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送审稿) .doc_第1页
咸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送审稿) .doc_第2页
咸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送审稿) .doc_第3页
咸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送审稿) .doc_第4页
咸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送审稿)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审稿)咸宁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咸宁市旅游局2010年7月前 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中国旅游发展导向到一个新的巅峰;2010年6月1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把旅游发展目标明确到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旅游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战略时期。国家战略目标表明,旅游业发展不再是一个行业管理与建设,而是一个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从行业转向产业,这对于旅游发展既是一个乘势发展强的劲机遇,同时,也意味面临一次全新的挑战。因此,我们的思想与行为都应进行重新调整与重新认识。如何让旅游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接轨,使其迅速进入快速通道,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在短时期内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是我们当前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咸宁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社会政治文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咸宁旅游发展大跨越?如何重塑品牌、创新发展,重上新台阶?时代刻不容缓的发展态势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根据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服务大武汉、联动湘鄂赣、借船出六省、创新求发展”的发展战略,在本规划中,根据国务院发展旅游的方略以及湖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要求,针对咸宁地理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提出“县市做特色、项目抓精品、区域创品牌、整体上台阶、联动谋未来”为咸宁市旅游未来的发展策略,并围绕这一策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在进一步提升、强化咸宁市温泉旅游的主打资源产品基础上,对嘉鱼、赤壁、崇阳、通城、通山、咸安资源重新包装定位,坚持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形成区域互动,产品互补,尽量避免区域间的同质竞争。县市做特色。赤壁市十二五期间重塑三国赤壁,做三国文化品牌大文章。三国赤壁不能简单地当做一个古战场建设,应面对东南亚、东北亚国际文化品牌去建设。在十二五期间,依靠赤壁陆水湖山清水秀资源,主推“赤壁浪淘沙沿江整合联动,打造亚太地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动感陆水湖打造中部最大的文化产业园区”、“鄂南风情游主打民俗文化与古道茶城”、“道教养生游-鄂南竹海自然生态区”;崇阳“十二五”期间,将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与生态旅游经济结合,提出“商周生态农业经济圈“概念,主打“商周天府,生态崇阳”的旅游总体形象,把商周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态旅游活动中去。同时,设置“华中农耕文化祭祀坛”,将中国农耕文明与历史文化、农业科技以及为中华农业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进行展示,利用农耕节令举办长期活动、藉此拉动旅游发展;通城县在“十二五”期间编制好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在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上,通过挖掘瑶族文化,主打“瑶族故里,寻根祭祖”,可通过请中央民大及国家相关专业机构到通城调研论证,逐级申报将县名改为“通城瑶族少数民族自治县”,未来获得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先发展政策支持;通山主要以九宫山为休闲度假游为主打产品,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完善项目建设与产品推介;嘉鱼以现代治水文化为主,配合相关产品,通过与长江经济带相关游线、景区、景点整合,谋求发展。项目抓精品。“十二五”期间,咸宁市旅游主抓项目为旅游新城南入口“国际温泉城游客中心”建设、“亚洲国际温泉低碳经济论坛”(温泉旅游新城所在地)项目策划申报、赤壁市“亚洲国际三国文化论坛”项目策划申报以及“亚洲三国文化影视基地招商”、“亚洲国际动漫城”策划招商、“中国陆水湖三国文化产业园区”策划招商、继续举办国际温泉旅游节。区域创品牌。将咸宁温泉品牌形象进一步固化、延伸、拓展。把温泉旅游新城南入口打造以“亚洲国际温泉低碳经济论坛”为咸宁市旅游城市主体形象区;与国际温泉相关研究机构以及亚太地区、联合国低碳组织联系接轨,一年一度的温泉国际旅游节为咸宁建立一个品牌形象。是咸宁城市形象在中国中部建立一个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城市品牌与旅游形象坐杆,通过招商引资,建造一个温泉低碳经济新模式。整体上台阶。国家把培育旅游当做支柱产业去培育,省政府把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当做我省发展经济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应该形成的是一个全民产业意识。因此,政府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配合旅游产业的发展,从园林城市创建、文明创建、城市环境治理、城市管理、旅游行业管理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等;各单位从出谋划策、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参与、招商引资等,共同推进城市旅游整体上台阶,共同把咸宁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旅游城市。