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与设计 姓名:孔繁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顾惠忠 20060101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与设计 摘 要 公共艺术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90 年 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 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共空间的人文与艺术性。公共艺术的概念由 此登上城市的文化舞台。 公共艺术与非公共艺术的最大的区别是它的参与性,它一定是开放 的、互动性的,而不只是国内目前以雕塑为主要形式所体现的单向性。 公共艺术的各个环节必需考虑到使用者即公众认知特征和心理、行为方 式。 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表现为作品、设计师、公众与环境之间良性的相 互交流、沟通、选择和影响。互动性的另一个意义表现在,公共艺术的 结果是开放的,它的检验方式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只有在互动中,在与 观众的接触中,作品的意义和对作品的评价才能最后完成。 当今的设计领域已导入互动设计、感性设计的概念,而互动概念如 何应用在以空间为媒介的公共艺术设计中即是本研究之方向。本研究调 研和探讨公共艺术、环境空间、在环境空间中活动的人,三者间相互影 响所产生之各种互动关系及互动设计的关连性问题。在研究构架中纳入 了对使用者行为和心理的调查研究、借鉴了感性设计方法和感应技术为 互动的实现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为公共艺术实现真正的公共性提 出了不同于传统城市雕塑规划的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众认知、感性设计、互动性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a study into interaction design of public art abstract in the west, there is an established set of notions towards the concept of public art that is specific to its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china, since the 1990s, with its exponential economic growth, dramatic rise in the publics standard of living and rapid transformations of its urban landscape, the concept of public art, its relationships with public spaces, the societys humanist aspirations, and its own artistic merit have become topical. the interactivity of public art is component that differentiates it from conventional mediums. public art must focus on its openness and interactivity, attributes not shared with contemporary, formalist chinese sculptures.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of public art should consider the publics characteristics: their preconception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the interactivity of the public art is expressed through synergy between the designed object, the designer, the public audienc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teractivity is significant because it asserts that public art is open, its artistic merit is achieved through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it is only through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engagement with the public audience that the work is finally complete, and can be assessed. the concepts of interaction design, and emotional design have already been introduced to contemporary design, how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on in the design of public art which use public space as the medium is the aim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will also investigate the means of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vity of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public art,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e subjective human body and their effects. the structure of the investigations incorporates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pattern of the public users, adopting desig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from emotional design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to achieve interactivity, and finally stating the fundamental design and planning principals of public art that differentiates it from conventional urban sculpture. key words: public art, public cognition, emotional