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1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茨淮新河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是以防洪为主, 兼有灌溉、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工程。河道全长 134.2km,横跨 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流域,流域面积 6960km2。该工程于 1971 年 11 月 开工建设,1980 年春完成。 茨淮新河灌区涉及怀远、凤台、潘集、蒙城、利辛、颍泉、颍东 7 个县(区),土地面积为 3945km2,本次论证灌区最终发展规模为 305 万亩。 本次续建配套灌区土地面积 2336km2,灌溉面积为 201 万亩(其中井渠结 合灌区面积 20 万亩) 。报告中除第三章“规模论证”部分外,均指本次 续建配套灌区范围。 灌区沿茨淮新河两岸分布,下游灌区左岸基本以芡河为界,右岸与 淮水灌区衔接;中游灌区基本为利辛县灌区,左岸利用西淝河及利阚河 输水,右岸利用原有排水沟引水;上游灌区为阜阳地区部分(不含蒙城) , 右岸与颍水灌区衔接,左岸利用原排水沟输水。 1973 年,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编制了茨淮新河灌溉工程 规划报告 ,设计灌溉面积近期为 197 万亩,远期为 293 万亩。水电部以 (74)水电计字第号文批复:“灌区近期规模为 197 万亩,远景规模 可暂不定” 。灌区于 19741992 年间陆续配套建设,目前实灌面积 已达 165 万亩,其中水稻 95.6 万亩。 灌区利用插花、阚疃、上桥三座大型河道节制闸拦蓄径流,有效调 节库容 4350 万 m3。上桥、阚疃两座大型抽水站可从淮河抽水补给茨淮新 河。沿茨淮新河建有泵站以及在新河大堤设引水涵闸、在引水渠道两侧 分散建灌溉站,在沿河两岸发展灌溉。上桥站总装机 6 台,共 9600kw, 抽水能力 120m3/s;阚疃站总装机 4 台,6400kw,抽水能力 80m3/s。灌区 已建成支渠以上固定渠道总长 946.6km,其中干渠 93 条,总长 2 448.6km;支渠 174 条,总长 498km;支渠以上各类交叉建筑物 930 座, 其中分水建筑物 535 座,交通桥 395 座。灌区配套已完成一级提水站 77 座,总装机 264 台、23770kw;二级提水站 656 座,总装机 17220kw,设 计控制灌溉面积已达 201 万亩(部分县、区电灌站设计灌溉面积较原规 划情况有一定的变化) 。灌区建成以来,效益显著,1998 年灌区粮食平均 亩产 440kg,比工程前增加约 220kg。 茨淮新河灌区骨干工程已初步具备,但配套程度低,田间配套工程 缺乏,已初步配套的面积仅占本次续建配套面积的 25%。现有工程经过二、 三十年的运行,大多老化失修,加上管理设施不足,水费征收困难等, 严重影响了茨淮新河灌区工程效益发挥。灌区所在的阜阳市地下水严重 超采,漏斗区面积达 1000km2,抽水深度达 100130m,现阜阳市已在插 花闸下建设第二水厂,设计日供水量 10 万 m3,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较突 出。 灌区原规划中,阚町闸以下设计灌溉模数为 0.8m3/s/万亩,阚町闸 以上设计灌溉模数为 0.6m3/s/万亩。由于作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灌区下游水稻种植比例已达到 69%,设计灌溉模数偏小。经本次分析,现 状阚町闸以下灌溉模数为 1.4m3/s/万亩,阚町闸以上灌溉模数为 0.6m3/s/万亩;2015 水平年,阚町闸以下灌溉模数为 1.0m3/s/万亩,阚 町闸以上灌溉模数为 0.5m3/s/万亩。 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包括插花、阚町、上桥三座大型枢纽加固处理, 沿茨淮新河一级抽水站 77 处更新改造,渠道土方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 排水工程、渠道防渗衬砌、田间配套工程,增加管理设施、量水、通讯 等设施。规划到 2005 年,灌区内共需更新改造抽水站 657 处,总装机 36740kw,扩建装机 1560kw,新建抽水站总装机 9800kw,加固支渠以上 各类渠系建筑物 837 座,新建支渠以上各类渠系建筑物 1652 座;并对支 渠以上骨干渠道进行砼(或加土工膜)防渗衬砌。到 2015 年,灌区内需 3 累计更新改造抽水站 733 处,总装机 40990kw,扩建装机 1560kw,新建 抽水站总装机 10942kw,加固支渠以上各类渠系建筑物 930 座,新建支渠 以上各类渠系建筑物 1835 座,支渠以上渠道防渗率达 30%,管灌、喷灌、 滴灌等发展到 12 万亩。 灌区设计灌溉保证率为 75%。规划在灌区内全面推行水稻“浅、晒、 深、湿”等节水灌溉制度,通过续建配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 状的 0.53 提高到 0.68,多年平均综合灌溉定额由现状的 424m3/亩降低 到 340m3/亩,多年平均节水量 3.28 亿 m3,其中工程节水 1.2 亿 m3,非工 程节水 2.08 亿 m3。根据水资源平衡分析,到 2015 年,灌区可多年平均 利用当地径流 4.3 亿 m3,提引淮河水 3.03 亿 m3,开发利用地下水 1.49 亿 m3。 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近期总投资为 38510 万元, 其中骨干工程投资 21526 万元,田间工程投资 11960 万元,基本预备费 5023 万元;到 2015 年,工程总投资为 107736 万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 53815 万元,田间工程投资 39868 万元,基本预备费 14053 万元。 