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ppt_第1页
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ppt_第2页
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ppt_第3页
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ppt_第4页
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1农药使用方法和技术2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原理与方法3除草剂的使用4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4.1有害生物的特点与农药合理使用4.2农药使用与作物的关系4.3环境因素与农药的合理使用4.4农药使用对重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4.5农药使用的经济效益4.6农药禀性的发挥和利用4.7农药的安全使用和防护,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何谓“使用方法”?指在掌握、了解了防治对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保护对象的特点、自然环境的因素、药剂的特殊性能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施药方式。何谓“使用技术”?指在“方法”所涉及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操作者的技能,使农药最有效地命中生物靶标,最少危及环境的质量。农药使用方法和使用技术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是: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工效,充分发挥药剂、药械的潜在能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保证一定的环境质量。,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按动力:手动式和机动式两类。按施药方法:喷雾机、喷粉机、弥雾喷粉机、超低量喷雾机、静电喷雾机等类型。1.1.1喷雾机:对喷雾机的要求、喷雾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手动喷雾器、液泵式喷雾器、机动喷雾机1.1.2喷粉机1.1.3弥雾喷粉机1.1.4超低容量喷雾机1.1.5静电喷粉机,1.1农药使用机械,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喷雾法就是在外界条件的作下,使农药药液雾化并均匀地沉降和覆盖于喷布对象表面上的一种农药使用方法。将药液分散成为雾滴后的粗细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最重要的是喷雾方法和器械的结构和性能。,1.2喷雾法,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1雾化的类型和原理(1)压力雾化法对药液施加压力,迫使其通过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喷头而分散成为雾珠喷射出去。特点:喷雾量很大,但是雾化均匀度不好,雾滴的粗细相差很远。器械:背负式喷雾器、喷枪、工农-36型喷雾器这种雾化方法由于雾滴粗,喷雾量大,因此通称为大容量喷雾法(hlv)。,1.2喷雾法,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1雾化的类型和原理(2)气力式雾化是利用高速气流对药液进行雾化。经过专门的设计,使气流和药液在喷头的一定部位相会,利用高速气流对药液的切削作用而使药液分散雾化。因为空气和药液都是流体,所以此法也称为双流体雾化法。特点:能产生比较细而均匀的雾滴。器械:机动弥雾机,如东方红-18型机动弥雾喷粉机,1.2喷雾法,4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1雾化的类型和原理(3)离心式雾化是利用圆盘高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使药液以一定细度的液珠离开圆盘边缘而成为雾滴。特点:药液在离心力作用下脱离转盘边缘而延伸成为液丝,然后液丝断裂,形成雾滴。所以,此法也称为液丝断裂法。转盘的转速越高、药液滴加越慢,则雾化越细。器械:额娃式手持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1.2喷雾法,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2喷雾的类型,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2喷雾的类型生产上较常用的是高容量、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喷雾。高容量喷雾(hv):习惯上称其为“常量喷雾”,又称为针对性全覆盖式喷雾。要求:喷洒均匀、细致、周到,药液的沉积量要大,但又不能超过“流失点”。特点:这类喷雾方式使用范围很广,防治病、虫、草的效果均很好,但用水量较大、工效低、劳动强度大,常会造成防治不及时的状况。,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2喷雾的类型低量喷雾和超低量喷雾:飘移累积式喷雾。要借助高效能的机械将药液分散成很细的颗粒,并借助一定的风力将液滴分散,而形成飘移、穿透,并沉积在所要喷布的表面上。要求:专用机械和专用喷雾制剂或“通用油剂”。特点:工效高、防效好,持效期长、劳动强度低。但易受风力、风向、上升气流的限制,使用范围有限,对使用技术要求较为严格。,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3雾滴大小及雾化质量的表示方法雾滴大小的表示方法:(1)质量平均直径:雾滴平均体积的直径。(2)数量平均直径:雾滴直径的平均数值。(3)数量中值直径(数量中径,nmd):(4)质量中值直径(质量中径、体积中径、vmd或mmd)常用:nmd或vmd用nmd/vmd之比值来判断喷雾器雾化性能的好与劣,此比值越接近于1,即雾化性能越优良。