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的女性之歌.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的女性之歌.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的女性之歌.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的女性之歌.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的女性之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诗经中有关女性的诗篇众多,为后世诗歌所罕见。其中所描绘的女性形 象更是丰富多彩:桑问河畔,到处活跃着她们的身影:为国为家,贡献着她们的 力量;言笑宴宴,表达着她们的快乐;忧心悄悄,思念着远游的丈夫。众多的女 性形象丰富了诗经的人物画廊,深刻了诗经的思想内涵,充实了诗经 的艺术世界。 诗经中的女性描写也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个性特 征、道德风尚、生活情趣等,是一幅清晰的历史生活画卷,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也可以给当下的妇女地位作一个比照,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作用。 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所表现的女性人物群像的梳理,进而深入体味她们的 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再对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层层 深入、较为全面地把握和再现诗经时代的女性世界。 本文在对诗篇解题时博采名家名说,尤其采用对女性有较正面阐述的说法, 再辅以合情合理的铺陈鉴赏,较为真实和公正地还她们一个本来面目。从这个意 义上说,本文不仅研究诗经中的女性之歌,也是对诗经中女性的颂歌。 关键词:诗经;女性;精神;颂歌 a bstr act i nt h eb o o ko f p o e t r y , t h e r ea r em a n yp o e m sa b o u tw o m e n ,w h i c ha r es e l d o m l y s e e ni n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 m a n yl a t e r t h ei m a g e so fw o m e na r ep l e n t i f u la n dv a r i e d : t h e ya l m o s ta p p e a re v e r y w h e r e 一b yt h er i v e ro ri nt h em u l b e r r y ;t h e yc o n t r i b u t e s t h e i re n e r g yt ot h e i rc o u n t r ya n dh o m e ;t h e yl a u 曲b e c a u s et h e ya r eh a p p y ;t h e yw o r r y b e c a u s et h e i rh u s b a n d sa r eo u t s om a n y i m a g e so fw o m e ne n r i c ht h eb o o ko f p o e t r y b yb o t ht h es p i r i ta n da r t i s t i cs k i l l s t h eb o o ko f p o e t r ys h o w su st h ed e g r e e ,c h a r a c t e r , m o r a l i t y , t a s t eo ft h ew o m e n i n t h a te r a w i t ha l l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yv a l u e ,i tc a ng u i d eu st oe l e v a t et h ed e g r e eo f w o m e n t o d a y t or e v e a li m a g e so fw o m e ni nt h ee r ao ft h eb o o ko f p o e t r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 m y e s s a yd e s c r i b e st h ew o m e nf i r s t l y , a n de n t e r st h e i rm i n ds e c o n d l y , s t u d i e st h e i rd e g r e e a tl a s t m ye s s a ya d o p t st h e o r i e so ff a m o u ss c h o l a r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o s et h e o r i e sw h i c h e m b e l l i s hw o m e n ,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s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nt h ep o e m s ,t h e nt or e t u mt h et r u e f e a t u r e st ot h ew o m e n s o ,m ye s s a ys t u d i e sn o to n l yt h es o n g sa b o u tt h ew o m e ni n t h eb o o ko fp o e t r y , b u ta l s oe x p r e s s e st h ep r a i s e st ot h ew o m e ni nt h eb o o ko f p o e t r y k e yw o r d s :t h eb o o ko fp o e t r y ;w o m e n ;s p r i t e ;o d e 硕士学位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亏乳j 签字日期:山蝴扫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孛lp 导师签夤:钾箩 签字日期:嘲月西日签字日期:靖钓7 月2 多日 诗经的女性之歌 引言 对诗经的重视,自古而然。