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 0 世纪 7 0 年代末以来,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动机研究已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热 点和前沿。在我国学习动机问题也受到了较多关注,但对大学生的研究较 弱,从纵向角度对不同学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结构研究更少。 本研究从社会认知角度,以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以高教改革, 尤其是1 9 9 9 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契机,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 卷,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1 8 3 2 名大学生( 括专、本、研) 的学 习动机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不同学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培养工 作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研究结果表明: 1 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经专家评定具有较好的 内容效度,统计分析发现,其结构效度也较好;总问卷及各分量表的分半 信度大多在0 7 0 以上或接近o 7 0 ,c r o n b a c hq 系数也大多在o 7 0 以上 或接近0 7 0 ,基本达到统计测量学要求的标准。 2 扩招后,我国大学生( 括专、本、研) 的学习动机主要由6 种主 成分组成,按强度顺序依次为:报答、求知、就业与生活、成绩目标和消 极回避型学习动机。 3 扩招后,我国火学生的学) j 动机在内容、结构上确实有所变化。 主要表现有3 ,即:报答、求知、就业与生活和成绩目标是扩招后我国大 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且其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报答型动机是当前大学 生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动机的个人取向更强,社会属性较低。 4 大学生在动机因素1 ( 就业与生活) 、因素3 ( 消极回避) 、因素5 ( 报答) 和因素6 ( 成绩目标) 上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在动机因素1 、 因素5 和因素2 上存在学历与专业的显著交互作用,在动机因素6 上存在 学历与性别的显著交互作用。 5 大学生在动机因素3 ( 消极回避) 上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 6 大学生在动机因素2 ( 求知) 、因素5 ( 报答) 、因素4 ( 社会奉献) 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扩招大学生学习动机结构 塞耋薹带垣薹囊萋薹耋妻至 警 j 纂荔篓莉判型蒌坚箱名誉圮坦 i ,薹羹 ;! 錾鍪雾藩 霪蠢冀霎蕈錾薹蒌囊囊冀羹;耋垂薹鬟一鬟冀霎蓁蓁萎霎冀霆阖餮 热熏誊冀蓑霪蠹3 l 二謦薹羹鬟薹霪蔼霪蓁! 薹霎委耄萋蠢薹冀希薹薹鬟 冀萋鬟羹篓羹羹! 萋冀鋈蚕霎蓁羹霪霎雾美辇钾薹蠢。囊囊墓冀萋羹霎; 篓羹耋鋈警薹羹萋霎耋i ;i i ;雾冀鍪冀霪蠢霎蒸戳羹j 囊囊羹冀耄萋篓篓 羹蘩蓁墓嚣羹萋粪 ef o r w a r d p o s i t i o no fthisf ie l d i n0 1 2 1 c o u n t r y , l m h a sb e e np a i d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 h o w e v e r , t h e s t u d i esa b o u t c o l l e g ea n d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i s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 weak,especiallythat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 o f l e f r o mt he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v e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w i t ht h eh i g h e r educationalreform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e n r o l l m e n t e x p a n s i o n ! 萋e ) s i n c e1 9 9 9 ,t h i s studyadoptin g a s e l f - d e s i g n e d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 s t r u c t u r eo f l e o f1 832student so fd i f f e r e n t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i nv a r i o u sr e g i o n s t h r o u g h thissmdn w eh o p et op r o v i d eao b j e c t i v eb a s i sa sw e l la sg u i d a n c ef o rt h el mtraini n g o f s t u d e n t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s t h er e su l t sa r ea s f o l l o w i n g :1 p s y c h o m e t r i ca n a l y s i ss h o w st h a t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l 。