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大街公共交通改善对策研究.doc_第1页
中关村大街公共交通改善对策研究.doc_第2页
中关村大街公共交通改善对策研究.doc_第3页
中关村大街公共交通改善对策研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关村大街公共交通改善对策研究朱江(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 100045)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现状公共交通的特征 ,并结合公交远期的发展 ,就如何解决好中关村地区的公共交通问题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 :中关村大街 ;公共交通 ;公交优先 ;轨道交通 ;北京市中图分类号 : u4911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27716 (2004) 0120001204上数据可见 ,占中关村大街 3/ 4 以上的客流和车流都拥堵在三环至四环的路段上 ,而这一路段只 有 2 . 2 km , 占中关村大街全 长 6 . 9 km 的 32 % , 4 个停靠 站 占 中 关 村 大 街 上 13 个 停 靠 站 的 1/ 3 。 拥堵现象是十分严重的 !1 . 2公交客流量的特征1 . 2 . 1区内交通及进出交通的特征根据现场调查的资料统计分析 ,在中关村大 街沿线的全日总登降量为 191390 人次 ,这些为沿 中关村大街采用公交出行方式的交通需求 ,占公 交总客运量 542869 人次的 35 . 3 % ,约为 1/ 3 。可 见公交线路所经过的其他区域以及过境的交通量 约占 2/ 3 。在三环 ( 人民大学站) 到四环 ( 中关村 站) 的乘客登降量是最大的 ,说明这一路段的交通 需求和吸引是非常高的 。1 . 2 . 2主要客流流向的特征根据公交线路的走向及其运送的客流人数可 以看出 ,主要的客流是从北部上地及小营 、回龙观 地区和西北旅游 风 景 区 流 向 市 中 心 区 和 西 南 城 区 ,全日客流量分别为 179559 人次和 268650 人 次 , 。分别占 总 客 流 量 542869 人 次 的 33 . 1 %和49 . 5 % ,合计为 82 . 6 % 。运载这些客流的公交线 路数分别为 16 条和 25 条 ,而全市通往以上区域 的线路数分别为 23 条和 36 条 。以上数据说明中 关村大街已经成为市中心区和西南部地区通往以 上区域的重要公交交通走廊 。1 . 3公共交通设施的特征中关村大街沿线 13 个公交停靠站中没有一 个站台设置港湾停靠站 ,公交站台大都是紧邻公 交专用线 ,在四环外到清华西门段站台是占用部 分人行步道 ,在公交车辆进站时与自行车系统有干扰 。这样严重影响了公交的停靠时间 ,造成在中关村大街公共交通的现状特征11 . 1公交线路的特征1 . 1 . 1途经中关村大街线路的特征根据现场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 ,途经中关村 大街上的公共交通线路共有 46 条 ,占整个中关村 地区运行的公交线路 ( 111 条) 的 41 . 4 % ( 不包括 夜班线路和小公共汽车) 。这些公交线路主要负 担着中关村与市中心区 、颐和园和圆明园旅游风 景区以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回龙观地区和其他 经济开发区的联系 。日运送客流量达到 54 . 3 万 人次 ,占整个中关村地区日运送客流量 160 . 5 万 人次的 33 . 8 % ;全日发车次数为 9695 车次 ,占整 个中 关 村 地 区 全 日 发 车 次 数 23230 车 次 的 41 .7 % ;各条公交线路的配车总数为 1117 辆 ,占整个 中关村地区公交线路配车总数 2760 的 40 . 5 % 。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 ,有 2/ 5 以上的公交线路 是通过白颐路来运送占总客流量 1/ 3 以上的乘 客 。1 . 1 . 2重点拥堵路段线路的特征在中关村大街重点拥堵路段 ( 四通桥中关 村一桥) 通过的公交线路有 33 条 ,占白颐路上的 公交线路 46 条的 71 . 7 % ; 全日客流为 42 . 5 万人 次 ,占中关村大街上的全日客流 54 . 3 万人次的78 . 3 % ;全日车次为 7309 车次 ,占中关村大街上 的全日车次 9695 的 75 . 