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亚洲货币合作问题研究.pdf_第1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亚洲货币合作问题研究.pdf_第2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亚洲货币合作问题研究.pdf_第3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亚洲货币合作问题研究.pdf_第4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亚洲货币合作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亚洲货币合作问题。本文认为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亚洲货币合 作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将推动“亚元”区的最终形成。 但是,现实情况与理论反差较大,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并 不同步,使得很多研究关注造成亚洲货币一体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 因。本文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亚洲货币合作地必 要性,论证了它的可行性,对于如何实现亚洲货币合作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同时 还讨论了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应采取的措施。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叙述了国内外对于区域货币合作研究的研究状况,同时说明 了文章的研究内容结构, 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论证了亚洲货币合作的必要性, 得出亚洲货币合作是有必要的。第三章则分析了亚洲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得出结论是 亚洲货币合作是可行的,但是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才能成功。第四章提出了亚洲 货币合作的具体方法,同时对几个次货币区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汇率制度安排进 行了详细的叙述。第五章则讨论了亚洲货币合作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该采取的 对策。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理论、亚洲货币合作、亚元、货币一体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about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it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asian economic will finally result in the form of asian currency unit. but,the reality greater contrasts with theory,asian monetary integration process is not synchronized with the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many studies concern that why it is happe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is starting point, with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 has analyzed its necessary and feasibility, discussed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w to achieve the asian monetary integration, then discussed its influence to china and what measures china should take.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one is introduction. it describes the maj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bout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with an indication of article s structure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need for cooperation, proved the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is necessary.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is the feasibility of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and has conclusion that 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 which will have come to be truth for a long time is feasible. the fourth chapter proposes the way of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and analysis currency cooperation in those inferior regions and describes exchange rate system arrangement in detail.