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垄1 堑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越导师签名缒日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道家”思想并非创自老子,至少在老子那个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 的阶段,只不过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文本与独立的派别,丽是零教地表现在诸多老 前典籍中,并且在那个时代形成一个思潮,这个思潮是促使老予成书的学术 背景与根本原因。老予通过与友人交游和给弟子讲课比较集中地传播这些“道家” 思想,使得他身边的人以老子语录的形式二次传播,形成第一次转变。当这些传 播开来的老子精妙语论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在某些个人手中和局部地区开始 付诸文本。这个过程最早也是在论语成书之后,有史可考的当经过文子,列 子、尹文子等人之手,并且伴随着地区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文本与思想,突出体现 在郭店楚简老子与庄子,苟子所见另一种老子的差别之中,这是老子言 论形成之后的第二次突变。随着列国兼并,局部地区的统一,各种散乱的老子 文本也走向集中,在庄子之后,韩非之前通过稷下学派的推动初步具备了五千言 的规模,韩非以此作解老、喻老,两篇中所引老予文本在章节的连续性 上与今本老子相似,但差别尚存,这是 老子成节的第三次突变。经过汉 初统治者的大力推崇,随之黄老学的盛行,完整而固定的老子文本亟需出台, 帛书老子就是那个时代的映照与定点。后来王弼注老子也只能依着帛书 老子的模式,只不过道篇与德篇前后互置而章节细分。这是老子成书的 主脉,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学习老学者的人为干预。但凭以上所列,其他各些先 后人物及老子版本都是史上杂物,徒增繁赘。抓住以上线索,百千老子其人 其书之疑难皆是迎刃而解。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老子;郭店楚简老予 3 当奎奎兰璧圭兰竺丝苎 a b s t r a c t n et h o u g h to f o ;s ts c h 0 0 l ”i 蛐to r i g i n a t e db yl a o - t 硼;a tl e a s ti th a dr i p e n e d i n t oq u i e t l ym a t u r i t ) ,i nt h et l m e si nw h i c hl a o t z ul i v e d 1 t sp u r e l yt h a t “l a o - t z u , h a d n tf o m e ds y s t c m a t cv e r s i o n 粕di n d e p e n d e n ts c h 0 0 1 n et h o u g h to f 1 幻- s t h o o l j u s tb es c a t t e r e di nm a n y 柚c i e n tb 0 0 k s 觚dr e c o r d sb e f o l a o 也t i ,觚df o 咖e d at f e n do ft h o u g h ti n t h a tt i m e s t h i st 咖do ft h o u g h tw 勰t l eb a c k g m u n d 锄d f o u n d a t i o nr e a s o no fl a o t z u sf o 咖a t i l 瓣t z us p r e a dt h et h o u g h to f “t a o i s t h o o l ”b yc o m m u n i c a l i n gw t hf h e n d s 锄dt e a c h i n g t h e nh i s 儡c n d s 锄ds t u d 朋t s s p r e a dt h et h o u g h ta g a i n w h e nl t 2 u sd i s c o u r s p r e a de x t 朋s i v e l y ,i t 吼a n e dt of o 咖v e 惜i o n 1 i l i s p r o c e s si sl a t c rt h 锄t h et i m ei nw h i c h 吓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f o 咖e d i tc 锄b c m a c h e dt h a t “l a o 栅”f b m l e dv e r s i o nu n d e rs o m eh e i po fw b n z ia n dl i e z i ,a n di th a d d i 腩r e n tv e r s i o n sa 1 1 dt h o u g h ti nd i 腩m n ta r e 雒,f o re x 椰p i e g u o d i a n ”l 也u ”锄d t h ev e r s i o nw h i c hz h u a n 弘ic o u i ds e eh a dd i v e r g e n c e s 1 1 1 es c h o o lo f j i x i a a l s o s t u d i e da n o 瞳h e rv e r s i o n w i t ht h em e 唱e ro fs o m ec o u n t r i e s 柚dp a r t i a lu n i o n ,m 锄ys c a n e d e dv e r s i o no f “l a o 屯u ”a l s om o v e dt o w a r d sg a t h e r i n gu p p m o 刚b y j i x i a s c h o o i ,i tp l i m i n a r y p o s 辩s s e das c a l eo ff i v et h o u s a n dw o r d s r e i y i n go nt h i sv e r s i o n ,h a f l f e iw 砌t et w o t h e 螂a b o u t “l a o - t z i l ”t h ec o n t i n u i t yo f c h a p t e r si nt