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以石首久合垸乡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1 1 h e s i s 中文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的战略高度等层面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 务。而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水准的主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的提高可 以协调农村居住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有效改善农村容貌和农民 生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工作。建设宜人的农村 人居环境,使农民也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辐射,不仅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进程,也关系到城市化进程推进,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由此可以看出, 致力于探讨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寻求如何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 更加符合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乡村人居环境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出发,首先分析总结了国外新农村建设 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其次,对中国古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思想和建设理念作 了系统的分析和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关的理论研究作了综述。对人居环境理论的形 成和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理论综述,对人居环境的概念和框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 基础之上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的理论基础,即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通 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把握要素确定的原则,选择可行性和操作性强的乡村人居 环境建设的要素。第三,根据第二章中建立的要素体系,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了实 证分析。对久合垸乡基本概况及其在全乡所处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论述,为研究久合 垸乡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第四,文章从博弈和农户行为的角度分析 了乡村人居环境恶化的原因。认为农户的个体理性是造成乡村人居环境恶化的主要 原因。最后,本章结合第二章的要素分析和第三章分析久合垸乡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的基础上,从土地可持续利用、农民居住模式选择、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可持 续发展这四个方面对久合垸乡的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 实施与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久合垸乡乡村人居环境优化 羹 士罄薹哪童些 辅辩霎| i ! 瞎3 譬型;_ 青主! 蓁 瑟羹爹羔萋覆蠹羁 鋈墓蠢;耋霎豪夔篓篓坚萋羹i 茎茎学妻冀薹圣;悖霎l 錾言呈薹l 蒂川l 蘸l j 蔓蒌量交囊l 羹瞪囊基星_ 卫i 鏊! f 薹i 萼e 妻埋兰萃窖曼霉蒂等塞骥 l l 薹雾蓄些錾! 雾冀l ;i l 雾圣l 菪l g 囊三l l 蕈薹鼙鎏篓嚣l ;圣i 曼重晖囊篓q i i ,j 翥一艿f 主带型f 疆n 鬟! 壑曩篓葡鏊蘑蘑碧螽一 持藿q 塞| l 建篓元| 釜曼薷需乔差z 茎i 豌l 薹薹i 霎彳匍q l 乙l ! 零鋈苎霎霎喜建= 莲门萋;匍薹薹薹l 耋蠢蓄翼l 墼j 薹i ;主l 妻蓁荤审菱l 零矍哦蓁i 习| 蓁l l 雾胃! 窆霉| 蓄缱粤南垦莓再埏l 季! 窒;i 雩i 葡勖薹霎- t - t 蚕9 曼蕈。矍雾薹鑫耋i l 重霎i 冀l 羔冀蠢羲囊茎 薹霹霎雹耋量星薹燃蚕窃l q aj 蔷矍喜喜l i 垂喜l 蛋蓄 姜蔷塞r 2 量茎l 蓁甄了亍毒l 霉蜀薹蛀| 蕊i 露! 叁叠二= 葵墓f 孺耋詹i 冬曼蓄襄謇雾| 奏薹芎暂鏊素譬委1 1 1 童童毽l 喜薹羹嚣誓蓁妻季星薹囊塞童;基睁薹! _ 重嘎茎; i 主蘑萎秘l 矍立目蚕l l 雾量舀a 茎暂耵鋈萋錾i 塞雾霉健鬟茎宇宇主宴“醚薅霜霞瞳蓁贮萋霪i 叠! 蘑l :膏星i 薹熏塞耋蔓i x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1 l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艄贮 日期:纱。碧年6 月乃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撇:醐蝎 导- ! ,k 鳝通新。 日期:洳盼6 月弓日 日期:辱麓诲z 日i f 7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秘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园童途塞埕变压溢厦! 旦堂生;旦二生;丝生筮查! 作者签名:溯昕 日期:沙d 辨石月芗日 身, 冀审 1jl-f 一习舡虑。- 名 ,戤 : 师期 争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7 1 1 三r st l l 三s i s 中经历了所谓“文化的丧失 ,老建筑寿终正寝,新建筑在尺度、布局和形式上与 传统村落环境及住屋形式格格不入。 建设宜人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民也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辐射,不仅关系到我 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也关系到城市化进程推进,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 益。我国以往虽然对于城市化的过程十分重视,但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 设、农村人居环境特征和规划模式等关注较少。针对这些不足,本研究立足当前农 村发展现状和当前形势,致力于探讨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寻求如 何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更加符合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更加适应当前新的形势 对农村建设与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并对此作出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中的建议。 