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陈亮功利思想新探.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陈亮功利思想新探.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陈亮功利思想新探.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陈亮功利思想新探.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陈亮功利思想新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本文把陈亮的功利思想概括为“社会功利论” ,从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入手,全 面考察陈亮功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本文正文内容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陈亮功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介绍了陈亮功利思想形 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揭示了陈亮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渊源。 第二部分:陈亮“社会功利论”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道论、自然人性论, “义利合一”的价值观与“学为成人”的人生观。 第三部分:陈亮“社会功利论”与“功利主义” 、 “道德本体论”的比较。该部 分将“社会功利论”分别与“功利主义” 、 “道德本体论”进行比较,深入分析陈亮 功利思想的特点。 第四部分:陈亮功利思想的影响。该部分分析了陈亮功利思想对当时金华学派 与永嘉学派的影响,以及对明清和近代思想家的影响。 第五部分:结语。总结全文, “社会功利论”实际上开启了儒学的新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陈亮 功利 社会功利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is thesis summarizes chen liangs utilitarianism to “social utility theory”, comprehensively inspects main contents and influence of chen liangs utilitarianism theory, which is obtained from time background and thought origin.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five sections. section i: time background and thought origin for formatting chen liangs utilitarianism theory. the chapter introduce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under which the theory formed, and it promulgates chen liangs life story and thought origin. section ii: main content of chen liangs “social utility theory”. the section makes a survey from four parts, which are: tao theory, natural humanity theory, integrated value of loyalty and benefit, and the life value of “learning to be an adult”. section iii: comparison between “social utility theory”, “utilitarianism” and “moral ontology”. by comparing, it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liangs utilitarianism theory. section iv: the influence of chen liangs utilitarianism theory.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hen liangs utilitarianism at that time on jin hua school and the yong jia school,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ming, qing and modern thinkers. section v: conclusion. it summarizes the whole test, tries to promulgate the fact that “the social utility theory” starts new direction of confucianism. key words: chen liang utilitarianism the social utility theor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绪 论论 (1)论文选题的原因及意义)论文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 ,卒于光 宗绍熙五年(1194) 。陈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是永康学派创始人、 南宋浙东学派的主要领袖人物。陈亮所处的南宋,内忧外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都十分尖锐,他针对当时空谈义理的倾向,提倡坚持儒家伦理价值,又注重事业功 利有补于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 ,是我国历史上事功思想的杰出代表。