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influence of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to china, and then shows that china should take countermeasures. key wards: optimum currency area; asian monetary union; asian currency unit; monetary integrati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和区域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国际货币制度在经历从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后,在全球金 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又出现了区域汇率协调安排和货币区域化趋势。欧元的成功启动和 中北美地区的货币合作以及拉美国家的“美元化”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作为世界 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各国或地区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其中引人 关注的焦点就是亚洲地区的区域货币合作问题。面对二十一世纪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亚洲人民早晚会觉醒,团结合作,发展区域经济组织。亚洲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中发 展的,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将发展更快,竞争将更为激烈。亚洲国家可以找到自己的 发展空间。在金融风暴中越来越反映出,亚洲国家若不能以积极的姿态去建立区域经 济,那么在全球区域经济的竞争中必将处于下风,也容易成为国际金融投机家看中的 目标。 因此,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争夺资源的抗衡逐渐公开化,将亚洲国家必然会走联合之路, 形成了一种国际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的发展趋势。从制度角度出发, 通过固定汇率平价和完全自由兑换或通过实施单一货币构筑亚洲货币合作区域,区 内根据效率原则确定相应的制度和组织安排,根据制度安排统一实施货币、汇率等 政策,这是有其根本性意义所在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经济学家开 始围绕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孰优孰劣的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后,东亚各国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更是引起人们对区域货币合作以及 货币一体化问题的关注。目前,国际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mundell(1961)是最早提出关于货币联盟理论的,他主要从要素流动性作为判 断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价格、工资呈刚性的前提下,是否能组成最优货币 区主要取决于相关地区的要素流动程度。 mundell 的研究开了货币合作和最优货币区 理论研究的先河,而且为货币一体化理论奠定了基础。2000 年蒙代尔还预言,在未 来 10 年内将出现三大货币区: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 “稳定性三岛” 。 其后,在 mundell 的基础上,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不同判断标 准。 mckinnon (1963)在 1973 年就已经明确提出最优货币化概念并试图给出正式解 释。他认为,提高并保持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是提升一国货币化水平的关键因素。 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物品对非贸易物品的 比率,是衡量最优货币区域的主要标准。而且,他提出了存在一个“mckinnon最优 货币化点” ,并认为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因基本满足了最优货币化条件,其货币化水 平位于这个最优点或者附近,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达到最优货币化境界,它们 仍然比较远离这一最优点。kenen(1969)提出的判断最优货币区域的条件是以产品 多样化的程度作为判别标准的。ingram(1975)则侧重于资本帐户研究,他认为金 融一体化是一个货币区域达到最优规模的标准;g.harberler(1970)和 j.m.fleming (1971)的研究强调只有通货膨胀率非常相近的国家才可能彼此保持固定汇率,认 为这是建立最优货币区域的一个必要条件。 后来,在上面这些单一标准的基础之上,随着计量分析上的进展和宏观经济理 论的发展使得最优货币联盟的判断标准出现很多新的研究方向。 krugman (1993) 以欧盟和芬兰为例, 分析了芬兰加入欧盟的成本收益曲线, 得出了著名的“ggll”模型,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研究货币合作问题。 k.dowd 与 d.greenaway(1993)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研究了货币的交易成本,提出了“转 换成本”的概念,具有很多现实意义。 也有很多经济学家从其它方面对货币合作进研究。de.grauwe 和 vanhaverbek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993)研究了最优货币理论的外部冲击出现的新特征,分析了出现对称性与非对 称性冲击的差别。bayoumi 和 eichengreen(1996)选取了冲击的相关性作为判断标 准。他们认为一组国家间冲击的相关性越差,放弃货币和汇率政策的成本越高。他 们首先将结构式 var的方法用于评估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冲击相关性,后来还将这 一应用扩展到全球其他地区。 frankel(1999)和 rose(2000)研究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问题。他们证明了 贸易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相互间经济周期的一致性更强;最优货币联盟标准存在 内生性表明货币联盟意味着更多的贸易,从而联盟内的经济周期更为一致。事实上, frankel 和 rose 所研究的是产业内贸易,而这在其分析中并未明确提出,fidrmuc (2001)则证明了产业内贸易能促进经济周期的趋同。