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pdf_第1页
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pdf_第2页
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pdf_第3页
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pdf_第4页
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姓名:姚怡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法律硕士 指导教师:杜颖 2011-05-23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在我国建筑行业中,法律对建筑作品的保护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建筑同行中出 现大量的抄袭现象,对建筑作品的立法不明确造成了建筑设计者权利保护观念的薄 弱,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从概念分析入手,通过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对我国 建筑作品的保护进行论述。第一个部分:阐述建筑作品的概念、国内外法律法规以 及学者们对建筑作品的定义;分析建筑作品和美术作品、实用艺术作品概念的差别, 明确建筑作品的特殊性。第二、三部分:分析建筑作品的内涵,进一步理解建筑作 品中“独创性”的判断标准;确定我国关于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提出将建筑物、 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进行一体保护的合理性。第四、五部分:建筑作品的保护内 容,分析建筑作品的署名权特殊行使的原因,建筑作品复制权的不完善以及解决办 法。第六部分:建筑作品作为著作权保护对象的意义,我国立法上的不足以及完善 意见。 关键词:建筑作品, 著作权, 独创性, 建筑作品保护范围.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in the architectur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law is relatively weak to the protection of works of architecture. among the same architecture trade, there s massive phenomenon of copying. the indeterminate of legislation on the works of architecture lead to the weak idea of right prot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ers. the tort phenomenon happens occasionally. the thesis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content, the thesis demonstrate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ks of architecture in our country. for the first part, it demonstrates the concept of the works of architecture, domestic and foreig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works of architecture made by the scholars. besides, i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concept among works of architecture, works of art, and the works of applied ar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works of architecture is explicit. for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 i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works of architecture. the judgment standard with “ originality” in the works of architecture is understood further. moreover,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related to the works of architecture in our country is confirmed. the thesis also puts forwar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integrated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design drawing of architecture, and model of architecture. for the forth and fifth aspect, it focuses on the protective content of the works of architecture. it analyzes the reason for the special exercising of authorship right of architecture works. the imperfection of right of reproduction of architecture works and the resolution are mentioned. in the sixth part,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meaning to take works of architecture as the object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defects of domestic legislation and the suggestion for resolu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works, copyright, originality, scope of protection of architectural work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前 言 我国于 2001 年 10 月颁布施行了新著作权法,明确将建筑作品纳入著作权法保 护范围,表明我国的著作权法适应了国际立法的发展,也对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建筑作品较之其它被保护作品而言,有其特殊性,人们对这方 面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相关的理论研究匮乏,人们认识上的模糊,造成司法实践中 的难以操作。