design, interaction design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附件四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孔繁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孔繁强 日期:日期:2006 年年 3 月月 13 日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附件五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孔繁强 指导教师签名: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孔繁强 指导教师签名:顾惠忠 日期:2006 年 3 月 13 日 日期:2006 年 3 月 13 日 日期:2006 年 3 月 13 日 日期:2006 年 3 月 13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图片目录 图 1 本论文构架图.13 图 2 本研究调查构架.14 图 3 环境、作品和人三方面因素关系图.31 图 4 上海、台北、东京三地公共艺术数量比较图.38 图 5 上海公共艺术设置地点件数统计图.40 图 6 台北公共艺术设置地点件数统计图.40 图 7 东京三地公共艺术设置地点件数统计图.41 图 8 上海、台北、东京功能性公共艺术比较图.42 图 9 上海、台北、东京动态公共艺术比较图.42 图 10 上海、台北、东京互动型公共艺术数量比较图.43 图 11 上海、台北、东京三地公共艺术可接近性比较图.44 图 12 台北市政府捷运南港线昆阳站电扶梯上的公共艺术旋.46 图 13 东京丸之内电车站互动公共艺术.46 图 14 东京地区功能性公共艺术案例分类.47 图 15 东京地区动态公共艺术案例.48 图 16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设置分布图 a 区.50 图 17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设置分布图 b 区 .50 图 18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设置分布图 c 区 .50 图 19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设置分布图 d 区.50 图 20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设置分布图 e 区.50 图 21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设置分布图 f 区.50 图 22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设置分布图 步行区.50 图 23 东京都立川市功能型公共艺术分类图.52 图 24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亲和性与互动性因素分析图.53 图 25 公共艺术感知体验金字塔.56 图 26 信息处模式三阶段模式.57 图 27 全息脑图 资料来源design of design原研哉 岩波书店 200457 图 28 感官和大脑的信息建筑 资料来源design of design原研哉 岩 波书店 2004.58 图 29 公共艺术造型意象语汇、公共艺术造型与观赏公众的沟通模式图.59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图 30 公共艺术造型意象感觉讯息模式图.60 图 31 m-r 环境心理模型 .62 图 32 情绪的两个构面八种状态.63 图 33 人、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互动关系示意图.66 图 34 态度的构成及表现.66 图 35 公共艺术造型意象认知图.72 图 36 对公共艺术的了解程度分析图.73 图 37 对公共艺术的认识程度分析图.73 图 38 对公共艺术的意义认知分析.73 图 39 公共艺术属性及权重.74 图 40 公众对公共艺术各属性的理想信念.75 图 41 公众对公共艺术各属性的现实态度.75 图 42 公众对公共艺术的满意度.75 图 43 互动性公共艺术方案旋转的坐具.76 图 44 互动型公共艺术态度调查分析曲线图.78 图 45 感性工学系统.79 图 46 公共艺术感性阶层类别分析图.80 图 47 美国越战纪念碑.81 图 48 盘山抗日烈士陵园.81 图 49 嗅觉园的公共艺术(日本某康复疗养院).82 图 50 听觉园的传声装置.82 图 51 纽约 33 rd. street station 月台柱子.83 图 52 德哥尔摩 station universite 车站公共艺术.83 图 53 柏林 westhafen station 本站公共艺术.83 图 54 布尔车站公共艺术.84 图 55 蒙特利尔 villa-maria 车站公共艺术 .84 图 56 鸟笼外的花园.84 图 57 日本札幌市的游具 野口勇设计.85 图 58 公共艺术、人、环境的互动关系.85 图 59 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关系.86 图 60 公共艺术与环境的互动.86 图 61 美国波士顿市的风力感应变光公共艺术.86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图 62 展示用户移动终端参与的互动游戏图像的公共艺术.87 图 63 日本福岛县海洋科学馆户外公共艺术听海.87 图 64 信息的单向传达.87 图 65 信息的双向传达.88 图 66 信息的多向传达.88 图 67 日本 札幌 国力现代美术馆动态雕塑 伊藤隆道 设计.89 图 68 美国 纽约 风动公共艺术 新宫晋 设计.89 图 69 日本札幌 艺术之森 定时动态公共艺术.89 图 70 日本东京某地铁站 公共艺术.89 图 71 感应式公共艺术工作流程.90 图 72 人体感应式光动墙.90 图 73 台北互动公共艺术旋.90 图 74 远程通讯与城市互动:城市场所和电子空间之间的关系类型.91 图 75 公共艺术(光)与自然环境信息(风)互动系统流程图.92 图 76 大阪市关西电力公司主页.93 图 77 liv lit 模拟影像.93 图 78 liv lit 与风的互动变化模拟图像.94 图 79 公共艺术(光)与人(网络终端用户)互动系统流程图.95 图 80 荷兰杜廷赫姆的互动公共艺术 d 塔.95 图 81 丝绸文化符号.97 图 82 绸都步行街动态标志性公共艺术.98 图 83 市政广场标志网络互动型公共艺术.98 图 84 绸之舞网站公众选色网页.98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表格目录 表 1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公共艺术定义的论述整理21 表 2 美日台三地公共艺术发展事务比较表29 表 3 公共艺术的构成因素35 表 4 上海、台北、东京三地公共艺术数量比较表 38 表 5 上海、台北、东京三地公共艺术设置地点件数统计表39 表 6 上海、台北、东京三地公共艺术可接近性比较表44 表 7 上海、台北、东京三地公共艺术类型比较表 45 表 8 东京都立川市功能型公共艺术分类表51 表 9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亲和性与互动性因素分析表52 表 10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案例分析表 154 表 11 东京都立川市公共艺术案例分析表 2 55 表 12 m-r 模型之趋避行为表64 表 13 问卷设计构架 69 表 14 公共艺术造型样本71 表 15 公共艺术属性及权重调查74 表 16 互动型公共艺术语意指标分析77 表 17 公共艺术造形思维及分类82 表 18 动态公共艺术的分类89 表 19 公共艺术设计流程中的互动性因素96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公共艺术作为国家文化法规在国外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自一九五九年 美国费城第一个通过艺术百分比法案1。 “百分比艺术计划”目前已在美国全国一半 左右的州,以及许多城市和乡镇实施着,它规定公共建设经费预算的一定比例(通常 是百分之一),必须运用在艺术上。而在我国,公共艺术自 80 年代以来一直以雕塑 为唯一的形式由政府规划拨款,并委托雕塑艺术家进行创作。 公共艺术的概念在国内是近两年才开始受到关注并成为热门话题。 仅 2004 年一 年内就召开了两次主题学术论坛。 在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公共艺术与城市文 化学术论坛”和由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公共艺术在中国”学术论坛, 来自全国各 地的从事城市规划、建筑、雕塑、环境艺术和文化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指出:公 共艺术不等于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而包含雕塑与景观,公共艺术的核心首先是艺术 的公共性。公共性的前提是对个人的尊重,同时公共性意味着沟通和互动,在公共 艺术领域,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看法比专家的 意见更重要,互动性比陈列性更重要。 在专家学者热烈研讨, 呼吁正确定位公共艺术的同时, 上海、 北京等城市于 2004 年相继出台了新的城市雕塑发展规划,和学术界的争鸣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照。 12 月 25 日北京市公示北京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纲要。据此,北京将建设一 批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作品,五环四个角将各出现一个地标性雕塑。 同月,上海市规划局也颁布了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按照这个规划,上海 将于 2010 年前使全市的城雕总数从目前的 1500 座左右增加到 5000 座左右, 从而实 现上海城雕事业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1 公共艺术与 60 年代晚期一些国家(政府)制定的政策有关,如“百分比艺术计划”(the percent-for-art)以及国家艺 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的“公共场所艺术计划(art in public places).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1.1.1 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中国大陆:目前尚无较为整体的公共艺术规划,而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以 北京和上海为例, 北京市拥有城市雕塑 1836 座, 据专家评审, 优良的城市雕塑 1277 座,占总数的 70%,一般的城市雕塑 544 座,占总数的 29 %,在城区和近郊区的数 据基础上,筛选出差的城市雕塑 15 座,占总数的 1%。上海市规划部门最近的普查 结果发现,上海目前有城市雕塑 1034 座,优秀作品只占 10,另有 10属劣质作 品,80作品水平平庸。 台湾地区:为了推动公共艺术,台湾当局在 1994 年至 1997 年拨出一亿元新台 币设置经费,选定新竹市、嘉义市等九个示范点,协助执行公共艺术设置,并与民 间合作,举办一连串的教育推广活动;使得公共艺术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1998 年 通过公共艺术设置办法后,更推动了台湾的公共艺术的发展。 国外:除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外,如国内一般大规模的城市雕塑规划是很少见 的,取而代之的是由美国最先实施的百分比法及公共艺术设置计划,即规定城市建 设部门要拿出项目经费的一部分做公共艺术。目前实行这个计划的国家有法国、美 国、意大利、瑞典、西德、挪威、霍兰、瑞士、丹麦、日本,其中丹麦的比例达 2%。 这些国家的公共艺术设置一般有着完整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1.1.2 研究现状 近两年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有关公共艺术议题的探讨与研究。并开始有公共 艺术的专题研讨会和论文出现。关于这些论文的研究方向可从艺术家、建筑师、规 划者及管理层面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讨;在研究内容方面可分为:公共艺术的概念、 定义、公共性、公共空间、社会性功能角色、城市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成果方 面包括:中国公共艺术目前的误区、困境与未来展望、可作为公共艺术推广作为理 论依据的论纲、公共艺术品设置后之管理与维护、以及从体制和管理上提出建议。 在这些论文研究中,大多数专家学者从理论方面高度强调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本质,但大多将重点放在社会层面、管理层面的探讨;从政府、规划实施单位、艺 术家的角度看公共艺术。但真正扮演着与公共艺术长期相处,产生各种互动的却是 一般公众。在运作层面,公共性是以互动的形式具体表现在作品、环境(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精神环境)与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公共艺术设计者)三者的关系之 中。因此从与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与环境互动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就显 得更为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1.2 研究目的 在都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品所设置的位置,往往成为地标物,会吸引人流 聚集,进而促发各种活动,令空间场所生动有凝聚力和活力。公共艺术也有可能成 为人们生活上使用的记忆地标,传递不同区域、地点,共同可以相互接受讯息并与 朋友对话的符号。由此可知公共艺术在都市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要怎样发 挥公共艺术的功能呢?