1 1 2 新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的意义 农村入居环境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政治、 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要内容。既 有利于促进农民财富积累,又有利于增加农村发展活力,拥有生态优美、安居乐业 的村庄环境,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推动农村 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客观上要求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建 设的理论研究,为建设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引 导。但是从目前国内入居环境建设理论研究现状看,绝大部分注意力还是放在“城 市 ,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特别是在与实践相结合 的环节上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从从体制、机制上找准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滞后的主要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和政策建议,来指导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研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为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解 决提供理论参考,还可以为其他相关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1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简单回顾 1 。2 。1 国内外理论研究 对人居环境的系统研究是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末至 2 0 世纪初,欧美国家城市化加快,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城市居住环境和社 2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规划工作的角度和方法,农村入居 环境建设引起关注。1 8 9 8 年霍华德出版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主张 融合城乡优点解决人居问题。1 9 3 0 年,美国学者芒福德则指出“城市与乡村是一 回事,城市、乡村及其所依赖的地区都是城乡规划密不可分的部分”,将人们的视 野从城市引向农村。 2 0 世纪5 0 年代,道萨迪亚斯创立了以“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 聚居为研究对象”的人类聚居学。根据聚居的不同性质,道氏把人类聚居分成乡村 型聚居和城市型聚居两大类,并指出了乡村型聚居的基本特征。 国内对人居环境的理论研究以吴良铺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最为突出。 2 0 世纪9 0 年代末,吴良铺院士在研究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的基础上,正式 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出城乡之间在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物质交换、 信息传递、文化交流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已存在不可切割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将 城镇和乡村放在统一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唤起了国内学术界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重 视。 何兴华在中国人居环境的二元特性中,提出了中国二元人居环境的概念, 分析了它产生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并指出了城市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在组织方式、 投资体制、用地制度、规划手段、技术投入、建设方式、维护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沛林在新时期中国村镇人居环境建设 的理性思考中指出,中国村镇人居环境建设应该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可持续发 展为原则,以绿色环保为方向,以田园城镇为模式,创建高效、和谐、富有个性的 人类栖境。 此外,乡村景观学提出了从乡村景观资源识别、利用、开发角度出发,规划划 分人类对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和干扰方式,通过进行乡村景观的合理规 划、整治和建设,提高人类行为与乡村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而推动乡村人居环境 建设。 国内外各种理论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有益地探 索,为后人进行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使我们可 x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i - e r st l e n l s 1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乡村入居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相 关理论的系统分析和总结,对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人居环境现状作系统的分析, 试图找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有效路径。 该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张绪论,提出了多研究问题的背景,指明了在构建 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背景 下,研究和解决乡村人居环境问题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并在基础之 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本文后面的分析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则较为系统的回顾和评述了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情况。阐述了中国古代 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并对相关理论作了简要 的评述。认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践有待加强。 