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江西省区域创新模式选择与制度安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加 灯 习 d abs t ract wi th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骊e nce and t ech n o l o gy, c s p e d a l l y l atc h al f p ast 20 ce n t u ri e s , w i t hlcno w l e d ge七 出 祀e c o n o m yandt h ei n fo rmat i on s ocl e ty田 ” v al , t he con n o t a t l o no fi nnova t i o nfo r骊e nce andt echno l ogychange ateve ry th etu rn, 让 田 。 v a t i o nm a r c h 1 n gfr o m t h et r a d it fo nl in e a ri t yp a tt e m s u c c e s s i v est e 声 to s ys te m a t i z a t l o nandn e 幻 邢 o r k . int h eb ac k gr o u n do f in te m a ti onaico m p e t it i o na n d 。 。 。 n o m ygl oba l 吐 a t i o nandm a rk e t 一 o ri e n t c da c c e l e ra te s加 rt h e 几t a k es truct u ri ng or pe到 免 c t i ng re 乡 o n a l inno v a t i o nas i m pon a n t m e ans , bui l dth ea t m o s p h c reb e i n g 1 朋o v a t i v e , arou s e t h e v i gor b e i n gi nnova t i v e , i m p rov e t h e e ffici e n c y o f i nno v at i o n and st re ngth e n t h c abi l i t y o f i nno v at io n . r a c i n g t o con t r o l骊enceand t e chnol o g y h i gh l andandd e v e l o peco n o m ycom pet i t i o nh ave becom e al l t h e cou n t ri e s andal l 1 0 a l it i e s c s p eei a l l y t h e d eve l o pedcou n t ryandn ewl yin d u s t ri al i z i n g countrie s ( area ) k e e pa n dcon t in ue e x pan d i n g而pon a n t c o m pet i t i o ncon n o t a t i o n . bui l d i ng r e g l o n al i n n o v at i o n h asb eco m e ani m po川 泊 n t com pon e n t o f t h e s t rate g y inai l count ri e s ( area ) t 七 1 s arti cl e m a i n i y u secom p a n son m e th od, ana l y s i s m e th oda n d dem o n s t r a t l on m e t h od , s t a rtw i thtoa n a l yzin g t hecurrents i tu a t i o n a n d p ro b l em o f j i an罗i p r o v i 毗 re gi onalinno v at i o n . as“rt a inthe 加 ncti on and t a r get o fji a n gxi p ro v i nce re gi onal 1加o v a t i on. the nt otabl eap 印 pos aio nre gi o n a l at io np attem c h o l ce and 毗山 u t l o n a rr a n gem e . t o f j l a n g 不 i p m vi n ce. k e y w 。 记: 比 目 。 n ai1 n n o v at ionp a t t e m sy s t e m ji an gxi p ro v 加 ce 学位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 文中 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 沁 岭字 跳 必了 ” 妙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了 解j 夔 呈 泛 舀 色 有 关 保留 、 使 用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 借阅 。 本 人 授 权 直昼人兰可以 将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手写):导师签名 ( 手写) :硒乳 签 字 日 期 : 2 刁 年翔才 签字日期: 夕年 了 ” 9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第1 章 引言 第 1 章 引言 1 . 1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 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 我们必须把增 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必须 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要 在全国建设起一个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氛围,坚持创 新、创新、再创新,使科技进步成为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2 0 世 纪90年代以后,面对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世界各国为实现国家目 标和本国利 益,都在确定新的科技发展目标,不断调整科技政策,加强政府对科技的宏观 管理。然而,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是由其各个区域之间的竞争实力所构成的。 因此,区域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已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基础,成为 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 益加剧,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和重要标志。增 强区域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竟争力,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美国 硅谷和1 28号公路地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中国中关村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都是 典型的实例。 江西省是一个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江西经济 要实现持续快速跨越式的发展, 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 步战略目 标, 必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关键是要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定不移地实施 “ 科教兴赣”战略, 其中尤其要配合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江西省区域创新建设, 以 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江西省科 技资源和人才资 源, 努力培育并形成能够支撑江西经济持续快速跨越式发展的 创新能力, 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1 江泽民同志接见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简称. 八六三计划竹 实摘十周年工作会议代表时讲话 第 1 章 引言 1 . 2 相关概念 1 . 2 . 1区城 从理论上说, 区域创新的区域应是指, 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和空间边界, 在经 济上具有相似特征,距离又相近的地区。这个边界也许是一个行政区域 ( 如省 市等),也许比行政区域要大 ( 如珠三角、长三角等),也许是国家,或者比 国家要大 ( 如欧洲等)。 广义上讲,区域创新中的区域可以指行政区域,也可以是经济区域。