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编写技术要求.doc_第1页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编写技术要求.doc_第2页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编写技术要求.doc_第3页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编写技术要求.doc_第4页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编写技术要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编写技术要求 药材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它不仅要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而且对指导生产,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对外贸易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药材质量标准正文及起草说明部分。由于药材质量常因各因素如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加工条件、贮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对其外观性状、组织特征、理化鉴别方法、杂质限度及有关成分含量测定均应予以规定。 一、名称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名及拉丁名。按中药命名原则有关规定书写。一般应以全省多数地区习用的名称命名;如各地习用名称不一致或难以定出比较合适的名称时,可选用植物名命名。 二、来源内容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矿物药包括该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产地加工。三、性状性状主要指药材的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各药材由于来源、产地加工不同,其性状各有一定特点。根据各种药材的性状特征可以初步鉴定其真伪或优劣,将其规定在质量标准中,作为外观鉴定的依据,多植物(动)来源的,性状无明显区别者,可合并描写;有明显区别者,应分别描写,分别描写时应根据植物品种的次序:第一种全面描述,其他只分别描述与第一种的不同点。性状的观察方法主要是运用感官来鉴别。如用眼看(较细小的可借助于扩大镜或解剖镜)、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描写药材性状时, 要抓住主要特征,文字要简练,用语要准确。取样应注意代表性, 性状描述以该药材大多数常见的形态、大小为依据,个别特殊情况也可略提,除必须鲜用的药材按鲜品描述外,一般以干燥品为主,易破碎的药材,以完整者为主。有关性状数字的写法,属于名词或名词术语有关的,用中文数字一、二、三如“二唇形”,“二至三回羽状复叶”,“三出脉”等。描述数量的用阿拉伯数字1、2、3-如“叶3片”,“先端5裂”,“种子811粒”等。1性状的观察内容及描写用语:(1)形态:药材的形态与药用部位有关,每种药材的形态一般比较固定。如牛膝:呈细长圆柱形,有的稍弯曲,上端稍粗,下端较细。川|牛膝:呈近圆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细或有少数分校。叶类和花类药材干后皱缩须用水湿润,展平后观察。如艾叶: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规定完整药材和产地加工片(段块)的,可先描述完整药材,再描述产地加工片(段块)。只规定产地加工片(段块)的可不描述完整药材。 描写时对形状较典型的用“形”,如上述圆柱形等;类似的用“状”,必要时可用“形状”。如五倍子的肚倍: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形容词一般用长、宽、狭,如长圆形,宽卵形,狭披针形等。 (2)大小:指药材的长短、粗细、厚薄。