m f o rc ollegeand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a c h i e v e sg o o d l e v e lo f c o n t e n t ,s t r u c t u r a lv a l i d i t ya ndreliab i l i t y , i n w h i c h b o t ho ft h e s p l i t - h a l f c o e f f i c i e n ta n dc r o n b a c h sq coemcie n ta r ee i t h e ra b o v e0 7 0o rc l o s et o 0 7 0 2 a f t ere e ,l m o fc o l l e g ea n d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i sc o m p o s e do f 6princip l ec o m p o n e n t s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d e g r e eo fi n t e n s i t y , t h e y c a n bearrang e di ns u c ha n o r d e r :r e p a y i n g o n e s f a m i l y a n d parents,seekingknowle d g e ,g e t t i n gaj o ba n dl i v i n gal i f e ,p u r s u i n gp e r f o r m a n c e ,s e r v i n gf orsociet ya n dp a s s i v e m o t i v a t i o n 3 a f t ere e ,t h e r ea r es o m ec h a n g e si nt h ec o n t e n ta n ds t m c t u r e oflmoft h ec o l l e g e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w h i c h c a nb e g e n e r a l i z e d a s thefollow i n g :t h ef i r s t ,r e p a y i n g o n e sf a m i l ya n dp a r e n t s ,s e e k i n g knowledge,gettingaj o ba n dl i v i n g al i f e ,p u r s u i n gp e r f o r m a n c ea r ec h i e f lm,whichcharac 决于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环境,而非物理环境,在他看来,个体参与某 种活动的诱发力,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他对这项活动的认识,或者说, 取决于他对这项活动的认知结构。而且,勒温认为,学习与抱负水平 有关,个体的抱负水平既受其能力( 这是通过以往和现在的学业成败 体现出来的) 影响,也受某种群体标准的影响瞄1 。显然,勒温的“场”, 不仅指知觉到的环境,还包括认知意义,他从知觉场和认知场的角度 来预测个体的动机行为,对刺激反映理论提出了挑战。他的理论 对之后的动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开辟动机理论研究的社会 认知新视角方面。 到7 0 年代,韦纳( w e i n e r ) 把阿特金森( a t k i n s o n ) 等人的成 就动机研究与海德( h e i d e r ) 等人的归因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 动机归因理论,用以探讨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原因知觉对后继成就追求 的影响3 ,这一理论揭示了个人的社会认知在其成就动机行为中的作 用。与此同时,班杜拉( b a n d u r a ) 的行为、环境、认知三者的交互 作用论以及建立在此认识基础上的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研究,及 1 9 8 6 年他在广泛开展对人类主体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基础上, 所完成的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更是详 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认知观点。在他看来,人既不是由内部力量驱动的, 也不是被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的口1 。人的机能的实现是行为、认 知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班杜拉的研究将从社会认知角度探讨 人类的动机问题进一步推到了研究的前沿。 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德韦克( d w e c k ) 、尼克尔斯( n i c h o l l s ) 等将成就目标概念引进成就动机理论,并在社会认知框架的最新成果 基础上,综合以往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该 理论认为,对成就情境的认知差异导致个体不同的目标定向( d w e c k l e g g e t t1 9 8 8 ;n i c h o l l s1 9 8 4 ) 。儿”3 。随着德韦克、尼克尔斯等对 成就目标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人们更加认识到,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探 讨人类复杂的社会性动机,更能合理解释人类动机的实际情况。社会 认知取向的动机研究也成为了当前动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1 1 2 国外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与动机理论研究的发展相似,2 0 世纪6 0 年代以前的学习动机研 究主要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大多将个体看成是受外部环境控制,无 主观能动性的机械个体,只注重探讨促使个体产生活动的外部原因, 主要探讨表扬与责备、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期望、合作与竞争、奖励 与惩罚等因素对学生动机行为的影响( w e i n e r1 9 9 0 ) “。