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豫西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功能研究_以陕州广济渠为中心.doc_第1页
清代豫西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功能研究_以陕州广济渠为中心.doc_第2页
清代豫西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功能研究_以陕州广济渠为中心.doc_第3页
清代豫西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功能研究_以陕州广济渠为中心.doc_第4页
清代豫西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功能研究_以陕州广济渠为中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5 卷第 3 辑2010 年 7 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 o ur nal of chine se hi sto rical geo grap hyvol . 25 ,no . 3j ul . ,2010清代豫西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功能研究以陕州广济渠为中心程森(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 陕西西安 , 710062) 提 要 通过对古代陕州水资源环境的考察 , 探讨了广济渠的兴修及入清以后其演变成改善城市风水 、促进地方教育的功能转变和官民用水矛盾等问题 , 展现了传统时代豫西地区环境 、城市水利和社会之间一个多重关系的变迁 史 。文章认为区域环境作用下传统城市水利工程的多样功能和功能转变研究可以为城市生态环境史 、水利史研究提供 一个有益的视角 , 丰富其研究内容 , 从而完善以往城市水利史研究的结论 。 关键词 陕州 广济渠 水利功能 环境 中图分类号 k928 收稿日期 2009205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205 (2010) 0320148209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06jj d770018) 。 作者简介 程森 (1984 ) , 男 , 安徽寿县人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暨中国历史 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地理。豫西地区处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的前缘 ,主要为山地丘陵地貌 , 其中黄河以南、南阳盆地 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的山地丘陵 , 包括崤山 、嵩 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等山地 , 海拔近2000 米 , 习惯上称之为 “豫西山地”, 相对封 闭。近五百年分季水旱序列表明 , 豫西地区旱 、 涝灾害频繁 , 旱灾尤甚 ; 受气候、地貌等条件的影响 , 该区城市、工农业可用水资源匮乏 , 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太行山与豫西山地 之间 , 西起河南省界 , 东到郑州 , 有一狭条状分 布的黄土地貌区 , 属广义的黄土高原地区 , 为 本文的关注区域 , 包括郑州以西 , 洛阳、三门峡 和灵宝等市县。大量水利碑刻资料表明 , 水资源 的有效利用 (表现在农田水利 、城市水利 、民生 用水等方面) 始终是关乎该区民众生活、地方社 会的大事 , 学界对于该区环境史、水利社会史 的研究尚显薄弱 , 相关专题研究仍待深入 。本文 针对古代豫西地区重要引水工程 陕州广济渠 作相关探讨 , 以期能抛砖引玉 。148 旧陕州城位于今三门峡市西北 , 三门峡水库兴修后旧城部分被淹没 。陕州联系着秦 、豫、晋交通的要道 , 为豫西重镇 , 历代多为州郡治所 。由于地势高亢 , 地下水埋藏较深 , 而且井汲 水质苦卤 , 古代陕州城市水资源环境常处紧张状 态 。