为研究特定区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详细阐述和分析了石首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本章主要是 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对石首市乡村人居环境现状的调 查,分析了石首市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得出了石首市乡村人居环境形式不容 乐观。乡村村落无序发展倾向明显,水体污染严重,居住环境质量较低等现象随处 可见。 第四章主要是从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农户行为和政府行为等角度分析了导致石 首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不容乐观的原因。由于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导致了水质污染 和水环境恶化。农户的个体行为和政府的理性行为导致了村落建设的无序发展和农 村基础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从而找到了石首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病症,并为解 决这一病症提供了基础。 第五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研究了石首市乡村人居环境问题的治理策略。从规 制政府职责,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强化乡村聚落规划管理,引导农户合理行为的角 度,分析了石首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科学管理保障,并且 从理论和实际中分析了石首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路径。 第六章是文章的结论,主要是通过上述研究,指出文章的主要结论和研究不足, 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总之,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理论视角,分析了石首市乡村人居环境的现 状和原因,并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了探讨。 本文将依照“预研究与调研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策略研究的程序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r i e :r st h e s l s 展开研究。预研究主要是收集和整理资料,理论研究旨在寻找理论依据和拓宽研究 视野,实证研究旨在发现石首市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 略与方案,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掌握了较多的第一手材料。我们需要做的是 把人居环境理论一般性的研究,延伸到区域领域的研究,并结合掌握的资料对区域 内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进行研究。本文以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双重分析方法, 将理论和实际分析相结合。( 结构图) 7 、-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r 1 1 e s l s 2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 2 1 中国古代聚落的人居环境建设 2 1 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一观 在中国哲学思想宝库中“天人合一”是最受瞩目,也是最受争议的思想之一。 国内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虽然起步早,但结合环境问题来探讨则是从2 0 世 纪6 0 年代才开始的。刘节先生在学术研究1 9 6 2 年第2 期上发表的论文中 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关系问题一文中指出“人与自然作斗争这件事,在人类史 中在阶级斗争史以前占了漫长的一个阶段,而且直到现在没有停止,慢慢地人类掌 握了自然规律,使之为人类所创造的规律也就是为人类所创造的制度服务,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胜利,也就是天人合一说的实质。 2 0 世纪8 0 年 代,张岱年先生在他的论文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剖析中指出了“天人 合一的地位及类型,并对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了相应梳理 。他说“中国哲 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之天人关系论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义: 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天人相通的观念,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代道学。天人 相类,则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张岱年先生还在上文中论述了“天人合一 的起 源与演变,指出道家老庄无“天人合一思想,并对张载、二程( 程颢、程颐) 的“天 人合一 简要归纳为四个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 普遍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 关于“天人合一”对环境问题的意义。季羡林先生认为它“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 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并断言只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够拯救人类。 汤一介 先生认为它“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方立天先生认为它追求的是“人 类与自然的互相协调,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尽 。本节内容重点参考了夏垃泽副教授的文章建因以米关于“天人含一”及其,环境问题的研究综述,该文章 发表在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四期。 