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妇女家庭地位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妇女家庭地位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妇女家庭地位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妇女家庭地位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妇女家庭地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妇女家庭地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i 摘摘 要要 自父系氏族以来,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就逐渐下降,人们往往把宋代看 作是妇女地位下降的转折点,认为宋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低下。事实 上,宋代妇女的家庭地位不是简单的用“低下”一词可以概括。随着宋代商 品经济的发展,宋代部分妇女的主体意识开始逐步觉醒,她们积极的参与家 庭、社会事务,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在家庭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本文首先对宋代妇女自我意识进行了分析,认为宋代妇女精神世界丰 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表明宋代一部分妇女的自我意 识开始觉醒。在此基础上,对宋代女性一生的三个阶段(为人女、为人妻、 为人母)在家庭中的地位进行探讨。 “为人女”阶段,宋代女性从出生时开 始就享受到了不同于以往朝代的待遇,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同时也能接受一 定的教育,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权,对自己的婚姻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且享 有财产继承权; “为人妻”阶段,宋代妇女对家庭有一定的贡献,在家庭中 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并且有离婚改嫁权; “为人母”的女性,母权的表现多 样,显示出女性“为人母”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是女性一生三个阶段 中地位最高的阶段。 总之,宋代妇女在家庭中还是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与传统礼教中所确立 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一定差距。宋代妇女在家庭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与权 利,使得她们在家庭生活各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可能。她们对家庭所做出的贡 献,又为进一步提高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宋代; 妇女;家庭地位;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abstract iii abstract since the paternal clan, the status of women gradually decreased in china ancient times. the most people think, the song dynasty i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status of women decline, and the song dynasty the status of women is relatively low in the family. but the song dynasty womens family status cannot simply describe as low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song dynasty , part of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awakening, and they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and family affair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they have their place in family. first, this pap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about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waken in the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irit of women,the resistance of feudal ethics and the pursuit of self-worth that a part of women subject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awakening. in the next three chapters, they will be discussed the status of three stages (a daughter, a wife and a mother) of female in famil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amily status of daughter . beginning at birth, the daughter enjoyed treatment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dynasty, get the parents attention, accept the education, to enjoy a part of personal liberty, to enjoy a part of marital autonomy, and enjoyment of right of inheritance.