在国际方面,各个国家对建筑作品的定义不一,在立法中对建筑作品 保护的范围也不一样。虽然国际趋势是将建筑作品纳入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但司法 实践中判断的标准迥异,目前还未能形成统一的观念。本文将从建筑作品的概述、 建筑作品的保护条件、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范围、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内容、 我国建筑作品的立法不足等几个方面作介绍,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建筑作品著作权 保护的关注。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建筑作品概述 1.1 建筑作品定义 1.1.1 国际条约、部分国家的建筑作品定义 建筑作品是一项特殊的作品,强调建筑作品要具有审美意义,使其具有艺术作 品的特征;强调建筑作品要有实用意义,使其具有工程技术作品的特征。建筑作品 的实用特征和艺术特征是不可分离的。对建筑作品究竟是用著作权法加以保护还是 用专利法加以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完善的大环境下,各国相继把建筑作品列 入版权保护的范围,以版权法加以保护。虽然保护范围各不相同,但建筑作品已确 定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国际层面,主要是依据伯尔尼公约以及世界知识 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建筑作品进行界定。 伯尔尼公约第二条第一款对于受保护作品的定义为: “文学和艺术作品”是 指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以任何方法和形式表现的一切产物。在公约中,建筑作品 和素描、颜料、画雕塑、版刻、石印作品归为一类。这类作品实际上包括了所有平 面的(素描、版刻、石印等)或立体的(雕塑、铸像、建筑作品等)艺术作品,且 不论他们的性质(形象的或抽象的)和用途(纯艺术的或商业艺术的)如何。因此, 伯尔尼公约中的“作品”并不限于版权作品。1伯尔尼公约的第三条第三项 和第四条第二项中对建筑作品的保护做出了解释,可以发现伯尔尼公约并未对 建筑作品做明确具体的规定。而伯尔尼公约第四条第二项中提到: “ 美术作 品的展出和建筑作品的建造不是发表 ” ,可以推断, 伯尔尼公约的保护对象 不仅包括建筑作品本身,还有建筑作品的形成方式(建筑设计图、草图、模型等) 。 1986 年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了一份文件,首次明 1 刘波林译.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2- 16 页。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确了建筑作品的受保护范围: 第一:建筑物本身。仅仅指外观、装饰设计上含有独特成分的建筑物; 第二:建筑设计图与模型。2 1990 年美国颁布了系统、完整的建筑作品版权保护法 ,正式将建筑作品收入 美国版权法保护的客体之一。美国版权法第一百零一条也对建筑作品的定义进行了 补充: “以任何有形媒介表达体现的建筑物设计,包括建筑物、建筑方案或者设计图。 作品包括设计要素和空间的安排与组合以及全面形式,但不包括个别的标准特征。 ” 与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同, 建筑作品版权保 护法将建筑物、建筑方案、建筑设计图全部列入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英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为建筑物、建筑模型以及已经出现的建筑作品。 其中, “建筑物”包括任何固定结构以及建筑物或固定结构的一部分。 日本著作权法将建筑作品单独列为一类,只包括建筑物,而对于建筑设计 图及模型则按其他作品保护。3 德国著作权法第 2 条第 1 款第 4 项的规定,建筑艺术作品属于美术作品。 整个建筑作物不能算作建筑作品,但是该建筑的某个组成部分比如房屋门面、房 屋四周的栅栏、阶梯状房屋或者某个门的入口具有艺术作品的特征,则应当受到 保护,而不应视为“建筑物的棱角” 。4 1.1.2 国内现行立法中建筑作品的规定 我国 2001 年修改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并未对建筑作品提供专门 的保护,而只是将建筑作品归入美术作品进行保护。经过 2001 年 10 月 27 日第九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的修订后,才有了对建筑作品的专门 2 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76 页。 3 吴汉东等.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423 页。 4 联邦法院判例.zum 杂志,1989 年.第 419 页。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规定,建筑作品与美术作品并列成为了著作权法的受保护对象。