经济区 域与行政区域的边界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一般来说,经济区域是经济基 础的范畴,行政区域是上层建筑的范畴,但不管是行政区域还是经济区域,其 存在和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任何区域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行 政的支持和协调,行政支持和协调必须以经济区域为对象和依托。 从目前中国的现状来看,40年的计划经济决定了中国行政区域具有坚固性, 行政区经济呈稳态结构,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高度重合性以及边界经济的衰 蝎性是目前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期,应较 多的关注行政区域的创新。 1 . 2 . 2区域问魔 研究和解决区域问题是经济地理学( 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科学等学科的主要实践领域,区域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内容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就区域经济地理学而言,不断追踪区域发展过程出 现的新问题,是学科发展生命力之所在。农业革命时代的区域发展问题表现为 如何协调局部农业区域与当地自 然环境的关系:工业革命初期的区域问题是如 何实现工业产业的空间扩张;工业化中期的区域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间的市场 竟争。2 0 世纪中期以来的产业发展出现两种主要趋势,其一是信息产业为代表 的现代产业群的迅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生活需求向内涵式方向发展的变革, 对知识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正逐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方面:其二是传 统产业的发展出现停滞或衰退,20世纪初期确立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标志的经 济体系受到挑战,世界总体的传统物质生产供给能力已大于现有实际需求能力, 同时近几十年来传统产业的过分增长,造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以上两种趋势都预示着产业发展的新旧交替时期的到来,该时期出 第1 章 引言 现的区域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传统产业区域出现诸如失业、人 才外流、资金短缺、资源利用率低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生产出现停滞或衰 退, 影响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2)新兴产业区域超常规发展, 造成新的区 域发展失衡,导致区域内部新旧产业之间以及新旧产业分区之间的整体差距拉 大,区域内部社会经济矛盾加剧;( 3)区域发展受到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容量 及关系协调程度的限制,出现发展过程的非持续性。 现代区域问 题的出现并非偶然, 它一方面是资源、 劳动力及资本密集型产业 向 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过渡,或者说由外延式产业发展向内涵式产业发展过 渡中出现的问题,是新旧产业交替矛盾在地域空间中的表现,人类产业活动的 这种向高技术、高智能化方向发展的现象,符合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发展与有 序进化的基本规律,新旧产业在交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必然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问题,具体 地说就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张与生存环境容量之间的问题。这种现代产业 发展问题在区域空间中展开,构成现代区域问题的主要方面。对于现代区域问 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透视: ( 1)区域产业结构( 主要是技术结构) 老化,造 成对区域环境的低效率利用和影响区域功能的发挥。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造成对 区域资源的粗放式开发与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污染;另一方面又出 现生产产品品种、规格及功能单一,产品智能化程度低,生产产品缺乏对于不 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适应,且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2)区域经济运 行机制僵化,导致区域发展缺乏自 我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间横向竞争力。与上 述产业技术结构问题相对应,区域经济运行机制问题主要是社会经济的组织机 构间作用关系问 题,组织机构间的对外封闭及对内缺乏沟通与分工协调,会使 区域整体的竟争与发展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1 . 2 。 3创新 1 . 创新理论的历史回顾。 创新思想最早在熊彼特(j. a . sch u . p e t er) 那里萌 芽, 他在1 9 1 2 年出 版的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通过列举创新的具体形式将 创新分为以 下五种情况,( 1)引进新产品; ( 2) 采用新的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 ( 3) 开辟新市场; “)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 (5)实行新的生产组织。 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也就是说,通过采用新的生产体系或新的结 构和机制把一种从来没有用过的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在熊彼特之后,从工业 第 1 章 引言 经济的角度来界定创新成为一些学者和机构关注的焦点,比如索罗 (s c , 5 010) 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伊诺 斯 ( j . c . e o ns)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的综合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 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收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显然, 伊诺斯是从行为集合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1 9 50年,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曼 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最终创立了技术创新学。上述研究主要从工业经济的 角度出发,探讨技术创新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侧重于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成 长的关系,并没有讲科学、技术、文化和制度等因素及相互关系纳入自己的研 究领域。 其实, 熊皮特在1 9 39年出版的另一部著作 商业周期中已经比较明确地提 出了创新理论,他对创新的定义不仅涉及到技术变化的创新而且涉及到非技术 变化的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但制度创新的首创者是经济学家伊诺斯不满足于 “ 技术决定论”,他运用历史与经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1600一 1 8 50年间 世界海洋运输业的研究.论证了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最终开创了 制度创新学派。制度创新讨论的框架更多地涉及到制度,甚至文化对技术创新 的作用。 2 .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今天, 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仍然众说纷纭。下面,本 文列举主要观点。柳御林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产品 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应 用过程。单纯从工业技术的角度出发,傅家骥则将技术创新界定为:技术创新 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 标,重新组织生产条 件和元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 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 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 的综合过程。