规定大小时应测量较多的样品,根据有代表性的常见的药材大小尺寸,以便得出代表性的数值,特大或特小的可不概括。大小的描述,叶及花类药材一般用长、宽;根茎、茎、果实类 用长、直径;鳞茎一般用字、直径;种子类一般用长、宽或长、直径。尺寸一般写为“”cm,不足1cm写为“mm”。 (3)色泽:, 药材色泽的变化与质量有关。如黄芩主要含黄芩苷、汉黄芩苷等,如保管或加工不恰当,黄苓苷在黄芩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醛酸与黄芩素,黄芩素具有三个邻位酚羟基,易氧化成醌类而显绿色,黄芩变绿后质量降低。又如黄连以断面红黄色者为佳。这些均说明药材的色泽是衡量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色泽的描述包括下述的表面和断面色泽的内容。描写色泽时应注意,药材颜色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有的药材色泽可略有不同,因此可写为色或色、色至色。一般把质量好的色泽放在前面,二种色调组合描写的应以后一种色为主,如黄棕色即是以棕色为主。色泽描述避免使用各地理解不同的术语,如青色、土黄色、粉白色等。 (4)表面:是指药材的表面特征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或毛茸等。如党参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骨碎补: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柔软如毛,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两侧及上表面均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少数有叶柄残基及须根残留。 5)质地:指药材的软硬、坚韧、松脆、粉性等特征,常用的术语有体重质坚硬,脆,松脆,质韧,质柔软,体轻质松软,质硬而柔润有粘性,角质,肉质,富糖性,泊润等。 (6)断面:指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和状态。如易折断或不易折断。如不易折断可用切断或破碎后观察断面特征和断面的颜色,并注意折断时有无粉尘飞扬及看断面特征是否平坦或显纤维性,颗粒性,裂片状,层层剥离,粗糙疏松,角质样,胶质样,富粉性,油性,光泽等。根及根茎类或茎类还可观察其皮部与木部的比例、维管束的排列形状、射线的分布、油室等。如牛膝:断面平坦,黄棕色,微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围散有多数点状的维管束,排列成24轮。又如华山参: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皮部狭窄,术部宽广,可见细密的放射性纹理。延胡索: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苍术: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 (7)气:有些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主要是含挥发油之故。气不明显的药材,可采用切碎后手搓揉或用热水浸泡一下闻之,有的可点燃后闻,如沉香。(8)味:药材性状的味是鉴别药材时口尝的实际味觉。它与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四气五味不完全等同。药材的味与其含有的成分有关,也是衡量质量的一个方面。尝味时应注意,由于舌尖部只对甜味敏感,近舌根部对苦味敏感,所以尝时要取少量在口里咀嚼约1分钟,使舌头的各部分都接触到药液。另外,应特别注意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的药材,防止口尝时中毒。2. 各类药材描述的顺序于下:(1)植物类药材:根或根茎类:按形状、小大、表面(色泽、纹理等)、质地、断面顺序描述,断面按折断现象、色泽、皮部、木部、射线(纹理)、髓部顺序描述。如为根茎及根或根茎类,则分别描写根茎与根的不同点,相同点可合在一起描述。根有分枝的,用分枝不用分歧。药材为切片时,色泽描述用外皮色、切面色,或断面色。茎、藤茎类:按形状、大小、表面(色泽、纹理等)、质地、断面顺序描述。断面或切面按色泽、皮部、木部、射线(纹理)、髓部顺序描述。