灌区经过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后,至 2015 年,可新增灌溉面积 36 万亩;提高原有 165 万亩的灌溉保证率。本工程多年平均可增产粮食和 经济作物共 22764 万 kg,每年可节约抽水量 1.52 亿 m3,节地 1200 万亩, 增加城镇供水 1.09 亿 m3。多年平均效益为 27704 万元。工程经济内部收 益率 eirr 为 15.5%,经济效益费用比 ebcr 为 1.37,经济净现值为 21325 万元,各项经济评价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灌区工程特性见表 1.1。 4 5 6 7 2 2 灌区现状与调查灌区现状与调查 2.1 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茨淮新河灌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属黄泛冲积平原区,地势西北 高,东南低,地面高程在 3120m 之间,地面自然坡降 1/70001/10000。由于长期受黄泛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区内地形地貌景 观,经过长期泥沙堆积,至使原先起伏不大的淮北平原演变成现在单调 的地貌景观,99.7%以上面积是平原,仅有零星的残丘分布。区内河道源 远流长,顺地势呈平行状,由西北向东南注入茨淮新河,流域面积上阔 下窄,集水面广,比降小,河床浅,下泄不畅,易形成内涝。 2.1.2 河流水系及工程水文地质 茨淮新河是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河线从颍河左岸茨河铺 开始,向东经插花、阚疃、大兴集、上桥,至怀远县荆山南入淮河。河 道流经颍泉、颍东、利辛、蒙城、凤台、潘集、怀远等县(市、区)境。 该河全长 134.2km,截引黑茨河、芡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组 成独立的茨淮新河水系,流域面积 6960km2。 黑茨河原是颍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至张胖店 进入皖境,流经界首、太和、颍泉等县(市、区)境,于茨河铺注入颍 河。1980 年调尾于茨河铺分洪闸下游汇入茨淮新河,河道全长 200km, 其中皖境 87.5km;流域面积 2994km2,其中皖境 1256km2。河道比降 1/80001/20000。 西淝河源出河南,于亳州进入皖境,五十年代初,经原淮委规划, 将淝河集以上经由洛河引入涡河(称引淝入涡工程) ,以下流经亳州、太 8 和、涡阳、利辛等县(市) ,茨淮新河于阚疃截断西淝河后,将上游 2244km2来水全部纳入新河,本干全长 99.7km。河道比降 1/80001/20000。 芡河源自涡阳县境内,流经利辛、蒙城、怀远等县,于上桥枢纽下 游注入茨淮新河,全长 92.5km,流域面积 1328km2(含新河右岸的跃进 沟 78km2) 。 本区均属华北陆台东南部,基岩除有零星出露外,其余均于第四系 松散堆积物之下。新生界松散层厚度在 100500m,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据水文地质部门的普查资料,区内 050m 以上浅层地下水相对较丰富, 但分布不均匀,均受古河道发育的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渗漏补充及少 量径流侧补。地下水开发模数 1723.7 万 m3/km2,地下水富水区、贫水 区面积约各占一半,地下水富水区单井出水量可达 4550m3/h;地下水贫 水区单井出水量可达 2025m3/h。地下水质良好,属淡水到微碱性潜水, 矿化度 0.41.0g/l。矿化度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递减,但阜阳市区明显高 于周围。 区内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但城市周边深层地下水出现超 采,在阜阳等市形成较大的地下水下降漏斗,面积约 1000km2,引起地面 沉降,市区沉降深达 1m,部分地区地下水枯竭。 据省地震局 1978 年测定,本区地震基本裂度为 56 度。 2.1.3 水文气象 灌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 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灌区地处我国南北方气候过渡带,水 热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但旱涝灾害频繁,有些年份少雨干 旱,有些年份多雨成涝,一年之内也常有旱涝交替的现象发生,表现出 气候明显的变异性。同时还常有连阴雨、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等 9 气象灾害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根据阜阳和蚌埠两水文站资 料的记载,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900mm(范围 861930mm),最大年降 雨量为 16361556mm,最小年降雨量 422413mm;按季节划分,多年平 均汛期降雨量为 501506mm,非汛期降雨量为 364324mm。灌区降雨量 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不能适应农作物生长需水要求,形成旱涝交替 出现。 灌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 1071mm(范围 10151122mm,蒸发皿口径 80cm,界首、阜阳、鲁台子、蒙城四站平均) 。