alesina 和 barro (2002)的经过 研究发现,货币同盟增强了其成员国价格和产出的相关性。此外,也出现了一些对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其中对货币市场的不完美性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 用有了新的理解。 owyang和 wall(2004)对美国八大经济区的研究表明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都对美 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一定的解释力,即美国各地对货币政策反应是不一致的,各 地的生产总值、个人收入、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面对同一货币政策做出的反应及其 程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此外,对于最优货币区标准内生性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 baele(2004)论证 了金融市场一体化标准具有内生性。janichi warin 和 wunnava(2005)论证了生产要 素流动性标准具有内生性。 1.2.2 国内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各个金融货币教材以及有关国际货币体系研究方面的著作,很多都是 从其内容和含义来对它进行定义和研究分析的。 国内学者陈亚温(1996)等人普遍认为亚洲货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并对亚洲 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述研究:当前在全球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浪 潮中,欧元的成功启动以及拉美地区美元化呼声的高涨都对东亚货币合作提出了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的要求。而且,东亚区域经济组织的软弱无力也迫切要求东亚各国加强货币领域的 合作。 秦朵(2000)通过计量分析,认为 1997 年韩国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并不是人们 普遍相信的企业过度负债,而是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染效应。由于传染效应, 金融危机往往表现为一种区域性的现象。这说明金融危机的防范和解救主要是一种 地区性的公共产品,除了借助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帮助之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和制 度可能会更为有效。 王子先(2000)认为亚洲货币合作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因此,中国因该 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以争取在一些国际经济和金融机构发挥更大影响力,有利 于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经济和政治空间。 周林、温小郑(2001)对美元、日元国际化以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国际化 进行了比较和概括。吴念鲁(2002)提出了货币可兑换与货币国际化的区别,货币 国际化的风险和收益,建议应该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大环境中研究人民币逐步实 现资本账户自由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王雅范等(2002)则对人民币在周 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和流通的现状、原因及管理办法作了全面分析。宋卫刚(2006) 则认为标准内生性的假说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的拓展。 总而言之,货币一体化和货币区域化合作的研究以及相关文献很多,许多经济 专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十分深入,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文会在以上理论研究的背景之下,继续深入研究亚洲货币合作,特别是东 亚货币的合作机制,并结合中国情况作一些关于合作中问题对策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安排 本文通过对构建亚洲货币合作及前景分析,并对东亚区域的单一货币的构架进 行分析研究,意在寻找适合东亚经济板块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方式,并为推行东亚 区域合作以及中国如何在这一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主要研究思路如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图 1.1 文章结构图 (作者自绘)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证的 分析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分析为辅;定性分析为主,定量 分析为辅,定量分析服务于定性分析,通篇贯穿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如 下: 第 四 章 第 五 章 分 析 问 题,提出 实 行 方 法。并进 一步研究 中国受到 的影响和 采取对策 第 三 章 通过分析, 找 到可行性 论证亚洲货币合作的必要性 第 二 章 第 一 章 研 究 背 景 和意义 提出文章的 研究背景和 意义 国内外综述 提出文章研 究的论据 分析 可行 七个因 素分析 结 论 可行 提出方法和选择 说 明 对 亚 洲 货 币 合 作 对 中 国 的 影 响 和对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1 、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文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到区域货币合作理论, 其中又包括集体协议理论和最优货币区理论等等,同时结合微观经济学、货币经济 学、以及政府制定政策行为的公共经济学等诸学科。