从宋孝宗淳 熙十一年(1184)开始,陈亮同朱熹展开了将近3年之久的论辩,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 著名的“王霸义利之辩” ,在当时思想界掀起了一大波澜,也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 很大影响。对于这场论辩的性质和内容,从南宋开始思想界一直众说纷纭,直到当 代仍然有不同的见解。 对陈亮的功利思想,思想界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够准确的理解,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从朱熹开始,认为陈亮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直到当 代一些学者也如此认为;二、从陈傅良开始,认为陈亮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 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这种看法也为一些当代学者所接受;三、用“功利主义”来概 括陈亮的功利思想,屡见于当代学人的著作中。 有鉴于此,笔者以“陈亮功利思想新探”为题,从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入手, 试图全面考察陈亮功利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提出陈亮的功利思想是 “社会功利论” ,以澄清上述误解,还陈亮功利思想以本来面目。这样既有助于我们 准确把握陈亮的功利思想,又有助于我们理解朱陈之间的“王霸义利之辩”这一古 代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早在1936年夏,邓广铭先生选修胡适的“传记文学习作”课,以陈龙川传 作为毕业论文( 陈龙川传 ,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年4月版,收入邓广铭全集 (第 三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获指导教授胡适赞赏,此传记为后人研究陈亮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提供了基本的资料。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国内有许多专家、学者对陈亮的思想进 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一些专史著作还对陈亮的思想做了独章论述,如侯外庐先生 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十五章“陈亮思想及其 反对思辨哲学的战斗精神” ,对陈亮的思想做了详细的论述,揭示了从陈傅良到黄宗 羲对陈亮思想的误解,着重强调了陈亮思想的战斗精神;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 哲学史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八章“陈亮、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张岱 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等也对陈亮的思想做了 一些论述。1984年,邓广铭先生发表三十卷本陈龙川文集补阙订误发覆 ( 邓 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对陈亮著作的版本做了详细 和精准的考证;又发表了陈亮反儒问题辨析 ( 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 ,首都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对陈亮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做了详细准确的分析,认为陈亮 对儒家是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的,他反对的只是南宋的理学,而不是笼统地反儒; 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邓先生点校增订的陈亮集 ( 陈亮集 (增订本) ,中 华书局1987年版) ,在序言陈龙川文集版本考中对陈亮著作的版本做了详细的考 证, 并对陈亮的思想做了一些基本论述, 为以后的陈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1990 年, 邓先生发表了 朱陈论辩中陈亮王霸义利观的确解 ( 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这篇文章对陈亮与朱熹的论辩做了精到而详细的论 述,提出应当把陈亮称作“王道霸道一元论者”和“仁义功利一元论者”的重要观 点,揭示了称陈亮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主张者或称他为“功利主义者”的 错误观点,为后来陈亮思想的研究以及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80年代以来,研究陈亮的其他学者以更加严谨、公正的态度来探索、剖析陈亮 这个人物,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许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并有更多的专题史著 论及陈亮:如劳思光先生的中国哲学史 (三上)(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侯外 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冯友兰先生 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陈少峰先生的中国伦理 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韦政通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台北大林出 版社1985年版)以较肯定的态度分析了陈亮的哲学、功利思想。