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_ 光 致 质 子 转 移 分 子 7 - h q 的 组鲍选 摘要 由于质子转移类有机分子具有快速的质子转移速率( p s 量级) 、稳定的基 态异构体、大而且快速响应的三阶非线性、高量子产率且稳定的转移荧光等 特点,在光开关、光计算、分子水平光存储、分子电子学器件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典型的质子转移分子7 羚基哇琳( 7 - h q ) 为研究对象,围 绕其溶液体系中溶剂的极性,酸性和碱性对其质子转移光谱的微扰作了系统 的 研 究 , 并 对 该 体 系 中 的 光 学 非 线 性 作 了 初 步 探 讨 。 在要 工 作 及 结 论 归 纳 如 下: 首次系统观测了7 - h q 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光谱特性,由观测的不同极性 的 7 - h q 溶液的 吸收光 谱可知: 峰值约为 2 2 0 n m 的 吸收带归为二 - 4 犷 跃迁吸 收,该吸收带随溶剂的极性变大发生红移:而峰值约为3 3 0 n m 的吸收带归为 n - - 犷跃迁吸收, 该吸收带则随溶 剂的极 性变大略有蓝移。 前者 是由 7 - h q 与极性溶剂作用,使基态和激发态能级差变小,跃迁能变小所致,后者则是 溶剂使7 - h q 的基态与激发态的能级差变大,跃迁能增大的缘故。由7 - h q 在不 同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光谱可知:7 - h q 在非极性或不含经基和梭基的溶剂中无 质子转移荧光,只有在含轻基和竣基的极性溶剂中才有质子转移荧光。正常 荧光随溶剂极性的变大而减弱,质子转移荧光因质子性溶剂极性增大有助于 质子转移而随溶剂极性变大而增强。 首次系统研究了7 - h q 在酸碱性溶剂中的光谱特性,由不同酸性和碱性的 7 - h q 一甲醇溶液的吸收光谱看出:除了7 - h q 在中性溶剂中的两个吸收带,都 又出现了两个新的吸收带:在酸性溶剂中为7 - h q + 的吸收, 它的两个吸收带 随溶剂酸性增大而大大增强:在碱性溶剂中为7 - h q 一 的吸收,它的两个吸收 带随溶剂碱性增大有所增强。从不同酸碱性的7 - h q 一甲醇溶液荧光光谱得 知,随溶剂酸碱性增大,正常荧光逐渐减弱,转移荧光强度则增强,在酸碱 性很强时,在正常荧光峰和转移荧光峰之间出现离子峰,即溶剂酸碱性的增 大不仅能提高7 - h q 质子转移的效率,而且还促进生成相应离子的反应。总 之,7 - h q 对溶剂的极性、酸性和碱性的都很敏感,溶剂的极性、酸性和碱性 变大都能促进质子转移。 用z 扫描方法研究了7 - h q 在溶液体系中的非线性光学特性,测得了7 - h q 在溶液体系中的三阶非线性参数。z 扫描曲线均为前峰后谷形状说明7 - h q 的 摘要 三阶非线性折射率为负值,7 - h q 为自 散焦材料。7 - iq 在乙睛中比在甲醇中的 三阶非线性系数小,7 - h q 在强碱性溶剂中比在弱碱性溶剂中的三阶非线性系 数小,入射光强越强7 - h q 的三阶非线性系数越小。这三组实验均说明:该7 - 、 溶 液 体 系 的 三 阶 非 线 性 极 化 率 主 要 是 烯 醇 式 的 贡 献 。卜 关键词:7 1 1 -4 哇琳( 7 - h q )质子 转移光学非 线性 ah str a ct s p e c t r a r e s e a r c h o f p h o t o i n d u c e d p r o t o n t r a n s f e r o r g a n i c m o l e c u l e 7 - h q a b s t r a c t i n l a工 1 口 p r o t o n t r a n s f e r o r g a n i c o p t i c a l s w i t c h , o p t i c a l m o l e c u l e h a s a w i d e p o t e n t i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c o m p u t i n g , m o l e c u l a r e l e c t r o n i c d e v i c e s a n d m o l e c u l a r - l e v e l o p t i c a l s t o r a g e e t c . b e c a u s e o f i t s r a p i d p r o t o n t r a n s f e r , s t a b l e g r o u n d - s t a t e t a u t o m e r s , g r e a t a n d r a p i d t h i r d - o r d e r n o l i n e a r i t y a n d e t c i n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w e r e s p o n s e c h o o s e a k i n d o f t y p i c a l o r g a n i c p r o t o n t r a n s f e r m o l e c u l e 一7 - h y d r o x y q u i n o l i n e ( 7 - h q ) a s t h e m a