广济渠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开挖的引水渠 道 , 早在隋唐时期即已形成 , 直至民国初年方 废弃。冯丽文 、郑斯中 : 重建豫西近五百年分季水旱序列的试验,地理研究, 1985 年第 4 期 , 第 61 页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著 : 河南农业地理,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2 年 , 第 16 页 。近年来对于豫西地区水利碑刻资料的搜集取得了 显著成果 , 其中记录了水旱灾害 、水利兴修与地方社会的丰富内容 , 如左慧元编 : 黄河金石录, (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 1999 年 ; 范天平编注 : 豫西水碑钩 沉,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1 年 。陕州旧城现被开发为陕州风景区 , 一些古城遗迹 有所保留 。一直隐蕴其间。受环境变迁影响 , 清中后期广济河泥沙含量大 , 不经处理也难以直接饮用。以故陕州城内缺水问题不时出现于史籍当中 , “州城 高阜 , 井深二百尺 , 民艰于水”。即使得水 , 水质也较差 , “城之中凿井每深数仞而不及泉 , 虽或得之 , 卒多苦卤”, 城市用水匮乏成了制 约陕州官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因此 , 开挖人工渠道引水入城 , 成了解决陕 州城市居民用水问题的必要举措。隋唐时期 , 陕 州城引水工程始见史籍。隋文帝开皇六年 ( 586 年) 开北利人渠 , 史称“文帝遣邳国公苏威引橐 水西北入城 , 百姓赖其利 , 故以为名”。北利渠水源日益匮乏 , 水量日减 , 逐渐成了官府栽花浇园的官方水源 , 乡村农业用水则少沾其利 , 而 官方修渠摊派、科租征收不断 , 广济渠成了“实 为病民”的水利工程 。本文考察了广济渠之于城 市供水、城市风水与地方教育和农业用水所承担 的多重功能及其间的相互关系 , 试图展现传统时 代豫西地区环境、城市水利和社会之间一个多重 关系的变迁史 , 以期能对城市生态环境史 、水利 史研究有所助益。一陕州水资源环境与广济渠的兴修人渠即广济渠的前身 , 开启了陕州城市供水史。到了唐武德元年 ( 618 年) , 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又在苏威修建的水渠基础上再引橐 水 , 以代井汲 , 名水渠为广济渠 , 从而奠定了 后世广济渠引水工程的基础。贞观十一年 ( 637 年) 又开凿了南利人渠 ,新唐书记载 : “贞观陕州秦汉为陕县县城 , 历两汉、三国 、魏晋南北朝 , 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 487 年) 设 立陕州 , 约六百年 , 其后又复为陕县。隋以后历 代多置陕州治于此处 , 明清亦同 , 至民国二年 (1913 年) 降为陕县。陕州东有崤山之险 , “西 有函谷之固 , 南距干山 , 北临黄河 , 号曰 天 险”, 州城三面环水 , 南有橐水 ; 西、北面皆 有黄河阻隔 , 与山西划界。自建城之日起 , 城迹 变迁半径较小 , 均未超出新义原和黄河二级阶地 的交接地带。由于地势高亢 , 陕州地下水的补给较差 。就 地下水的补给源来看 , 黄河为最大河流 , 但城北 黄河岸为悬岸 , 达十余丈 , 明代王士性早就注意 到“陕州 、灵宝二城 , 皆西北滨河 , 南阻山 , 东 南通一线路。河崖高寻丈 , 故水不溢入城”。 城西又距岸边数里之遥 , 使黄河侧向补给地下水 能力较低 ; 橐水流量又远较黄河为逊 , 属季节性 河流 , 补给能力远远不够。同时 , 陕州地区属温 带大陆性气候 , 年平均降水量 500 毫米 , 且年季 变化大 , 地下水的降水补给能力较低。陕州地区 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区 , 虽然三面环水 , 但新 义原和黄河二级阶地的交接地带内 , 属黄土地 层 , 透水不保水 , 贮存性较差 , 地下水的埋藏深十一年太宗东幸 , 使武侯将军丘行恭开”, 不 民国陕县志卷 3形胜。 明 王士性 : 广志绎卷 3 江北四省, ( 北 京) 中华书局 , 1981 年 , 第 39 页。光绪陕州直隶州志卷 1 舆地 水利。