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言论自由,意指公民将其所想所见所闻通过某种特定形式或方法,将其表现于外的自由。它包括搜集、获取和了解各种信息、事实、观点的自由以及传播某种特定信息、事实、观点的自由。通俗的说,言论自由就是公民说话的权利。网络时代下言论自由的特点:网络用户的匿名性给予公民更多行使言论自由的空间、公民言论传播更为广泛、行使言论自由更为便捷、公民交换信息的互动性增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所拥有的、与公共利益和社会公益无关的、不愿为他人所知悉的个人信息和个人活动等私人领域不被其他人非法侵害的一种权利。隐私权具有双重特性,其除了是民事权利中一项典型的人格权,还是公法上的一项基本人权。它具有主体的单一性、客体的私密性、享有合法性和主观认定性等特点。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表现在,任何关于公民言论自由的绝对主张都将会对其他公民的隐私权带来减损与损害;任何关于公民隐私权的过度扩张均将会对他人的言论自由造成侵蚀与妨碍。言论自由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说话”和“知情”的权利,使其依法获取和议论信息;隐私权的目的则在于维护公民私人生活中的秘密,防止其受到外界侵害。据此,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产生冲突的实质内涵是权利的配置和均衡问题。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权利的保障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公民的隐私权将更好的得到保护,这是民主制度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在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在传统文化方面上,我们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够重视,社会上存在反隐私的倾向,还有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以及通讯信息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此外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对隐私权的保护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最基本权利之一, 它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 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写入宪法给予其保护,但在对其保护的同时,也都给予了一定的限制, 而且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标准不同也会造成司法实践中判决结果的不同。美国和德国根据各自法律原则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衡量方法来保护言论自由以及隐i私权。它们是世界上对于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宪法保护比较成熟的国家, 但是由于两国历史文化和法律传统的不同,两国对于言论自由和隐私权的保护在基本理念、具体含义、宪法保护方式和保护效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比较研究两国对言论自由和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对于我国言论自由和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的完善有借鉴意义。而结合各国实践,也总结出关于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平衡保护的基本原则,即公共利益原则、利益衡量原则、比例原则和伤害原则。言论自由与隐私权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实现人格权这一基本价值,并且在构造完整的人格权方面具有某些相同的功能,然而二者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冲突。本文着重探讨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有关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立法和实践,并在分析我国相关立法和实践的基础上,来研究中国法框架下对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保护, 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关键词:言论自由,隐私权,冲突与平衡iiabstractfreedom of speech, means the freedom of citizens to express what they have seen, thought, heardthrough specific form or method.it includes the freedom of collecting, accessing and learning fromvariety of information, facts and opinion, also the freedom of dissemination of some specific information,facts and views. in other words, freedom of speech is the citizens right to speak. in the internet era, thefreedom of expression characterized by giving anonymous network users more space to speak freely, thespeeches of citizens spread wider and more convinient, also enhance interactivity of citizens informationinterchange. privacy, is a right of personal domain not to be infringed by others, which owned by naturalperson, irrelavant to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public welf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activities unwilling tobe known by others. privacy has a double nature, it is not only a typical right of personality within the civilrights, but also a basic human right in public laws. it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ubjective simplicity,objective privacy, legality and subjective affirmativeness. the conflict between free speech and privacyrepresents in that any absolute advocation of free speech will impair and violate other citizens rights ofprivacy; any excessive expansion of citizens rights of privacy will cause erosion and disturbance to othersright of free speech. the freedom of speech aims to safeguard the citizens “talk” and “know” rights, allowthem to legally collect and discuss information; but the purpose of privacy rights is to protect secrets ofpersonal life, prevent