董平、刘宏章先生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写了陈亮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系统地研 究了陈亮的哲学与伦理学思想;此外,美国学者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先生 撰写了专著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以 及论文陈亮论公与法 ( “阅读中国系列” , 宋代思想史论 ,田浩编,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3年版) ,对陈亮的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视角和见解,为本文的写作也给予 了一些启发。 但在一些伦理学著作中,对陈亮功利思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如:姜法曾先生 的中国伦理学史略 (中华书局1991年版)认为陈亮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的功利思想;黄伟合、赵海琦先生的善的冲突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辩 (安徽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认为陈亮主张“义利双行” 、 “功成即德” ;朱贻庭主编的中 国伦理思想史 (增订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也认为陈亮主张“功到成 处,便是有德”的功利主义。沈善洪、王凤贤著中国伦理思想史 (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对陈亮的思想特点、学派属性和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比以往的 伦理学史著作更加全面和准确,但仍然认为陈亮的主张是功利主义学说。 在90年代以来,研究陈亮伦理思想的论文并不多,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能够 比较准确地把握陈亮伦理思想的原貌:如朱瑞熙先生的朱熹和陈亮“义利之辩” 的启示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分别论述了朱熹和陈亮的“义利观” , 并揭示分析了他们的观点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朱晓鹏在论陈亮的事功主义伦理思 想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把陈亮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事功主义” ,虽然并没有突出陈亮 伦理思想的特点,但对其整体思想把握的比较准确(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 学版)2005年第3期) ;方如金的论陈亮的事功、气节和文章 ( 温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把陈亮的伦理思想概括为“功利性道德学说” 。另一类是对陈亮伦理 思想的理解有些偏差:如孔祥华陈亮“义利双行”刍议 )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第3期) ;宋志明义利之辩新解 ( 学术研究2004年第2期) 等文章认为陈亮主张 “义利双行、 王霸并用” ; 黄开国 陈亮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 中 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等文章认为陈亮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 到济处便是有理”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综上所述,在关于陈亮的著作和相关论文中,大多数是对陈亮功利思想的学术 细节进行论述,并很少对陈亮功利思想进行整体的评价,缺乏对陈亮功利思想准确 定位。本文指出以往对陈亮的研究,首先是对其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重视不够,其 次对陈亮功利思想的定位和评价上有失偏颇,即在衡量功利思想的评价上具有一定 的狭隘性,也缺少从多角度观察和整体提炼陈亮功利思想的特点。本文把陈亮的伦 理思想概括为“社会功利论” ,尝试从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入手,全面考察陈亮功利 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1 陈亮功利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陈亮功利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时代催生的结果,体现了特定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学术本身发展的统一。陈亮功利思想基于南 宋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而产生,一方面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另一方 面也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成果。 1.1 陈亮功利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陈亮功利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1.1 政治背景政治背景 南宋初的几十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而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宋金的 和战问题是首要问题。