这些研究 由于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动性的一面,难免带有机械观的色彩,也无法 合理解释学生复杂的动机行为。6 0 年代之后,关注个体认知因素在 学习动机形成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主流。以后,随着自我效能、归因、 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等学习动机理论的提出,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 动机研究也成为国外这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可以说,在教育情境中将个体的社会认知因素整合到学习动机研 究中来,与动机理沦研究由传统的成就动机模式向社会认知取向的转 变是密切相关的。l i n n e n b r i n k p r i n t r i c h ( 2 0 0 2 ) 在对自我效能、 归因、内部动机和成就目标几种主要的社会认知取向动机理论进行综 述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动机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包含三个重要的假 设:第一,动机是一种动态的、多成分的( m u l t i f a c e d ) 心理现象; 第二,动机不是个体的一种稳定特质,它具有很大的情境性 ( s i t u a t e d ) 、背景性( c o n t e x t u a l ) 和领域特殊性 ( d o m a i n s p e c i f i c ) ;第三,认知在动机的社会认知取向中具有核心 作用。同时,乙i n n e n b r i n k p r i n t r i c h 还指出了现有社会认知取向 学习动机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如,今后研究者应更多探讨 环境变量对学生各种学习动机的形成可能产生的作用;研究方法应多 样化;应当加强干预性研究:未来的社会认知模式应将情感因素考虑 进来等“。正如韦纳( 1 9 9 0 ) 曾指出的,8 0 年代以前学习动机研究 对个体差异变量比较关注,但这种研究提出的概念缺乏跨情境普遍 性。伴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发展,以社会认知为中介的环境作用正日 益成为国外关于学习动机研究的热点,如以成就目标理论为框架关注 课堂环境或学校环境变量对学生目标定向和动机模式影响的研究等 ( a r c h e r s c h e v a k1 9 9 8 ;a m e s1 9 9 2 ;m a e h r m i d g l e y1 9 9 1 ) “副“4 儿曲1 。 9 0 年代以来,国外基于宏观的文化背景差异的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 也正吸引着更多人的兴趣( g r a i i l h a m1 9 9 4 ;m a e h r p i n t r i c h1 9 9 5 ; t r i a n d i s1 9 9 5 ) 7 “。总之,动机研究发展到今天,人们希望建 立更为精细、合理的社会认知动机模式,使动机研究更符合人的心理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同时,与此相联系的获取知识、满足求知欲也是 较为重要的学习动机,而升学、考研动机在这一时期所起作用很小, 这可能与我国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和高等教育整体落后有关。 1 1 3 22 0 世纪9 0 年代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研究 到9 0 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 我国社会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或 间接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9 0 年代初中期, 毛晋平( 1 9 9 4 ) 对不同地区、学校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与7 0 年代 末、8 0 年代初的大学生相比,这时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更注重个 人利益,公私兼顾型动机较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动机更弱,同时功 利色彩较浓,且多为近景性动机,其中,近半数以上学生的主要动机 集中在:自尊心、进取心、不甘落后,报答父母,珍惜机会,为社会 做贡献,能顺利毕业,拿到文凭,找到好工作等方面。此外,调查还 发现,大学生主要学习动机不仅多样且不稳定比“。由此,毛晋平( 1 9 9 5 ) 在综述9 0 年代以米相关研究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特 点有四个:学习动机复杂多元:学习动机、目标多指向近景性和直接 性方面;学习动机多功利和实惠性;成就动机强度呈中等水平。并认 为这些特点实质上是当时大学生在学习上发生了“学习动机危机”的 表现睢“。黄振林( 1 9 9 5 ) 在探讨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 程中,大学生学习动力发生的深刻变化后指出,成才需求是当时大学 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混杂 了“成才与成名”、“奋斗与实惠”、“理想与务实”、“奉献与索取”诸 多矛盾,表现出成才价值的表层化、短期化现象“。赵为民( 1 9 9 5 ) 通过连续四年对河南五所不同类型学校8 9 9 3 级大学生学习动机进 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具体学习动机有1 8 项之多,从内容上看,有 与社会利益相关的奉献型动机、纯粹与个人利益相关的物质追求型动 机、与家庭师长有关的动机、求知发展型动机、成就型动机和消极动 机等;从层次上看,约3 2 的学生选择了纯粹为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 动机,约3 1 的选择了具有一定向上心理和某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动 机,约3 7 选择了与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取向动机”。