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摘摘 要要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两大核心之一, 是素质教育的重心 工作。但是,由于缺少对学生道德情绪发展的关注与研究,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 实效性比较低。表现为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以及学生道德行为的失真。为了探讨 青少年道德情绪发展的有效模式,对青少年犯罪的改造提供相应的依据,并对预 防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供有效范式,从而教会学生“责任、知耻、 感恩” 。研究选取了道德情绪领域的内疚、羞耻、感恩做为切入点,采用故事情 境法、自我报告法等方法,通过系列研究探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内疚、羞耻、感 恩在年龄上的转折期,以及探讨犯罪青少年、普通青少年、道德楷模在内疚、羞 耻、感恩上的差异,探讨对于不同对象和在不同情境下,普通青少年、犯罪青少 年、道德楷模的内疚、羞耻、感恩的差异,并通过实验干预的方法为犯罪青少年 的改造工作提供依据,加强学生的内疚、羞耻、感恩,增强学生的文明素质、公 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普通青少年、犯罪青少年、道德楷模的内疚、羞耻、感恩差异显著。道德楷 模的内疚、羞耻、感恩最高,其次为普通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 恩最低。感恩的转折期在二年级到四年级之间。内疚的转折期在四年级到六年级 之间。羞耻的转折期在四年级到六年级之间。十年级时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 恩的发展达到最高。从年龄的角度,感恩的转折期出现在九岁到十二岁。内疚的 转折期在十岁到十三岁。羞耻的转折期在十一岁到十三岁。其中,十一岁时感恩 比较低。十二岁时,内疚感高,而羞耻感低。十七岁时,内疚、羞耻、感恩分别 最高。 2普通青少年对父母的内疚感最高,其次为好友,再次为关系不好的人,对于 陌生人的内疚感最低。犯罪青少年对不同对象的内疚感依次为父母、朋友、陌生 人,关系不好的人。道德楷模对不同对象的内疚感差异不显著。 3普通青少年和道德楷模对身体伤害、财产伤害、名誉伤害、辜负他人信任的 内疚感差异不显著, 犯罪青少年对不同伤害的内疚感依次为财产伤害、 身体伤害、 辜他人信任、名誉伤害。 4对于不同事件类型,青少年的羞耻感存在差异。对于不同对象,青少年的感 iii 恩存在差异。 5. 干预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关键词:内疚,羞耻,感恩,青少年,干预 iv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works in school education.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research of moral emotion. the effec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s not very well , performance for the rise in juvenile delinquency rates, as well as distortion of ethical behavior of students. choosing guilt, shame and gratitude in moral emotion fiel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 virtual model, prevent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using situational simulated method,self-report method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ages for teenagers, and discuss the difference of adolescent offenders, teenagers and moral models. using intervention to find a virtual way to improve teenagers guilt, shame and gratitud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eenagers, the adolescent offenders and the moral models in guilt, shame, gratitude. the guilt, shame and gratitude of the moral models is the highest, the adolescent offenders guilt, shame, gratitude is the lowest. in grade 2 to 4, teenagers gratitude changed, in grade 4 to 6, teenagers guilt changed, in grade 4 to 6, teenagers shame changed. the highest grade of teenagers guilt, shame and gratitude is in grade 10. from the aspect of age, teenagers gratitude changed at 9 to 12, teenagers guilt changed at 10 to 13, teenagers shame changed at 11 to 13. at the age of 17, teenagers guilt, gratitude, shame developed the highest. 2. teenager feel guilt toward parents most, and then friends, non-relationship person, and last the strangers. the adolescent offenders feel guilt towards parents, friends, the strangers and non-relationship pers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ll the person for moral models. 3. teenagers and moral models fee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 body hurts, belongings hurts, reputation hurts, and betrayed others trust. the adolescent offenders feel guilt for belongings hurts, body hurts, betrayed others trust and reputation hurts. 4.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affairs for teenagers shame, and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eenagers gratitude. v 5.