联动谋未来。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在全省的旅游发展大会上讲到,湖北正处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资源强省跨越的重要时期,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组织合作,以旅游业大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同时,根据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服务大武汉、联动湘鄂赣、借船出六省、创新求发展”的发展战略,咸宁要做大旅游,必须要寻求与周边区域联动,进而形成区域间的战略联盟。在十二五期间,以长江经济带为拓展,与宜昌、荆州、洪湖、岳阳、黄冈、九江、南昌等周边城市建立“泛长江旅游发展战略联盟”区间合作组织,实施资源整合互动。 咸宁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咸宁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应仅仅是一个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划,站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应该编制一个咸宁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藉此指导咸宁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深入挖掘与重新定位调整,在与其他资源相同的禀赋时,寻找属于突破口,力争“把长项做强,靠精品提档、把品牌擦亮”。在实施咸宁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研究与寻求发展过程中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努力消化和规避、排除在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本着“抓机遇,求发展,理思路,重整合,硬建设,软推介”的方针,聚集全市领导与人民的智慧,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市社会各界力量,为落实规划提出的任务、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而努力,为咸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目 录第一章 前期回顾1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1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3三、“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暴露的问题4第二章 前景分析5一、咸宁“十二五”旅游业的发展前景5二、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6第三章 发展思路7一、指导思想7二、发展目标7三、发展战略9四、总体思路10第四章 总体布局11一、布局原则11二、咸宁市“十二五”旅游空间总体布局11三、分区规划12第五章 旅游要素21一、旅游住宿业规划21二、旅游餐饮业规划23三、文化娱乐业规划24四、旅行社规划25六、旅游交通规划28七、其他配套设施规划29第六章 营销策略33一、旅游营销战略33二、旅游产品战略36第七章 重点项目40一、重点项目建设规划40二、重点项目建设投资估算50三、效益分析50第八章 保障措施51一、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协调支持,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发展战略51二、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用政策鼓励投入52三、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自律相结合,实现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53四、加强区域联合,实施立体化营销53五、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旅游从业者素质54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54咸宁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第一章 前期回顾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市、县(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六县市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咸宁旅游品牌,树立咸宁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目前,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17个,其中aaaa级以上景区的达7个,位居全省第三位。1、全市旅游产业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旅游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在“坚持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下,全市相继完成咸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完成了崇阳隽水河总体规划、崇阳桃花岛、鄂南大竹海、太阳山等景区景点规划设计工作;完成了新城南入口综合服务区等修建性详规。“十一五”期间,全市多渠道筹措旅游发展资金120亿元,重点加大对旅游交通、通讯、水电、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精品景区的建设力度,形成了较好的景区通达条件。其中,温泉旅游新城开发投入资金近19亿元。3、市场开拓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咸宁市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完善。第一,突出整体形象宣传,集中打造温泉、赤壁、九宫山、陆水湖等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品牌。