h e s e 伯,ot h e s e sw 嬲s - m i i a rw 汕 “l a o 啦u ”w h i c hi sc u r r e n tt o d a y b u tt h e 陀w 鹳鲥l l m ed i 雎化n h i g l l l yp m i s c d b ym e l e ro fh a f ld ”a s t y 锄dw i t hp r e v a i l i n go f “h u 绷g l 耐s c h 0 0 i ,i tn e e d e d 锄 i n t e l 弘6 e d 锄ds t a b l ev e r s i o no f l a o t z u ,t 0s p r e a d “l a o 叱那”w h i c hw 鹤c o p i e do n s i i kw a sa 化p r e 辩n t a t i v e a f b e rm a i i yy e a r s ,w a n g b i 矾n o t a t e df o r l a o l t 耐,h em u s t m a k eu s eo f i t 1 1 1 i si st h et 1 1 r e a do ff o m l a t i o no f l a o 吨酗”,t l l e 他w 舔a l w a y ss o m ei n t e r v e n eo f s c h o l a f s e x c e p ta b o v et h i n g s ,o t h c rs c h o l a r s 锄dt h ev e r s b no f “l 乜u ”j u s 【a r e u n n e c e s s a r y 4 k e yw o r d :l a o 电u ;t h et h o u g h lo f l a o t z u ;“l a o - t z u ;g u o d i 蛳“l 电u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 一) 创作缘由 诸子之中,最爱老子。初读老子,却是在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口中 所念,还是道德经。用心数月,竟能背诵。平日里言行举事,皆从其意,以至 人书合一,喜不自胜。两年后,有幸考入山东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曾振宇 教授研习先秦诸予,初涉学术,得以另一眼光审视老子,竟生诸多疑惑,“颂其诗,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遂丽广泛搜寻有关老子之著作认 真研读。此中,古史辨读来最是受益。恰时于2 0 0 4 年9 月至1 2 月,在山东大 学文史哲研究院得幸旁听台湾学者丁原植先生讲解郭店老子,课下又与曾老师 多次交流,理出许多新的头绪,想在老子研究上苦下一些功夫,得出自己的 认识。这就是我把老子作为论文写作对象的渊源和直接原因。 今本老子,洋洋洒洒五千余言,篇分上下,道前德后,八十一章,已成定 式。清静、无为,不争、守柔,早已渗入中国人之骨髓。今日所视老子其人,亦 道亦仙。史迁之前,夫子尊之;史迁之后,李唐拜之,实乃古之第一博大真人。 然先秦典籍所载,皆是老子只言片语,何乃有书。诸子所见老子,亦是以言示人, 且淳淳然一智者形象。近世学者,有人强调: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而2 0 世 纪上半叶的古史辨派学者,极力考证孔前老后,老子人书皆伪。其实各执一词, 俱失偏颇,以至今日,还是一笔糊涂账。上世纪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和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 老子的发现,把大量考证老子的学术成果打入历史的深渊。 笔者有幸生在这个时代,得以利用这些确实已经离老子本人那个时代相当接近的 珍贵资辩,条分缕析,逐步认清从活生生的老子其人到深邃奥妙的道德经八 十一章终成定本的漫长过程。是为拙作此文的根本动力。 遗憾之处,鄙人不长于哲学思辨和逻辑推阐,长期以来特别缺乏这方面的训 练,在老子思想研究上实在难得嘉慧。结果只能如此这般剑走偏锋,以考证为出 路,依据先秦文献:近人考证和时下出土材料,勾勒出老子其人其文的新形象来。 但愿“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2 ( 二) 学术史回顾 老子非隐者,他有弟子若干追随之。孔子亦曾慕名而往,孔子弟子因而论之。 这都算是最早研究老予的了。其后,尹文子、列子 、庄子等都曾记录老子 孟子万章f 2 萄子非十二子 5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的言行,韩非更是在书中专篇解老、喻老。司马迁时,为老子立传,自是作 了一番全面而深刻地考证,然史记老子传在行文上实在给我们留下了太多 的麻烦,详见后述。两汉以后,玄学与道教并牛,又推演到重玄学与金丹道哲学 并存。直至中唐韩愈,在原道中说:“老者日: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予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日:吾师亦尝师之云尔”1 ,始疑老 孔关系。宋儒叶适习学记言评说;“言孔子赞其为龙,则是为黄老学者,借孔 予以重其师之辞也皆途引巷授,非有明据”,“教孔子者必非著书之老子,而 为此书者,必非礼家所谓老聃,妄人讹而合之尔”2 黄震亦称;“老予之书,必 隐士嫉乱世而思无事者为之。异端之士,私相推尊,过为诬诞”3 。此后,毕阮、 汪中,崔述等学术大家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此事,后人研究老子之学者,每每 将他们详列书中,成为老学史不可抹去的一笔,只可惜瀚海泛舟,难做惊涛大浪, 其实在学术史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迄至二十世纪初,疑古出,梁启超首先发难,胡适、钱穆、冯友兰、张季同、 顾颉刚等大家接踵,一时轰轰烈烈,遂得古史辩第四、六册,恍恍三十余万 言,俱是凭借他们雄厚的国学功底,缜密考证,条分缕析而掷地有声。如此,将 老子研究掀了个天翻地覆,成为两千多年的老学史上最为重大的一个转折点,可 谓振聋发聩,从而为我们后来学者开拓了一条星光大道,老学研究焕然一新。 但是,时过境迁,新的考古学为史学研究带来大量新的材料。1 9 7 3 年,长沙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是为秦末汉初手抄本。