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for teenagers guilt, shame and gratitude after intervention. key words: guilt, shame, gratitude, teenagers, intervention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_ 王 爽 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 1 1 引言引言 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大核心,是青少年成才的两 大衡量指标。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 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尤其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被摆在了至 关重要的位置。搞好青少年道德教育是造就优秀青年的当务之急,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 方向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百年大计。 然而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实效性低下成为困惑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难题。 众多青少年问题出现,表现为几点:1 “问题”学生增多,表现为无故旷课、打架斗殴、 厌恶学习、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中 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 罪总数的 70%以上,且犯罪的成人化倾向严重,手段残暴恶劣。2学生思想品德失真, 知行脱节。比如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中要求学生要爱劳动,但孩子回到家就完全不是一 回事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认知、忽视情感;偏重外在灌输、 缺乏主动内化。长期以来,人们把道德的心理结构划分为四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 绪、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并且很自然地把德育过程描述成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持之以恒和导之以行的过程。然而,受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影响,当前学校在开展 思想道德教育时,以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对道德知识的传授。而道德认知 的提高并不等于道德行为的改善。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内化或转化过程中,缺少中 介和动力。如果只关注于道德认知的发展,而不着眼于唤醒儿童的内在动机,儿童没有 情感体验的机会,因此容易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差。 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就开始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道德内化的核心在于道德情绪的 发展。如果不培养儿童的道德情绪,道德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谓道德情绪, 是情绪的种高级形式,是人们依据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意 图及行为时所产生的种情绪状态。换句话说,道德情绪就是能够驱动道德行为,影响 严多佳,邱杰.(2008).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防治.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5):59-622. 蔡芸. (2002).析培养道德情绪的心理途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0 (1):37-39. 秦初生. (2007).我国德育实效性低的症结及措施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 6):38-41. 王立菲. (2007).我国小学生道德情绪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当代教育论坛,10:44-45. 王 爽 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 2 个体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形成的相关情绪。 道德情绪驱动道德行为,影响个体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首先,道德情绪能够激发和引导道德认识,能够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的转化, 能够引发和支持道德行为。乔建中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投入”与“产出”明显失衡 的反思中,结合情绪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道德情绪能够促进道德教育的接受、 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动机的内化、道德意志的发挥和道德行为的自律。邹红(1998) 也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道德情绪对德育过程的影响。国外学者 ben- zeev阐述了道德情 绪的三大价值:对道德情境和道德行为的认知与评价、为道德行为提供动机能量以及将 自我的道德观展现于他人等。其次,道德情绪可以强化道德行为。当个体做出道德行 为时,就会产生愉快、满意、欣慰等积极情绪,这些积极情绪起着自我激励的作用,它 是对道德行为的最佳奖赏,它将有利于道德行为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道德情绪领域,有研究者将道德情绪划分为两大类和两小类家族。两大类家族 是“谴责他人的”家族,包括:轻视、愤怒和厌恶(以及它们进一步的变型,如义愤和 憎恨)和“自我意识”家族,包括羞耻、尴尬和内疚。两个小家族是他人痛苦的家 族和“称赞他人”的家族(感恩和崇敬) 。在这些道德情绪家族里,内疚,羞耻和感恩 对于儿童道德行为对发展起着明显的作用。内疚和羞耻作为人类高度社会化的负性道德 情绪体验,既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不良事件进行认知和评价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个体 后续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且都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也有研究者提出,如何让儿童掌握道德概念、体验罪恶感或羞耻心的道德情绪正是德育 与情绪教育的重点。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绪,对儿 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研究者认为,当人们没达到道德标准或者义务时,人们 就会形成内疚或羞耻。当人们成为亲社会行为的受益者的时候,就会产生感激心情,就 是感恩11。 侯晓晖.(2008).聚焦情绪与道德发展:各派心理学理论观.现代教育科学,1:6-27. 