against infringement from outside. accordingly, the real issue of conflict betweenfreedom of speech and privacy is that how to allocate and balance the human rights.with the improvement of democratic system,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ecurity level ofcitizens right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citizens privacy will be better protected. this is the trend ofdemocrat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a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eiii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 privacy, there is social existence of anti-private tendency. also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wide use of tv, internet andcommunications, it influences the peoples life deeper everyday, but our system of privacy protection isimperfect yet.these problems create negative impact to us. freedom of speech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rights of citizens,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mocratic system, in the modern history, many countries inthe world have written it to the constitution and well protected, but give certain restrictions, and that fordifferent standard of restriction, it may have vary decisions in judicial practice.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adopted different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freedom of speech andprivacy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legal principles. these two countries have more mature constitutionalprotection over freedom of speech and privacy, although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countries in basic concepts, specific meaning,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method and effectiveness accordingto historical culture and legal tradition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se fields will help us to complete ourconstitution in freedom of speech and privacy protection. integrated practices of countries, will review thebasic principles of freedom of speech and privacy protection that of the public interests, interestsmeasurement and term of ratio. speech of freedom and privacy have common values to implement the rightof personality, and they have common functions to construct complete right of personality, but there aremany conflict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will emphasize on research over some countries, in legislativepractices for coordination of free speech and privacy, and based on analysis of relative legislative practicesof our country, to study the protection and equilibrium of free speech and privacy under the framework ofchinese law, propose feasible suggestions that how to improve our legislation.key words: freedom of speech, privacy, conflict and balanceiv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年月日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201年月日iii引 言引 言时至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转型期,转型期的社会变革势必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变革。伴随着社会转型的矛盾突显期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关于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十分重要起来。但是,我国目前对二者权利冲突的平衡保护在宪法层面的理论研究却不能适应社会现实要求。面对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如文中所述的一系列标志性案件所反映的具体问题一样,同时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宪法学界对于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冲突的平衡保护方面理论研究确实相对贫乏。基于我国目前的宪法学界的理论研究欠缺的现状,导致相应的宪法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相关部门法在没有宪法统一引领下,反而容易引起解决问题时的混乱。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面对社会转型新背景下显现的新问题,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也呈现了新的复杂多样性,对二者的平衡保护也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所以不管是言论自由,还是隐私权,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根据现实状况,在我国现有宪政基础和法制体系下进行研究和探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宪法学界已经为我国人权保护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阶梯。也已经意识到对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并逐渐贯彻到法律实践中。