1 9 9 3 年,湖北荆门郭店出 土竹简老子,比帛书老子更是将距离老予生活年代缩小到老后2 0 0 年,诸 多学者又是汗颜。 在我看来,中国学者,大有此弊,总想考出某个第一来。冯友兰后来评中 国哲学史就曾说:“我当时写孔丘,有一个目的,要证明孔丘是中国第一个私人 讲学的人,第一个以私人的资格提出一个思想体系的人,第一个创立一个学派的 人因为要给孔丘这三个第一这就需要把与孔丘同时的别的讲学立说的人都说 成是不存在的”4 。众多老学专家总在试图提高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把许 多“第一”扣在老子头上,如今积重难返,就算新材料不断出土,也难对老子其 人其书有个更加客观的认识,也造成我们想在老子研究上大胆创新十分两难。笔 者对这些学术史只能是敬而远之,但所读书中,有些还是能让我灵感迸发,大胆 马其昶:韩吕黎文集校注i :海古符 版社i 粥7 年版,第1 4 页 2 叶适:习学记。;卷l 一血老子,巾华t 5 局,1 9 7 7 年版,第2 0 9 贞 黄氏同钞) ,转引自张心徵伪书通考 ,卜海书店,1 9 9 8 年版 4 冯友兰:论孔丘第二节,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4 2 贝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新的,比如: 老一辈学者詹剑峰先生,他的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让我受益良多。他 在该书第一编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学派中,以批判其他学者观点,同时直抒自 己观点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解蜊述了关于老予其人其书研究中的所有问题。 首先,他考察史记、 庄予和先秦儒家典籍,从中得出结论:老子,陈 人也,先秦古籍,通称老聃。迄司马迁作老予传,详考其乡里姓氏及其子孙, 始谓“老子者,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隐君子也”老予仕于 周,为征藏史。景王死,周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大内战,公元前5 1 6 年,王子朝失 败,。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所掌的图书当被王子朝带走,因“免而归居”。老 予既去周,曾在鲁,游于秦,居于沛,大概长居于陈。由于他是周之征藏史,故 熟于掌故,精于历史,明于天道,虽未开庭设教,但向他问学的颇有其人,孔子 就是其中之一。z 同时强调:老子是生活于春秋时代,他是登上中国哲学舞台的第一个大哲学 家,他著的上下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杰出的著作,他的“道论”是光彩 夺目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而他的“人法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以行之,以治国) 自有其光辉的一面。3 然后,逐个批判古史辨派等学者的观点,并利用那些学者所 提出的论据一一驳斥。从文字文体上,从思想系统、思想线索上,从战国前有无 私家著作上,确实很见力度。 他的很多观点,我很赞同、接受并引用。但是,他同样给老子套上“第一” 的帽子,而且他坚信五千言都是老予创作,这是我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 随着思想解放,年轻的学者也提出了大量新的观点。湖北大学九九届中国古 代史硕士周广庆在他的硕士论文老子新论中详细地分析了老子中道经 与德经在思想焦点、文风气质、时代信息、文化特色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的天 壤之别,见解独特,也给了我很大启发。 当下老子研究,焦点还是郭店楚简,许多学者得此研究而称名学术界。郭店 楚简老子)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 、文字识读和释读,这是研究出土文献所要做的基本工作。 2 、简本、帛书本和今本三者文本差异的比较。 3 、简本思想研究。 基本上一些专著都会将这三个问题悉数涉及,做出各种解释。据称廖名春教 。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 湖北人民出版杜1 2 年9 月 2 参见詹剑峰t 老子其人其忙及其道论 第5 8 页 参见詹剑峰t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第1 6 页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授郭店楚简老了校释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另外还有丁四新的郭店楚墓竹 简思想研究、聂中庆的郭店楚简( 老子) 研究、丁原植的郭店竹简( 老了) 释析与研究、李若晖的郭店竹书老了论考等,很有创见。其他一些论文集更 是收入大量考证辨析性的文章,比如道家文化研究第1 7 辑、中国哲学第 2 0 辑和郭店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等。总之是继古史辨诸子( 老子) 汇考、帛书老子后的又一次研究高潮。 ,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因为是老子研究,若想在学术观点上超越前辈学者,以目前自身资质,恐怕 是万万不能。所以只能另辟蹊径,寻求局部突破:以一种新的观念认识老子,既 不从信仰出发,也不走传统考据的路子,简单明了地说明我要表达的问题。以传 统的历史时期为纵向线索,在每个具体的时间段,突出老予 文本的积累过程, 并抓住每个过程中老子文本所体现出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具体思想的变化, 强调今本老子是随着时代推移和地域变化而逐渐成书的,这个过程中伴随着 人为的理解与介入,从而直接导致今日局面的形成。以此为横向线索,向读者展 现出真实老子的原型。这是一种大胆的解读,也是本文创作的最大创新之处。 另外,笔者偏向信古,所引史料真伪问题只作必要说明,不作苛查。