杨渝川等 ( 1 9 9 6 ) 以黄希庭等( 1 9 8 7 ) 研究得出的我国大学生六种需要结构为 依据,首次对我国大学生( 本科生) 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此时期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按强度顺序依次由求知进 取、物质追求、他人取向、集体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等六个因 素构成,而且,前两种动机明显较强,后四种较弱瞳7 2 ”。 随着高教改革的展开,1 9 9 4 年,国务院对高校实行缴费上学、 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做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并于同年9 月实行招 生收费制度改革试点,1 9 9 7 年全国高校实行并轨收费,同时把自主 择业、双向选择引入人才竞争中来。这些重大举措对大学生的学习和 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占庞等1 9 9 5 ) 吨”。申淑琴等( 1 9 9 7 ) 对较 早实行招生并轨的院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进一步肯定了9 0 年代以 来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化、社会性偏低等特点,同时研究还发现了 招生并轨后的一些新特点,即回报父母型动机所占比例较高,有近 4 7 7 的学生将其作为自己第一位的学习动机,仅次于自我实现型动 机,且调查显示,有4 6 8 的大学生认为“招生并轨后,有一种负债 感”。邵世友( 1 9 9 7 ) 的研究指出,“为获得奖学金”和“给父母 有个交代”是当时多数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口“。由此可见,9 0 年 代中期以后,学习的个人价值和家庭意义在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1 1 3 3 2 0 世纪9 0 年代末至今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研究 9 0 年代末,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高 教改革也日益深化,尤其是1 9 9 9 年开始的扩招,作为高教改革和发 展的重大举措,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尽管扩招并非始自 1 9 9 9 年,但1 9 9 9 年的扩招规模超过了建国以来任何一年,并与教育 成本分担机制、毕业生就业不包分配并举,这就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 身利益,所以备受人们关注o ”。而且也引发了人们对扩招所带来的一 系列问题的思考。心理学关注扩招对大学生学习心理与思想状况的影 响,并已经展开了一些调查,如刘建林等( 2 0 0 1 ) 对扩招后大学新生 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是“报答父母的 养育之恩”和“谋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二者分别占4 6 8 5 卿4 2 3 4 , 只有1 3 5 1 的学生选择“报效国家”,扩招条件下大学新生的学习目 的有低层次和功利化趋向 3 3 o 周学红( 2 0 0 1 ) 指出,当代大学生的学 习动机呈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探索型、 报效型、竞争型、报酬型、兴趣性以及其他些纯粹利己型动机和消 极被动型动机。同时还指出,考研深造正日益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的 强烈动机之一m 1 。姚利民( 2 0 0 2 ) 采用团体问卷法调查了大学生的学 习状况,他以百分数为统计指标发现,多数大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学习 的责任,并努力学习,但他们霭期掣雾蓄曩琴薹雾酽;酯髹冀 菲葶 誊囊添晴m 糖州理酒羽里瓤纵i 螋瑁薹撼耄赣华令釜蠢薹器j ;嵫蜷瑶 i1 9 9 5 ;2 0 0 3 j 藕能弼嚣甏翦薪耄越薹囊大擎生硒擘蘩缈阻j 璧蔫与 疆魂薹型盈彗篡羹薹霉著萤文献综述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社会和教 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其头脑中的反映【l 】。教育实践和心理学研 究业已表明,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一定的学习动机是绝 对必要的【2 1 。而且,学习动机问题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 更反映了其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考察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也是掌握 学生思想脉搏的重要途径,因此,学习动机历来都是教育心理学和学 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1 1 ,1 国外动机理论研究演变概况 在心理学上,学习动机研究与动机理论研究是紧密相关的,动机 理论是学校情境中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了解国外动机理 论研究的演变概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脉 络。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中后起的研究领域,1 9 世纪末随着心理学发 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才逐渐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中。