孔子认为诗经不仅有助于个人丰识修德, 而且可以达政,这在一些话中有清楚的表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论语子 路) 孔子的这种认识基本上已成为后人对诗经功用的共识,后人尤其是封建社会 的学者都自觉地以这种功能来赏析各诗篇。如“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亦 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 朱熹诗集传序) 毛公说诗,很多更是不惜穿凿附会,以使其合乎“圣人之言,使之具有 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而诗经的本来面目,很多是诗人有感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事 ( 何休公羊传解诂) ,“大抵指物抒情之作( 黄侃论文杂记) 。尤其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 情者也。”( 朱熹诗集传序) 应该说诗经不仅仅是一部光辉的文学巨制, 也保存了极其宝贵的上古史料,能够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诗经中女性形象之多、抒情之真、活动之广,为后世文学作品所罕见。 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全注( 褚斌杰注,1 9 9 9 7 ) ,诗经起码有 五十首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诗歌,主要集中在国风,小雅中也有七首。除此之 外,在许多作品中还从侧面表现了各种女性形象。“诗经中所记录的反映周代 女性的诗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富于人性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生动形象 。 千百年来学者的解读,也使得我们基本能够把握诗经的真实面貌。在所 有以女性口吻写的诗歌中,表达思念这一主题的有十九首,有九首思念丈夫的, 其中思念征夫的有五首,足见当时战事频繁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古代的男子服役 远征,这对于家中的妻子来说是苦难的开始,这意味着妇女要承当更多的责任以 及开始无边无际的思念。因此,诗经中有不少思妇诗,如秦风j 、戎王风君 子于役小雅杖杜等。秦风小戎诗中细述车马、器械、军容之盛,又 对丈夫百般夸赞,透露出对军威和丈夫德行的自豪感,是一首爱国诗篇。在这些 思妇诗给入印象最深刻的应该算是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 诗经的女性之歌 无膏沐? 谁适为容,准确地表达了丈夫离开后百无聊赖、无心妆容的心境,可 谓经典。还有十首思念情人的,如秦风晨风,心上人多时没来,女子很着 急烦恼,担心对方变了心,疑心他“忘我实多”,在郑风狡童中,男女情 人间偶生隔阂,女方埋怨恋人无情,害得自己寝食难安。恋爱中的男女离别和斗 气之苦,有些东西是超越时间和国界的,这种种情愫直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改变。 其实在母系社会,女性是生命、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在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的 地位。情爱意识也是以女性为中心形成的,女性不仅被崇拜、爱慕和尊敬,还有 着主宰自己情感世界的自由。诗经时代,女权的失落、男权的确立是不争的 事实,但是她们的情爱意识已初步形成。大量以女性口吻创作的婚恋诗热烈张扬, 她们用热烈大胆表现了对生命意识的宣泄,这与后来坠入封建礼教深渊的羞涩黯 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经中女性话语者远比 男性大胆、直率,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掩饰的情况下展现,无论是相思别离、 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会也未尝讳言。直率的性 格使能使我们深窥她们的内心世界。 因此,对诗经女性世界作一综合分析,当能较全面地还原那个时代的社 会风貌,不为妄言。 女性文学的繁荣已是当今文学界和学术界一个不容忽视的潮流,研究文章, 浩如烟海;学术成果,其绩斐然。有关诗经的更是如此,诗经的女性论 文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了本来占主体地位的男性世界。远的如谢晋青( 诗经) 之女性研究( 万有文库第1 2 9 2 册,1 9 2 4 ) ,阿茵的( 诗经) 中的女性( 妇女 杂志,1 9 4 0 ) ,程维巧的( 诗经) 时代的女性( 妇女新运,1 9 4 1 ) :近的如陶琳 的( 诗经) 中的女性形象( 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 0 0 5 ) ,邹然 老师的“女子善怀,亦各有行”一从( 诗经) 看周代女性的自主意识( 诗经研 究丛刊第九辑,2 0 0 5 ) ,文幸福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一从( 诗经) 的两首 弃妇诗( 谷风) ( 氓) 析论古代妇女地位与现代省思( 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2 0 0 5 ) 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本文附骥的意义在于:在博采名家名说的基础上,致力于文本的分析归纳, 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合情合理的阐发,描绘出诗经的女性人物群像,展现那个 时代女性的音容笑貌、所作所为: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其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 体会她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再通过一些史料的互证,以期较为中肯地评价 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由程度,对今古做一些比较和反思。女性形象由外到内、 由个体到群体、由个人到社会的层次性和序列性是本文的创新点。