修订后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建筑作品作出了以下规定: 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1)文字作品 ; (2)口述作品 ; (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 (4)美术、建筑作品; (5)摄影作品; (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 (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 (8)计算机软件 ; (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作品进行了明确定义,其中,将美术、建筑作品划为一类, 作为作品的一个独立单元,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第四项;将工 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写入第三条第七项。 修订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并没有对建筑做明确的定义, 因而在建筑保护的实际操作中,只能参考第四条第七项对于美术作品的解释。 “以 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 ”而 这条规定主要是针对美术作品的,并不完全适用于建筑作品。因此,在著作权法实 施条例修订之前,建筑大部分是以美术作品的视角来进行保护的。而实际上,建筑 作品和美术作品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所以仅仅依靠美 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来保护建筑作品是不可取的。于是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对这两类作品重新进行了定义。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对美术作品和建筑作品分别在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四条中的第八项和第九项做了具体的规定: “ (8)美术作品,是以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具 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 (9)建筑作品,是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 ”实施条例中建筑作品的客体仅限于建筑物,不包括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 型,对建筑物的要求是“具有审美意义” 。 1.1.3 国内外学者关于建筑作品的定义 著作权法的实施条例把建筑作品的定义为“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 审美意义的作品。 ”学者们对于建筑作品的定义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加深 刻的见解。 刘春田教授在书中定义建筑作品: “建筑作品,是一种实用的社会物质产品,也 称建筑艺术作品,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造型艺术,它通过对建筑的实体与空间及 周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统一组织和处理,使建筑具有既有实用功能,又能达到 人们审美要求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建筑艺术与所处的地理气候、历史时代、 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5 吴汉东教授在书中定义建筑作品为: “通过一定的形状、色彩来表现某种个性和 美感的建筑物。 ”6 西班牙著作权学者德利亚.利普希克把建筑作品定义为“各种建筑物,也包括了 建筑方案,设计图、草图、平面图和模型” 。7 我国立法中对建筑作品的定义过于简洁,对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的规定也过于 5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43 页。 6 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06 页。 7 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2000 年.第 113- 114 页。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单一。建筑作品是具有边缘性的作品,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性。我国立法中 关于建筑作品的定义,从学术角度而言,具有争议性;从司法实践而言,具有不可 确定性。因此完善著作权法中建筑作品的法律规定势在必行。 1.2 建筑作品与其它相关作品概念的厘清 1.2.1 建筑作品与美术作品的异同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我国对美术作品的定义是: “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或 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 ”郑成思先生对美术作 品的定义做了补充: “美术作品由平面作品和立体作品两部分组成。平面作品包括素 描、油画、蚀刻画、版画等,立体作品包括雕刻、雕塑、建筑作品等。 ”8著作权法 实施条例对建筑作品的规定是: “以建筑物或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 品。 ”早在著作权法修改之前,建筑作品非独立成类的保护客体,有关建筑作品 的保护都是归入美术作品进行保护的,要求其具有审美性和可观赏性。修改后的著 作权法加入建筑作品这一保护对象,并且在实施条例中为其专门定义,但是 在司法实践中保护建筑作品的衡量标准大多数时候还是参照美术作品的保护标准。 从著作权法的精神出发,从审美学的角度考量,把建筑作品归入美术作品一类进行 保护是有合理的,但建筑作品和美术作品相比,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建筑作品不仅 要有审美意义,更重要的是实用性。光依靠审美意义的标准来判断建筑作品是否应 该受到保护,是不符合建筑作品本身价值的。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合格的建 筑作品必须要求技术性、功能性、实用性。试想一个建筑物从外观上和造型上都符 合建筑作品审美意义的审查标准,但是不能用于生产或者生活用途,也就丧失了作 为建筑物存在的意义。