全文也 会尽力追求辞采优美,笔锋刚健,以求“才,学、识”兼修。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的思想基础 “轴心时代( a x i a lp e r i o d ) ”理论的提出者雅斯贝尔斯( k a r l j a s p 嘲1 8 8 3 1 0 6 9 ) 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大约公元前5 0 0 年 左右,或者说公元前8 0 0 年到公元前2 0 0 年期间,世界范围内一些主要国家和地 区几乎同时出现了一些最不平常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 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和中国一样, 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以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 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 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 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 展起来。”1 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 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 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老子 有幸即生活在这样一个轴心时代,也不知是时代成就了他的思想,还是他的思想 成就了这个时代。我们现在看老予,总是从他开始卡断,要么认为他是中国哲学 第一人,老前无人矣;要么轻描淡写地认为他也继承和发展了远古文化,丝毫不 愿提高继承的分量。殊不知,中国搏大精深的思想宝库,又岂能在那一个短短的 时期骤然大开。 ( 一) 老子所学 老子之前一个漫长的时代,华夏文化已经出现些杰出的代表,以典籍形式 表现出来的有:诗经、尚书、左传、周易等,今本老子中某些语句 在这些典籍中都能找到原型;以人物表现出来的有:管仲、晏婴、郑子产、叔向 等,他们的某些思想直接或者间接地启发着老子的思辨。叶适在习学记言老 子中即称:“管子尚权谋,子华子仁义,其人与老子并时,或相先后,亦皆以道 德之意相首尾。盖老子之学,乃昔人之常。”2 而 之中, 古人古书影像随处可见: 1 ( 德)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华夏出版社,1 9 静年版,第s 页 2 叶适:习学记官卷十五老子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2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老子三十六章说:“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 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行论引诗 日:“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而战国策魏策一出自 任章之引则说是:“周书日: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可能是版本之误,但绝对是老子之前一句警世之语。所以,除了文字不同,这句 话的思想原创应该不在老子。而其中的正反辩证之道则老子通篇可见。 2 、尚书大禹谟载:。汝惟不矜,天下莫能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 能与汝争功”,这是讲不争、不贪求功名利禄。尚书旅獒载:“不贵异物,贱 用物,民乃足”,这是讲戒奢朴素。老子第三章就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 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将以上两旬的文字与思想都整合一下,变得更加明了。 3 、尚书君陈载:“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谈及忍、容之 道。老子十六章则说:“知常容,容乃公”,看来也是有出处了。 4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周书日:“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这肯 定是一句当时流传很广的谚语,老子六十四章则改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思想更凝练,韵律更上口,是一种很明显的口语化的加工。 5 、史记范蔡列传蔡泽引书日:“成功之下,不可久处”。老子 九章则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亦是吸取其中精华,而以另一种说法表达出来。 以上几种,是老子文本中我们能找到出处的引人之语,今人看来,他们 表现出来的形式是老子语,反映的是老子的思想,这样做其实是有偏差的。前人 的东西,就应该说明是前人的。本文此处即要强调,这些思想是老子之前就已经 存在的精神文明果实。 先秦时期,还有一篇重要典籍 金人铭。关于此文,据学者考证,即为黄 帝铭六篇之一。而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佚。刘向说 苑敬慎篇载:“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 名其背曰”,孔子家语观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可见此文确是老前文献,孔 子于周太庙得见,老子更是易见,想来这篇铭文中的思想也是那个时代流行的一 种,否则不会发展到铭刻以广传的地步。