2 0 世纪是动机问题取得丰硕成果的时代,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 行为的动机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各样的动机理论。概括起来,前 期以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占统治地位,主要有两种动机 观:内在起因观和外在诱因观;到6 0 、7 0 年代,伴随着认知心理学 的兴起、发展和人们对认知在动机中作用的意识,认知动机观逐渐成 为动机研究的主流;7 0 年代以后,社会认知研究的新成果逐渐渗入 x 供论据。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客观调查,了解扩招后我国大 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结构特点,为有效引导不同学历大学生形成良 好的学习动机结构的教育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从而促进我国高 等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1 2 4 本研究的假设 本研究就扩招后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以下假设: 第一,扩招后太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结构与扩招前有所不同。 第二,不同学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结构存在差异。 2 ,1 被试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正式被试来自长沙、济南、长春、重庆、广州的2 1 所高 校,o o - - o ;级专科、本科、研究生共2 1 0 0 人,剔除无效问卷后,保 留有效被试1 8 3 2 人,有效率为8 7 2 ,其具体分布见表2 - 1 。 表2 - 1 正式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n = 1 8 3 2 ) 授、教师和几名心理系研三学生对问卷建构的适当性、内容的合理性、 表述清晰性、措辞准确性、问题格式的效果及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的适 用性等进行评定,同时请教科院几名本科生对项目的可读性等形式问 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综合两方面信息,去掉意义接近、无法区分的项 目1 个,保留3 0 个动机项目,形成初步问卷,且问卷采用李克特 ( l i k e r t ) 4 点记分制,以自评方式要求被试对每项动机按照自己实 际情况进行程度选择,从1 至4 分别表示“没有这种动机”、“不太强 烈”、“比较强烈”和“很强烈”4 个等级,依次记为1 、2 、3 、4 分。 第四步,预测与分析 为r 进一步了解问卷的编制效果,2 0 0 3 年9 月由研究者本人做 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随机选取湖南师大2 6 0 名学生进行预测, 有效被试2 5 1 名,其中,专科生2 5 人,本科生1 4 9 人,研究生7 9 人, 专业、性别、年级基本均衡,预测同时注意被试作答反映,以为今 后问卷修改提供一些参考。所有预测数据均在s p s s l 1 o 上进行统计 分析,主要运用项目分析和初步的因素分析对项目进行筛选。 首先,对各动机项目与项目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相关 系数介于o 2 6 1 o 5 8 1 间,均达到o 0 0 1 显著性水平,显示各题目 与问卷整体概念基本是一致的。而且总问卷的c r o n b a c hn 系数为 0 8 3 0 2 ,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但在问卷结构和项目上还需要 做进一一步分析。 c o m n e 几tn u m b e 圈2 1 预测数据的碎石图 然后,采用主成分斜交旋转对3 0 个动机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 析,生成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8 个,累积贡献率为g o 1 8 9 。根据碎 石图判断( 见图2 一1 ) ,从第6 个因子后陡坡线趋于平坦,所以我们 最终决定保留6 个因子,6 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5 3 0 0 8 。设定6 因子后对数据再次进行同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我们发现,旋转后的 因子负荷模型与我们编制闯卷的理论构想较为吻合,说明我们保留6 因子解是比较合理的。然后我们对因子负荷矩阵进行分析,去除负荷 小于0 4 的项目两个,最后形成由2 8 个动机项目组成的正式问卷。 第五步,正式问卷形成。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后,我们最终确定正 式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由6 个方面、2 8 个具体项目组成,预测显示其 结构效度较好,其信度c r o n b a c hq 系数为0 8 1 2 6 ,表明本问卷的内 部一致性也较高。正式问卷记分形式同预测问卷一样,从1 至4 分别 表示“没有这种动机”、“不太强烈”、“比较强烈”和“很强烈”4 个 等级,依次记为1 、2 、3 、4 分。 2 3 正式施测程序 2 0 0 3 年1 0 月中旬至1 1 月,本研究以团体施测为主、个别施 囊燮j 郾:莆陵;苁滴。之 x 羹;雾罘与硝叁篓鬣;曼囊捌委珊二纠措融强砰饕g o ;1 8 9 ;剿瓠墅 羹竖幕譬i 萎喜一ll ;蹦到6 扛羹违麓鬣捕槎搦糕鏊争;霉薹阿蓁 鬻黑望毽擗娄耋雾矗嚣;6 彰篓磬薹霪撕锑景蓥爨5 3 。0 0 8 ;品筵耋 墼羹特征值极其显著雾羹| 坚稀餐稠羹型知鬟冀;l 蚕耕群雕;问雾强霪 鞭静鐾静幕静霪时菜甫篓鼙羹羹薹囊酾鳓舀誓刖;靠羹薛彰垒囊囊 篓理羹萋囊瞪雏臻酗? 霭羹翻两滂斑蹬羹割一蟊韩彭塞蘩:利刊霪霪 雾妻0 4 囊爨耄羹霪蚕= 霭嘲嘲翟囊鏖鉴薹薹霪委曼篓爹冀型熹摹藓。 萋3 国;臻珂霪i 初謇鲞二萋习刊鳖琵屠廉象雕! 饕赛笼甄从磋石 羹卿陲篓蒿蠹蔼藕硒囊蠢霄夫蒸;妻茎属皮j 瓠射蠹鉴焉;磊霸曩镬 删哪毯3 谙糯j 准籍翟c r o n b a c h 季法瓣雾0 = 8 1 2 6 。塞冀甚篓疆霎蠢 睫最嘲靼舡鋈;墓零霪强霎羽耋嗣妻孙谢垂鉴一量;鞠1 愀茎眩蚓 崩羽= 二加甄不别题攀5 。