在收集了很多上述理论相关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亚洲目前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从东亚货币合作问题对亚 洲货币的一体化进行分析,对中国在亚洲货币合作进程中应起到的作用也进行了分 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更好的研究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2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收集了许多国际国内关于货币合作的各种理论 和政策措施,分析这些政策的适用环境和控制效果,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 结合控制要求,找出可行方法的有效性和缺陷性。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方法进行 提炼和组合,并结合目前亚洲经济具体情况,从货币合作方面提出相应的适合的方 法,并且分析我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在提出对策时,由 于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难以将这些因素统一到一个模型中,所以采用定性的方法。 同时,在研究具体情况时,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找到大量实际数据,对这些 对策的制定,起到了良好的规范辅助作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2 亚洲货币合作的必要性 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对货币一体化的合作已经提上了议程,虽然 亚洲金融危机己经平息,但留给各国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因此,为了维护亚洲经 济和货币市场的稳定,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亚洲正在加快货币合作的步伐。 2.1 亚洲货币合作的背景 1997 年,亚洲爆发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时间长,波及面大, 对亚洲经济和金融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受危机的影响,投资者对亚洲金融市场 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大量的国际资本纷纷从亚洲市场撤走,例如:仅在 1998 年底 从东南亚流回美国的国际资本就达 3000 亿美元。这些资金的流失使得金融危机的严 重程度进一步加重,导致危机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都认识到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其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各国自身经济和金融的脆弱性。此外,还有两点外部原因:其一,亚洲部分 国家由于经济原因只能被动地选择盯住大国货币的汇率制度,在国际资本流动和汇 率波动的冲击下,这种汇率制度使汇率的维持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其二,是国际金 融机构仍然受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缺乏有效的监控与调节手段,在金融危机爆发时, 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并实施化解风险的措施。 经历了这场经济危机,亚洲国家开始重视规避金融风险和保持自身在金融政策 上的独立性,希望能维持亚洲货币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保证亚洲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亚洲各国都希望能很好地接受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学习欧元的经验,加强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创建一个实用的亚洲货币一体化体系。 2.2 亚洲货币合作的必要性研究 近几十年,亚洲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想要在这种飞速发展的时代取得更好的成 绩,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亚洲各国必须要采取货币合作,才能在真正在竞争中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得有利的地位。 1、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合作成为必然。这次 97 年的亚 洲金融危机反映出亚洲经济政治体系中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 部分国家对危机的抵御能力十分薄弱,国家间缺乏有效货币金融合作来挽救损失, 没有紧急的危机解救方案,彼此之间缺少最基本的信任和诚意,更没有合作的意识, 使得损失一再增大,给亚洲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如图 2.1 所示) 表格来源:刘励勤, 亚洲统一货币的可能形式 ,探索,2005 年第 5 期 图 2.1 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国家(地区)危机前后数据对比 从上面表格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这次危机给亚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亚洲国家只有自身加强合作,建立一套有效的货币合作机制,增强共同抵御风险的 能力,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已经日益显现出来,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形成新的潮流, 亚洲不可能孤立在潮流之外。现在欧元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欧盟在欧洲地区的影响 力也随之大大上升,使得目前世界的货币体系出现向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的 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使得亚洲各国及地区自然会考虑加强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以 免将来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的境地。