i n o u r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a n d g i v e r e s e a r c h w o r k a n d r e s u l t s a r e i t a s y s t e m a t i c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s f o l l o w s :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s p e c t r a c h a r a c t e r o f 7 - h q i n d i f f e r e n t p o l a r , a c i d a n d b a s i c s o l v e n t w a s m a d e f o r t h e f i r s t t i m e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r e s u l t s , w e c a n m a k e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 7 - h q i s s e n s i t i v e t o p o l a r i t y , a c i d i t y a n d b a s c i t y o f s o l v e n t ,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p o l a r i t y o f s o l v e n t c a n i m p r o v e 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p r o t o n t r a n s f e r ,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a c i d i t y a n d b a s c i t y o f s o l v e n t c a n i m p r o v e n o t o n l y 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p r o t o n t r a n s f e r b u t a l s o t h e r e a c t i o n o f p r o d u c i n g r e l e v a n t . i o n . t h e o p t i c a l n o n l i n e a r i t y o f 7 - h q i n s o l v a t i o n w a s r e s e a r c h e d w i t h z - s c a n t e c h n i q u e .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7 - h q s t h i r d - o r d e r n o n l i n e a r r e fra c t i v e i n d e x i s n e g a t i v e , t h e t h i r d - o r d e r n o l i n e a r p o l a r i z a b i l i t y m a i n l y c o m e s f r o m e n o l t a u t o m e r o f 7 - h q . k e y w o r d s : 7 - h y d r o x y q u i n o l i n e ( 7 - h q ) p r o t o n t r a n s f e r o p t i c a l n o l i n e a r i t y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 1 引言 质子转移现象在许多化学和生物反应中普遍存在,早就受到人们的关 注。然而,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分子电子学的兴起,推动了对质子转 移现象的研究向 广度和深度发展。 对此类分子的 研究从溶液体 2 - 3 3 系, 直到 现在的 有机高分子膜体系t 3 3 - 3 6 1 ,同时还进行了 应用性研究 3 7 - 9 3 及其非线性 特 性 的 研 究 4 一 9 1 , 质 子 转 移 分 子 有 广 浮 的 应 用 前 景 : ( l ) 由 于 质 子 转 移 速 率 快( p s 量级) , 可望作为分子水平的光开关和器件。( 2 )质子转移分子具有较 稳定的酮式基态,因此可作为实时光存储的优选材料。( 3 ) 可望成为一类有 效的激光 “ 染料”。这类分子与质子转移相关的能态可以构成一典型的四能 级机构,在紫外光脉冲的激发下,其超快的质子转移速率及互变异构体基态 s o 初始的态 密度为 零,均易 在互 变异 构体基态和激发态间形 成大的 粒子 数反 转,而且其吸收和发射之间大的s t o c k e s 位移可以消除自吸收效应。这类分 子还具有光稳定性较好、易于合成改性等优点,这使得它比其它激光染料更 为 优越。 ( 4 ) 可望作为强辐射闪 烁器的工作物质。 所谓强辐射闪烁器是一类在 原子或高能物理中用于探测高能粒子或射线的装置,掺杂有机分子的聚合物 是它的核心部分。