8 娶婺蒡蕾1 。谚凌瞰厢罐2 乏亡j 墓8 曼鹾 心理j 蠢繇葬些i ,2 ,萋i 茎龠; 2 二3 磊;不矗新端羹 2 0 0 3 鬟l 蓁薹萋蓁l l 蓁;囊鋈商 辇叁爵型西蒯;鹾伯砗 囊燮j 雾l 莆陵;苁滴。之 x 3 结果与分析 3 1 学习动机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3 1 1 因素分析的适用性 参与因素分析的动机项目有2 8 个,项目间的相关特征用 b a r t l e t t 球形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检验值为1 4 8 3 0 6 7 ,特征值极 其显著( p 0 0 0 1 ) ,说明项目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可以进行因素 模型分析。同时采用k a i s e x m e y e r o l k i n 检测采样充足度,结果显 示k m o 值为0 8 6 9 ,其值接近1 ,表明本研究的数据样本适宜于因素 分析。 3 1 2 学习动机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 图3 - 1 正式施测数据的碎石图 采用主成分斜交旋转对动机问卷的2 8 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 析,从碎石图( 见图3 1 ) 可以看出从第7 个因素以后,坡度线趋于 平缓,结合特征根大于l 的标准m 1 ,本研究最终提取6 个因素,6 个 因素的累积贡献率为5 3 8 4 3 ( 见表3 - 1 ) 。其因素结构和项目与预测 的结果基本吻合,个别题目负荷因素有所变动,可能与正式问卷删去 了某些项目有关。而且每个动机项目的共同度介于0 3 5 9 0 6 8 8 间, 均大于0 3 ,说明本问卷的各个题目都有较大意义。 茎! :! 垫尘兰翌垫垫鎏旦塑圭壁坌堑奎墼茎垦王錾堕! ! :! ! ! ! ! l 翌童堡旦旦量! 垦塞!垦耋! 圈重!塑塞!里耋! 茎旦星 m 2 30 8 1 9 0 6 0 5 因 素 l 因 素 2 因 素 3 因 素 4 因 素 5 因 素 特征根 贡献率 m 2 4 m 2 6 m 1 7 m 1 8 m 2 8 m 1 4 m 2 醅l l m 8 m 1 2 m 2 2 m 5 b i l 5 m 2 5 m 7 m 2 l m 1 6 m 2 7 m 6 m 2 0 m 3 m 1 3 m 1 9 m l o 7 1 7 0 6 8 2 0 5 8 2 0 5 4 4 0 4 9 5 0 7 2 4 0 6 7 4 0 6 1 5 0 6 0 5 0 5 7 8 0 4 9 4 0 4 7 8 0 ,7 5 7 0 7 1 9 0 6 7 4 0 6 4 2 0 5 8 8 0 5 8 2 0 7 8 2 0 7 3 8 o 7 1 0 0 7 7 5 0 7 3 6 0 7 1 3 0 5 0 5 0 5 7 4 0 5 8 0 0 4 9 6 0 5 4 8 03 5 9 05 5 4 04 8 9 o 。5 0 9 0 4 8 8 0 4 9 7 0 4 6 1 04 0 9 0 5 9 0 05 4 1 0 4 7 9 0 4 5 0 0 6 5 4 0 5 8 1 06 8 8 0 6 3 4 0 5 9 0 0 6 2 3 06 4 8 0 5 7 6 0 5 0 6 0 4 7 9 0 。4 7 0 5 3 8 4 3 1 5 6 o 3 5 3 0 0 6 4 7 6 6 4 0 3 0 0 0 1 3 8 2 6 7【l l 4 0 3 9 6 3 9 1 4 6 o 8 2 3 5 2 8 l l 8 6 3 3 7 5 7 ,4 2 8 5 81) o m 舭 验和特征根大于1 两项抽取因素个数的标准,选取6 因子解,根据因 子负荷矩阵,6 因子解从结构到项目与我们编制问卷的理论维度和预 测结果表现出较高吻合,这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表3 3 学习动机问卷各因素分龟表及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矩阵 其次,在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方面,见表3 2 ,动机问卷各因素分 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系数基本在0 7 0 以上或接近0 7 0 ,表明各分量表 内部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各分量表之间c r o n b a c ha 系数为0 6 6 4 6 , 略低于各分量表内部的一致性程度。同时,总问卷的结构效度还可以 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衡量,见表3 3 ,各分量表及 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矩阵表明,各分量表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但又基 本低于各自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即,学习动机问卷在整体和分量表 上都具有较高一致性的同时,各分量表既能对总问卷做出贡献,又同 时具有一定的相互独立性,从而也表明学习动机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 效度。 3 3 扩招后我国大学生( 括专、本、研) 学习动机的内容结构 对2 8 个动机项目进行主成分斜交旋转,根据特征根大于i 以及 碎石检验标准,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被贫成6 个主成分因素, 见表3 1 。其中,因素1 含有6 个项目,负荷为o 4 9 5 0 8 1 9 ,解释 总变异的1 8 8 4 5 ;因素2 含有7 个项目,负荷为0 4 7 8 0 7 2 4 ,解 释总变异的1 3 6 1 1 :因素3 含有6 个项目,负荷为0 5 8 2 0 7 5 7 , 解释总变异的8 ,5 2 0 ;因素4 含有3 个项目,负荷为0 7 1 0 0 7 8 2 , 解释总变异的4 9 6 3 :因素5 含有3 个项目,负荷为0 7 1 3 0 7 7 5 , 解释总变异的4 1 7 2 :因素6 含有4 个项目,负荷为0 4 6 3 - 。0 6 0 6 , 解释总变异的3 3 7 3 。从整体上看,正式动机问卷中2 8e 夥摹囊薹 磐墓霹疆得0 :4 5 霎举二余蒸霪蒸彰霎孽萋幂妻望在各方面不断超越他人( m 4 ) 。