以古为鉴,古 为今用,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发现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与女性智 慧和力量的贡献度是成正比的,亦即要想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 2 诗经的女性之歌 何发挥女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一个现实的课题。中国在诗经时代无疑是走 在世界前列的,研究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精神世界,对于我们今天最大 限度地释放女性的潜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诗经的女性之歌 第一章诗经中的女性人物群像 诗经中女性人物众多,形象各异。上至贵妇,中至贫民,下至妾婢,大 多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按照她们的身份和行为,大致可分为下列一些群像: 第一节辛勤的劳动者 诗经中女性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她们似乎无时不刻不在劳动。她们 终年的辛勤劳作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不仅供给了贵族统治阶级糜烂的生活所 需,也成为男子终年外出征战的社会基础。她们劳动的领域很广,大多具有鲜明 的女性特征,但有时也做本该是男子做的事情。 一、采集 采集以大自然对人类的丰厚惠赠为前提,曾经是人类社会早期非常重要的一 种生产方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在出现农耕生产之前,先民的食物来 源主要是植物的果实、根茎等,淮南子卷十九:“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 实。 皿1 到了商周时期,虽然农耕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采集劳动仍然是 与农耕生产并存的在物质生产中仍占重要地位的一种生产方式,这在诗经中 有明显的反映。 ( 一) 采集药物和食物 那个时代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动乱的政局决定了采集工作的重要和频繁,这 在诗经当中反映得也最多。如“荇菜 ( 周南关雎) ,它是“生在水上的 一种植物可以吃 ( 程俊英诗经译注) ;“卷耳( 周南卷耳) “名荃 耳、苍耳等,叶如鼠耳,丛生如盘,陆玑疏云:“叶青白色,似胡英,白华 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口1 ;“苯苡”( 周南茉苡) 陆玑释茉苡 “马乌,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日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 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牯草,可鬻做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 h 1 :“蕨、薇” ( 召南草虫) “蕨,山菜,初生像蒜,可食。 ( 程俊英诗经译注) 薇又 名野豌豆、大巢菜,“似旅而差大,有芒而味苦,山间人食之,谓之迷蕨川5 1 ;“蒴” ( 召南采蒴) “蔟,浮萍,生在水上,可食” ( 程俊英诗经译注) ;“葑、 菲”( 邶风谷风) 郑笺云:“此二菜者,蔓菁与b 2 _ 类也,皆上下可食 拍1 ; “萧”“艾 ( 王风采葛) “萧,植物名,蒿类,有香气。古人祭祀时所用。 “艾,植物名,艾叶可供药用和针灸用。”( 程俊英诗经译注) :“莫、桑、黄 4 诗经的女性之歌 ( 魏风汾沮洳) “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 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 ( 孔疏引陆玑) “黄,即泽泻,药名,亦可作菜”: “苓”( 唐风采苓) “苓,甘草。苦,菜名,亦名荼。 ( 程俊英诗经译注) 这些采集活动不但说明了当时女性的勤劳,也说明她们在终朝劳作中积累了丰富 的知识,她们所发现的食用和药用植物基本上还是我们现在采集的主体。 ( 二) 采集纺染原料 诗经时代女性采集的纺织材料已是种类众多,从粗到细,由贵到贱,分 得很细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i ! 蔓,为缔为络,服之无敦。 ( 周南葛覃) “葛,是一种蔓生纤维科植物,其皮可以制成纤维织布,现在 叫做夏布。( 程俊英诗经译注)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东门之池,可以 沤芝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 陈风东门之池) “沤,浸泡 “纶,麻的一 种,又名苎麻 “菅,茅一类的草,可以搓绳,用它编草鞋( 程俊英诗经 译注) ;“终朝采绿 “终朝采蓝( 小雅采绿) “绿,草名,即荩草,可 以染黄。蓝,草名,可以染青。 ( 程俊英诗经译注) 郑笺:“蓝,染草也 。 口1 由此可见,在先民的纺织工作中,除了原材料和染料的种类齐全之外,整个割 沤染的工艺流程也很完善。 在先民的采集工作中,使用的工具也多种多样,简单的劳动一般借助木棒、 钩、甚至石头等工具即可完成,“八月剥枣( 豳风七月) 剥,是敲的意思。 从树上将枣子打落下来,只需要棍棒等工具。邶风谷风提到:“采葑采菲, 无以下体。 葑、菲两种菜主要是食根,无法徒手采集,需要锄、铲、锹等工具 相助。盛装和运输也是需要工具的,如物品数量不多,则可能用一些临时性的方 法。如女性的衣襟、围裙等,周南苯苡:“采采苯苡,薄言祜之。采采苯苡, 薄言撷之。祜是手执衣襟形成兜状以盛物,撷是翻转衣襟插入腰带以盛物,随 着采集到的苯苡数量的增多,采集者启用了衣襟,使其具备了盛装作用。“终朝 采蓝,不盈一 9 言。 ( 小雅采绿) 檐是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这里被姑娘临 时用来盛蓝用了。筐、笛是盛装采集物的常用容器,“于以采藐? 南涧之滨。于 以采藻? 于彼行潦。于以盛之? 维筐及笛。 ( 召南采蒴) “采菽采菽,筐 之笛之。”( 小雅采菽) 筐是方形的盛物竹器,笛是圆形的盛物竹器。“采采 卷耳,不盈顷筐。 ( 周南卷耳) “揉有梅,顷筐墅之。 ( 召南揉有梅) 采卷耳的女子和拣梅子的姑娘用的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的边缘倾斜的浅竹筐。 采集品的诸多用途除了食用,人们还将其用于养蚕、纺织、祭祀、医药、制 衣、包裹、缩酒,甚至通过它们来传情达意。