首先应当通过现有宪政法律体系,赋予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在人格权利中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以及予以保护的宪法表述。其次,在公权力与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之间发生冲突时,在冲突解决的层面上,司法者的行为取向在其意欲保护的隐私权或言论自由时,还应当平衡各种利益,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对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保护,是我国法制建设和人权保护的重要方面,是现代民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人民政治权利和自然权利保障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历史或者其他各种原因,这种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宪法学界应当积极深入的进行宪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为将来立法司法打下理论基础,为保护人权,建设法治国家,努力实现宪政提供有力支撑。鉴于目前我国对于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平衡保护的现状,本文在借鉴西方成熟法治国家相关原则基础之上,对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性质、特征原则及依据进行论述,并对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冲突、平衡保护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建议。1一、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基本理论一、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基本理论(一)言论自由的含义1言论自由的释义言论是人们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公民社会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都将其纳入宪法框架体系下进行民主法治建设。法国人权宣言第 11 条规定: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美国宪法修正案第 1 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对言论自由的规定如下:“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人人享有表达自由;该权利应当包括以口头、书面或者印刷物,艺术的或采取其他形式和媒介的,不分国界地接受、寻求、传播各种思想和信息的自由。”美洲人权公约、欧洲人权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中对言论自由也作出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相关规定。在我国,曾有学者对言论自由作出了狭义解释,认为言论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书写、口头或者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形式传达和表达信息二种观点认为,言论自由意指公民将其所想所见所闻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或方法,将其表现于外的自由,它包括搜集、获取和了解各种信息、事实、观点的自由以及传播某种特定信息、事实、观点的自由。通俗的说,言论自由就是公民说话的权利。言论自由一般包括政治言论自由和其他方面的言论自由,其中政治言论自由意指公民表达其政治观点、对政府的方针政策提出意见或批评等民主参与国家和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而其他方面的言论自由则包含商业言论、艺术言论和公民私人之间相互评论、提出意见、表达观点的言论。我国宪法第 35 条也作出了纲领性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一条即被视为我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利的宪法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月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7172 页。朱征夫:公民的权利,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79180 页。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4 页。3与自己观点意见的自由,其中不包括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自由。 以上为第一种观点,第“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和平衡保护来源。尽管言论自由已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公民的政治权利,但对于言论自由的定义,我国现行宪法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从宪法的规定中也同样看不出关于对言论自由的法律解释,实践中也就缺乏先例可以借鉴,因此在对其的解释上一直是空白。面对纷繁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对言论自由的界定理所应当保持一种动态的开发包容性。本文赞同上述学者的第二种观点,通过结合并遵照宪法的原则、精神及其所要保护的实质内容,对言论自由进行界定,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应将影视、绘画、mv、雕塑等特殊表达形式都是为言论自由所要保护的对象,作为宪法意义上的“言论”。2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特点自互联网进入我们生活以来,其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推动着社会,而且正以超出常人想象的速度渗透到公民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无可或缺的作用。它给我们的现实生产生活带来了改头换面的深刻变化和影响,伴随着其影响力日趋深化发展,一个以网络信息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已经开始初步形成。这种社会是以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社会特征的重要手段,以信息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经济为维系社会存在乃至社会发展的主导经济,以信息文化改变着人类基本生活、教育和工作方式及时空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新兴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时代称之为网络时代。伴随网络时代的产生,网络信息的海洋淹没了传统媒体上各种严格的限制和事前审查,成就了所谓的“第四传媒”。人们在这个“言论自由”的新环境下自由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用更加狂热的热情重新定义着“言论自由”。而在网络时代影响下的言论自由与传统意义上的言论自由相比较,又产生了如下特点:(1)匿名性匿名性也可被称为欺骗性。就是说网民可以采用实名也可使用虚拟的名字、昵称或者其他字符来进行交流。纽约人上曾发表过一则漫画,漫画的主题意思即是在互联网上,没有人会知道你是一条狗,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网络这个无地域无国界、无中心集权的虚拟世界里,用户可以使用任何虚假的身份和姓名,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真实身份,解除了平时生活中的的种种束缚和约束。从而表现一个最真实的自我,而不用担心道德舆论和被追究责任的压力,满足了自己的情绪宣泄。