金人铭全文日: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以戒, 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 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日是何伤,祸之门也 强 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i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 惑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 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 戒之哉! 对照上文, 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锝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出自其中: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 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 出自其中:“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夫江河长百谷 者,以其卑下也。”;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则直接照搬。而慎言、无 多言、无多事、“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莫能与之争者、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等语句,都能在今本老子中 找到影子。金人铭应该算是更地道的“道家”原始文献了。 金人铭中所表达的思想:少言、少事、为后、持下、不争、卑下,都在 老予 中体现出来,说明在那个时代,这种思想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甚至都以 铭文这种文本形式出现,并不是在老子手中突然绽放出来。而老子章句与其 相似或相同,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老子文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还有一些章句,老予文中则已经表明不是本人所说: l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二十二章) 2 、敌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四十一章) 3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 4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六十九章) 5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七十八 童) 这短短的五句先人之语,先后道出了曲与全的辩证,暗含不争的思想;大方 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人生 与治民之术;兵家进退之道;身为统治者应该怀有卑下心态五种极为重要的主张, 甚至可以说已经浓缩了老子精华的大部。 此五旬,和以上能找到出处的文本,以及金人铭中精炼语句所包含的思 1 按:本文包括中文摘要巾的。道家”。加上引号都表示。道家”一词是司马淡在他的论六家指要 中定名 的在老子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思想流派或者一股思潮,为了便于理解和阅读,可以称为。道家”思想,和 后来真正的道家思想是不一样的 1 1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想,是老予之前我们伟大的先哲已经创造出来的璀璨思想文化遗产,这些思想虽 然不像外国哲学那样系统而全面,却在只言片语中已经将“道家”思想体现的淋 漓尽致,老了五千言中,除了“道”、“德”概念的明确,“哲学“味道的加深, 其他思想完全可以浓缩和总结为以上几点。那么他们为什么被当作五千言的部分 而彻底变成老予的创造呢? 我认为老子所做的,就是对前人思想的复述、讲学、 辅助传播。 如果老子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将前辈的语录重新说一遍,变成自己的思想,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老予之后的学者在复述老子的语录时也依照自 己的方式再说一遍,从而让我们看到老子文本与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变化的 直接原因。我们将老子思想的来源与基础都划归到老子创立的“哲学系统”中, 同样也把老子之后学者对老子文本的改造看成是老子的原创,俱失偏颇,皆 不可取。 最后,我们得出本文的第一部分观点:“道家”思想并非创自老子,至少在老 子那个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只不过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文本与独 立的派别,而是零散地表现在诸多老前典籍中。 ( 二) 老子讲学 既然在老予那个时代,“道家”思想已经发展到一个很成熟的阶段,老子其人 就可能通过自己的博学多识达到一个相当了解的程度,而他对这方面的偏爱与独 立思考使他成为一个专家,有人慕名而往,或求教与他,或直接做他的弟子,这 是有证据的: 1 、庄予则阳载:“柏矩学于老聃,日:请之天下游。老聃日:已矣! 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日:汝将何始? 日:始于齐。一此乃求学于老子 者之一。 2 、庄子庚桑楚载:“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 之山。”此乃求学于老子者之二。 以上两者明确记载是求学于老子,我们可说他们就是老子的学生之一。老子 不像孔予那样广收门徒,在先秦典籍中也没有关于他学牛的大量记载,许多那时 候的智者都是这种情况,所以孔予做的与众不同,也就成就了他是第一个私人授 学的千古佳名。在我看来,冠上“第一”,实在多此一举。 3 、庄子应帝王载: 1 按:笔肯不赞】中【目的思想也叫哲学,哲学是我们近代成为弱辨饵家向发达f q 家学爿时引进的词汇,现在 陶家强人,比族复兴,我仃j 还是麻该让我们的语。