4 % ; 配车数为 861 辆 ,占中关村大街上的配车数 1117 辆的 77 . 1 % 。由以收稿日期 :2003204225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59978034) 资助研究作者简介 :朱江 ( 19652) ,男 ,北京人 ,高级工程师 ,室主任 ,从事道 桥设计工作 。一个站重复停靠和上下乘客的现象 。影响了车辆的行驶速度 ,进而影响了断面客流的通过量 。1 . 4公共交通管理的特征沿中关村大街设有公交专用车道 ,长度为 6 .6 km ,针对早高峰和晚高峰的时间公交专用车道 的使用时间为上午 700900 ,下午 16001900 ,在空间和时间上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公交优先 的政策 。1 . 5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中关村 大 街 现 状 交 通 组 成 比 例 中 , 小 客 、出 租 、大客 、公交所占比例分别为 41 % 、34 % 、7 %和18 % 。出行次数为 3 . 0 次/ 人日 。由此推算 2010 年园区人口出行总量将达到 22 . 74 亿人次 ( 含流动人 口) 。其中 ,中心区常住人口出行量将达到 9 . 45 亿人次 ,暂住人口出行量将达到 1 . 27 亿人次 。2 . 3 交通方式的选择在规划期内确定公共交通为园区的主要客运 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方式占客运出行总量的 60 %70 % 。其中 , 地面公交汽车 占 30 % , 轨 道 交 通 占 30 %40 % 。同时完善自行车交通设施 ,使其 成为近距离换乘的一种交通工具 ,自行车出行方 式占 15 % 。如果轨道交通建设无法达到理想水 平 ,轨道交通客运出行量占客运出行总量的比例 只能达到 30 %的程度 ,那么一部分出行量必定会 转用小汽车出行 ,故其它交通方式出行量占客运总量的比例将为 15 %25 % (表 1) 。2中关村大街公共交通需求发展趋势2 . 1现状根据 1995 年北京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 的调 查 , 1995 年 中 心 区 常 住 城 市 人 口 76 . 23 万 人 。若中心区常住城市人口平均出行次数按 2 . 8 次/ 人日计算 ,则中心区常住城市人口年出行量 约为 7 . 79 亿人次 。按 1997 年海淀区暂住人口 ( 24 . 6 万人) 和海 淀区面积推算园区中心区 1997 年暂住人口 。推 算结果为 : 中心区暂住人口约为 12 . 0 万人 ,若暂 住人口平均出行次数与常住城市人口平均出行次 数一致 ,则中心区暂住人口年出行量约为 1 . 23 亿 人次 。根据 1997 年北京市流动人口普查结果 ,海淀 区流动人口数达 49 . 3 万人 , 占全市流动人口的21 . 4 % 。按海淀区流动人口和海淀区用地面积以 及园区中心区的用地面积推算 ,园区流动人口为41 . 48 万 人 。若 流 动 人 口 平 均 出 行 次 数 按 2 . 9次/ 人日计算 ,则年出行量约为 4 . 39 亿人次 。2 . 2居民人口出行量预测考虑中关村科技园的产业特点和信息时代的 工作特点 ,未来中关村地区的出行产生吸引量目 前很难把握和计算 ,因此仍沿用传统的计算法 ,即 根据人口发展预测 ,参考北京市区和发展区各县 县域规划居民的出行参数 ,确定该地区居住人口 和流动人口的平均出行次数 ,计算地区人口出行 总量 。预计该地区远期中心区常住城市人口和暂住 人口的平均出行次数为 2 . 9 次/ 人日 ,农业人口 的平均出行次数为 1 . 0 次/ 人日 ,流动人口平均 2 表 1客运交通方式划分预测表构成比 ( %)客运出行量 ( 亿人次/ 年)年份交通方式公共汽车轨道交通 自行车 其它合计3030401525151006 . 826 . 829 . 103 . 415 . 699 . 1022 . 7420102 . 4公共汽车的发展预测根据 2010 年公共汽车承担客运量和可能的 单车运量推算 ,该地区需要配备公共汽车 3400 辆 (单机) , 平均每千人拥有公共 汽 车 数 1 . 7 辆 ( 单机) 。现状中关村大街公共交通特征分析33 . 1中关村地区的特点决定和制约了现状公交的运营状态3 . 1 . 1地理位置中关村地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区的西北部 ,地 处交通要道 ,是北京市区与西北地区联系的必经 之路 。以颐和园 、圆明园和香山为主的著名风景 区在中关村地区的西部 ,在中关村北部是上地信 息产业基地和小营 、清河新居住区 。