一般,此比值大于0.67,即认为是雾化性能良好。,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4雾滴的运功和沉积规律喷雾法要求药液在表面上沉积要均匀而且牢固,不易脱落。药液在生物体表面上的沉积和覆盖:(1)液膜覆盖。即药液在生物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连续的液膜。大量的药液+很好地湿润生物体表面。大容量喷雾法的雾滴在作物叶面上的沉积,与药液的湿润性有关。叶面上液膜厚薄与农药有效成分沉积量的大小有关。,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4雾滴的运功和沉积规律(2)雾滴覆盖。关键在于药剂颗粒在叶面上的分布密度应达到足以控制病虫的程度。雾粒沉积分布密度与药剂的扩散能力有关,容易扩散的药剂分布密度可以相对较稀,这种扩散能力称为雾粒的有效半径。对于迁移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害虫,分布密度也可相对较稀。低容量喷雾法(或弥雾法)和超低容量喷雾法的药剂沉积都是雾滴覆盖。,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1喷雾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2.1.4雾滴的运功和沉积规律“有效雾滴覆盖密度”:即在防治不同害物时,要达到一定的防效,便要求在单位面积上必须分布有一定数量的雾滴,而其数量往往和喷雾法种类有关。防虫:有效雾滴覆盖密度的要求指标为:中容量喷雾,2040个/cm2;低容量喷雾,1530个cm2;很低或超低容量喷雾,大于10个/cm2。,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2喷雾用的剂型和要求1.2.2.1可用于大容量喷雾的剂型乳油制剂、可湿性粉剂、胶悬剂(包括胶体剂)、可溶性粉剂以及水剂等。这些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多在2095%之间,均属于高浓度的制剂。,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2喷雾用的剂型和要求1.2.2.2可用于低容量喷雾的剂型所有可用于大容量喷雾的剂型均可用于低容量喷雾。但是对于可湿性粉剂要注意。1.2.2.3可用于超低容量喷雾的剂型超低容量喷雾法一般须选用专供此种方法用的剂型,通常均为油质制剂。,1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1.2.3喷雾用水质的要求水质好坏主要的指标是水的硬度。水的硬度乃指水中所溶解的钙盐、镁盐的量。硬度又可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硬度标准:即每100毫升中含氧化钙(一切的镁、钙盐都换算成氧化钙)1毫克,称为1度(1。)。10。,软水、硬水。六级:极软水、稍硬水、软水、硬水、中常水、极硬水硬水对药物的影响:对乳液和悬液的稳定性破坏作用。克服硬水不良作用可行的办法,一是选用硬度小的自然水源,二是采用抗硬水能力强的非离子型乳化剂。,基本原理:用气流把粉剂吹散,使粉粒飘扬在空气中,然后沉落到作物上1.3.1对喷粉机械性能的要求喷粉器的主要功能,仅限于将药粉均匀地分布到每一地段的作物上。能否达此目的,喷粉器在各个时间内喷出粉剂量是否衡定则是关键。喷粉机械性能,对提高喷粉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东方红-18a型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较手摇喷粉器的喷粉质量为好,主要是能保持恒定的送风速度,同时喷幅宽,工作效率高。,1.3喷粉法,1.3.2喷粉法的实施条件喷粉时风和上升气流对喷粉质量影响极大。当风力超过lm/s时,就不适宜喷粉。在清晨和傍晚,上升气流最小或没有上升气流,因为这期间通常会出现地表气温逆增现象,是喷粉最佳时间,粉尘不会自上空飘逸。,1.3喷粉法,1.3.3喷粉药剂质量的要求一般粉剂分散度愈大,颗粒越细,颗粒数目越多,则可增加药剂覆盖面积,增加与病虫害的接触机会,提高药效。但粉粒过于微小时,在喷粉时易随气流飘移失散。粉剂贮藏期因受潮而结团,是无法作为喷粉使用的。在干燥状态下,粉剂呈疏松状态,但喷出后,往往产生一定的絮结现象。该现象过于严重无法喷粉。粉粒的电荷与沉积量有一定的关系。不论何种电荷,当粉粒接近植物叶面时,叶面即产生相反的感应电荷,因相互吸引而可增加粉剂的沉积。,1.3喷粉法,喷雾法与喷粉法优缺点比较:喷雾法的优点:药剂的沉积量高,沉积率可达40%左右(粉剂的沉积率仅为20%左右),在受药表面上覆盖面积大;较耐雨水冲洗,残效期长;用于防治的对象广泛,杀菌剂、内吸杀虫剂的喷洒多用喷雾法,而较少用喷粉法。喷粉法的优点:较常量喷雾法的工效高,不受水源限制,对作物较安全。但喷粉法飘移性强,污染环境较严重。,1.3喷粉法,1.4.1撒施法用于撤施的农药形态主要是毒土。防治水稻螟虫、稻飞虱等害虫多采用撒施毒土。按每公顷所需药剂掺1020筛目的细土225300公斤,药剂为粉剂时,可直接与细土拌合;药剂为液剂时,应先加45倍水稀释,用喷雾器喷到细土上,拌匀。撒毒土最好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颗粒剂可用药械撒施,有的也可用手撒施。,1.4其它施药方法,1.4.2泼浇法将一定浓度药液均匀泼浇到作物上,药液多沉落到作物下部。防治水稻上多种害虫的施药方法之一。稻田泼浇法或撒施法实际上是水面施药,药剂多溶于或悬浮于水中,除可直接杀死接触水面的害虫外,药液还可通过稻株茎部叶鞘与茎杆间毛细管(内吸剂则被植物吸收)上升;来防治稻株上的害虫,如水稻螟虫等。这种方法对大多数病害的防治是不适用的。,1.4其它施药方法,1.4.3土壤深层施药及土壤施药法土壤深层施药是根区施药的一种,虽仍属土壤中施药。其特点:药剂需施在作物根区的较深处,所用药剂应为内吸剂。土壤对药剂的不利因素往往大于地上部对药剂不利因素,如雨水造成药剂流失,土壤对药剂吸附作用,土壤酸碱度和某些盐类、重金属等使药剂分解等。土壤施药方式很多:撒施、条施、灌施等,土壤施药的具体剂型和施药方法要根据环境因素、作物及害虫生活习性等而定。,1.4其它施药方法,1.4.4拌种法用药粉与种籽拌匀,使每粒种籽外面都覆盖一层药粉,是防治种籽传染病害及地下害虫的方法。拌种应在拌种器内进行。带绒毛的棉籽,拌种不能用拌种器,先将药粉与填充物(如细土、炉渣灰等)混匀,再与浸泡(或经催芽)后的棉种拌合均匀。杀菌剂粉剂拌棉种的用量一般为种籽里的0.51%。若用杀虫剂呋喃丹微粒剂拌棉种,每10公斤种籽,用微粒剂23公斤。,1.4其它施药方法,1.4.5种、苗浸渍法多为水溶剂或乳剂,而少用可湿性粉剂。