杨家窑凿井碑记, 见豫西水碑钩沉, 第 237 页 , 该井为明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凿 , 据调查 , 杨家 村 80 多岁的老人反映 , 该井上部土层 95 米 , 下部石层25 米 , 是人工一锤一钻凿下去的 , 每出一升石碴 , 得付一升铜钱的工费 。持续打井十余年未出水停工 , 二次又 打才出水 , 现井深为 120 米 , 时出水量 7 立方米 ; 井泉 碑记, 见豫西水碑钩沉, 第 238 页 , 该井为康熙三 十八年凿 , 井深 103 米。雍正山西通志卷 198 艺文 明十七 碑碣 八。 清 周全功 : 重修广济渠记, 乾隆重修陕州 直隶州志卷 15艺文。 唐 李吉甫 : 元和郡县图志卷 6 河南道 二。新唐书卷 38 地理志二。新唐书卷 38 地理志二。149 过并未言明从何处引水。据李吉甫称南利人渠“东南自硖石界流入 , 与北渠同时疏导”, 则南 利人渠当与北利人渠同时开凿 , 丘行恭可能是修 复而已。唐硖石县位于今三门峡市东南 70 里 , 今为硖石镇 , 显然南利人渠引水源并非橐水 , 可 能由于水量有限 , 南利人渠渐致淤废 , 后世多不 提及。唯橐水流量在陕州仅次于黄河 , 由此引渠 为陕州城最重要的水源。长孙操兴修之后广济渠 颇具规模 , 后世赖之 , 北宋李昭遘治陕州时 , 即 为长孙操 “立庙祠之”。后经历代地方官员的 不断疏凿 、维护 , 广济渠遂成陕州城长达千余年 的供水工程。广济渠引橐水处是在城东南橐水上游的交口著 , 而且若无妥善管理 、维护 , 广济渠难以维系 。清代广济渠的重修力度有所加大 , 效果更加 完善 , 城内渠道网络最终形成 , 而且广济渠的功 能也发生了转变 , 不仅仅作为城市居民汲饮之 源了。村 ,涧 ,西 ,今为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 。橐水又称青龙即今涧水 , 发源于干山支脉橐山 , 由东南向 于城西北入黄河 。有人认为橐水入黄处河床远离城池 , 所以不能由此引水入城 。不过入黄处虽远离城池 , 但城西南橐水离城并不远 , 却没 有由此引水 , 显然橐水的离城远近不是引水入城 的关键。结合地势和方志舆图判断 , 城西 、南橐 水河床低于城基 , 无法引渠自流入城 , 而且广济 渠入城后最终由南门出城再向西汇入橐水亦可证 明 (参见图 1) 。交口村在陕州东南 30 里 , 为渎 谷水和橐水的交接地段 , 此处开渠不仅水源有保 障 , 而且处橐水上游高亢地带 , 渠道顺应地势能 自流入城 。广济渠全长约 30 - 40 余里 , 据后人 回忆渠道面宽仅一尺左右 , 绵长如线 , 故俗名金 线渠。渠道绵长 , 加之豫西季节性洪流侵蚀 , 若 无妥善管理 , 渠道势必经久淤塞 , 渠首塌陷 , 难 以维系。故自唐长孙操创建后 , 后世重修不断 。 金大定年间 , 知州耶律翼民 “复凿”, 说明此前 一度不通 。金至明末的近 400 年的时间内又多次 重修 , “明成化年间知州黄甄、王云凤 , 河南府 判俞廷辅相继疏之 ; 嘉靖间知州阎俸 ; 隆庆间分 守道杨公 、知州方扬先后重疏 ; 万历间知州张应 宿、赵恒 、孙缵祖、龙为光 ; 天启间知州王嘉宾 皆以时修浚”, 明末陕州遭流寇蹂躏 , 广济渠 又致淤废 。清以前的多次重修说明了区域环境制约下广图 1 广济渠水道复原示意图二城市风水与地方教育 :清代广济渠的功能转变以往水利史研究中 , 很少关注环境与水利之 间的互动 , 以及区域环境作用下水利工程的功能 转变。陕州广济渠研究者多只关注其在城市水利 史上的意义 , 而忽视了清代广济渠的功能转 变 , 及其背后所体现的环境 水利 社会文化之 间的关系。入清以后 , 广济渠重修力度加大 , 效 用较前代显著 , 城内渠道网络最终形成 , 原因是 其逐渐转变为改善陕州城市风水和复兴陕州地方 教育的“文脉”。1 . “陕治龟形也 , 得水则吉”明末农民起义后 , 陕州成了由关中入中原地 区的必经之地 , 遭到蹂躏 , 广济渠也致淤废。至 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年) 周全功莅任时 , “迄今 唐 李吉甫 : 元和郡县图志卷 6 河南道二。宋史卷 265李 传附孙昭遘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员会文 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 三门峡文史资料第 4 辑 , 1991年 , 第 176 页。民国陕县志卷 3舆地。姚汉源 : 中国水利史纲要, (北京) 水利电力出 版社 , 1987 年 , 第 281 页 。济渠对于陕州城市供水的重大价值 ,废 , 后世总会再行疏浚。另一方面 ,虽有间断淤前代 (尤其是明代) 多次重修也表明每次重修效果并不显150 塞 , 自是城市萧条 , 村落残阙。