蔡芸. (2002).析培养道德情绪的心理途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0 (1) :37-39. 乔建中. (2002).道德教育的心理基础(pp. 134-144).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邹红.(1998).浅谈德育过程中的情绪因素.江西教育科研, 2:40-41. ben- zeev. (2000).the subtlety of emo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43-265. ekman p.(1992a). are there basic emo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99:550-553. ekman p.(1992a). are there basic emo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99:550-553. 高学德.(2006).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刘建岭. (2005).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jeffrey j. froh, william j. sefick, robert a. (2008). emmons.counting blessings in early adolesc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6:213-233. 11 刘建岭. (2005).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王 爽 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 3 所以,探讨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具有重要的意义。20 世纪 60 年代的研究 主要注重研究内疚的结果, 研究者们发现, 由于违规产生的内疚会激发随后的助人行为, 以及违规者的顺从。80 年代后,研究者采用自我报告法研究内疚产生的原因,发现人 际冲突、忽视同伴和不公平的分享都会导致内疚。之后的研究都集中在内疚与羞耻的 差异上。研究者认为内疚和羞耻在诱发情境上、现象学、预后反应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所以, 以往研究大都集中在内疚产生的原因、 内疚的结果以及内疚与羞愧的区分上, 但是很少有研究对儿童、 青少年内疚、 羞耻发展的特点做出研究。 而在感恩的研究领域, 长期以来,在国外,感恩受到哲学家,神学家,一些创作者的推崇,但在心理学的领域 一直是被忽略的。在近几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广泛感恩及其德育 价值了。尤其在过去的五年里,感恩的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第28届世界 心理学大会中,有6篇报告谈到了感恩,分别涉及到了感恩在人际交往中爱恨互相转换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感恩表达语与道歉表达语的区别问题,感恩作为社会支持和幸福感 的中介,感戴在成就归因中的作用,缺乏感恩的工作环境可能使员工形成消极的工作态 度,以及感恩是否在情绪信号识别中起作用。国外的研究多关注一下几个领域。一:感 恩言语行为研究。比如戈登(b gordon)以日本人为研究对象对感恩的言语行为进行了 研究,发现日本人通常使用一些限制的表达语、形容词以及其他的强化语来表达感激心 情。二:感恩与人格方面的研究。比如saucier & goldberg的研究发现,感恩与宜人性 呈高相关,与开放性呈低相关。三:感恩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比如adler 等人强调感 恩与幸福感紧密联系,感恩与对生活更积极联系起来。四:感恩与健康的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具有感恩倾向的人更好的睡眠质量,更稳定的心率,同时他们有较低的抑郁 baumeister r f, stillwell a m, heatherton t f. (1994). guilt : an interpersonal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15(2):243-267. baumeister r f, stillwell a m, heatherton t f. guilt. (1994). an interpersonal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15(2):243-267. 张海芳. (2006). 羞耻和内疚的差异探索.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2(4):24-27. emmons, r. a. (2004).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an introduction. in r. a. emmons & m. e. mccullou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pp.3-1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cullough, m e, emmons, r a, & tsang j. (2002).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 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112-127. emmons, r. a., & crumpler, c. a. (2000). gratitude as a human strength: appraising the evidence.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56-69.)wood, a m, joseph s., & linley, p a. (2007a). gratitude: the parent of all virtues. the psychologist, 20:1821. gordon b. (1999).analysis of gratitude speech act, 5. saucier g, goldberg l r. (1998).what is beyond the big f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6:495-524. wood, a m., maltby, j, stewart, n, & joseph, s. (2008). conceptualizing gratitude and appreciation as a unitary personality trai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 619-630. 王 爽 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 4 和负性情绪。而且国外的研究一直以成年作为被试,导致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的 研究的缺乏。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对感恩也有所关注,在国内感恩心理学一个新的研 究领域,可检索的文献数量却非常少。 