调整,使其为那些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应有的空间,从而促进城市合理的发展。 1.1.1.1 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1.1.1 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 2002 年就达到 37%,根据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的“s”型 城市化发展曲线轨迹可以看出,城市化发展速度在 30%70%之间呈加速状态,在 50% 左右的时候达到加速度最大。 由我国目前强劲的发展态势以及 gdp 增长进行预测, 2010 年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将以至少每年 1 个百分点的水平快速上升,到 2020 年中国的 城市化水平将会达到 60%左右。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的 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城市化发展的 推动力将越来越大1。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城市空间扩展已经进入郊区化扩散阶段,同时 也面临着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带动整个市域发展的任务,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这 将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重点、方式与途径产生深刻的影响。 1.1.1.2 新型工业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1.1.2 新型工业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进入 2l 世纪,为了面对工业化、信息化与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种种挑战,党的十六 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建设信息城市、网络城市、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了城市结构与功能演变的必然趋势。 我国现有的多数城市仍以“摊大饼”发展模式为主,导致城市内部空间联系严重受 阻,城市交通极大地限制经济与社会活动,城市空间功能混乱、城市投资环境恶化、甚 至使一些城市产生“窒息”问题。因此,需要迫切的对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调 整、优化,才能更好的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 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 2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国内外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及演变的研究不断变换其研究重点和研究视角,已形 成了众多不同的理论学派,研究结论层出不穷,总结出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的 基本理论模式, 但这些理论解释模式过多的是学者在基于西方城市尤其是欧美城市空间 结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配作用较大,再加上很大程 度上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对我国城市并不完全适用。尤其是我国城市的成长历史环境比 较特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受计划经济的控制,市场机制并未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起 到应有的作用,加上特定历史时期一些国家偏激政策的干预,形成了不合理的城市空间 结构,从而阻碍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运行效率的提高。而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城市 空间结构变化的分析更多的是从经济、政策两方面的因素来考虑。现实生活中,城市空 间结构本身十分复杂,其影响因素众多,如果要全面、正确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 制和变化规律就必须从社会、人口、历史、生态等诸多学科角度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 因此,在适当吸收西方成形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城市发展的实践,分析研究符 合我国实际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对于丰富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有价值 的。 1.1.2.2 实践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 是土地使用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城市本来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可持续发 展、城市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愈来愈强烈,这一现象直接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 行效率,阻碍了它的提高。其次,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由于受到以前片面注重城市 经济效益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及随着全球经济一 体化、信息技术网络化、跨国公司体系的逐步渗透等一些前所未有的内外环境变化等条 件的影响而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基于某一城市的 客观情况,从该城市历史发展入手,分析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结合城市 当前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生态等问题,分析研究其空间结构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 针对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控,使城市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化,将对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开封作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 史背景与浓厚的文化底蕴,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十分漫长且极富老城市代表性, 第 1 章 绪论 3 因此具有典型研究意义,本文将以开封市作为研究区域。 1.2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研究的地域范围包括开封市建成区和近郊区(图 1-1) ,采用的资料主要为市年 鉴统计数据和城市发展历史资料。 城市本身的发展与周围郊县及更大区域有着紧密的联 系,因此有必要对整个城市市域范围的自然、经济、交通等条件进行深入分析。 图 1-1 研究区示意图 开封市域界位于东经11351511151542, 北纬341143351143。 海拔69m 至 78m。东临商丘市,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市,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 隔河相望。