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高宗和秦桧屈辱地向金称臣 求和,史称“绍兴和议” ,以淮河为界,将唐、邓二州割让给金;南宋每“岁奉银二 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给金1。宋金和战未定之际,宋高宗传位于孝宗,帝系从 此转入太祖一系。孝宗时,北伐攻金,师败于宿州,在太上皇高宗的压力下,与金 签订了“隆兴和议” 。虽然孝宗励精图治,但再也没有能找到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大 臣、将领,而在背后随时制约孝宗的太上皇高宗直到 81 岁时才去世,其时已是孝宗 在位末年的淳熙十四年(1187) ,孝宗已年过花甲,早年的雄心壮志也逐渐消沉。淳 熙十六年(1189) ,宋孝宗禅位给太子赵惇,是为光宗。史称光宗“宫闱妒悍,内不 能制,惊扰致疾。自是政治日昏,孝养日怠,而乾、淳之业衰焉” 。2孝宗中兴之业, 终于在光宗后期李皇后擅权以后走向衰落。绍熙五年(1194)七月,赵汝愚策划政 变,迫使光宗退位,扶持宁宗即位。是年,陈亮逝世。陈亮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富国 强兵,收复失地,他一生都在为抗金统一奔走呼号,至死不渝。 1 脱脱: 宋史卷 29高宗纪 ,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551 页。 2 宋史卷 36光宗赞 ,第 71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1.1.2 经济背景经济背景 陈亮功利思想的形成与南宋前期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也可视为宋代两浙地 区特定经济环境影响的结果。就社会经济条件而言,浙东地区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 特别是商品经济,是陈亮功利思想产生的基础。北宋时浙东、浙西两路谓之两浙路, 南宋时才析而为浙东、浙西两路。 “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 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 ”1到南宋时, “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 饶,足以裕国。 ”2宋代的两浙路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 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于全国的首要地位。两浙地区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城市生活,也 刺激着两浙士子将自己的目光从书斋投向社会生活。 降至南宋,这里的经济发展又具有新的特点:其一,由于杭州成为南宋都城, 人口激增至百万,两浙路许多城市也随之增长。城市人口增长,商业贸易更显得兴 盛。这样,商人的力量较之北宋更加扩大了。其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各种生 活必需品如粮米布帛的需求随之大增,而物价随之提高。正如叶适所记述: “夫吴、 越之地,自钱氏时独不被兵,又以四十年都邑之盛,四方流徙尽集于千里之内,而 衣冠贵人不知其几族,故以十五州之众当今天下之半。计其地不足以居其半,而米 粟布帛之值三倍于旧,鸡豚菜茹、樵薪之鬻五倍于旧,田宅之价十倍于旧,其便利 上腴争取而不置者数十百倍于旧。 ” 3尤其是地价的迅猛增长导致土地转移日趋剧烈, 土地占有的大起大落,与城市商人资本的发展密切相关,新兴的土地暴发户大都出 自这个势力。陈亮功利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形成的。 1.1.3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 宋室南渡,中原文化南移,浙江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浙东的学术文化得 到了迅速发展。 教育方面,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续文献通考所载,南宋全国著名 书院有 22 所,浙东就占了 5 所,即金华的丽泽书院、宁波的甬东书院、绍兴的稽山 1 苏轼: 苏轼全集 ,文集卷 32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1266 页。 2宋史卷 173食货志上,第 4156 页。 3 叶适: 水心别集卷 2民事中 ,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65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书院、衢州的柯山书院和清献书院。此外,尚有慈溪的慈湖书院、楼氏书院、石坡 书院。台州的上蔡书院,永嘉的浮沚书院和金华的道一书院等。绍兴六年(1136) 宋高宗“诏权以州学为家庙” ,至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正式鼎建孔氏衢州家庙, 衢州成为仅次于曲阜的第二圣地,社会名流、学者纷至沓来,如陆游、杨万里、朱 熹、陆九渊、吕祖谦等先后或相偕到此,这对促进学术交流、繁荣浙东文化,产生 了很大影响。 浙东人才辈出,学者众多。据宋元学案统计,两浙学者中浙东 7 州共 534 人, 浙西八地共 146 人 ;南宋两浙状元共 23 人(状元总数 49 人)福建 13 人居次, 两宋状元合计也是两浙 30 人居首位。 宋史正传与循吏传统计两宋南方为官 者以两浙最多(250 人) ,超出第二位的福建(124 人)一倍多。最高层次的人才是 宰相,两浙先后有 29 人任相,比第二位的福建 18 人远多。1 同时,浙东的出版业十分发达,早在中唐时期,越州就有刊印元、白诗集的记 载。南宋时,绍兴、宁波、金华等地成为全国出版业的重要地区,直至元代,仍较 发达。这些地区除印刷经书以外,特别注意刊印本地学者的著作,出版业的发达推 动了学术的繁荣。这一时期,浙东地区形成了全国罕见的、区域性的学术争鸣局面, 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包括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 1.2 生平事迹与思想渊源生平事迹与思想渊源 1.2.1 生平事迹生平事迹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先生,浙江永康县(今永康市)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 三年(1143) ,卒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 。 