茎有分枝的也应描述。木类、按形状、大小、表面(色泽、纹理等)、质地、断面(横切面或纵切面)顺序描述。皮类:按形状、大小、外表面(色泽及纹理、皮孔等)、内表面(色泽及纹理)、质地、断面顺序描述。叶类:单叶按形态、大小、色泽(上、下表面不同的,在上、下表面中叙述)、顶端、基部、边缘、上表面、下表面、叶脉、叶柄、质地等顺序描述。如叶片基部下延成柄,则可先描述边缘,再写基部。复叶可先写总的情况(如三出复叶,单数羽状复叶等),再描述叶柄(指总柄)及小叶片的形状,最后描述小叶柄。全草类药材的叶,先写叶序,如叶柄很简单,也可放在前面如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形。叶如已破碎,可写为完整叶片皱缩破碎的可写为完整叶片展平后,皱缩而不破碎的,可写为“展平后叶片”。 花类:按花萼、花冠(或花瓣)、雄蕊、雌蕊,花梗顺序描述。花萼、花冠(或花瓣)如需分别详细描述时,按形状、小大、色泽、尖端、基部、雄蒋、雌蕊的顺序。如需突出花色者,也可放在前面描述(例如花暗红色、花萼、花冠)。花序可先叙述总的情况,再描述单花情况。(花冠用二唇形不用唇形;用萼片,不用裂片;花瓣、萼片用片或裂,雄蕊、雌蕊用个苞片用层)果实类:按形状、大小、表面、顶端、基部、果梗、质地、断面、种子顺序描述。如为产地切片,应描述片形、色泽。描述色泽时不用表面色,而用果皮(或外皮)色,切面色。如果穗入药,先描述总的果穗,然后描述单个果实。 种子类:按形状、大小、表面、色泽、顶端、基部、质地、断面顺序描述。 全草(或地上部分)类: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顺序描述。各部位描述比单一部位简要些。菌藻类:按形状、大小、表面(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顺序描述。 (2)动物类药材:按形态、大小、表面颜色(外、内)、头部、背部、胸部、腹部、尾部、质地、断面、气味顺序描述。(3)矿物类药材:结合药材的特殊性,适当引进矿物学的术语,按形态、颜色、特征、质地、断面、气味顺序描述。其用词含义与植物药略有不同。形态:包括矿物的单体,集合体及药材的形状。颜色:内外颜色一致的可不分表面,断面。特征:包括条痕、光泽、透明度、脆性、磁性、发光性、挠性等。条痕系指矿物在白素瓷板上划出痕迹的颜色。不透明矿物需做此项规定。质地:分软、硬、坚硬等三个等级,即指甲能刻划的为软(相当于矿物硬度的12.5级);小刀能刻划而指甲不能刻划的为硬(相当2.55.5级);小刀不能刻划的为坚硬(相当于5.510级)。断面:指断碎后的形态特征。如精石:砸碎后断面显层叠状。 四、鉴别鉴别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色谱鉴别及其他鉴别。1. 经验鉴别.经验鉴别是对药材的某些特性,采用直观方法进行鉴别。 .经验鉴别是一种简易可行的鉴别方法。如青黛灼烧产生紫红色的火焰,牛黄能将指甲染黄的挂甲试验等。但这些直观鉴别方法必须与易混淆品进行比较,确证其专属性后方可收载。2. 显微鉴别显微鉴别为中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用微观的方法去观察药材组织和细胞的特征。进行药材组织特征观察时,一般按植物切片技术将药材切片,经处理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制作10张片子,8张片子能观察到、每张片子观察10个视野,6个视野能观察到的特征)。切片材料的选择应有代表性。注意所取药材的采收季节,以及生长年限和取材部位对组织构造的影响,并在起草说明的材料来源项下说明这些内容。为了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可按现版药典附录有关细胞壁性质的检定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检定方法,加适当化学试剂进行鉴别。如需观察细胞的完整形态,需利用化学试剂使组织中各细胞之间的细胞间质溶解,使细胞分离。解离组织片的制法可按现版药典附录有关解离组织片项下操作。描述组织特征时,应从外至内的次序进行,对有鉴别意义的特征需详细地描述。对不易查见和不易观察的特征不要列入正文,只需在起草说明中加以补充。 显微组织特征观察的技术要求:(1)根类和根茎类药材双子叶植物的根:一般具有次生构造。横切面的组织构造从外向内的描写次序为:木栓层、皮层和维管束三个部分,少数还有髓部。