因此,和过去的特定的社会和法制环境相比,网民的言论更加随心尽意甚至肆无忌惮,而网络也势必会成为民主法治的前沿阵地。正因为此,网络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讲为公民提4一、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基本理论供了更加宽广的言论空间。(2)广泛性广泛性是网络自身的重要技术特点,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或组织可以有效的对互联网进行控制和管理。互联网是一个极度宽泛轻松的世界,在这里没有集权,每台计算机互相联系,彼此平等,突破国界限制真正实现沟通无极限,实现在全球领域的资源共享。互联网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其优势不言而喻,比如互联网能够传送声音、文本、图像、影片等,以及进行超文本链接等。所以,互联网使消息来源的渠道达到全方位扩大化程度,也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范围更加便捷和宽广。与以往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受到种种客观条件限制相比较而言,网络世界的门槛相对较低,更加具有民间性。总结如下两点:一、不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写作能力。二、表达及时无需管理部门审查。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将达到 6 亿,居全球第一。综上所述,网络世界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网络覆盖的无地域国界的局限,使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具备了现实强大的广泛性。(3)便捷性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网络畅游,满足自己的资讯需求。同时,网络运营商也为广大网民提供即时交流工具平台,可以随时发表私人意见和观点。不再像传统方式一样受到技术条件、物质条件、传播途径和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可谓鼠标一点链接全球,真正实现了资讯传播交流的方便快捷。可见,人们言论发表的便捷性是现代网络时代下言论自由的又一大特征。(4)互动性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人每发一个信息就有可能被数以亿计的在线网民知道,并获得快速即时的信息回复。在第一时间内,就会得到世界各地的网民的意见、支持和帮助,形成各种不同观点的互动与交锋。也就是所谓的网络论坛。这也是传统方法不可能实现的即时互动性。可以想象,世界各地一群乐趣相投的人即时充分交流意见、分享快乐是何等的幸福美妙,即便是有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发出那也正是网络世界激情活力的体现。这是网络世界互动性最好的说明。而恰恰这种即时互动性激发了公众行使言论自由的动力和激情。5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和平衡保护(二)隐私权的含义1隐私权的释义以基督教的哲学观来看,人之知羞耻即是成为人的标志,由此说来,自亚当和夏娃围上树叶制作的衣服,即是后世所谓之隐私的起源。而关于隐私权最早的讨论则要追溯至 1890 年的美国,当时波士顿的一位律师塞缪尔沃伦因为当地媒体对自己女儿的婚礼情况大肆披露而十分不满,便与其曾经的合伙人路易斯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学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合作发表了隐私权一文。文章中提到,生命的权利在现如今已经变成了意味着享受生活的权利即是不受外界干涉的权利,而新的行事方法和先进的科学发明开始使人们意识到对人的保护的必要性。沃伦和布兰戴斯试图证明许多以违约或诽谤等理由而诉讼的案例,实质上是发生在公民私人空间或私人生活中的对一般权利也就是隐私权的侵犯。隐私权一文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它创设了一项全新的权利。此后,关于隐私权的讨论和学术研究开始展开并不断深入,隐私权也开始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几年后,佐治亚州高等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中采用了他们关于隐私权的结论,并以令人信服的推论支持了这种结论。关于隐私权的概念,学术界的讨论很多,相关方面的定义也很多。有学者认为,隐私权是对公民私生活的保护,使每个人能够安宁的居住,不受其他人的干扰,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讨论和刊布其与公众无关的私人有的学者认为,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个人信息和私人生活安宁受到法律保护,不被他人非法搜集、知悉、侵扰、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未颁布之时,对公民的隐私利益的保护一般采用间接保护的方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 140 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场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 条第 2 款规定,隐私利益被侵害的,受害人也可以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些都明确了保护公民的隐私利益。直到 2009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 2 条6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64 页。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1 页。事务,不得擅自使用或刊布公民个人姓名、肖像等,尤其不得将其做商业上的用途 。 还一、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基本理论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隐私权概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所拥有的、与公共利益和社会公益无关的、不愿为他人所知悉的个人信息和个人活动等私人领域不被其他人非法侵害的一种权利。2隐私权的性质和特征(1)隐私权的性质众所周知,公民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而人身权又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所以隐私权本身就应当属于人格权范畴,其价值来源主要是公民个体的独立性。更深层次地说,可以将其归纳为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综上所述,隐私权兼具私权利和公权力的双重性质和特征。隐私权得到了许多重要人权公约如欧洲人权公约的确认和保护,也获得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的肯定和接纳。隐私权是民事权利中一项典型的人格权,另外还是公法上的一项基本人权,其具有双重特性。(2)隐私权的特征隐私权主体的单一性民法领域上的主体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法人和其他组织没有同自然人一样的生活和情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体。虽然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人格上的独立性,但是与他们组织内部成员的人格是相互分裂的,故其不可能和自然人一样会因隐私或秘密精神被侵犯产生强烈的精神痛苦。虽然如企业法人等也会因他人向外界披露其经营秘密、技术信息等而受到重大影响,但这种重大影响往往只是一种商业利益而非人格利益,而此类商业秘密的非人格利益不是我们所探讨的隐私。概而言之,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可能享有隐私权,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故其权利主体具有单一性。