科目一途 , 辛卯的地方则为吉地 , 古代多数城市的规划上透漏着( 顺 治 八 年 , 1651 年) 、甲 午 ( 顺 治 十 一 年 ,1654 年) 后 , 五十余年无接踵者”, 其原因正是 “陕郡地险土燥 , 必有水以润之 , 始得中和之气 , 而发育始盛”。可以说 , 缺水环境下 “陕州龟 形”之说愈发的流行 , 为改善城市风水 , 广济渠 于清代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2 . 广济渠与陕州教育清初陕州教育落后的原因 , 明显与战乱后农 业生产、地方经济尚待复苏有关 , 百废待兴 , 地 方教育停滞不前 , 文风也为之不振 。清初陕州地 方学额的设定 , 正是以 “文风”为准 , “国朝定 鼎以来 , 陕州原额遇岁科两试 , 每考进文学一十 二名 , 武学一十二名 , 向系河南府管辖。十四处 共文武学四十名 , 各州县按文风拨人 , 原无定 额”。陕州文风不振 , 以故科举不兴。如何振 兴陕州文风 ? 最终归结于 “陕州龟形”, 必须疏 浚广济渠之上 。康熙以前陕州方志之要者只有万风水观念的潜在考虑 。陕州城市形态何时造如龟形 , 志书不载 , 龟形城的出现当与陕州所在区域 环境有关 , 豫西黄土丘陵区地表起伏较大 , 其间 有许多山间盆地 , 陕州则地处该区最大的盆地三门峡盆地的中心位置。盆地东宽西窄 , 形状近似梯形 , 呈半封闭状盆地内洪积 、冲积和坡积黄土广泛分布 , 河谷平原 、原地、黄土丘陵、山麓洪重冲积平原呈与盆地一致的东西向延 伸 , 南北排列 , 且井然有序 。陕州城四面环 山、三面临水 , 这一独特的城址环境特征 , 恰好 满足风水理论的“吉地”要求 。但唯一的缺点则 是陕州“因高建城”, 城内苦于干旱缺水 , 因此 “陕治龟形 , 得水则吉”之说正是反映了陕州民 众希望改善缺水环境状况的心理诉求 , 这一风水 观念也当肇因于此。当然 , 风水说一旦兴起则又会左右着民众的 心理、行为 , 而陕州地区的干旱缺水环境 , 又与 风水说要求居址得水为吉正好相悖 , 于是改善风 水 , 人为聚气、得水之举屡见于碑刻资料 , 如交 口乡富村原有一波池 , 为改善村落风水之用 , 道 光七年 (1826 年) 村人立约称 “波池者 , 村脉 之余气 , 大有益于人畜者 , 想先辈设立原为此 耳。近村 徒 , 不时取土雕剜 , 以致年年早干 , 不惟无益于人畜 , 大有伤乎村脉”, 于是村人约 定“俟后再有人私起池者 , 罚钱五百文。若淤漫 清 周全功 : 重修广济渠记, 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15艺文。 清 周全功 : 重修广济渠记, 乾隆重修陕州 直隶州志卷 15艺文。李久昌 : 三门峡地区早期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影 响, 西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4 年第 4 期 ,第 490 页 。修筑波池是序, 范天平编著 : 豫西水碑钩沉,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1 年 , 第 262 页 。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1 地理 水利。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9 选举。 清 张鹫 : 重修广济渠约, 民国陕县志卷24掌故。按张鹫为康熙庚子 ( 康熙五十九年 , 1720 年) 举人 , 任芜湖 、霍邱知县 , 参见乾隆重修陕州直 隶州志卷 9选举。豫西水碑钩沉误其为道光庚子 (道光二十年 , 1840 年) 举人 , 见范天平编注 : 豫 西水碑钩沉,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1 年 , 第254 页 。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12学校。151 泥厚 , 众议立文 , 不得混起。如恃强不遵者 ,乡保禀官重处 , 决不宽恕”。着同样 , 龟形城得水则吉 , 无水则有伤风水 ,广济渠自然成了改善陕州风水的 “文脉”, 并最 终影响到的是陕州人才的兴盛与否。据乾隆重 修陕州直隶州志称 , 广济渠 “自流寇蹂躏后 , 遂淤废断绝 , 垂六十年不发科”, 显然将陕州 “不发科”的原因归结于广济渠的淤废。由方志 来看 , 陕州仅顺治戊戌、康熙乙未 2 位进士 ; 顺 治辛卯到康熙庚子 ( 1720 年) 仅有 5 人考中举图 2 陕州龟形城市形态图资料来源 : 图片据光绪陕州直隶州续志 舆图编绘 。