综上,内疚、羞耻、感恩成为当前道德情绪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在内疚、 羞耻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往往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内疚和羞耻的差异和感恩与其他变量的 关系的研究上,缺少对特定人群内疚、羞耻、感恩的发展情况作为系统的探讨。而且, 以往的研究往往是以大学生或者中学生为被试,而其它群体的内疚、羞耻和感恩关系是 否具有不同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尤其是在荣辱观教育的当下, 对儿童、 青少年的内疚、 羞耻和感恩的研究对学生的道德建设以及提高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具有很重大意义。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2.1 内疚、羞耻、感恩内疚、羞耻、感恩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2.1.1 内疚的相关研究内疚的相关研究 内疚的概念界定 内疚 (guilt) 在 牛津英语词典 中被解释为“因做错某事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 心理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 “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准则时产生的一种悔恨、自责的情感体验。”社 会心理学词典将内疚定义为:人做了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后产生的一种惭愧、不安 或自责的情感体验。hoffman(1984)认为内疚是个体危害了别人的行为,或违反了道 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反省,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harre(1996)认为内 疚是违反了某些由权威制定的规则的结果。dianne等认为内疚是儿童在意识到自己违 反了道德规则,而必须为这些违规行为负责任时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绪体验。总的 emmons, r. a., & mccullough, m. e. (2003).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377-389. jeffrey j. froh, william j. sefick, robert a. emmons. (2008). counting blessings in early adolesc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6 : 21323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 (1997). 北京:商务印书馆, 66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编. (2002).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399.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 (2003).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859. 费穗宇,张潘仕主编. (1988). 社会心理学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35. tangney j p, wagner p e, fletcher c, framzow r. (1992).shamed into anger? the relation of shame and guilt to anger and self-reported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669-675. 施承孙,钱铭怡. (1999).羞耻和内疚的差异.心理学动态, 7(1):35-38. 高学德.(2006).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daeg d k, mott de.gale.(1998).encyclopedia of childhood & adolescence. gale research. 王 爽 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 5 来说,内疚是由于个体做错了事或自己的行为伤害了他人(辜负了他人信任)或违反了 规则而产生的带有惭愧、不安、自责的内心情绪体验。 内疚的理论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最早对内疚进行了论述。但是,他所指的内疚并非源自伤害他人,而是指 个体在幼儿时受到父母惩罚或遭到抛弃后所引发的焦虑状态。当个体焦虑激发后,首先 指向他的父母,然后再指向其他人。如果焦虑激发出来,那么它就会转化为指向幼儿自 己的内疚。按弗洛伊德的话说,“源于外部的来自于具有威胁性的不愉快、爱的丧失以 及外部权威的惩罚,已经转变为内部持续的不愉快,一种具有内疚感的紧张就产生 了。” 。之后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认为,内疚是由于“自我”违背了“超我”的道 德要求。埃里克森(1950)认为内疚产生于幼儿期(4 岁7 岁) ,源于父母对儿童的 要求过高导致的过分自我控制,当儿童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便产生内疚感。后弗洛伊 德主义精神病学家的 weiss 和 sampson(1996,2000)认为(无意识)内疚产生于人们 在追求重要个人目标时对损害自己与重要他人密切关系的恐惧,而并不是由于对父母惩 罚的恐惧而产生的。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的存在主义学者罗洛 梅认为内疚是丧失或分离的结果。他提出了存 在内疚 (existential guilt)的概念,并定义了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潜力丧失的结果。 第二种形式是与同伴分离的结果。第三种形式是与自然分离的结果。 (4)情绪分化理论)情绪分化理论 伊扎德(izard)提出内疚与其他情绪一样,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内疚是 良心中最主要的。成熟的良心状态与情绪相联系。内疚之所以成为良心中最重要的是因 为,内疚体验与内疚源联系起来。内疚反应行为之间的平衡表明了个体良心和品行 上的成熟。这种在良心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内疚认知定向,伊扎德称之为“责任感” , 它影响了个体的行为使得内疚感减轻。 高学德.(2006).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王蓓.(2003). 虚拟内疚的机制及其德育价值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方富熹,方格. 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42-45. 高学德.(2006).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杨韶刚.( 1999).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 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07-108. izard c e.