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family status of wife. firstly, the paper described several husband-wife relationships in the family in the song dynasty; secondly, a wife makes a contribution for her family and her economic status in the family. thirdly, “a wife” enjoys a right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the la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family status of mother. the paper is discuss a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bout mother right and performance of mother right, as well as , a mother is the highest status stage in family in the three stages of women. in short, the song dynasty the status of women is still relatively high in family, that have a certain gap with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family through traditional ethical establish. women have a part of status and right in family, making they play a role in all aspects of in family. through their contribution, they can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enhance their position in family. key words: the song dynasty; women; family status;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 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 导师签名(手写) :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第 1 章 引言 1 第第 1 章章 引言引言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缘起与意义 妇女研究最早出现在美国,而后,在西欧、北欧、加拿大、日本迅速勃兴, 一直波及到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乃至世界各国。它的发展之快,分布之广,响 应者之众,涉及领域之多,很少人文学科能够与之相比。 中国妇女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期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一批男性学者首先开 展妇女史研究,如陈东原、陈顾远等。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出现了 第二次妇女研究高峰,学者们逐步把妇女作为研究主体,并从妇女的视角来研究 妇女史。 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郑慧生的 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 、 高世瑜的 唐 代妇女等,但是有关妇女地位、生活的论著却比较少。进入 90 年代以后,妇 女地位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论文多专著少,对妇女地位问 题缺乏系统的论述,并且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根据相似的史料,不同的学者往往 得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处境在宋代是明显地急转直下,很多 学者更多的是从理学兴起的角度来解释这个过程。 但是有很多史料又表明宋代女 性有很大的财产权,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所以对 于宋代妇女的真实生活,我们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对于宋代妇女的家庭 地位问题同样存在不少争议,而且在讨论宋代妇女家庭地位时,忽略了妇女对家 庭的贡献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之间的关系。 笔者试着通过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的分析,突出女性为家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家庭中的实际地位。 妇女学的研究在中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学科, 妇女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 的广泛重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离不开妇女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我们只有清楚 的认识到历史上妇女的地位,才能正确的评价妇女在现实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发 挥妇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妇女学的领军人物李小 江女士曾经说过, “妇女研究是世界性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直接结果,是 20 世纪妇女角色变迁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产物。妇女走上社会后,改变了人类 生存方式的传统结构,诱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妇女的历史处境、现实 生活乃至对整个文明史进行反思” 。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的讲话 强调指出: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 。妇女与男子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妇女还为人类的繁衍作出了特殊 贡献。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妇女长期处于同男子不平等的地位。