如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 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的女性之歌 美丽大方而又热情主动的姑娘把手中的劳动果实投向意中人,以示自己的一片诚 意芳心,受此荣宠的小伙子当能感受到爱情的甜蜜。 先民通过采集活动,在补充和提供了衣食、祭祀、医药等需要的同时,又逐 步熟悉了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规律、药用价值以及从事采集、加工、贮藏的 方法,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商周时期,随着农业、畜牧业的生产 和发展,采集生产虽居次要地位,但在物质生产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曲1 二、制衣 在诗经时代,制衣似乎是女性的专职,但同时她们也以制衣、赠衣、补 衣来表达对人的关心和爱护:“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 授子之粲兮。( 郑风缁衣) 诗中所咏的黑色朝服看来是抒情主人公亲手缝制 的,所以她极口称赞丈夫穿上朝服是如何的合体,如何的称身,称颂之词无以复 加。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如果这件朝服破旧了,我将再为你做新的。还 再- - u t 嘱,你去官署办完公事回来,我就给你试穿刚做好的新衣,真是一往而情 深。 当然也有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和讽刺,如“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 可以缝裳? 要之獭之,好人服之。( 魏风葛屦) 正如程俊英先生所说,诗中 “塑造了两个阶级对立的形象:一个是受冻、挨饿、疲弱的缝衣女形象,一个是 衣饰华贵、态度傲慢、心胸狭窄的贵族妇女形象。反映了当时两个阶级地位与生 活的悬殊。 珊1 三、砍柴 这本是应当男人做的重体力活,但可惜丈夫远役,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 在女人的身上,“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 周南汝坟) “枝日条,干日枚。” ( 毛传) 这个女子不但身兼父母两职,且要经受无时不在的相思之苦。可以想 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扛起斧头去砍柴的弱女子肯定不只她一个。 四、采桑养蚕 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向往的生活境界,只要生活美满,累就累点吧, 做完了自己的事还要为那些贵人做点呢! 所以“于以采蘩? 于沼于浊。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 召南采蘩) 朱熹:“蘩所以生蚕。 ( 诗集传) 这个蚕妇要到 池塘里和溪涧旁去采来白蒿,制作成养蚕的工具,再加上精心的呵护,就可以养 好蚕宝宝。官家满意了,生活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逸。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 语:“哪里采的白蒿? ”“水洲中、池塘边。 “采来作什么? “公侯之家祭祀 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女劳作的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 匆匆作答。养蚕女的辛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豳风七 6 诗经的女性之歌 月) 可译作:姑娘们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养蚕桑。春天里太阳慢悠 悠,白蒿子采得够。集中描写了众多女子一起采桑采蘩的情景。 综上所述,周民族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从事着繁重 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既要祭祀、采摘, 又要制衣。她们采摘的东西很多,有荇菜、卷耳、蕨、蘩、蔟、萧、艾、桑、葛 等,这些有的用于食用,有的用于祭祀,有的用来养蚕。制衣在诗经中屡见 不鲜,她们大多是为贵族制作嫁衣裳。诗经中对这些终朝劳作的妇女是持肯 定和赞扬态度的,这一点我们后人清楚地看到了。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关 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n 们显然,劳动增添了她的美丽。再如方 玉润诗经原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 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 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n u 亦是劳动让她 们看起来神采飞扬,令人见之心旷神怡。 第二节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一、归宁父母的孝顺女儿 谁不思念自己的父母? 就算嫁得再远,也想能多看看、多陪陪自己的父母, 但现在不是孤家寡人了,还要考虑到丈夫还有公公婆婆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要安 排好家里的事再去,这样就两不耽误了:“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 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周南葛覃) 在得到公婆、丈夫的应允之后, 就告诉家里的保姆,开始洗衣,整理行装,准备回娘家,想着马上就可以见到日 思夜想的父母,承欢膝下,以全孝思,以尽孝道,心儿简直像小鸟般欢畅。 二、祭祖者 在诗经那个年代,祭祀基本上是男子的事情,女子一般只是摆摆贡品, 参与其事罢了。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有着女子祭祖的风俗习尚,“于以奠之? 宗室 牖下。谁其尸之? 有齐季女。( 召南采蒴) 这位少女采来蒴菜和水藻,把它 洗净之后放在方筐和圆箩里面,然后虔诚地主祭,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尊贵与力 量。 ”j 三、德色不称的贵妇 比之劳动妇女的勤劳淳朴,坐享其成的贵妇人中有一些人有着与她们的身份 地位不相称的品格,“何彼禚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雍? 王姬之车。打( 召南何 彼禚矣) 她们不能说不美,相反是貌美如花,且懂得和注重打扮,可谓是光彩 照人。可惜,她们的行为举止是那样轻佻,以至于连出嫁的婚车都显得那么地不 7 诗经的女性之歌 庄重。 、 ,还有一些诗歌直指最高统治者,如: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 廊风君子偕老) 这是卫国人民讽刺宣姜的诗。诗中极力渲染她的服饰、尊严、美丽,衬托出她“国 母的地位,目的是讥刺她的地位和丑陋的行为很不相称。这里也是直白的谴责, 行为这样丑恶,还能有什么说的呢? 四、美貌贤淑的国母 也有一些贵族妇女,不论是容貌还是品格都令人赞叹:“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 卫风硕人) 这是卫人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左传隐公三年对 此有明确记载:、,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日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这首诗中极力描绘庄姜之美,从手指、皮肤、脖颈、牙齿写到额角、目光、笑容, 还描绘了送嫁的排场和仪仗,最后看似轻描淡写的点出做诗的理由:她品质又好 值得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五、跳舞的巫女 。陈国民间风俗爱好跳舞,巫风盛行。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 舞降神者也。有一首诗对她们的美丽进行了赞扬:“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 陈风宛丘) 诗中的“子”,就是以舞降神为职业的女子,所以她不论天冷 天热都在街上为人们祝祷跳舞。在欢腾热闹的鼓声、缶声中,巫女不断地旋舞着, 从宛丘山上坡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空间改变了,时间改变了,她 的舞蹈却没有什么改变,仍是那么神采飞扬,仍是那么热烈奔放,仍是那么深具 难以抑制的野性之美。 六、为国奔走的奇女子 诗经时代的女子是不参政的,她们所做的就只有相夫教子,但这并不表 示她们对国家就没有感觉,相反,她们的感情可能更浓烈:“百尔所思,不如我 所之( 都风载驰) 。关于这首诗是许穆夫人的作品,左传闵公二年有 明确的记载。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思想,她听到祖国被狄所灭的消息, 快马加鞭地赶到漕邑吊唁,目的在于为卫国策划向大国求援。可是许国的大夫对 她这一行动极为反对,竟赶到漕邑拦阻。这激起了她的愤怒和忧伤,就写下这首 诗经的女性之歌 诗予以揭露和谴责,并且最终用她的勇敢和智慧挽救了自己的母国。 第三节婚恋中的妇女 t 一、待嫁者 在诗经的时代,女子的婚恋是不自由的,有时候女子对婚姻根本没有话 语权更不用说掌控权,好坏去留仅凭男子的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子的 幸福就着落在婚姻,婚姻就是女子的一切,如果遇人不淑,下场是非常悲惨的。 正如王风中谷有箍所说:“遇人之艰难矣。 “遇人之不淑矣。何嗟及矣! ” 只要嫁的人不好,一辈子就毁了,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就算是后人称道的“仲 春开禁的制度也不能表示当时的婚姻有时段性的自由,相反是桎梏的表现。 据周礼媒氏载:,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 之无夫家者会之。n 2 1 可见统治者的真实意图是为了繁衍人口和稳定社会而强制性地令失时未偶的男 女相会,并非法外施恩,给青年男女一个自由搭配的机会。 这在客观上也的确给了男女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所以就能出现郑风溱 洧所描绘的那种和谐场面: 女e l :观乎? 士日: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 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这里男女能自由地相邀相伴,同游同处,似乎无忧无虑,和谐美满。如齐诗 所说:“郑国淫辞,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有洵莳之乐芍药之和。川1 3 1 但这既是权 利又有义务,找不到如意郎君的也要嫁掉,否则年龄一大,就会有巨大的心理压 力和社会压力。这在另一首诗里有精确的体现:“揉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召南揉有梅) 一个失时未嫁的姑娘,不顾尊严体面,恳切地向 男子发出邀请,请求他们来向自己求婚。所谓“老女不嫁,踏地呼天。”指的就 是这种情况。 : 而在“仲春之月 之外的其他时段,男女之防是很严格的,“男女之别,国 之大节也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男女不杂坐( 礼记曲礼上) 。婚姻 程序也是死板而反人性的,“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 礼记曲礼上) ,父母 之命媒妁之言是缺一不可。于是就有内心矛盾的哀告: 9 诗经的女性之歌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 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郑风将仲子) 女子其实很爱她的情人,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不得不忍痛拒绝来访的情 人。亦爱亦拒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 这是那个时代众多女子的共同命运。 还有盛情的邀请:“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 唐风有杖之杜) 她告诉所 钟情的男子,自己是真心喜欢他,只要他肯来自己家,一定会饮食招待,让他得 到快乐和幸福。 、 邀请不来,她们就对情人发出谴责并作出激励:“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一 ( 郑风子衿) “岂不尔思? 畏子不敢。( 王风大车) 即使我没有去,难 道你不会来吗? 