(1977). human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 430-432. 王 爽 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 6 此外,研究者认为当个体违反了道德规范就会诱发内疚。尤其是伤害了他人的时 候。baumeister、stillwell和 heatherton认为内疚主要发生在群居关系中。并不是造成 伤害就能诱发内疚,如果伤害行为还给自己与被害者的交往关系带来威胁,才会诱发最 强烈的内疚。一些成年人会因为伤害了陌生人而感到内疚,但是与疏远的关系相比,亲 密关系会诱发更强烈的内疚。 内疚的德育功能 内疚会促使个体帮助受伤害者或者弥补其伤害行为。研究者认为内疚是对自己具体 行为违反了规则的消极评价,是一种内心的不舒适,由内疚激发的动机和行为会倾向于 产生弥补行为,如道歉、弥补等。williams 和 chapman等的研究显示,易内疚的儿 童会更多地帮助别人, 也更有可能被同学们视为具有同情心、考虑周到、诚实正直和值 得信赖。vangelisti和 sprague(1998)的研究表明,内疚能促使人们避免不道德行为, 产生道德行为;与内疚相伴随的负罪感能增加人们的亲社会行为。hoffman 则认为内 疚不仅能引发个体亲社会行为,而且会促使个体为避免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改变自 己的行为,因而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11。barrett 和 tangney 等认为内疚经常与个体的矫 正性行为联系在一起,个体可以通过这些矫正性行为来纠正错误,同时防止这样的错误再 犯12。 2.1.2 羞耻的相关研究羞耻的相关研究 羞耻的概念界定 羞耻(shame)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被定义为“因做错某事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13。 现代汉语词典 将其定义为“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14。 心理学大辞典 将羞耻解释为: lazarus, r.s.(1991a).emotion and adapt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s.(1991b).progress on a cognitive-motivational-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 819-834. hoffman, m.l.(1982a).affect and moral development. in d. ciccetti & p. hesse (ed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emotional development, no.16.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umeister, r.f., stillwell, a m., & heatherton, t. f.(1994).guilt: an interpersonal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243-267. 徐琴美. 张晓贤. (2003).59 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 3:29-34. williams c. (1998).guilt in the classroom.in bybee j(ed),guilt and children.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33-243. chapman m, zahn- waxler c, cooperman g,et al. (1987).empathy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motivation of childrens helping.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3:140-145. chapman m, zahn- waxler c, cooperman g,et al. (1987).empathy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motivation of childrens helping.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3:140-145. vangelisti a l. sprague r j. (1998).guilt and hurt: similarities, distinctions, and conversational strategies. in anderson p a. gurrero l k (eds.),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34-136. 11 hoffman m l.( 2000).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lewis m. (2000).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ed) new york, ny us: the guilford press. 1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1382.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编. (2002.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159. 王 爽 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 7 “个体认识到自身违反社会规范后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 。 社会心理学词典 认为羞耻是“个体或团体对自己不良行为进行谴责的一种道德情绪” 。 frued 认为羞耻 是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觉察到自己无能时引发的情感,此时个体为避免遭受拒绝 会产生躲藏起来的愿望。lewis(1971,1992)认为羞耻是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的结 果,是个体运用内化了的标准、规则、目标对情境和总体自我进行评价后产生的消极感 受。而 ferguson 和 stegge 等提出羞耻是基于沮丧的、消极的或者无助的情绪,由与 自我相关的令人厌恶的事件引发。” 认为羞耻概念涉及羞耻产生的诱发情境、意识水 平、主观体验和行为反应等。izard 认为,羞耻感是指在实际(或虚构)的交往情境中, 当个体的兴趣或愉快情绪突然被打断,或者是个体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时产生的 情绪体验,此时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察能力。总的来说,羞耻是由于个 体的不良行为违背了某种社会道德标准或感觉个人无能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光彩、无地自 容的情绪体验,它可能促使个体逃避当时的尴尬处境,也可能激励个体遵守社会规范和 道德标准。羞耻感是由个体的行为和相关的社会标准之间的矛盾及个人不受其他人重视 所引起的。羞耻是个人对外界批评的一种反应,价值是从外界获得的。 羞耻的理论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羞耻涉及到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以及对本能的压抑,主要是对性冲动 尤其是暴露和偷窥的控制,认为羞耻感发展在性潜伏期(611 岁) 。