木栓层:注意木栓细胞层数、形状、大小、排列情况,有否内含物(如色素等)。皮层:为次生皮层,即栓内层。其皮层薄壁细胞组织有贮藏养料的功能,注意其细胞内含物(淀粉、草酸钙结晶等)。维管束:次生韧皮部围绕次生木质部。注意从射线的向外向内延伸和部位来确定韧皮部和木质部的位置。初生木质部位于根的中央,其原生木质部束呈星角状,星角的数目随科属种类不同而异,具有鉴定意义,并注意韧皮部有无韧皮纤维,分泌组织及木质部导管的分布及排列情况。 某些膨大的根除次生构造外,还具三生构造,注意其额外形成层产生部位。与正常形成层同心的,则维管束组织横切面成数环状;与正常形成层不同心的,在韧皮部外方的皮部各自产生异型维管束,横切面形成星点或云锦状花纹。少数根类药材次生构造不发达,无木栓层,仅外侧皮层细胞木栓化。注意这类根的构造内皮层明显,初生木质部未分化到中央,使中央为薄壁组织区域,形成明显髓部。单子叶植物的根:其根一般具初生构造。横切面组织特征从外向内的描述次序为表皮、皮层、中柱和髓部。表皮:注意表皮细胞壁有否木栓化或切向分裂为多层细胞形成根被。皮层:常占根的大部分,注意细胞内含物和内皮层细胞凯氏点明显与否。中柱:占根的小部分。注意初生木质部分与初生韧皮部间隔排列形成星角的数目随科属种类不同而异,具有鉴别意义。髓部:髓部明显。双子叶植物的根茎与根的组织描述注意点相同,仅根茎均有髓部。单子叶植物的根茎与根的组织描述注意点相同,仅根茎的中柱有多数维管束散在,髓部不明显。 (2)茎类药材:茎类药材的横切面组织特征,从外向内的描述次序为:表皮、木栓层、皮层、中柱鞘、中柱、髓部。一般应注意以下方面特征:表皮:幼嫩茎初生构造最外一层细胞,注意外壁有否角质化,有无毛茸和气孔器。单子叶植物茎表皮上细胞外壁有时附有硅质沉淀。木栓层:为茎次生构造的保护组织。注意木栓细胞形状、层数、壁增厚情况以及木栓形成层产生的位置。皮层:在横切面所占的比例。初生构造的皮层注意有无厚角细胞或厚壁组织。注意观察皮层的细胞形态及内含物。中柱鞘:是否明显存在或转化成厚壁组织(纤维、石细胞)。中柱: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组成。韧皮部:注意韧皮射线有否外宽内窄的膨胀射线的形态,韧皮薄壁组织中有无厚壁细胞(纤维、石细胞),成带或成群。形成层:是否明显。木本植物的茎一般成环状。藤本和大部分草本植物的茎束问形成层不明显或不分化,因此形成明显车轮纹的横断面特征。木质部:注意导管、木薄壁细胞、木纤维的形状和排列情况。木射线和木纤维仅存在于次生木质部。射线常12列,与根明显不同。 髓部:注意细胞有无圆形单纹孔。注意有的茎在髓部外缘,初生木质部内有一部分细胞分化为内生韧皮部,形成双韧型维管束。它还可以分化成纤维,形成环髓纤维。茎类药材组织特征鉴别,除应注意以上各类组织的排列,各种细胞(特别是石细胞、纤维)的分布外,还应注意草酸钙结晶、淀粉粒的有无,及它们的形状、大小等。中柱鞘纤维、韧皮纤维和木纤维等厚壁组织,应通过组织解离方法观察它们的形状,壁的厚度,有无壁孔和分隔以及木化程度等。 茎的维管束数目随植物种类而不同,而同株植物茎的上下部位的维管束数目也有变化。幼茎近根部基数最小(称最小常数),以后随着新叶产生,维管束数目增多达到最高限度(称最大常数)以后不再增加,而逐步减少至茎顶端最小数后不再减少。(3)皮类药材:皮类药材的横切面先观察各部分组织界限、厚度。各部位在观察时应注意以下方面特征: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三部分。木栓层:应注意木栓细胞长宽度,细胞壁增厚性质(木栓化、木质),是否均匀增厚、方位(内壁、外壁、侧壁),增厚处有无壁孔和层纹。并观察木栓细胞的内含物(色块等)。 木栓形成层:为一列扁平薄壁细胞。栓内层:与皮层常不易区分,注意有无厚壁组织存在,其存在的位置是否紧贴木栓形成层。皮层:注意有无厚壁组织(纤维、石细胞)、分泌组织(油室、乳管)、分泌细胞(油细胞、粘液细胞)、内含物(淀粉粒、草酸钙结品)。中柱鞘:有无厚壁组织(纤维、石细胞)以及它们的形态、排列情况。在中柱鞘部位常有石细胞群或纤维同石细胞群形成的环带。 韧皮部:占皮类药材的大部分。由韧皮射线和韧皮束组成。观察韧皮射线的宽度(细胞列数)、形状(平直、弯曲或呈漏斗状的膨胀射线)。观察韧皮束有无厚壁组织以及它们的形状,壁的厚度、壁孔和木化程度、分布情况(单个,或成束或成环带)。注意韧皮部薄壁组织中有无分泌细胞(油细胞、粘液细胞)和内含物(淀粉粒、草酸钙结晶等)。(4)木类药材:木类药材是木本植物树干或根部形成层以内部位。药用一般用心材。心材色泽较深,积累物质(油树脂等)也较多。木类药材的组织构造一般从以下三个切面去观察。