以上区域与 市中心区和东南部地区联系的公共交通线路主要 是经过中关村地区 ,因而造成中关村地区的公交 线路非常多 。3 . 1 . 2经济地位中关村正在朝着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建设发 展 ,在北京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居于重要的 地位 。目前 ,中关村地区与北京主要的各个经济开发区都有密切的联系 ,为方便区域的沟通和居民出行的往来而设置了多条公交线路 。这些线路 的设置不可避免地将公交途经区域的居民方便地 吸引到中关村的中关村大街来 ,给中关村大街本 来就已饱和的交通流又增加了压力 。3 . 1 . 3 用地状况中关村地区集中了高校 、科研单位和商贸服 务于一体 ,连接北大 、清华 、中科院 、中关村西区 、 东区和中国农科院 、人民大学 、理工大学等高校与 科研机构 ,以及国家图书馆 、首都体育馆 、紫竹院 公园等文体设施 。这些大院式单位各自为政 ,用 地犬牙交错 ,功能混杂 ,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 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特别是核心区集中了大量的 住宅和环境差 、档次低的“电子农贸市场”。市政 道路网的密度严重不足 ,而交通需求在日益增长 , 造成公共交通的运营线路都集中在主干道网上 , 中关村地区南北向的主干道主要是万泉河路 西 三环 、中关村大街和学院路 ,而这三条主干道中 , 中关村大街又是中关村地区的轴线 ,因此也吸引 了大量的交通 ,造成现在交通量大 ,也就不利于快 速 、便捷的疏导交通客流 。3 . 1 . 4 人口状况中关村地区中心区现状人口 76 万人 ,人口密 度为 10411 人/ km2 , 其中核心区人 口 约 为 10 万 人 。流动性强 ,海淀区流动人口数达 49 . 3 万人 , 占全市流动人口的 21 . 4 % 。比较突出的表现在 沿白颐路开业的海龙电子市场 、中海电子市场和 太平洋电子市场以及硅谷电脑城周边地区 。中关 村地区这些电子市场都具有典型的电子农贸市场 特点 ,人口流动性极大 ,交通需求大 ,预计该地区 常住和流动人口的平均出行次数为 2 . 9 人次/ 日 , 主要交通流向是市中心区方向 。而公共交通方式 在客运出行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尚未 建成大容量 、高运力的快速公交系统 ,因此 ,只有 增设线路和车次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也就造 成了现状地面公共交通线路和车次都非常多 。集 中地表现在 : 三环至知春路段共有线路 31 条 ,知 春路至四环路段共有线路 27 条 ,成府路至清华西 门段共有线路 26 条 。3 . 1 . 5 路网结构目前公共交通线路主要布设在主要干道上 ,南北向的主要干道由西向东有 : 万泉河路 、苏州 街 、中关村大街 、清华南路 、学院路 、新街口外大街和八达岭高速公路 ,其中经过中心区的主要是万泉河路 、苏州街 、中关村大街和清华南路 ,而万泉 河路和清华南路都正在建设中 ,中关村大街的轴 线地位就更显突出 ,在其上运营的公交线路也就 不可避免地过于集中 。3 . 2 其它制约现状公共交通特征的因素目前中关村地区规划的轻轨和地铁这些大容 量的轨道交通还未实施 ,而目前的客流量和一些 主要公交站点的 乘 客 登 降 量 已 经 达 到 了 一 定 高 峰 。特别 是 高 峰 小 时 断 面 的 客 流 量 达 到 26000 人/ 小时/ 单向 ,已经达到轨道交通建成初期的客 流量 。这也是中关村大街上公交线路多的一个主 要原因 。另外 ,在中关村大街上所有公交站均未设有 港湾停靠站 ,而且公交专用车道在空间和时间上 都没有尽最大限度地使用 ,路上行驶条件恶化势必造成中关村大街上的交通拥挤和混乱 。4公交系统改善的总体思路4 . 1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根据以上分析和数据显示 ,随着中关村地区 的路网建设和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 ,中关村大街 上的公交线路应结合周边路网的不断形成而合理 优化和调整 ,使之更趋于合理 ,运行通畅 ,更好地 服务于社会 。4 . 1 . 1在快速路网上布设快速或准快速公交配合三环和西外大街的快速公交线路 ,开通 四环和万泉河路上的快速公交 ,使得在围绕中关 村地区的快速路网上的公交形成系统 ,完善与主 干路网上的公交系统的接驳和换乘 ,达到迅速地 集散客流 ,方便人们出行的目的 。