南北宽约 92 km,东西长约 126km,总面积约 6300km2,辖开封县、通许县、 兰考县、尉氏县、杞县五县,龙亭、鼓楼、顺河、禹王台、金明五区,其中市区面积 约 580 km2, 目前建成区面积约 89 km2。 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 500 km, 西距省会郑州 72 km,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秋季节多东北风。年平均气 温 14,年均降雨量 670mm。 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 4 1.2.1 自然资源条件 开封市土地总面积为 628240.26hm2,其中耕地面积 434732.14 hm2,占土地总面积 的 69.20;园地面积 10456.84 hm2,占 1.66;林地面积 24026.26 hm2,占 3.82;居 民点及工矿用地 83750.85 hm2,占 13.33;交通用地 17822.06 hm2,占 2.84;水域 46964.21 hm2,占 7.48;未利用土地 10487.90 hm2,占 1.67。开封所辖区域地下资 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 预计石油总生成量为 5.6 亿 t, 天然气储量为 485 亿 m3, 现 已大量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埋藏较深,预测可靠储量为 77.9 亿 t。此外,地下还有丰富 的石灰岩、岩盐、石膏等矿藏。开封市境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源总 量多年平均为 8.35 亿 m3(不含过境水) 。 其中地表水为 3.51 亿 m3, 占资源总量的 42, 地下水 4.84 亿 m3(允许开采量) ,占资源总量的 58。 1.2.2 交通区位条件 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陇海铁路从市内穿过,京广铁路 和京九铁路左右为邻,北京至广州的 106 国道和天水至连云港的 310 国道在此交汇,连 (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成为横穿河南的黄金通道,大(庆)广(州)高速,横 贯南北,日(照)南(阳)高速斜插东北与西南。黄河公路大桥使得天堑变为坦途,新 开封黄河大桥雄伟壮观。 全市公路密度高于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 开封北距北京 580 km, 东至连云港 530 km,郑汴洛高速公路距郑州国际机场和郑州海关 50 多 km。2006 年 11 月 19 日郑(州)汴(开封)快速城市通道郑开大道的正式通车更是拉近了开封与郑 州的距离,使开封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得到提高。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开封成为连南通北、 东出西进的枢纽城市;沿陇海铁路线东西开放、外引内联的区位优势又使其成为豫东地 区的开放中心城市,具有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和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广阔前景。 1.2.3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982 年开封成为我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七朝古都,又是我国八大古都之 一。北宋时代的开封城曾经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会,其后地位逐渐没落,到了建国初期仍为河 南省府,1954 年由于河南省会迁至郑州,开封的地位又一次下降。在丧失了河南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地位后, 开封一直在曲折中缓慢的前着进,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不断发展, 第 1 章 绪论 5 开封市在人口、经济、文化事业各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2008 年末全市人口达 484.06 万人, 其中常住人口 469.35 万人, 市区人口达到 84.79 万人,市区非农业人口 59.72 万人,常住流动人口 3.5 万人左右。目前开封已建立起门 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机械、纺织、化工、食品等较发达,一些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 占有重要地位,如开封的大蒜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二。 改革开后,开封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递增 10.8%,2008 年全市实现 gdp 总值 689.37 亿元,人均 14713 元,分别为 1978 年的 71.8 倍和 50.1 倍。城市商业、服务、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相对发展迅速。1992 年开封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 2000 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开封对外开放工作也 取得显著成效,外商投资金额逐年都有较大增长。但由于基础差,目前开封经济发展水 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工业仍占主体地位,技术落后, 效益不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总量和人均量均属全省后列, 与郑州、洛阳等城市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仍任重道远。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本文以开封市区的空间结构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第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方面,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规范 分析,为开封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证方面,通过对开封各方面数据 的实证分析,得出对现实空间结构真实描述,逐步找出开封市区空间结构的问题所在。 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基础,而定 量分析又对定性分析加以验证和支撑。通过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人口土地弹性 指数法、信息熵分析、网格分维分析法、空间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开封市区的空间 结构进行描述与分析,得出相应的问题与结论。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如果不能与现实挂钩,即使其本身逻辑性再 强,内容在丰富,也只是纸上谈兵,百无一用。因此,理论的研究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 题,用于指导实践。对于城市的空间结构的研究,只有将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紧密结合 在一起,才能对城市空间结构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困难做深入的思考,提出 对策措施,实现研究目的。 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 6 1.3.2 研究内容 城市空间结构在研究层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及尺度的空间状态。 