霉刘节中国思想史上的“灭人合一”问题【j 】学术研究,1 9 6 2 ,( 1 ) 锄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剖析 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5 ,( 1 )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m 】季羡林东两文化议论集:i :册一e 京:经济【i 报f j | 版社1 9 9 7 掣季羡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m 】季羡林东两义化议论集:j :册北京:经济ii 报f l :版社,1 9 9 7 9 汤一介世纪之交看中国哲学的和谐观念 m 】人固方略著名学者谈访录北京:红旗 i :社,1 9 9 6 鲫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下【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8 、-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r st h e s i s 和认识不统一,但是毫无疑问他所反映的和谐思想仍然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仍 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1 2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理念 中国古代人非常讲究人居环境,尤其表现在居住选址上。在原始人类的狩猎时 期,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选择避风向阳的洞穴作住所,有利于保温、防潮、防兽、防 火。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也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 有:( 1 ) 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 ) 位于河流交 汇处,交通便利;( 3 ) 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 袭:( 4 ) 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 型的上吉风水格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开始了能动地选择环境。春秋战国时期 的学术基础和哲学思想为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魏晋时 期,已经形成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居选择风水理论体系,后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 到明清朝时期,关于住址选择的风水理论已经非常普及了。在5 0 0 0 多年的社会变 迁中,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理念一脉相承的延续下来。已经形成了基本的 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和步骤。 传统的风水学对人居环境的选址主要有五个大的步骤,分别是“寻龙、察砂、 观水、点穴、取向”。 ( 1 ) 寻龙。龙法云:“龙者何,山脉也。山脉何以龙名,盖因龙妖娇活泼, 变化莫测,忽隐忽现,忽大忽小,忽东忽西,山脉之结穴,亦犹龙之得明珠,二者 无一不相类似,是以龙定名,山脉直呼之日龙脉,遂为万古不易之美称。 所谓“寻 龙”就是考察山脉的起始、终止、朝向、形态、起伏等。风水中的龙脉是指地表( 外 形) 上连绵起伏、地中生气相贯通的山脉风水中望势,寻龙讲求来脉悠远生气连 贯。风水中以龙为靠山,有其科学合理之处:一是风水讲究“藏风得水 ,以龙为靠 山,选择宅院,可构成一个优美而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来自于原始人类的自我保护 意识。但从现代观点看来,是一种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表现。二是龙脉要求植被 茂盛,以便为生活提供一个相对充足的建筑材料、燃料、野果及其他林产品,能满 足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三是龙脉上还可能有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为人们生 邓盛杰风水理论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j 】四川建筑,2 0 0 6 ,( 1 ) :2 5 2 7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r l e r s - j h e s i s 存发展提供保证。 ( 2 ) 察砂。“砂”指的是与主龙相伴的小山,尤指穴场周围层层环绕的山体, 博山篇论砂中说“两边鹄立,名日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拥抱,命日 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后,命日迎砂,平低似揖,拜参之职;面前侍立,命 日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风水中尤其重视左右护砂的选择,穴场左侧的砂叫上 砂,又称龙砂;右侧的砂叫下砂,又称虎砂,左侧的上砂往往比右侧的下砂高大,风水 口诀中“青龙要高,白虎不抬头 可能就源于此。人们在风水作业时,都要察砂的 空间布局状况、形态、类型等。按照现代对风水的解读,砂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一 是遮挡恶风如穴位两侧的侍砂和外围的卫砂就有此作用。二是凡龙具备的功能, 砂基本都具备。广义的砂基本上包括穴位周围的山,也包括作为靠山的龙脉,即玄 武砂。三是它将穴位封闭成一个“世外桃源 够。 ( 3 ) 观水。水指的是河川湖泊,博山篇云:“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 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 观水是风水中的重要内容,风水中认为“吉地不 可无水 。又日:“有山无水休寻地。”所以“寻龙择地须仔细,先须观水势”,“水 与另外一个要素“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风水古籍中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 论述。观水的科学性在于:一是水是生活、生产资源,傍水而居,取水、灌溉等方 便。二是风水学家认为,水有五形:金、木、水、火、土,有凶有吉。三是水具有 交通、丧险的作用。水不仅在古代作为重要的交通载体,迄今也以水运为廉:大江、 大河、湖泊和深渊等水体,更是易守难攻的防线。四是水具有纳气、导气、蓄气之 功能,还是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景观陪衬作用。 ( 4 ) 点穴。“穴指的就是我们所寻之风水宝地之所。因此,点穴在风水中是 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想感受龙脉的生气,就必须找到真穴,穴是天造地设的,既 有生成之龙,必有生成之穴,真龙必结真穴风水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寻找风水穴 位。点穴时,宅院相对位置的高低很重要。如果穴位过高,会造成取水不便:而穴 位过低,则有水患之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穴时还很重视穴位与周围环境之间 的关系,在点穴时一定要有预见性。 ( 5 ) 取向。“向 指的是穴位的坐山朝向,中华大地由于位于北半球,一般取面 南背北,但又与时辰、星象等有关,风水中把立向看成是获得生气,寻找好风水的关 键,由于其无不玄妙晦涩,掺杂着一些迷信色彩。朝向其实是决定方向、朝向。一 般指的是与建筑基址垂直相对的方向,它是建筑基址选择和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参 。王俊等人风水学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科学性研究m 内江师范学院学搬,2 0 0 6 ,( 2 1 ) :1 6 1 1 6 4 。