高能粒子或射线入射到计数器上,与控制器碰撞产生离子 辐射( 蓝紫荧光) ,从而激发掺杂的有机分子,使其发射位于可见区的荧光, 记录该荧光便可达到探测辐射的目的。质子转移类分子被认为是这方面应用 的优选对象。( 5 ) 可以作高分子材料的紫外光稳定剂。许多聚合物材料暴露在 太阳的紫辐射下会发生光化学降解反应,为了防止这种因素对聚合物材料的 损害,可以 将这类分子嫁接于高聚物上,当其吸收紫外光后会经过快速的质 子转移过程而很快将能量耗散,从而对高分子材料起保护作用。( 6 ) 由于这 类分子具有大而且快速响应的三阶非线性,在光开关、光计算、非线性光谱 技 术 、 以 及 分 子 电 子 学 器 件 等 方 面 也 有 广 泛 的 应 用 前 景 。 肠1 . 1 . 2 。 7 - h q 的基本性质及质子转移分子的研究动态 7 - h q 的基本性质 第一章绪沦 三 熟 2 6 5 伪。 , 恤 妞 9 的 , n d mi . 1 y 一 l id 烯醇式( f: ) 和酮式( k ) 四能级结构示意lr l 第一章绪论 hn 1 图1 . 2 7 - h q 烯醇式( i ) 和酮式( i i ) 构型 分子内 质子转移是指一些分子, 其中的 氢核( 即 质子 ) 在一定条件一 f 光、 热、电等) 通过氢键转移到同一分子内邻近的杂原子( 如n , 0 , s 等) 上而形成互 变异构体。 7 基哇琳( 7 - h q ) 是哇琳的一种,分子量为1 4 5 . 1 6 ,从醇中结成柱状晶 体,在2 0 0 转成棕色,熔点为2 3 5 0c( 分解) ,微溶于水,能溶于醇,又能溶 于碱, 带绿色荧光, 加热则升华。在烯醇中 遇f e c 1 3 呈棕红色。7 - h q 的化学 性质较为稳定。7 - h q 分子中含有杂原子n 和相邻苯环上的经基,氮原子为质 子受体,轻基为质子给体,但由于杂原子n 和与之邻近苯环上的轻基相隔较 远,所以不易发生分子内质子转移。但若别的分子能提供质子转移的通道, 在紫外光激发下,易于发生质子转移,是典型的激发态质子转移( e s p t ) 类分 子。 7 - h q 是一类杂环有机分子,质子转移过程涉及两种互变异构体( 如图1 . 2 ) 并且该过程发生于由这两种构型基态和激发态形成的四能级结构( 如图1 . 1 所 示) 中。由于烯醇式第一激发态到达酮式第一激发态时越过的势垒只有 1 9 0 c m .所以烯醇式经光激发很容易经质子转移到达酮式第一激发态,而 烯醇式和酮式基态之间势垒比它们的激发态间的势垒约高1 0 倍,所以一旦经 快速质子转移( p s 量级) 、荧光弛豫( 或热弛豫) 到酮式基态,分子在该态就比 较稳定,只能通过缓慢( us 量级) 热弛豫到烯醇式基态,所以酮式是一种相 对较稳定的构型,基于这个特性,7 - h q 可以做为实时实时光存储的优选材 料。 7 - h q 有复杂的光物理、光化学过程:在泵浦光激发下,处于稳定的烯醇 式异构体e 基态( 5 o ) 上的分子被抽运至该构型的第一电子激发态 s , ) ,在此 态7 - h q 发生激发态质子转移( e s p t ) 而生成酮式异构体k 的第一电子激发单态 ( 司) , e s p t 过程很快( p s 量级) ,由可态通过辐射和无辐射跃迁至其基态 第一章绪论 s o 叮与s , 相比是不稳定的, 7 - i i q 在此态将发生m态间的反向 的质子转移 返回凡 态,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光循环。 在7 - h q 的质子转移过程中,正向 质子转移( 从烯醇式到酮式 ) 发生在激发单态s , 分s , 而反向 的质子转移为 由 酮式基态凡 _. s o 的 质子转移。 综上所述7 - h q 质子转移的光物理过程可 表述为:在光激发下,处于稳定 基态的 互变异构体e ( s , 态) 被抽运至第一电 子激发态5 , ,经过快速绝热的 质 子转移过程,产生酮式构型k 的第一电子激发态s , ( s ,. 的能量比s , a - 4 2 0 0 c m - 1 ) “ 可发 射 荧 光 和 无 辐 射 弛豫 回 到凡态。 酮 式 互 变 异 构 体 在其 丛 态凡 较烯醇式基态凡( 二者基态能量 差为3 4 0 0 c i。 一 , ) 不稳定又 经反向 质子转 移回到烯醉式基态,以土构成一个完整的光循环过程简单表示为图13 : f燮 举 砰皿 爪 气 _ _ _ _丫 _ _赞_1 * _, 1 反向质子转移 图1 . 3 7 - i i q 质子转移光循环过程示意图 在许多文献中,认为7 - li q 只有两种构型参与质子转移,即烯醇式e 和酮 式k . 7 - ll q 的吸收在近紫外至可见区,其中约为2 2 0 n m 的吸收峰我们把它归结 为) 1 - - ) t跃迁, 约为3 3 0 n m 的吸收峰归为n - * t i * 跃迁 3 5 1 , 用紫外光( 一 3 3 0 r i m ) 激发时,存在两个荧光带,即反常s t o c k s 位移荧光带( 峰约在5 2 0 n m ) 不 f! 正常s t a c k s 荧光带( 峰约在3 8 0 n m ) . 其中反常的s t o c k s 位移荧光归结为酮 式激发态的荧光弛豫,即质子转移荧光,而正常的荧光为烯醉式激发志的荧 光弛豫。 1 . 2 . 2 有机质子转移分子的研究动态 几十年来,对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比较活跃,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 几个方面: ( 一) 溶液体系 对有机质子转移分子互变异构动态过程的研究,包含对质子转移分子光 谱的表征及归属,以获取基本的光物理、光化学参数,对质子转移动力学的 第一章绪论 研究以探讨质子转移互变异构化的动态构型、物种以及确定各态的寿命及光 致异构速率常数。 