灌区内无霜期 212225 天左右,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 22232352 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 120126 千卡/cm2,平均气温 14.815.4左右,夏季最高气温达 41 以上,冬季最低气温在-20以下。 2.1.4 水旱灾害 灌区地处淮北中部地区,由于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亦不均 匀,汛期降雨占全年的一半以上,不能适应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旱涝灾 害频繁,一年内旱涝灾害也可交替发生。一般小麦、黄豆播种期易旱, 不能及时下种,汛期多雨,秋作物易涝。如连续 15 天不下透雨,就会形 成干旱。据灌区近 40 年资料统计,季节性干旱出现的情况见表 2.1。目 前由于部分骨干排水河道标准偏低,面上沟恤工程不配套,标准低,作 物受渍涝等问题均未得到解决。 表 2.1 茨淮新河灌区季节性干旱情况统计表 麦 作 期汛 期 10 月份降 雨小于 5mm 连续二个 月降雨小 于 10mm 4 月份降 雨小于 30mm 连续三个 月降雨小 于 10mm 6 月份降 雨小于 30mm 7 月份降 雨小于 100mm 8 月份降 雨小于 100mm 10 7 年12 年6 年9 年4 年9 年7 年 2.2 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 茨淮新河灌区为我省淮北平原最大的灌区,是淮北粮、棉、油主产 区,涉及怀远、凤台、潘集、颖泉、颍东、利辛,蒙城等 7 个县(市、 区)的部分地区。灌区土地面积 3945km2,最终规模设计灌溉面积 305 万 亩,列入本次续建配套瑟节水改造的灌溉面积为 201 万亩(2015 年)。 灌区本次续建配套范围涉及 45 个乡(镇) ,823 个村庄,土地面积 2336km2(折合 350 万亩) ,耕地 226.13 万亩,1998 年有效灌溉面积 165 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 101.5 万亩,除涝面积 153.4 万亩。灌区总人 口 174.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56.3 万人,城镇人口 18.3 万人,现有劳 动力 80.7 万人,人均耕地 1.45 亩。灌区 1998 年农业总产值 27.7 亿元, 粮食总产量 9.96 亿 kg,油料总产量 0.385 亿 kg,棉花总产量 0.134 亿 kg,农民人均纯收入 1837 元/年。灌区内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大豆、 红芋为主,其它粮食作物有玉米、高梁、大麦、谷子等,播种面积 377 万亩;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麻类、烟叶、蔬菜、中药等,播种面积 49 万亩,复种指数 1.81.9。农业耕作大部分为一年二熟制,作物种植 方式为一麦一稻、一麦一豆、一瓜一稻等,近几年蔬菜种植面积发展较 快。 灌区在茨淮新河工程建设前,水利条件薄弱,耕作粗放,以旱粮为 主,1978 年亩产仅为 200kg 左右。灌区建成后增产效果明显,尤其是在 干旱年份能够依靠上桥站抽淮河水灌溉,保证了灌区作物的稳产高产。 1998 年,灌区粮食平均亩产 440kg,比工程前增加约 220kg。灌区现有节 水灌溉面积 50 万亩,其中防渗渠配套 4 万亩。 灌区内牲畜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等,家禽有鸡、鸭、 11 鹅等,1998 年出栏量为 805.6 万头(只)。禽蛋产量 0.266 亿 kg。 灌区内水产品主要有鲤、鲫、鳙、草、鲢、蟹、虾、珍珠等,1998 年水产品产量为 0.354 亿 kg。 灌区内主要树种有泡桐、椿、杨、楝、槐、桑、榆等,林木覆盖率 7.5%20%,平均为 11.68%,1998 年木材采伐量为 3.2 万 m3。 灌区内工业企业较少,主要工业类别有食品、饲料、纺织、煤炭、 化肥、酿酒、制药、皮革、建材、机械等,1998 年工业产值 18.92 亿元。 矿产资源以煤为主,在淮南潘集、蒙城的许町、利辛的展沟、阜阳的老 庙、口孜一带有煤层分布,灌区东南少部分地区属淮南煤矿谢桥矿区开 采范围,其它矿产资源较为贫乏。 灌区内交通运输较为发达,主要交通设施有京九铁路、阜淮铁路, 以及蚌埠至毫州、淮南至阜阳的公路,县乡级公路纵横交错。茨淮新河 本干按五级航道设计,通过上桥船闸与淮河沟通,常年通航 100t 级船只, 主要货物为粮食、建材及其它工业品等,促进了灌区生产发展和经济繁 荣。 灌区各县(区)1998 年社会经济情况见表 2.2。19781998 年粮食 产量及农业总产值变化见表 2.3。 2.3 灌区水资源、土地利用及工程状况灌区水资源、土地利用及工程状况 2.3.1 灌区水资源状况 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上游来水、区间径流、淮河过境水及地 下水等。 茨淮新河控制来水面积 6960km2,但由于芡河 1328km2来水量从芡河 新闸直接排入上桥闸下(汛期则由茨河排涝涵引入上桥站前池,抽排入 淮河) ,颍河水除在大水年份分洪进入茨淮新河外,一般年份不入茨淮新 12 河。故灌区可供调节的来水范围为 5632km2。各支流仅黑茨河有测站控制 (邢老家站) ,多年平均来水量 1.91 亿 m3。灌区外黑茨河测站以下及西 淝河来水量多年平均为 2.49 亿 m3。灌区内多年平均当地径流量为 5.14 亿 m3。 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21.02 亿 m3,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9.54 亿 m3,75%保证率年径流量 5.04 亿 m3。