邓盛杰风水理论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j 】p q 川建筑,2 0 0 6 ,( 1 ) :2 5 2 7 。同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1 f = l t sr j f h e s i s 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问系统,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的各项因子都直接受到人 类社会活动的影响,是人类生存行为中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李王鸣、叶信 岳等在中外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述评一文中,根据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主 要研究内容,将西方的人居环境思想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 9 世纪末至2 0 世纪二战前这段时期,人居环境学尚未被作为正式学术术语提 出,但以人的需求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社会学、建筑学、经 济学、地理学等方面研究的综合运用,为以后人居环境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思想 体系基础;占支配地位的对城市的认识和实践是在物质空间方面,强调处理好城市 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并且重视城市物质空问的组合关系。 第二阶段为2 0 世纪二战后至2 0 世纪的7 0 年代,这一时期人居环境科学被创 立,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中都不断认识到人居环境必须包括健康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 态,城市指标作为以后邻里指标的前驱得到研究,定量化方法开始得以运用;社区工 作的理论和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内涵。c 队m 第十小组首先提出 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 1 9 5 4 ) ,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 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 d o x i a d i s )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了“入居坏境科学( e k i s t i c s ) 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 建筑学,其着眼点己不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所考 虑的是尺度、层次不同的人类聚居问题,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认为人 类聚居学要从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这五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中 来研究人居环境。考虑到二战后城市化进程的新问题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广泛介入, 马丘比丘宪章( 1 9 7 7 ) 在强调“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的同时,提出“同样重要的目标是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 调”。在1 9 7 6 年,联合国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第一届人类住区会议,会议做出两项 承诺,一是满足住房的基本要求并优先解决最贫困人群的住房问题,二是保证到 1 9 9 0 年底发展中国家人人都能享有清洁的饮水和卫生条件。 第三阶段是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至今,这段时期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升为全球 性的奋斗纲领。从1 9 8 0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向全世界发出的呼吁到1 9 8 7 年题 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都明显地反映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居环境的发展方 向。1 9 8 5 年第四十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一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 0 月份的第 。李王鸣,叶信岳,祁巍锋等中外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述评浙江大学学报,2 0 0 0 ,2 7 ( 2 ) :2 0 5 2 l1 事莫霞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入居环境研究【r 】问济大学t 学硕士论文2 0 0 6 3 1 3 m a s l e r t h e s i 一个星期一为“世界人居日( “世界住房日 ) ,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1 9 9 2 年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l 2 1 世纪议程,其中专门设有“人类住区”的章节 指出“人类住区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 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此它共列出有关的八个方面的领域 中国古代对人居环境的研究以儒家“天人合一 思想为主流,而近现代时期 对于国外来说,国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社区 建设和“人居环境 作为学术概念在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才正式提出。1 9 9 4 年我国通过的中国2 1 纪议程一中国2 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第十章即为“人类住区可持 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继1 9 9 4 年在昆明召开“人聚环境与2 l 世纪华夏 筑学术研讨会”后,1 9 9 5 年又主持了“人聚环境与建筑创作理论青年学者学术研 会”,在这个会议上,“人类聚居环境”作为学术术语在我国正式被提出。1 9 9 5 年 们成立了中国首个专门研究人居环境的科研机构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他们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科学的规范了人居环境研究的框架,将人居环境纳入到 放的复杂巨系统中进行研究。