这些动机基本与大学 生当前的学习结果直接相关,是一些基于争取好的成绩表现、并避免 对自己的消极评价的近景性动机,类似于成就目标中的成绩目标倾 向,所以将其命名为“成绩目标型动机”。 3 4 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3 4 1 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特点 表3 4 大学生各动机因素的均值比较 注:专科;4 2 4 人;本科:9 74 人研究生:4 3 4 人总人数:1 8 3 2 人 表3 4 ( 表中均数全距为1 4分) 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各学 习动机因素的强度顺序为:因素5( 报答) 、因素2 ( 求知) 、因素1 ( 就业与生活) 、因素6 ( 成绩目标) 、因素4 ( 社会奉献) 和因素3 ( 消极回避) 。前两种动机的均值都大于3 0 ,明显属于较强的动机 类型,就业与生活型动机的均值也接近3 0 ,且经配对t 检验表明, 当前大学生的报答型动机要显著高于求知型动机( t = 3 。9 4 5 , p = 0 0 0 0 o 0 0 1 ) 和就业与生活型动机( t = 9 0 2 5 ,p = 0 0 0 0 0 0 0 1 ) ; 消极回避型动机较弱,明显处于动机结构的次要地位。从学历角度来 看,除研究生在前三种动机的排序 x ) 各动机因素的排序完全一致。 表3 5 大学生各具体动机项目上的均值排序比较( 由大到小) ( n = 1 8 3 2 ) 将大学生在2 8 个动机项目上的均值由大到小排序,并列出均值 在3 o 以上和2 o 以下的所有动机项目,如表3 5 所示,我们发现, 当前我国大学生均值在3 o 以上的具体学习动机多达1 1 项,依次为: “为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为找到一个理 想工作”,“为将来能做一个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人”,“为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为将来能赚到更多的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二好 日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和压力”,“为将来 能到一个条件优越的地方去生活和工作”,“为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 世界”,“为能够继续学习深造”,“不甘入后,希望在各个方面不断超 越他人”,主要涉及求知进取、就业与生活、报答和成绩目标4 种动 机因素。 而均值在2 o 以下的具体学习动机有5 项,依次为:“害怕学业 成绩不好会受到亲友责难”,“害怕毕不了业,拿不到相应的大学文 凭”,“为了不因考试不好而丢面子”,“为了对付每天的课程”,“为了 消除寂寞,打发无聊时光”,全部为消极回避型动机。 2 0 3 - 4 2 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学历特征 学历性别因素6 学历专业因素1 因素2 因素5 专业冈素3 性别 因素2 因素4 因素5 1 3 0 2 0 9 5 7 1 1 1 5 4 4 1 5 0 0 1 2 0 0 1 6 3 9 1 5 3 1 5 8 0 0 1 6 0 0 2 0 0 0 4 3 5 2 3 8 1 5 2 4 6 0 0 0 0 23 】6 3 0 3 8 3 8 7 7 9 4 7 1 6 4 3 2 1 09 7 7 0 0 0 2 0 0 1 1 0 0 0 1 因素6l1 7 6 2 5 9 8 600 1 5 注:只显示有显著土效应和交互作用的结果 以各动机因素为因变量,学历、年级、性别为自变量,对总体数 据进行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学历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影响,见表 3 6 ,学历在动机因素1 、3 、5 、6 上有显著的主效应,且在因素6 上, 学历与性别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因素l 、2 、5 上,学历与专业存 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以下分别对与学历相关的显著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进行分析。 3 4 2 1 大学生学- j 动机特点的学历差异比较 学历 图3 2 不同学历大学生学习动机因素差异的多线图 由方差分析结果得知,学历因素在大学生学习动机因素1 ( 就业 与生活) 、因素5 ( 报答) 、因素6 ( 成绩目标) 和因素3 ( 消极回避) 上都存在显著的主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见图3 2 ,在因素1 上, 专科生的均值显著高于本科生( p = o 0 0 0 0 0 0 1 ) 和研究生 ( p = 0 0 3 0 0 0 5 ) ,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因素5 上, 专科生的均值极显著高于本科生( p = o 0 0 0 0 0 0 1 ) 和研究生 ( p = o 0 0 0 0 0 0 1 ) ,本科生极显著高于研究生( p = o 0 0 0 0 0 0 1 ) ;在 因素6 卜,专科生的均值也极显著高于本科生( p = o 0 0 0 0 0 0 1 ) 和 研究生( p = o 0 0 0 0 0 0 1 ) ,本科生极显著高于研究生 ( p = o 0 0 0 0 0 0 1 ) ;在因素3 上,专科生的均值仍然极显著高于本科 生( p = o 0 0 0 0 0 0 1 ) 和研究生( p = o 0 0 0 0 0 0 1 ) ,本科生显著高于 研究生( p = 0 0 0 5 0 0 1 ) 。 以上结果说明,专科生在就业与生活、报答、成绩目标和消极回 避型动机卜的均值都显著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由于这几种动机因素 基本都属于外部动机,这表明,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专科生在学 习上受外界制约更大。 