你难道一点都不明白女孩子的心思,一定要我主动吗? 如果是那 样的话,我现在就告诉你,我对你的爱比山高比海深,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我 对你的情是不会变的,其他就看你的了。多么坚贞的爱情,多么热烈的表白! 当父母反对,她们就发出抗拒的呼喊:“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 都风柏舟) 那个额前垂发的少年,是我心仪的对象,我对这段情是至死不 渝的,天啊,母亲啊,你为什么就不体谅我呢! 铿锵的誓言就是坚决的反抗。 诗经中还有些诗反映女性大胆热烈的一面,如果她们的主动求婚是迫于 无奈的话,那么她们的主动示爱和求爱足以证明这一点。卫风芄兰是首女 子向小伙儿表爱调情的诗,她揶揄小伙儿假正经,不肯跟她相知相欢。曹风侯 人是一篇女求男的情诗,一个女子爱上一个武士,但对方偏不领情,害得她情 急难捺。 。 二、失恋者 “哪个少女不怀春? 对爱情的向往,自古而然。女子为爱痴狂、为爱忧伤 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共同情感。 郑风狡童中女主人公对心仪的男子一见钟情,但很可惜,对方却是一 个始乱终弃的轻薄之徒,这让她很伤心:“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她也很依 恋旧情,竟至废寝忘餐。 而另一个失恋的女子却比较泼辣,想得开,不为失恋而苦恼:“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 郑风褰裳) 这位女子的性格,爽朗而干脆,富 于斗争性。她昂扬地宣布,你变心了我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选择。 还有一些男女,他们两情相悦,但迫于某种压力而很难走到一起。在这种 情况下,女子是承受更大煎熬的,一方面情郎难觅,另一方面情郎也会给她压力。 所以她在自己忧伤痛苦的同时还要一直向她的情郎解释:“岂不尔思? 我心忧 伤。 ( 桧风羔裘) 让人读后不禁油然而生同情。 1 0 诗经的女性之歌 三、拒婚者 周代基本上是一个男权社会,我们可以从众多的婚姻诗中看到这一点。在婚 姻问题上,豪强以强凌弱,巧取豪夺是屡见不鲜的。尤其是女子要躲开有钱无赖 的纠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豳风七月中会有悲吟“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 归”,因为同归就代表不安全。 但也有一些勇敢者体现出侠女般的风范:“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虽速我 讼,亦不女从! ( 召南行露) 对于一个已有妻室,而对自己纠缠不休的强横 男子,她毫不含糊地告诉他,即使是要上堂打官司,自己也是不会屈服的,解决 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此不要再来缠她。再如: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 维子之故!羔裘豹袖,自我人究究。岂无 他人? 维子之好! ( 唐风羔裘) 一个有钱的公子,也许还是诗人的主人,满以为凭着他的地位和金钱能轻而易举 抱得美人归,衣着光鲜、趾高气扬地前来掠取他自认为唾手可得的猎物,但可惜 的是他碰到的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个不慕荣华,只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独 立女性,所以他失败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见,他一定是灰头土脸地离开。 还有: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 郑 风褰裳) 一位男子自以为俘获芳心,没有把恋人放在心上,冷落了她,久不去探望。孰料 女子表现了极强的自尊与自主,把他奚落取笑一番之后明白告诉他,追求她的一 大把,她可钟情的一大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被动的拒绝,如“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郑 风将仲子) 写一个少女虽然深爱仲子,但她害怕父母、诸兄、国人之言,不 得不沉痛地牺牲她的爱情,请求仲子不要再来找她。她那“可怀 与“可畏的 心理矛盾,正反映了当时男女爱情与礼教之间的矛盾。 四、美嫁娘 有人说最美的女人是新娘,也有人说最美的新娘像桃花,所谓“桃之天天, 灼灼其华。 ( 周南桃夭) 诗人看见农村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鲜艳的桃花, 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更联想到新娘脸上飞扬的神采,娇羞的红晕,不觉唱出 了最好的祝福。 诗经的女性之歌 新娘之所以美,不仅在于那是一个幸福的时刻,还在于那是一个隆重的时刻,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召南鹊巢) 幸福的新郎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 带着大队的车马来迎娶他的美娇娘。这个仪式过后,他就不怕他的妻子跑了,可 以用一辈子来疼她,爱她,他好比喜鹊,姑娘好比八哥,住进他家之后就正式安 定下来了! 谁说帝王之家无情义? 兄妹之情比海深,卫君二妹要出嫁,一步一送到远郊。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邶风燕燕) 固然这是出于 兄妹情深,何尝又不是因为二妹为人可敬可爱呢?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 且惠,淑慎其身。这位二妹不仅聪明貌美,更要紧的是贤良淑德,能够娶到她 真是幸运。 五、寂寞思妇 周代初年,大小诸侯原有一千八百国,到春秋时代只剩下三十几国了,战乱 频仍可想而知,所以男子是经常不在家的,思妇诗也就成为诗经的一道独特 壮观的风景。 周南卷耳中一位妇女想念她远行的丈夫,她想象他登山喝酒,马疲仆 病,思家忧伤的情景。最后感叹“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云何吁矣 表现了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爱怜。 周南汝坟中一位妇女“未见君子,怒如调饥。刀极言相思之苦,的确, 饭菜只是给予腹欲的满足,丈夫那是精神上魂牵梦绕的人啊,丈夫不在身边,那 是比饿饭还要更痛苦的事情。现实是残酷的,所以只能以想象来暂时的逃离,“既 见君子,不我遐弃。 