f . g a i 等直接对具有药用价值的h y p e r i c i n 分子的e s 工 p t 时间的测定( 一 6 - 1 2 p s ) 证实了e s i p t 在这种分子中的存在 1 - 2 1 ,从而解决了文献中在此 h y p e r i c i n 中 是否 存在e s i p t 问 题上的 争论 3 o p . j . t h i s t l e t h w a i t e r ll 等 用 皮秒光谱和激光器一条纹相机系统研究了7 - h q 在甲醇中从烯醇式到酮式光致 异构的动力学,指出约有一半的烯醇式激发态会转移到酮式,并且质子转移 速率常数上限为4 . 8 x l o s s - 。 在一些分子中存在的分子内。 - h - n 氢键能引 起苯环上电荷分部的实质上的变化。在质子转移的瞬态能导致被标记的氖原 子的 变化 s ) 。因 此,同 位素效 应是研 究分子内电 荷分 布的 有力工具, 从中 可 研究质子转移的动态过程、介电常数等光物理、光化学参数。如,m工 t o h 等 人 6 研究了重氢标记的甲醇作溶剂的7 - h q 酮式基态的寿命,发现:7 - h q 在 c h 3 0 d 中乓二 3 0 ,u s , 而 在 c h 3 0 1, 中乓二3 .知 烯醇式和酮式激发态的 寿命均为亚纳秒量级, 烯醇式基态的 恢复时间 为3 . 6 ;u 另一路由触发管进入 b o x c a r ,开启b o x c a r 的门。最后由b o x c a r 对信号进行处理,由记录仪画出 实验曲线,整个过程由计算机控制。 溶液的p h 值用p h 计( b e r k e r m a n (d 7 1 其精确度为0 . 0 0 1 ) 测得。 第三章 ? 一 ” q 洛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 研究 肠2 . 4 2 . 4 _ 1 实验结果与讨论: 溶剂极性对7 - h q 质子转移的微扰 表2 . 1 7 - h q 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峰 溶剂峰1 ( n m )峰2 ( n m )峰3 ( n m )峰4 ( n m ) 正己烷 2 2 0 . 4无3 1 6 . 8 3 3 0 . 4 无 乙月 青 2 2 6 . 6无 3 213 3 0无 甲醉 2 2 7 . 4无3 3 0 4无 蒸馏水 2 2 825 83 2 9 . 4 4 0 2 . 2 2 . 4 . 1 . 1 吸收光谱 7 - 1 1 q 在一系列溶液中的吸收光谱如图2 . 4 所示,各峰值列t . 表2 . 1 , 一一 南小飞十!生 个|上 ( 1 ) 图2 . 5 a 红移 图2 . 5 b 蓝移 其中 在3 3 0 n m 左右的 吸收峰与 文 献 3 2 , 3 5 符合的 很 好, 而实 验中 我 们发 现 7 - i i q 在2 2 0 n m 左右也有吸收,以前文献中尚未提到过。 并且山图2 . 4 知,随 溶剂极性的增大,2 2 0 n 。 处的吸收峰发生红移:其中水的极性最大,它该处 的值为2 2 8 n m ,正己烷的极性绿小,其峰值为2 2 0 . 4 n m :而3 3 0 n m 的吸收峰略 有蓝移;正己烷的极性最小,它在该处的值为3 3 0 . 4 n m ,水的极性最大,在 该处的值为3 2 9 , . 4 n m a 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一般说来 浏,分子吸收光谱的 溶剂化效应取决于溶剂对该分子基态和激发态的影响,发生n - 矿跃 迁时, 第二章7 - h 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基态比激发态极性大,与极性溶剂间产生较强的氢键,即基态较容易被极性 溶 剂 稳 定 化, 因 此 跃 迁 能 增 加, 使 兄 m a , 发 生 蓝 移; 当 发 生)t -犷跃 迁 时 , 基态比激发态极性小,激发态较容易被极性溶剂稳定化,结果跃迁能减小而 发生 红 移。 就7 - h q 溶液体 系 而言, 发生 短波 2 2 0 n m 的二 令犷跃迁时, 基态比 激发态极性小,激发态的偶极矩大,它与极性溶剂间产生较强的氢键,这使 得激发态较基态能级降低更大,能级间隔变小即跃迁能降低,原理如图2 . 5 a 所 示 , 因 此 使 a m a 、 发 生 红 移 ; 发 生 长 波 3 3 0 n m 的 二 令犷 跃 迁 时 , 基 态比 激 发态极性大,基态的偶极矩更大,它与极性溶剂间产生较强的氢键,使得基 态比激发态能级降低更大,能级间隔变大,跃迁能增大 ,原理如图2 . 5 b 所 示, 因 此 兄 m a 、 发 生 蓝 移 而 在 短 于 3 3 0 n m 约 3 2 0 n m 处 , 当 溶 剂 极 性 不 太 大 时 还有一小吸收峰,这应归为溶质的振动精细结构,当极性特别大( 如:甲 醇、水) 时,该峰因溶剂极性而损失殆尽直至消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7 - h q 在蒸馏水中还有两个吸收峰:一个在约2 6 0 n m 处,我们把它归为7 - h q 阴离子的吸收,这在2 . 4 . 3 节进一步得到证实;另一 个在约4 0 2 n m 处, 文献 3 2 把它归为两性离子的 吸收。 