径流年内年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 多年平均径流量约占全年的 55%60%。 ,当径流量不足,蓄水条件差,不 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过境水系指灌区范围外淮河来水部分,河道径流特点同上,多年平均 径流量为 195 亿 m3,75%保证率径流量为 70 亿 m3,其中汛期来水量占 60%, 是灌区主要的外部水源。 灌区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埋深在 50m 以上)和深层地下水(埋深 在 50m 以下)两类,水质良好。灌区浅层地下水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为 3.3 亿 m3,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低,主要用于农业用水。深层地下水的 循环周期长,开采后补给非常困难,可作为城市及工业用水的后备水源, 但必须限制开采。灌区在本次续建配套后,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主要依 靠开发地下水。 灌区每亩耕地水资源占有量为 375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483m3。 灌区水资源基本情况见表 2.4。 灌区位于我省主要缺水地区,地表径流少,且主要集中于汛期,由 于蓄水工程较少,绝大部分难以利用。故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为 汛末拦蓄的一部分径流量,它取决于河道上节制闸的蓄水能力和区内沟 塘的蓄水能力。近 30 年来,兴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有大型节制闸 3 座 (上桥、阚疃、插花) ,并利用西淝河河道蓄水,调节库容 4350 万 m3。 灌区共有沟塘约 2000 口,有效调节库容 0.2 亿 m3。茨淮新河各枢纽蓄水 情况见表 2.5。 13 14 15 16 17 表 2.4 茨淮新河灌区水资源量统计表 水量单位:亿 m3 项 目多年平均75%保证率说明 降雨量 21.0217.3 灌区范围 黑茨河 1.910.82 灌区外非控区间 2.491.08 灌区上 游来水 小 计 4.41.9 灌区上游黑 茨河测站以 下,西淝河 等 当地径流 5.143.14 径流合计 9.545.04 当地径流量所占比例(%) 54%62% 径 流 量 过境水 19570 淮河 浅层地下水 3.3 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m3/人) 483.3295 亩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m3/亩) 375230 表 2.5 茨淮新河各枢纽蓄水情况表 枢 纽 名 称上桥枢纽阚疃枢纽插花枢纽合 计 蓄水位(m) 22.52628.5 相应蓄水库容(万 m3) 109204850348019250 非 汛 期 调节库容(万 m3) 2590119023706150 蓄水位(m) 21.52626 相应蓄水库容(万 m3) 91704850171015730 汛 期 调节库容(万 m3) 84011906002630 蓄水位(m) 212425 最低 蓄水 位 相应蓄水库容(万 m3) 83303660111013100 说 明 最低蓄水位即为通航水位。 闸疃闸蓄水量包括西淝河刘营孜至罗沟口的蓄水量,26m 时蓄水量是 2030 万 m3,25m 时蓄水量是 1634 万 m3,调节水量是 396 万 m3。 18 上桥站 19781999 年共 22 年间,有 13 年开机抽淮河水灌溉,累计 抽水量为 14.2 亿 m3,最大年抽水量为 2.14 亿 m3,1994 年大旱,上桥排 灌站开机 2310 台时,抽引淮河水量 2.05 亿 m3,确保了灌区百万亩农田 大旱之年大丰收,减灾效益达 5800 万元。进入九十年代来以来,由于水 稻面积迅速扩大,已连续 9 年开机抽灌。历年抽水量见表 2.6。 表 2.6 上桥排灌站历年灌溉开机统计表 水量单位:亿 m3 年份开机台时抽水量 197824022.14 1979692.40.73 1986296.20.28 19884050.36 1991355.60.32 19921926.41.7 1993402.90.37 19942311.82.05 19951454.91.29 199616611.48 199720661.8 1998136.50.14 19991744.61.52 合计 15855.314.18 灌区现状多年平均农业需水量为 8.0 亿 m3,枢纽对当地径流调节后 可供水量为 4.4 亿 m3,上桥站多年平均抽淮河水 1.2 亿 m3,现状供水满 足程度仅为 65%。 由于淮河水资源日趋紧缺,淮北支流大都污染严重,而茨淮新河流 域较封闭,工业企业少,水质良好,是该区工业及城市用水的重要水源 地。阜阳市现状用深层地下水,已出现严重超采,漏斗区面积达 1000km2,抽水深度达 100130m,现阜阳市已在插花闸下建设第二水厂, 设计日供水量 10 万 m3。灌区水稻面积需要控制发展。 19 2.3.2 灌区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灌区 1:10 万地形图量算的结果,本次续建配套灌区土地面积为 2336km2(折合 250.5 万亩),耕地面积为 226.1 万亩,耕地率平均为 0.65。根据灌区各乡镇土地利用详查资料(见表 2.7)分析,本次续建配 套面积 201 万亩范围内,水田 95.6 万亩,占 47%;旱地 105.4 万亩,占 53%。 灌区上、下游耕地利用差异很大。下游灌区的怀远、潘集、凤台以 种水稻为主,水田已占耕地的 88%,旱地仅占 12%;而上游灌区的利辛、 蒙城、颍东、颍泉以种旱作物为主,旱作物种植面积占 82%,水田仅占 18%。