;奉t 化,巾阔占代都是思想,不叫哲学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阳子居见老聃,日:“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 可比明王乎? ”老聃日:“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 来田,猩狙之便执蔗之狗来籍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蹴然日:。敢问明 王之治。老聃日:“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荚 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此处未明说是求学,观其语气则是虚心请教。 4 、庄子在宥 载:“崔瞿问于老聃日:。不治天下,安藏人心? ”此亦是 向老子请教 5 、庄子天道载: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日:。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 而不敢息今吾现子,非圣人也鼠壤有馀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 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日:“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 。老子日: 。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 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老子日:“而客崖然,而目 冲然,而颡织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 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竞有人焉,其名为窃” 典籍记载中,士成绮是唯一一个可能将老子视为圣人的人,且不管他后来怎 么转变看法了,至少他曾那样称呼过。自然,他也是向老子求道的,而且互相交 流不止一次于此,我们也可以想象,老子和他身边那些思想者还是保持着比较 密切地联系,并没有隐退而避客的意思。 以上五则,俱出庄子。关于庄子一书中所记载之人物、事件真伪及对 “寓言”二字的理解问题,笔者以为:人物除了过于荒诞和刻意拟人化之外,大 都可信;部分记事、记言存在虚构;对“寓言十九h 的理解必须和。重言十七” 结合来看,不能一律视为虚构。庄子通过恣意行文淋漓尽致地表达个人思想的同 时,也保存了大量关于老子其人的资料,司马迁作老子传很多史料都是从庄 子而来。所以,用之无妨。 6 、列子力命载:。老聃语关尹日: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关尹也与 老子有过交往。 另外,据说文子也是老子的学生 庄子寓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至于孔子与老子的交往,详见后述。 总之,以老子的身份、地位以及渊博的学问,和他交游的人很多,其中有些 就拜为门徒他或者与他们交流思想,或者直接为他们讲课。这些思想的来源就 是老前的中国智慧。老子在讲解前人思想的同时,也使用更加容易让人接受的方 式去改编着前人的文本。这些弟子不会将老子本人的言论与前人的区分开来,而 是直接学习与记诵并传播,通称“老子日”。他们在传播这些老子精妙言论的同时, 也不会单独剔出非老子原创的言论,这些传播开来的言论是构成老子) 文本的 第一来源。所以,老子一书的形成,并不是老子本人使其具成文本,而是从他 的弟子开始。这与论语的成书尚有区别论语是孔子弟子为表达对老师的 敬意,有心编纂成书,并且很快成为固定文本,开始流传,后来的篡改成分甚少。 老子起初是无法编纂成书的,文不足五千言,经义混乱,甚至也可以视为课 堂笔记,但它确实在那个时代形成一个思潮,这个思潮是促使老子成书的根 本原因。老子通过与友人交游和给弟子讲课比较集中地传播这些“道家”思想, 使得他身边的人以老子语录的形式二次传播,这是本文的第二部分观点。 于此,想起郭沫若在老子关尹环渊一文中的一段话来,十分精妙,以 作总结: 老子的时代本来还没有著书风气的:就是他的后辈孔子,墨子所有的书,也 不是他们自己所作但是老子是有弟子的人在战国初年与儒墨之徒三分天下 谁能断定说他没有像孔墨那样的微言大义流传? 并谁能断定他的微言大义不能 像论语和袋墨子一样,由他再传弟子或三传弟子笔录出朱2 1 1 罗椒泽主编古史辨) 第人册。上海古籍小版社,l 鳃2 年敝。第6 7 3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孔子所见老子之言论思想 对于老予思想的传播。孔子起着重要作用。他是先秦典籍记载中与老了交流 最多的人。这方面可能存在着后世道家学派依托孔予抬高老了的成分,但那些历 史记载,除了过于荒谬的部分,应该都是可信的,如下: 庄子天道载: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日:“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 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日:。善”驻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缮十二经以 说老聃中其说,日:“大谩,愿闻其要” 此处载孔、老二人辩论“仁义”,天运篇随后也有记载,更加详细 ) 如果“老彭” 是指老子和彭祖,那两人关系就密切了,但这个地方实在缺乏证据,只能任由别 人说去。 2 、或日:“以德报怨,何如? ”子日:“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宪问) ,这个。或日”肯定是那个时候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老子 六十三 章中也有“报怨以德”,虽然不能说那个。或日”是从老子中来,最起码可以 证明老子中所持的思想,孔子是以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的。 3 、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卫灵 公) 老子 一书的总纲,就是“自然无为”思想,似可相合。 