2 . 4 . 1 . 2 荧光光谱 ( 1 ) 7 - h q 的激发态质子转移荧光在荧光光谱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见图 2 . 6 ,各峰值列于表2 . 2 0 表2 . 2 7 - h q 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峰 溶剂 正常荧光峰( n m ) 质子转移峰( n m ) 正己烷 3 5 4 . 5 无 乙睛 3 6 3 无 甲醇 3 7 8 5 2 3 蒸馏水 3 8 5 5 1 2 由图2 . 6 和表2 . 2 可 以看 出: s t o c k s 位移荧光( 兄 m a x 3 8 0 n m ) 荧光谱包含两个带:一个为短波正常的 ,另一个为长波反常的s t o c k s 位移荧光 ( 兄 m a x ,- 5 2 0 n m ) ,与文献 4 , 6 , 3 2 符合的很好。对于甲醇和水,它们是质子性 溶剂,它们分子中有轻基, 系的质子转移的原理如图2 能为7 - h q 提供质子转移的途径( 如7 - h q 一甲醇体 . 7 所示) 因此在质子性溶剂中,7 - h q 既有正常荧光 第二章 7 - n 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又有反常荧光。7 一 对于正己烷和乙睛,.l 们是非质子性溶剂,由于它们与了 - h q 不形成氢键,没有质子转移的途径,因此只有正常荧光而无反常荧光。 内七 !毛 、1+巧 冷|琦 n: 红 、一洛于 于了、俄 公 朴u h o c h 3 h o w3 h o c h 3 图2 . 7 7 - h q 在甲醇中的质子转移原理图 还可以看到:正常荧光随溶剂极性增大而减弱,反常荧光则随溶剂极性 增大而增强。正常荧光峰随溶剂极性变大而发生红移,水的极性最大,正常 荧光峰在3 8 5 n m ,正己烷的极性最小,正常荧光峰在3 5 4 . 5 n m 。这是因为7 - h q 烯醇式构型与极性溶剂之间形成溶剂 一溶 质型氢键, 使激发态分子偶极矩 增大,能级降低,溶剂极性越大激发态能级降低越多,因此正常荧光峰随溶 剂极性增大而发生红移,长波反常的s t o c k 、 位移荧光在水中为5 1 2 n m ,在甲 醇中为5 2 3 n in .即7 - h q 在水中的反常荧光比在甲醇中的反常荧光的波长 短, 原因是:从吸收谱图2 . 4 可以看到在7 - h q 一水溶液中也有阴离子和两性离子 存在,用3 3 7工 。 m 光激发时,3 3 7 . 1 n u t 位于两性离子吸收的带边,因此两性 离子被激发,其发射的荧光( 其峰值在5 0 0 n m 附近) 叠加到反常荧光上,导致 7 一 “ q 在水中的反常荧光相对于其在甲醉溶液中的反常荧光蓝移。 24 . 2溶剂酸性对7 - h q 质子转移的微扰 我们观测了7 - h q -甲醇溶液在不同酸性条件下的吸收光谱( 如图2 . 8 ) 和 荧光光谱( m2 . s ) 。各峰值分别列于表2 . 3 9 2 . 4 . 表23 7 - h q 在甲醇不同酸性溶液中的吸收峰 p h 值 峰1 ( ri m ) 峰2 ( ri m ) 峰3 ( r i m )峰4 ( r im ) 6 . 0 52 2 7 . 6 无 3 3 0 . 4无 4 . 8 工 2 2 82 5 0 3 3 3 3 6 0 4 . 0 0 2 3 0 2 5 03 3 9 3 , i q 第二章7 - h 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表2 . 4 7 - - h q 在甲醇不同酸性溶液中的荧光峰 p h 值正常荧光峰( n m ) 质子转移峰( n m ) 6 0 5 3 7 85 2 3 5 . 7 43 8 3 5 1 8 4 . 8 1 3 8 3 5 1 8 4 . 4 5 3 8 7 5 1 7 4 . 0 0肩峰4 4 2 5 1 6 由7 - h q 一甲醇溶液不同酸性条件乍的吸收谱( 图2 . 8 ) ,我们发现:与中 性溶液相比,在酸性溶液中,分别在7 - h q 的2 2 0 n m 和3 3 0 n m 吸收峰的长波侧 出 现明 显的 新的 吸收 带( 又 1 2 5 0 n m , 凡“ 3 6 0 n m ) , 并 且 此 吸 收带随 着介 质 环境酸性的增大而增强,我们把它归为7 - h 矿的吸收,因为在酸性溶液中, 7 - h q 分子中杂原子,特别是n 原子易发生质子化,与酸反应生成7 - h q ,随溶 液酸性的增大,7 - h q 的浓度也随之增大,因而2 5 0 n m 和3 6 0 n m 处的吸收带增 强。同时随酸性增强,7 - h q 长短波( 即指其3 3 0 n m 和2 2 0 n 。 左右的吸收,以下 简 称为a 3 3 。 和a 2 2 0 ) 的 吸 收 均发生 红 移。 p h = 6 . 0 5 时, a 3 3 。 为 3 3 0 . 4 n m ; p h = 4 . 8 1 时,礼 。 。 红移2 . 6 n m ; 较少:p h = 6 . 0 5 时 p h = 4 . 0 0 时, 凡 3 。 红移8 . 6 n m 。 而2 2 0 n 。 左右的吸收红移 a 2 2 。 为2 2 7 . 6 n m ; p h = 4 . 8 1 时,/1 2 2 。 为2 2 8 n m 仅红移 0 4 n 瓜: p h = 4 . 0 0 时,凡 、 红移2 . 4 n m 。 这是7 - h q 的吸收叠加到7 - h q 烯醇式吸 收带上所致。 