自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 各国及地区的经济联系变得更为密切,特别是在危机中大大受损的东南亚国家,它 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抵挡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冲击,如果想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这些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相抗衡,亚洲地区货币必须摆脱以前那种做大国货币的附 属品的境地,必须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货币合作,创立亚洲统一货币,从而稳 定亚洲金融市场并促进亚洲经济健康发展。 3、保持汇率稳定也是亚洲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之一。多数亚洲国家都普遍采取盯 住美元的汇率机制,这种汇率机制有着许多不利的弊端。例如,为了推行盯住汇率 制度,就必须锁定利率水平,防止外资大规模流入和流出,冲击盯住汇率制度,这 会导致本国的货币政策难有作为。因此,如果能实行亚洲货币合作,稳定亚洲各国 货币间的汇率,减少汇率风险,是非常有利于亚洲总体经济良性发展的。 4、从经济效益来看,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从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 益来看,亚洲货币合作的实施会使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还可以进一步 稳定汇率,到最后彻底消除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 刺激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实行亚洲货币合作能够有效的降低通货膨胀以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降低 贷款的风险,抑制成员国内利率的不正常上升,稳定金融市场,创造良好的宏观经 济环境。此外,还能消除汇率变动风险,使贸易和专业化的收益最大化,提高资源 的配置效率。 因此,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合作是必要的,虽然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难题,但是却 是国际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欧元历程对亚洲货币合作的启示 由上面的必要性分析,可以知道亚洲货币合作是有其必要性的。同时,亚洲货 币合作可以借鉴欧洲货币合作历程中的一些经历,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避免走其走 过的弯路。 欧元提出的时候也很多反对意见,认为建立欧元区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由于现 在欧元区走过了刚创建是的困境之路,现在已经渐渐步入平稳发展的时期,并且欧 元区成立后给欧洲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都带来了很大的效益。虽然亚洲自身独有 的经济文化特色决定了亚洲货币一体化不能完全效仿欧洲货币一体化之路,欧洲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币合作对亚洲的货币合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其一,货币合作需要所在区域内的各成员国有相似的经济政治基础和历史文化 基础。欧洲货币一体化不仅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而且欧盟各成员国合作的根源可 以追溯到欧洲的文化、宗教和政治传统。欧洲的历史上虽然有过两次大战,但是纵 观欧洲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欧洲各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一直十分活跃,而 这两次战争也从某方面促进了欧洲各个民族的融合,进一步为欧盟的成立和欧元的 创建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与之相反的是,亚洲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则较少,而且, 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亚洲货币合作的一直难以克服的障碍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亚洲国家的政治状况和双边关系并不稳定。因此,亚洲货币合作不能采取欧元那样 的单一货币制度方式,而是需要从建立货币次区域开始,扩大亚洲各国的经济、政 治、文化交流,然后再将货币合作逐步扩展到全亚洲。 其二,货币合作想要成功,需要在区域内有一个或几个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国 际竞争力强、币值稳定的核心国家。这些国家能从政治上支持货币合作,推进区域 货币一体化,并且把经济建设和货币一体化结合推进发展。例如,在欧洲货币一体 化的进程中,德国和法国轴心起了关键的作用。欧洲货币协议是法国和德国提出的, 使欧洲货币体系于 1979 年能够正式运行。而且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实现单一货币也 是在德国统一后,由德、法两国提议和推动的。因此,可以看出,在货币一体化的 进程中,如没有核心国家的推动和支持,没有各国通力的政治合作,完全靠经济市 场和货币一体化的自然演化,单一货币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当前亚洲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看,亚洲缺乏有实力的关键货币国。东南亚金融 危机使得东南亚的货币一体化之路中途断绝,日本则由于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中 国则是依然出于发展中阶段,都不能成为核心国家。