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侗族村寨建筑的主要传承元素.docx_第1页
贵州苗族侗族村寨建筑的主要传承元素.docx_第2页
贵州苗族侗族村寨建筑的主要传承元素.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苗族侗族村寨建筑的主要传承元素杜金林黔东南和黔南是贵州苗族、侗族的主要聚居区。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同胞利用当地的建 筑材料,结合民族自身元素和地形地貌建造居屋、祠 堂、楼宇、风雨桥等。贵州苗侗村寨建筑古朴、自然、 生态、和谐,亲临其境,给人与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 感。贵州苗族侗族村寨建筑的传承元素较为丰富,且多 姿多彩,下文就主要建筑元素作简要介绍。增冲鼓楼,位于贵州从江县的西北面,距县城92公里, 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平面呈 八边形,占地100平方米,通高20余米,为木结构五层 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与众多鼓楼一样,增冲鼓楼既有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有侗族建筑特点。在侗族地区数以 百计的侗族鼓楼中,增冲鼓楼年代最早(1672年)、体量 最大、工艺也精,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寨鼓楼侗寨鼓楼,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侗 族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 高20多米,从一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 阔平整,约10平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 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 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 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等多种。无论何种 鼓楼,一般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顶尖部, 用一根长约米的木柱或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并套上由 大到小的五至七颗陶瓷宝珠,使顶尖部成葫芦型,犹如 塔尖,凌空而立。顶盖是绚丽多彩的楼顶,多为伞形。 顶盖形状有四角、六角或八角。顶盖下斜面的人字格斗 拱,像蜂窝百孔窗,其周围木雕像燕窝垒泥点,工艺精 巧,造型别致。中部是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楼檐 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简便的四角或复杂的八角。每方檐 角均为翘角,层层叠叠,重檐而上。从上而下,一层比 一层大。楼身以四根粗大、笔直的长杉木为主柱,从地 面直通楼顶,尉为壮观。楼内或雕塑,或绘画,鱼虫鸟 兽,栩栩如生。在众多鼓楼中,增冲鼓楼堪称佼佼者。苗族吊脚楼贵州黔东南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苗族人民善于 利用山区的地形,建造出极富民族特色的木质吊脚楼。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苗族先民南迁后,为 解决将民居建于山地的问题,留下平地作为耕种用田, 以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70度 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 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 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 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 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大房。 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 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采取在斜坡上开 挖部分土石方,垫平房屋后部地基,然后用穿斗式木构 架在前部做吊层的方法,形成半楼半地的“吊脚楼”, 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可视为干栏式住宅的变化形 式。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一般四榀三 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前檐柱吊脚,“吊脚 楼”因此而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 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西江千户苗寨风雨桥黎平县地坪侗族风雨桥sketch掠 影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 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 用一至两间作为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 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黔东 南苗族聚居的剑河、台江、雷山等地都分布着苗寨吊脚 楼,其营造技艺是贵州黔东南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 形式之一,在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中体现了苗族工匠自成 一体的建筑工艺水平,倾注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对建造房屋的重视。贵州苗族吊脚楼,最具代表性的当 算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 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黔东南州 州府凯里35公里。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 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于 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 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 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 为壮观。