由荧光光谱图2 . 9 看到 向中间靠拢:p h = 6 . 0 5 时, 移9 n m 到3 8 7 n m 处;而p h = 6 ,随溶液p h 值的变小,正常荧光和反常荧光逐渐 正常荧光峰在3 7 8 n m 处,p h = 4 . 4 5 时,正常荧光红 0 5 时,反常荧光峰在5 2 3 n m p h = 4 . 0 0 时,该峰蓝 移到5 1 6 n m 处,这是因为7 - h q 的荧光叠加到7 - h q 正常与反常荧光上所致。 随溶液p h 值的变小, 长波反常s t o c k s 位移荧光强度( 工 2 ) 与短波正常s t o c k s 位 移荧光强度 i , ) 之比增大:当p h = 5 . 7 4 时,工 2 / i 1 -2 / 3 * , p h = 4 . 4 5 时,i 2 / i nl ;p h = 4 . 0 0 时,反常荧光强度大大超过正常荧光强度,同时在4 4 2 n m ( 此 为7 - h q 的荧光峰) 左右出现肩峰,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此时正常荧光峰消 失,这是因为在酸性很强时,酸对荧光有淬灭作用。因为冰醋酸促进了7 - h q 的质子转移过程,酮式激发态粒子数增多 因此质子转移荧光强度随介质环 境酸性增大而增强 。以上结果说明:冰醋酸一方面与7 - h q 反应生成7 - h q 第三章 7 - h q 溶液体系质子 转移光谱的研究 另一方面也为7 - 1 1q 搭起质子转移( p t ) 的氢键桥( 如图2 . 9 a c 一乙酞蒸) 。在 该体系中不只7 - 11 q 与甲醇形成质子转移的氢键,在紫外光激发下发生激发态 质子转移( e s p p ) ,冰醋酸也为7 - h q 提供了质子转移的途径( 即p t 氢键桥) , 在紫外光照射下7 - h q 也发生激发态质子转移,因此该体系大大提高了7 - l i q 的 e s p t 的数率,表现为质子转移荧光随酸性增大而增强。 叮 亚 u 0 h oa h ol n,+ (一恤 匀 , 、 一 一、 n v :, 、 十 h u i i o a - 图2 . 1 0 7 - li q 在冰醋酸中质子转移的原理图 2 . 4 . 3 溶剂碱性对7 - 1 i q 质子转移的微扰 我们观测了7 - i l q -甲醉溶液在不同碱性条件下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分别如图2 . 1 1 和图2 . 1 2 所示, 各峰值分别列于表2 . 5 和2 . 6 0 表2 . 5 了 一 “ q 在甲醇不同碱性溶液中的吸收峰 p h 值峰1 ( n m ) 峰2 ( m a )峰3 ( n m )峰4 ( n m ) 60 5 2 2 7 . 6无 3 3 0 . 4无 68 12 2 8 . 5 2 6 03 3 0 . 5 3 7 0 9,7 2 2 2 7 . 5 2 6 03 3 0 . 5 3 7 0 1 0 4 82 2 65 2 6 03 3 0 . 5 3 7 0 山吸收谱2 . 1 1 和表2 . 5 可看出:与中性溶液相比, 在碱性溶液中在7 - h q 的 2 2 0 n 。和 3 3 0 n m吸 收 峰 的 长波 侧 均 出 现 明 显 的 新 的 吸 收 带 ( a ., ;-_ 2 6 0 n m , a z 3 7 0 n m ) , 而 且 这 两 个 吸 收 带 随 着溶 液 碱性 的 增大 有 所 增 强,p n = 6 . 0 5 时,无这两个吸收带,p 1 1 = 6 . 8 1 时,这两个新吸收带开始出 现,p fi = 1 0 . 4 8 时,新吸收带最强,我们把它归为7 - 1 10 一 的吸收,因为在碱性 溶液中,7 - h q 易与n a 0 1 1 发生反应生成7 - li q 一 ,随溶液碱性增大,7 - 1 1 q 一 的浓 度也随之增大,因此2 6 0 n m 和3 7 0 n m 处的吸收带也在增强。 第二章 7 - h 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2 . 6 7 - h q 在甲醇不同碱性溶液中的荧光峰 p h 值正常荧光峰( n m )质子转移峰( n m ) 6 . 0 53 7 8 5 2 3 6 . 4 3 8 45 2 3 6 . 8 13 8 5 5 1 7 8 . 9 83 8 6 5 1 6 9 . 7 23 8 7 5 1 4 1 0 . 4 83 8 8肩峰4 6 5 5 1 3 由 荧光光谱( 图 2 . 1 2 ) 我们可以 看到:正 常 荧光和反常荧光随 碱性的增向 中间靠拢,p h = 6 . 0 5 时,正常荧光峰在3 7 8 n 。 处,p h = 8 . 9 8 时,正常荧光红移 8 n m 到3 8 6 n m 处,p h = 1 0 . 4 8 时,正常荧光峰在3 8 8 n m 处;而p h = 6 . 0 5 时,反常 荧光峰在5 2 3 n m , p h = 8 . 9 8 时,该峰蓝移到5 1 6 n m 处,而p h = 1 0 . 4 8 时,反常荧 光峰在5 1 3 n m ,这是7 - h q 一 的荧光( 峰值在4 6 5 n m ) 叠加到7 - h q正常与反常荧 光上的结果。随介质环境碱性增强( 即随p h 值增大) ,长波反常s t o c k s 位移荧 光强度( 1 2 ) 与短波正常s t o c k s 位移荧光强度仃; ) 之比增强:p h = 6 . 0 5 时, 1 2 / 工 , 2 / 3 ; p h = 9 . 