陈亮出身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的祖上是南北朝时期陈代的开国之君陈霸先, 陈代灭亡之后, 陈氏散落为民, 分出许多支脉, 渐渐就谱不可系了。 陈亮自述云: “司 马氏南渡,而逵从以迁,其后家于吴兴。霸先遂据全吴,四世乃亡。其葬于婺之永 康号厚陵者,或曰后陵,陵今虽在,锢之以铜,不可发,莫能考其为谁。故永康之 1 参见程民生: 宋代地域文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11、236、234、135、14214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陈最号繁多, 而谱牒未尝相通也。 ” 1他的曾祖父陈知元出生于徽宗崇宁二年 (1103) , 在反金斗争中战死于开封。祖父陈益曾从事于科举未中,后又习武,欲以武事自奋, 也未能如愿,于是心灰意冷, “自放于杯酒之间,酒酣歌呼,遇客,不问其谁氏,必 尽醉乃止。 ”2陈亮幼时,抚育的大部分任务是由其祖父母承担的,也由祖父为之启 蒙,祖辈的这些经历对他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的重要影响。 陈亮年轻时, “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 。319岁时,写成 酌古论 ,认为“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盾”是错误的。他提出“文非铅椠也,必 有处事之才;武夫剑盾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 者,特其名也” 。 4 酌古论本着这种文武之道合一的思想,论述了 19 位历史人物, 总结了汉、唐以来许多军事活动的经验教训,作为抗金斗争的借鉴。郡守周葵看到 酌古论后, “相与论难,奇之,曰: 他日国士也。 请为上客。 ”5隆兴元年夏, 周葵升为参知政事,对陈亮仍优遇有加,使陈亮“得交一时豪俊” 。 乾道五年(1169) ,陈亮向孝宗连上五疏,即为中兴五论 ,提出了“中兴” 、 “复仇”的方案。他建议朝廷在经济上“节浮费” 、 “滋户口” ,使财源充足;在政治 上“任贤使能以清官曹” , “惩吏奸以明赏罚”6;军事上“置大帅以总边陲”7,经 营好荆襄作为抗金的根据地。他认为,在做好上述准备之后,再兴师北伐, “中兴之 功,可蹻足而须也”8。由于权臣阻挠,陈亮的这次上书,孝宗没有能看到。 他此后回到家乡, “退而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伯之 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由,天人之际,昭昭然可察而知也。 ”9从乾道五年 到淳熙五年的十年间,陈亮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学问日益精进,学力日趋深厚, 所谓“退修于家,学者多归之,益力学著书者十年”10,这一时期是陈亮思想逐渐 1 陈亮: 陈亮集卷 35先祖府君墓志铭 ,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增订本,第 458 页。 2陈亮集卷 35先祖府君墓志铭 ,第 458 页。 3陈亮集卷 5酌古论序 ,第 50 页。 4陈亮集卷 5酌古论序 ,第 50 页。 5宋史卷 436儒林六陈亮传 ,第 12929 页。 6陈亮集卷 2中兴论 ,第 22 页。 7陈亮集卷 2中兴论 ,第 22 页。 8陈亮集卷 2中兴论 ,第 22 页。 9陈亮集卷 1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第 8 页。 10宋史卷 436儒林六陈亮传 ,第 1292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成熟的阶段。淳熙五年(1178) ,陈亮再度上书,即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 上孝宗 皇帝第二书 、 上孝宗皇帝第三书 。陈亮指出: 使其君臣上下苟一朝之安而息心于一隅,凡其志虑之所经营,一切置中国 于度外,如元气偏注一肢,其他肢体往往萎枯而不自觉矣,则其所谓一肢者, 又何恃而能久存哉?1 他认为,南宋朝廷偏安于一隅绝不是持久之道, “苟国家不能起而承之,必将有承之 者矣。 ”2如果南宋王朝不能抗金,那么一定会有力量起来抗金,到时就会危及南宋 的统治。陈亮的这些主张,在朝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并未被孝宗采纳。他不得 已,只好再度返乡。在此期间,他遭到奸人陷害,两次下大狱,几致于死。 淳熙十五年(1188)春,陈亮到建业、京口等实地考察,回来后再次给孝宗上 书,即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指出江南“不必忧” ,和议“不必守” ,金人“不足 畏” ,苟安之论“不足凭” ,要孝宗“发其雄心英略,以与四海才臣智士”3,共同实 现抗金大计。但结果被权臣视为“狂怪” ,陈亮复碰壁而归。绍熙四年(1193)的陈 亮 50 岁,去参加进士考试, “御笔擢升第一” 。 “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 4。这是他中试后心情的写照。遗憾的是, “平生志”未酬,在中举后第二年,陈亮 病逝于赴任途中,享年 52 岁。 1.2.2 思想渊源思想渊源 宋代的学术流派,往往以地域为名。所以陈亮的学派被称为永康学派。对于永 康学派的师承关系和特点,黄百家评论说: 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是时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 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亦 遂为世所忌,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5 认为陈亮之学无所承接,若从直接的师承关系来说,此一观点似可成立。