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民居建筑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民居建筑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民居建筑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民居建筑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民居建筑比较研究高 倩赵秀琴(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苗族的吊脚楼和侗族的木楼同为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居建筑,同样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决定了两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有诸多相同点;而不同的历史、习俗、宗教等原因,又使其表现出许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论述两者的 异同。关键词:贵州;苗族;侗族;建筑风格;比较中图分类号:tu25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6959 (2014) 09- 0052- 04compar ative study of miao nationalitys and dong nationalitysdwellings in southeast of the guizhou pr ovincegao qianzhao xiu-qin(school of edu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abstr act: the miao diaojiao building is a symbol of minority s dwellings in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as well asdong timber building. the same regional and natural conditions result in a lot of common traits of the two minority sbuildings . however,they also show some discrepanicies for the historical,conventional and religional background. the paperwhich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attempts to fi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minoritys buildings.key wor ds:guizhou province,miao nationality,dong nationality,dwellings style; comparing黔东南是苗族、侗族的主要聚居地。苗族主要分布在凯里、台江、雷山一带;侗族则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主要聚居地。两个民族在民居建筑上都有多种形式,其中,苗族的吊脚楼闻名遐迩,在黔东南地区广为流行;侗族的干栏式木楼,特别是较常见的吊脚楼,在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主的南侗地区颇具代表,因其较少受到汉文化影响,从而较多地保留了侗族传统建筑风格。本文将以黔东南的地区条件为背景,以苗族和侗族的吊脚楼为对象,试论两者的异同。一、苗族、侗族吊脚楼的相同点(一) 就地取材黔东南州具备水能优势,且土层储水性好,树木生长条件优越,全州森林面积188.73万公顷,杉 树、枫树、香樟、榆树、竹子等多种古老树种遍布全州。此外,黔东南也盛产石材。古老智慧的苗、侗人民自古就有就地取材用石、木来建造吊脚楼的传统。石材主要用在建筑地基、防护墙和础石部分,地 基和防护墙增强了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础石有效减轻了房柱的压力,还能使木质柱角与地面隔离,防潮防腐;木材主要用在房屋构架、瓜柱、板壁和屋顶部分。苗、侗民居都喜爱选用杉木为材料,因为 杉木具有速生的特点,而且材质优良,防虫耐蚀,适用于当地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还能适应山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是地域文化特征的鲜明体现。收稿日期:2014-07-26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苗族民居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项目编号:1112kyzy06) 部分研究成果。作者 高倩 (1985-),女,陕西西安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赵秀琴 (1968-),男(苗族),湖南邵阳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编审,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52高倩赵秀琴: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民居建筑比较研究(二) 天人合一观念在审美范畴上,苗、侗吊脚楼建筑集中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旨趣和文化内涵。有对历史的追忆、对 祖先的崇拜、对生活的感恩,也有对习俗的遵守和对文化的传承,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自然中浸透着文 化,文化又表现于建筑,反映了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相对于文化而言,建筑就是环境,或者说 是对环境的补充和延伸;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最先出现的文化现象,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共同构成的文化。