横切面:主要观察导管特征,木薄壁细胞与导管的排列方式以及木纤维和木射线情况。木薄壁细胞与导管排列的方式有傍管木薄壁组织(分环管、翼状、带状形式);离管木薄壁组织(分层状、切向带状形式);界限木薄壁细胞(分发端和顶生形式)。木纤维数量,所占比例。木射线的宽度,有几列细胞组成,观察1mm宽度中有几条射线。 径向纵切面:主要观察导管、管胞、木纤维的长度、壁厚度及壁上的孔。观察射线的高度(有几个细胞组成)和射线的类型(有同型细胞射线和异型细胞射线)。切向纵切面:主要观察木射线高度和宽度以及射线的类型。(5)叶类药材:叶类药材的组织显微鉴别主要观察叶的表皮(上、下)、叶肉及叶中脉三个部位特征。一般作通过中脉的横切面观察外,还应作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制片。表皮:表皮细胞多为一层组织,通常紧密相接。横切面观察时,多呈略扁平或近方形的细胞。表面观时一般多为略等径性的多边形细胞。各种表皮细胞的垂周壁显不同程度的平直或弯曲。有的有念珠状增厚。表皮细胞上有无毛茸,毛茸的类型,腺毛与非腺毛组成细胞数和形态以及气孔器的类型、密度和气孔指数均为叶类中药鉴定上的重要特征 叶肉:栅栏组织观察细胞层数,长度,占叶肉的比例,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海绵组织观察占叶肉的比例,有否草酸钙结晶,有无含分泌组织(粘液细胞、油室、腺毛等)存在,其形状及分布情况。主脉:与茎结构相似。一般叶的中脉上下表皮内方常有数层厚角组织。亦有少数中脉部位有栅栏组织通过。(6)花类药材:花类药材的显微鉴别一般作表面制片和粉末装片观察。雄蕊部分:主要观察花粉粒。注意其形状、大小、色泽、萌发孔数目、外壁厚度、表面的纹饰(雕纹)或刺状突起。如花粉粒不是圆形或类圆形,就需从极面观和赤道面观去观察。 雌蕊部分:主要观察柱头表皮细胞是否呈乳头状突起或分化成毛状物;观察子房细胞壁增厚情况,有无草酸钙结晶。花瓣、萼片:是叶的变态,结构与叶相似,但没有叶肉分化。表面观,注意花瓣上表皮细胞乳头状或毛茸状突起,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7)果实类药材:果实类药材的显微构造特征主要观察果皮。果皮分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三个部分。外果皮:与叶的下表皮相当,通常1列细胞,外被角质层。观察表皮细胞有无附属物(如非腺毛、腺毛、腺鳞等存在;有无气孔和含有色物质;有无嵌有油细胞。表面观时.注意观察角质层增厚的纹理形状或成细的颗粒状突起。 中果皮:据果实类型不同有很大的变异。注意有无厚壁组织石细胞、纤维和分泌细胞(油细胞)、油室、油管、乳汁管组织等。有细小的维管束通过。.内果皮:与叶的上表皮相当,通常1列细胞。注意其构成大多为1列薄壁细胞或.多层细胞(薄壁细胞和石细胞混在一起)组成;也有均是石细胞或多层石细胞组成;也有.58个狭长薄壁细胞并列为一群,各群斜角相联成镶嵌状排列;也有由纤维组成,纤维呈交错排列。(8)种子类药材:其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在种皮。观察时应注意表皮层细胞形状,有否分化成非腺毛或木化的狭长的栅状细胞或石细胞。注意表皮层以下有否栅状细胞层(观.察有无光辉带)、油细胞层、色素层或石细胞层。胚乳和胚中的糊粉粒的形状、大小及其构造常依植物种类而异,亦有鉴定意义。 (9)动物类药材:根据动物类药材各部位的组织特征进行鉴别。.(10)矿物类药材:参考有关专业资料进行鉴别。以上组织特征用组织简图(墨线图)表示整个组织轮廓,简图的各部位用文字标明。.对有特征的部位必要时用组织详图或粉末特征图(显微摄影照片)表示。.3.理化鉴别.理化鉴别是通过检测反映中药材所含活性成分、有效部位、特征成分的理化性质,借以鉴别药材真伪的项目。由于理化鉴别,如呈色反应、沉淀反应、荧光反应等一般均属功能团的鉴别反应,凡有相同功能团的成分均可能呈正反应,专属性不强,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不宜作为质量标准中的最终鉴别项目,只有在文献报道该类成分在此药材中确实存在或有实验依据,经过比较研究确证无干扰,并有一定的特征性,重现性好的情况下,建立理化鉴别才有意义。理化鉴别书写格式可参照中国药典一部药材鉴别类同项目。 理化鉴别所用的化学试剂,应尽量采用药典附录中已收载的,如因特殊需要改变浓度或采用新的试药时,在出现处之后用括号写明配制方法。4.