所以,亚洲货币合作不能学习 欧洲那样,围绕某个或几个国家来发展推进,只能采取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模式, 在目前的货币次区域内形成有效的核心国家,然后,通过次区域之间地经济竞争, 逐渐走向融合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亚洲货币一体化,建立相应的亚洲经济、金 融一体化机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3 亚洲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应该从多个指标来判断一个区域是否能实现货币合作, 建立货币联盟。根据这些理论,结合亚洲的现状,可以看出,尽管亚洲实行货币合 作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亚洲在政治、经济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优势。 下面通过一些指标来分析亚洲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3.1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分析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后期,亚洲的东亚地区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增 长。从 1965 年到 1990 年这段时期中,整个亚洲的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为 3.8%,其 中东亚地区尤为突出,达到了 6.7%;1966 年东亚地区的 gdp 仅占当时世界的 4%, 而 30 年后的 1996 年比例上升到 24%;并且 90 年代上半期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均 保持在 8%左右。这些数据说明了亚洲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快的,而且这种长期持续的 增长也增强了亚洲的整体经济实力。 但是,后来由于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东亚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直到近些年 才逐渐出现复苏的势头。 (如表 3.1 及续和表 3.2 及续所示) 。 表 3.1 东亚 10 国 gdp(亿美元) 、人均 gdp(美元)数据比较,按当时市场汇率计算 1980 1990 1995 1999 2000 2001 2002 国家 gdp 人均 gdp 人均 gdp 人均 gdp 人均 gdp 人均 gdp 人均 gdp 人均 中国 3015 102 3878 306 7002 339 9912 787 10798853 11587911 12406970 日本 10704 1967 30523 9167 52898 24719 44967355 47695 37600 41549 32766 40042 31444 韩国 622 275 2526 16324893 5893 4061 8666 4615 9763 4222 8855 4718 9816 香港 285 981 748 56351417 130011606 242011659 247141640 241901624 23720 印尼 868 91 1144 587 2021 938 1412 681 1522 723 1455 683 1851 857 泰国 324 183 865 696 1682 1518 1225 1983 1223 1960 1148 1824 1232 1938 马来西亚245 405 440 1780888 2434 791 3485 900 3869 881 3701 930 3820 新加坡 117 896 367 4854831 12157826 21224927 23804856 20953890 21392 菲律宾 325 179 442 672 741 718 762 1036 749 979 714 915 773 973 越南 278 199880 514 207 122 285 372 303 390 309 392 330 414 资料来源: 2 0 0 2 2 0 0 3 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从表 3.1 中可以看出,东亚经济中有很大的不平衡,除了经济总量的差异,区域 内部的不均衡性也很突出。2002 年,东亚地区人均 gdp 最大差异是日本比之越南, 有 76 倍。 此外, 从最近几年来的情况看, 亚洲国家的 gdp 一直保持非常稳定的增长速度, (如下表 3.1 续所示)其中中国的发展速度更是非常快,在整个亚洲都处与增长的前 列,从 2004 年到 2006 年,中国的 gdp 总量增加了快一倍左右,而人均 gdp 则是 翻了一番,增长幅度远超出其他国家。 表 3.1 续 2004 2006 年亚洲各国 gdp 情况 中国 日本 韩国 香港 印尼 泰国 马来西 亚 新加坡 菲律宾 越南 gdp 15987.8 46234.5 6797.8 1630.1 2576.4 1635.9 1178.3 1068.2 864.1 452.3 人均 2004 1100 34510 12020 25430 810 2190 3780 21230 1080 480 gdp 22342.87 45713.14 71421.9 1777.2 2610.4 1723.1 1250.2 1144.2 964.2 502.4 人均 2005 1703 36486 14649 24581 1093 2807 4701 25176 1084 528 gdp 26971.64 49128.53 8253.70 1881.87 2811.33 1814.40 1380.31 1254.16 1036.83 553.69 人均 2006 2039 38496 16896 27116 1134 2807 5901 27932 1159 656 资料来源:i m f ,作者整理 在下面的表 3.2 中,可以看到在 2000 年第一季度香港特区、韩国、马来西亚、 新加坡、中国居亚洲经济增长率前 5 名,其中香港居亚洲之冠,高达 14.3%,即使是 经济复苏乏力的日本也己走出低谷,经济首季增幅为 2%。而且,2000 年开始,随着 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的恢复,其经济增长也体现出强劲的势头,00 年和 01 年的平均 增长率都在 6% 之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表 3.2 东亚 10 国 gdp 增长率(1995 2001) 单位:% 资料来源:香港信报2000.4 和金融时报2000.6.3 另外,从表 3 . 2续中可以看出,其后,从 2004 年到 2006 年的平均增长率也都 基本在 6%以上,这些都显示了近年来的强劲发展势头。而且,很多预测也认为,亚 洲地区的经济将保持这种持续增长的势头。据世界银行推测,亚洲地区的平均增长 率将在未来的十年之内都能保持在 7%9%之间。 