就目前所 1陈亮集卷 1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第 1 页。 2陈亮集卷 1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第 3 页。 3陈亮集卷 1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第 20 页。 4陈亮集卷 39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 ,第 506 页。 5 黄宗羲等: 宋元学案卷 56龙川学案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83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能见到的资料来考查,陈亮的确未曾师事过当时的某位大师鸿儒,其学说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他本人的勤学苦研。但这并不足以表明其学说是空穴来风,毫无思想来 源。事实上,就其渊源而言,陈亮之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其思想的主要 方面都是其历史渊源的。 这种渊源首先存在于儒家经典。如作为其政治立场的“尊王攘夷”论就本是春 秋的基本观念;其所倡建皇极、立大中、君主秉枢执要、君臣相与一体,则为尚 书的主要思想;其究古今时势之变、极人事以达时措之宜,开物成务、成顺致利, 三才不相离异之说则源于周易 ;其自然人性论,以及反对单纯以动机作为价值判 断的依据,则受启于礼记 。 其次,其功利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墨子、荀子与韩非子。墨子是从仁义 的本质及其基本表现来谈论义利关系的。他认为,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 利,除去天下之害”1,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 天下之良宝也” 2。仁义本质在于利民、利人,亦即“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 因此,义利是统一的。 荀子虽为战国儒家八流派之一的孙氏之儒的代表,但后世儒者对其多有非议, 而他的思想确实也与孔孟有所不同。在义利问题上,他把“好义”和“欲利”视为 人所固有的两种人性, 认为 “义与利者, 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 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3。舍义纵利,则人与禽兽无异;舍利求义,则有违人 之本性,实际上也无法实现。欲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出发点,以不超越义所允许的范 围为原则。如此,则“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 ,反之, “心之所可失 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4。这里,荀子实际上仍是偏重仁义的,但他在重义的同 时又承认欲利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陈亮在驳斥朱熹等人“存天理,灭人欲”的 观点时,也特别强调这点,指出物欲追求乃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无法抹杀的: “耳之 于声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 。 5 1 吴毓江: 墨子校注卷 4兼爱中 ,孙啓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155 页。 2 吴毓江: 墨子校注卷 11耕柱 ,第 643 页。 3 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 19大略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 502 页。 4 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 16正名 ,第 428 页。 5陈亮集卷 4问答下 ,第 4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在先秦诸学派中,较明确和系统地提出功利思想的当推法家,尤其是该家学术 的集大成者韩非。他在说明为什么要注重功利的问题时,主要从两方而来展开论述: 其一,利欲之心人人皆有,这是由人的生存需要所决定的。人“以肠胃为根本,不 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利欲之心”1。其二,注重功利乃历史发展之必然,是社会 进化的表现。 “上占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2。正因为人人不免 于利欲之心,故必须实行法治,用法来保护和鼓励人们追求正当的“利” ,限制和惩 罚那些不正当的求利行为,也正因为历史的发展要求人们注重功利,故正当的功利 必然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这种正当功利的最基木表现便是谋求经济发展,实现富 国强兵。韩非把谋求功利同追求富国强兵的实际目标结合起来,这与陈亮把提倡事 功与抗金复土、中兴国家的现实要求相结合是相通的。 此外,隋末王通的中说对陈亮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 要体现在重王道,辨三才,尊两汉,明通变,经即史说等五个方面。3陈亮对“宋 初三先生” 、李觏、欧阳修、苏洵、 “北宋五子”等北宋诸儒之学多有吸收。4因此, 乍看起来无所师承的陈亮之学,其实是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对陈亮思想的历史渊源 简单追溯表明,陈亮对各种学说的的吸收是有他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眼光的,他在吸 收众家之说的同时能够充分保持自身思想的统一性,最终以其独特的风貌在南宋思 想界别树一帜。 1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卷 6解老 ,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第 146 页。 