历、顺治两代所修两种 , 周全功所考州乘不知何据 , 从其所撰重修广济渠记来看 , 前代方志 也并未将广济渠与陕州风水、教育联系起来 , 只 是周全功初知陕州 , “莅治以来 , 夙夜不遑自逸 , 以求民瘼 , 念利之当兴者是渠为最”, 于是断 然决定重修广济渠。“其断崖处鸠工创筑以连接 之 , 亦或架以石梁 , 或接以木槽 , 水得入城”, 颇费一番周折。水入城后直接引入文庙泮池和召 公祠内的瑞莲池中 , 这些地方是陕州城内最为重 要的文化处所 , 随后又将渠水引入“州治内 , 以 达四街 , 而州之文风渐启 , 科第复开”, 周全功借广济渠振兴陕州教育的目的不言而喻 。 与重浚广济渠相比 , 为促进陕州教育发展 ,周全功还采取了一个更为“现实”的举措 , 即要 求增加陕州学额 。清初陕州学额文 、武学各 12名 , 康熙四十六年 ( 1707 年) 周全功据 “儒学 学正惠博 、训导孟桓 , 据各绅士杨惟 、燕翚 等 , 详请学宪汤 (右曾) 题请准加广额三名 , 以 十五名为率 , 永著为例”。作为地方文化发展 程度的重要指标 人才 , 其数量的多寡显然表 明地方教育、文风的发达程度 , 在科举时代 , 地 方学额的多少 , 关系着地方士子能入仕的切身利152 益 , 常态下当然是学额越多越好。由于科举考试中发解和录取的名额是有限定的 , 一个地方所占份额加多 , 其它地方自然要随之减少学额堪称当时社会上第一等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 。清代分省取士政策规定中 , 存在着一些非考试本身 的因素 , 如乡试中额夺冠 , 其中将视一省贡赋情 况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 , 而一省之内府州学额 的多寡也要考虑府州之间的贡赋情况 。据汤右曾 言 , 周全功及陕州地方士绅要求增广学额的理由 是当时河南十二州 , 其中十一个州县入学“俱十 五名”, 唯独陕州仅 12 名 , 且其它州为大学 , 而 陕州只有中学 , “陕之正供钱粮较之邓 、裕、信 阳等州相等或更过之 , 应一体邀恩 , 广额乞题 , 清 周全功 : 重修广济渠记, 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15艺文。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1 地理 水利。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12学校。张伟然 、梁志平 : 定额制度与区域文化的发展基于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 论丛, 2008 年第 3 期 , 第 5 - 6 页 。陈尚敏 : 清代甘肃进士的地理分布, 中国历史 地理论丛, 2009 年第 4 期 , 第 80 页 。额 , 则士气益奋”。显然 , 通过地方赋税的比亲至交口查勘 , “审度崩圮淤塞之由”, 认为原因有三 : 渠道从渠首至野鹿段 , 依崖而流 , 土崩渠塞 ; 野鹿以西的过十三道涧沟设施 , 有的土堰承 流 , 有的以木槽渡引 , 土湿易崩、木朽易泄 ; 地 形低处 , 筑土堰、砌青砖 , 低者数尺 , 高者五丈 有余 , 砖缝易裂 , 水流则穿 。为长远计 , 高积 厚决定采用石灰和土夯杵法 , 损坏的地方重修 , 缺失的地方补筑 , 共计修复渠堰 1517 丈 ( 清制 单位) 。用灰土混合物夯杵中间 , 糯米和矾汁浇 注其中 , 之后上覆黄土防止冻裂 , 同时在渠道两 旁“栽草卫沟 , 植树护堰”。沿渠新设暗井 5 眼 , 以便沿渠居民汲引 ; 自水牛坡至州城 , 共设 7 处 关闸 , 以调节渠水流量 , 以防溢流坏渠 , 沿渠共 架有 5 个便桥 , 水流桥上 , 人通其下 ; 设置水簸 箕 3 处 , 束水下注 , 减弱渠水冲击力 ; 在渠道至 城墙下 , 改变以往土洞过水的环境 , 设置了铁栅 栏 , 内外券接 , 由砖包裹 , 形如城关之制。渠水 入城后分流 , 经文庙、召公祠而达街市 , 平地挑 渠 , 水流带浊 , 不便引用 , 遂改为石砌渠道 , 又 增开 3 条支渠 , 在距渠心 5 丈远 , 开设井眼 , 以 便居民饮汲 。工程工期分为两段 , 第一期起于乾 隆二十八年 ( 1763 年) 年九月初二 , 三月十二 日完工 , 修复水牛坡到城关的渠道 , 及各种渠道较 , 陕州理应增加学额 , 最终确立文武入学各15 名。