全灌区 1998 年有效灌溉面积为 165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82%,其中 下游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94%;而上游灌区仅占 46%。灌区作 物种植面积为 378 万亩,复种指数为 1.87,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334 万亩,占 8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43.6 万亩,占 12%。下游灌区经济作 物种植比例低,仅占 6.2%;而上游灌区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 15.6%。 灌区非耕地面积为 112 万亩,占土地面积的 35.4%。非耕地的利用情 况为:河道、湖、塘等水面占地 31.5 万亩,占 28.1%;道路占地面积 21.6 万亩,占 19.3%;居民区及工矿占地面积 39.8 万亩,占 35.5%;林果占地 11.67 万亩,占 10.4%;其它占地 7.34 万亩。 灌区地处平原,人口稠密,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荒地少。灌区内 各县(市、区)占地面积情况见表 2.8。本次续建设计灌区面积为 201 万亩, 实际灌溉面积为 165 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 82%,尚有 36 万亩面积未 灌溉。灌溉比例较高的是怀远、潘集、凤台等县(区) ,中等水平是蒙城、 颍东,较低的是利辛、颍泉。从枢纽控制区域看,怀远、潘集、凤台、 蒙城部分市县区灌区位于上桥阚疃区间,由上桥节制闸蓄水及上桥排 灌站提水满足灌区用水;颍泉、颍东、利辛(大部分在阚疃以上)是在 20 阚疃闸以上,蒙城少部分由阚疃闸蓄水及阚疃站提水满足灌区用水。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表 2.8 灌区续建配套范围各县(区)占地面积情况表 单位:万亩 项 目怀远潘集凤台蒙城利辛颍泉颍东合计 续建配套灌溉面积 538.5283550179.5201 其中井灌面积 8.8542.220 1998 有效灌溉面积 50.18.52829.432143165 其中井灌面积 0.90.50.60.22.2 灌溉率(%) 98%100%100%84%64%82%32%82% 水稻种植面积 48.16.621.095.3610.682.61.295.63 水稻种植比例(%) 91%78%75%15.3%21%15.3%12.6%47.6% 已实现初步配套面积 14.72.51187.53.80.548 灌区内土壤种类是一个年代较近的冲积平原,覆盖着厚度不等的第 四纪沉积物,作为土壤的成土母质的则以第四纪全新统及更新统晚期为 主。表层的土质形成,又受到颍河、淮河、黄河洪水泛滥和农业生产制 度、人类活动等影响,主要有砂姜黑土、棕壤土、潮土、水稻土等。其 中砂姜黑土分布面积最广,占灌区面积的 80%以上。砂姜黑土湿时泞、干 时硬,适宜水稻生长。水稻土是在砂姜黑土或潮棕壤土上经水耕植稻熟 化而成的一种非地带性土壤。 2.3.3 工程概况 茨淮新河是安徽省 70 年代初开挖兴建的一项大型治淮骨干工程,于 1971 年 11 月开工建设,1980 年春部分完成通水。新河上起颖河左岸茨 河铺,截引黑茨河、西淝河、芡河原有水系,经阜阳市的颍泉、颍东区、 利辛县、蒙城县、淮南市的凤台、潘集区、蚌埠市的怀远县,于怀远县 荆山南麓入淮河。茨淮新河全长 134.2 公里,开挖土方 2.52 亿 m3,上设 茨河铺、插花、阚疃、上桥四座大型控制枢纽,总投资 5.44 亿元(原价) 。茨淮新河以防洪为主兼有除涝、灌溉、航运、城市供水等多项效益。 30 茨淮新河两岸农田多属水利设施薄弱、易旱易涝地区。为充分利用 新河水资源,改变沿河两岸落后的农业状况,当时的阜阳地区茨淮新河 工程指挥部根据原水电部水电综字第 244 号文对茨淮新河扩大初步设计 审批精神,于 1973 编制了“茨淮新河灌溉工程规划报告” 。茨淮新河灌 区利用上桥、阚疃、插花三座大型节制闸蓄水,并建上桥、阚疃排灌站 向上游翻水,在两岸发展灌溉,少部分地区是井灌区或井河渠结合灌区。 当时规划近期规划灌溉面积 197 万亩,远期规划 297 万亩。1974 年水电 部以(74)水电计字第 5 号文,批复灌区近期规模 197 万亩,远期待定。 本次续建配套是在骨干及水源工程具备的前提下,根据水土平衡结果确 定续建配套面积 201 万亩。 该灌区于 19741992 年间逐步实施了面上灌溉及排涝配套工程。目 前实灌面积约为 165 万亩,其中水稻 95.6 万亩。 上桥、阚疃两座大型排灌站,可抽引淮河水满足灌区用水。上桥排 灌站总装机 6 台,共 9600kw,抽水能力 120m3/s;阚疃排灌站总装机 4 台,6400kw,抽水能力 80m3/s。两站均使用 cj2.8-70 型轴流泵,配用电 机为 tdl-1600-325/360 型同步电机,并各自配有 35kv/6kv 变电所及相 应 35kv 输电线路。 灌区已建成支渠以上固定渠道总长 947km,其中干渠 93 条,总长 449km;支渠 174 条,总长 498km;支渠以下渠道 3200 多条,总长 5400km。灌区已建成支渠以上各类交叉建筑物 930 座,其中分水建筑物 535 座,交通桥 395 座。沿新河大堤两侧设站用于排涝结合灌溉,或沿新 河建造抽水站以及在新河大堤设引水涵闸、在引水渠道两侧分散建灌溉 站。目前灌区配套已完成一级提水站 77 座,总装机 264 台、23770kw; 二级提水站 656 座,总装机 17220kw。 灌区提水站、渠道及其配套建筑物、排水工程基本情况等详见表 2.92.14,灌区各县(区)配套工程汇总情况见表 2.15。