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与CAM发展史.doc_第1页
CAD与CAM发展史.doc_第2页
CAD与CAM发展史.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AD与CAM发展史世界上最早的CAD系统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2年推出“SKETCHPAD”计算机图示设计系统, 1965年由Niller发展成为第一个用于民用工程的ICES综合设计系统, 同年,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组成专门小组, 花费了100人年的工作量, 于1972年完成了一个用于飞机设计的交互式图象处理系统, 名为CADAM, 它能绘制工程图, 并能进行分析计算, 并产生数控加工纸带,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CAD/CAM系统了, 近十年来, CAD/CAM的发展比较迅速, 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专门从事CAD/CAM技术开发的软件公司以及研究所, 如IBM的CADAM公司, CV公司, INTERGAPH公司, ACLMA公司, 同时, 随着数字化仪表等计算机外围设备技术的发展, CAD的计算机硬软件系统, 亦由原来单一的封闭型系统, 逐步走向硬件与软件相对独立的开放型系统。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LSI和ULSI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不断提高, 在数平方毫米的硅片上可以容纳数十万计的元件, 于是容量大, 速度高, 体积小, 价格低廉的计算机、自动绘图仪、图形显示装置不断推陈出新, 为各工业部门兴起CAD/CAM热创造了条件。美国政府不断增加拨款, 以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生产中心甚至说“ CAD/CAM技术是自电子技术发明以来, 与其它技术相比, 具有更大的潜力, 能更高地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八十年代, CAD/CAM 在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美国、西欧、日本在飞机、汽车、船舶、机电产品、机械零部件、纺织图案中都使用了CAD。据日本CAD普及实况调查(1981年6月), 实际运用的公司占38%, 正在筹备的约占78%。从各行业来看, “ 实际应用” 的百分比, 运输机械、综合工程分别达到50%以上, 接下去是精密机械占40%, 电机电器占43%, 设备工程占38%, 普通机械占30%, 金属产品占12%根据1980年的数字, 美国有1500 个CAD站, 西欧有150个CAD站, 英国SIA计算机服务公司是国际计算机服务公司(CISI)的子公司, 在英国伦敦、伯明翰等十大城市设立分站, 拥有450个远、近程终端和1000 个以上的用户, 年销售额超过700万英镑。该系统与法国、美国的计算中心联网, 利用卫星传送, 美国的100多个城市亦能分享该公司的资源和服务。苏联至1980年, 已建立了十三个自动设计系统, 其中四个是设计机械产品的, 九个是设计仪表和电子产品的, 总共包括75个自动化设计方面的程序。这些系统配合5000 多个ACY , 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地位。在世界经济萧条的1980年, 美国的CAD工业仍然增长了88%。据美国市场调查公司1982年8月公布的结果, 1981年美国CADAM人机会话式系统销售额已达21亿7千万美元。英国虽是较小的国际市场, 每年的CAD发展亦约达100%。美国商业杂志宣称, 由于使用了CADAM, 每年的收入增加10%, 美国大多数公司已有二至五年应用CADAM的经验。CADAM已渗透到25%的工业部门。八十年代初, 每年都有CAD方面的学术会议召开, 交流CAD技术的发展、应用和CAD站建设方面的动态。较有影响的有ACM的SIG/GRAPHIC会议、IEEE Computer Graphic会议、CAD82 会议等。当时,在典型的CADAM系统中, 终端显示屏显示出一个“ 菜单” , 各种零件象菜谱一样列在那里, 任凭设计者选择、调用、组合和判断, 即所谓的“ 菜谱技术” 。设计师、绘图员、工程师共享数据库的信息, 获得产品的零件图、装配图和透视图选择金属切削机床, 刀具材料、种类、尺寸、进刀量以及使刀具在不切削时抬起的一个间隙。此外,屏幕还显示出几何模型, 用户直接确定零件的加工过程, CADAM系统中的软件就自动生成加工零件的NC指令。一些具体的工程问题“ 可以用一定的数字模型来表达, 但是如何评价和接受它的解, 工程师的观点和数学家的观点是很不相同的”。在进行CAD设计时, 更多的不是使用数学方法上的优化, 而是从价值表分析得来, 运用工程上的优化。比如轴与轴毅的联接有几十种方案, 可以针对不同的要求, 显示满足要求的方案, 并将有用的价值列在旁边, 供第三者参考。对某一部件则采用“ 积木式” 设计。例如设计一个滑动轴承, 可以根据任务要求输入联接方式、润滑剂、密封形式、润滑油的质量, 以及转速、径向载荷、轴孔等特性值, 就能输出一组零件的代号表, 以提供订货或通知装配车间去装配。