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7 卷第5 期v 0 1 2 7n o 5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j 咖u t l0 fc h a n g e h u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a n d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2 0 0 8 年9 月s o y 2 0 0 8“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追问与反思对“中华民国文学 概念的意义解读杨丹丹(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 3 0 0 1 2 )【摘要】张福贵先生在其文章 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称谓产生质疑,进而提出“中华民国文学”的概念。本文主要从遮蔽与超越、封闭与敞开、诱惑与质疑三个维度阐释“中华民国文学”概念对“直线性”、“政治性”、“现代性”等既往“现代文学史观”的理论反思和修正,以及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对文学解释回归本原的学术诉求。【关键词 张福贵;“中华民国文学”;文学史观;反思;修正【中图分类号】1 2 0 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8 1 7 s x ( 2 0 0 a ) 0 5 0 0 8 9 0 3中国现代文学史独立的学科性和独特学术品格的建立是在二十世纪之初,在将近百年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存在多种形态各异的文学史观,但以“现代文学”来命名、概括、阐释1 9 1 7 一1 9 4 9 年这段文学史的历史特性似乎成为现代文学研究者无法摆脱的“元话语”。但历史总是具有“后设”性,当我们在当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现代文学”的命名时,不免产生“一种越来越实在的怀疑”,希望实现“在历史与逻辑的关系辨析中,对现代文学的学科本体的重新确认和方法论的进一步总结”ol 2 张福贵先生在其文章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称谓产生质疑,指出已经取得历史“合法性”的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派生出来的文学史概念,也不仅仅是中国现代独特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的美学例证,更不应该是纯粹的审美范畴内的纯文学谱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命名应该突破单一的历史局限,将“现代文学”的命名从“现代”的意义框架中还原于时间框架,以时间概念的无限包容性、丰富性和可能性为其重新命名,以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为背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命名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辨析,把1 9 4 9 年前的文学称为中华民国文学,1 9 4 9 年以后的文学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中华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对2 卜3 0 年代“直线性”文学史观,4 0 7 0 年代“政治性”文学史观和8 0 年代以来“现代性”文学史观的理论反思和修正,同时又是对上述文学史观理论上的整合,更加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一、遮蔽与超越“直线性”的文学史观在五四时期占文学史研究的主流地位,以西方的进化论为其哲学理论基础和依据,以“归纳的理论、历史的眼光、进化的观念川3 j 为文学史的具体研究方法,以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为代表。此种文学史观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在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语境中,对传统文化采取激进式的断裂和批判的方式,以期待在解构传统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中国“现代化”的新文化语境,而文学史书写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必然被裹挟其中,也必然对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激烈的批判和打压,从而抛弃“传统性”、“贵族化”、“士大夫性”的文学,追求“现代性”、“平民化”、“平等化”的文学;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四期间大量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尤其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尤为盛行,而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又未经过本土化的反思而全盘接受,以致这种“直线性”的思维方式渗透到文学史的研究中来。此种文学史观念认为文学史的进程往往是时间的不可逆转、直线前进,所以对前代文学进行简单的、粗暴的、革命式的超越。虽然此种 收稿日期 2 0 0 8 0 5 1 1【作者简介 杨丹丹( 1 9 8 0 一) ,男,黑龙江双城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8 9 万方数据 文学史观突显了文学发展的运动和变迁的特性,但对于“超越”意义的唯一性的强调,却人为性地阉割了文学本身之间的审美联系和文学史之间的参照、继承关系,文学史研究成了某种哲学理论的阐释和印证,从而失去了文学史研究本身的意义所在。但“文学史的时间界定,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一种时代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社会现象的一个独立的综合体,文学史划分的基本思想应该是寻找文学与时代关系的因果律。” 2 文学研究不应该人为地强调过去与当下的二元对立,而割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意义。我们有必要保持在历史不争的事实基础上形成的文学史观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同时又要阐释当下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而“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修正了“直线性”文学史观对前代文学的简单否定和粗暴超越,在时间概念的框架和惯性下“以大的政治时代或者政权朝代的更迭为顺序”【2 j ,既在文学史观上接续了中国文学史历来以朝代和时代为界限的划分方式,同时也在文学审美上认同了五四以来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内在联系。