药液用量以浸没种籽为限。浸种药剂可连续使用,但要补充所减少的药液量。用甲醛或升汞浸种后,需用清水冲洗种籽,以免发生药害。浸种防病效果与药液浓度、温度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浸种温度一般要在102o以上。药液浓度、温度、浸种时间,对某种种籽均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浸秧苗的基本原则同上。刚萌动的种籽或幼苗,应慎重。,1.4其它施药方法,1.4.6毒饵法用害虫喜食的食物为饵料,如豆饼、花生饼、麦麸等,加适量的水拌合,再加具有胃毒作用的农药拌匀而成。药剂用量一般为饵料量的13%。每公顷用毒饵22.530公斤。以傍晚时,尤其在雨后撒饵效果为最好。毒谷配制与毒饵法基本上一样,将谷子煮成半熟,晾成半干后再拌药。毒谷一般随种籽施入土中。,1.4其它施药方法,1.4.7熏蒸法在田间用药剂熏蒸杀虫,一般在作物茂密情况下方可获得成功。此法防治害虫最成功的实例是异丙磷防治高梁蚜。,1.4其它施药方法,2.1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原理,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化学免疫,2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和方法,途径:消灭菌源,切断循环;在保护对象上施药。防病入侵!,2.1.1化学保护在植物未罹病之前施用杀菌剂消灭病菌或防止病菌侵入,以使植物得到保护。,2.1.1化学保护,以保护植株为主,要求药剂具有长的残效期,2.1.1.1在菌源上施药菌源:病菌越冬的场所或中间寄主和土壤。带菌的种子和繁殖材料也是菌源的一种。,方法:a土壤施药b种苗处理c消灭田间发病中心,2.1.1.2在保护对象上施药在可被侵染的植物表面或农产品表面施药,将其保护起来,而不受病菌侵染。对大多数植物病害最有效的防治途径。,2.1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原理,类型:表面化学治疗外部化学治疗内部化学治疗,2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和方法,2.1.2化学治疗植物发病或感病后,在植物体施用化学药剂使其对植物或病菌发生作用而改变病菌的致病过程,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病害的目的。,2.1.2化学治疗,2.1.2.2外部化学治疗果树或森林病害防治“外科治疗”伤口消毒:升汞(1:1000),氯化锌涂剂(在树木休眠期使用);消毒后涂上保护剂,常用波尔多液。,2.1.2.1表面化学治疗病菌附着于植物的表面(如白粉病),硫素剂、抗菌素类可使菌丝萎缩、脱落。表面治疗并不要求药剂具有内吸性能,2.1.2化学治疗,2.1.2.3内部化学治疗把药剂引入植物体内进行的治疗严格意义的化学治疗内部化学治疗的药剂必须是内吸性的,内部化学治疗剂在植物组织内的转化:1)治疗剂与寄主植物细胞中代谢物起反应后转为有毒或毒性更大的物质;2)治疗剂本身分子结构改变,如苯来持、托布津和定菌磷等。,2.1.2化学治疗,2.1.2.3内部化学治疗内部化学治疗剂的作用方式:1)进入植物体内“直”或“间”接地杀死病原菌;2)进入植物体内,可影响病菌的致病过程,中和、分解病菌所分泌的毒素、酶(特别是水解酶),或阻止这些物质的形成,如一些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2.1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原理,2.1.3化学免疫应用化学物质提高植物有机体对病菌的抵抗力,以免于发病通过化学物质或广义的杀菌剂的应用而使植物产生的高水平抗病性,即免疫性。植物防卫素(phytoalexin)植物受到刺激或侵染后,体内所产生的微量物质,其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phytoalexin可以通过生物的或非生物的诱导剂的作用而实现,这些非生物的诱导剂则可看作一种新类型的杀菌剂。,2.1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原理,2.1.3化学免疫目前,比较肯定的具有这种作用的化合物:2,2二氯3,3二甲基环丙羧酸(ddcc);乙膦铝(fosety-al);噻瘟唑(probenozole);其它的参见农药1997,36(12):6-9植物抗病诱导剂新型杀菌剂的开发方向。,2.1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原理,2.1.3化学免疫化学免疫和内部化学治疗的区别?,药剂(内部治疗所用物质)为外源物,而phytoalexin为植物体本身所产生的;治疗是药剂本身或其代谢物作用于病原;免疫则是植物本身对病菌的抵抗。,2.2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方法,2.2.1用药原则杀菌剂的使用应遵循“有效、经济、安全、合理”的原则:选用最便宜的有效品种;采用较低使用量;最少施药次数;使用最简便施药方法。,2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和方法,2.2.2杀菌剂的使用方法田间喷药、种苗消毒、土壤处理,2.2.2杀菌剂的使用方法2.2.2.1田间喷药在田间农作物上喷药防病注意事项:,a.作物种类;b.药剂种类;c.植物生长期;d.气候条件;e.制剂类型,适时施药。,药剂方面a.对症下药,选准用药品种;b.要有持久性、粘着性;c.剂量要准确,施药技术方面a.覆盖度,以全覆盖为主b.田间施药以喷雾为主c.需重复用药d.注意病原菌的抗药性问题注意气候的影响,2.2.2杀菌剂的使用方法2.2.2.1田间喷药在田间农作物上喷药防病注意事项:,浸种播种前,结合催芽,用药液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缺点:a.操作麻烦,工效低,晾干后才可播种;b.药液浓度、浸种时间及温度的配合。所用药剂:溶液或乳浊液。,2.2.2杀菌剂的使用方法2.2.2.2种苗消毒,种子、繁殖材料、贮藏品和苗木的处理。其中以种子处理最为重要。,拌种将药剂和种子拌合在一起的方法。据药剂剂型分为干拌和湿拌。,所用药剂粉状固体要求种子、药粉干燥(均匀度、药害)剂量种子量的0.2%0.5%缺点药效较低,药剂消耗量大,药剂进入种子内部的渗透力差,2.2.2.2种苗消毒,a.干拌法,所用药剂乳剂、水剂、粉剂(拌湿种子)(多为内吸性杀菌剂)要求混合均匀度,b.湿拌法,热力处理与化学药剂处理相结合的防病方法。