在106、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等车流量大的道路、路口设置了24块大型道路标示牌,突出宣传5条旅游线;与湖北省省电视台、咸宁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省内外诸多媒体密切合作,全方位地宣传咸宁旅游,共制作播出了6部宣传片,发表10多篇宣传文章(图片),完成了“走进咸宁”专集1万多册,制作各种宣传资料5万多册;建立了咸宁旅游网网站;通过承办中国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三国赤壁文化旅游、九宫节避暑节等多个节会赛事活动,对咸宁旅游形象进行广泛持续的宣传;以主题鲜明的民俗品牌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咸宁旅游的知名度、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突出重点,加强合作,做好推介工作。积极组团参加北京、上海、广州、大连、西安、重庆、昆明、兰州等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积极开展区域合作,通过加快与连接周边地区的公路网建设,推进与武汉城市圈等州市的区域旅游合作。4、行业建设逐步规范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3344家餐饮住宿点中,规范了50个旅游接待点,建成了6个游客中心,30个旅游厕所。目前全市已有餐饮住宿点3344家(其中:星级饭店40家),拥有床位20000多张,旅行社40家,旅游企业达到150多家,并配套建设了一大批与旅游相关配套的旅游定点商店、餐厅、旅游交通及娱乐服务设施,旅游从业人员5万多人,旅游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5、行业管理逐步完善第一,“十一五”期间,咸宁市旅游局理顺了市县(区)两级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制定和推行了系列行业标准,推行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广泛开展了星级饭店评定、a级景区评定和创建文明景区(点)等活动;严格实行旅行社年审制度和导游人员ic卡管理制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规范了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第二,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举办了执法人员培训班,经过培训全市20多名干部取得执法资格证,有力地提高了旅游执法水平;制定了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检查相结合、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与旅行社年检、星级饭店年度复核、旅行社门市部清理、投保责任险、投诉受理等常规工作相结合,加大了查处力度,通过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游客满意率提高。第三,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举办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尤其是加强了每个“黄金周”的旅游安全检查和督促指导,落实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第四,在旅游行业广泛开展了行风评议和创优争先活动,表彰了一批先进旅游县、先进旅游企业、先进旅游经营户,促进了行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6、旅游业已初步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79.44亿元(不含2010年,下同),接待游客2042.73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2.61万人次,国内游客2040.12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6年的0.38万人次增加到到2009年的2.61万人次,创外汇收入从2006年的149.61万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17.28万美元。2009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405.15亿元)的比重达到8.42%,比2008年的5.69%提高2.73个百分点。表1-1 20062009年咸宁市主要统计数据一览表年份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海外旅游人数(万人次)旅游创汇(万美元)旅游总收入(亿元)2006334.049.550.38149.619.672007430.2515.060.54176.2115.192008560.0920.290.66253.1220.462009715.7433.91.03317.2834.12合计2040.1278.82.61896.2279.44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1、确立了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是咸宁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提出了构建“三国赤壁故地,中国温泉之都”,建设“华中旅游名城”的思路,使咸宁市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旅游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加强旅游接触设施建设,是咸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交通、通讯、水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容市貌的整治力度,随着市政府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咸宁旅游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3、注重创新,是促进咸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实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破解了咸宁旅游新发展面临的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来投入、没有实力型企业来开发、没有国际国内团队来旅游三大难题,推动旅游业的新发展。4、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坚持精品和名牌战略,是咸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咸宁市高度重视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坚持按规划进行建设,坚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以政府为主导,加大了以“两县”为重点的精品景区建设,打造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促进了咸宁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5、建设一支作风实、能力强、业务熟的人才队伍,是咸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十一五”期间,咸宁市旅游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人才作为最主要的资源和要素,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了一支适应咸宁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为旅游重要产业建设提供了保障。