这 李小江、谭深主编: 妇女研究在中国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3 页 第 1 章 引言 2 种不合理的状况,早就应当改变。妇女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妇女解放已 形成世界历史潮流,妇女发展已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妇女家庭地位的 研究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 1.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从上个世纪开始,中国妇女史进入到历史学家的视野中。历史学家开始关注 占人口一半却被社会群体所忽视的女性历史。 妇女史不仅以各种社会群体中受压 迫最深、受歧视最严重的那一部分,即普通妇女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而且要求 从妇女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历史,承认妇女在创造历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妇女 史研究领域广泛,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妇女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已有的成果主 要从女性的法律地位、财产权、婚姻家庭地位等角度展开。 1.2.1 大陆研究现状大陆研究现状 最早关注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的是陈顾远的两部婚姻史著作 中国古代 婚姻史 (商务印书馆,1925 年)和中国婚姻史 (商务印书馆,1936 年) 。专 门考察妇女法律地位历史演变的专著出现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赵凤喈的中国 妇女在法律上之地位 (商务印书馆 1928 年初版,1937 年修订版) ,讨论了妇女 一生三阶段“在室女” 、 “为人妻”、 “为人母”的法律地位,并涉及到妇女 犯罪处罚等问题,可视为中国妇女法律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陈东原的中国妇女 生活史 (商务印书馆,1928 年)一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进行了考察。 该书按时代划分章节,搜罗史书特别是野史笔记材料,大体勾勒出了中国历代各 阶层妇女概貌和地位变迁轨迹。作者指出,三千年来,中国妇女被宗法的组织排 挤到社会以外,是被忘却的人。自古以来女性的地位是一路下滑,其悲惨的境遇 是令人难以想象。陈登原在他的著作中国文化史 (商务印书馆,1936 年)中 用三章专述汉、 宋与近代妇女地位与妇女解放问题。 陶希圣在 婚姻与家族 (商 务印书馆,1934 年)一书中将生产关系演变与家族、婚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分 析。他在另一篇论文十一至十四世纪的各种婚姻制度 ( 食货1 卷 12 期,2 卷 3 期,1935 年)中,对宋、辽、金、元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各种婚姻制 度进行了论述。早期研究妇女法律地位的论文有秦銮英的中国女子财产继承法 之史的探讨 ( 社会科学论述4 卷 2 期,1932 年 2 月) 。 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研究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进展缓慢,特别是有关宋 代妇女地位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妇女史研究进入了新一轮 的高潮期,涌现了从法律角度、财产权、婚姻权、妇女观、经济地位等多个角度 第 1 章 引言 3 探讨宋代妇女地位的论著。 从法律角度探讨宋代妇女的家庭地位。从法律角度探讨宋代妇女的家庭地位。 屈超立在 从宋代婚姻立法和司法实 践看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 1991 年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一文中认为 宋代婚姻立法全面继承了唐律中的有关规定, 宋刑统中的婚姻法规在宋代行 之有效,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比前代判决的宽严程度有了某些变化,宋代颁行有 利于妇女离婚改嫁的条文,在实践中为官员所认真执行,这与门阀士族退出历史 舞台,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商品经济发展,妇女财产有所扩大等有密切关系,作 者认为理学家所提倡的“死守贞节”剥夺了妇女离婚改嫁权力的观点难以成立, 而处于儒、释、道合流过程中的两宋妇女,为两宋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田小梅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妇女法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6 年第 3 期)中立足于中国古代妇女法的立法宗旨、内容、形式及实施等方面的考察,认 为这些法律的制定是以牺牲妇女利益为代价的,随着礼律融和的不断深化,妇女 的法律地位日趋低下。刘春萍的南宋婚姻家庭法规中妇女地位刍议 ( 求是学 刊 ,1996 年第 6 期)就妇女的离婚权、改嫁权、财产继承权作了论述,认为这 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经济关系的必然反映,但是这种权力、自由是有 限的。黄嫣梨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 ( 北京大学学报1997 年 第 3 期)是探讨妇女法律地位的一篇力作。她从考察中国法律思想的特色出发, 认为中国传统法律受儒家礼教观念影响,法律被儒家化。有关妇女的刑法规定与 实施及妇女身份变动在法律上的反映,都从侧面显示了妇女地位的升降。作者认 为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是以汉代为分水岭,汉后“男尊女卑”的大格局形成,不 过不能简单地以“男尊女卑”的公式化概念来理解,还须注意到在刑法构成中, 儒家的“孝”文化逻辑以及“长幼有序”的礼教观冲淡甚至排除了“男尊女 卑”的原则的适用。因此,中国社会和法律出现“母权”现象,妇女的地位也就 不能一概以“卑下”视之。 