色谱鉴别:色谱鉴别是利用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别的手段。薄层色谱鉴别有广阔的前途,薄层鉴别可以在一块层析板上容纳多个样品及出现多个信息(斑点、色泽、rf.值等),特别适合于天然药物。色谱鉴别具有分离和鉴定的双重作用,只要一些特征斑点(甚致是未知成分)具再现性,就可以作为确认依据。由于目前所用器材的限制和操作中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所以这一技术易学难精,为了提高试验的重现性、可操作性及分离度等,在拟定tlc鉴别时,一定要进行系统适用性试验(如温度、相对湿度、实验器材、耐用性等)的研究。气相色谱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鉴别,一般结合含量测定进行。液相色谱目前直接用于中药材鉴别的为数极少,在其他手段无法鉴别时,也可采用。指纹图谱对复杂的色谱鉴别可提供较丰富的特征信息,有时可以给出种间的区别特征,但难度大,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足够的样本数量并应具充分代表性,实验具重现性和再现性才可选用,一般宜作内控方法应用。(4)色谱鉴别的书写格式均参照中国药典书写。 五、检查药材质量标准中的“检查”项是指药材中可能掺入的一些杂质以及与药品质量有关的项目,根据品种不同或具体情况,具有不同检查内容的检查项是保证质量的重要项目之一。检查的内容主要为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膨胀度、水中不溶物、重金属、砷盐、吸收度、色度、酸败度、农药残留量等。1.植物类药材检查根据中药材的具体情况制订对质量有影响的检查项目。如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膨胀度、水中不溶物、重金属、砷盐、吸收度、色度等等。如可能混有其他物质, 例如农药残留量等也应酌情检查, 并在起草说明中可提供检测方法及积累数据,作为审评时参考。如有必要,可将这些方法写入标准之中作为控制质量依据。 2.油脂类药材检查油脂类中药多由植物种子或其他部位经压榨或提取制备而得。除中国药典附录脂肪油检验外,此类中药提取过程中多要接触金属容器,可考虑作重金属检查。某些油脂类中药中掺杂其他廉价油脂或有害物质,必须予以重视,并应列检查项目如中国药典茶油中需检查桐油和棉子油,有的油脂类药材应检查酸败度。 3.动物类药材检查动物类药材如含水分较多时,易霉坏变质,故应规定水分检查。一些动物类药在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带有腐败气的碱性物质,影响药材质量和安全有效性,可以规定挥发性碱性(挥发性盐基氮)物质的限量检查。4.矿物类药材检查矿物类中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有的虽然经精制,仍易夹有杂质及有害物质,必须加以检查并规定限度。例如检查重金属砷盐、铁盐及锌盐,干燥失重等项目。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收载哪些项目。检查方法可参阅中国药典以及有关资料。 有关检查项目的说明:杂质:可按中国药典附录杂质检查法检查。药用部分比例:为保证药品质量,有的药材需规定药用的比例。例如薄荷中叶的比例不得少于30%,山茱萸中果核,果梗不得过3%。灰分:灰分分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易夹杂泥沙药材或对难以加工处理和炮制时也不易除去泥沙的药材,应规定总灰分。同一药材来源不同,其总灰分含量也会相差悬殊。因此需多产地(或多购进地)的产品进行测定后,再订出总灰分限度。生理灰分高的和差异大的药材,应规定酸不溶性灰分。 水分:是影响药材质量重要因素之一。水分限度制定应考虑南北气候、温度、湿度差异较大,以及药材包装、贮运的实际情况。酸败度:酸败是指含油脂类药材在贮藏过程中,与空气、光线接触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后,产生低分子醛类、酮类和游离脂肪酸化合物所而引起的特异性剌激嗅味(俗称哈喇味),药材的酸败影响了其感观和内在质量。本检查系通过酸值、羟基值或过氧化值的测定,以控制含油脂种子类的酸败程度。酸败度限度制订要与药材外观性状或与经验鉴别结合起来,上述各值与药材泛油程度有明显相关性的才能制定限度。