4 、子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t 犹贤乎已。” ( 阳货) 似有指涉“无为”思想实行起来很艰难的意思。 5 、。君子无所争”( 八佾) 和“君子矜而不争”( 卫灵公) ,与老子。不 争”思想相合 6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 ,与老孑三章“常使民无知无 欲”相合。 另外。论语和老子中有一些共同的词汇,如仁、智、忠,信、礼,德, 道、孝、慈、和、勇、俭等,个别被老子发挥外,大部分还是相通的。一方面, 我们可以主观认为,论语中这些思想是来源与孔子从老子所学,但是另一方面, 我在本文开头强调老子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发展相当成熟的,我们后来称之为“道 家”思想的同时,也是说明孔子同样处于这样的一个思潮之中。老子是这个时期、 这个思潮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而孔子也或多或少受到这个思潮的影响,论语 中 出现这样的话不足为怪,他为笔者试图证明老子言论传播之初具有多大的分量提 供了一个思考线索。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孔子后,郭店老子前之老子文本与思想 冯友兰在二卷本中国哲学史中说:“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盖一则孔 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予) 不能早于论语;二则老予之文体非问 答体,故应在 论语、孟子后;三则老子之文为简文之 经体,可见 其为战国时之作品”在我看来,后两条证据很容易解决,而第一则说法还是有一 定道理的。章实斋云2 : 古未尝有著述之事也官师守其典章,吏巨录其职载文字之道,百官以之 治,万民以之察,而其用已备矣是故圣王书同丈以平天下,未有不用之于政教 典章,而以文字为一人之著述孝也道不行而师儒立其教,我夫子之所以功贤尧 舜也 章实斋之意,论语还是成书于孔子之手,今人皆知其未然。论语成书 功在孔门弟子,且是集体创作,只不过所载都是孔子事,所以当时也不会被认为 是私人著述,但是由此开导了另外的一批学人进行私人著述。发表个人见解。笔 者认为,论语之后,开始有人效仿孔子弟子所为,在局部地区以个人之力编辑 老子语录,冠以“老聃日”,只是文字数量有限,编辑者精力有限,无法一次成书, 并且没有保存下来。大部分的情形则是一些学者在私人创作的过程中,在自己的 著作中称引老子语录,为我们保存了一些老子原貌。孔子之后,郭店楚简下 葬之前,我们能考证到传播老子思想者有:文子、列子、庄子和包括尹文子、苟 子在内的稷下学派。其中,庄子和稷下学派涉及到地域因素,于下一章论述。 ( 一) 文子,据说是老子的学生,则应该是最早最直接传播老子思想的人。 旧本文子引老1 4 处。1 9 7 3 年定州八角廊村4 0 号汉墓发掘出了不少竹简,其 中有论语、文子等书的抄本。1 9 8 1 年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发表了工作简报, 正式宣布发现了竹简文子。1 9 9 5 年年底,残简文子的初步释文在文物 发表,其中的道德篇八章已被考证为文予真本,旧本文子道德篇提及全书 中唯一的一次“老聃”,虽然在简本中没有,可以看作缺简。若依据竹简本文子 将所有“老子日,文子问”相应改成“文子日,平王问”,则旧本文子提及“老 子”四次。 ( 二) 列子,又称列御寇,庄子中有三处记载,可见在庄子之前。今传 列 冯友兰;中罔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年版,第1 3 0 页 2 文史通义卷一诗救上 ,参见叶瑛:文史通义校注 ,中华书局,i 粥5 年版,第6 2 页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真伪难辩,书中有三处引老,称。老聃”两次和“黄帝书日”次 列子引老有: 、 ( 1 ) 黄帝:“老聃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 徒。”见老予第7 6 章。 ( 2 ) 力命:“老聃语关尹日:天之所恶,孰知其故2 言迎天意,揣利害, 不如其已。”见老子第7 3 章。 ( 3 ) 天瑞:“黄帝书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化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见 老予第6 章。 笔者以为,列子必是老子之后得学老子思想之人,故而成为传播老学之一员 在他那个时代,已有黄帝之学,故引黄帝书,已然是以书称之,可见黄帝书 是早于老子的。我们进而可以说,老前已有黄帝言,老子称引,弟予附入老 子言论,以后集结老子言论成书时遂作为 老子之章。 以上两书,且不论真伪,其人确是传播老学之人笔者依然认为,他们那个 时代还没有老子全书,他们在局部地区传播的也是老子言论的一部分,其各 自规模也不会超过郭店楚简老子甚至可以说,他们还没有自觉地去传播老子 思想,他们称引老子言论也只是为自己的思想做注脚。对于老子思想的传播。他 们没有发挥重要的影响。 1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庄子中老子文本与思想 从本章开始,以下三章的论述中涉及到地域问题。首先,生活在淮河流域, 介于齐鲁与荆楚之间的庄子,比较深刻地学习到老子的精髓,在庄子) 一书中 对老子思想作出了飞跃性的发展。其次,长江流域的湖北荆门郭店地区,也流传 着诸多老子言论。公元前3 0 0 年左右,郭店楚简老子 被埋入墓中此版本在 文字上不足五千,在思想上也与北方流传的版本有差异。再次。尹文、慎到、田 骈、接子等所在的稷下学派广泛学习和传播黄老之学,老子) 五千吉的规模在此 时期大致形成。以上三者形成三条脉络。让我们得以一窥老子 成书过程中在 此时期所造成的诸多文本与思想的变化 庄子,名周,生活年代大致在前3 7 0 至前2 年之间,梁国蒙人,当在今安 徽省最北部,与山东、河南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其学无所不阴,然 其要本归于老予之言”,并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 月去箧,以诋龇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一则说明庄子确实从老学并阐发之,对 老子思想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时至今日“老庄”并称,再则关于。