增广学额的努力 , 对于陕州地方文化教育的 发展当然重要 , 不过 , 雍正二年 ( 1724 年) 陕 州改为直隶州 , 辖灵宝、阌乡二县 ; 雍正十二年 (1734 年) 又以卢氏县来属 , “陕 、灵、阌 、卢 四处每考共分文府学三名 , 武府学六名 , 仍按四 处文风拨人 , 亦无定额”。于是学额的多寡又 归结于地方文风兴盛与否之上 , 改善文风自然又落在广济渠之上 ,无怪乎陕州地方绅士称“壬子( 雍 正 十 年 , 1732 年) 、乙 卯 ( 雍 正 十 三 年 ,1735 年) 十余年中 , 联升者若干人”, “国邑都 鄙 , 亦渐次繁衍 , 此则有水以润之 , 而得中和之 气之明验也”。综上 , 清初广济渠的修复被赋予了新的意 义 , 此后地方官员不遗余力的重修 , 甚至不惜累 民、伤民 , 则不能仅仅从城市供水这种单一功能 需求来考虑了 , 还应考虑环境作用下的人文因素风水和地方教育 。三广济渠的完善与城内渠道网络的形成广济渠初修时“旧迹倾圮不可复识”, “栈山堙谷费且不支”, 以致于周全功从勘察到重修历 时三年 , “董其役者则判官州椽 ; 襄其事者衿士 清 汤右曾 : 陕州陛学疏, 民国陕县志卷22文征。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12学校。 清 张鹫 : 重修广济渠约, 民国陕县志卷24掌故。其间有 3 位举人 , 见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 志卷 9 选举。 清 张鹫 : 重修广济渠约, 民国陕县志卷24掌故。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12学校。 清 张鹫 : 重修广济渠约, 民国陕县志卷24掌故。 清 高积厚 : 重修广济渠记, 民国陕县志,卷 24 掌故。 清 高积厚 : 重修广济渠记, 民国陕县志,卷 24 掌故。153 乡耆 ; 助其工者则今州之绅衿庶姓诚可庆一州之盛事也 !”其结果则是广济渠之于陕州风水 、教育的重要性 , 继周全功之后被宣扬的历久弥 盛。到了乾隆元年 (1736 年) , 分巡道员刘兆几 为使陕州城内更得中和之气 , “又于城内东北隅 另开渠道使水分入道署 , 内沿渠凡九百一十二丈 亦皆重加疏凿 , 而令盐捕厅专司其事”。刘兆 几重修广济渠同样得到了陕州地方士绅的支持 , 如举人张鹫撰重修广济渠约约定 : “凡我陕 人 , 尚其各输己力 , 共襄斯举”, 以便 “成百事设施 , 长 581 丈 ; 第二期从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 二月初七动工 , 到三月十二日竣工 , 修复城 内渠道 , 长 931 丈。限于农忙 、经费不足 , 没有 建成城内蓄水池和开挖野鹿附近渠道的水源 , 及 暴下等沟涧的翻修 。至此 , 广济渠在陕州城内的水道网络最终形 成 , 渠道路线如下 : 渠水从城东北的水楼入城 后 , 在尊经阁附近一分为三 , 一条沿尊经阁 、文 庙、考棚 , 与另一条在城隍庙汇合 ; 第二条沿尊 经阁、道署、城隍庙南行 ; 第三条最长 , 从尊经 阁附近出发 , 到北门附近仍沿北城墙西行 , 折而 向南 , 至州署、召公祠、谯楼 ( 钟楼) , 又折向 西至马王庙 , 沿街西走 , 又南折 , 东至南城门附 近与第一 、二条渠道汇合出南门 , 出口为在南门 与奎楼之间的墙基洞穴。出城后的广济渠由南门 东南再折向西入橐水 。高积厚重修广济渠工程收到了积极效果 , 之 后“水得畅流”。官方方志文献最终将广济渠与 陕州风水、文风的关系明确记录下来 , 表示推 重 , 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载 : “按陕龟形 也 , 得水则吉 , 渠道通而公私皆利 , 为政君子讵 可缓诸”, 于是后世官员皆奉之为圭臬。光绪 十八年 ( 1892 年) 知州黄 又完善了城东北隅 渠道 , 并于广济渠入城处重建新水楼 , 经“考志 乘 , 陕城为元武形 , 得水则科名鼎盛”, 故名水 楼为“源源亭”, 期望 “今而后 , 人文蔚起 , 掇 高科 , 拾青紫 , 其如此水之源源不绝”。总之 , 清代广济渠逐渐演变为改善陕州风水、促进陕州 地方教育之上 , 其疏通与否被认为关系着陕州风 水、教育文风的兴衰 , 经官方推动 , 影响更为深 远 , 与清代以前主要满足城市居民汲水的功能逐 渐背离。陕州城北高南低 , 城北部集中了主要官方社区 , 南部则多为一般民居地带 , 且常有天雨淤 积 、泥淖之患 。广济渠城内渠道由北向南而行虽是顺应地势 , 但主要经过城北部州署、尊经阁、考棚、儒学 、道署 、都司署等官方地段 , 所谓“得中和之气”, 实际上为满足官方用水 , 甚至灌 池 、浇花之用。