隐私权客体的私密性、真实性隐私曾被一度被学者称之为阴私,其具有十分强烈的私密性可见一斑。隐私权的客体主要是指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领域等。私人信息是指如身体特征、家庭情况、病例、女性三围等个人基本信息。私人活动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等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个人活动,如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婚外恋情、夫妻的两性生活等。私人领域是指7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和平衡保护诸如私人居所、私人行李、私人背包、口袋等个人的私密范围。所以,在具体案件实践中,加害人是不可以以被披露或侵害的内容为真实而主张责任豁免的。隐私权的享有具有合法性和主观认定性隐私权享有的合法性是指隐私权的主、客体必须合法。即隐私权的主体必须是自然人而不是法人或其他组织,隐私权的客体也必须是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无害的私人事务。隐私权的主观认定性是指必须根据公民个人的主观意愿来认定隐私权的范围,只有其自然人主观上不愿意被他人或外界知晓的事务才能称之为隐私。所以,不管任何事实,更不论是私人生活事务、个人癖好乃至性史,只要公民个人发自内心真诚自愿地将其公开被外界所知悉,就不能将其认定为隐私。(三)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平衡保护的意义1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现实意义言论和表达是公民进行肯定自我和精神创造的主要组成部分,言论自由赋予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是公民被视为具有一个人所应当具有的正常理性的标志。历史表明,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对公民言论和思想的严格禁锢最终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革命或是社会动荡。事实表明,通过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让其轻松自由发表其言论和见解,释放压力,宣泄个人的不满情绪和愤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阻止违法犯罪和暴力事件的产生。因此,公民的言论自由保护就应当通过法律规制来进行强化。在民主法治社会的人权保护往往是通过对公民言论自由权保护程度来进行衡量的。言论自由表现了公民私权利对政府公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所以将言论自由写入宪法,明确其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影响。曾有学者提出过公地悲剧理论,即在一块公共用地上,每一个牧羊人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利益,将自己的收益尽可能地最大化,但在一块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除了使牧羊人获得多一只羊的收益,也会造成过度放牧,从而加重草地负担的结果。但是牧羊人却只顾及到自己的收益,一味地增加羊群数量而不顾及草地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草地迅速恶化,悲剧就发生了。网络正如公共草地,而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恰如在公共草地上放牧的羊群,倘若没有节制和约束,就会出现“公地悲剧”。所以言论自由必须8易昕:隐私权及隐私权的限制与宪法保护,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 年第 4 期,第 21 页。邓晔、郑丁足:宪政下的自由以网络言论自由权为视角,载湖南社会科学2007 年第 4 期,第 56 页。一、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基本理论立法保护,更需要通过法规规范限制和引导,使其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正确行使。隐私权是与肖像权和名誉权相类似的一种人格权,都是以人格尊严为基础的。人的尊严是隐私权的基本法理基础或价值基础,人格尊严实质上是人的尊严的法律化。人格权的完善在法治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一个人对其人格的独立与主张,是争取幸福生活和人格尊严的必然要求。保障人格尊严不被侵犯,其意义正在于彰显和保障这种个性与自由,也正是现在许多国家宪政目的所追求的。2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意义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地将隐私权规定为一项人格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并没有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 140 条规定,凡侵害公民隐私的,一律按照侵犯公民的名誉权认定。2009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 2 条正式确立了隐私权这一概念,这意味着隐私权已经正式被我国法律所承认,表明我国隐私权的研究和保护在民事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宪法框架下的隐私权保护平衡制度的滞后。除此之外,在许多情况下,国家作为公权力的主体,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公权力对于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往往会比公民私人之间的隐私侵权更为严重。现实社会生活中隐私权遭到践踏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和严重,成了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主要诱因。在此将社会中的侵害隐私权的主要表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未经正当程序非法侵入公民私人住宅。(2)未经合法授权侵害公民个人身体隐私。(3)未尽相应的注意义务而非法公开公民个人信息。鉴于此,宪法可以制约政府权力,保障公民隐私权的行使。因而针对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完善的隐私权保护制度,体现着国家对公民人权的维护和尊重;能够保障公民的安宁与安全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有利于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使其有尊严的活着,同时也是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有助于社会优良道德风尚形成,规范大众传媒业等职业行为等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从现实立法的角度来看,就目前立法现状着手,从宪法的角度为其他部门法对隐私权具体落实保护提供基本依据支撑,也显得迫在眉睫。首先,在我国将隐私权作为人格权列入宪法势必会为隐私权的保护起到增强和加固的作用,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9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和平衡保护体现。其次,有利于对国家权力边界的限定,更加便于下位法对宪法权利的具体化达到保护公民权利的立法宗旨。最后,这样做也符合我国保障人权的决心和行动,也反映了社会民主进程的步伐。如上所述,形成这样局面,说明我国宪法学界对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护、平衡是缺乏宪法层面整体研究分析的。也表明在宪法上的公民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如何平衡保护值得进行细致深入探讨。