7 2 时,1 a / 1 1 - 1 ;当p h 值达1 0 . 4 8 时,反常荧光强度远远 大于正常荧光,同时在4 6 5 n 。 出现肩峰,这是7 - h q 一 的发射,因为n a o fi 促进 了7 - h q 的质子转移,因此质子转移荧光强度随介质环境碱性增大而增强。 h o a im 心 0 / h3 c o 一 侧u“ h o - 图21 3 h o -牢 0 e 7 - h q 在甲 醇-n a o h 体系中质子转移原理图 以上结果说明:n a o h 与7 - h q 反应生成7 - h q - ,同时也为7 - h q 搭起p t 氢键 桥( 如图2 . 1 3 ) .和7 - h q 在酸性体系中类似,除甲醇单独为7 - h q 提供质子转 移的路径外( 如图2 . 7 ) ( 因处于激发态的7 - h q 甲醇还和n a o h 同时为7 - h q 提供了质子转移的途径 其n 原子的碱性虽然增强但比n a o h 提供的o h - 碱性 第二章 7 - h 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弱,o h 一 首先与甲醉形成氢键,而后与7 - i iq 形成氢键,二者共同提供给质子 途径。因o h 一 得电子能力更强,可大大提高甲醇的给质子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 了7 - h q 的e s p t 的效率. 经 2 . 5 小结 1研究了7 - h q 在极性溶剂中的光谱特性并对其特征峰作了归属。7 - h q 在极性溶剂中随溶剂极性的增大短波约2 2 0 n 。 处的x a矿跃迁吸收发生红 移 , 而 长 波 约 3 3 0 n 。 处 的 n - 犷 跃 迁 吸 收 略 有 蓝 移。 在 非 极 性 溶 剂 中 无反 常 荧光,在质子性溶剂中有反常荧光。正常荧光随溶剂的极性增大而减弱,质 子转移荧光则随溶剂的极性增大而增强。正常荧光峰随溶剂的极性增大红 移,反常荧光峰在水中比在甲醉中波长更短。 2 . 在酸性溶剂中,在中性类型分子两吸收峰的长波侧均出现7 - i i q 的较 强吸收帆, 二 2 5 0 n m , 凡、 3 6 0 n in ) ,随溶剂酸性增大该吸收大大增强。并且7 - h q 荧光( 峰值为4 4 2 n m ) 叠加到正常和反常荧光上使二者向中间靠拢。 3 . 在碱性溶剂中,在中性类型分子两吸收峰的长 波侧均出现7 - h q 一 的较 弱的 吸收( a , r 2 6 0 n m , 凡;z 3 7 0 n m ) , 随 溶 剂 碱性增大 其 吸收 增强, 同 酸 性 条件下类似,其的荧光( 峰值为4 6 5 n m ) 叠加到正常和反常荧光上使二者向中 间靠拢。 第二章了 书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5 一7 - h q n - h e x a n e 一 th q a c e t o n it r ile 一 7 - h q m e t h a n o l 一7 - h q wa t e r 产切认职 4 队口一 3 eou范qsq哎 1口1、, 2 产 翔 、 气 气 、 书 悉毛益、 . 、 r、 v. 2 2 0 2 5 0 3 5 0 4 0 0 .x ( n m ) 4 5 # 3 图2 . 4 7 - h q 在不同 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光谱 2 3 第二章 7 - h q 济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 研究 厂 、 、 z、 .、 i、 ,、 匕写且月趁石国只苗 r产 口, 、 、 r/ 、 。、 / 、 ( / ,1,1. i / 、 / 产 、 ./ 、 , 、 , / : . . x .护/ , 协 恤二, 3 4 0 4 0 0. .4 5 0s o o 5 5 06 0 0 k (nn) ,、. 产、二 图 2 . 6 相 同 浓 度 7 - h q ( - 1 0 - 4 m ) 在 不 同 极 性 溶 荆 中 的 荧 光 光 谱 a 6x = 3 3 7 . 1 二) ( 一一) 燕馏水:( -一甲醉;( 一刁乙赌,( “ “ .)正己烷 2 4 第二章 7 - h 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4 日日日 ppp 3 也0吕qjoso哎 2 1 、叫 一 、 仪、 0 2 2 0 3 5 0 4 0 0 4 5 0 a ( n m ) 7 - h q 在甲醉溶液体系中不同酸性条件下的吸收光谱 2 5 第二章7 - h 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3 4 0 4 4 4 4 5 4 5 4 45 5 0 6 4 0 图2 . 9 7 - h q 一甲醉溶液体系在不同酸性条件下的荧光光谱 (一 ( 一 , ( , .e x - 一 ) p h = 6 . 0 5 ; (一 3 3 7 . l n m ) 一 ) p h = 5 . 7 4 ; ( , , . . . ) p h = 4 . 8 1 一 ) p h = 4 . 4 5 ; (一) p h = 4 . 0 0 2 6 第二章 7 - h 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p曰 =6. 05 一 尸h =6. 8 1 .p曰 二 9. 