优点减少药剂用量、缩短处理时间。用途处理果实,防治贮藏病害。,闷种(半干法),介于浸种和拌种之间的种子处理方法。用少量药液均匀处理种子,堆闷一段时间后再播种。,优点工效高,操作方便缺点种子处理后不能久贮(应在2天内播种),热化学法,2.2.2杀菌剂的使用方法2.2.2.3土壤处理,用药液或药粉施在第一犁的沟底,继而盖以第二犁翻上的土壤。适于不很粘重易碎的土壤和蒸气压较高的药剂。,用各种方法(喷雾、喷粉或撒毒土等)将药剂施于土壤的施药方法。,浇灌法,用水溶性药剂,结合灌水将药剂施入田地的一种方法。,犁底或犁沟施药,药剂(粉剂或液剂)施在土攘表面,随即翻入下面土层。用此法时多结合施肥进行。此法施药较为均匀,最为可靠,且蒸气压较小的药剂也可使用,如五氯硝基苯、棉隆等。,2.2.2.3土壤处理,翻混法:,采用上述的各种方法进行土壤消毒,施药后都要等待一段时间才可播种所谓的“候种期”,注射法:,用土壤注射器在田地中每隔一定距离注入一定量的药液的施药方法。,通常25个孔/m2,10毫升药液/孔,深度15一20厘米;药液浓度则依药剂种类、土壤含水量和病菌种类而异。,烟熏法,2.2.2杀菌剂的使用方法2.2.2.4其它施药方法,茎干部处理,主要是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治病害,将内吸药剂施于植物茎干部,使其进入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施药方法。,a.涂抹法;b.包扎法;c.注入法。,熏蒸法,主要防治贮藏品或贮粮工具消毒等密闭环境下的病害。,利用烟剂农药产生的烟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施药方法。,3除草剂的使用3.1使用原则3.2使用方法3.3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3.4作物田化学除草应调查了解的资料及预备试验,3.3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及相应的技术措施,3.3.1杂草依据田间杂草的具体情况选用除草剂。土壤处理剂多只对杂草幼芽有效,对出苗后杂草无效;茎叶处理剂需在杂草一定的发育阶段使用,才会达到一定的效果。,3.3.2施药方法与技术,均匀度:要求大容量全面处理(全覆盖);施药方式、方法:要和药剂性能相配合(特别是在旱地)喷雾、叶面处理、毒土土壤表面处理等面施、条施、定向施药等施药时间:a除草不见草:土处,杀萌发、萌芽、苗期杂草b见草才除草:断乳期,叶面处理为主c深根性、多年生杂草,3.3.3土壤条件,土壤质地与有机质含量a.影响药效粘性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药剂吸附而致药效降低b.影响持效期粘性土,持效期长;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速效、持效性均差;砂土地只表现出速效而少持效。c.影响除草剂的淋溶性由于降雨或土攘水分引起除草剂向下层渗透的现象称为淋溶性。淋溶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除草活性和选择性。播后苗前,使用非选择性除草剂表土处理,如有适当的淋溶性,则药剂可下渗到杂草萌发层而形成优良的位差选择。,3.3.3土壤条件,土壤微生物主要决定除草剂的残效多数除草剂可被降解,有的甚至不能见土,如“敌稗”。适于微生物活动的土壤条件有利于降解,而残效期短。但个别品种可被微生物活化,如前述的“赛松”。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占领土壤空隙大,则药剂被吸附的少,故在一定范围内,水多,则药效高;淋溶性和水量有关:或药害(含水量多,淋溶性大)或效低(含水量少,淋溶性小)。,3.3.4气候因素,温度一定范围内,高则效果好。主要关系到药剂的活性、草体内的吸收和转移。湿度符合于一般规律气孔开闭,药液干燥速度、吸收等因素有关。和药剂的特性关系密切,以适中为最好。,3.3.4气候因素,光照强,吸收、运转高而快,效果高光合作用抑制剂:光下才有效药剂性质:氟乐灵需迅速耙入土中(易光解)敌稗阴天效果好除草醚光下才能表现出效果。风、雨风:影响喷雾,飘移损失,甚至产生药害。雨:叶部处理,易冲刷掉而减效,且可造成残留或药害影响土壤含水量和药剂的淋溶性,进而影响土壤处理剂:增效再分布,稍下渗(土处)减效冲刷、下渗、流失(大量降水)药害下淋,和作物种子或根部接触据当地的降雨量来选择药剂品种(主要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3.4作物田化学除草应调查了解的资料及预备试验,当地的主要杂草及其优势种;优势杂草的生物学特性;作物最适播种期及其生育期,主要要考虑对除草剂的敏感期;当地的基本气象资料;土壤性质;可能买到的除草剂品种;进行小区试验;常规播种量,适当加大。,4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4.1有害生物的特点与农药合理使用4.2农药使用与作物的关系4.3环境因素与农药的合理使用4.4农药使用对重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4.5农药使用的经济效益4.6农药禀性的发挥和利用4.7农药的安全使用和防护,人们对农药的要求:“安全、有效、经济”。农药使用效益指标: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上,能达到相适应的防治效果,且副作用处于允许范围之内。不能正确、合理使用农药而致防治失败的表现:经济效益不高;防治效果不好;产生药害、造成损失;发生人畜中毒事故;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农药防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能科学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有了好的农药与先进的施药工具,绝不能说就一定会收到好的防治效果。,正确合理使用农药所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为达此目的,必须了解化学防治与其保护对象和防治对象及所处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1.1有害物生物种类与药剂选择1.1.1害虫方面主要据害虫所属类群的特点、口器型式、体形大小及外表质地、营养条件和发生为害习性特点等,选用适宜药剂和施用方法。