三、“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暴露的问题1、旅游产品开发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咸宁市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缺乏主吸引物;要素配置不成体系,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2、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在咸宁市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景区、景点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同程度的存在可进入性差、通讯不畅、接待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制约了咸宁旅游的发展。3、客源结构单一、近程游客居主体,对远程游客吸引力不强目前,咸宁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周边县市及咸宁市本身,对省内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更少。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游客人数十分有限。4、旅游业内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合理的旅游促销机制尚未形成,促销经费筹措渠道单一,旅游企业促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对旅游企业管理的权限分散,旅游开发和营销宏观调控能力弱,投资引导不足,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还十分薄弱,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专门的旅游交通工具和线路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的机制急需进一步完善和增强。5、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宏观来看,旅游政策法规的制定仍然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旅游执法队伍仍需扩充,执法力度不足,市场监管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旅游市场秩序亟待进一步整顿和完善,急需成立旅游行业协会并尽快使其发挥其作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从微观方面来看,咸宁市旅游企业还处于小、散、弱、差状态,整体素质较低,竞争能力不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亏损面广,经营困难,导游人员在语种结构、地区分布等方面不甚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地接能力弱、管理松散,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差,市场开拓能力低,效益低下。第二章 前景分析咸宁市的旅游业有过十多年的辉煌发展,“十二五”期间,如何与时俱进,把握全省、全国旅游发展的脉搏,在快速上升的旅游市场空间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政府管理部门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一、咸宁“十二五”旅游业的发展前景1、旅游强省战略为发展旅游确定了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旅游业“十二五”总的目标:旅游业发展“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发展速度”,要将我省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突破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咸宁作为“两圈一带”中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展目标明确,而且任务繁重,是推动咸宁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2、“1+8”城市圈中武汉市地域空间的扩张为发展旅游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随着“1+8”城市圈中武汉市地域空间的扩张,咸宁市在区域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其能更好地融入武汉市的旅游发展格局中,并与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互动、互补、互融的旅游发展联动关系。凭借武汉市经济的发展,咸宁市不仅在客源市场中占据便利的优势,而且在市场营销、对外宣传、资源共享、公共设施、经济联系等方面也将享有更强的优势。这无疑强化了咸宁市旅游与武汉市旅游的整体性和弱化了旅游发展的地域性(无边界性),从而为咸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3、咸宁立体旅游交通网络的日渐发达为发展旅游打开了瓶颈目前,咸宁境内四线(京广线、京珠高速、107国道、106国道)穿南北,一水(长江)连东西。武广高铁的开通,使咸宁进一步成为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据悉,高铁开通之后,“1+8”武汉城市圈旅游客源市场面临新一轮的洗牌,鄂、湘、粤互动旅游将更为频繁,跨区域合作势在必行。因此,“巩固华中,开拓珠三角”将作为咸宁“十二五”旅游市场开拓的重点。