分组成。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中 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 结构。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以适应有限的木材长 度。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 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 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桥架就放在 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 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它反映出侗族人民的 力学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风雨桥优美坚固,既 可供人行走,又可挡风避雨,还能供人休息或迎宾接 客。苗侗风雨桥较为典型的有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风雨桥 及从江侗寨风雨桥等。西江 千户苗寨 风雨桥由 桥、廊、 亭组成。 全用木料 筑成,桥 面铺板, 两旁设美 人靠、长 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装饰上有花牙子、垂 柱、飞檐翘角、彩画等。地坪风雨桥坐落在黎平县东南地坪寨。由桥、廊、 亭、塔 组 成 。全 用 木 料 筑 成 ,桥 面 铺 板 ,两 旁 设 美 人 靠、长 凳,桥顶盖瓦,形成长 廊 式走 道 。塔亭部 分 多重 檐 ,体 现 侗 族 建 筑 风 格 。在 地 坪 风雨桥 上 ,绘 有“ 侗 姑纺纱”、“侗 姑 织 锦 ”、“侗 姑插秧”、 “吹 笙 拉 鼓 ”、“琵 琶弹唱”、 “芦 笙 比 赛 ”、“行 歌坐月”、 “牯 牛 角苗侗风雨桥苗侗风雨桥是苗族、侗族风雨桥的合称。风雨桥 又称花桥,是苗族、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 一。在黔东南州凯里、台江、剑河、雷山、锦平、黎平 等县及黔南州荔波、都匀、贵定等苗族、侗族聚居县的 山溪河流上,耸立着一座座苗侗建筑风格浓郁的风雨 桥,多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场 所。苗族风雨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 靠凿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建桥时,不用 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 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 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桥面铺 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 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有宝葫 芦、千年鹤等吉祥物。历来由民众集资、献工、献料建 成,桥头立石碑,镌刻捐资、献工料者姓名,建造风雨 桥现已成侗乡的一项公益事业。侗族风雨桥是侗族人民 标志风物,也是传统交通建筑,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 而得名,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 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这种桥由下、中、上三部2012年第11期18黎平县肇兴侗寨戏楼西江千户苗寨寨门斗”、“激流放排”、“南江小景”等20多幅侗乡风俗画,堪称侗寨的艺术橱窗。门,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是一种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民族民俗建筑物。寨门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干栏阁 楼式寨门,一是门阙式寨门。寨门过去的功能是防卫, 如今,这个功能消失了,但它是进寨的通道,是侗寨地 域感和凝聚力的标志。苗侗村寨每寨数十、数百、上千户。基本都建 有寨门。寨门既是出入村察必经之地,又被认为是村 寨守护神显灵住守的地方。若是有形寨门,可能是架 在溪上的板凳桥、风雨桥,或长在路边的保寨树、萨 坛树和建于村口的岩菩萨、保爷凳。此类寨门建筑, 村民心中有数,外人不易察觉。即便是名副其实的寨 门,也只不过是村寨内外的标志而已,其门通常是无 需关锁的。此类寨门,或状似牌楼,或状似凉亭,小 巧玲珑,赏心悦目,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有的寨门, 彩塑彩绘,琳琅满目,雍荣华贵。而有的寨门,不雕 不绘,朴实无华,凝重深沉。多数寨门安有“美人 靠”。身着明清款式服装、梳着唐宋发型头饰的苗侗 村民坐在“美人靠”上小憩,诚为村寨一景,宛如世 外桃源。苗侗寨门较为典型的是黔东南州雷山县千户 苗寨寨门及黎平县尚重镇(侗族)寨门。侗寨戏楼侗族群众喜欢唱侗戏,侗寨里面戏楼多,有的寨子 多至四五座。侗寨戏楼多建于寨子中央,与鼓楼、歌坪 相结合,构成侗寨的“心脏”。侗寨戏楼是用优质杉木 建成的,楼顶多盖杉树皮,有的也盖小青瓦。盖瓦的楼 脊上,正中彩塑二龙抢宝图案,脊端彩塑鸱吻鳌鱼,翼 角高翘,潇洒轻盈,别具一格。戏台一般面阔14米许, 进深7米至8米。台面两侧及台中后部用杉板装修,上部 巧饰木雕花窗,或三面环以直棂栏杆,通明透亮,清爽 明快。戏台后部横装一道板壁,两边各留一个圆拱门, 供演员出入用。台前罩面枋上多有木雕装修,彩绘龙凤 呈祥、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琳琅满目,富有浓郁的民 族风格。许多侗寨戏楼建于鱼塘之上,不仅节约用地, 还防火防潮,特别有趣的是,台上演戏,台下养鱼,人 欢鱼跃,相映成趣。由于侗戏是在侗族民歌和民间故事 的基础上诞生的,群众基础好、容易普及,大批戏楼应 运而生。在都柳江畔的大小村寨,戏楼比比皆是,仅黎 平县目前就有300多座戏楼。侗寨戏楼较典型的是贵 州黔东南 西 江 千户 苗 寨 寨 门 为 干 栏 阁 楼 式 寨门,木结 构、屋面三 重檐,重檐 部 分 飞 檐 翘角,雕花 门窗,建 筑州黎平县 肇兴侗寨 戏楼。肇兴 侗寨,位 于贵州省 黔东南苗 族侗族自 治州黎平 县,是黔 上体现苗族民居风格。尚重镇侗 寨 寨门长17. 3 3 4米、进 深宽 2. 5 4 8米、高13.888米。是目前全国最大、最雄伟的侗寨寨门。门楼 顶部安放着五鼎宝塔,重檐为六层,寓意五谷丰登、六 畜兴旺;正面门楣上镶嵌着“尚重”两个烫金大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