这样“现代文学”就成了单纯的时间概念,成为可以包罗万象的时间容器,即可以接纳五四新文学,又可以包容以鸳鸯蝴蝶派为主要特征的旧派文学,同时也不遮蔽言情、侦探、武侠之类的旧通俗文学,旧派文学的诗词格律、日伪沦陷区的汉奸文学、日常生活文学都可以在“民国文学”的时间框架下找到存在的位置,而不致以遭受被放逐的命运,同时又在本质上阐释了当下时代文学的特质性:“中华民国文学”在本质上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文化规范,即包括了一整套的现代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文学的规划。二、封闭与敞开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大多数文学史是依据政治变化进行分期的。这样文学就被认为是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社会革命所决定。如何分期的问题也就交给政治和社会史学家去做,他们的分期方法总是毫无疑问的被采用”。h j 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此种评价的东方现实回应,尤其是在中国2 0 世纪删0 年代文学政治一体化时代语境中,“阶级性”文学史观得到强制性的规训为表征“以政治为本位的文学史观相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的本质来说,具有独特而有效的解释权。”l 2 j“政治性”的文学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二元对立思维为其思维方式,注重以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文学现象和评价作家作品。由于注重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的决定性,以致文学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走向文学研究的前台。这使文学史研究从一个相当重要的向度阐释了文学现象的发生本原和无可辩驳的决定性因素,使文学的流变、更迭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文学的社会功力性得到合理的阐释。但对历史唯物主义浅薄的理解和机械式的接受,对阶级性、人民性的扭曲式强调,使文学史成为论证新的革命政权及其革命意识形态历史合法性的美学阐释,并为新政权的新文艺政策提供历史依据。许多背离于主流意识形态而又具有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作家被遮蔽于历史地表之下,无法走进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例如沈从文、曹禺、张爱玲等作家长期在现代文学史中的缺失。文学史的分期无疑应该以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依据,但文学的发展和转变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史的分期当然不应该以政治因素为唯一标准,但“以政治时代作为标准来对现当代文学进行区分,不仅具有时间的明晰性,而且适应中国时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并且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本质规律。”【2 j “中华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把政治制约看作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力量,清晰地把握住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本质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本身就是在政治的招唤下缘起,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转折背后都有政治的幽灵;另一方面,把文学史研究的起点和前提确定为文学的发展史,这样“中华民国文学”就处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链条之中,“中华民国文学”的分期只是文学发展中的细分的一小段而已。“中华民国文学”的历史参照只能是不断变化和演变之中的中国文学的价值系统,而无法脱离这一大的文学背景。因此,“中华民国文学”在本源上切断了文学的彻底的政治化。但这一价值系统必须从历史本身中抽象出来,因此“中华民国文学”只是一个时间的横截面,在此横截面上,这一时期的文学的规范、标准、惯例,政治意识形态的规约,文化的道德指向都可以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和折射。以“中华民国”历史本身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决不是企图再以意识形态来规范文学自身,只是想使文学沿着历史的时间返还历史真相,这不仅不遮蔽文学自身,相反让文学自身的位置获得某种“张力”,打开文学的解释空间,从而有助于探索文学与中国历史的逢迎或距离、悖逆或契合,敞开文学的繁复意义。三、诱惑与质疑1 9 8 0 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充满激情、自信、理想的“重写文学史”的“叛逆”中重新上路。“二十9 0 万方数据 世纪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近代、现代、当代”、“现当代文学”等一系列极具充满颠覆性的词汇,生动的勾画了一代研究者的集体的为中国现代文学重新命名的冲动。这似乎在表明“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概念,以及其标示的分期方法将会成为历史的陈迹”【5 j 而所有的命名和写作都是从现代性理论的角度,对在2 0 世纪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现代性与2 0 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之问的某些核心观念进行分析,把文学史研究放在现代性的概念和框架中进行意义判断和价值阐释,以此对以往的文学史观进行彻底的批判。“现代性”文学史观的核心观念在于现代文学要有现代性“现代文学的性质界定应该包括从内容的判断到形式的判断”。 1 】“中华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恰恰是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揭示了2 0 世纪8 0 年代的“现代性”文学史观的伪“现代性”。从内容而言,一方面,“现代性”的文学史观试图以现代化的启蒙思想为核心将文学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救出来。“意味着文学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附庸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6 j 但提出者并未对“现代性”概念本身作出辩证的反省,把产生于西方语境中的“现代性”直接移植到中国文学研究中,不免有失偏颇。因为中国现代性历史的最大特征或“中国特点”就是它先后产生了两个“国体”不同的民族国家:1 9 1 1 年的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和1 9 4 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民族、国家现代性的建构,而现代文学作为中国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必然无法脱离社会政治史的总体进程,也就没有单纯文学意义上的现代性;另一方面,“现代性”的文学史观试图纵向地对接两千多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横向地对应2 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意图对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整合。