公共艺术有别于一般艺术创作,它必须反映当地环境的文化 特质,是一种环境经验的表达;它所传达的社会文化意义或传达的信息必须能够引 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并引起回忆或联想。要达成这些功能的要点就在于公共艺术、 公众与环境三者间是否形成良性互动。 本研究着重从使用者的角度切入,探讨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 作品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能够达成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的构成要素、表现形 式,互动性设计元素。结合空间、环境、人的需求做全方位的思考,将艺术融入我 们的生活之中,让公众在感受创作者所传达的艺术性、独特性外,同时通过公共艺 术,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都市生命力。 归纳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讨在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与公众认知及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对应于人的感官、认知、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提出公共艺术所应具备的各 种属性,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为互动的实现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通过研究文献与案例的整理,以提供相关规划和设计单位参考。 四、运用研究结果,提供作为公共艺术规划和实践应用的设计方法。 1.3 研究流程与架构 1.3.1 论文构架 本研究在确立研究课题与目的后,进行相关文献探讨、调查分析与设计定位。 首先针对公共艺术的定义进行相关文献研究与整理,并针对公共艺术的构成元素、 互动性认知与行为做探讨。在公共艺术的定义部分,由于现存许多不同看法,因此 收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公共艺术定义的论述,以及国内现行相关制度,综合分析 比较其中同异点,并提出本研究对公共艺术之界定;再从作品因素、环境因素、人 的因素三方面来探讨公共艺术构成元素,作为之后分析公共艺术互动性设计的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参考;并收集与互动行为有关的理论。具备这些基础资料后,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公 共艺术的现况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样本分析。另外选择国外优秀范例进行公共艺 术的实地考察,将公共艺术现况资料收集与实地观察的资料汇整后,采用问卷调查 法,针对一般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态度、认知特点、情 感及行为需求,据此提出公共艺术互动性设计理念,提出实现公共艺术互动性的各 种形式及技术应用,并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去,最后提出结论与建议。(图 1)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图 1 本论文构架图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1.3.2 调查流程 本研究的调查部分流程主要分为四阶段:一、相关文献调查,二、现况资料收 集,三、实际案例调查,四、问卷调查,如图 2。首先进行相关文献调查,针对公 共艺术的相关文献、国内相关研究论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公共艺术定义的论述、 公共艺术构成元素、互动行为等,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此作为基础背景数据,再进 行公共艺术现况资料收集,针对日本、台湾等已实行公共艺术推动法案的地区所设 置而成的公共艺术做整理与分析,利用文献调查中所作的公共艺术的构成元素,对 这些公共艺术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针对不同地区的公共艺术进行分析,比较其间差 异,而后进行公共艺术及其所处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之实际案例调查,利用此观察 结果,予以整合与分析后,设计问卷,针对一般公众进行问卷调查。 图 2 本研究调查构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1.4 调查方法与内容 1.4.1 相关文献调查 首先调查公共艺术定义的相关文献,分成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公共艺术定义的论 述整理、国外专家学者对于公共艺术定义的论述整理,再综合比较其间同异点,最 后提出本研究对公共艺术的看法。对公共艺术的定义及内涵有初步的认识后,从环 境因素、作品因素、人的因素切入探讨公共艺术的构成元素,分析影响公共艺术要 素为何,分析公共艺术与美术馆陈列艺术品的差异。而后探讨互动行为,分析互动 的需求,了解产生互动的原因,影响互动程度的因素。上述资料将作为本研究的基 础理论背景,进行后续探讨。 1.4.2 公共艺术现况资料收集 本研究收集上海、台北、东京三地的公共艺术设置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予以 整合统计其结果,概略分析三地公共艺术的发展,并利用构成公共艺术元素之环境 因素(人工环境)、作品因素(空间性、功能性、亲近性、互动性),将不同地区 的公共艺术作初步的分类,比较其间差异。在设置数量、设置空间类型、形式的可 接近度、互动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现况资料收集的数据分析方式如下: (1)上海、台北、东京三地公共艺术统计与分析。 (2)从环境因素比较上海、台北、东京三地的公共艺术。 (3)从作品因素比较上海、台北、东京三地的公共艺术功能性、亲近性、 互动性。 1.4.3 实际案例调查 运用公共艺术构成元素中环境因素与作品因素的基础分析,对东京都立川市公 共艺术现况进行实地调查,透过观察、纪录、拍照等方式,撷取公共艺术所处基地 的特性、人们于该环境进行的行为与活动类型、以及人与作品的互动关系等。 1.4.4 问卷调查 在上海地区,选择具差异性的十个公共艺术样本,以问卷调查公众的认知态度, 并测试公众对目前上海地区周围环境中分布的公共艺术的满意度指数,以了解公众 对于公共艺术的心理及行为需求。问卷内容主要针对公共艺术、环境、人三者之互 动关系做探讨,分成基本资料、公共艺术认知调查、公共艺术满意度调查、公共艺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术语意指标调查四部分。由于上海的公共艺术主要以雕塑为形态,目前尚缺乏严格 意义的具互动性、机能性和亲和性的公共艺术,故本调查中展示了一件具互动性特 征的公共艺术方案,由此调查公众对公共艺术互动性的认知和态度。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2 公共艺术的文献研究与概念界定 2.1 有关公共艺术定义的相关文献 公共艺术一词在我国是艺术理论界由英文 public art 翻译而来。