首先是城市的内部 空间,研究对象为主城;其次是城市的外部空间,研究对象为城市的郊区卫星城、各类 “飞地”及城市的边缘乡村;最后是城市的群体空间,研究对象为城市的区域腹地。本 文所讨论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侧重于第一层面,对于第二、三层面涉及较少。广义的城 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本文主要以前者为研究对象, 并以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为研究重点。 本论文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提出的背景,对其概念进行探讨和界定,并 对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简要述评,提出分析调控的意义。 第二部分:对城市空间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理论和方法进 行系统的分析,探索相关理论间的联系,以便于研究的开展。 第三部分:首先以时间为轴线,对开封市区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然 后剖析了开封市区空间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如城市用地扩张情况、城市用地比例、土 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路网空间结构等)。 第四部分:在市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并分析二十一世纪影响开封市区空 间结构变化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提出开封市区空间结构调控的目标、原则、内容、 实施对策及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设想, 为开封市今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提供理 论依据。 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研 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论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内部空间的研究的文献述评基础上,依据城市内部空间 结构中的城市规模变化、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与分布、城市交通路网等 问题为研究重点,结合相关统计数据与规划数据,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开封市区的空间 结构现状进行动态描述与分析。通过研究开封市区空间结构以上几方面的现状,得出开 封市区空间结构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存在问题提出调控原则、 调控对策与调控内容 (图 1-2) 。 第 1 章 绪论 7 图 1-2 技术路线图 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 相关文献、年鉴 收集资料 相关数据、图表 结构演变、现状、问题分析 演变过程 相 关 文 献 记 录 与 图 表 结 合 论 述 现状分析及 存在问题 建 设 用 地 扩 张 市 区 交 通 路 网 城 市 发 展 模 式 建 设 用 地 结 构 土 地 类 型 空 间 分 布 用 地 弹 性 系 数 分 析 信 息 熵 均 衡 度 分 析 网 格 分 维 量 化 分 析 图 件 空 间 表 征 分 析 空间 句法 与空 间差 值相 结合 分析 调控内容 调控中的矛盾处理 政策建议 调控目标 调控原则 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 8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主要对象, 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 变化发展及分析手段的多样化,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视角与重点也在随之改变,对城市空 间结构变化驱动力的认识从单一的经济因素扩展到经济的、社会的、制度的、技术的等 多因素综合分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区域化、信息网络化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研 究新方向2。 1.4.1 国外研究进展述评 西方系统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并且己取得了较多的研 究成果,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理论学派。 1.4.1.1 景观学派 1.4.1.1 景观学派 景观学派主要侧重于从城市空间的外部形态进行最初的研究,集中表现为把城市的 建筑物、广场、道路、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作为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首要问题。由于 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历史基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的结构也是不同的,通 过对比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城市之间的情况。其次,城市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材 料和城市道路网形态、城市色彩等也是一个城市本身景观的一些重要标志3。 1.4.1.2 社会生态学派 1.4.1.2 社会生态学派 社会生态学派是与景观学派相对的,以芝加哥学派学者为代表,侧重通过利用描述 性的历史形态方法,从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增长趋势变化中归纳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 式和多核心模式。切尔品(f.s.charpin)和凯瑟(ej.kaiser)将这三大经典理论模型视为城市 土地利用的理论基础4。巴尔多(j.w.bardo)和哈特曼(j.j.hartman)则认为没有哪种 单一模式能很好地适用于所有城市, 但三大经典理论却能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程度上适用 于不同地区5。另外还有狄肯森(r.e.dickenson)的三地带说以及塔福(ej.taaffe)等的城市 理想化结构等形态描述模式6。 社会生态学派仅涉足于简单的圈层研究体系,停留在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描述, 但却不能充分解释某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原因。 三种经典模式只概括了城市 内部空间分异的部分特征,而现代城市的发展己不再被这些模式的内涵所局限。 1.4.1.3 经济区位学派 1.4.1.3 经济区位学派 经济区位学派研究不同于社会生态学派以描述特征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其理论以市 第 1 章 绪论 9 场平衡理论为基础, 综合运用空间经济学和数理分析方法进行构建和演绎城市内部空间 结构理论模型的研究,分析并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决策和空间模式。该学派认为, 一个城市所形成的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和居住阶层的不同要求 的映射,主要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土地类型的分配7。每个国家都制定了各自不同的土地 利用类型分配规则,但市场被公认为是土地利用区位决策的结算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在这一规则层面上被理解为竞争性投标过程的结果。