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系指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咸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中药材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量的方法。方法照中国药典附录“砷、汞、铅、镉、铜测定法”。砷盐:中国药典用古蔡氏法或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二种方法检测,亦可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检测。一般中药(或其制剂)多为有机药物,因砷在分子中可能以有机状态结合,如有机结构不加以破坏则砷盐不易检出。因此,必须首先对样品的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后再作检查。常用的分解方法有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尤以对含糖量高者为宜)即是用硝酸一高氯酸、硫酸进行加热使有机物质分解;干法(灰化法),用氧化镁、10%硝酸镁溶液,蒸干后,550c。炽灼3-4小时使完全灰化,。也可参阅中国药典(1990版)一部阿胶硝盐检查方法。对新药需作有机破坏与不经有机破坏的试验对比,以确定何种处理对检查砷盐更为正确。砷盐限度一般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其他项目:对某些药材炮制是否得当应作检查,可考虑用提取后比色法或薄层色谱法,例如制川乌、制草乌、附子如炮制不当,则含有毒的酯型生物碱会引起中毒,故需检查并规定限度。有的药材由于寄生于有毒植物而产生有害物质,亦须加以检查,如寄生于夹竹桃树上的桑寄生即有明显的强心苷反应,具毒性,故应检查强心苷,以控制有毒夹竹桃寄生的混入;如寄生于马桑上,应检查有毒成分印度防己毒素,以控制马桑寄生的混入。制定检查项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测定数据以确定是否在正文中收载以上各项。检查中凡规定有限度指标的品种,要有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数据。 六、浸出物某些药材确实无法建立含量测定项,并且证明浸出物的指标能明显区别药材的质量优劣的,可建立浸出物测定项,测定其浸出物须具有针对性和控制质量的意义。选择浸出溶剂时,可结合用药习惯、药材质地及已知化学成分类别等适宜的溶剂。也可与“鉴别”项相结合,采用鉴别中提取成分的溶剂。一般要用不同溶剂测试,例如某药材含水溶性及脂溶性有效成分,可用水、甲醇或乙醇作溶剂以测浸出物量。经试验比较,标准正文中可收载较为适宜的浸出物,并提供选择所用溶剂的依据。要有多产地样品(不低于三批)实测数据来制订限量指标(以干燥品计)。 七、含量测定(参照中国药典附录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材含有多种成分,难确以定某一化学成分是中医用药的唯一有效成分,有些尚不一定能与中医用药疗效完全吻合,或与临床疗效直接地比较。然而药物作用必定有其物质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择其具生理活性的主要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之一,建立含量测定项目评价药物的内在质量,并衡量其商品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及产品是否稳定,是完全必要的。 1.项目选定原则(1)药材均应进行含量测定项目的研究。(2)活性成分清楚的可进行针对性定量;大类成分如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清楚的,可对总成分进行测定;含挥发油成分的,可测定挥发油含量。2.含量测定方法:含量测定方法很多,常用的如经典分析方法(容量法、重量法)、分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其它理化检测方法以及生物测定法等。含量测定方法考察:无论是引用中国药典、文献收载的与其相同成分的测定方法或自行建立的新方法,但都必须进行方法学考察研究,一般考察项目如下(1)提取条件的选定(2)分离、纯化。