在上述定义中,技术创新的理想主体是企业 ( 广泛的来说,技术 创新的理想主体还应包括农业生产单位),其实只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 用,是技术与经济相联系的实践活动。 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 张建华将 制度创新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技术创新主体内部制度的创新,另一个是社会 层面上与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社会制度创新。本文认为,制度创新在整个社会 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技术创新是一种制度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和 第 1 章 引言 结果。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基础上进行 的。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于商 业化活动,也离不开制度创新。 20世纪8 0 年代中 期, 佩雷兹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在研究康德拉季耶夫“ 长 波”时认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存在某种失衡, 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新 的技术经济范式与旧的社会制度框架的失衡。这一理论反映出技术创新对制度 创新的作用,但并没有清晰地阐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 用科学技术史上的例证,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 系,如18、19世纪的 科技进步和创新导致各国专利制度的建立, 专利制度的建 立又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创新 ( 以科技发明为主的科技创新)。1 8 世纪的英国正 是通过制定外国人可以申请专利的制度推动了本国的技术创新。可见,制度创 新和技术创新是相互作用的。技术创新会促进制度创新,而有效的制度创新又 会促进技术创新的发生。创新系统正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使 系统不断地演进和发展。 实际上, 早在1 9 世纪, 马克思就对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历史关系进行 了精辟地论证。他强调生产方式的变化 ( 技术变迁)与生产关系的变化 ( 制度 变迁)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 此外,还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 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他还指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 看,前者为社会组织变迁提供了更为动态的力量。 3 . 创新的理解。 创新是一个古老的词汇, 不同的研究者对创新概念的不同定 义则是根据各人所强调侧面的不同。比如p.f 德鲁克 ( p , f . druch e r) 从管理学 的角度讲创新定义为: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 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创新理 论的多角度研究是一些学者认为对 “ 创新”这个概念的 运用存在泛化的倾向。 其实,1 9 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 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中也指出创新 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对它的准确定义依赖于度量和分析的特定目的。通过对创 新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以 及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 关系的分析,本文从以 下三个方面来诊释“ 创新”在创新系统中的含义:1 、不同的创新活动,其主体 是不同的:2 、创新是广泛的经济、科技和制定制度的实践活动;3 、创新应该 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不应只侧重某一方面。 第 1 章 引言 1 . 2 , 4区域创新系 统 区域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r e g i o n a l l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 r i s ) , 或r e g i o n a l s y s t e mo fl n n o v a t i o n 。英国 卡迪夫大学的库克( p h i l i pn i c h o l a sc o o k e ) 教授 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在库克、布拉茨克和 海登里希( c o o k ,b rac z y ka n dh e i d e n r e i c h ) 主编的题为 区域创新系统: 全球 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书中,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 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 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 生创新. 魏格(w 1 1 9 ) 在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时,认为 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 应包括: ( 1)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 2)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 机构;(3 ) 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 4)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 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 ( 5)金融、 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其他一些学者, 如阿希姆( a s h e i m ) 、卡希奥拉托( c a s s i o l a t o ) 和卡尔松( c arl s s o n ) 等,也从不 同角度论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综合分析已有关于创新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可以认为区域创新 系统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 ( 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 界;(2 ) 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 创新主要单元:( 3)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 间结构:( 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 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 5)通过与环境的作 用和系统自 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涵盖全球创新系统( g l o b a ll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田) 、国 际创新系统( i n t e r n a t i o nall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口 ) 、国家创新系统( n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m) 、区域( 狭义) 创新系统( r e g i o nall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翻) 和 地方创新系统( 比临il n n o vati朋 s y ste . ) 等; 狭义的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介于国 家创新系统和地方创新系统之间的空间创新系统,如省、市、区级区域创新系 统等。 第 1 章 引言 1 . 3选题的意义 1 , 3 . 