1.1.2病害方面首先要了解致病菌的类属、发生特点、对药剂反应等方面的共性外,还要了解寄主植物的特点、植物和寄生菌对药剂反应方面的特殊性,从而在具体选用农药时,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1.1.3草害方面主要弄清楚农田中优势杂草种类的特点:单子叶、双子叶植物;阔叶、窄叶杂草;一年生、多年生;水田杂草、旱田杂草;和栽培农作物种、属、生物学特性的异同。从而正确选用适当的除草剂品种及合适的施药方法。,1有害生物的特点与农药合理使用,1.2.2病害方面准确的预测预报比虫害更为重要,且和寄主的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只能根据往年的经验及“防治历”,结合预测预报的科学数据进行施药保护。一年一次侵染的把好侵染关(如麦类黑穗,种处即可)一年多次侵染的于流行前(注意提前施药)强调:植物病害中的适时施药是既很严格,又很灵活,不同的病害应根据其发生为害的特点确定相应的防治时期和防治措施。如:水稻穗颈瘟的防治,1.2害物生物学特性与药剂使用,1.2.3杂草除草剂的使用范围和施药适期是“多维”选择的结果。一年生杂草:应抓住一个“早”字,最好于萌发期,最迟于3-5叶期之前(?)。多年生杂草:等到一定叶面积才能施药,但需在开花之前,不可刈割或结合人工除草后才施药。阔叶杂草:萌发期以土处法防除;等长到有一定叶面积后,靠形态选择、位差选择、生化选择或采用定向喷雾法进行防除。近缘种杂草:其形态、生长期、生长条件等均和相应的作物极为相似甚至相同,故应以“选择性”除草法防除为主。也可采用其它方法,如诱发除稗,选杂草最敏感时期(断乳期)施药.,1.2害物生物学特性与药剂使用,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1害虫的抗药性1.3.1.1历史与现状最早的发现距今已有90多年,真正开始研究了60余年。190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1928年5种1938年7种1948年14种1957年76种1960年137种1967年224种1976年364种1989年504种,其中农业害虫283种,卫生害虫198种。,1有害生物的特点与农药合理使用,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1害虫的抗药性1.3.1.1历史与现状我国1963年棉蚜、棉红蜘蛛对内吸磷的抗性20世纪60年代4种(新)70年代7种(新)8090年代19种(新)共30多种,主要分布于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及蜱螨目。如棉铃虫、棉蚜、小菜蛾、菜青虫、柑橘全爪螨、棉叶螨等。,1有害生物的特点与农药合理使用,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1害虫的抗药性1.3.1.2抗药性概念,抗药性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who1957年定义)特点:种群性;特定性;选择性;可遗传性;相对性抗性的判定:需经过严格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在“药剂”(质量标准)、“施药方法技术”、“试虫”(生理状态)、“环境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所采用的“大田品系”和“敏感品系”(作为基线)相比平行水平所采用的“大田品系”和“早期数据”(作为基数)相比垂直水平其毒力指标(ld50)增加2倍(卫生害虫5倍)以上,才曰产生了抗性。,1.3.1害虫的抗药性1.3.1.2抗药性概念,自然耐药性(naturalresistance):自然抗药性或耐药性,固有的、先天性的抗药能力。获得抗药性(developingresistance):即抗药性,是由于药剂的使用而引起的、后天性的、适应衍变的抗性反应。交互抗性(crossresistance):昆虫对一种药剂产生抗性后对其他从未使用过的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负交互抗性(negativeresistance):指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药剂变的更为敏感的现象。多抗性(multipleresistance):昆虫对同时使用的几种杀虫剂产生抗性的现象。(这种抗性对几种杀虫剂的保护机制是不同的)如小菜蛾,抗op、ocl、carb、pyre,1.3.1害虫的抗药性1.3.1.3抗药性的形成,a.遗传学因子:种群内个体中抗性基因的数目,抗性基因出现的频率,抗性基因的显性等基因上的固有特点。b.生物学因子:发生世代数多,繁殖力将,营养水平好(寄主),种群数量大的易产生抗性。种群活动性差(隔离的),易产生,但为局部的;种群移动性大(迁飞),产生慢,一旦产生便为普遍性的。c.人为因子:即操作因素。施用的药剂在结构上与以前当家品种密切相关;药剂在环境中残效期长;缓释剂型或用药次数频繁;用药的地理范围或空间大;规定防治的虫口密度低(防治指标低);残存者都受过药剂的处理;药剂的剂量很高,产生很高的死亡率;每个虫期都受到药剂的筛选。单一化用药,高频率、高剂量用药,全面施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1.3.1害虫的抗药性1.3.1.3抗药性的形成抗药性形成的学说,选择学说(前适应学说,preadaption):抗药性是一种前适应现象(preadaptivephenomenon)。种群中本来就存在有带抗性基因的抗性个体,由于杀虫剂的使用而“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杀虫剂只起“筛子”的作用。突变学说(后适应学说,postadaption)或诱导学说:抗性基因不是本来就有,而是由于杀虫剂的诱发而产生基因突变,形成抗性基因,出现抗性个体。基因重复学说(基因复增学说,geneduplicationtheory):抗性基因本来就存在,杀虫剂的使用导致基因重复,即一个抗性基因拷贝为多个抗性基因,如抗性桃蚜及库蚊的酯酶基因(e4或fe4)扩增。,1.3.1害虫的抗药性1.3.1.3抗药性的形成,染色体重组学说:因染色体易位和倒位产生改变的酶或蛋白质,引起抗性进化。大多数人趋于这样的看法:抗性的开始产生是选择现象,抗性的明显再度提高是靠诱导作用。,抗药性形成的学说,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1害虫的抗药性1.3.1.4抗药性机制,抗性基因控制了生理特性的表达穿透作用降低:表皮透过性降低,表皮及蜡质层变厚,而致穿透率下降.