但阶段性的文学史分期结构并没有打破,概念的提出完全是以“现代性”的文学实践取代“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结果。换而言之,概念的提出不是文学的原因而是意识形态转变的结果,由此可见“现代性”文学史观本身的悖论性。从形式而言,“现代性”文学史观主张从文学语言、文学体裁、表现手法、文学观念等文学审美本体出发进行文学研究。但“形式的现代性与内容的现代性不可同1 3 而语,形式具有超越性,可以承载不同的思想内容,而且形式具有脱离思想内容的继承性。所以,文学形式的现代性不同于内容的现代性。”m j 如果单纯地从形式出发而忽略形式所承载的内容和思想,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必然呈现“空洞化”的枯萎状态。以“民国文学”取代“现当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既可以免除时间上限与下线的困扰,又可以把中国现代文学还原于历史语境之中,贴切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政治意旨。文学史特异于一般的历史,它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历史语境、时代的主流话语相互纠缠和印证,又与文学史写作者个体精神世界形成有效的“对话”。所以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命名应在对以往文学史观的缺失进行反思、质疑、修正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的理论整合,以期准确地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张福贵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 j 文学世纪( 香港) ,2 0 0 3 ( 4 ) 2 张福贵革命史体系与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逻辑缺失 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6 ( 5 ) 3 胡适白话文学史序 c 胡适文集( 第八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4 3 美 雷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m 北京:三联书店,1 9 8 4 :3 0 3 5 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 j 文学评论,1 9 9 8 ( 6 ) 6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j 文学评论,1 9 8 5 ( 5 ) d e t a i l e di n q u i r i e sa n dr e f l e c t i o n so nt h en o m e n c l a t u r eo f 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t k c t o r y ”y a n gd a n d a n( c o l l e g eo ft h eh u m a n i t i e s ,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m a g c h u n1 3 0 0 1 2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a p e rr e t u r nf r o ms i g n i f 燃c o n c e p tt ot i m ec o n c e p t ,m r z h a n gr u g u lq u e s t i o n e df o rt h ea p p e l l a t i o n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1 l l e np u tf o r w a r dt h ec o n c e p to f “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m a i n l yf r o mt l e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ss u c ha t 8s h a d o w i n ga n ds u m 幻u n t i n g ,b l o c k i n ga n do p e n i n g ,t e m p t i n ga n dq u e s t i o n i n g ,t h ep a p e re x p l a i n e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f l e c t i o n sa n dr e v i s i o n so ft h ec o n c e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银行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验光员考试题及答案
- 硅PU篮球场建设与场地灯光照明系统升级合同
- 2025年管理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离婚协议变更登记与债务清偿协议
- 2025年北京国安面试真题及答案
- 老旧厂区功能区划分与利用优化方案
-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改进与创新方案
- 农村红砖建筑改造方案设计
- 安顺钢结构夹层施工方案
- 幕墙玻璃更换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 焊工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国内知名企业数据分析师岗位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地方病防治科地方病防控策略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剪力刚度精细评估与设计优化
-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课件 2025-2026学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
- 202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招聘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库(带答案)
- 银行贵金属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度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基础地基旋挖钻孔灌注桩专业分包合同
- 北京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基于多因素分析与案例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