宋东侠 宋代妇女的法律地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1997 年第 3 期)从谋杀其夫,从轻处罚;妇女犯流,免于配役;夫犯重罪,妻 免、免缘坐;男子编配,妻子听便等几个方面的论述,认为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 提高,这与妇女参与生产生活,有一定的财产权,人身依赖减弱有密切联系,同 时认为妇女的法律地位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陈宁英在从婚姻家庭法的规 定看我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 年第 4 期)一文中 从婚姻家庭法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说明她们不能为社会建 功立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们被法律规范定位于家庭内部。 这对于人们全面了解 古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从财产权分析宋代妇女家庭地位。从财产权分析宋代妇女家庭地位。女性财产权问题历来是学界关心的重点, 也是妇女史研究比较深入的领域。从已有文献看,袁俐较早关注了这一问题,她 第 1 章 引言 4 在宋代女性财产权述略 ( 宋史研究集刊1989 年)中,对宋代妇女财产权 作了全面分析。作者认为宋代妇女有一定的财产权、继承权。对宋代女子对父家 财产的继承、随嫁财产的转移、寡妇财产权益的得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唐 自斌略论南宋妇女的财产与婚姻权力问题 ( 求索 ,1994 年第 6 期)从宋代 关于诉讼判词和官府公文的名公书判清明集出发,认为南宋妇女有一定的财 产所有权和继承权,但这种权利很有限,而且改嫁后更丧失了对前夫家产的支配 权。妇女的婚姻权利,包括结婚、离婚、再婚三个互相关联、又互相区别的环节。 作者认为宋代妇女虽有婚姻自主权,但不能估计过高,在男女的社会关系中,仍 处于卑贱地位。邢铁宋元明清时期妇女继承权问题(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1 期)从继产权问题来考察妇女在家族内的地位。他认为,我国古代的 诸子平均析产方式只是限制而非排除女性的继承权,因此,宋代女性的继产权既 不像希望享有的那样多,也不像习惯所认为的那样少。 从女性婚姻权看宋代妇女地位。从女性婚姻权看宋代妇女地位。 杜桂荣在 宋代女子离婚、 再嫁与社会地位 ( 湖北大学学报 ,2000 年第 3 期)一文中,认为从宋代女子离婚、再嫁及贞 洁观问题切入,来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过于肤浅;作者从女子再嫁的具体原因分 析了她们的处境,认为女性的地位并未提高,其再嫁或私有权不过是都体现了父 权意识形态的要求。初春英也论宋代妇女的离婚、再嫁及地位 ( 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3 期) ,认为宋代妇女离婚、再嫁较为普遍,是不可否认 的事实,但决定权并未真正属于妇女本身,大多听命于长辈,而且有些是不情愿 的、 被迫的, 妇女有一定的资财, 不可避免的造成妇女再嫁带有金钱交易的性质, 寡妇再嫁也是现实所需、形势所迫,所以她认为宋代妇女地位不高。 从经济地位考察宋代妇女的家庭地位。从经济地位考察宋代妇女的家庭地位。郭东旭在宋代法律研究浅议 ( 宋 史研究通讯 ,1989 年第 2 期)中指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社会性劳动 增强了,妇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带来了婚姻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在婚姻关系中,宋 代妇女的法定离婚权冲破了“七出”和“义绝”的范围, 离婚的主动权有了明显 的扩大,反映在法律上,维护妇女再婚自由权的立法也相应增多了。寡妻既可以 另适,也可以招来接脚夫,妇女再嫁在宋代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朱瑞熙的著 作宋代社会研究 (中州书画社,1983 年版) ,注重对宋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考 察,认为妇女在经济地位、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方面,北宋中期以前与唐代 相类,南宋以降妇女的权利和自由度日渐低落。刘筱红的中国古代妇女的经济 地位 ( 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一文指出,虽然唐宋妇女的纺织经济在 家庭经济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有的主妇也经营田产,但她们的地位却是 辅助性的。她们不仅在财产所有权与继承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且在没有独 立经济人格的情况下,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重担。 第 1 章 引言 5 从妇女观考察宋代妇女地位。从妇女观考察宋代妇女地位。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家庭地位刍议:从考察 “三从”之道切入 ( 妇女研究论丛1996 年第 3 期)一文认为:虽然“三从” 是关于妇女在家庭及社会中从属地位的定位原则,但实际上,妇女并非永是服从 卑下者,男女尊卑、主从地位颠倒的现象在古代家庭中绝非罕见。这种现象出现 的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多重等级标准,既有贵贱贫富之分,又有长幼伦 理次序及男女两性之别;二是礼教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明代以前礼教对妇女 的束缚并不严格有力,规范妇女的行为模式与社会普遍现实始终有着很大距离, 因而出现男女之间尊卑、主从倒置的现象。张邦炜在宋代婚姻与社会 (四川 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一书中指出,历来认为宋代“礼教束缚加强,妇 女地位下降”的传统观念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他认为,理学不是宋朝政府的官 方哲学和主要统治思想。理学家们提倡贞节的主张,谴责再嫁的说教,对于当时 政府的政策和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不大。事实上,理学兴起于南宋,流弊主要在 明清;宋代妇女再嫁仍然较多。郑必俊在儒学礼教与两宋妇女 (1991 年国际 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认为自汉唐以来,儒学礼教对于封建社会妇女的约束 逐步居于主导地位, 但对于两宋社会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对于儒学 礼教的某些传统观念有所制衡,从而为两宋妇女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自己的 才华与精神风貌创造了条件。儒学礼教对于妇女的束缚,从比较宽松向逐步严谨 的方向过渡,是其发展的总趋势,从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享有的权利和受约束 的程度来看,她们与众所公认的较为自由、开放的唐代妇女同处于这个总趋势比 较宽松的阶段,而与程朱理学思想统治下的明代妇女的处境迥异。