1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出现了显著的区城化特征,经济全球化实质上也是全 球经济的区域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往往是跨国公司在各地整合资源,寻求最具 竞争能力区域的过程。新的世界分工不再遵循国家边界或政体脉络,而是按照 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其所在的国家环境,更重要 的是其所在的区域的整体环境。事实表明,全球的技术、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 次上迅速变化,并越来越聚集于有个性的、创新能力强的地区。今天,人们也 许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优势或竞争力不是十分熟悉,却对于硅谷的it产业、 新竹的计算机制造、班加罗尔的软件业耳熟能详。在这些崛起的区域内,区域 的形象超越了大企业的形象,甚至超越了行政和国家的边界,在全球化的国际 分工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 发展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区域化己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须更加关注区域的发展。这也是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 容。 1 . 3 . 2提商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蝎动力。伴随知识经济 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竟争力的关键因素。进入新世 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已经成为国 家间科技与经济竟争成败的分水岭,创新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成为决 定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基础条件,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 考察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在每一个阶段,异军突起的区域往往是创新 活动易频繁发生的区域,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总是与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相伴 而生。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 经密不可分,区域创新能力正日 益成为 地区 经济获取国际竟争 优势的决定性因 素, 成为区 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因素。 面对日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面对产业的大转移、结构的大调整所带来的不 确定性的挑战,面对区域竞争所产生的压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来 没有今天这样紧迫和必要。 第 1 章 引言 13 . 3推进区 域创新建设, 是提高区 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杜会持续健康 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根本保证 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己经密不可分,区域创新能力正日 益成为地 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也成为 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经济已 经进入以结构调整为 主线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竟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产业发展对 技术需求的紧迫性也在日益增加,必须依靠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赢得区域经 济发展的竞争力。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某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 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等所组成的,为创造、 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包括创新的主体、创 新的机制、创新的环境等多个方面。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 它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多样性是国家创新体系的 活力所在。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 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 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各个成功区域的实践无 不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些区域之中,都有一个层次清晰、网络互动的区 域创新体系在支撑着区域内创新创业的发展,这样的创新体系是一个地区创新 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 第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第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日 益加剧。各国各地区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胜地位, 纷纷不遗余力的推行创新。传统的以资源优劣势决定一国( 或地区) 发展态势的 经济形态逐渐被取代,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一国( 或地区) 在新的经济格局中的地 位的决定性因素。 2 . 1区域创新的功能 区域创新的功能是指区域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的 秩序和能力,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 变换关系以及包括了改变被作用对象的秩序。具体而育,区域创新具有以下功 能: 2 . 1 . 1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包容了较多的创新要素和主体,能形成较完整的创新体系,从而 为长链创新( 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商品化应用) 打下了基础,也为区 域经济的自主创新创造了条件。 2 . 1 . 2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通过各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形成连锁 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 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原因在于: 首先,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会导致根本性创新出现,形成一种新的 “ 技术一经济范式” 和新的 “ 技术一经济”发展轨道,打破技术系统的内在平衡以及技术个体间的 原有关系,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 分解,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 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拓宽 了生产活动空间,形成了新的生产门 类和部门;其次,在区域经济系统中,产 业之间存在着前向或后向关联关系。区域创新改变了产业间的 投入产出 联系, 使得上下游产品和上下游产业之间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因而,一个产业 的创新依攻向其前向或后向关联产业扩散,促使其发生创新,进而导致产业的 第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扩张或收缩;最后,区域创新在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 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成为某些新兴产业依托的重要 条件之一。区域创新使整个产业结构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之上,并赋予产业结 构新的内涵。 2 . 1 . 