可以预见的是,咸宁旅游必将因立体交通网络的日渐发达而如虎添翼,对咸宁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迈进和打造宜居城市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旅游新战略与新策略的实施,决定新一轮旅游发展的关键通过“十一五”时期的群策群力,咸宁市旅游经济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紧跟经济新形式的发展、适应发展新转变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明确咸宁市“十二五”期间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寻求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理顺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如此,才能积极呼应经济强市、生态大区建设,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2、旅游产品、市场的开发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的挑战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通常会忽视资源的区域性,即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文化存在的表现力不同,对市场的影响力不同,就会产生降低或提升旅游资源价值的现象。同质资源的更广泛存在,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对比,同时也使得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成为一个难题。在武汉1+8城市圈中,咸宁市旅游发展与其它几个地区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与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同处于市场发育期。尽管各地区旅游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向各有不同,但旅游客源市场都以湖北省和武汉市为客源主体,这样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竞争态势。如何在市场开发中占有优势,成为咸宁市旅游发展的一大挑战。第三章 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根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把旅游发展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为咸宁旅游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湖北省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总体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精品带动,集约化经营,区域合作,全面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旅游业综合效益,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咸宁市第三产业的龙头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咸宁旅游经济全面发展。二、发展目标1、总目标(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咸宁市旅游业发展将继续遵循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的发展总目标,结合发展实际,确定咸宁市“十二五”旅游发展的总目标为: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宜居旅游地与旅游经济强市。要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实行“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力争2011年全市旅游经济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9%左右;第二步,通过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建设全国优秀、湖北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1%左右;第三步,为实现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宜居旅游地与旅游经济强市的总目标,将旅游业作为全市新兴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力争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2%。2、经济目标十二五期末(2015年)主要经济目标为:(1)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24%,期末实现接待国内游客2997.2万人次,十二五期间接待国内游客累计10193万人次;(2)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33%,期末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5.7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累计650.2亿元人民币。(3)接待入境旅游者年均增29%,期末实现接待入境旅游者4.8万人次,十二五期间接待入境旅游者累计15.5万人次;(4)旅游创汇年均增28%,期末实现旅游创汇1350万美元,十二五期间实现旅游创汇累计4600万美元;(5)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25%,期末实现总游客3002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实现总游客累计10208.5万人次;(6)旅游总收入年均增34%,期末旅游总收入216.5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旅游总收入累计653.4亿元人民币。(7)期末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表31 “十二五”(20112015)咸宁市旅游发展主要指标预测一览表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十一五”期末完成情况(2009)“十二五”期间“十二五”预测完成情况20112012201320142015国内旅游人次(万人次)715.741248.21560.21950.12437.32997.210193年均增长速度()21.8524.924.924.924.922.9231.9国内旅游收入(亿元)33.968.3390.1118.37157.83215.7650.2年均增长速度()43.3037.431.831.433.436.6386.2入境旅游人次(万人次)1.031.82.32.93.74.815.5年均增长速度()31.1538.427.726.127.529.7297.4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317.28540720890110013504600年均增长速度()34.7539.233.323.623.622.5258.5旅游总人数(万人次)716.7712501562.519532441300210208.5年均增长速度()21.852525252523232旅游总收入(亿元)34.1268.790.6119158.6216.5653.4年均增长速度()43.1437.431.831.333.336.5385.3注:2010年旅游统计未出,故“十一五”期末以2009年的数据为准3、社会目标(1)全市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得到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基本形成配套的产业体系,并提高旅游产业对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发挥旅游开发对欠发达县市(乡镇)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渠道。