贾贵荣宋代 妇女地位与二程贞节观的产生 ( 山东社会科学 ,1992 年第 3 期)一文从宋代 男女青年有一定程度自由结合的可能,解除婚姻妇女有一定自主权,并得到社会 认可, 寡妇可以再嫁, 妓女与文人相交甚厚等几个方面, 认为宋代妇女地位提高, 同时认为程朱理学发展形成的两宋是贞节观念由宽松向苛刻转折的关键时期, 它 的出发点是重振儒家伦理道德,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对于扭转五代宋初社会的淫 糜之风,振奋民族精神起了积极作用。 对不同阶层女性的地位的考察。对不同阶层女性的地位的考察。妇女因所处的阶级、阶层不同,地位有很大 差别。学界对奴婢、伎艺人、民妇等不同阶层妇女亦有关注。全汉昇在宋代女 子职业与生计 ( 食货1935 年 1 卷 9 期)一文中,从实业、游艺、杂役、妓 女四种职业,详细的介绍了宋代妇女所从事的职业,并认为从事游艺、妓女的女 性没有人身自由权,地位比较低下。王延中的宋代奴婢实态研究 ( 宋史研究 集刊1989 年第 4 期)一文具有代表性。该文以宋代社会剧烈变迁为历史背景,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宋代奴婢的来源、活动和社会地位作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他认为,宋代奴婢来源于雇买二途,主要用于生产和服侍劳动,但参加的生产劳 第 1 章 引言 6 动比以前减少了,奴婢的法律和实际地位比前代均有所提高。郭东旭论宋代婢 仆的社会地位 ( 河北大学学报 ,1993 年第 3 期)通过对私家人力、女使的来 源;对非法雇用的限制;禁止对人力、女使违契役使;雇良为婢,非同贱比;禁 止私自惩罚婢仆; 私杀婢仆, 自有重法等几个方面的叙述, 认为奴婢之名被人力、 女使所代替,反映了雇佣关系下婢仆地位的提高,这也是宋代阶级结构的一个突 出变化。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 研究之一 ( 史学研究 ,2004 年第 4 期)认为在阶级调整关系中,原来旧的针 对贱口奴婢的法律无法适用于具有良人身份的雇佣奴婢,通过立法,对雇佣奴婢 的法律地位作出明确规定,但这随良贱制度的存在而上下波动,有所变化。梁庚 尧在宋代伎艺人的社会地位 ( 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一文中全面深入地对宋代艺伎人的社会地位作了论述。他认为,不论 出身如何, 也不论名气大小、 收入好坏, 就伎艺人整体而言, 社会地位是低下的, 甚至处于社会边缘。妇女在伎艺人中占了相当比例;除了正常表演外,艺伎人相 当一部分以出卖色相、 行骗、 滑稽表演等手段谋生; 伎艺人中有许多富于才学者; 伎艺人形象往往不佳。 从其他视角来观察宋代妇女家庭地位。从其他视角来观察宋代妇女家庭地位。 比较有特色的是张邦炜 两宋妇女的 历史贡献 ( 社会科学研究 ,1997 年第 6 期)就学界关于妇女的认识发表了自 己的看法,并且从妇女参与政治、主持家政、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等几个方面作 了详细论述,得出两宋妇女的历史贡献备受忽视,这与不能正确估计两宋妇女的 社会地位有关, 而过低估计两宋妇女的社会地位与过高估计理学对宋代社会影响 都会影响到关于全面认识两宋妇女的历史地位及贡献。吴旭霞浅谈宋代妇女的 就业 ( 学术研究 ,1997 年第 10 期) ,认为宋代妇女就业局限于服务性、商业 性、手工业等行为,就业对提高其地位有影响。还有从宗法制度的角度考察女性 的社会、家庭地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墨的浅论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 广 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 年第 1 期)和李喜梅的宗法制度下的中 国女性 ( 海南社会科学1998 年 6 期) 。焦杰在中国古代的外室现象与妇女 地位 ( 妇女研究论丛2003 年 03 期)一文中系统论述了外室现象的产生和发 展的历史,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 外室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妇女抗争命运的结果, 她们由不合法变为合法,则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彻底丧失。臧健的对宋 元家族制度、家法与女性的考察(山西师大学报2000 年第 2 期)一文通过 对袁氏世范和郑氏规范的考察认为,宋代家族组织的重建及宋元以后族 长、 族产、 族规、 祠堂等家族形态的完善和普及是女性地位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宋代的家法中增加了不少规范妇女行为的条目,如不出中门、不得多言等。 第 1 章 引言 7 1.2.2 台湾研究现状台湾研究现状 20 世纪 30 年代,妇女研究在台湾兴起,主要还是从婚姻家族、阶级等角度 探讨妇女的生存状况。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全汉昇的宋代女子职业与生计 ( 食货1 卷 9 期,1935 年)一文,文中从实业、游艺、杂役、妓女四种职业, 详细的介绍了宋代妇女所从事的职业,并认为从事游艺、妓女职业的女性没有人 身自由权,地位比较低下。 20 世纪 40 年代末,主要有张荃发表的由李清照、朱淑真诗中看宋代妇女 生活 ( 台湾新生报1949 年 3 月 30 日) ,通过两位女诗人的作品,深入分析 了宋代妇女的生活状况。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台湾地区的妇女研究进入一个高峰期,涌现出了大批 的优秀成果,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程度不断加深。王章伟在从几个墓志铭 看宋代河南吕氏家族中的妇女 ( 宋史论文集罗球庆老师荣休纪念专辑 ,香 港中国史研究会出版 1994)一文中,通过对五个有独立墓志的女性从教育、家 教、节行等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吕氏家族妇女。陶晋生对宋代士族妇女及宋代 妇女的改嫁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宋代妇女改嫁现象非常普遍,见于史籍的 再嫁妇女仅北宋就有 52 人。主要论著有北宋的士族妇女 ( 中国妇女史论集 第四集台北稻乡出版社 1995 年)和北宋妇女的再嫁与改嫁 ( 新史学1995 年 6 卷 3 期) 。刘静贞女士的女无外事?墓志碑铭中所见之北宋士大夫社 会秩序理念 ( 宋史研究集二十五辑 “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委员会 1995 年)试图探究女性在男性作者笔下的形象以及男性作者的观点。她的另一篇文章 正位于内?