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论文)机动车超速行驶的认定方法与对策研究.pdf_第1页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论文)机动车超速行驶的认定方法与对策研究.pdf_第2页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论文)机动车超速行驶的认定方法与对策研究.pdf_第3页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论文)机动车超速行驶的认定方法与对策研究.pdf_第4页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论文)机动车超速行驶的认定方法与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论文)机动车超速行驶的认定方法与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第一章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道路交通是人们或人们借助于交通工具,在道路上实现人或物的空间位 置转移的过程。道路交通是人类为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需要,由人、 车、路、环境等交通元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作 用、相互依赖而又能相互区别的若干单元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人、车、路、环境等几个互不相同的要素,在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道 路交通系统整体时,它们之间就产生了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特定而不可分 离的联系,因而具有系统性。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的行为或性质的变化不再 具有独立性。它们中的每一个要素对道路交通整体都有影响。 由于道路交通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不协调,导致了极其严重的交通事故。 近几十年来,由于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车辆急剧增加交通流量增大,车 辆增长速度与道路建设发展速度的比例严重失调,交通管理不善等原因,造 成交通事故频繁,已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公害。上个世纪因道路交通事故全世 界共死亡2 5 8 5 万人,这一数字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还多。上个世纪 一共生产了2 2 3 5 亿辆机动车,每百辆车至少夺去了1 2 人的生命。【l2 j 因道 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惊人,经济损失相当于道路建设投资的一 半。许多国家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 。 因此,人们称道路交通事故是“现代文明病”和“无休止的战争”。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更为严重。据2 0 0 4 年的统计数据, 我国汽车保有量2 0 0 0 多万辆,仅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2 ,而我国每年有近 1 0 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约占全球每年死于交通事故人数的1 5 1 2 0 。据全球 交通、警察部门统计,2 0 0 3 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 0 万人,中国交通事故 死亡人数为1 0 4 万人,印度、美国、俄罗斯紧随其后,分别为8 6 万人、4 万人、2 6 万人。 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驾驶人因素、行人因素、 道路因素和管理因素等方面,其中机动车驾驶人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2 0 0 4 年,全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5 6 7 7 5 3 起,造成9 9 2 1 7 人死亡,造成4 5 1 8 l o 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 7 7 亿元,万车死亡率9 ,2 。其 中,因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4 6 50 8 3 起,造成9 35 5 0 人死亡、 4 3 57 8 7 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8 9 8 、8 7 4 和9 0 6 。通常把超速行驶、不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按规定让行、违法占道行驶、违法超车、酒后驾驶称为严重的道路交通违法 行为。【5 1 1 比较1 9 9 4 年到2 0 0 4 年这五类交通违法行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情 况易知,因驾驶人超速行驶而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一直位于各种违法行 为的前列,超速行驶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数据分析见 图卜l 。从死亡事故的原因分析,超速行驶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都位居前列, 最严重时,因驾驶入原因导致的事故中每五次事故就有一次导致人的死亡。 与其他违法行为相比较,超速行驶导致的死亡人数历年来远远高于其他交通 违法行为导致的死亡人数,具体见图卜2 。对2 0 0 2 、2 0 0 3 、2 0 0 4 发生一次死 亡l o 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交通事故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超速行驶是 图卜119 9 4 2 0 0 4 年驾驶人超速行驶导致的事故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比较 最主要的原因,2 0 0 3 年甚至达到4 0 9 e 图卜219 9 4 2 0 0 4 年驾驶人超速行驶导致死亡人数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比较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 页 因此,机动车超速行驶是最严重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之一,是引起道路 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如何将机动车行驶速度控制在安全行驶速度 范围内,鉴定机动车的行驶速度,确认其是否存在超速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 