(2)以“三国赤壁故地,中国温泉之都”为整体形象,打响三大特色旅游:温泉旅游、三国旅游、生态旅游,培育出2-3个aaaaa级旅游景区(咸宁国际温泉城、三国赤壁古战场、九宫山),扩大咸宁旅游的知名度,建设全国优秀、湖北一流、宜居的旅游目的地。4、旅游目标(1)新增2-3个aaaaa级旅游景区,4-5个aaaa级旅游景区;(2)新增加3-5个五星级饭店,4-5个四星级饭店;(3)新增进2-3个国际旅行社,5-10个国内旅行社。5、生态目标(1)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区域生态环境面貌和城乡风貌的改善,保持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城镇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文物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城镇居民在兴旅致富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自己自己的财富,形成全社会合力关心生态建设,促进生态建设的文明风尚。(2)至2015年,全市建设一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咸宁国际温泉城)。全市生态环境达标率达100%。三、发展战略咸宁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战略概括为四句话:政府主导、观念更新的旅游优先发展战略;城市、旅游一体化的城市品牌战略;资源整合提升、品质为先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以温泉旅游新城为支撑向四周辐射,打造全国优秀、湖北一流、宜居的旅游目的地。1、合力兴旅战略咸宁旅游要发展,第一要素是全社会的观念要更新,从本质上对旅游产业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优势有新的认识,打破体制、机制限制,政府主导,形成合力。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打破体制和机制的限制,为旅游的发展搭建平台,积聚要素,形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振兴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朝阳产业。2、资源整合战略咸宁市旅游业虽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但结构尚不合理,旅游六大要素中“购”和“娱”的发展相对滞后,各要素内部的档次及类型结构也不尽合理。要从构建大产业出发,整合各种旅游要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使六大要素成为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效益化发展。不断扩大和拓展旅游形态,除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外,大力创新以咸宁为目的地的各种休闲度假旅游方式和内容。3、借力发展战略一是跨行政区域大产品的培育。如与“1+8”武汉城市圈合作,只有把它作为跨区域的大产品来培育或旅游产品的错位开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合作的市场联动;二是利益再分配体制的建立。在全市范围内着力配制扶持3到4家以上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旅游大集团企业;三是旅游信息的共享。包括区域市场信息、产品开发信息、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信息等,信息共享,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四是建设六个旅游板块,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4、优势突出战略继续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路子,或重复人家已经走过的老路子,咸宁市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因此,必须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突出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即:生态资源优势、文化历史优势。只有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大力发展优势旅游、特色旅游,真正形成比较优势,才能确保咸宁在日趋激烈的旅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总体思路打造一个品牌,突出两大优势,高举三大龙头,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构建七大旅游板块,为实现咸宁宜居旅游地与旅游经济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品牌:三国赤壁故地,中国温泉之都两大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文化历史优势三大龙头:以“温泉、三国赤壁、九宫山”三大旅游景区发展为龙头、契机,带动区域旅游整体提升四大发展战略:合力兴旅战略、资源整合战略、借力发展战略、优势突出战略七大旅游板块:即咸宁国际温泉城、赤壁三国文化旅游区、通山九宫山生态旅游区、咸安桂竹生态文化旅游区、崇阳商周生态农业旅游区、嘉鱼江南水乡游览区、通城瑶族原生态旅游区第四章 总体布局一、布局原则1、以咸宁国际温泉城为魂,营造旅游核心以咸宁国际温泉城为旅游开发的核心。以新城为魂,通过对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旅游项目为串联,将咸宁温泉建设成为湖北一流旅游目的地,促使旅游中心城市的形成。2、突显特色旅游,形成整体优势一是发挥咸宁市生态资源优势,全力发展生态休闲特色游;二是充分发挥咸宁市人文历史优势,全力发展文化休闲特色游。