所以在构建建筑作品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从美学的角度出发, 来实现美学价值。建筑作品的美是建立在建筑物构造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墙体 8 郑成思.知识产权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32 页。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和建筑物整体的构搭,柱体的支撑范围等。 具体到建筑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元素比较,建筑作品除了美术作品所具有的点、 线、面、色彩的元素外,还包括体形、空间等元素。从欣赏的角度,建筑作品以三 维视角的形式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突破了美术作品的二维视角。 1.2.2 建筑作品与实用艺术品的异同 实用艺术品是著作权法中特殊的保护对象,通常是指“为实际使用而创作或创 作后在实践中应用的艺术作品” 。实用艺术品除具有一般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外,还具 有实用性,能在工商业中应用。9 实用艺术品和建筑作品一样,除了要求具有艺术性之外,也要求有实用性。实 用性指的是该作品有无使用价值,而不是指能否用于工业生产;艺术性是指通过形 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情感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 的完善程度。实用艺术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可以完全分离的。建筑作品和实用艺 术品的保护方式是不同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 作权法中规定,实用艺术品只要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即可受版权法的保护;而在 俄国,规定实用艺术品必须有一定的“创作高度” ,10否则即以外观设计法给予保护; 一些国家甚至采用双重保护方式,即实用艺术品只要符合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条 件,就可以通过专利法进行保护。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期过后,虽然拥有者不 再享有专利权,但是外观设计专利权和著作权并不是两种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权 利,因此只要实用艺术品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就没有理由在专利权 10 年的保护期 后排除著作权法的保护。 建筑作品和实用艺术品都要求艺术性,但建筑作品的艺术性要求远远小于实用 艺术品的艺术性。郑成思教授强调:在保护“实用艺术品”这种客体时,受保护的 9 郑成思.知识产权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49 页。 10 乌尔里希.勒文海姆.郑冲译.作品的概念.载著作权.1991 年.第 6 页。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不是“实用”艺术品,而是实用“艺术品” 。就是说,保护的着眼点在“艺术品” 。11 实用艺术品在实施双重保护时,对其艺术性的判断采用严格标准,即由专业人士判 断其艺术性。因为采用双重保护模式时,既保护了创作实用艺术作品的思想,也保 护了实用艺术作品的表达。这也是实用艺术作品保护的特殊之处。建筑作品在艺术 性的范畴上达不到实用艺术作品的创作高度,因为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建筑师们发挥 想象进行艺术创作的载体,更应该满足建筑学对建筑作品的基本技术要求。这就限 制了建筑作品作者发挥想象的空间,其夸张的艺术创作性就必定低于实用艺术品的 创作者,所以有人形容建筑作者在创作建筑作品时候是“戴着脚铐在跳舞” 。在对建 筑作品艺术性的评判标准上,建筑作品不需要用专业人士的眼光进行评判,只要其 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美感即可确定它的艺术性。 11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第 97 页。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建筑作品著作权的独创性判断 2.1 建筑作品独创性的概念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 2 条对“作品”的定义是: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此 规定同样适用于建筑作品。只有具有“独创性”的外在表达,才能成为著作权法意 义上的“作品” 。 “独创性”这一著作权法中的术语译自英语 originality, 也可称 为“原创性” 。12 虽然英语中的 originality一词的本意是“起源” ,应用到著作权的独 创性中,却不是表达“原创或首创” 。独创性的表达载体不是思想本身,而是表达方 式,这一点符合著作权法的保护原则。要求独创性,不要求表达上必须是自己的原 创。著作权法上的独创性不是强调创造性,创造性是专利法中新颖性的要求,并且 独创性也不是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创造高度。独创性的适用主要有两种情况: (1) 从无到有的独立创作。这一点毫无疑问应该是享有著作权法保护的。从无到有的创 作过程,每一步都凝聚着作者自己的智慧成果,即使有可能就某一主题所作出的表 达相似,也应该认定该作品具有独创性; (2)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对于 在他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只要再创作出来的作品与原作品存在可以识别 出来的差别,就不视为抄袭,而视为此作品的独创部分,仍然符合独创性的要求。13 2.1.1 独创性标准的发展 不同国家对于独创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而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上是存在差异 的。