民国陕县志颇为中肯的指 出 : “夫使渠水而可以代汲 , 城民斯亦已矣。乃 藉元龟喜水之说 , 为官署灌池浇花之用 , 名则为 利民 , 而 实以病 民也。” 广济渠 先经 过 官 方 “吉地”, 保证其洁净水源 , 其次再入南部沿陕州 城南北中轴线两侧分布的小部分街坊民居 , 清代 城内渠道的多次重修也主要在北部官方地段下 功夫。同时 , 广济渠除了向城内供水外 , 另一重要 功能则是陕州城外沿渠农田的主要灌溉水源 , 如 清末陶保廉路经陕州时就曾注意到广济渠的灌溉 功能 , 称广济渠“自州东交口镇橐水旁筑堰 , 分 流西北溉民田 , 屈曲四十里至城东北隅”。历 史上所说广济渠渠塞不达于街市者 , 仅指其一个 方面 , 它对农田的灌溉比起供水于城市来说 , 时 间更长 , 其水利效益也更佳 , 今人考察表明 , 九 十年代初交口村以下渠道的某些遗存部分仍在利 用 。陕州主要耕地即分布于广济渠与橐水之间的 阶地区 , 农田需水远较城内为大 , 而周全功之 后 , 继任者藉“不发科”、“非水不吉”等借口相 率趋吉避凶 , 不惜牺牲农业用水 , 官民用水矛盾 逐渐激化 , 高积厚重修时即曾确立用水规则 , 立 碑有 “三分入城 , 七分灌田之文”。使用广济 渠灌溉农田需要交纳租赋 , 交租户数共有 286 户 , 广济渠灌溉面积最高时达 12811 58 亩 , 城内 官地基 租 赁 及 城 外 灌 溉 面 积 每 年 共 课 银 86 .8364 两 , 用于渠道维护。四官民用水矛盾与广济渠水源环境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 三门峡文史资料第 4 辑 , 1991年 , 第 179 页。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州志卷 12学校。 清 黄: 源源亭记, 光绪陕州直隶州续 志卷 8 艺文。民国陕县志卷 19古迹。 清 陶保廉 : 辛卯侍行记卷 1 。民国陕县志卷 19古迹。乾隆重修陕州直隶志卷 1地理 水利。广济渠与陕州风水、地方教育的关系 , 今天看来自然属无稽之谈。陕州所在地区地形封闭 ,城内高燥缺水 ,了“陕州龟形 , 引渠自然合理 , 官方。这种独特的环境特征 , 最终产生得水则吉”之说 。陕州因缺水而 只是借助风水说最终受益的却是1 . 官民用水矛盾154 工程。渠对于陕州风水和教育的重要性 , 为保障官方社2 . 广济渠水源环境变迁广济渠原由橐水引水入城 , 其后又增引斗鸡 泉入渠 , 目的是增加水量 , 当时渠道水量“尚为 畅旺 , 傍渠民田兼可分灌”。随着官民用水的 矛盾加剧 , 乾嘉之际 , “立二渠灌田 , 民渠用橐 水 , 广济渠引斗鸡泉 , 尚分用各足”。道光年 间 , 斗鸡泉为山石倾压 , 泉眼迷失 , 广济渠水源 断绝 , 不得不转引橐水 , 官民并引橐水。河流下 切侵蚀在黄土高原地区表现较为剧烈 , 橐水河床 的变迁使得“橐水日趋下流 , 北抵高崖 , 壁立数 十丈”, 河床低于广济渠渠首 , 渠首修复工程 日益艰难 , “于是劈崖凿洞以通渠 , 工役繁兴”, 陕州民众始不堪命。民渠之水并入官渠后 , 首先 必须满足官府用水需求 , 城外村落灌溉水量日区始终得到“中和之气”, 清末陕州官员仍不遗余力的重修 , 甚至酿成了惨剧 , 光绪二十二年 (1896 年) 十月初四日 , 石板沟村民夫被派修广 济渠 , 引水入州衙花园 , 开山挖洞时山岩坍塌 , “压毙民夫张小卯等十一人 , 受伤三人 , 村民凡 十八户少壮男丁一时死亡殆尽”。最终 , 随着 王朝覆灭 , 这一官方病民工程于民国初年终于废 弃了。到了民国二十年 ( 1931 年) , 基于城内居 民汲饮之需 , 陕县县长欧阳珍曾倡议修复广济 渠 , 多次率众沿渠勘察 , 在充分考虑当时条件 下 , 最终因渠道淤塞 , 工程量大 , 水源难定 , 不 敢累民而作罢 。余论减 , 仅冶炉村失灌溉田地面积就有六百余亩 ,仍要交纳水地粮差 , 负担工役 ; 天旱时节 ,却偶广济渠作为城市供水水利工程 , 是陕州缺水环境下的产物 , 由隋代引橐水开始绵延至民国初 年 , 其间或因王朝更替 , 或因渠道管理不当 , 迭 经修浚 , 一直发挥着城市供水的功能 。广济渠本 身渠道较窄 , 绵延若线 , 水量有限 , 王士性亦曾 说到 : “陕州城无水 , 乃自交口引涓涓来 , 四十 里穿城楼上过 , 滴召公池中”, 因此 , 清以前 史籍多只提及满足城市居民用水之功能 , 并未言 及广济渠与陕州风水、教育的关系 。有偷放水者 , “则荷校者累累 , 吓诈百出”, 嘉庆中 , 州守章玉森派衙役暗地开渠水放入民田 , 责 罚冶炉村 (今野鹿村) 户主张汝朋银 800 两 , 中 饱私囊。城内居民也因水量大减而被迫不得汲 引 , 官民用水矛盾日益激化。