她想象已经见到他,预想相见后的愉快和对丈夫亲呢的埋 怨。 也有幸运的妇女,她们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她们是多么 的狂喜:“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 召南草 虫) 这位采菜的妇女看到物候的秋去春来,不觉想起自己的苦尽甘来,想起今 昔心境的强烈对比,不胜唏嘘。一。 更多的人没有这么幸运,丈夫或远役或忙于赚钱,平时也还罢了,碰到雷声 震震的时节,最希望有一双坚实的臂膀把自己抱抱,有一个温暖的胸怀让自己躲 躲,所以向远方发出召唤“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 召南殷其雷) 不知道 远方的那位丈夫能不能听到,也许雷声能够带去心声吧,也许听到之后他能明白: 妻子可能需要的不是那么多钱,而是一份完整的家庭生活。 远出的丈夫啊,你不如去看二下雄雉鸟,“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 实劳我心。 ( 邶风雄雉) 雄雉尚且知道忽高忽低咯咯唱,在家娱情、别时悲 鸣、在外捎信,而狠心的你竟是一别经年,音讯全无,实在令我苦思苦想心难放。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容”,丈夫你都打仗去了,我还打扮给谁看呢,“自 1 2 诗经的女性之歌 伯之东,首如飞蓬。”( 卫风伯兮) 不要说精心的装扮,就是梳一下头也没有 心情啊。你看,自从丈夫远走,我的头都从来没洗过,并不是我家穷买不起润发 油,我其实还算个小康之家,可是梳给谁看啊! 一个经常精神恍惚,邋里邋 遢的妇女让我们感动,也令众多身在福中的妻子欣幸不已。 也有更直接的表达:“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王风君子于役) 这位 农村妇女,在暮色苍茫之中,看到牛羊等禽畜回来休息,而自己的丈夫则归家无 期,就更觉寂寞、孤独,不禁唱出了这情景交融的动人诗篇。 千思万想,千言万语最后都归结为一个念头,一个祈祷,那就是“方何为期? 胡然我念之! ( 秦风小戎) 不管孤独也罢、相思也罢、困苦也罢,那些都会 过去,只要你回来,一切都烟消云散。可是,我的冤家,你何日才能凯旋归? 我 真的想知道这样的煎熬何时是一个尽头! 六、哀怨的弃妇 在诗经时代普遍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新人笑旧人哭的情形是非常 常见的。在落后的婚姻观的指导下,妇女反抗的余地很小,她们只好把眼泪往肚 里吞,清醒者以泪洗面,自怨自艾,自伤自悼,抱幻想者则期望有朝一日能重新 得到丈夫的重视。如: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 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召南江有汜 这位遭弃的妻子并未觉醒,她用长江尚有支流的比喻来为变心的丈夫开脱,原谅 他另有新欢,幻想将来他会回心转意。 有一些女子在遭弃后则清醒认识到,男人妻妾众多,相处是一f - j q :问,通常 正直者会受到排斥和孤立,如“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邶风柏舟) 诗人 把斗争的矛头指向那些争宠的妾,愤怒地谴责她们为“群小 。这不仅指出攻击 自己的是妾,而且极言她们人格之“小”。 。 更多的则是进一步认识到所有这一切都是男子的错,是他们用情不专,朝秦 暮楚,她们把谴责的对象直接指向那变心的负心汉。如“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 宁不我顾。 ( 邶风日月) 她痛骂道,天下竟有这种猪狗不如的人, 一旦发迹就恩义全抛,整日在外鬼混,连我的房门都不愿进了。 还有更为过分的男子,他们在变心以后还要对妻子尽情地侮辱嘲笑,“终风 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邶风终风) 这个男子变心是如此 之快,前一刻还在说着恩爱,后- - n 就翻脸无情,比对一个陌生人还不如。 如果说有些男子的变心是连妻子也不明白的话,那另一些男子就是典型的 “男人有钱就变坏 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 邶风谷风) 在生活穷困 诗经的女性之歌 的时候尚能夫妻同心,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但可惜这是一个只能共患难, 不能同富贵的小人,女主人公最终被抛弃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氓是诗经中的“名人 ,一位妇女被弃之后不但不厌其烦,长篇累牍地 叙述自己恋爱、结婚的经过和婚后被虐待被遗弃的遭遇,而且向世人公布这个伪 君子的名字,可见她的幽怨之深。她苦苦地思索,慢慢地思量,为什么这样一个 貌似忠厚的氓会变成这个样子? 最后她肯定地告诉所有人,她并没有错,唯一的 错可能就是自己会变老。错的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卫风氓) 男人真 的很难找到好人,对付婚姻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己要独立,不但要经济独立,还要 感情独立,千万不要过于相信和依赖一个男人,否则吃亏的会是自己。 还有一些妇女则把失败的婚姻归结为命运,认为是所嫁非人,一位妇女在荒 年中,被丈夫遗弃了。她在天灾人祸走投无路的处境中,毫无办法,只好慨叹、 哭泣、呼号:“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王风中谷有蕹) 殊不知其实 这并不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制度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一些孤苦的弃妇生活无路,求告无门,她们只能寄希望于丈夫能有同情心, 在她们的苦苦求告之下或能回心转意,“无我恶兮,不定故也”( 郑风遵大 路) 这位女子不惜低声下气,求她的丈夫看在这么多年相依相伴的情分上,不 要抛弃自己,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七、悼亡者 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是恩爱夫妻的共同心愿,人间至悲莫过于中老年丧偶。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一( 唐风葛生) 这位妇女在丈夫死后度日如年:冬 季之夜寒冷无比,+ 一人怎活? 夏季之日阳光明媚,独自一人此情怎堪? 诗句悱恻 伤痛,感人至深,不愧为悼亡诗之祖。 