宋代女性的生活空间 ( 钱穆先生纪念馆馆刊1998 年 6 期) 对宋代女性的生活空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游惠远的宋代民妇的角色与地位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 年版)对宋代的民妇进行了全面研究,具有开 创性的意义。由于受资料的局限,对平民妇女的研究是妇女史研究的难点,作者 通过这篇论文,对宋代民妇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 吕慧慈妇女之仁与外事宋代妇女和社会公共事业(唐宋女性与社 会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年)探讨了唐宋妇女在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 柳立言 宋 代分产法“在室女得男之半”新探(上)(下)(法制史研究2004 年,5 期、6 期)对女子继承权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所谓男承分,仅用于计算在室女所 得嫁资的份额,而并不表示在室女已获得与男承分同等的继承权。 1.2.3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期,西方传教士就编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书籍,特 第 1 章 引言 8 别是对中国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到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女性历史学 家开始把研究重点从家庭史转向妇女史和社会性别研究。 国外中国妇女史的开山之作是美国汉学家伊沛霞(ebrey patricia buckley) 创作的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年 5 月第一 版) ,该书批驳了认为女人的生活在追求物种的延续上有重要意义,但在历史发 展中并不重要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把 1000 年前宋代社会法律和文化生活复杂 的结构定位为充满挣扎、竞争和努力的领域,妇女积极参与了其中的社会生活, 并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该书为我们研究妇女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强调了妇 女在历史进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但文章对妇女如何进行抗争和努力未能进行深入 研究。 柏清韵(birge bettine)的唐代至宋代的婚姻和财产法:从父系体系的疏 离 一书, 把婚姻与财产制度联系起来, 进而观察父系制度的演变。 通过比较唐、 宋法律,她指出在宋代财产不是更严格地由男子继承并完全保留在男性宗族中, 而是被赋予女儿和寡妇继承或控制,从而进入异姓家庭。白凯的观点与之相反, 他在所著的中国的妇女与财产 960-1949 年 (上海书店,2003)一书中认为, 在宋代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给予女子一半财产继承的法律, 相反通行的是承祧的 原则,只有在没有兄弟和儿子时妇女才享有财产继承权。 日本学者岛田正郎在南宋家产继承上的几种现象 (大陆杂志三十四 卷,1956 年) 一文中认为,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在家产分配上存在着男女平 等,或近于平等的原则。仁井田升的中国法制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社 1959, 1960,1961,1962 年)认为,女性和男性都是家庭财产的继承者,女儿所得财产 是儿子应得的一半。他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农村家族 (东京,1952)对中国 主妇的地位和其主要权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中包括高、 低阶层, 农人等在内。 柳田节子的关于南宋家产分割中的女子继承部分 (载子建博士颂寿纪念宋 元史研究论文集 )分析了南宋时期在家产分割中女子的财产权,从“改嫁与妆 奁财产” 、 “改嫁与亡夫的财产” 、 “女合承男之半”及“女子田产所有”等四方面 说明宋代妇女具有一定的财产权。与上述观点相反的是滋贺秀三,他在中国家 族法原理 (法律出版社 2003)一书中则对以上观点提出了质疑,该书认为女性 只在她们成长时有权受抚养和出嫁时得到嫁妆。 综上所述,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有关宋代妇女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研 究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展,涌现了很多富有开创性的论著。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 题,早期的论著虽然也研究妇女,但是并不是以妇女作为研究的主体,而是以中 国社会制度与文化现象为起点和归宿。见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妇女研究在深 第 1 章 引言 9 度和视角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逐渐把妇女作为社会制度与生活中的有机部分, 重视了她们的存在,但是却不能揭示妇女的全部历史存在,妇女还是没有成为研 究的主体对象,妇女依然处于配角与被动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的妇女研究有 了深层的发展,开始自觉地从女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历史与现实,但是对妇女在 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缺乏正确的定位, 特别是普通妇女在家庭中的贡献与地位的 关系缺乏深入的探讨,这将成为以后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内容 本人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 法论为指导,在最大限度地占有历史资料的前提下,运用妇女学研究相关理论与 方法,同时结合历史归纳法和历史演绎法进行研究,另外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 性家庭地位进行研究,运用杜芳琴女士所提出的性别制度的“因” “变”和“经” “权”来分析影响妇女家庭地位的诸多因素,再次,充分考虑制度与现实之间的 差距,既注重对各项制度的分析,同时又尽可能结合历史实际,分析宋代妇女的 实际地位。