更广泛、更大规模的优化则是以产值、利润、成本为基础, 确定企亚目标函数, 根据企业资源如人员、设备、材料等约束条件, 再加上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的预测技术和决策技术, 以便最后从中选优。为了适应CADAM技术的发展, 国外十分重视CADAM的教育及培训工作。有的国家专门成立了CADAM教育及培训委员会, 对大学生CAD开设课程, 对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日本成立了“ 劳动省雇用促进事业团” , 让有资历的学者对35一45岁的科长、部长进行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即CAD)方面的教育。西欧各国也都建立了相应的试验性、教学用的CADAM车间, 对工科大学生和在职工程师进行教育和培训。据去英国参加会议的同志介绍英国工业部门决定自年起, 用三年的时间进行一次对CADAM提高认识的运动, 在全国各地举办一系列的学习班, 包括举办100期为期一天的厂长学习班和为期一周的设计和生产科长学习班,八十年代初来美国机械专业新近开设而效果较好的课程就有计算机输助设计、计算机绘图、高级设计、机械动力学、机械工程设计的微处理机和系统设计等。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全面实行产品开发CAD/CAM , 达到100% 的应用率。20 世纪80 年代后, 其工作站上运行的软件产品主要以I- DEA S、U GII、Euclid- IS、PRO/Engineer 和CADDS5 为主, AutoCAD 则抢占了微机CAD 市场。这些软件集成性相当高, 除CAD/CAM 功能外,CA E (计算机辅助分析)、CA PP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和CAQ (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 等都集成到系统中。它包括设计、绘图、测试、分析、制造、数据库、变量工程及数据交换八大部分, 界面友好, 容易掌握, 用户普及, 为优化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日本、法国、德国等也相继在航天航空、汽车工业、轻工业方面的设计与加工中广泛使用了CAD/CAM 技术。我国CAD/CAM 技术的研究工作起步于20 世纪60 年代末, “六五”期间成套引进了CAD/CAM 系统, 并不断开发和应用。到目前为止, CAD 应用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商品化二维CAD 软件基本满足了国内企业“甩掉图板”的要求, 并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我国三维CAD 软件在功能上也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需要对传统的产品、设备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造, 以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而采用CAD/CAM 是唯一的出路。目前机械CAD/CAM 软件的发展除了具有不断的扩展功能外, 主要基于建模技术、模型技术、数据管理技术、软件技术、智能技术等的优化发展。由于软件的特性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人员的想象力, 所以其发展趋势难以预测, 而CAD/CAM 软件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提高性能且减少对用户的依赖性, 因此, 必须对CAD/CAM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不断优化。譬如, 寻求最佳参数组合或几种参数的组合对系统中参数优化后, 将对系统动作或性能大大改观, 从而使系统在最佳方案上运行。判断最佳方案的依据是一项或一组评判标准, 有时在作决策时所选方案是制造成本最低, 而有时是保持机器在一最低温度下运行, 因此获得最佳设计的方法就是CAD/CAM 在优化设计中的恰当应用。又譬如, 加工过程中的数字控制(NC) 是CAM 中一个深入细致的研究领域,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NC 已被广泛运用于机器制造、机械加工、火箭发动机长丝缠绕、电器布线、电子装配等很多方面。一般地说, 数控系统是由一被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加上一个控制系统与数据处理装置所组成。因此, 一个数控系统唯一的误差来源就是机床的响应精度了。若剔除人为影响因素, 可以使制造精度大大提高。数控系统具有精确性、重复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数字化CADCAM技术是计算机、微电子、信息、自动化等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领域的渗透、衍生和应用的结果,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