2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卷 19五蠹 ,第 445 页。 3 参见董平、刘宏章: 陈亮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388405 页。 4 参见董平、刘宏章: 陈亮评传 ,第 40542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2 陈亮“社会功利论”的主要内容陈亮“社会功利论”的主要内容 陈亮“社会功利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论、自然人性论、 “义利合一”的价值 观和“学为成人”的人生观等。 2.1 道论道论 陈亮的社会功利论首先是以他的道论为理论基础的,他提出道行于事物之间, “道”不离日用,喜、怒、哀、乐、爱、恶得其正即为“道” ,认为“道”是客观存 在的, 并非一种抽象的精神本体。 这种观点与理学家们离开具体事物言 “道” 说 “理” 的思想完全不同,是他功利思想重要的理论前提。 2.1.1 道行于事物之间道行于事物之间 陈亮指出, “盈宇宙者无非物”1的命题,认为事物是宇宙间真实的客观存在。 他说“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途万辙,因事作则” 。2道存在于天下万事万物 之中,道与事物的关系是“因事作则” ,道是事物的法则,它因事而作,因事而有, 有了客观的具体事物,才有了与具体事物相对应的法则。以此,陈亮批评了理学把 道作为超乎事物之上的本体的观点。他说: 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 不过如枯木死灰止耳;得之深者,纵横妙用,肆而不约,安知所谓文理密察之 道?浮乎中流,无所底止,犹自谓其有得,岂不哀也哉!3 陈亮指出,理学家的错误在于脱离具体的事物而“玩心于无形之表” ,追求抽象的精 神本体,他们所说的道不过是“无所底止” 、玄妙无形的道而已。他强调: “夫道, 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 ”4指出道作为事物的法则,并非超越事 1陈亮集卷 10六经发题书 ,第 103 页。 2陈亮集卷 27与应仲实 ,第 319 页。 3陈亮集卷 27与应仲实 ,第 319 页。 4陈亮集卷 9勉强行道大有功 ,第 10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物之上,它贯通于事物之间,与事物不相分离。 2.1.2 道不离日用道不离日用 与道行于事物之间相关,陈亮提出道不离日用的思想。他认为在人们的日用之 中就体现了道。他说: 天下道之在天下,平施于日用之间,得其性情之正者,彼固有以知之矣。 当先王时,天下之人,其发乎情,止乎礼义,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先王既远, 民情之流也久矣,而其所谓平施于日用之间者,与生俱生,固不可得而离也。1 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脱离了日用,就无所谓道。陈亮还把日常生活中的吃、穿、 住等日用之事作为“人道”的必备条件,认为: 必有衣焉以衣之,则衣非外物也;必有食焉以食之,则食非外物也;衣食 足矣,然而不可以露处也,必有室庐以居之,则室庐非外物也。若是者, 皆非外物也,有一不具,则人道为有阙,是举吾身而弃之也。2 陈亮从道在物中、道不离日用的思想出发,把人生日用与“人道”紧密联系起来, 这与理学家提倡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忽视人生日用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陈亮认为, 人的衣食住行这些行为本身就体现着“人道” ,是“人道”的必备条件,否则, “人 道”就不完备。 2.1.3 喜怒哀乐爱恶得其正即为道喜怒哀乐爱恶得其正即为道 陈亮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爱恶的感情表现得恰到好处就是道。他说: 夫道岂有他物哉,喜、怒、哀、乐、爱、恶得其正而已;行道岂有他事哉, 审喜、怒哀、乐、爱、恶之端而已。3 所谓正,是指符合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既然道是指人的感情得其正,那么,行道 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审察人的感情活动使之符合正的原则。 总之, “道”并非精神性的本体,而是和人生日用不可分离的。陈亮否定理学家 1陈亮集卷 10六经发题诗 ,第 104 页。 2陈亮集卷 4问答下 ,第 44 页。 3陈亮集卷 9勉强行道大有功 ,第 10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所倡的作为绝对和超越本体的“道” ,要求回到现实世界,关注现实人生。 2.2 自然人性论自然人性论 2.2.1 物欲是人的自然本性物欲是人的自然本性 陈亮认为物欲是人的自然本性,把人的各种物质欲望等同于人性。他明确指出: 人为何为,为其有欲。欲也必争,惟曰不足。1 耳之于声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出于性,则人之所同欲也;委于命,则必有制之者而不可违也。 富贵尊荣,则耳目口鼻之与四肢皆得其欲,危亡困辱则反是。2 他认为,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声色臭味是人之所欲,富贵尊荣是人之所愿, 这是人的天性,因而可以说是“天命” 。显然,陈亮把人的各种基本的物质欲求等同 于人性。既然物欲是人的自然本性,那么在逻辑上就排斥了把追求物质利益说成是 违背人性的罪恶的观点。 2.2.2 道德是对物欲的限制和规定道德是对物欲的限制和规定 陈亮虽然认为物欲是人的自然本性,但他并不认为对物欲应不加限制地任其发 展,而是把道德看成是对物欲的限制和规定。 陈亮认为,对于人们的物质欲望,应加以节制,将其纳入封建等级的“分”之中 去。他说: 然而高卑小大,则各有分也;可否难易,则各有辨也。循其侈心而忘其分, 不废其力,无财而欲以为悦,使天下冒冒焉惟美好之是趋,惟争夺之是务,以 至于丧其身而不悔。3 这就是说,如果忘了“分” ,一味去争取更多的物质享受,就要使“人道”沦亡了。 这里的“分”是指儒家的伦理纲常,与理学家一样也是要维护封建道德权威,但在 1陈亮集卷 36刘和卿墓志铭 ,第 488 页。 