寓 言”一说,笔者在本文第一部分已做说明,用之无妨。 庄子中所见今本老子文,列析如下: 1 、庄子月去箧:“故日: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 、庄子舷箧:“故日:大巧若拙。” 以上两条,未明指是谁说的。 3 、庄子月去箧:“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 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此条为庄子描述之语, 非为引用。 4 、庄子在宥:“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 则可以寄天下。”此条亦是庄子自说,非引用。 5 、庄子达生:“扁子日: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 忘其肝胆,遗其耳 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一此 条是以扁子之口说出,冠以“是谓”,亦未道明何人日。 所以,在那个言论、著作从来不署名的时代,将别人的言论随意使用,在当 时是无可非议,却着实给我们制造了很多麻烦。以上几条还说得过去,下面这一 条就更复杂了。 2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庄子知北游: 黄帝日:“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 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 也故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 而乱之首也故日,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元不为也 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此段借黄帝之口说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圣人行不言之教”,而黄帝又 引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 之首也。”与“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着实复 杂。我们最直接的判断就是,这四句话都不是老子原说,而是他那个时代就已经 有的“道家”思想语录。其后无论是冠以“黄帝日”还是“老子曰”都可以,而 后来人干脆就放入老子中,到现在积重难返了 另外,庄子天道载:“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 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又以庄子自己的口吻说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 加说明这句话是说的可以转述的,如此一来,我们还能说这是老子的专利吗? 7 、庄子寓言:。老子日: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 足。”此处终于是老子所说,而且前面还有九个字不见今本老子,大概是后人 觉得只有“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才富有哲理。 8 、庄子天下:。老聃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知其白,守其辱, 为天下谷。”此处。老聃日”,应该是老子原创。 庄子) 在十三篇中共提及“老聃”四十四次,在四篇中提及“老子”二十 二次,但又在外物篇中提及“老莱子”三次。庄子外物载老菜子召至孔 子而日:“丘去汝躯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史记老子传亦载孔子问礼于 老子,老子日:“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二者如 出一辙,确实引出我们对老子与老莱子的怀疑。但是 所引多不明指是老 子所说,最起码能证明今本 老子中确实有很多是老前时代的产物。其实在郭 店楚简老子中也没有说那些语录就是老子的。我们进一步思考老子成书 在这个环节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搭建工具目标管理及考核标准
- 2025二手车买卖合同样本范本
- 2025林地长期买卖合同
- 淄博二模数学题目及答案
- 专科考试药学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进排气系统:进排气管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版个人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 2025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劳动合同
- 叉车理论培训课件
- 奥迪斯电梯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健身教练专业技能测评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 环卫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新学期,新征程+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公司适用法律法规标准清单2025年08月更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全文
- 梯笼安全验收表0001
- 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教案
- 《童心向党欢度国庆》-国庆节主题班会课件
- 监理整改回复单(模板)
-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临床路径表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