3、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构筑旅游框架以旅游产业中最为核心的构成要素旅游景区为旅游业四大支柱(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的核心,以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政策为四大体系,通过组织协调机制、合作共建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和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促销机制,形成以生态建设为龙头,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区域合作,能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带动作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的战略框架。二、咸宁市“十二五”旅游空间总体布局以咸宁市旅游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三足鼎立” 咸宁市区温泉休闲养生旅游景观带、通山九宫山山地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景观带、赤壁三国水域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景观带为基础,充分考虑各县市区旅游特色及发展格局,并重点突出咸宁市最有价值的旅游品牌温泉,初步确定咸宁“十二五”旅游空间布局为“一城一带六板块”。一城:即咸宁国际温泉城一带:即温泉休闲养生景观带六板块:即赤壁三国休闲文化积聚区板块、通山九宫山避暑休闲区板块、咸安桂竹乡村旅游区、崇阳商周生态经济圈板块、嘉鱼江南水乡游览区板块、通城瑶族原生态旅游区板块三、分区规划1、咸宁国际温泉城范围:咸宁市西南郊,中心城区淦河以南功能目标定位:以咸宁国际温泉城为核心,以城市商务区建设为契机,依托现已投资的旅游项目,深挖文化内涵、扩大经济规模,构建集温泉养生、商务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都市化旅游新城。区域主题口号:泉都桂城,养生天堂重点产品开发方向:温泉主题产品、会议会展、旅游节庆规划要点:依据咸宁咸宁国际温泉城总体规划,该区形成“一核二片三轴四区十园”的整体空间结构。一核:即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及环潜山温泉养生、旅游休闲带所构成的旅游区核心区。二片:即北部生态居住片区、南部旅游休闲片区。三轴:即沿南环线太乙洞发展轴线、沿西环线(龙潭河)发展轴线、沿淦河(新老城结合部)发展轴线四区:即山水生态居住区、森林温泉养生区、郊野运动休闲区、桂乡民俗体验区十园:即规划的十个主题园区:温泉养生休闲产业园、潜山国家公园(森林游憩和生态科普教育)、体育运动公园、城市文化游憩商业休闲博览园、温泉主题公园、乡村生态文化公园、太乙洞地质公园、孝子山城市森林公园、双龙山郊野生态公园、“夕阳红”老年养生园。2、温泉休闲养生景观带温泉是咸宁市最有品牌价值的资源,且四县一市一区均有温泉旅游资源分布,因此,本规划重点将咸宁市内的各温泉连点成线,构成咸宁市特有的温泉休闲养生景观带。范围:咸宁国际温泉城(温泉)山湖(嘉鱼)龙佑(赤壁)浪口(崇阳)九宫山(通山)咸宁国际温泉城(温泉)功能目标定位:以咸宁国际温泉城为核心,以赤壁龙佑温泉、崇阳浪口温泉与嘉鱼山湖温泉为重要节点,形成辐射整个咸宁市的温泉休闲养生旅游产品网络。区域主题口号:温泉养生之旅规划要点:咸宁国际温泉城温泉流量大、面积广、温度高、质量好,且环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沿淦河景观带分布,因此,咸宁国际温泉城的温泉开发极具规模经济,对其统一规划可将其打造成融会议、休闲、体验、参与、观赏于一体的咸宁市品牌旅游产品。嘉鱼山湖温泉地处鱼米之乡,富有浓郁的水乡文化气息,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可选择水乡温泉休闲的发展方向。赤壁龙佑温泉位于两省交界处以三国文化著称的赤壁市,三国文化赋予龙佑温泉独特的文化内涵,游客在沐浴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是本温泉的差异化法宝。崇阳浪口温泉历史悠久,温泉理疗价值高,且位于历史古镇白霓镇,可利用其天然医用温泉水与独特的鄂南民俗风情营造华中理疗基地。九宫山温泉位于“一山有二教”的九宫仙山,九宫山温泉景观本身是九宫山景观组成部分,因此九宫山温泉景观也应延续九宫山景观内涵道佛文化,并体现“净心”的沐浴理念。九宫山景观功能定位为:山地温泉养生,以游赏、参与和体验为主。3、赤壁三国文化旅游区范围:赤壁市行政区域功能目标定位:积极挖掘三国军事、谋略、人物及历史文化,努力开发三国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以赤壁景区为三国文化的核心,其他景区巧妙融会三国文化元素的赤壁旅游核心品牌,培育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修学、康体、娱乐、购物、宗教、科普等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持续成长型旅游目的地。区域主题口号:赤壁故地 文化名城重点产品开发方向:三国文化、商务会议规划要点:依据赤壁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赤壁三国休闲文化集聚区规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即三国赤壁文化旅游区、陆水湖康体休闲区、鄂南民俗风情旅游区与鄂南竹海自然生态区。(1)赤壁浪淘沙沿江整合联动,打造亚太地区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国赤壁文化旅游区位于赤壁市西北,涉及赤壁镇、柳山湖镇、车埠镇、余家桥乡。该区以赤壁矶的摩崖石刻为前沿,以沧湖、松柏湖、黄盖湖、大罗湖为结点,沿东南方向陆水湖拓展,以三国赤壁古战场为龙头,包括沧湖生态农业示范园、松柏湖乡村俱乐部、黄盖湖三国军事游乐区、风情赤壁度假村4个二级景区。(2)动感陆水湖打造中部最大的文化产业园区 “十二五”期间,要以陆水湖面为主体向南延伸,沿陆水湖两岸拓展80平方公里,开设“亚洲国际三国文化论坛”,建“亚洲国际三国文化产业基地”。 基地设亚洲国际三国文化论坛管理中心,由该中心负责项目开发、管理、营运;同时设三国文化亚洲影视基地、三国文化亚洲研究中心、三国文化亚洲创意园区、亚洲三国文化动漫产业园区。(3)鄂南风情游主打民俗文化与古道茶城鄂南民俗风情旅游区位于赤壁市西南,涉及到茶庵岭、新店及赵李桥三镇,主要包括龙佑温泉、长江古道茶城生态茶产业园、羊楼洞茶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新店明清古街、等多个景区(点)。羊楼洞与新店古街重加强保护,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成功招商,龙佑温泉二期及五龙山温泉都在建设之中,两处温泉景区都要努力挖掘温泉文化内涵,做出特色,长江古道茶城生态茶产业园以茶旅游为根本,集温泉与茶文化于一身,用以带动整赤壁茶产业链的发展。(4)道教养生游鄂南竹海自然生态区鄂南竹海自然生态区位于赤壁市东部,该区涉及官塘、神山、中伙铺三镇。包括随阳竹海、野生樱花园、葛仙山等景点,十二五期间,开发随阳竹海的竹文化资源,建立湖北第一家竹主题公园。葛仙山的开发与陆水湖的开发相衔接,十二五期间,于陆水水库库尾架设桥体连通陆水街办与官塘镇,于库尾处设游船码头,连通陆水湖与葛仙山之间的游线,同时也打通了市区至官塘镇的水上交通。