置身苗乡侗寨,一层层吊脚木楼凌空架起,溪河交错掩映其间,在山峦与云雾的环绕 下呈现一幅真切的大自然美景。建筑随山体走势布局,屋顶的小青瓦高低起伏,背后的青山与翠绿的树木 及面临的溪水、梯田,构成远、中、近不同层次的绿色海洋;木色房屋从色彩和质地上集树木之精华、天 地之灵气,密布在绿色海洋里,一明一暗,对比明显。远观村寨,山石、道路、亭桥、楼阁,都和自然环 境有机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态观。这种观念反映出苗、侗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顺 应自然、依靠自然、与自然为伴、与自然共生共荣理念,推崇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三) 火塘文化苗、侗民族在吊脚楼的二层都设置有火塘,这是一个集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 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烧水、做饭外,还有取暖、照明、餐饮、待客等多种功能。特别不可忽视 的,是它精神层面所包涵的意义。苗族是个历经苦难的迁徙民族,是火种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据 凤 凰厅志 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徙到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 雨,因为穷得没有铺盖,所以借助火坑烧火御寒。”后来定居到黔东南后,因气候潮湿,火塘成了人们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在苗家,火塘是一年四季昼夜不息的,这足以看出人们对它的重视。侗家人视 火塘为家族的象征,如需另立门户,必须由家族中德行高、辈分大的老人从火塘中取出火种,然后用它 引燃新屋的火塘,这才标示着一个新家族的诞生。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作用,使火塘文化深深扎 根在苗、侗民居建筑里,成为其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苗族、侗族吊脚楼的不同点(一) 建筑形式苗族的吊脚楼也叫半边楼,其底部构架是一种半楼半地形式。前面悬空的部分用几根长的房柱作为 支撑,后半部分落在坡坎上,直接与地面相接,前虚后实,宛如一个人稳稳地坐在椅子上。所以,它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干栏式建筑,而是苗族工匠根据地形条件改良后的结果。侗族的吊脚木楼采用“离地而 居”的形式,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建房时,不管是在平地还是山坡,底层一律用木柱架起,离地悬 空,只不过在山坡上建楼时,地面取长柱,坡面立短柱。“也就是说,侗族吊脚楼既具有干栏式民居建 筑的构架特征,又具有吊脚楼的形态特点”。(二) 村寨选址布局苗族村落选址的最大特点是“背山占崖、择险而居”。根据各地住居条件的不同,房屋多建在半山 腰上,沿山体等高线排列,也有部分建在山顶上。采取这种格局是出于安全和生计两方面的权衡。首 先,苗族历史上遭受的战争讨伐不断,因而形成了高度敏感和警惕的心理,选择背靠大山、险要山崖, 可以占据有利地形,开阔视野,观察敌情,易守难攻。其次,苗族是稻作民族,“民以食为天”,山区 里仅有的河谷、坝子要用来发展农业生产,因此,人们只能惜土如金,把高坡陡崖作为居住场所,这是 在缺乏耕地条件下的唯一选择。另外,苗寨聚落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无秩序、无朝向的随意感,这也跟土 地资源紧缺有关,不管是阳面还是阴面,但凡能建屋的都要利用。最后,苗族有崇拜枫树的习俗,枫树 被看做苗家人的风水保寨树,在有枫树的地方建寨成为苗族的传统。如果没有枫树,也要先栽种一棵, 看其是否能成活,再决定要不要在此安营扎寨。侗族建寨以“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为主要原则。民歌就唱道:“苗族住山上,侗族住水边。”黔 东南侗族位于州内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势较低,山地居多,水土条件好,相对富饶。人们在山坡和平地相接的山麓地带建房,背靠大山好种树;溪水蜿蜒流淌、穿寨而过,利于开辟梯田,种稻插秧。这样的自然条件是大自然的恩赐,与苗族相比要优越得多。苗族村寨可以多姓聚居,互相之间也能通婚。侗族在这方面则有严格要求,一个侗寨只允许有一个姓氏存在,代表一个父系大家庭,成员间不能通婚,“外族外姓人迁人寨内居住,必须经过改族人姓仪532014 年第 9 期贵州民族研究月刊2014 年 9 月版式,才能被承认为该寨成员”。侗族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必须围绕鼓楼建寨,侗歌里唱道:“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没有鼓楼就没处寻欢乐;高高的杉木竖起鼓楼架,有了聚集的场所才有了欢乐的歌。”可见鼓楼是人们参与休闲娱乐、节日聚会、聚众议事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其次,鼓楼是侗乡人民 的主心骨,是侗寨的象征和标识,在人们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正如侗族古歌唱道:“未曾立寨先建楼, 砌石为坛祭圣母;鼓楼心脏作枢纽,富贵兴旺有根由。”“侗民认为,村寨没有鼓楼,如同人没有心脏 一样,生命就会停止;村寨如果没有鼓楼,就没有保护神遮阳树,村寨就不会兴旺。”鼓楼是侗族 宗族观念的物化,村寨聚落要以“宗族”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家无论安在什么地方,都要看得见“鼓楼 的景”,听得见“鼓楼的声”,这是侗族先祖带给人们的心理慰藉。以鼓楼为中心的布局形态表现在平面和空间两个层次上。从平面上看,鼓楼居于村寨中心,它与周 围的铜鼓坪、戏台等,一起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核心区。围绕这个区域,有水有桥有民居,而且根据地形有机排列,主次分明。