72 一 ph 二 1 0. 48 。?决,1汉邝光书 4 j忿j伊 3 巴c川qosq哎 2 11,t注 y9 一 、 长 “ 认 咬 双 tea 声/ 0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2 2 0 2 5 03 0 0 4 5 0 久 ( n m ) .o 耐40 、嘴0 图2 . 1 1 7 - h q 在甲 醉溶液体系中不同碱性条件下的吸收光谱 2 7 第二章 7 - h q 溶液体系质子转移光谱的研究 乙1刃c巴占”卜一口勺川 、 一卜 入 川n ) 2 咋 才 g o t 亏 s t s f f 幸)s ti6 ( 飞 t ) 图2 . 1 2 7 - h q 一甲 醉溶液体系在不同碱性条件下的荧光光谱 ( a , = 3 3 7 . l n m ) 4072 (- 一) p h = 6 . ( 一一 ) p h = 8 . 9 8 ; 二 ( - - ) p h = 6 .; ( ) p h = 6 . 8 1 : 。 一) p h = 9 .c 一 ) p h = 1 d . 4 8 舫卜 2 8 第三章了h q 液体系三阶光学非线性研究 第三章 7 - h q 溶液体系三阶光学非线性研究 3 1 引言 有机分子的三阶光学非线性具有高非线性系数和快速响应的特点, 近儿十年来,基于光学非线性现象在非线性光谱技术、 光开关、光计算及 分子电子学器件等方面深刻的应用背景, 这方面的研究成为现代光学发展 热点领域,其中对三阶光学非线性的研究更为突出。截至目前,人们己经 提出不少研究三阶非线性的方法, 如: 非线性干涉法【 5 1 、 简并四波混频法 5 2 、自 衍射法5 3 、 椭圆偏振法 5 4 、 光束畸 变法5 5 、 近简并三波混频法5 6 简 并 六 波 混 频 法 5 1 , z 扫 描 法 4 4 时 间 分 辨 z 扫 描 法 5 8 1等 等 , 其 中 前 四 种 方法是利用非线性干涉原理, 测量灵敏度高, 但不能给出非线性折射率的 符 号 , 并 且 测 量 仪 器 也 较 复 痴第 五 种 方 法 虽 然 较 简 单 , 可 以 得 到 非 线 性 折射率符号的信息, 但需要对光束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过程进行详细的 分析,测量灵敏度不如前四种高。z 扫描方法与上述几种方法相比,具有 实验装置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并且能同时得到非线性折射率的幅值和 正负, 收) , 理 。 以及非线性吸收特性( 包括:饱和吸收、反饱和吸收、和双光子吸 甚至可测得其非线性响应时间,从而探讨产生非线性的介质内部机 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对7 - h q 非线性的研究,本论文将首先以单光束z 扫描方法为手段研究7 - h q 的光学非线性, 测定其若干基本的光学非线性参 数,如:三阶非线性折射率n 2 。本章将分别对z 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基 本理论、实验装置,实验结果等分别予以介绍。 第三章了朋溶液体系三阶光学非线性研究 3 . 2 单光束z 扫描技术一实脸方法与实脸 装里 单光束z - 扫描方法由于不但具有装置简单、灵敏度高等特点,而且能 够区分非线性折射率和非线性吸收, 因而成为一种常用且十分有效的研究 三阶非线性和高阶非线性的手段, 在我们实验室实验和理论上这种技术己 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fly-guy-课件教学课件
- 信息宣传写作知识培训课件
- 1.2 物联网体系结构说课稿初中信息科技重大版2023八年级上册-重大版2023
- 信息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信息化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信息化工程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七年级历史上册新课标核心素养一站式教与学(部编版)
- ERP知识培训课件
- 8.1.2 免疫与计划免疫(第一课时)说课稿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 Unit 10 Section A (1a-2d)(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册同步教学(人教版河北专版)
- 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
- 联合体施工协议书
- 农作物植保员职业技能竞赛题库及答案
- 糖尿病胰岛素泵的护理查房课件
- T梁湿接缝及横隔梁施工方案
- (完整)易制毒化学品使用管理责任书
- 石群邱关源电路课件(第8至16单元)白底
- 个人增资入股合同
- 外科学(1)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
- 软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
- GB/T 6579-2007实验室玻璃仪器热冲击和热冲击强度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