规划在葛仙山建立葛仙道教旅游区,依托万亩樱花开展华中樱花节。本区其他旅游资源都以保护为主,根据市场情况及赤壁市旅游发展趋势再择机开发4、通山九宫山生态旅游区范围:通山县行政区域功能目标定位:围绕九宫山、富水湖“一山一水”建设,实施“一线两圈”旅游发展战略,依托王明璠古宅第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宝石村古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景区、闯王陵遗址旅游景区、隐水洞科普探险旅游景区、富水湖水上游乐旅游景区等区域,构筑以九宫山为主的,集道佛教文化、生态观光、避暑、会议、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形成通山特有的“游九宫山玩富水湖探隐水洞漂太阳溪观古民居谒闯王陵”的大旅游格局。区域主题口号:道佛胜地、秀美通山重点产品开发方向:道佛文化、盛夏避暑、度假休闲规划要点:依据通山境内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优势“51123”,即五山:太平山、九宫山、太阳山、大城山、大幕山;一湖:富水湖;一品:闯王陵品牌;两洞:大畈隐水洞、万家羚羊洞;三个古民居:王明璠府第、宝石古民居、周家大屋,按照区域布局,将主要景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规划形成“一线两圈”的总体空间格局。两圈:九宫山山地环形旅游圈、富水湖生态旅游圈;一线:通九线,连接两圈的重要旅游走廊。(1)九宫山山地环形旅游圈该圈位于通山县南部,以九宫山为核心,其他三山(太平山、太阳山、大城山)为支撑,构筑通山县南部山地休闲观光圈。(2)富水湖生态旅游圈该圈位于通山县北、西部,以富水湖、隐水洞为中心,西起王明璠府第,北接大幕山,南抵富水乐园。5、咸安桂竹乡村旅游区范围:除咸宁国际温泉城之外的咸安区行政区域功能目标定位: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统筹考虑,科学布局,抓住咸宁国际温泉城投资建设契机,努力开发与之互补、相匹配的旅游项目、产品。规划以鄂南大竹海生态旅游景区为龙头,突出乡村生态和当地文化主题,将咸安区打造成以桂花、楠竹为旅游产业链,集休闲观光、生态度假、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城郊型旅游圈。区域主题口号:嫦娥之乡,人间天堂重点产品开发方向:桂竹文化、写生摄影规划要点:依据咸安区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统筹考虑现有景区开发状况,初步将咸安桂竹乡村旅游区分为“一带三区”:淦河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带、历史文化名镇游览区、鄂南大竹海生态旅游区、斧头湖湿地生态保护区。(1)淦河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带结合城市防洪及淦河治理,以淦河为中心轴,对淦河进行大规模整治,建设沿河主干道,建成淦河生态旅游观光带。(2)鄂南大竹海生态旅游区鄂南大竹海生态风景区以嫦娥飞仙文化为主线,串联仙女、爱情、民俗等文化,将文化融入到竹海、桂花、岛屿、湖泊、乡村中,以一洞、两山、两湖(即飞仙洞,禅台山、花纹山,嫦娥湖、羿公湖)为空间载体,以旅游交通线为纽带,从服务接待与旅游功能角度出发,构筑“一心”(飞仙文化核心区)、“一带”(嫦娥文化风情带)、“四区”(花纹山生态旅游区、嫦娥湖休闲度假区、羿公湖运动娱乐区、禅台山乡游区)的空间布局形式。(3)历史文化名镇游览区即汀泗桥与向阳湖两大镇区。汀泗桥镇是北伐战争遗址,威名蜚声中外,镇区古桥、古街、古民居、古旧居、烈土墓等遗址遗迹仍保持一定原貌,文化部已批准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向阳湖镇曾是文化训“五七干校遗址,当年文化部系统6000多名人曾在此劳动学习,加之该镇又是三国时期刘备、关云长、张飞等活动濒繁的地方,留下了张公庙、雨坛垴、斩关村等一批遗址。规划对现有遗址进行了必要修复与保护,要进一步挖掘区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心包装,打造旅游重镇游览区。(4)斧头湖湿地生态保护区充分利用斧头湖丰富的水体资源,开展湿地观光、滨水体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研究等旅游项目。6、崇阳商周生态旅游区范围:崇阳县行政区域功能目标定位:依托崇阳山水林泉优势资源,以县域北部旅游带为重点,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开发精品生态农业休闲产品,完善产品体系,打造“中国崇阳商周生态农业经济圈”,为未来打造国内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区域主题口号:商周天府,生态崇阳重点产品开发方向:农耕祭祀文化、青铜文化、地质文化、民俗文化等规划要点:依据崇阳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崇阳商周生态农业经济圈总体布局为“一心一带三区”: 一心即天城旅游集散中心,一带即以隽水河为载体的观光带,七区分别为商周文化体验区、商周古文化遗址游览区、青山水体生态旅游区、鄂南旅游度假区、农业示范园区、万亩水果雷竹采摘区、高山蔬菜农业观光区。(1)天城旅游集散中心以连结全县各旅游景区为中心,配套建好旅游服务设施,区内新增2个景区。文化园(名人生平展、字画展、工艺品展、古八景、新八景大型油画展等)和综合旅游服务区。建风景园林街、旅游购物一条街、大型娱乐城、文化博物馆、高档宾馆等配套设施。(2)隽水河旅游观光带规划将着重以隽水河地形地貌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为依托,沿隽水河沿岸进行景观布局,同时通过隽水河形成了商周文化脉,连接商周文化体验区和商周古文化遗址游览区。(3)商周文化体验区以商周文化体验为主题,项目建设上以西塘水库旁边的商周文化祭祀园为中心,在该区域建设一些相应的商周文化体验项目,如:大市农耕文化体验园区。(4)商周古文化遗址游览区以历史科考旅游、商周文化教育为主题,建4个景区。1、古八景观光旅游区。2、古文化科考游览区,包括古城址、古墓葬。3、民俗工艺旅游区,包括工艺扇厂、何家大屋。4、宗教文化旅游区,即岩头寺等寺庙。(5)青山水体生态旅游区该区规划分为大坝景区、四季飘香湖湾景区、金柜山登山康乐游览区、水禽乐园、水上花园景区、青山洞景区、大泉洞景区。(6)金沙旅游度假区该区以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溶洞探险、奇山寻秘、趣味漂流为主要功能。通过从聂家大塘纸棚华山冲天鹤咸安的生态旅游走廊串联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景区:金沙休闲度假区、康体生态休闲区、洞穴公园、猴乐园、奇山怪石园、和尚石、峡谷风情以及龙泉谷趣味漂流等。(7)农业示范园区将以现有的资源点(南林村新农村示范点(渔业、野猪基地)、城万村大棚蔬菜基地、南林常岭水果雷竹观光农业小区等)为基础,着重引进新品种,初步完善园区内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园区的旅游接待功能。(8)万亩水果竹类种植加工区围绕崇阳县“山上再造一个崇阳“的口号,将以水果和竹类为代表的农产品规模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