3形成区 域竞争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能在未来市场上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 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使整个区域 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区域竞争力中最基本的竟争力, 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区域自 我发展能力和自 组织能力。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 于一般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特征: ( 1)稀缺性,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其他区域所不具 备,如果其他区域也具备相同或相似的竟争力,则没有哪个区域能获得竞争优 势;(2 ) 长期性,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的自 然历史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变而逐 步形成的;( 3)独特性,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反映,是“ 干中学” 、 “ 用中学”的产物,其他区域很难通过模仿而获得这种能力,因而能使区域保 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区域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 争力。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区域内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任何区域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不 断创新,努力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那些已经拥有较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并取得显著竞争优势的先进区域来说,不管己经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多么强 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和其他区域的竞争努力,区域己有的核心 竞争力会逐渐削弱,以至于消失.对于尚未形成竟争优势的后进区域来说,尽 快建立核心竟争力是获得区域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区域创新可以优化创新资 源配置,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 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保持持久竞 争优势,以 适应日 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2 . 1 . 4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差异,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 展不平衡。尽管后进区域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引 第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选择更快的发展道路和更开放的发展政策,并利用其相 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出质优价廉商品,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后进区域并 不必然具有后发优势。同时,后发优势也并不必然成为比较优势。后进区域能 够引进的技术要么是即将或正在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的成熟技术,要么就是 处于创新期、离产业化尚 有很长距离的技术,如果后进区域不能对引进的技术 进行再创新,就只能跟在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后面,亦步亦趋,走入 “ 引进一落 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区域创新可以使后进区域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 将引进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创新,提高区域自 主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 跨越技术发展阶段,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赶上或超越先进区域。 2 . 2区域创新发展的案例及启示 2 . 2 . 1美国硅谷的区域自主创新发展 硅谷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无论是发展初期,还是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 的迅速崛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腾飞,硅谷始终保持不断的自 主创新能力。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山谷地区。它是从农业区开始起步的,历史很 浅,应该说是白 手起家。 其作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 追溯到1 9 37年hp 公司的成立,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对于该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 其提供了从创新人才、基础研究成果到启动资金的支持。二战美国大量军事订 单使得该地区的发展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销售市场。同时,位于美国东部波 士顿r out el28,由于具有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的 研究与开发支持, 加上靠近美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得到比硅谷地区更多的政府军事订单,发展了 以政府为主导,以相对封闭的独立大型电子信息高科技企业集群,其科技产出 规模一度领先硅谷地区。但硅谷没有仿效rou t e 1 28的发展模式,而是发展规模 小、体制灵活及以公司之间交流、竞争、合作频繁的风格;并且以斯坦福大学 为主的高等院校教育与研究开发机构和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的中小企业建 立各种实用的联系渠道;地方政府对于该地区的发展予以在地方基础设施方面 的大力支持: 公司在60年代以后逐步进行独立的市场开发,建立自己的风险投资 基金,减少了对联邦政府的资金与市场依赖。从70年代起,在电子信息技术产 业的技术开发与产品销售方面逐步超越routel28,成为独立创新的成功范例。 第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后来,由于日本通过在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模仿式发展后来居上,使得硅谷地区 一度陷入发展的困境,但在80年代后期至今,硅谷通过坚持自己的分散灵活的 创新机制,逐步恢复并巩固了自己的发展优势,树立了区域自 主创新的成功典 范。 硅谷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无限的魅力。值得关注的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要坚持市场为主导,减少政府部门干预。实践证明,制度创新高于 技术创新。目前最现实的就是加速市场化进程,在市场发育成熟的区域让科技 园区和高新科技企业真正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市场主导型,充分发挥其自 我创新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民间风险投资。我国中关村以及所有高 科技园区的发展有赖于适应高科技产业特点的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特别是非 政府的风险投资机制。而这个机制恰恰是我们最缺乏的。因此,必须积极发展 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第二板块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和规范各类非政府风 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形成灵活多样的投入和退出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 创业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最后,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积极提供各项服务。