如家蝇第三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可使多种杀虫剂的穿透作用降低,称之为pen基因(penetrationgene)。神经系统穿透作用降低pen基因强化基因或增效基因,1.3.1害虫的抗药性1.3.1.4抗药性机制,抗性基因控制了生理特性的表达脂肪量及贮存能力增加:致药剂进入虫体以后,“快速贮存,缓慢释放”的现象更为明显。靶标敏感性降低:acheop、carb的敏感性achr烟碱、沙产毒类的敏感性kdr基因ddt、pyre抗性基因控制了解毒酶的活性ddt脱氯化氢酶:ddtdde,亦可使六六六纯化水解酶系:磷酸酯酶二化螟抗“1605”的主要机制;羧酸酯酶黒尾叶蝉抗“马拉松”;酰胺水解酶棉蚜抗“乐果”;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e)可使op的二甲基磷酸酯发生脱甲基反应;mfo活性增加:羟基化、环氧化、脱甲基s氧化、p=s氧化,1.3.1害虫的抗药性1.3.1.4抗药性机制,行为机制在接触到足够的剂量之后,产生行为反应:逃避、呕吐、腹泻(胃毒剂)、拒食等。,1.3.1.4抗药性治理杀虫剂抗性治理(insecticideresistancemanagement,irm):根据群体遗传学的原理,综合影响目标昆虫抗性变化的遗传学及生物学因子,使用杀虫剂不同的选择压,将目标昆虫的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同时保持该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抗性治理可分为:预防性治理(保护性治理);治疗性治理(已产生抗药性)。,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包括各类药剂、混剂及增效剂之间的搭配使用,避免长期连续单一的使用某一种药剂;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对目标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实行综合防治,即综合应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遗传的及化学的各项措施,尽可能降低种群中抗性纯合子和杂合子个体的比率及其适合度(即繁殖率和生存率);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造成害虫(主要是次要害虫)达到再猖獗。,1.3.1害虫的抗药性1.3.1.4抗药性治理,抗药性治理策略适度治理(managementbymoderation):降低药剂的选择压力来保持害虫的敏感性,充分利用种群中的敏感性资源;主要措施:采用低剂量的杀虫剂、减少施药次数、局部施药、选择持效期短的药剂采用这一策略时必须有强有力的非化学防治手段配合饱和治理(managementbysaturation):即高杀死策略,采用高剂量杀死抗性杂合子个体条件:抗性基因为隐性;有敏感个体从未施药区迁入施药区。复合攻击治理(managementbymultipleattack):采用化学结构和作用靶标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杀虫剂来防治害虫。主要措施:虫剂的混用、轮用和镶嵌式用药。,1.3.1害虫的抗药性1.3.1.4抗药性治理,抗药性治理的基础研究抗性监测抗性品种的选育交互抗性谱抗性机理抗性遗传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种群遗传学,1.3.1害虫的抗药性1.3.1.4抗药性治理,抗药性综合治理防止、延缓抗性的措施搞综合防治:不片面夸大农药效果和作用,尽量用非化学的方法;降低农药选择压:尽量减少用药次数、用药量,非急勿用;选择持效性较短的杀虫剂;采用点、片、条带等局部施药及根际施药;不片面追求田间95%以上的防效。轮换用药:轮换应用机制、分类等方面不相同的、无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药剂的混用:机制等方面不同的相混用,但注意多抗性的产生;采用新型杀虫剂:特异性杀虫剂、天然产物杀虫剂,并提倡使用混合物、粗制品。,1.3.1害虫的抗药性1.3.1.4抗药性治理,已产生抗性害虫的用药对策换用新的、无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采用具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农药的限制使用:停用、限制使用时间和次数等;使用增效剂:凡是在一般浓度下单独使用时对害虫无毒性,但与杀虫剂混用时能增加杀虫的效果的化合物。增效磷(sv1)、增效醚(pb)、丙基增效剂(propylisome)、亚砜化合物(sulfoxide)、增效菊(sesoxanae)。新型、特异性杀虫剂的应用控制其遗传基因表达反方向选择,1.3.1害虫的抗药性1.3.1.4抗药性治理,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2植物病原物的抗药性1.3.3杂草的抗药性,1有害生物的特点与农药合理使用,1.3.4.1害虫抗药性的特点几乎对所有合成化学农药都会产生抗药性;害虫抗药性是全球现象,抗性形成有区域性;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现象日趋严重,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的抗性有加快的趋势;双翅目、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数最多,农业害虫抗药性虫种数超过卫生害虫,重要农业害虫如蚜虫、棉铃虫、小菜蛾、菜青虫、马铃薯甲虫及螨类的抗药性尤为严重。一年多代,世代期短、繁殖迅速、为害严重、用药频率高、杀虫剂选择压力大的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害虫,最易产生抗性而应予重视。,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4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特点,1.3.4.2病原菌抗药性的特点农作物病原菌的抗药性问题早在50年代中期已有人提出来。有机杀菌剂问世以后,病原菌抗药性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由于发展较慢,且可采用轮换用药等方法来控制和解决,没有在生产上造成很大困难。在内吸剂,尤其是专化性很强的选择性杀菌剂使用之后,抗药性才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一年可多次侵染的菌种,因受药剂的选择压力大而易产生抗药性。