4 . 1 . 2合理分配主干道网上的公交线路目前 ,中关村地区正在建设的主干路有清华 南路 、圆明园东路等 ,它们的竣工将对中关村地区 的主干道网的形成 、加密以及与快速路网的衔接 起到很大的作用 。也使地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 便捷 ,从而不必绕行中关村大街 ,有利于缓解中关 村大街的交通压力 。适当地将中关村大街上主要 负担过境交通的 、路线停靠站重复较多的公交线 路调整到这两条路上 ,将会起到分散原来过于集 中在中关村大街上换乘公交的现象和方便居民就 近乘坐公交的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具体的改善措施有 : 3 (1) 调整在中关村大街上公交线路经过的路段较短的线路 。(2) 开通快速公交线路 ,分流部分去往风景区 的公交线路 。4 . 2 进一步推行公交优先的政策4 . 2 . 1 加大公交专用车道空间上的使用力度(1) 禁止非公交车辆长时间占用公交专用车 道 。(2) 在路口处设置公交优先车道 。4 . 2 . 2 加大公交专用车道时间上的使用力度(1) 延长公交专用车道的使用时间 。 由现在的分时段使用改为全天使用 。因为根据对公交车的分时实测记录 ,通过断面的公交车 辆基本上保持在 250 辆/ 小时/ 单向 ,所以取消公 交专用车道的分时段使用 ,会提高断面的客流通 过量 。(2) 在路口信号灯配时上优先保证公交的通 过 。4 . 3 提高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断面的客流量4 . 3 . 1 更换大容量新型公交车辆在国外 公 交 发 达 的 城 市 如 巴 西 的 库 里 蒂 巴 市 ,公交系统非常发达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公交发展模范城市 ,1992 年投入运营的一条公交 线路上采用了双铰接车辆 ,能同时运送 270 名乘 客 ,29 辆车每天运送 115 ,000 位乘客 。南北向公 交专用道上的 72 辆车每天能运送约 250000 名乘 客 (等于以前 168 辆铰接车运送的数目) 。当然 , 这样高运力的水平是与其发达 、严密的公交网络 分不开的 ,但由此看来采用这种大容量的公交车 辆对提高断面的客流量是非常有效的 。4 . 3 . 2 加快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设智能化交通系统越来越受到各国城市交通规 划部门的重视 ,也在不断地研究和实施 。建议先 在公交站台设置电子预告板 ,预告公交车次到站 的情况 ,方便等车的乘客对线路的选择 ,以尽快地 运送乘客 ,减少站台乘客登降时间也就减少了公交停靠的时间 ,提高了运送乘客的效率 。4 . 4 采纳国外先进的公交网络布置思路 , 结合中关村地区的特点改造公交运行模式现状中关村大街的断面客流量在高峰小时已 达到 26000 人/ h ,已经达到交通走廊的标准 。根 据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这样的交通走廊上设置单 一的大容量公交专线是解决公交运量的行之有效 的方法 。结合中关村地区的特点 ,可以做如下的 方案 :在中关村大街上取消目前沿白颐路通行的部 分公交 ,改为沿中关村大街开设专线大容量的公 交车 ,在北部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城铁西二旗站 附近设置总站 ,经过圆明园东路运行在中关村大 街上 ,在南部经过首体南路与阜外大街相交 。这样利用北部和南部既有的公交线路来换乘 到这条专线上运送到发的乘客 。在北部公交线路 不密集的区域 ,可以采用开设支线或小公共汽车 、 专线车 、区间车改善公交在中关村发展区的现有 格局 ,将这一区域的居民流到专线车上 。4 . 5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 完善中关村地区的公共交通结构轨道交通是目前国际上大城市解决公共交通 的较为普遍的方法 ,具有运力大 、安全 、高速 、准时 、 低污染等优点 。现状中关村大街的断面客流量已 经具备了建设轨道交通的客观要求 。根据北京市2050 年轨道线网规划和建设安排 ,将在 2008 年前 建成南北向的地铁四号线 (沿中关村大街) 和地铁 十号线 (沿知春路) ,这将极大地改善这一地区的公共交通结构 ,改变目前交通拥堵的面貌 。结束语5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仅仅依靠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是无法满足居民的出 行要求的 。