r out el28的实践表明, 大企业固然在国民经济中 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天然原因,大企业必须建立严格 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员工步调一致。然而,规章制度过繁过严,很容易使企业 运行丧失灵活性,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受挫,人力资本动力不足,同时搭便车现 象就不可避免。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 在资金、信息、管理上有很多困难。各级政府应鼓励各种官方或民间组织来帮 助他们解决问题。 2 . 2 . 2日本和台湾新竹的区域模仿创新发展 日 本作为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技术大国,其高新技术的发展主 要得益于在相对宽松的国际技术交流与转移的背景下进行生产技术的模仿创 新,为日本战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为提高国家整体及首都地区 的科学技术水平,自1 9 70年在东京建立筑波科学城,随后分别由国家的国土管 理主管机构和通产省等部门负责,进行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其建 设模式基本上以美国和欧洲的重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为模 板,但根据自 身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与积累,对于科技园区的建设内容 第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和形式进行积极改进与提高。日本在建设科技园区的过程中基本跟踪了 世界创 新系统发展的最新模式,同时,日本在建设科技园区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并非照 搬发达国家模式的特征: 十分强调政府的协调与规划作用,从而保持了创新区域 发展的宏观及过程有序性,尤其注重调动地方政府的科技园区建设积极性;注 重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对于大学在区域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不足,但重视企 业和社会对企业员工基本技术素质的培训,为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打下基础: 开 始注意加大对基础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力度,旨在通过模仿实现超越。 台湾的新竹地区也是在技术引进模仿型创新中获得成功的区域。新竹科学 园成立1 8 年来, 已 先后引进技术企业2 60余家, 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3 1 00余人。 在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同时,积极利用区域的自身实力,不断进行研究与开发, 通过模仿创新的技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 9 97年,区内实现营业额4 0 00亿台 币。而且,园区内的多项高科技产品在世界名列前茅,如笔记本电脑排在第一 位,桌面电 脑排名第三,终端机排名第二,扫描仪排名第一,网络卡排名第一。 日 本和台湾的区域模仿创新发展有别于硅谷自 主创新发展之路,政府在区 域模仿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代替,为转型时期的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提 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区域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但在我国目前 与市场运行相联系的各种竞争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等尚未建立和发育完全 的情况下,企业还没有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去建立和运行。区域创新在市场 未成熟的时期内,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将在区域创新中扮演十分重要的主导性 角色。 2 . 2 , 3欧盟的区域合作创新发展 欧洲联盟的区域合作创新可以说是区域间进行合作创新的典范。 20世纪90 年代,欧洲联盟委员会启动了其旨 在进行合作创新发展的进程,于1 995 年正式 颁布了 欧洲创新绿皮书到1 9 99年,已 经执行了 4 次欧洲创新发展框架计划, 使欧洲合作创新在坚实地向前发展。约翰松( j ohnson) 在欧洲联盟委员会委托 “ 创新系统与欧洲一体化” 研究报告中对于欧洲各成员国创新系统与欧洲整体 创新系统的关系进行了 详细论述。欧洲的整体创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 国家 各自的创新建设,国家之间进行的双边与多边创新合作。以及欧洲联盟委员会 共同制定的整体合作计划与行动纲领。国家间进行的创新合作主要内容包括: 知 第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识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与合作,如大学、培训基地、实验室、通讯网络、数据 库等;鼓励创新体制的建设,如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政策、创新相关法规等:创 新活动支持系统建设,如专利机构、标准计量与监督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 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合作,政策技术的合作等。 欧盟的合作创新为区域或国家进行创新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式。 加入w t o 的历史机遇,我国各区域应抓住时机,依托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 积 极寻求区域合作创新。 2 . 3制度与区域创新理论 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西方经济理论对此进行 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探索。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认为,财富增长的源泉有 两个,即资本积累和社会分工,通过市场 “ 看不见的手”把储蓄转化为投资, 以市场交换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社会财富量:新古典学派把促进经济增长的市 场制度作为给定的假设条件,认为资本积累是唯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20世 纪50年代索罗等人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展的重要因素,在不增加资本 要素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 增长。到了70年代,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著称的舒尔茨,又在资本、技术因素 之外,把人力因素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80年代以后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 论基础上,新制度经济学把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因归结为能协调生产,在各生产 要素合理配置的理论基础上,交易成本成了制度选择的重要分析工具,许多影 响经济增长的市场因素都成了 可供分析的制度因素。随后的发展经济学更明确 指出,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有效的经济组织和制度安排己成为不可替代 的力量,生产要素只有在一定的制度安排基础上,才能实现最佳配置,制度的 供给决定着知识和技术增长的速度,资本只有在适宜的制度下才能使其增值, 社会财富和经济实力才会增加。正如诺斯所说 “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 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 效率的 经济组织也就是市场制度。 美国 纽约大学教授迈克尔 托达罗早些时候 在对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若干棘手问题进行研究时就曾 指出:“ 对 于发达与欠发达问题即必须从那些经过适当修改的被广泛接受的一般经济学原 理、 理论和政策的经济观点来观察,也需要从制度和结构 ( 非经济的)角度来 第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探索。