同时多数内吸治疗剂由于作用谱较窄,作用点少,甚至有的为单一性的,从而易被病原菌产生抗性。再加上连续单一用药现象的辅助作用,更易诱发和增大抗药性。,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4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特点,1.3.4.3杂草抗药性的特点杂草中存着明显的地域生态型的耐药性问题,即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态条件下生长的同一品种杂草,对药剂的反应差别很大。已为杂草产生抗性的除草剂品种,其中多数也属于内吸型除草剂,如2,4-d类、均三氮苯类、茅草枯等。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增强了对药剂的解毒能力。此外,杂草在形态与解剖方面也有所改变而减少了药剂在叶面的存留与渗透等。杂草的抗药性问题主要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日本等。,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4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特点,害物产生抗药性的现象是普遍的、必然的、绝对的;不同害物种类之间及同一害物对不同种类药剂所产生的抗药性现象是相对的,在抗药性水平和程度上是难以严格相互比较的。必须针对害物抗药性的特点采用相应的用药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共同特点:即害物年发生世代多或可多次侵染,繁殖力强,种群增长迅速,解毒酶系活性高;药剂的作用点少,甚至是单作用点,使用中选择压力大。从以上特点着手,在决定用药对策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防止和延缓抗药性对已经产生抗药性的有害生物的进行抗性综合治理,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5抗性害物防治中的用药对策和技术,防止和延缓抗药性的措施在害物综合防治中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作用降低药剂的选择压力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对已经产生抗药性的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换用新的无交互抗性的农药采用具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农药的限制使用使用增效剂其它措施,1.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对策1.3.5抗性害物防治中的用药对策和技术,2.1农药对作物的保护作用和刺激作用2.1.1保护作用施用药剂于植物,目的就是保护植物。2.1.2刺激作用大部分农药在施用于农作物以后,表现出类似于根外施肥的作用,且为多方面、多“症状”的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现象。因施用农药引起的这种作用,通称为“刺激作用”。农药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症状药剂对作物的刺激作用和使用浓度的关系及合理利用,2农药使用与作物的关系,2.2农药对作物的损害作用药剂施用于植物以后,由于使用不当而引起的损害作用“药害”。2.2.1药害的种类和症状急性药害施药后几小时至几天内植物上发生的明显异常现象。慢性药害施药较长时间后才在植物上表现出异常现象。残留药害农药使用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成份或其分解产物对生长植物引起的药害。二次药害使用后对当茬作物不产生药害,而残留在植株体内的药剂可转化成对植物有毒的化合物,当秸秆还田或用植物作为绿肥或沤制有机肥而使用于农田,使后茬作物发生药害。,2农药使用与作物的关系,果面形成不规则坏死斑点,受2,4-滴药害的麦穗,受百草敌药害的麦穗,受药害的稻田,水稻百草枯药害,形成叶片焦枯斑,叶片出现片状枯死,柑橘药害亚胺硫磷、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番茄2,4-d药害,形成叶片焦枯斑,烟草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药害(2甲4氯),辣椒2,4-d药害,2,4d药害,玉米敌敌畏药害,药害,不吐丝,2.2农药对作物的损害作用2.2.2产生药害的原因药剂原因:农药质量差,原药生产中有害杂质超过标准;制剂中意外地混入了有害物质;随时间变化有效成分分解成有害物质;无机的、分子量小的、含重金属的、水溶性或油溶性特强的药剂易造成药害;不同剂型,造成药害的难易顺序:油剂乳油水剂wpspgr使用技术方面:剂量过大、施用不均匀、间隔时间短及重复施药;农药混用不当;在植物敏感期使用;接近施药;施药方法不当;飘移;挥发;药剂流失或渗漏;土壤残留;微生物降解物造成作物药害;添加剂、助剂的用量不准或质量欠佳;误用;水质不好。,2.2农药对作物的损害作用2.2.2产生药害的原因植物方面的因素:植物的外型、结构、表皮性能、蜡质层、角质层、茸毛、气孔、种子含水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作物品种,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禾本科、柑橘、苹果、葡萄、梨等耐药性较强,豆科、茄科、葫芦科、桃、李等耐药力较差。不同的生育期耐药力存在显著差异。,2.2农药对作物的损害作用2.2.2产生药害的原因环境方面的因素高温下易引起植物药害;光照也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湿度大时,某些药剂易引致药害,如波尔多液;砂土地、贫瘠地、有机质含量少的地块,作物易发生药害。特别是采用土壤处理法时更易出现药害。,2.3作物种类和特点对农药使用的影响2.3.1据作物种类和生长情况合理选用农药,耐药性较强、非食用性作物,选用药剂的种类可适当宽些;在瓜果、蔬菜等作物上,禁用高毒、高残留和有气味的农药;同一种作物不同生育期选用的药剂不同。2.3.2据作物的特点选用剂型和使用方法作物的种类、形态特征不同,所用的农药制剂类型和施用方法也有较大差异。