关于独创性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1)早期英美法系的“额头流汗”规则。这个规则的目的并没有从独创性的角 12 王迁.著作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89 页。 13 王迁.著作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99 页。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度来维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而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来鼓励人们的创作,降低了独 创性的要求和标准,认为只要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付出了劳动,无论其劳动是 否包含了智力劳动成果,甚至是简单的汇编工作,都符合独创性的标准,受到版权 法的保护。这种规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后人无法直接利用前人的劳动果实中 不包含智力创作的部分,如对事实和已有的数据都无法加以利用。在判例上,英国 法官彼德尔逊就曾指出, “独创性”并不要求一定是思想上的独创性,著作权法的立 法意旨虽然是保护作者的思想,但由于思想是个抽象的概念,靠形式上的立法很难 得到保护,只能从形式上保护,形式上的创新才是保护的重点,只要作者对作品没 有照本宣科,就视为该作品是独立创作出来的。 141903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 bleistein 案的判决中也指出, 只要作品符合法定的可享有版权的作品的种类且由权利 主张者创作完成,即一件作品如果是由作者独立完成,那么就具有独创性,就在作 品中包含了某种特殊的成分,这是个性的象征。哪怕是在笔迹中它也能够表现出其 独特之处,而一件极低水平的艺术品中也存在某些不可约减的东西。 ”15当时的美 国著作权法所要求的独创性只是从量的规定上来加以定义,要求作品中有“不可 约减”的劳动成果,而不是从创作高度的标准来加以限制。而这样的规定明显违背 了著作权法的宗旨:鼓励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作新的作品。自伯尔尼公约 颁布施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规则进行批评,认为其违背了伯尔尼公约 的精神。 (2)大陆法系的智力性创造要求。大陆法系国家在对独创性的要求方面比早期 的英美法系国家严格很多,作品不仅是“独立创作” ,还必须有相应的高度。这种规 定不单是为了保护作者的经济权利,更关注作者的精神权利。 德国著作权法第 2 条第 2 款规定受保护的作品应为“个人的智力创作” ,即作品应具有“独创性” 。德 14 william r. cornish. the copyright law of united kingdom, internetional copyright law, barbara ringer and hamish standison, 1989. 15 金渝林.论作品的独创性.载法学研究.1995 年第 4 期。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国乌尔里希.勒姆海姆认为,独创性应该包括以下特征:第一,作品中应当体现人的 智力,思想或者感情内容必须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第二,必须有产生作品的创造性 劳动;第三,作品应具有一定的创作高度,它是著作权保护的下限。第四,作品应 体现创作者的个性,打上作者个性智力的烙印;16 (3)两大法系观点的融合。伴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 “独创性”的 概念也在不断的融合,对于独创性的要求是独立创作加上最低限度的一点创造性, 这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判断标准。美国最高法院于 1991 年判决的 feist案对“独创性” 的认定否定了以往的 “额头流汗原则” , 这种转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转而采用的 “独 立创作加上最低限度的一点创造性”的折中判定标准符合著作权法的宗旨,起到了 追求个性化表现和文化的多样性的作用,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进步, ,杜绝了单纯的复 制和低水平的重复。 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提出: “不同的作者即使选择了相同的创作题材,但是每个作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且 为独立创作,并且具有创造性,则认定该作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 ”此条解释采用 的是国际通用的判断标准。独创性的标准是否能应用到建筑作品中来,目前还存在 争论。由于我国对于“独创性”中“创”的高度,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立法中缺 乏对“独创性”标准的界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判断尺度也无法统一。 2.1.2 建筑作品独创性的认定限制 建筑作品有着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由于缺乏对这一特征的理解和认 识,在应用“独创性”理论进行保护时一般会存在以下问题: (1)实用性带来的禁锢 建筑作品并不是纯粹的艺术作品,它最重要的属性是它的实用性。无论以什么 样的艺术形式展现的建筑作品,都必须满足建筑学中对建筑作品的基本要求,一个 16 简祖洋、游锦锋.浅谈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年 8 月第 4 卷。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建筑作品若只能展现其艺术价值,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不能满足生产或者生活, 只是毫无用处的垃圾而已。17建筑作品的首要要求是其使用性,忽略这点要求,就失 去了建筑作品自身的意义,也就不能称其是建筑作品。所以建筑作品的拥有者在进 行创作的基础上,必须依照建筑作品的构建规律。