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表 2.15 茨淮新河灌区配套工程基本情况汇总表 县名怀远潘集凤台蒙城利辛颍东颍泉合计 处数 301313232577 一 级 装机(kw) 643518601620615548501405144523770 处数 7595403812656 抽 水 站二 级 装机(kw) 8806440908064018017220 条 314714235993 干 渠 长度(km) 112387652755623448.6 条 681835317843174 渠 道 支 渠 长度(km) 2158712131694517498 节制闸 341271011276 进水(涵)闸 353735787 放水(涵)闸 1682594 渡槽 1811231 倒虹吸 12911243 过路涵 22 桥梁 411538519154 跌水 11 干 渠 小计 1103153177681138488 节制闸 9211 进水(涵)闸 19291260 放水(涵)闸 41142 渡槽 4444 倒虹吸 4444 过路涵 桥梁 38547475241 跌水 支 渠 小计 579221578442 建 筑 物 (座) 合计 167123531772838938930 51 1 1)怀远县灌区)怀远县灌区 茨淮新河怀远县灌区位于怀远县西南部,灌区所涉及乡镇有唐集镇、 朱町乡、找郢乡、常坟镇、姚山乡、万福镇、兰桥乡、荆芡乡等 8 个乡 镇。茨淮新河 1971 年开工,在怀远县境内 1974 年完工,由于开挖茨淮 新河后,打乱了芡河、黑河的原排灌体系,自 1975 年开始在茨淮新河沿 岸兴建电力泵站进行灌溉,到目前为止,已建电灌站 30 座,总装机容量 6435kw。灌区内现有大、支沟 203 条、长 458km,配套桥梁 45 座;涵闸 20 座。中沟 709 条,长 830km,配套桥梁 97 座,进水闸 110 座。斗、农 3043 条,长 1655km,配套桥梁 109 座,斗、农门 762 座。灌 区本次续建配套面积 53 万亩,1998 年灌溉面积达 50.1 万亩,已实现初 步配套面积 14.7 万亩。 2 2)潘集区灌区)潘集区灌区 潘集区茨淮新河灌区位于茨淮新河与黑河以南,泥河以北,东与凤 台县茨淮新河灌区接壤。本次续建配套的灌溉面积 8.5 万亩,现有灌溉 面积 8.0 万亩,保证灌溉面积 7.5 万亩。灌区涉及贺疃、潘集两个乡镇。 主要灌溉工程为古路岗电灌站及利民辛河。古路岗站于 197475 年间建 成并发挥效益,装机 12 台,容量 1860kw,设计流量 15.6m3/s。灌区有 干渠 3 条,长 15.5km。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排灌体系。 3 3)凤台县灌区)凤台县灌区 凤台县茨淮新河灌区位于茨淮新河南岸,与凤台的永幸河灌区衔接, 本次续建配套灌溉面积为 28 万亩。涉及尚塘、大兴两乡全部面积和马店 镇、古店乡、顾桥乡、关店乡、丁集乡、杨村乡的部分面积。灌区与茨 淮新河相连通的大沟共有 8 条,总长 75.3km。灌区沿茨淮新河建有 7 座 涵闸,一级电灌站有塘路沟站、港沟站、幸福沟站等 3 座,共装机 14 台, 1620kw。灌区内沿 8 条大沟建有二级站 59 座,总装机 6440kw,用于田间 灌溉。灌区开灌时间是 1986 年。有效灌溉面积 28 万亩,由于受茨淮新 52 河水源和现有灌溉工程条件制约,部分面积灌溉保证率偏低。目前还存 在土渠输水,田间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土大量流失,沟河淤 积严重,道路不畅等问题。 4 4)利辛县灌区)利辛县灌区 利辛县茨淮新河灌区位于灌区的中游,处于我省的中南部,本次续 建配套设计面积为 50 万亩(含井灌区 5 万亩) 。灌区范围涉及 14 个乡镇, 分别是双桥乡、麦店乡、刘家集乡、孙集镇、西潘楼镇、王市镇、永兴 镇、马店镇、程家集镇、中町镇、望町镇、大李集镇、胡集镇和阚疃镇。 该县茨淮新河配套工程从 1974 年开工建设,1992 年完成最后一部分 处理工程,共兴建大型枢纽工程阚疃节制闸及抽水站一座,中型排灌站 24 座,装机 68 台 5090kw,小型灌溉站 510 座,装机 540 台 9080kw,中 小型涵闸 70 座,还有一部分桥梁和输变电工程。 灌区自 1974 年开始灌溉发挥效益,最高有效灌溉面积达 35 万亩左 右,水稻种植面积达 20 万亩(19891990 年) ,近几年(19911999 年) 来茨淮新河灌区实灌面积仅在 23 万亩左右,23 处中型排灌站实灌面积仅 57 万亩,现有沿沟二级小型电灌站实灌面积在 1618 万亩,水稻面积 降至 10 万亩左右。 5 5)蒙城县灌区)蒙城县灌区 蒙城县灌区位于芡河南岸及茨淮新河之间,本次续建配套设计面积 为 35 万亩(含井灌区 8.8 万亩) 。涉及罗集乡、常兴镇、篱笆乡、三义 镇、楚村镇、吕望乡等 6 个乡镇。灌区于 1978 年春开始进行田间排灌工 程配套,第一期配套塘路沟灌区近 1 万亩。后逐年逐站配套,至 1984 年 总配套面积近 8 万亩。配合流动机泵抽水灌溉 7.9 万亩,及井灌 0.9 万 亩,现状有效灌溉面积 29.4 万亩,保证灌溉面积为 16.8 万亩。发挥了 很好的排灌效益。后由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加之灌区管理工作失控, 53 至 1992 年田间配套工程损坏严重,已不能正常发挥效益。19931996 年 利用黄淮海治理项目资金,对原 8 万亩灌区恢复配套。灌区内现有排灌 站 13 座,装机 6155kw,干渠 52.3km/14 条,支渠 31km/3 条,各类渠系 配套建筑物 177 座。 6 6)颖东区灌区)颖东区灌区 颖东区茨淮新河灌区位于阜阳京九铁路以东,茨淮新河两岸,西于 颍泉区相临,东北至利辛县界,南到阜胡路,本次续建配套设计面积为 17 万亩(含井灌区 4 万亩) 。涉及插花镇、新河、冉庙、正午、枣庄、老 庙等 6 个乡镇,本次续建配套设计灌溉面积 17 万亩。现状有效灌溉面积 14 万亩,保证灌溉面积为 10.6 万亩。灌区内有苏沟、四干渠、十八里河、 三十里河、北新河、南新河等主要引、排水大沟,排涝能力达五年一遇, 中沟 70 多条。主要电灌站有阜蒙河站、十八里河站等,二级提水站 45 座,总装机 752kw。泵站年久失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现有水利工程配 套不完善,数量不足,部分大中沟断面标准低。 7 7)颖泉区灌区)颖泉区灌区 茨淮新河颍泉区灌区位于阜阳颍泉区东北部,灌区所涉及乡镇有伍 明镇、苏集乡、周鹏办事处等 3 个乡镇。