其典型的模型主要包括阿隆索 (w.alonsol)、温古(jr.wingo)等为代表的古典单中心模型、外在性模型 8和开普兹 (d.capozza)、海斯勒(r.w.helsley)为代表的动态模型9。 区位论学派注重经济行为的空间特征,从最低成本区位角度出发,分析自由市场竞 争的理想状态下的区位均衡过程。 区位学派的贡献在于运用计量动态模型揭示了城市内 部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规律,但忽视了其它非经济因素对城市土地区位选择的影响,例 如个人的偏好、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1.4.1.4 行为学派 1.4.1.4 行为学派 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弥补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轻视人具有主体 性的缺点,注重行为的意识决定过程。其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以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切品 (f.s.charpin)为代表的决策分析模型4和温勃尔(m.m.webber)的城市土地利用互动理论。 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个体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 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而且往往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目的出发点 并非是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10。行为学派把人的价值观、意识能动性等非经济的社 会因素纳入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范畴,用城市社会系统代替市场的决策作用。但 行为学派过于强调个人认知和决策行为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力, 却忽略了社 会结构的制约作用。 1.4.1.5 时间地理学派 1.4.1.5 时间地理学派 以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坦德(hargstand) 为首的的伦德学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 提出并逐渐发展而成11。该学派注重对人们活动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动态地连续地研 究人类活动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九十年代中后期,时间地理学派在 对其自身理论进行不断修正,开始对虚拟空间行为的关注越来越多1216,进而与 gis 技术密切结合力图实现时空表达方式的精细化 1722,在城市问题和城市交通规划研究 方面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化等,表明该学派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复兴期23,24。 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 10 城市本身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必须认识到这 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25。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历史发展特点,城市的本性就体现在继承 中,任何新的城市建设都必须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时间地理学派把时间维作为影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用历史的观点较客观地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机制。 1.4.1.6 城市模型研究的兴起 1.4.1.6 城市模型研究的兴起 以阿隆索的研究为基础,对新古典城市经济理论进行深化和提高。为了更理性的预 测和分析,美国最早开展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模拟分析。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处 理,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典型代表是劳锐(ira s.lowry)模型26,其特点是模型具有计算性和可扩展性,分析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 社会经济活动与交通的相互联系。在预测城市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从土地利 用需求和规划控制要求两方面来确定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近些年来,城市模型的研究视 角有所改变,开始将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动态过程统一起来进行考虑,试图对城 市环境和城市人文系统的综合的、动态的过程有所掌握,如在 urbansim 模型基础上发 展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的综合模型27。 1.4.2 国内研究进展述评 相比与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五十 年代以前仅限于一些留学人员零星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上海、南京的大都市 规划可以视作是当时两个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规划实践方案。 解放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 迅速,但相应的研究并未同步进行。直到八十年代后,在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及建筑界 等专家共同努力下才打破了这一局面, 在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及模式比较方面取得了较大 进展,相继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八十年代至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内 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4.2.1 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 1.4.2.1 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 八十年代后期出版的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教材中对对城市内部人口迁 居、分布及增长等问题的研究略有涉及。国内学者在广州开展了最早的城市人口分与迁 移的实证研究。1994 年,张桂霞利用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广州市区人口的变化 得出了旧城区人口密度下降,人口集聚由旧城区逐步转向新城区的结论28。1996 年, 周春山、许学强对广州人口分布与迁居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各类人口增长区域 第 1 章 绪论 11 的区位特点、社会特性和土地利用特性,总结了广州人口的变动模式29。1996 年,周 一星利用人口普查资料,提出了中国城市郊区化理论,将人口分布、变化与郊区化研究 联系起来30。其后陈文娟、蔡人群以广州为研究区域,认为广州是我国少数几个已开始 进入城市郊区化阶段的大城市之一31。周一星、孟延春以北京、上海、沈阳、大连为例, 初步概括了当时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一些特征32。 