表 3.2 续 2002 年2006 年东亚 10 国 gdp 增长率 单位:% 中国 日本 韩国 香港 印尼 泰国 马来西 亚 新加坡 菲律宾 越南 2002 7.4 1.6 6.3 1.5 3.5 3.5 3.5 3.6 4.0 5.3 2003 7.2 3.2 5.9 3.4 4.1 6.7 5.2 1.2 4.5 7.1 2004 8.8 2.6 4.7 4.8 4.8 6.4 6.8 8.1 5.5 7.5 2005 9.9 2.8 4.0 7.3 5.2 6.6 6.0 6.4 5.5 7.6 2006 9.5 2.7 5.0 6.8 5.5 5.0 6.0 7.7 5.4 8.17 数据来源:i m f ,作者整理 此外,hazel yuen(2003)根据 bayoumi 和 eichengreen所建立的基于成本收益的 var模型就东亚区域内自 1990 年至 2003 年经济波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 果表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如表 3.3 所示),尤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是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和泰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很强,香港和台湾经 济增长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东亚经济体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己是不争的事实, 也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这一格局不仅构成了东亚金融合作的经济基础,也在客观上 对东亚各国地区加强相互间汇率的稳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 3.3 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相关系数 资料来源:world bank,转引自:hazel yuen(2003). 3.2 政策指标一体化分析 加入货币区后,成员国丧失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只能依靠财政政策来调控自身的经 济。货币一体化要求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财政制度。而各 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不一致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影响资本正常流动,最终降低了汇率 稳定性。 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重要指标有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赤字占 gdp 比率和国债占 gdp 比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必须符合预算赤字占 gdp 低于 3%,国 债占 gdp 低于 60%的标准。与欧元区相比,东亚在这两项指标上,基本与欧盟国家 持平(如表 3.4 所示) ,表明东亚各经济体有可能进一步合作,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目 标。 表 3.4 东亚地区财政余额和国债占 gdp 百分比(2004 年)单位: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asian development bank statistics 而且地区各国在货币政策以及国内经济形势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经济政策 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一致和不均衡。如在经济政策偏好的相似标准上,东亚国家与地 区相差还是比较大的,香港实行高度开放的经济政策;日本倾向于保护性的经济政 策;台湾则鼓励经济自由,中小企业竞争;韩国推行组建大企业、大集团的经济政 策;只有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相似性较大,这也是因为东盟国家之间这些年的 合作逐渐增多的缘故。因此,亚洲货币合作想要进一步发展和合作,还需要更多努 力。 3.3 经济开放程度分析 经济体的开放程度越高,交易成本越低,共同货币给成员国带来的利益就越大。 一个区域相互间贸易、投资关系密切的开放经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货币区,对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域外部实行共同浮动的汇率安排,对于宏观经济目标更为有利,所以高度开放的经 济区域应该组成相对封闭的通货区,并且应将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衡量 标准。亚洲各国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利益千差万别,在经济开放度方面,采用传统的 对外贸易比率法,即为一国对外贸易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如表 3.5 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从 2001 年看来,东亚国家与地区的对外开放度是比较高的, 尤其是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度都在 100%以上, 前两者高达 200%以上,另外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韩国的对外开放度 也很高,都在 50%以上。由于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及东盟 各国基本上属于开放型经济,对汇率的波动十分敏感,对汇率市场的高度依赖需要 汇率的稳定,因此迫切需要进行货币合作来稳定汇率。在这方面,东亚比欧盟具有 更大的优势和要求,但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经济国,日本的对外开放度却只有 18%, 只到 2005 年也才到 28.9%,与日本在亚洲的经济地位不符,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 日本对货币合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表 3.5 东亚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中国 香港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印尼 菲律宾 马来西亚泰国 越南 进出口总额4 6 7 0 0 5 3 9 1 3 0 7 7 5 2 4 3 9 2 9 0 9 3 2 2 3 7 7 3 5 1 0 3 6 7 1 6 1 6 9 8 1 6 2 0 5 6 1 2 7 1 6 9 3 0 1 7 4 2 0 0 1 年 对外开放度4 0 . 