方法是否能有效排除非检测成分的干扰。特别是采用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更应注意此点,以提高分析准确性并可保护色谱柱。(3)测定条件的选择。如分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色谱法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液相色谱法中固定相、流动相、内标物的选择,薄层扫描法层析与扫描条件的选择等。(4)线性关系的考察。分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一般须制备标准曲线,用以确定取样量并计算含量,而色谱法均采用对照品比较法、外标或内标法测定。 采用薄层扫描法时,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在有限的展距内斑点较多,内标物的选择和插入均比较困难,因此常用外标法,但首先也应进行线性考察。线性关系考察的内容包括:样品浓度与峰面积或峰高是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即适用的样品点样或进祥量的确定;直线是否通过原点,以确定是以单水平校正法或二水平校正法即一点法或二点法测定并计算。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即值,通常要求0.999以上,薄层扫描法可在0.995以上。(参照中国药典附录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5)测定方法的稳定性试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法或薄层扫描法等测定时,应对被测液或薄层色谱色斑的吸收值稳定性进行考察,一般可选数个时间间隔点,分别测定,比较测得结果,判断其稳定情况,以确定适当的测定时间。 (6)重复性试验:参照中国药典附录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试验。 (7)回收率试验:药材含量测定回收率试验,采用加样回收,即于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药材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被测定成分纯品,依法测定,用实测值与原样品中含被测成分量之差,除以加入纯品量计算回收率。须注意纯品的加入量与取样量中被测成分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纯品加入量与样品量可在1:1左右。回收率试验至少需进行6次试验,或设计3个不同浓度,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含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回收率要求一般应在95105%。 (8) 耐用性:(9)样品测定:以说明所建方法的应用情况,至少测三批样品。以上方法考察试验与结果均应记述于起草说明中。4.含量限幅度的制定:可根据传统鉴别经验,将药材样品依质量优劣顺序排列,如所测成分含量高低与之相应,则把质次但仍可药用者取为限。如无传统鉴别经验或测得值与经验鉴定不相关,则可根据样品检测实际情况规定,留有余地,做为暂行限度。必须强调的是,含量限度的制定应有足够的、具代表性的样品数据为基础(不低于三批)实测数据来制订限量指标,中药含量限度规定的方式,可规定幅度,如部颁标准中进口西洋参,人参总皂苷为5.o10.0%。毒剧药则必须规定幅度,如2010版一部规定马钱子中含士的宁为1.202.20%。在保证药物成分对临床安全和疗效稳定的情况下,含量测定也可用限 度表示。如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规定黄芩中含黄芩苷不得少于9.0%。药材质量标准正文及起草说明部分应按中国药典格式及国家药品工作手册第三版的规定书写。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应写明其它经过试验后不成熟或失败的情况,正文中未能收载的试验方法和项目的理由及全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