根据北京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 ,地 铁四号线将布设在中关村大街下 。届时 ,这一地 区的公共交通供给将大大增加 ,供需矛盾将得到 根本的缓解 ,同时高峰时段交通拥堵问题也将极大地得到改观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目前 ,我国汽车持有量只占全世界的 1 . 9 % ,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 15 %左右 。我 国已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的国家 。2002 年全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77 万起 , 死亡人数10 . 9万人 。2003 年 1 至 10 月全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56 . 6 万起 ,死亡人数 8 . 56 万人 。 4 urban roa ds , bridges & flood control( bimonthly)number 1 , 2004 ( total number 71)co ntentsrepo rt o n a special topiccountermeasure st udy o n imp rovement of public transit of zho ngguancun st reet zh u j i an g ( 1)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analyses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existing p ublic t ransit and app roaches how to solve well t he p ub2lic t ransit in zho ngguancun area in co mbinatio n wit h t he lo ng - term develop ment of t he p ublic t ransit .key words :zho ngguancun st reet , p ublic t ransit , give p riorit y to p ublic t ransit , t rack t raffic , beijing cit ymeasure for co mp rehensive handling of u rban no n - motor vehicles l uo x i ao hui ( 5)abstract :the paper states t he t raveling characteristics of no n - motor vehicles at road sectio ns and intersectio ns. it alsoanalyses t he influence of no n - motor vehicles o n t he capacit y of intersectio ns and p ut s forward t he p rinciple and measure for handling no n - motor vehicles.key words : t raffic engineering , no n - motor vehicles , intersectio ns , capacit ypresent sit uatio n and countermeasure st udy o n u rban road traffic in wenzhou city hu an g w ei m i n g ( 8)abstract :the paper co mp rehensively analyses t he p resent sit uatio n of t he urban t raffic in wenzhou city. and in co mbina2 tio n wit h t he urban developing planning t he paper p ut s forward t hat it must take t he measures for solving t he serious urban t raffic p roblem da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