由于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注 定了建筑作品的设计者所创作出来的建筑作品与其他建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就 需要对“独创性”中“独立创作”加以解释。如何才能证明建筑作品确实属于独立 创作呢?这个比较难判断。建筑中的墙、柱、板之间的搭配,防水和抗震的要求都 有具体的规律,若不遵循这个规律,建筑将不能使用。除上述限制外,建筑作品还 是特定时间、空间和环境下的产物,建筑作品的设计者在设计该作品时候,免不了 要对前人的创作成果进行借鉴。对一件建筑作品作品而言,参考和借鉴其他建筑作 品的“量”的多少才符合“独立创作”的精神呢?这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鉴于建 筑作品创作的特殊性,势必要求降低独创性的要求,才能对它进行更好的保护。 (2)创作艺术性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单是简单而实用, “结木为巢,以避 群害”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今人们对建筑的追求越来越讲究形式美,正如 2008 年北 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鸟巢和水立方、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香港中银大厦,都由 于其别具一格的外形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尽管对建筑作品的“审美意义”并没有严 格的标准,但没有任何艺术美感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并不是建筑作品。所以说并不 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建筑作品,建筑作品除了应该具备作品的基本特征如独创性、 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外,还应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视觉美感性。如果建筑 物没有独特的设计成分或者说没有审美价值,它就不能成为建筑作品而受到著作权 法的保护。这种要求就把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排除在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外。建 筑工人为建筑施工而搭建的工棚就缺乏最起码的艺术美感而不能成为建筑作品。假 17 姜颖.作品独创性判断判定标准的比较研究.载知识产权.2004 年第 3 期。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设一个建筑物具有一种独特的外形,可是这个外形设计并不是用来进行美观欣赏而 是用于建筑中的某种特殊用途,那么这栋建筑物就不能作为建筑作品受到著作权的 保护。这种情况下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无法分离的,给予著作权上的保护,实则是 保护了这种功能性的设计,这与著作权法保护表达的基本原则相违背。那么在保护 建筑作品的过程中,要对“最低限度的一点创造性”进行一个起码的定义,这种创 造性只能是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不能是功能设计上的创造性。对于艺术的创造性, 美国的哲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过: “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 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 感。 ” 18 说明了艺术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一件建筑作品的艺术性是体现在美感 上的,也是此建筑作品与别的建筑作品的不同之处。 2.2 建筑作品独创性的合理判断 即使对“独创性”的理解符合主流观点,但由于缺乏一个具体的认定标准,导 致在实际的司法实践操作中,有关“独创性”的判断运用难度仍然很大。那么在实 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怎样认定一个建筑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 来看“独创性”的判断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在 2004 年 2 月 19 号的“枫丹丽舍诉森 林大地侵犯其楼盘外立面设计知识产权”一案中, ,2002 年,原告北京枫丹丽舍房地 产开发有限公司起诉森林大地,枫丹丽舍发现森林大地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森林 大地”建筑外观与“枫丹丽舍”几乎完全一致,不仅建筑物的外观相近,枫丹丽舍 还指出森林大地委托他人设计的工程设计图与枫丹丽舍开发楼盘的工程设计图极为 相似。对此,枫丹丽舍认为,被告未经许可擅自抄袭枫丹丽舍的设计图纸并同时反 应在建筑物的外形上,使消费者误认为森林大地的楼盘就是枫丹丽舍的楼盘。森林 大地辩称,原告的设计和建筑物并没有独创性,均属于法式风格的建筑;外观相同, 18 美 苏珊.朗格.艺术的问题.滕宋光、牛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 1314 页。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内部格局并不相同,认为并没有侵犯原告的知识产权。如何认定侵权行为,就是要 弄清楚被告的建筑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若具有独创性,则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不属 于侵权;若没有独创性,就构成对原告作品的复制侵权。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结合这 个案例,我们可以得知,虽然我国对于独创性的认定标准虽然符合国际主流标准, 但在用于建筑作品的判断上,还有可完善的空间。建筑作品的特殊性,要求这种判 断不能一概而论,具体的判断方法应该是首先将建筑作品表现的风格删除,因为风 格具有普适性,不能归为独创性部分;其次,剔除建筑作品中包含的建筑学公共领 域的内容,如门梁结构、墙体设计、光影的要求等,这些都属于建筑中的技术性规 范,也不具有独创性;再者,看建筑作品中是否具有艺术创作性的部分并分析这种 创造是不是作者亲自完成的,确定是否具有独创性;最后,分析建筑作品的艺术创 作部分是否具有功能性,这是建筑作品与美术作品的区别。