2陈亮集卷 4问答下 ,第 42 页。 3陈亮集卷 4问答下 ,第 4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论述物欲与道德的关系时,与程朱理学存在重大分歧。程朱理学虽然承认在封建的 伦理纲常之内的基本物质需求是正当的,但它却把物质欲望看成是引向罪恶的渊薮,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陈亮虽然也主张把人欲限定在封建的伦理纲常之内,但不 同的是,他从物欲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出发,认为道德应建立在物欲基础之上。 2.2.3 道德应建立在物欲基础之上道德应建立在物欲基础之上 陈亮认为,人们的共同欲望是道德的基础。他引申孟子的观点,指出: 齐宣王之好色好货好勇,皆害道之事也,孟子乃欲进而扩充之。好色人心 之所同,达之于民无怨旷。则强勉行道以达其同心,而好色必不至于溺,而非 道之害也。好货,人心之所同,而达之于民无冻馁,则强勉行道以达其同心, 而好货必不至于陷,而非道之害也。人谁不好勇,而独患其不大耳。人心之所 无,虽孟子亦不能以顺而诱之也。1 “好色好货好勇”即所谓“人欲” 。陈亮认为,这些都是“人心之所同” ,如果只顾 满足这些个人私欲就是“害道” ;如果“达之于民” ,使民“无旷怨” 、 “无冻馁” ,那 么个人就不会因过度纵欲而陷溺,人民也不会哀怨了。他还认为, “人心之所无,虽 孟子亦不能以顺而诱之也” ,如果人们心里没有这些欲望,再好的道德家也是无法诱 导人们去遵循道德规范的。 陈亮认为,以道德治天下,并不应该像程朱那样,把人欲作为罪恶而加以排斥, 相反,应该从多数人的共同欲望出发,并且,也只有如此才能奏效。他说: 夫喜怒哀乐爱恶,人主之所以鼓动天下而用之之具也。弃其喜怒以动 天下之机,而欲事功之自成,是闭目而欲行也。2 在此,明确提出从人欲出发,才能“鼓动天下”从而完成“事功” 。陈亮的这种思想, 在当时山河破碎,社稷不保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抗金、恢复家园 和保卫传统文化,的确是当时绝大多数“人心之所同” ,把这种重“民族大节”的精 神发扬起来,的确能“鼓动天下” ,激励人心。 1陈亮集卷 9勉强行大道有功 ,第 102 页。 2陈亮集卷 1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第 1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2.3 “义利合一”的价值观“义利合一”的价值观 2.3.1 “义”与“利”的统一“义”与“利”的统一 作为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学的一个基本问题,道义与利益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 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把“义”和“利”对立 起来。孟子在其书的开篇即写道: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2。此后, “义利之 辨” 成为后代儒家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汉代的董仲舒把 “义利” 对立推向极端: “正 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3,而后“义”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 “利”则 被贬得越来越低。宋代理学家视“义”为“天理” , “利”为“人欲” ,从而提出“革 尽人欲,复尽天理”4的口号,使“义利之辩”走向了极端。 陈亮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坚决反对把仁义道德和实事功利对立起来,反对重义轻 利或舍利求义。正如邓广铭先生指出的那样,陈亮是“仁义功利一元论者”5,他认 为道德和功利是统一的。陈亮说: 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6 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见其盈虚,安 坐而盈者,不足恃也。7 他认为,实现仁义道德离不开搞好国计民生,离不开关心民间疾苦;仁义道德不能 够通过坐着空谈能够达到,而要通过实事实功来体现;仁义道德并不在事功之外, 而是在事功之中。在陈亮看来, “道”与“事”本身是统一的,脱离了实事实功, “道” 也就不复存在。 他说: “道之在天下, 平施于日用之间, 得其性情之正者。 ” 8肯定 “道 在事中” , 道的存在和作用通过是具体的实事来体现的。 将这种原理应用于义利关系, “道”就是仁义道德, “事”就是“日用之间”的国计民生,道在事中,也就是义在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里仁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39 页。 2 杨伯峻: 孟子译注梁惠王上 ,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 1 页。 3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卷 9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150 页。 4 朱熹: 朱子语类卷 13,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225 页。 5 邓广铭: 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543 页。 6宋元学案卷 56龙川学案 ,第 1850 页。 7陈亮集卷 1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第 3 页。 8陈亮集卷 10六经发题诗 ,第 10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利中;道不离事,也就是义利不分,利乃义之本,义利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舍利则 义失其本,舍义则利失其正,只有义利合一,才能实现义利双赢。 据此,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