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可见,制度分 析方法在研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过去,人们在研究江西省经济发展问题 时,更多地从资本积累、 技术基础、 人力资本、自 然资源、市场条件、经济结 构等直观方面去分析,常常讲起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资金缺、技术低、 人才差、资源少等原因,殊不知,从全局来看,论人才和资金, 江西省现在仍 然普遍存在着人才外流和资金外流现象;论资源,江西省的各类资源并不逊于 发达地区,有的甚至超过发达地区;论技术,江西省每年也有大量的科研成果 产生,有些还属于全国与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江西省于发达地 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从深层次讲,应该是江西省缺乏将存量资产有效组织 起来并让其高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一制度,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江西省经济发 展的严重障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也是生产力,制度的变迁和演进是决 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在江西省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科学合理的制 度安排,推动制度创新。 2 . 3 . 1制度 关于制度,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与了不同的规定。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 人物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更规 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度。包括 “ 正是约束” ( 例如规章和法律)和 “ 非正式约束” ( 例如习惯、行为规则、伦理规范)以 及这些约束的 “ 实施特性”。 t . w . 舒尔茨 (t. w . s chulz) 把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 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例如,它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 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涵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或政府来分 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 科斯则主要从产权交易规则、产权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的角度论述,认为 其制度就是指一系列产权交易安排和调整的规则或 “ 组织形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 制度既可以是指一个个具体的制度安排,即指某一特定 类型活动和关系的行为规则,也可以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 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 第一, 有效的制度能降 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 抑制人 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第二,制度能为经济提供服务,制 度所执行的功能具有经济价值;第三,制度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 第 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为实现 合作创造条件:第四,制度通过产权界定和保护等方式,使经济主体所付出的 成本与所得的收益真正挂钩,有效地防止了经济生活中存在的 “ 搭便车”和不 劳而获的现象,为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第五,排他性产 权制度及其他相应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外部收益的内部化。制度的功能及其对 个人行为的影响过程如下图所示。 现实生活中,制度的作用无处不在,影响深刻。 它是一把双刃剑, 先进有效 的制度能够保证市场经济和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促进经济绩效和社会效益的 提高;落后陈旧的制度会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制度又是一种稀缺资源, 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制度的激励功能、保障功能的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发挥劳动、资本、技术等 要素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降低交易成本 为经济提供服务 提供激励 ( 正向或反向) 制度 为合作创造条件 提供激励机制 外部收益内部化 抑制人的机会主义 个人偏好形成与抉 卜一 州 行动结果 图5 . 1制度功能及对个人行为的影晌 资料来源: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旧 第2 章 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 2 . 3 . 2制度创新 一种制度的确立并非永恒不变的, 制度能刺激经济发展, 也能阻碍经济发展。 因此, 经济要不断发展, 就必须不断地促进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在已有的制度 变迁理论中,制度变迁往往等同于制度创新,至少可以说,制度创新是制度变 迁过程中最为实质性的核心阶段。 制度变迁有多种方式, 所谓制度变迁方式, 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 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的形式、速度、突破口、实践路径等的总和。其中的目 标 是指制度选择目 标,是制度创新主体在既定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下所期望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2453-1:2025 EN Field device tool (FDT)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 Part 1: Overview and guidance
- 【正版授权】 ISO 80000-9:2019/AMD1:2025 EN Amendment 1 - Quantities and units - Part 9: Phys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physics
- 新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重庆课件研发
- 暑假新课预习提升练:第三单元检测卷《分数除法》(含解析)-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学期
- 重庆市课件大赛
- 外研版(一起)五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1~10单元达标测试卷(共10套含答案)
- 突破与量有关的化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含解析)-2026届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 重工作业课件
- 老年人防毒知识培训课件
-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5山西晋中昔阳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社会招聘15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妇科抗生素使用课件
- 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2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解读《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含准则全文)
- 2025年总工会招聘考试工会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乡村医生理论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统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数学第01讲 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导数的运算(复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