3 % 2 3 8 . 6 % 1 8 . 1 % 6 8 . 9 % 2 7 7 . 7 % 7 1 . 3 % 8 6 . 4 % 1 8 3 . 8 % 1 1 0 . 8 % 9 7 . 9 % 进出口总额6 1 8 0 7 1 6 9 2 7 0 9 1 0 1 9 7 0 7 4 4 0 8 8 7 4 4 0 2 3 1 1 0 2 3 5 61 0 4 1 0 6 1 8 2 7 0 8 1 6 5 5 7 4 3 2 6 4 4 2 0 0 2 年 对外开放度4 3 . 2 % 2 4 8 . 6 % 2 2 . 6 % 7 2 . 9 % 2 8 1 . 7 % 8 4 . 2 % 9 5 . 4 % 1 9 5 . 4 % 1 3 1 . 4 % 9 8 . 2 % 进出口总额8 5 0 8 5 0 8 7 4 6 2 4 1 3 3 6 5 6 9 6 3 2 6 4 5 9 3 5 9 8 2 1 2 2 3 4 51 2 9 4 0 3 2 0 1 4 0 5 1 7 3 3 7 2 4 2 3 5 0 2 0 0 3 年 对外开放度5 0 . 2 % 2 6 2 . 1 % 2 4 . 4 % 8 1 . 9 % 2 8 6 . 7 % 9 1 . 3 % 1 1 2 . 7 % 1 9 5 . 2 % 1 4 7 . 2 % 9 9 . 6 % 进出口总额 1 1 5 4 2 0 21 1 2 9 2 7 81 6 7 7 2 4 5 8 9 9 7 4 8 1 0 6 6 9 7 41 3 4 6 9 51 3 3 2 6 8 2 6 2 4 7 6 1 8 6 5 7 1 6 7 3 8 3 2 0 0 4 年 对外开放度5 3 . 7 % 2 7 9 . 3 % 2 8 . 9 % 8 9 . 5 % 2 9 7 . 5 % 9 7 . 5 % 1 2 0 . 8 % 2 0 3 . 5 % 1 6 2 . 6 % 9 9 . 5 1 % 进出口总额 1 3 9 4 8 0 01 3 4 3 8 8 21 8 0 0 1 3 01 0 8 8 4 7 21 4 0 2 3 1 21 6 6 6 3 01 7 4 4 9 3 3 0 4 1 0 9 2 1 5 9 9 4 8 1 5 6 5 2 0 0 5 年 对外开放度5 5 . 4 % 2 8 1 . 3 % 3 0 . 9 % 9 3 . 5 % 3 0 2 . 5 % 1 0 3 . 5 %1 3 1 . 4 % 2 1 1 . 5 % 1 8 4 . 8 %1 0 3 . 5 1 % 资料来源: 国研网数据,作者整理 3.4 区域内部贸易关系指标分析 区域内贸易与投资额越大,区域的经济整合度就越高,区域内的货币合作收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也就越大。区域内贸易关系的紧密有利于形成货币合作区,它是区域货币合作的必 要条件。区域内部贸易关系越密切,货币联盟的收益就越大。1998 年货物和服务业 出口占 gdp 比重比较高的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均超过了 100%,分别为 152.5%和 114.4%;而较低的如缅甸却不到 5%。此外,亚洲一般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比较大,对 美贸易额较大(如日本、新加坡等对北美、澳大利亚及欧洲的出口比例都远高于其 对亚洲内部的比例) ,而区内贸易占各国的贸易额的比例总得说来基础不是很好。 2004 年东亚主要经济体区域内贸易额占区内 gdp 的比重均比较高(见表 3.6 所示) ,可见东亚各经济体的区内经济整合度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东亚区内贸易额 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显著上升,对美国的出口则有所下降。在区域内直接投资 方面,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另外,从 90 年代中期开 始,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亚洲的区内贸易比重明显提高,与欧盟差距明显缩小。 表 3.6 东亚地区区内贸易情况(2004 年) 资料来源: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5,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相关数据 3.5 通货膨胀相似性指标分析 各国通货膨胀的差异不仅会通过影响汇率而影响国际收支基本账户的失衡,还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会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短期资本的流动,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如果货币区内 各国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就可以避免汇率的波动。所以将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 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这里选取消费价格指数测量的通货膨胀率为考察对象(见 表 3.7 所示) 。就指标而言,东亚国家(地区)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比较低的,由表中 可以看出。所以,按照“通货膨胀相似性”的标准,东亚地区可以说存在着与欧盟 一样具有最佳货币区的某些特征。 表 3.7 亚洲各国及地区通货膨胀率比较 中国 香港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印尼 菲律宾 马来西 亚 泰国 越南 2 0 0 1 年0 . 4 - 1 . 6 - 0 . 7 4 . 1 1 . 0 1 2 . 5 6 . 1 1 . 4 1 . 7 - 0 . 4 2 0 0 2 年- 0 . 7 - 3 . 0 - 0 . 9 2 . 7 - 0 . 3 1 0 . 8 3 . 0 0 . 9 0 . 6 3 . 8 2 0 0 3 年1 . 2 0 . 5 - 0 . 6 3 . 5 1 . 8 1 3 . 1 5 . 0 2 . 3 2 . 0 3 . 0 2 0 0 4 年3 . 9 - 1 . 8 - 0 . 4 3 . 0 2 . 0 1 1 . 5 6 . 1 1 . 0 1 . 6 2 . 5 2 0 0 5 年1 . 8 1 . 8 - 0 . 2 2 . 7 1 . 4 1 1 3 . 7 3 . 1 2 . 8 0 . 7 1 . 8 资料来源:国研网,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