力求对宋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文在前人 和当今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论述了宋代妇女自 我意识的觉醒;二,以女性的视角探讨宋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三,强调了宋 代普通妇女对家庭的贡献及与其家庭地位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提出宋代妇女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主要从宋代妇女的精神世界、 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然后对妇女一生的三个阶段即在室女、为人妻、为人母在 家庭中的地位进行论证。 “在室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高,既能接受教育, 又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权,可以出外游玩,甚至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也能发表自 己的意见,在出嫁时又能得到一笔不少的陪嫁,或者通过户绝继承、遗嘱继承等 方式得到娘家的财产。 “为人妻”在家庭中承担的事务最多、任务最重,贡献也 最大,但相应的地位却不高。为了体现“为人妻”的家庭地位,文章主要从夫妻 关系、经济地位、离婚改嫁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为人母”是妇女一生中地位最 高的一个阶层,主要通过母权的确立及表现,体现“为人母”在家庭中的地位。 1.4 史料来源史料来源 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记载极为少见,一般正史中的记载主要是某些王族后 妃、列女贞妇及有特别才能和贡献的女性,不具有一般性,所以笔者试着突破这 种史料的局限,除了运用宋史 、 宋会要辑稿 、 宋刑统 、 名公书判清明集 李小江、谭深主编: 妇女研究在中国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43 页 第 1 章 引言 10 等传统史料外,还借鉴了宋代的笔记小说、宋代的家范、宋代妇女墓志铭以及反 映宋代现实生活的话本小说等等。 宋代撰写笔记盛行,保留至今的笔记小说有数百种,由于笔记没有固定的体 裁,宋人往往把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其中虽然有不少鬼怪神灵的故事, 但是却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同时保存了丰富的妇女史资料,是深入、具体 了解宋代女性的非常重要的资料。宋代话本小说来源于“说话” ,根据内容可分 为四种:小说、说经、讲史和说铁骑儿,其中小说、讲史最主要。小说的篇幅短 小、题材广范,内容无所不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的史料价 值。漆侠先生的与宋史研究 ( 知困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 和王曾瑜先生的 开拓宋代史料的视野与、 ( 宋辽金元史 (人 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3 期)两篇文章,肯定了三言二拍中许多篇目均来自宋 人话本和宋人记载,这些记载是对当时城市生活的真实记录,因此可以成为研究 宋史的重要史料。当然因为宋代话本毕竟也混杂着其他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内 容,所以笔者本着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借鉴参考两位先生的研究,谨慎使用此 类材料。 第 2 章 宋代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11 第2章 宋代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2章 宋代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妇女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自我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也就是妇女的自我意 识对妇女地位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自我认知, 即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能力特征、人一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 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自豪、自重或自卑、自贱;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 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识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 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自我意识越强,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越强,人在社 会中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可能性越大,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上的重要程度也就越 高。妇女的自我意识是妇女地位变化的内在因素,妇女只有自觉意识到自己作为 人的价值,才能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情感体验,进而具备较高的自我 成就、自我实现欲求。否则,即便社会给予妇女较好的发展环境,妇女地位的提 高也会因主体的麻木而趋于停滞。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现代女性的自我意 识与本文所要研究的宋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存在差别,在封建社会,女性的自我意 识的觉醒主要是表现为突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尽量满足自我的需求,使自我价值 实现最大化。 传统观念认为, 在父权制时代, 女性是没有独立意识的, 完全处于依附地位, 成为物化了的人。但是翻开历史,如果我们去关注这个已经被人们忽略了几千年 的女性群体时,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宋代,由于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倡导与扶植,使得全社会形成了一个良好 的文化氛围,全社会对女子接受教育并没有提出异议;同时宋代私学兴盛,为女 子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让平民女子有机会进入村塾等教育机构就学,这在整体 上提升了宋代女性的文化水平, “所以有宋一代除文人墨客当然能词外,上至帝 王将相公卿臣僚,下至贩夫走卒,以及小家碧玉,坊曲妓女,名门闺秀,女尼女 冠,几无一不能作词,最低限度几无一不能唱词。 ” 这一部分接受了文化教育的 女性,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她们的思想素质开始提高,她们开始更多地关 注自身的命运、关注社会国家的命运,对自我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女性的自我 意识也开始觉醒。虽然这一群接受了教育的女性相比其他女性只占一小部分,但 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她们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影响。 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陶春芳等编: 中国妇女地位概观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年,第 14 页 王书奴著: 中国娼妓史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年 2 月,第 132 页 第 2 章 宋代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12 2.1 宋代妇女丰富的精神世界宋代妇女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父权时代,女性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从已有的史料来看,有关妇女的记 载少之又少,而且都是以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记录女性的。要想了解历史时 期女性的精神世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对她们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因为文学 是情感的载体,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幸好我们所要了解的宋代女性,因为受到 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妇女得到了比较好的文化教育以及艺术培养熏陶,她 们用前代文化妇女从未有过的创作热情,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及人生际遇,生活 感喟及爱情的追求与失落、生命的哭泣与歌唱、世态人心的厚薄与炎凉 通 过她们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格意识和自尊、自信的意识大大加强的群体。 通过她们的诗词我们既可以看到下层的青楼女子面对自身悲惨的命运,发出无 限的感叹, 又可以看到上层女性对精神生活的要求的提高。 宋代以前的女性作品, 视野比较狭窄,范围主要局限于“爱情”这一主题,而宋代女性却开始用女性视 角去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对自我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2.1.1 宋代妇女对灵魂孤寂的流露宋代妇女对灵魂孤寂的流露 只有当人开始思索人生,思索世界,才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才能深 刻的体会到自我内心的孤独感, 宋代知识女性不仅感受到了这份孤独而且通过文 学作品, 把女性灵魂深处的痛苦和对于自由的空间的向往与超越淋漓尽致的表现 出来,表明宋代女性内心的孤寂及渴望自由、渴望幸福的心情。这也表明宋代女 性虽然被束缚于高墙之内,但是女性的自我意识并没有缺失,而是以女性的独立 意识,去感知与认识自己生存的世界。 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一词,开篇连用五个“独”字, “独行独坐, 独倡独酬还独卧。 ”使得孤独的情怀和盘托出,结尾是整夜无眠孤坐,独对“寒 灯” ,以“剔尽”灯蕊的动作来消磨时光,把内心所受的孤独的折磨表现的淋漓 尽致。 张玉娘南乡子清昼 一词,描写了当清昼睡醒时,内心所感受到的一 份清冷与孤独。外界“疏雨轻寒”袭人,周围“深院深深”孤寂,词人不禁叫苦 连天。 “尽日花枝独自看” ,是重复过无数次的苦闷的体验,是可以想见的今日无 费振刚主编,刘敬圻、诸葛兵著: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宋代女词人词传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1 页 沈家庄: 宋代女性的自我价值实现与下层女性词人的人文解读 , 河池学院学报 ,2005 年 2 月 费振刚主编,刘敬圻、诸葛兵著: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宋代女词人词传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151 页 费振刚主编,刘敬圻、诸葛兵著: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宋代女词人词传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359 页 第 2 章 宋代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13 聊时光的煎熬,是词人心理的恐惧,成为摆脱不了的阴影。 谭意哥长相思令 “旧燕初归,梨花满院,迤逦天气融合。新晴巷陌, 是处轻车骏马,禊饮笙歌。旧赏人非,对佳时、一向乐少愁多。远意沉沉,幽闺 独自颦蛾。 正消黯、无言自感,凭高远意,空寄烟波。从来美事,因甚天教, 两处多磨。开怀强笑,向新来、宽却衣罗。似恁他、人怪憔悴,甘心总为伊呵。 ” 一词表达了词人“乐少愁多” “美事多磨”的人生体验,把词的写作范围扩大了, 而不仅仅是为写相思而写相思。 在感受孤独、寂寞的过程中,女性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超脱了灵魂的孤 寂,开始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的思考,把人生的境界也突破出个人狭小的圈 子,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2.1.2 宋代妇女高品质的精神追求宋代妇女高品质的精神追求 宋代女性作家的一些作品通过对梅花、桂花、竹等的赞美、欣赏,表达了对 美好生活理想的憧憬之情,注入了女性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寄托了宋代女性高 洁清远的美的精神和追求, 使审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