3 4 2 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学历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分析 学1 j j 剀3 3 学历与专业在动机因素1 ( 就业与生活) 上的交互作用 由于大学生在动机因素1 ( 就业与生活) 上存在学历与专业的显 著交互作用( p = o 0 1 6 ( 0 0 5 ) ,控制专业因素的影响后,分析学历在 动机因素l 上的简单效应,结果表明,见图3 3 ,在文科生中不存在 显著的学历差异;在理科生中存在极显著的学历差异 ( p = o 0 0 0 0 0 0 1 ) ,l s d 多重比较表明,专科学历理科生的均值极显 著高于本科学历理科生( p = o 0 0 0 ( 0 0 0 1 ) ,本科学历理科生显著低于 研究生学历理科生( p = o 0 2 0 0 0 5 ) ,专科与研究生学历的理科生之 间无显著差异。 控制学历因素的影响后,分析专业在动机因素1 上的简单效应, 结果表明,专科生和研究生均不存在专业的显著差异,但本科学历文 科生的均值显著高于同学历理科生( t = 3 1 6 7 ,p = o 0 0 2 0 0 1 ) 。 综上表明,在就业与生活型动机上,专科生的水平显著高于本科 生和研究生;同时,本科学历文科生显著高于同学历理科生,专科生 与研究生都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 图34 学历与专业在动机网素5 ( 报答) 上的交互作用 幽3 - 5 学历与专业在动机因素2 ( 求知) 上的交互作用 由于大学生在动机因素5 ( 报答) 上存在学历与专业的显著交互 作用( p = o 0 4 3 ( 0 0 5 ) ,首先,分析学历因素的简单效应,结果表明, 见图3 4 ,在文科生中存在极显著的学历差异( p = o 0 0 0 0 0 0 1 ) ,专 科学历文科生显著高于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文科生( p = o 0 0 5 ( 0 0 i , p :o 0 0 0 0 0 0 1 ) ,本科学历文科生又极显著高于研究生学历文科生 ( p :o 0 0 0 ( 0 0 0 1 ) ;在理科生中也存在极显著的学历差异 ( p = o 0 0 0 0 0 0 1 ) ,专科学历理科生极显著高于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理 科生( p = o 0 0 0 0 o o l ,p = o 0 0 0 0 0 0 1 ) ,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理科 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其次,分析专业因素的简单效应,结果显示,无 论学历高低,都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综上表明,大学生在报答型 动机上的差异主要受学历因素影响,呈现出随学历提高而显著下降趋 势。 由于大学生在动机因素2 ( 求知) 上存在学历与专业的显著交互 作用( p :o 0 2 0 0 0 5 ) ,首先,分析学历因素的简单效应,结果表明, 见图3 5 ,在文科,| ;三中不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在理科生中存在显著 的学历差异( p :o 0 0 2 0 0 1 ) ,专科学历理科生显著高于研究生学历 理科生( p = 0 。0 0 2 ( 0 0 1 ) ,专科与本科学历的理科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本科与研究生学历的理科生之间也无显著差异。其次,分析专业因素 的简单效应,结果表明,专科生中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本科、研 究生学历的文科生都显著高于同学历理科生( t = 2 9 3 9 , p = o 0 0 3 0 0 1 ;t 2 2 6 3 5 ,p = o 0 0 9 0 0 1 ) 。综上表明,随学历提高, 大学生的求知型学习动机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此外,除 专科生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外,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文科生都显著高 于同学历理科生。 3 4 2 3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学历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分析 学历 图3 - 6 学历与性别在动机因素6 ( 成绩目标) 上的交互作用 由于大学生在动机因素6 ( 成绩目标) 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 p = o 0 1 2 0 0 5 ) ,首先,分析学历因素的简单效应,结果表明,见 图3 6 ,在男生中学历的主效应是显著的( p = o 0 3 0 0 0 5 ) ,专科、 本科学历的男生都显著高于研究生学历男生( p = o 0 0 1 ,p = o 0 0 1 ) , 专科、本科学历的男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女生中学历的主效应极其 显著( p = o 0 0 0 0 0 0 1 ) ,专科学历女生极显著高于本科、研究生学历 女生( p = o 0 0 0 0 0 0 1 ,p = o 0 0 0 0 0 0 1 ) ,本科学历女生又显著高于 研究生学历女生( p = o 0 0 1 ) 。其次,分析性别因素的简单效应,结果 表明,专科女生显著高于专科男生( t = 3 1 5 2 ,p = o 0 0 2 0 0 1 ) ,在本 科生和研究生中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综上表明,随学历提高,大学生的成绩目标型动机呈显著下降趋 势,而专科女生的水平在所有大学生中是最高的,到本科和研究生层 次,性别差异不再显著,且研究生这类动机的水平最低。 4 讨论 4 1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取文献综述、个别访谈和开放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编制 问卷,并通过小范围预测对问卷进行修正,最后确定为由2 8 个动机 项目组成的正式调查问卷,经专家评定,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对预测和正式施测数据的分析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信度 分析表明,总问卷的c r o n b a c hn 系数为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