按照以上步骤,才能真 正做到对建筑作品独创性的正确判断。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3.1 我国对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范围的界定 作品中抽象的思想本身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只有对思想的具体表达才受著 作权法的保护,而且,只有具有“独创性”的“外在表达”才是作品。19我国 2001 年实施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建筑作品的保护对象是“建筑物或构筑物” 两类,对建筑设计图、建筑施工图、建筑模型没有列入建筑作品的范围进行保护, 而是列入图形和模型作品进行著作权保护。 对于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我国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论。有的观点认为:著作 权法应该把建筑物、建筑设计图、建筑施工图和建筑模型统统纳为建筑作品的保护 对象,因为建筑设计图、建筑施工图和建筑模型也是建筑作者的思想表达;有的观 点认为:只把建筑物纳入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是合理的,建筑设计图、建筑施工图 和建筑模型只是建筑作者用来表达建筑物的一种手段和载体,无需受到著作权的保 护;还有观点认为:把建筑物作为建筑作品的保护对象正当且合理,但是对建筑设 计图、建筑施工图和建筑模型也应进行著作权的保护,只不过不应归为建筑作品一 类,而应在图形和模型作品中进行保护,此观点与我国立法者的思想一致。 从形式上看,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是建筑作者设计思想的载体,实质上,保护 的却是建筑物、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这类载体表达的建筑作者的思想。之所以不 把思想直接作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是因为思想本身是无形存在的,如果单是保护 思想,就失去了著作权法的根本意义。著作权法的最终目的就是鼓励人们创作和促 进文化的多样性。一种思想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有人想到在屋子外 做一个阳台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而且会增加房屋的美观,这是一种思想,可是 19 王迁.著作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97 页。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这种思想一旦受到保护,这世界上就只能存在一种样式的阳台。若是将思想作为著 作权法受保护的对象,就不会有那么多种风格和式样的阳台存在。再如建筑师设计 了一款非常漂亮的建筑物,这样的建筑物总共做了五栋,著作权所要保护的并不是 这五套建筑物本身,而是建筑师反映在这五套房子上的设计理念和空间构造。一种 思想只有转换为实物载体才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我国把建筑物列入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而将建筑图纸和建筑模型分离出去。 在建筑作者思想的表达中,建筑物、建筑图纸和建筑模型都是建筑作品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平面的建筑设计作品还是立体的建筑设计成果都包含了建筑作者的辛勤劳动 和智力成果。而实际上,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为的割裂这三者之间的关 系是没有理由且违背著作权的保护精神的。将平面建筑设计图和模型作为图形和模 型作品保护,其受保护的限制要比建筑作品本身受保护的限制宽泛得多。按照这种 逻辑推断,那么其他作者根据原建筑作者的设计图或者模型所做的设计就没有侵犯 原建筑作者的著作权,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3.2 其他国家关于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范围的规定 美国众议院第 3990 号议案把建筑作品的定义为: “体现在建筑物或者构筑之中 的建筑物设计或者其他三维结构。 ”其后,众议院第 5498 号议案将这一定义修改为: “以任何有形媒介表达体现的建筑物设计,包括建筑物,建筑方案或者设计图。 ” 20美 国著作权法采纳了第 5498 号议案,把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定为:建筑物、建筑设计 图和建筑模型。 英国的著作权法规定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包括建筑物、建筑模型。而将建筑设 计图归入图画作品加以保护。德国与法国与英国的立法大体一致。 日本的著作权法里,建筑作品是指定着于土地之上的建筑,建筑设计图和建筑 20 克里斯托弗 c.瑞曼.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张晓军译.法律出版社,1999 年。 1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模型归于图形作品一类。这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类似。 3.3 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范围的理解 大多数观点认为建筑作者设计建筑物的过程是一个流程性的工作,先描绘出建 筑设计图,确定大体的设计方案;然后再将设计图转化成建筑模型,制作建筑施工 图;最后成型为建筑物。这套流程,每个环节都是建成立体三维建筑物必不可少的。 整个建筑流程,是建筑作者发挥创造性,转化自己的智慧为具体表达的过程。笔者 猜测:我国立法之所以把建筑作品定义为建筑物,而把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划分 到图形和模型作品中进行保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平面和立体的区别。为什么在建 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中只采取狭义的著作权保护,也就是指保护建筑物,而对建筑 设计图和建筑模型分别保护呢?