陕州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环境 , 土地侵蚀 力度与黄土高原其它地区并无二致 , 研究表明 , 陕州地区广布新生界黄土 , 厚度一般为 40 -100 m , 是切割最为破碎的地貌类型 , 沟壑密度达 4 k m/ k m2 以 上 , 沟 谷 切 割 深 度 一 般 大 于民国陕县志卷 3河渠水利。光绪陕州直隶州志卷 1舆地 水利。民国陕县志卷 19古迹。民国陕县志卷 19古迹。民国陕县志卷 19古迹。郭友琴 : 豫西黄河流域土壤侵蚀环境特征与类型 划分,中国水土保持, 2007 年第 7 期 , 第 23 页 。光绪陕州直隶州志卷 1舆地 水利。光绪陕州直隶州志卷 1舆地 水利。民国陕县志卷 1大事记。 明 王士性 : 广志绎卷 3 江北四省, ( 北 京) 中华书局 , 1981 年 , 第 39 页。155 200 m ,土壤覆被的减少加速了侵蚀过程。到了光绪年间 , 橐水下切侵蚀日益剧烈 , 日流日下 ,不能上引入渠 , 广济渠水源只得由交口改引张茅 十里铺泉水入渠 , 由于水量有限 , “城中汲饮有 时尚不敷用 , 更不能分灌民田”。同时 , “广济 渠课租数目 , 虽仍有其名 , 而花户姓名 , 地亩 、 租数参差不符 , 现在每年应征租钱一百二十二千 二百有奇 , 实在收数仅得其半”, 而且所得租钱 也不用于广济渠的围护 , “统为广济堂贫民口陕州独特的环境蕴育了“陕州龟形”的风水说 , 从而与陕州教育联系起来 , 于是清代广济渠 在官方推动下逐渐转变为陕州风水与地方教育的 象征 , 主要保障官方用水之需 , 广济渠与其修建 的初衷越来越相背离 。同时 , 广济渠联系着城市 与乡村两大地域 , 应该从其修成时即发生城乡用 水的关系 , 迭至清中后期矛盾逐渐加剧。其原 因 , 一方面是因地理环境的变迁改变了广济渠水 源 , 农田灌溉水量日益减少 ; 另一方面 , 则主要 是官民用水分配不均 , 广济渠始终要满足陕州城 官府署衙“得中和之气”的用水之需。这样 , 陕 州广济渠单一水利的功能最终趋向多样化了 , 也 因上述原因而无法负荷 , 成了一项尾大不掉的病 民工程。以往水利史研究多就水利本身而论水利 (如 水利技术 、水利开发、效果等) , 集中于对水利 工程的历时性考察 , 很少关注水利所依托的区域 环境和区域社会 , 缺乏对区域环境作用下水利工 程的功能转变、社会文化权利网络等多重关系 、 内容的共时性分析研究。而且水利史研究中 , 城 市水利史研究相对薄弱 , 多数成果集中于古代大 都会 (如七大古都) , 而略于内陆“边缘”城市 ,以生态环境史、社会文化史角度的探讨亦不多见 。包茂宏曾指出 : “就环境史研究而言 , 仅仅 关注农业和农村环境史是不够的。城市环境史是环境史研究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水的输入与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新陈代谢的进行。”本文即以陕州广济渠为中心作一个案 考察 , 广济渠的兴衰史在传统城市水利史上具有 典型性 , 一方面其一段时间的湮废与王朝更迭的 混乱局面相一致 , 另一方面朝代更替却并没有影 响到这一水利工程的继承 , 绵延上千年 , 清代甚 至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不理解古代陕州的特殊缺 水环境 , 就无法解释广济渠的历次重修、继承和 入清以后的功能转变 , 以及这些功能背后不同群 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陕州广济渠的个案研究表 明 , 区域环境作用下传统城市水利工程的多样功 能和功能转变研究可以为城市生态环境史、水利 史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 丰富其研究内容 , 从而完善以往城市水利史研究的结论 。 包茂宏 : 建国后西安水问题的形成及其初步解决, 王利华主编 :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 ( 北 京) 三联书店 , 2007 年 , 第 273 页 。environment of wa ter resources and f unct ion of urban wa ter conservancy in westhenan province ba sed on shan zhou( 陕州) guangji channel ( 广济渠)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