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行为.ppt.ppt_第1页
厌学行为.ppt.ppt_第2页
厌学行为.ppt.ppt_第3页
厌学行为.ppt.ppt_第4页
厌学行为.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厌学行为纠正,柴虹,案例一:小c,女,初二学生。小c上初中后,开始完不成家庭作业,后来连课堂作业也做不完,小说自己老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堂课能走神四五次。但是,她能意识到自己走神,也能及时调整过来。自从上了初二后,她越来越觉得学习没有用,对学习失去兴趣。案例二:小d,男,高一学生。小d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有一次上课说话,被数学老师扔了粉笔头,据其父母讲,后来还挨打。此后,孩子就再也不想上学了,虽然数学老师来登门道歉,此后,孩子也不肯原谅他。,目录,厌学行为的概念鉴定厌学行为研究现状厌学行为表现厌学行为危害厌学原因的共性分析及其治疗厌学原因的特殊性分析及其治疗,傅安球(2002)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高利兵(2004)提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杨平(2004)从心理学角度讲,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概念鉴定,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2000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2009)对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平均有48%中学生有厌学,英国中学生有54%厌学。国外中学生厌学的表现相对较轻。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教授认为日本中学生厌学的表现是不爱读书,不爱学习。德国心理学教授罗斯特认为中学生厌学的表现是上课走神,对学习不感兴趣。国外克服厌学的对策:德国的罗斯特认为克服厌学的最好方法是开设内容多变、以学习小组为基础、安排不同作业任务的课程、课程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张逸民(2005)12认为新西兰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有效防止了厌学。美国的苏.白劳德(2006)认为孩子产生厌学是有心理疾病,教师要从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疾病入手,解决厌学问题。日本向美国学习,确立“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的学校”,尊重每一个人的差异,许多实验学校都解决了几十名学生厌学不到校的问题。,国内研究现状,国内中学生平均厌学比率约为70%,高于国外平均厌学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广东省马化鸦(2008)认为少数乡镇中学厌学比率最高达80%。国内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有自身内在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四个方面。国内克服学生厌学的对策: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王娟(2007)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学生厌学的对策问题。山东省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所主任翟静认为,要防止厌学情绪滋生,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改革应试教育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通过调查,认为学生自身调节对策包括:激发学习动机;成功强化;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情感补偿;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浙江省丽水市的网友pz通过问卷调查,提出了克服学生厌学的学校对策:学校端正办学思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改变“统一”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素质;大力推行成功教育。,行为表现,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厌书、厌老师、厌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学生的厌学心理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危害,厌学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缺乏温暖、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环境中,易对人对事进行消极认知,过于敏感而反应强烈,不信任他人,不好交际,情绪低落,不能理解他人,行为冲动、倔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形成内向、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厌学学生学习上的无力感、失落感和自卑感,不良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都是“环境中的增强因素”。如果强化和社会增强这些因素的作用,便会导致厌学学生人格发展出现各种问题。,厌学原因的共性分析,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1)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比如“过度期待”;(2)家长的不良榜样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3)父母文化水平的影响(4)家庭结构的影响矫治方法:创建“学习型”家庭具体做法:转变父母形象,改变教育方式家长应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因素,主要表现为:(1)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繁、难、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片面追求升学率,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教师的偏爱、不良师德的影响;(4)刻板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厌烦;(5)片面的教学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矫治方法: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关爱学生的成长,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1)“读书无用论”的影响;(2)低俗文化因素的影响;(3)重成绩轻能力的人才选拔标准。,矫治方法:优化社会环境具体做法:整顿不良社会风气形成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学生自身因素,主要表现为:(1)心理紧张感的不均衡系统脱敏(2)学习动机不明强化(3)自制力较差行为矫正(4)自我效能感低模仿学习,(1)心理紧张感的不均衡系统脱敏,紧张感的解除心理紧张感的不均衡紧张感的加剧,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惯的目的。“到校就感到身体不舒服”为3级厌学;“谈到学习就烦”为2级;“想到学习就紧张”为1级;“觉得学习很快乐”为零级(不厌学),系统脱敏法,(2)学习动机不明强化,内部动机:对学习的热爱学习动机外部动机:外界施加的影响,强化也是来源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即一种行为过程的发生次数受该行为的后果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效果好则此行为趋向于保持下来,效果不好则趋向于被消除。正强化:增加一个好刺激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分类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负惩罚:减少一个好刺激,注意:强化物的合理性、明确性、及时性。强化的标准逐渐提高,次数逐渐减少。惩罚的及时性、有限性、消极性。,(3)自制力较差行为矫正,主要表现为受外界影响,难以静下心学习,沉迷于玩乐,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原理:这种方法也是基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提出的,是用外部刺激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以期目标对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1确定目标行为及强化物2建立目标行为的基准水平步骤3选择强化物并建立强化标准4确定惩罚和惩罚标准5实施行为矫正,行为矫正,(4)自我效能感模仿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成绩不如别人,经过努力仍不见成效,就认定自己不行,由此“破罐破摔”,对学习失去兴趣。完成任务加强任务失败削弱,高,低,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而获得的,不一定都要通过尝试错误学习和进行反复强化。步骤:1注意2记忆3认同4定型,厌学原因的特殊性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许多学习成绩一向比较优异的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心理。在70名优等生调查中,有10.64%的人对学习不感兴趣,有42.55%的人没有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有76.60%的人偶尔会抄袭别人的作业,只有42.55%的人认为学校吸引他们的地方是学习知识,其他的人要么是认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么是认为与同学相处,还有的根本不认为学校有吸引他的地方。有70.21%的人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学的,不是出于个人的自愿。可见,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厌学心理已经相当严重,并且在学习目的上存在严重的误区。,学习成绩优秀生厌学原因的特殊性分析,主要表现为:1.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的影响a.孩子永远达不到父母的目标b.奖励手段的过度使用2.教师的过高期待效应3.自我目标定位的偏失,矫治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动机的意识从“应该性自我导向”转变为“理想性自我导向”目标定位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习成绩一般生厌学原因的特殊性分析,主要表现:偏科现象严重(学习史上学业失败或师生关系不佳)挫折感较强(偶尔失利、平时的努力白费),矫治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学习成绩较差生厌学原因的特殊性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困难引起的。据调查:学习困难学生在言语、数理、思维、记忆、观察、空间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均与学习优、中等生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后天的各种不良学习习惯则更是使其学习困难的催化剂。学习困难学生中调查显示如下:有47%平时作业马虎,字迹潦草(学习优等生为4%);有20%的人从不预习功课(学习优等生为6%);有21%的人从不复习功课(学习优等生为6%);有53%的人上课不能认真听教师讲课。”,矫治策略: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也可以组织同学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让每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负责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向大家讲解共同进步的重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作为家长也应及时对孩子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