这种区分也是有道理的,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我国的著作权法把建筑设计图归入图形作品类进行保护,我国著作权法实施 条例中把图形作品定义为: “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 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者结构的地图、示意图等作品” 。设计图之所以能够 成为作品,与其设计方案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工程和产品的技术实用性毫无关系,而 是因为工程和产品设计图是由点、线、面和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包含着设计者眼 中严谨、精确、简洁、和谐与对称的科学之美。这也是设计图符合独创性标准的方 面。 21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是不保护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的,所以著作权法中所保 护的图形作品中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等保护的并不是依据该图建造出来的工 程或产品的实用性,而是保护这些设计图所带来的美感,若一副设计图本身存在很 大的功能缺陷,也会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建筑作品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两种性质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丧失实用性或者艺术性,都不能称为建筑作品。这一点区别于图形作品,如果一副 21 王迁.著作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01 页。 1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建筑设计图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可功能设计上完全不符合建筑学中可利用建筑的 标准,可以进行保护吗?当然可以进行保护,但是不能作为建筑作品进行保护,因 为建筑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分离的,这时应该作为图形作品来进行保护。 笔者认为:立法者将建筑作品作为图形作品进行保护,体现了立法的缜密性,但不 够全面。如果一副建筑设计图既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美感又具有实用性,这个时候仅 仅以建筑设计图用图形作品的定义来保护其艺术美感就不够了,因为这种建筑设计 图的艺术美感不单是自然资源和建筑材料独创性的组合配置,还是体现了建筑艺术 的独创性,这个时候的建筑设计图所体现的精神利益、具有的经济价值就远远的超 过了图形作品所保护的那一类工程和产品设计图。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具体情 况具体分析,如果建筑设计图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把它作为建筑作品进行保 护就更为合理;如果只具有艺术美感,就只能作为图形作品进行著作权保护。 (2)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定义,模型作品是根据物体的实际形状 和结构,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用来展示、做实验或者被观测。建筑 模型是介于平面图纸和实际的立体空间之间,它把两者有机的联合在一起,是一种 立体的三维模式,它采用易于加工的材料依照建筑设计图样或设计构想,按缩小的 比例制成的样品,是表现建筑作品面貌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建筑设计图和建筑 模型都是建筑作者思想的表达载体。如果建筑设计图或建筑模型,其创作目的在于 建筑形式,或者这些图纸和模型已具备了实现建筑物形式的条件,随时都有被依图 或依模型建造的可能,那么图纸和模型就是建筑作品的表达手段,也可以理解成建 筑作品。22建筑模型又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模型,建筑作品模型要求包含利用价值, 因为建筑作品要求必须有实用性,如果建筑模型作品不具有实用性,则应该归为图 形作品一类,以免造成混淆。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若是具有 建筑价值和独创性的艺术美感,能够通过进一步的空间搭构和材料排列形成立体的 22 郑效军、何英、高海龙.建筑作品定义辨析.载知识产权.2008 年第 5 期。 1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建筑物,就认定它们有建筑作品的特性,应当归入建筑作品一类受保护,就能完整 的保护建筑作者的思想和创造;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若没有建筑价值,而只是建 筑幻想家通过建筑构造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标新立异的艺术美感,就不能把设计图和 模型归入建筑作品进行保护,因为此时的设计图和模型只能作为艺术作品来欣赏, 不符合建筑规律,跟建筑毫无关系。建筑大师伊.沙里宁说过: “建筑艺术的价值不在 于虚构一些从未有过的形式,也不在于听凭想象力如同脱缰之马那样随意驰骋,最 重要的也不是想象力,而在于如何驾驭你的想象力。 ”23建筑作品的创作高度要高于 一般只展现形式美和想象力的作品,这对于建筑师而言亦非易事,所以将建筑作品 划分为广义(包括建筑物、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和狭义(只包括建筑物)的范 围来进行有选择的保护是必要的。 23 伊.沙里宁.论形式的探求:艺术的基本道路.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48 年.第 76 页。 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建筑作品人身权的保护问题 4.1 建筑作品著作人身权的概念 著作人身权,在英美法系国家中称为 moral rights,中文译为“精神权利” 。德文中 与之相应的词为 urhe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