爱人死去最难过的时候莫过于入殓的那一刻,“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 聊与子同归兮。( 桧风素冠) 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在丈夫入殓时抚尸痛哭,伤 心地表示愿意和丈夫同死。 。 综上所述,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女性形象丰富多彩, 既包括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诗篇中的女性形象,也包括男性创作的作品中的女性 形象。“据统计,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 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川川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 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尽管诗经被经典 称誉照耀得失去了面目,被历代评说覆盖得难以辨认,但通过诗经中的女性 描写,我们可以寻绎周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于了解那个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对 这些女性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美的特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人类文明 之初的一个重要时期周代社会的审美特点以及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风貌。 1 4 诗经的女性之歌 第二章诗经中的女性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女性精神世界非常丰富,她们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入的思考和 自己独特的见解。尽管说她们的社会地位有着一定的对男性依附性,但她们的精 神同样高贵,有着甚至于超出男性的一些意识特征。 第一节主体意识 一、承祀主体 宗庙祭祀本来是男人的专利,女子是没有机会参加的,但在有些地方却有所 不同,体现了一定的女权意识: 于以采蒴? 南涧之滨。于以采藻? 于彼行潦。于以盛之? 维筐及笛。于以湘之? 维 镝及釜。于以奠之? 宗室牖下。谁其尸之? 有齐季女。( 召南采频) 在召南这个地方出现了由一位美丽恭敬的青春少女主持祭祀的情况,赋予了女子 一定的独立人格权利,是男子社会的一股清新的风。本诗描述女子采摘浮萍、水 藻,置办祭祀祖先,真实记载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使我们得以清楚认 识到这并非是一个偶然的个案,而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释诂:“尸, 主也,说文:“必女尸之者,惟大夫以下则然n 朝都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我们 也应该看到它的巨大意义。 二、感情主体 , 一位男子变心了,他不再爱着他的情人,无情地想把她抛弃,我们却看到了 女主人公与众多遭弃诗中不同的反应: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 郑 风褰裳) 也有可能该男子是因为条件优越,自认为胜券在握,对女子的追求不积极主动。 他没想到的是这位女子追求爱情自由和两情相悦,她要的只是夫妻平等的相待和 相互的扶持,并不是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不管怎么说,本诗都体现了女主人公 诗经的女性之歌 那强烈的自主意识,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作为一个不尊重女性的男子,恐怕那位 “狡童”始终也不会明白发生了什么。 还有一首以男性口吻所作的诗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热烈追求爱情的女性 感情主体: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 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齐风东方之日) 诗人早晨面对初升的旭日,或晚间仰望刚起的新月,都似乎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那艳丽而热烈的朝阳,皎洁而恬静的月光,多么像他那位艳美而温柔的情人啊! 她对他的追求是那样大胆热切,又充满着柔情蜜意,竟不顾一切自荐枕席,男欢 女悦。 三、婚姻主体 在严重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也还是有女性具有清醒的认识,保持了自己在 婚姻和家庭中的独立地位:“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 棣棣,不可选也。( 邶风柏舟) 这位妻子受到丈夫不公正的对待和众妾的 围攻,但她明确地告诉他们,自己的心不是一块小石子,可以任由他们丢来丢去; 自己的心也不是一条软席,可随便舒卷。自己品行端庄,由不得任意的诽谤和侮 辱。尽管限于当时的婚姻制度,不能展翅高飞,但她会和他们周旋到底,绝不妥 协,体现出一种傲然独立的坚贞品质。 还有“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反是不思,亦己焉哉。 ( 卫风氓) 这里有沉痛的教训:男子可沉溺于感情,但女子绝对不行,她应 当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也有决绝的誓言:既然你己变心不念旧情,那也就算了 吧,我们从此恩断义绝,没有你我照样要活下去。一份清醒,一种决断跃然纸上。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从侧面表现女子婚姻自主的诗: 蛾蝾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朝隋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 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 都风蛾竦) 这里写一个女子追求婚姻自由,受到当时舆论的指责。她毅然决然抛开父母兄弟 的束缚,丢弃迂腐的贞洁观念,藐视礼教婚姻,大胆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