从高度上看,鼓楼以其挺拔的高度在众多民居建筑中脱颖而出,且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和装饰在建筑外形上胜出一筹,这样一来,就突出强调了鼓楼的核心地位,美化了它的“主角”形象。侗族群居观念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其一,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尚处在很低的水平,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存活下去;其二,在南迁的过程中,首领择地落脚,其余族人也就自然群集而居了;其三,历代统治者的打压政策,也让人们懂得了合 作的重要性。所以,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就形成了侗民以鼓楼为中心“聚族而居”的建寨模式。(三) 屋内外布置苗、侗民居总体而论,都是底层和顶层敞空,中间层为主要居住层和活动空间;外部造型轻盈优 美,占天不占地。但是,细加观察,苗族和侗族在房屋内部和外部的设计上,还是有些许不同的。比 如,在二楼的空间布置中,苗族以堂屋为内聚中心,并且堂屋所占面积较大,旁边分列卧室、火塘、厨 房等房间,平面空间呈左中右的横向排列;侗族则以火塘为中心,并以火塘所处的轴线为平面空间 纵向排列的主线,火塘居中,前后分别是宽廊和休息空间,即前中后的序列构成。苗族、侗族在房屋二层都有供孩子学习玩耍、妇女纺纱织布以及聊天待客的走廊。这个过渡空间成 为吊脚楼里最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苗族将它称为退堂,直接与堂屋相连,比较狭小,所以人们在它靠外 的一侧加装了“美人靠”。“美人靠”由几十根向外弯曲的细长木条排列而成,木条上方接横木,下方 接座椅,巧妙地扩展了退堂空间。侗族的厅廊又叫“宽廊”,因其面积宽大而得名,占了二楼最多的空 间。“宽廊”两边分别和楼梯与火塘、卧室相连,既可把活动板壁合上作为室内的独立空间使用,也可 将它当做连接其他空间的中介。侗族人群体意识很强,很多宽廊不设栏板,与隔壁宽廊想通,如遇客人 到访,便在宽廊上支起长桌宴,备置酒肉,大家共同举杯畅饮,热闹非凡。“明廊又是侗族社会关系的 必经之道,所谓走门或串户就是指侗族村民由联体明廊不用下地来,全村村民就可以在明廊上进行 相互交往,这样便于村民社会生产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的经验交流”。从外部看,苗族吊脚楼的造型采用了架空、悬挑、层叠等多种艺术手法,二层出挑形成吊脚,屋顶是 颇具曲线美的弧形悬山式,屋角轻盈起翘,恰似飞鸟,给人极强的飞舞生动之感,中部的瓦塔垒成铜钱状也颇富象征意味。侗族的干栏木楼朴素、清雅、装饰极少,它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屋柱从下往上不再是一条 直线,而是每层都在前一层的基础上悬挑60多厘米,逐步加大直线的宽度与比重,形成上大下小的轮廓。挑出去的宽大屋檐可以遮蔽风雨、悬挂衣物,还能当做谷物的临时晒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格外实用。(四) 宗教信仰不管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图腾和信仰。比如,汉族对龙和凤的钟爱,少数民族 多信奉万物有灵,由自然万物衍生出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等在内的一套完整 的信仰体系,而且深化为思维,外化在行动上,主要表现在服饰与建筑两个方面。苗族以枫树为民族图腾,称它为神树、保寨树,建寨时要把它作为第一要紧的事来考虑。在营建新 房时,房屋的中柱一般要由枫树来充当。砍伐时,也有严格的祭祀仪式和程序。苗族喜爱枫木,是因为 苗族的先祖蚩尤战败后被囚禁在枫林中,后化为枫林,枫树也就有了传奇色彩,成为蚩尤的化身。 山 海经大荒南经 载:“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 史记轩辕本 纪 载:“皇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化为枫木之林。”苗族认为,54高倩赵秀琴: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民居建筑比较研究人类及世间万物都源于枫树,树心中诞生蝴蝶,蝴蝶和水泡结合生蛋,然后由其中的一只蛋孵化出了人类的祖先央和别的生物。 枫木歌 唱道:“砍倒了枫树,变成千万物;锯末变鱼子,木屑变蜜蜂,树 心孕蝴蝶,树桠变飞蛾;树疙瘩变成猫头鹰,半夜里高呜高呜叫;树叶变燕子,变成高飞的鹰鹞; 还剩一对长树梢,风吹闪闪摇,变成继尾鸟,它来抱蝴蝶蛋。”侗族喜好群居,是原始宗教观的反映。相传,在阴间,侗民就集体居住在一个叫“高村衙安”的地 方,掌管那儿的神灵是“南堂父母”和“送子四婆”,它们负责让阴魂回到阳间,用的是集体投胎的方式。“侗族先民对阴间的高村衙安的花林山庄聚集所有阴魂的传说是坚信不疑的。他们认为,在阴间集群聚居,到阳间更要合群居住,才能得到祖灵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村寨内密集建筑民居的习惯”。侗族崇拜蜘蛛,生活中用它来驱邪祈福保平安,将其视为吉祥物。它还被大量应用在手工艺品的花纹图案里。在建筑方面也有所表现,侗寨是围绕鼓楼向四周辐射开去的,俯视就如同一面巨大的蜘蛛网,鼓楼居中,木楼密集簇拥着它,房前屋后溪河小径,纵横交错,将鼓楼和各家各户连接起来。侗族的蜘蛛崇拜源于人们熟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战败后,在谋划复国大计时,偶然间看到一只蜘蛛,风一次次将它织的网吹散,它又一次次从头织起来。勾践深深地被蜘蛛的精神打动,于是卧薪尝胆,终于复仇成功。“勾践是百越之王,人们以此而自豪,至今在侗族的歌词中仍有我们是越王的子孙,勾践的后代。蜘蛛成了奋发图强和智慧的象征,成为侗民祟拜的吉祥物”。(五) 装修装饰苗族和侗族的民居建筑装饰侧重点各有不同。苗族的屋脊两端装有鸟饰,这跟苗族的鸟图腾有关; 壮侗民族有共同的渊源,因而其文化相似,都崇拜牛,牛在这些民族中具有神圣地位,代表勤劳、付 出、收获和财富,所以在侗族民居的屋脊上常常能看到翘起的牛角形象,象征财富以及保佑人畜平安。苗族二楼的门槛设置特别高,防止小孩跌倒,起到保平安的功能。“苗家大门及房门的装修也与众 不同,大门上宽下窄,房门上窄下宽,以为如此便于财宝进屋,利于产妇平产”。侗族人民很重视大门,他们认为门乃沟通室内外的要道,也是把彩喜请进、灾祸踢出的关卡,所以会有一些特殊的装饰方式和图案。比如,门前插柳,一来是对于生命繁衍的期望,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