如旱田和水田、禾谷类作物和阔叶类作物等在剂型选用上都有所不同。棉花,小麦,水稻,防玉米螟以颗粒剂为宜;防地下害虫以毒土最为方便而经济,等。,3.1环境条件对药效的影响3.1.1温度,3环境因素与农药的合理使用,该系数如等于1或接近于1,则温度对其影响不大;如大于1,则为正温系数型;如小于1,则为负温系数型。在较高温度下:药剂的生物活性高、穿透力强而迅速;物体表面张力降低,药液展布能力增加;有害生物代谢旺盛,活动力强。大多数属于正温系数。负温系数型杀虫剂:ddt、除虫菊素及pyre等。,3.1环境条件对药效的影响3.1.2湿度湿度对药剂的防治效果影响较小,但很复杂,且因药而异。杀虫剂,对湿度的要求范围较低,但需具体分析。在先高温、干燥,再低温、高湿的条件下,下午4时以后至傍晚进行喷雾,傍晚或晚上喷粉则防效高。杀菌剂,在一定范围内湿度和药效呈正相关。保护剂,湿度大易杀死病菌;土壤处理,湿度大,效果好;内吸剂则符合于一般规律,湿度过大、过小均可影响药效。除草剂施用以土壤处理法为主,所以湿度越大,效果越好;用作叶面处理时则和杀虫剂、杀菌剂的规律相同。,3.1环境条件对药效的影响3.1.3光照怕光型:辛硫磷、烟碱、除虫菊素等易光解,而只能用于土处、贮藏害虫防治及晚上喷药防虫;氟乐灵需随喷随耙入土中。需光型:1605;光合作用抑制剂类除草剂(如除草醚、取代脲类、均三氮苯类等);光活化杀虫剂。3.1.4风、雨风影响施药(喷雾和喷粉):影响均匀度;飘移损失,易引起操作人员中毒或因将药吹至临近地块敏感作物上而引起药害。低量和超低量喷雾则还需要一定风力。雨对茎叶处理剂的药效有影响,影响程度和药剂的种类、性质、施药后离下雨的时间及降雨量的多少有关。,3.2农药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农药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指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系污染农产品污染以上各条污染的途径,由于人类活动、呼吸等直接接触,以及间接的摄入(生物富集)最后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早期使用的ddt、六六六所致。另外,人们所说的环境污染中的“五毒”即“酚、氰、砷、汞、铬”,主要是由于化学工业“三废”所致。,3环境因素与农药的合理使用,4.1农药对昆虫天敌的影响4.1.1农药对昆虫天敌的杀伤作用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对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对蜘蛛和捕食性螨的影晌4.1.2减少对天敌损伤的化学防治措施使用选择性杀虫剂选择适当的剂量选择适当的剂型及施药方法选择适当的施药时间培育抗性天敌品种,4农药使用对重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4.2农药对蜜蜂等传粉昆虫的影响4.2.1农药对蜜蜂的毒性药剂种类:杀虫剂对蜜蜂影响最大;植物性杀虫剂,灭幼脲,保幼激素类似物,杀螨剂较安全;大部分除草剂、杀菌剂对蜜蜂较安全。加工剂型和施用方法:同一种杀虫剂喷粉的毒性高于喷雾;油剂及浓缩剂的毒性高于乳剂及悬浮剂;施颗粒剂对蜜蜂较安全。超低容量喷雾法一般对蜜蜂毒性较大。,4农药使用对重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4.2农药对蜜蜂等传粉昆虫的影响4.2.2防止蜜蜂等传粉昆虫农药中毒的措施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和施药方式采取保护措施使用驱避剂抢救措施,4农药使用对重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4.3对家蚕的影响4.3.1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家蚕比其他昆虫对农药更敏感。蚕体直接接触农药或农药严重污染桑叶时,都可能引起家蚕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4农药使用对重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4.3对家蚕的影响4.3.2防止家蚕农药中毒的措施充分了解药剂的残留特性,根据当地喷药后的气象条件,先用少量桑叶给蚕试食实验后,再制订各种药剂的残毒期,确保安全采叶喂蚕。桑园内或附近禁止喷施沙蚕毒素类、杀虫脒、pyre类杀虫剂。选用速效、残效期短、对家蚕安全的药剂,浓度配制准确,选择无风和喷药后不致降雨的天气施药,以防药液飘移和流失。桑园宜相对集中连片,尽量少与稻田或其他经常喷药的田交错布局。烟草产区不要烟桑混栽,两者相隔的距离至少100米以上。农药中毒时,应立即开门窗通风换气,排除农药残留的气味,并加网喂新鲜无毒桑叶,除砂隔离毒源。受农药污染的蚕具、器械立即更换清洗。农药放置远离养蚕地方。,4农药使用对重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4.4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4.4.1农药对土壤生物区系的影响杀虫剂的影响杀菌剂、杀线虫剂和土壤熏蒸剂的影响除草剂的影响4.4.2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对氨化作用的影响对硝化作用的影响,4农药使用对重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4.4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4.4.3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分解作用分解农药的微生物:目前已知土壤中分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丝状菌、酵母、单细胞藻类等。农药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的途径较为复杂,主要有:氧化;还原;加水分解;缩合;脱氯化氢;脱羧;异构化等。土壤微生物分解农药的速度易受土壤环境条件的影响。,4农药使用对重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4.5农药对水生动物的影响4.5.1农药对水质的污染及进入水生生物体内的途径主要指对鱼、贝类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