10二、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二、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一)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原因探究有权利则必有冲突,权利之间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所谓之权利,即是由“法律上之力”和“特定的利益”两要素相构成。“法律上之力”和“特定的利益”这两个要素的善变也使得权利的类型和范围日益多样化、普遍化、广泛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冲突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探究其冲突原因,主要是权利边界的不确定性所致。众所周知,有权利就会有边界,但是权利如何划定边界,一直是法学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难题。首先,权利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权利的边界会随着社会的不停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会出现权利的限缩抑或扩张,因为权利的内容除了依靠法律来界定外,其还需要借助人们的对某种权利的合理期待、舆论、习惯等来界定,这些习惯和观念也随着社会变化在不断地更新,所以对于某种权利的排斥或者认可都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而且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商务、试管婴儿、互联网等社会现象相继涌出,伴随着这些新现象的产生,许多新型权利也被不断地创造出来,而这些新权利的范围、性质等用传统的观念和理论都难以将其准确界定,从而对现有的权利结构产生了较强的冲击,造成了权利边界的模糊性。其次,个别权利的双重性。言论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自由,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但是言论自由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仅仅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而被规定于宪法当中,却未在部门法中加以体现。而正因为部门法未对其进行细化和明确, 言论自由的内涵和外延也就不像诸多民事权利那样明确。正是这些基本自由的概念缺乏精确的界定, 所以人们在享受和行使这些基本自由时会与其他的合法权利产生冲突, 正如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最后,权利边界具有对立性。各种权利边界的接壤处,有时天然就是相互对立的。因为权利本身就是互相的,各种权利之间也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权利在实现的过程中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62 页。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78 页。11发生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 法律对一项权利的确认,就意味着对另外某种行为自由的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和平衡保护禁止。权利之间的冲突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权利的相互性,就如学者科斯所指出的,为了避免对乙的侵害,就不可避免地使甲遭受损害,我们必须作出决定的真正问题是,到底你允许甲来损害乙,还是乙来损害甲。这就正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的矛盾和冲突。隐私权具有相应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而言论自由则具有开放性。言论自由是公法框架内的一项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其所蕴含着人类所普遍推崇和追求的的民主、理性、平等、自由等价值。但是言论自由与隐私权所具有的“反社会性”天然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不论是在私人领域抑或社会领域,只要是言论自由得以覆盖的领域之内,其势必将跟隐私权的权利范围有所牵涉。公民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呈现出的这种紧张关系所表现出的正是一种天然的互制性。从实质上讲,任何关于公民言论自由的绝对主张都会对其他公民的隐私权带来冲击,任何关于公民隐私权的过度扩张也同样会对他人的言论自由造成妨碍和威胁。言论自由代表着个人基于自身认知水平、智力状况下的思想情感,同时体现着对社会既存现状、既有规则的否定,也意味着树立推动新规则产生、发展的需求,它追求的是一个多元化和宽容的社会,它容许存在着利益上的联系性、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主张社会应保有动态开放的持续性,拥有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而隐私的概念和事实则是相对于特定环境、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换言之,两者也就是一组对抗性组合,在此消彼长的磨合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伸升华。据此,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产生冲突的实质是权利配置不均衡造成的问题。(二)言论自由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和减损“ 众口砾金、积毁销骨” 、“ 人言可畏”这些古训都生动地表现出言论的强大力量以及对公民私人生活的巨大干涉和影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 信息的传播范围空前拓宽,传播的速度也大大提高。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发表个人观点和传播各类信息的最主要载体,而新兴的“人肉搜索”便是公民言论自由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其也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集中体现。广大网民将道德败坏或者涉嫌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公布在网上,对假、恶、丑等现象进行深入揭露,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社会正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业主委员会委员任职制度
- 仪表工业数据分析规程
- 家中的温暖写人作文(5篇)
- 产品优化与改进协议
-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工具集
- 荷塘四季的语言艺术教案
- 四季校园小学生写景作文12篇
- 专业设计服务合作项目书
- 及时处置紧急响应承诺书3篇范文
- 客户服务流程规范化操作手册
-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课件
- 家具制造业2025年原材料价格波动对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影响报告
- 2025-2030农业传感器网络部署模式与精准农业实践案例
- 接手烂尾项目的合同范本
- 物业客服人员培训
- 2025-2026学年地质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二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73)
- 茶百道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北京京剧院招聘工作人员10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检修现场管理培训课件
- 2025年食品安全人员在线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