总面积 217.7k m2,耕地 18.6 万亩,人均耕地 1.04 亩,本次续建配套设计面积为 9.5 万亩(含井灌区 2.2 万亩) 。 该区茨淮新河配套工程从 1978 年开工建设,1992 年完成最后一部分 处理工程,该区内现有排灌站 5 座,总装机 1445kw,小型灌溉站 15 座, 总装机 225kw,现状有效灌溉面积 3 万亩,保证灌溉面积 1 万亩。 2.4 灌区经济与运行管理状况灌区经济与运行管理状况 灌区面上工程的管理是按行政区域归属管理,河道及堤防由各县 (区)河道部门管理,茨淮新河一级提水及其控制性工程由安徽省上桥 54 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阚疃以下灌区由茨淮新河上桥排灌区管理委员会 管理。多年来这种多头管理方式,导致体制不顺、责权不明、水费征收 困难等,给灌区水资源调度、开发、利用、保护带来负面影响,限制了 灌区效益的发挥。对现行的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灌区现有各类专管人员 558 人。其中,技术、行政人员占 26%, ,人 员数量基本满足灌区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的需要,但人员结构不合理、 专业技术力量不强。 灌区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为水费收入和财政补贴。由于水费到位率 不高,财政投入力度不大,管理单位的资金不足。灌区通讯调度及量水 设施也很缺乏。灌区管理中存在一此薄弱环节,由于管理分散,不利于 工程的良性循环,管理房破旧、拖欠管理人员工资、阚町闸管所不完全 合理地利用闸的蓄水发电创收,有浪费水资源现象存在。因此,必须积 极稳妥地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工程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使灌区尽快走上自我发展、良性运行的轨道,为灌区工 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建立现代科学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 理科学的灌区管理体制,使灌区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 经济实体;以提高灌区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有利于灌区 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有利于壮大灌区自身实力、群众接受的灌区管 理模式。 2.5 灌区存在问题灌区存在问题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灌区配套工程不足。新河主体工程及面上配套工程主要集中在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约 10 年间,工程资金有保证,工程进展尚能遵循规 划、设计进行。从 80 年代中期起,新河工程投资压缩很大,许多面上续 55 建配套工程从此停建或撤消,这是至今未能实现规划灌溉面积的主要原 因,有 36 万亩面积没有配套工程。灌区现有建筑物大多只配套到干渠和 部分支渠,支渠以下均未配套。部分渠道断面未达到设计标准,尚有部 分土石方工程未完,大部分渠道无衬砌,加上灌区采用串灌、漫灌的灌 溉方式,水量损失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2)已有工程老化、失修。新河灌区大量灌溉设施建于 70 年代,大 多运行已在 20 年以上,机电设备已老化。以电动机与水泵为例,大多数 灌溉站采用 ba 型泵和 jo 系列电动机,这类泵与电机都属淘汰设备,运 行效率低,能耗大。另外,水工设施、输变电设施也老化、磨损严重。 再者,在 80 年代中期压缩水利投资时,一些小灌区或建了排灌站而未建 灌溉渠道、涵闸,或建了渠道、涵闸而未建排灌站,工程不配套,仍然 不能发挥排灌效益。排水系统中,部分排水沟断面偏小,桥梁不配套, 涝渍灾害时有发生。 3)水资源供需矛盾较大。原规划灌区水、旱作物面积之比为 3:7。 实际上,由于近几年稻谷产量高、价格高,水稻面积发展较快,已占灌区 面积的 47.6%,超过规划数的 50%,原有的灌溉设施显得能力不足。设计 灌溉模数急需修正。工业、生活用水量也相应增长,灌区水资源供需矛 盾较大。 4)灌区水费征收困难。灌区实灌面积已达 165 万亩,已发挥相当大 的规模效益,但水费征收却未能跟上。目前只有部分灌区(上桥阚疃 区间)实行水费征收,但大多起步晚、标准低,仅能维持水利设施简单 再生产,离步入良性循环差很远。 5)灌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设施落后,交通、通讯不便,管理水平 有待提高。沿茨淮新河跨河桥梁缺乏,影响灌区的交通与管理。这些问 题的存在,影响了灌区运行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56 3 3 工程规划工程规划 3.1 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灌区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指标主要是依据省、地市、县(区)编制 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安 徽省水中长期供求计划 ;蚌埠市、淮南市、阜阳市国土规划报告;有关 市、县(区)农业区划报告等。规划基准年采用 1998 年,设计水平年为 2015 年,近期水平年为 2005 年。 1)人口预测 1998 年灌区总人口 174.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56.3 万人,城镇人 口 18.3 万人;根据国家有关生育政策和灌区人口增长实际情况,预测到 2005 年,灌区总人口将达到 187.