吴良镛教授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及相关研究论 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人居环境学科的研究框架、原则和方法论。吴良铺先生将人居 境定义为“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 象的综合性学科群,并拟定其研究领域有居住系统、支持系统、人类系统、社会 统和自然系统五大系统。他们开设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选修课程,并鼓励全 相关高校开设此类课程,试图加强后备力量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人居环境科学理 的影响范围。1 9 9 9 年,第2 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北京宪章,指出:建立人 环境循环体系,将新建筑与城镇住区的构思、设计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 环体系之中,以不断提高环境质量。2 0 0 1 年在同济大学举办的首届规划院校大会上 “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 住房与社区发展”也成为大会交流的重要议程 “世界人居日 的主题逐渐向城市扩展,同时城市规划领域对于人居的关注与日 增,从对人居环境的住区的可持续研究,到城市规划对于人居环境的理性思考, 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交通与协调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积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他们通过城市规划项目依托, 断将人居环境系统论的观点融入案例研究中,从微观层面进行了论证、检验和探索 如一些学者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实施、生态景观建设、地域文化差异、移 安置和住区建设等多视角研究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变化和趋势。研究了村落的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1 e r st h e s i s 来识别我们的生活系统,所以可视为人类聚居的系统,以形象地反映出我们的生 活。” 综上表述,道萨迪亚斯认为:人类聚居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 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人类聚居不仅是有形的聚落本身,也包括了聚落周围的自 然环境:人类聚居还包括了人类及其活动,以及由人类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人 类聚居实际上是整个人类世界本身。 ( 2 ) 吴良铺“人居环境释义 吴良铺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将“人居环境 定义为: “人类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 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 自然的主要场所。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 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 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 人居环境内容复杂。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 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 建筑) ,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 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不管是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理论还是吴良铺的人居环境学说,他们的核心思 想都在于突破了单纯以住房建筑为研究中心的规划设计理念,把人居环境看作是人 与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不仅包含了维持人生活生产所需要的住房及各种设施,也 包含了人的社会活动、自然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广义的人居环境,其 运行可依次分为物质、行为、制度和文化等四个层面,且层层深入发展。狭义的人 居环境侧重于物质层面,主要反映人居环境的物质要素及其空间范畴。这些思想和 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同样是我们进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支 撑。 1 6 乍7 、 -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_ l ! r 。 ;t h e s i s 霸片柬潆:际囊钊可持绫发展中翟人屠环境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应该同时考虑资源的保留、环境的保护以及对 它们的合理利用,并强化对资源和环境作持续再投入使其再生的观念,通过教育科 技的发展来不断改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产与消费结构、经济增长质量,从而 既为当代建构适当的居住生活条件,也为后代保留和创造其构筑良好生存环境的基 础,将这一过程复合在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之中,由此构成对可持续发 展人居环境的基本认识。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 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的人类住区。 2 3 。2 乡村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 作为可以反映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要素,应能全面反映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特 征。要素的确定首先应遵循全面性,层次性、精简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 1 ) 全面性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涉及的因素较多,构成要素必须能够全面的反映乡村人居环境的 内容,尽可能的覆盖乡村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 ( 2 ) 层次性原则 圆周俭日j 持续发展人类住区的认识及其发展战略【j 】城市规划汇刊,19 9 6 ,( 1 ) :2 0 2 4 1 3 要素体系应根据所要研究的系统分出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要素分析。是为 了增加体系的逻辑性,避免各因素之间因相似或相互包含而降低了各因素的解释能 力。这样可以使所建构的要素体系结构清晰,易于横向和纵向的深入研究。 ( 3 ) 精简性原则 要素的选择要求应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其内容不宜变化过于频 繁。每个要素意义明确,信息量大,易获得、可辨别。 ( 4 ) 可操作性原则 不同村落的聚居环境扮演着使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运转的不同角色,但都为持续 的经济、社会和实体发展作出贡献,因而,应因地制宜,根据所研究地域的人居环 境建设特点,选取相应的要素,使之易于获取和具有可比较性,从而使与之相联系 的建设与研究更加可靠和可行。 本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最终要以久合垸乡可持续发展的人 居环境建设为研究主体,在此前提下,借鉴已有理论研究、结合建立的原则,这里 提出在乡村这个聚居背景下分四个层次建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要素体系,作为研 究久合垸乡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要素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分为自然生态 环境、农村基础设施、房屋建筑质量与设计、社会服务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再逐 层向下分为体现该要素的次一级要素,直至为最低层的分项要素。各层次构成要素 框架如图所示。 2 4 本章小结 本章对中国古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思想和建设理念作了系统的分析和 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关的理论研究作了综述。对人居环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较 为详细的理论综述,对人居环境的概念和框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 乡村人居环境的理论基础,即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研究可持续发 展理论,把握要素确定的原则,选择可行性和操作性强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要素。 提出在乡村这个聚居背景下,分四个层次建构乡村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要素体 系,要素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房屋建筑质量与设 计、社会服务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再分别向下逐层分解。在分析乡村人居环境建 设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久合垸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构成要素,并作为下 文研究久合垸乡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9 j 页士学位黔j 神蓦摹“i ”e ;蒌il ,j | l ! 喜 辇蓁蓁耄 霎雾蕈羹薹雾 雾蓁薹雾墓蓁蓁翼 霎萋蓁薹| 雾蒌 塞冀雾霎翼蓁 冀薹薰蓁 薹羹冀妻蓁冀 蒜蓁萋霎 蓁雾矍冀 茎雾羹霎 霎冀薹荤餐角 童蚕缎写酗雏如 奘弱蚴鲥 鬃幽强弱鬟辩 蛩塑蕊眷 雨茗褒蓁 擀一箬著剥硎 荥缬蒿鬲 塞季孽臻囊像 省臻罐嵯菪箬 器嚣静琵慕酐嗜 凑4 斋崂翟笔 赢哩儡测豫剧 精星囊墨墓 j 滔穗诵 地面积3 7 2 5 8 3 亩,其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e r s 丁h e s i s 3 久合垸乡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 1 久合垸乡社会经济概况 久合垸乡位于石首市西南端,南接湖南省华容县梅田湖镇,北有藕池河从东西 两则环绕,西临团山寺镇,东依高基庙镇,东南端紧靠华容县,是一个三面环水、 与湖南毗邻的边陲乡镇。全乡土地面积6 1 9 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 7 2 5 8 3 亩,其 中水田面积2 7 9 9 2 亩,旱田面积7 2 6 7 亩,全乡境内地势平坦低洼,气候温暖湿润, 适合油稻、蔬菜、水果种植,有利于水产品养殖,“油稻、意杨、果蔬、水产”成 为全乡的经济支柱,并形成了“三大经济圈层 :堤外洲滩以速生意杨为主的林木 经济圈;堤内2 公里纵深以芦柑、猕猴桃为主的果蔬经济圈,垸内中心沿建设渠以 优质油稻、特种水产为主的经济圈。 全乡总人口2 5 8 3 0 人,其中农业人口2 5 1 6 8 人,占总数人口的9 7 4 。共有7 3 0 7 户( 其中家庭户7 2 5 0 户,集体户5 7 户) ,户均人口3 5 人。全乡辖1 7 个行政村,1 个街道居委会,1 8 0 个村民小组。各个行政村人口差别较大,西江村人口最多,达 3 0 9 0 人,焦市村人口最少,仅有8 5 2 人( 如表1 ) 。男女比率均已男性居多,全乡 男女比重为5 2 :4 8 。各个行政村男女比重相差不大( 如表1 ) 。 表l 久合垸乡各行政村人口现状表 总人口现状 地区名称 合计男女男( 比重)女( 比重) 谣江3 0 9 01 6 3 21 4 5 8o 5 3o 4 7 比家荡 1 6 5 18 6 27 8 9o 5 2o 4 8 保合垸8 6 74 4 74 2 0o 5 2o 4 8 焦市 8 5 24 4 34 0 90 5 2o 4 8 袁家荡 1 8 6 09 6 09 0 0o 5 20 4 8 宜兴场 1 0 3 75 4 74 9 0o 5 3o 4 7 新字岗 8 7 5 4 5 6 4 1 9 o 5 20 4 8 窑拐 2 0 8 61 1 0 29 8 4o 5 30 4 7 虾市 1 0 3 85 3 05 0 8o 5 10 4 9 更名垸 1 0 2 6 5 2 7 4 9 9o 5 l 0 4 9 油榨嘴 1 6 9 48 7 88 1 60 5 20 4 8 2 1 硕士学位论炙 m a s t e r s 丁h e s l s 打井窖 1 0 2 35 2 54 9 8 o 5 l0 4 9 横风岭 1 4 4 57 3 47 1 l0 5 l0 4 9 潭子口 9 “4 9 84 6 60 5 20 4 8 欢皮湖 1 9 5 81 0 1 99 3 9 0 。5 20 4 8 殷家洲 2 2 9 71 1 9 21 1 0 5o 5 2o 4 8 下堰口2 0 6 71 0 8 49 8 30 5 20 4 8 总计 2 5 8 3 01 3 4 3 61 2 3 9 4o 5 2o 4 8 资料来源:2 0 0 0 年石首市人口普夯资料 2 0 0 4 年久合垸乡人均收入2 2 1 1 元,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市处于中下等,农户收 入主要靠种植和外出打工收入。种植作物结构较单一,非农从业人员较少。全乡经 济基本情况如表2 统计所示。 表2 :久合垸乡2 0 0 6 年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人、亩、元) 一、农村基层组织代 码 1 村民委员会个数 11 7 2 村民小组个数 21 7 9 3 乡镇总户数 36 1 5 0 4 乡镇总人口 42 4 7 7 0 二、土地利用面积 1 水田面积 52 7 1 8 9 2 旱田面积 63 6 8 6 3 临时性耕地 7 1 8 7 7 4 果园面积 85 1 8 5 当年造林面积 94 4 0 6 淡水养殖面积 1 0 2 4 l l 三、乡村从业人员 1 11 2 3 6 6 1 农林牧渔业 1 26 5 9 9 2 工业劳动力1 34 0 3 3 建筑业劳动力 1 46 4 5 4 交通运输劳动力 1 5 2 6 6 5 由b 电通讯劳动力 1 62 0 6 批发零售劳动力 1 71 0 5 6 硕士学位论文 m s j ! r 。n i l l e s l s 图l :久合垸乡种植油菜照片图2 :久合垸乡私营企业的个样照片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打破了原来传统聚落的空间均衡。