曹广忠、 柴彦威认为大连市内部地域 结构已开始由单中心集聚型向多中心集聚与扩散并存型转型, 而这种转型是大连市郊区 化现象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反映33。 周敏以郊区地域变迁与城市本身在人口、 经济等方 面的动态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衡量某一地区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的依据对杭州城市 郊区化问题进行初步分析34。张越分析了苏锡常地区的郊区化现状并对其成因进行分 析35。同一时期,我国少数学者开始了对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的研究,陈彦光在以 clark 模型为基础上进行推导,将其推广为加幂指数形式36。2002 年,冯健通过对杭州 市人口密度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借助前沿科学思想和郊区化理论,揭示了改革开 放以来杭州城市演化过程中自组织能力的加强, 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趋向新的有序状态 37。2005 年,刘继生、陈彦光借助数学模型变换对山东省城市体系的城市人口和城区 面积进行分析,发现只有地级市明确地服从异速生长定律,而县级市的关系则不够明朗 38。总体而言,由于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差别较大, 实证研究较少,我国学者在这 一领域的研究还极为薄弱。 1.4.2.2 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1.4.2.2 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国内学术界于 1980 年代初开始关注对中国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最初的 研究对象是大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具有代表性的有徐放在 1984 年研究了北京的商业服 务地理,着重探讨了商业中心区位的影响因素39。同年,宁越敏从商业中心的范围、等 级体系、 分类、 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对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区位问题进行了探讨40。 1989 年,高松凡分别对北京城市市场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等方面 进行了系统研究41。杨吾扬于 1994 年在中心地方论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以北京大城 市区零售商业和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他们的形成机制与空间结构,并对北京 市未来的商业服务中心进行了预测42。2000 年,阎小培等对广州 cbd 做了实证研究, 分析了其功能特征与空间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中国特大城市 cbd 功能与结构演 变的一般规律43。2002 年,许学强等运用 gis 技术,对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的空间布 局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走向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展的还有在城市土地扩展、土地利用 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 12 与城市形态研究方面44。1990 年,崔功豪、武进以苏南几个城市为研究案例,对中国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过程、社会经济特征、用地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进行 了探讨45。同年,武进出版的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城市形态基本特征及其演化的规 律46。随后,姚士谋集中论述了中国 30 余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用地扩展、空间布 局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详细资料。 1999 年, 刘彦随在其文章中探讨了城市土地利用的配 置模式47。2000 年,陈彦光、刘继生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 息熵和均衡度公式48。一些学者还对城市内部产业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阎小培以广 州为案例进行研究,详述了信息产业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48。2001 年, 江曼琦从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着手,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5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开发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 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关伟,卢莹认为在城市经济空间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建设对城市经济的不均衡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 cbd 的分离、分园建设整合以及 城市经济空间重组会产生重要影响51。 何丹等通过对天津开发区的研究表明开发区高速 的经济增长和建设导致天津城市原有空间的增长52。 1.4.2.3 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 1.4.2.3 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学术界意识到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 些列研究。1990 年,武进针对 1970 年代以来的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向进行探讨,提出 一种现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型46。1995 年,胡俊的博士论文分别从古代、近代和现 代三个阶段研究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基本模式与类型谱系,是我国第一本 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及其演变特征的专门著作53。1997 年,顾朝林 和克斯特洛德从社会经济制度、城市功能、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分析了北京社会空间发 展的影响因素,并试图揭示当时政治经济转变对北京的影响程度54。1999 年,段进对 城市发展观念,城市空间发展深层结构、基本规律与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王兴 中分别在 2000 年以西安为例,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宏观形态与结构、微观形态与结 构、城市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生活空间评价等进行了探讨;2004 年又以西安为例,深入分析我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生活空间、日常行为场所 以及生活场景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对城市的社区和邻里系统进行了研究55 ,56。