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68.3 万人,城 镇人口 19.1 万人;到 2015 年,灌区总人口将达到 204.9 万人,其中农 业人口 183.8 万人,城镇人口 21.1 万人。灌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9。 2)工业发展指标预测 灌区 1998 年工业总产值为 18.92 亿元,根据灌区经济增长现状,并 考虑与全省经济增长水平相协调,预计到 2005 年,灌区工业总产值将达 到 33.8 亿元,2015 年工业总产值为 62 亿元。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 8%。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 15%提高到 30%。 3)畜牧业 1998 年全灌区共有大、小牲畜 83.2 万头(只) ,根据发展规划,到 2005 年牲畜存栏数将达到 115 万头(只) ,2015 年将达到 170 万头(只) 。 4)农业发展指标预测 灌区经济以农业为主,1998 年实灌面积为 165 万亩(含井渠结合灌 57 溉面积 2.2 万亩) 。其中节水灌溉面积 50 万亩,粮食总产量 9.96 亿 kg, 经济作物总产量 0.65 亿 kg。 灌区所在的淮北地区是我省主要缺水区,耕地率较高,灌区农业的 发展不但受土地资源限制,也受水资源条件限制。今后灌区的发展方向 主要在不影响流域水、土资源整体布局及茨淮新河工程综合利用的前提 下,结合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适当扩大灌溉面积,增加旱涝 保收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灌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原规划面积, 目前的灌溉主要在稻区,本次续建配套要在稳定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的前 提下,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旱作物灌溉,扩大经济作物种植 面积,发展节水、优质、高效农业。水稻种植区要通过田间配套,加强 水资源调控,实行“浅、晒、深、湿”的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区在推广 普通灌溉的同时积极发展喷、滴灌及管灌等。在水资源条件较差的地区 发展井渠结合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率。 表 3.1 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汇总表 项 目单位1998 年2005 年2015 年 一、总人口万人 174.6187.4204.9 农业人口万人 156.3168.3183.8 城镇人口万人 18.319.121.1 二、工业总产值亿元 18.9233.862.04 三、牲畜数量万头(只) 83.2115170 四、灌溉面积万亩 165180201 其中河灌面积万亩 162.8172181 其中井渠结合灌溉面积万亩 2.2820 五、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50100175 六、粮食产量亿 kg 9.961112.01 七、经济作物产量亿 kg 0.650.750.88 58 预计到 2005 年灌溉面积将达到 180 万亩(含井渠结合灌溉面积 8 万 亩) ,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100 万亩,粮食总产达到 11 亿 kg。到 2015 年灌 溉面积将达到 201 万亩(含井渠结合灌溉面积 20 万亩) ,节水灌溉面积 将达到 175 万亩,其中喷、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面积 8 万亩,粮食总 产达到 12 亿 kg,经济作物总产量达到 0.88 亿 kg。 茨淮新河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各项指标见表 3.1. 3.2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2.1 土地资源供需平衡 本次续建配套灌区现有土地面积 2336.5km2(折合土地 350.5 万亩) , 耕地面积 226.13 万亩,非耕地 124.4 万亩,耕地率 0.65。 在耕地面积中,现状有效灌溉面积 165 万亩,规划灌溉面积 201 万 亩,尚有 25.1 万亩非灌溉耕地,可供国民经济各部门进一步开发利用。 灌区耕地中,水田 95.6 万亩,旱地 130.6 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水 稻、玉米、大豆、红芋等粮食作物及棉花、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作 物种植面积为 378 万亩,平均复种指数 1.87,其中粮食作物占 88%,经 济作物占 12%。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别为:小麦 155 万亩、水稻 95.6 万亩、玉米 26.4 万亩、大豆 23 万亩、红芋 26.8 万亩、油料 18.5 万亩、 棉花 13.2 万亩、蔬菜 8.2 万亩、大麦 2.5 万亩、其它约 10 万亩。上 桥阚町区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高达 94%,经济作物种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