村庄用地规模不断扩展, 农村住宅建设也不断增多,并往往伴随着村庄内部的空心化。但是,由于农村经济 发展条件和土地制度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十分粗放,农村聚落分 布和住宅建设往往相对分散,各项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各项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 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农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多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集体生存环 境的恶化。之所以选择久合垸乡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是我们在久合垸乡进行 了半个月的实地调研,研究基础较好。二更为重要的是久合垸乡作为江汉平原的一 部分,其研究意义具有普遍的意义。久合垸乡仅仅是平原地区的一个普通小乡镇, 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村庄也出现了聚落布局分散、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缺乏、缺 乏整体规划等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基本上反映了平原地区农村聚落的整体发展状 况。而且,在石首市久合垸乡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人均农业总产值、农户人均纯收 入等指标都基本上处于平均水平( 如图3 ) 。所以久合垸乡的研究成果对于平原地区 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硬 过 磐 v 一 擎 署 露 一 5 0 0 0 0 0 5 0 0 0 0 0 5 0 0 0 蚓 心 蜒蟮嚣撼蟋嚣蟋蟋蟋翳j 醛器 露骡术骡柽堙状l 、椎 言翅庭 口 ;卜长斗 爨 :嘲5 |熙壤弓 匪 桴 罐言霹 颦 幄园 差 5 砸士学位论文 m a s l e r st h e s l s 爨 麓 鳃 冀 露 煎 黧露 - 一 j : _ 一 舞 ?) 掣 囊羹羹 : 埒 篓 1 i 磊 | | | | 囊 霾 羹t o 饿 誉 鞫 犁 :1 笼 。: 蘸 缈。 :; 簟 j 一 r _ ;兰 恐 甘 g蛳器嚣蟮蒜摹墨墨舔螺嚣鞲蟋 露螺茸鲻枉懂 以l 枷 丑弓篷 雇 丑 争:然k霹螨零壤专栏撑蕾专露 颦 键匪卷 避 图3 :各乡镇人均收入、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比较图 3 2 久合垸乡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久合垸乡目前的自然生态环境总体来讲较好,主要是境内没有山地、荒地,土 地植被保护较好。农户居民居住模式基本上都是屋前屋后都是耕地或者速成林( 如 图4 ) 。村落建设上是沿沟渠、沿路或者农田建设( 如图5 ) 。 图4 :久合垸乡典型的农户居住模式图5 :久合垸乡村庄沿路建设模式 本节内容试图通过全乡1 2 2 户的问卷抽样调查, 研究农户对本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从侧面反映 久合垸乡自然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对本 村植被保护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农户占2 3 ,中间态 度农户的占5 5 7 ,不满意和非常不满的比率为 2 1 3 ( 如图6 ) 。可以看出不满意和满意的农户比率 差不多。据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老人对植被保护 5 6 图6 :农村植被保护评价 r度。客辞v g躜址掣爱曩、r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j e r 。s ,l h l 三s i s 是比较满意的,而年轻人对村庄植被的意见较大,这也体现在后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中。在关于乡村自然景观和空气质量方面,村民反映较好。但持中间态度的人仍然 占大多数,这可能和村民的某些谋利思想和村干部导向有关( 如表4 ) 。 表4 :农户对农村空气质量、自然景色的评价分析 样奉数很不所占 不满虑所占一般所占满意所占很满意所占比率 满意 比率比率比率比率 空气质量 1 2 243 3 1 29 8 5 24 6 7 4 23 4 4 75 7 自然景色1 2 25 4 1 1 61 3 1 6 15 0 o 3 62 9 5 4 3 3 进一步的调查可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的对河流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 活污水处理意见较大( 如表5 ) 。其中,3 7 7 的调查农户对生活污水处理很不满意, 3 0 3 的调查农户表示不满意,总体不满意程度较大。尽管他们对生活污水处理方 式不是很满意,但是他们依然随地泼水,访谈中他们表示知道这样不好,但习惯由 来已久,并且人家都这样做,自己也没有必要将生活污水单独处理。久合垸乡境内 沟渠纵横,河流较多,但在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 展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和组织的衰弱,许多沟渠年久失修,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严重( 如 图7 ) 。农户对此不满意程度较大。其中,对河流渠道污染不满意的农户比率占5 5 8 , 对水土流失治理不满意的农户占3 6 1 。特别是农户对河流渠道污染抱怨很多,对 他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很多就住在沟渠岸边。村干部对此问题也显无 奈,一方面缺乏资金疏通渠道,二是如今的农户很不好组织,个体化倾向明显。 表5 :农户对农村污染治理的评价分析 样很所占 不 所r 与一般所占满意所l 很满所占 本不比率满 比率 比率 比率 恳 比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利申请授权管理办法
- 网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 谷歌科技创新管理办法
- 羊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分类
- 中国志愿活动管理办法
- 贵重原材料管理办法
- 个人信贷发放管理办法
- 专业调整优化管理办法
- 街办网格巡查管理办法
- GB/T 34487-2017结构件用铝合金产品剪切试验方法
- GB/T 31703-2015陶瓷球轴承氮化硅球
- 绿色黑板卡通风初中数学开学第一课PPT模板
- 水泥熟料生产工艺及设备课件
- 代运营协议合同范本
- 浙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座位表模板(空白)
-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计划
- 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册数学1万以上数的认识和读法教学课件
- DB37T 3591-2019 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
- 私企接待应酬管理制度(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