2001 年,吴启焰在其出版的博士论文中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的特征、机制与演化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并以南京进行实证研究57。2003 年,刘长岐 第 1 章 绪论 13 等对居住郊区化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58。2005 年周春山等分析了广州的住房空间结构, 建立了住房结构的模型59。同年,刘玉亭以南京为例,较为深入系统的讨论了城市平困 阶层的空间结构60。总之,学术界愈发重视了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从社会经 济、家庭结构和居民的择居行为等方方面面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 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已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又一热点。 另外,随着我国大都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90 年代末一批学者开始关注我国 大都市郊区化趋势的研究,那一时期存在 “郊区化否定论” 、 “郊区化反对论” 、 “郊区 化实证论”三种不同的观点61。时至今日, “郊区化”的趋势已经普遍得到政府与民众 的认可,学术界也不再存有太大的争议。 总的来看,从学科建设上看,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体系已相当完备; 与之相比,中国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研究虽然比过去有较大进步,但定量的手段仍须加强,实证研究的深度有待提 高。 第 2 章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基础 15 2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2.1.1 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 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 “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 于此。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 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 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图 2-1)62。 图 2-1 霍华德“田园城市”构想62 图 2-2 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构想62 2.1.2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思想 柯布西埃在 1922 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图 2-2) 。中心思想是提高城 市中心的密度,通过改善交通来全面改造城市整体面貌,提供充足的绿地。认为城市必 须集中发展,以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为手段进而有效改造城市地区,试图以改造物质空 间来改造整个社会。他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调控来重塑良好的环境,就可解决城市 中存在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问题,最终使城市得以发展和进步62。 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 16 2.1.3 雅典宪章思想 1933 年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现代国际建筑会议上发表了雅典宪章 ,内容主 要反映现代建筑师对城市规划的思想观点和基本认识。思想基础:以物质空间决定论为 基础,认为通过控制物质空间的变量,便可形成良好的环境,进而将城市中的社会、经 济、政治问题自动解决掉,使城市得以进步和发展。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的规划思 想,认为城市应包含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活动。以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 械联系为基础,从对城市整体分析着手,将城市活动进行分解,揭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 改进建议,试图将各个部分再次拼凑成为一个完整城市。制定规划方案中强调在终极状 态下使各功能分区处于“平衡状态” 64。 2.1.4 马丘比丘宪章思想 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做为一个动态系统,应把 它看成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过程当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而不应当把认为它是多个部分的简 单拼凑, 认为城市规划者必须重视城市与其周围区域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动态的一致 性。提出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批判“功能分区”的那种牺牲城 市有机构成的思想,应该去创造一个综合且多功能的环境。 马丘比丘宣言主张城市 规划思想理论应由“功能分区”转向“功能综合” 64。 2.2 城市空间结构古典理论 2.2.1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伯吉斯从人文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于 1923 年创立了同心环模式(concentric ring model)65。他认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 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 外迁移。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业所侵占,一部 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在外围的第三代,是原来 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 第四代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 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 散布着高级住宅, 由于需要驾车入市工作, 故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 (commuter zone) (图 2-3) 。 第 2 章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基础 17 1 中心商务区 1 中心商务区 2 过渡性地带 2 过渡性地带 3 工人阶级住宅区 3 工人阶级住宅区 4 中产阶级住宅区 4 中产阶级住宅区 5 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5 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图 2-3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65 图 2-4 轴向同心环模式65 伯吉斯的同心环是基于均质性的平面而推论的,对现代交通运输的影响鲜有顾及。 而现代交通运输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内的易达性,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