公共艺术的概 念近年来在中国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们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似乎还 缺乏必要界定,对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也常常是模糊的,甚至是随意的。大 多数人在习惯意识中仍倾向于将公共艺术和户外雕塑划上等号。本文认为公共艺术 在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借用,也不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城市雕塑的同义 词,公共艺术应该有它自身的规定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 史、文化的背景,它在当代中国的出现和使用不是偶然的,它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在公共事物中所呈现的开放性和民主化的进程在公共空间的反映。 本研究收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点,试图将公共艺术做一较明确的定义。 2.1.1 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公共艺术的论述整理 关于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相关的公共性问题,恐怕是专家学者们探讨最多、分歧 也最多的一个领域。主要存在如下两类观点:一类观点强调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 认为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前提;另外一类观点则更多地强调公共艺术的物质属性, 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公共空间的艺术,即公共场所的艺术。本研究收集专家学者的论 点,试图将公共艺术做一较明确的定义。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认为公共艺术的基本特质即“公共 性”。公共艺术所追求的,主要不是艺术的效果而是社会的效果;公共艺术要解决的 主要不是美化环境,而是社会的问题;它所强调的不是个人的风格,而是最大限度 地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艺术家与观众之间,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 是平等的、共享的关系。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 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与态度。2 鲁虹:深圳美术馆研究员,认为公共艺术是一个带有浓厚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概 念,而非纯艺术的概念。尽管近年来,有批评家与艺术家提出了艺术的公共性问题, 但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在中国并没有出现。3 孙振华:深圳雕塑院院长、教授。他认为公共艺术不等于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艺术的公共性。公共性的前提是对个人的尊重,同时公共性意味 着交往、沟通,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社会责任。4 吕清夫:台湾文建会公共艺术咨议委员,提出:广义而言,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品均可称之为公众艺术,至于公共艺术可能仅限于百分比公共艺术计划(percentage for art programs)之下的作品5。 陆蓉之:台湾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他在公共艺术的方位一书中提到:公共 艺术是指位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而言,它能反映基地特色,表达周遭环境;它被赋予 传达社会、文化的讯息和意义的任务,使之为一般大众了解;同时,它也激发了地 区或场所的生气及活力,促使活动产生。换言之,日常生活的活动、人与环境的情 感,均能透过公共艺术这个媒介来传达6。 黄才郎:高雄市立美术馆馆长,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他提出公共艺术可由以下 四方面交错讨论:一、置于公共空间,藉由艺术品之存在,强调对公众福利之重视。 二、艺术家将直接面对不特定的第三者。三、意识形成的流程(是由上往下或由下往 上)。四、决策应包含“使用者参与”的概念。藉由以上四种方式交错出对公共艺术 的定义。 黄健敏:建筑师,台湾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他在美国公众艺术一书中提到 公众艺术具备以下特点:一、公众艺术是讲求团队合作的艺术创作,必须与建筑师、 景观建筑师、工程师等其它专业人士协同合作。二、公众艺术以民众为服务目标, 是民众参与的艺术创作。三、公众艺术与人有更亲密的关系,人人都有机会欣赏接 触,几乎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是一种生活艺术。四、公众艺术往往需要配合 2 同 注 1 3 同 注 1 4 同 注 4 5 帝 门 艺 术 教 育 基 金 会 编 , 1997, 公 共 艺 术 研 习 会 实 录 , 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偏摆检查仪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安全用气操作培训内容课件
- 法院法庭安全培训会课件
- 法院人身安全培训课件
- 护护理规章制度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黔西南州暨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进企事业人才48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电网金融模拟试题及答案
- 加油站双体系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影视工业化制作流程与质量控制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报告
- 采光顶玻璃拆除施工方案
- 医院电梯乘坐安全培训课件
- 《公共机构建筑机电系统调适技术导则》
- 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面试
- 三年级数学简便计算300题及答案
- 生涯发展报告
- 企业活跃度分析报告
- 管理学原理说课课件
- 关于自愿放弃缴纳社保协议书
- 梦想课程《去远方》(版)分享课程
- 2023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681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