这一观点强调个体 内部作用而忽视社会环境对羞耻感的影响。piers 和 singer(1971)提出羞耻感与理想 自我有关,在个体不能满足理想自我的时产生。所以它更关注于缺点,依赖外在评价和 权威人物,这和艾里克森(1963)提出来的羞耻感源于害怕失去爱的社会焦虑类似。但 这些理论都没有关注实际的外在行为。schore 的调节理论强调羞耻可先于言语发展,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 (2003).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59. 费穗宇, 张潘仕主编. (1988).社会心理学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35. tangney &kurt w. fishcher. (1996).self-conscious emotion.guilford perss, newyork, 84-92. lewis m.(2000).self-conscious emotions: embarrassment, pride, shame and guilt./ lewis m & havil j. handbook of emotion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623-63. fergusson t. j., stegge h. & damhuis i. (1998).children s understanding of guilt and shame. child development, 62: 827-839. lzard, c. e (1977).emotion. new york: plenum perss, 213-217. 竭婧,杨丽珠. (2006). 10-12 岁儿童羞愧感理解的特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4): 53-56. ruth benedict. (1994).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jr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46) francis l.k. hsu, suppression versus repression: a limited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four cultures, psychiatry, 223-242. micheal.e maseolo, kurt w. fischer. (1996).developmental transformations in appraisals for pride, shame, and guilt. j tangney & kurt w. fischer self-conscious emo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84-92. 徐琴美, 翟春艳. (2004). 羞愧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7(1):175-176. 王 爽 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 8 认为在母婴交往中,当母亲忽视婴儿的需要而误解婴儿的意愿时就会激发儿童的羞耻, 羞耻是对过度高兴或兴趣、兴奋的抑制。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应该得到不同的满足才能 渡过危机,羞耻对于儿童进入下一个自我发展阶段是必须的。nathanson(1987)也认 为羞耻在 2 个半月就出现了,强调早期的羞耻产生于人际背景,在与他人交往时,得不 到期望的反应而产生羞耻。 (2)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则强调产生羞耻是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产物。arnold buss(l980)的自 我意识理论提到儿童在 5 岁以后, 当自我得到发展时羞耻感才出现。 但是 jerome kagan (1984)认为情绪并不绝对是由认知决定的。只不过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对特定动机做 出反应的能力, 情绪往往由动机引起, 所以认知能力是情绪体验所必须的。 不同的意识、 认知决定了不同的情绪状态,就是说背景对于特定情绪的产生是很重要的。lewis (1991) 将羞耻感看成是一种自我意识情绪, 它的出现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规则、 标准、目标的发展,依据标准对个体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关注整体自我或具体行为有 关。 (3)机能主义理论机能主义理论 机能主义理论认为,羞耻从社会功能上来讲,对个体有一种内在、人际和行为指导 功能。儿童最早的羞耻感体验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信念相比较,这使儿童 对自我的认知更加复杂精细,并逐渐明白标准的重要。也就是说羞耻感的评价标准来源 于儿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习得的一种模式。其他机能主义情绪理论家认为情绪的社会 调节功能在羞耻的出现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 campos,thein,和 owen(2004)提 出,羞耻可能通过失望、痛苦、反对、厌恶,或父母和其他重要人所表达的蔑视,由反 射评价构成。 schore a n. (1996). the experience-dependent maturation of a regulatory system in the orbita prefrontal cortex and the origin of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8):59-87. niedenthal p m, tangney j p, gavanski.(1994).if only i werent versus if only i hadnt distinguishing shame and guilt in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 585-595. k.c, barrett. (1996).a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shame and guilt. tangney & kurt w. fischer self-conscious emo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84-92. 金彩芬.(2007).人格变量对大学生内隐羞耻、外显羞耻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徐琴美, 翟春艳. (2004). 羞愧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27(1):175-176. lewis m.( 2000). self-conscious emotion: embarrassment, pride, shame and guilt. lewis & j haviland .handbook of emotions. newyork guilford press, 623-636. k.c, barrett. (1996).a functionalist appro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