对于查处机动车超速行驶,减少机动车超速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防止因机 动车超速行驶导致道路交通事故,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创造良好的道 路交通运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卜11 9 9 5 2 0 0 4 年主要的驾驶人肇事原因 表卜21 0 人以上特大事故及超速行驶原因所占比例 论文将对机动车超速行驶的基础理论、原因、危害、机动车超速行驶的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页 认定和防范对策等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减少机动车超速行 驶的交通违法行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创造良 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1 2 机动车超速行驶的研究现状 机动车超速行驶对交通安全与畅通构成严重的威胁,国内对该问题的研 究较多,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对超速行驶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 面进行的: 一、从超速行驶的原因、危害与对策方面进行研究; 二、从超速行驶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进行研究; 三、从超速行驶的防治措施方面进行研究; 四、从查处机动车超速行驶的法律制度与执法程序方面进行研究。 五、从机动车超速行驶的检测与判断及智能设备方面进行研究。 笔者对查阅的研究机动车超行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类分析,国内对机 动车超速行驶的五个研究方向的比例见图卜3 。 图卜3 国内机动车超速行驶的研究方向的比例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第二章机动车超速行驶研究的基础理论 驾驶人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获取道路交通信息,才能较准确 控制车辆的行驶速度确保行车安全。交通现象总是与交通行为联系在一起 的超速行驶的交通现象总是与机动车驾驶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机动车驾驶 员在获取交通信息过程中,不断对交通情况进行判断,不断对机动车行驶速 度进行调整,正是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出现了误判断,误动作,驾驶人的纠 正误能力没有及时发挥作用,机动车行驶速度超过了限定的行驶速度。 2 1 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模式 驾驶员获取信息是通过感知觉来实现的。视觉是信息来源的主渠道,此 外,还有听觉、触觉、平衡觉和嗅觉等。交通信息首先经过驾驶员的感知阶 段。在该阶段驾驶员对交通状态中的要素进行识别、理解。完成驾驶状态意 识。由于受感知行为形成主因子的制约往往会出现感知误感现象,驾驶员 咀纠误能力对误感进行纠正,使之通过感知阶段到判断阶段,同样,因判断 决策阶段行为形成主因子的影响,仍会出现判断误判现象。驾驶员依感知一判 断决策和判断决策两种途径将误判予以纠正后,使之通过判断阶段到动作阶 图2 1 驾驶行为模式i 图2 1 驾驶行为模式i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 页 段,由于同样原因,亦会出现动作误动现象,驾驶员依感知一判断决策一动作、 判断决策一动作和动作三种途径将误动作予以纠正后,从而实现汽车驾驶。然 后,汽车运行状况和后续道路环境信息再反馈传递给驾驶员,驾驶员依上述 过程进行新的信息加工,直到驾驶结束。【2 4 】驾驶行为形成模式如图2 1 所示。 在描述驾驶行为时,不考虑驾驶员的纠误,如图2 2 所示。交通信息首 先经过驾驶员的感知行为形成主因子的制约,通过感知阶段到判断阶段,在 该阶段受到判断决策行为形成主因子的影响,再由判断阶段到动作阶段,由 于同样原因,亦会受动作行为形成主因子的影响,从而实现汽车的驾驶。然 后汽车运行状况和后续道路环境信息再反馈传递给驾驶员,驾驶员依上述 过程进行新的信息加工,直到驾驶结束。 图2 2 驾驶行为形成模式i i 在描述驾驶行为时,不考虑驾驶员的纠误,认为驾驶行为形成主因子对 图2 3 驾驶行为形成模式i i i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页 各阶段驾驶行为的影响表现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交通信息首先经过驾驶 员的感知阶段并受感知,然后,通过感知阶段到判断阶段,再到动作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受驾驶行为形成主因子的影响然后,汽车运行状况和后续道 路环境信息再反馈传递给驾驶员,驾驶员依上述过程进行信息加工,直到驾 驶结束。驾驶行为形成模式如图2 3 所示。 在描述驾驶行为时,不考虑驾驶员的纠误,也不考虑驾驶行为形成主因 子对各阶段驾驶行为的影响,交通信息首先经过驾驶员的感知阶段并受感知, 然后,通过感知阶段到判断阶段,再到动作阶段,汽车运行状况的后续道路 环境信息再反馈传递给驾驶员,驾驶员依上述过程进行新的信息加工,直到 驾驶结束。驾驶行为形成模式如图2 4 所示。 图2 4 驾驶行为形成模式 2 2 机动车行驶安全速度的影响因素 机动车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交通运输工具,充分发挥该交通工具的快速、 高效的特点,是每一个机动车驾驶人和车辆所有人追求的目标。但是机动车 的快速、高效特点的发挥受到客观交通环境的制约。客观交通环境不可能保 证机动车的快速、高效特点完全发挥。因此,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车辆过程中 必须将车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交通安全。这里所 指的行驶安全速度是指由道路、交通状况、机动车及驾驶人等因素所决定的, 自2 够保证交通安全的最高容许行驶速度。机动车的行驶安全速度的大小受客 观交通环境、道路、车辆、驾驶人等因素的影响,不由驾驶人的意志转移而 客观存在的速度。【2 i 】下面具体分析机动车行驶安全速度的影响因素。 2 2 1 道路因素 道路因素包括道路的性质、路面状况和道路的线型三个方面。道路的性 质、路面状况是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车辆确认行驶安全速度应首先考虑的因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 页 不同性质的道路,机动车轮胎与道路路面的附着系数不同,具体见表2 一l 。机 动车在不同路面性质、状况的道路上行驶时能够产生的最大制动强度和制动 方向稳定性、行驶稳定性也不一样。因此,机动车驾驶人应当根据道路性质、 路面状况控制行驶速度。机动车在附着系数越低的道路上行驶时,机动车的 安全车速越低,反之越高。 道路的线型包括道路的平面弯道( 含设置的必要的横向坡度) 和道路的纵 向坡度。道路线型对行驶安全速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机动车驾驶人的视距。道路平曲线半径越小,转弯越急,坡度越陡, 机动车驾驶人的视野越窄。能够看清道路前方交通情况的距离越近、范围越 窄,对交通情况的预见能力越低。为了保证行车安全,机动车驾驶人应当根 据道路的线型调整行驶速度,以便将制动停车距离控制在视距以内。 影响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道路平曲线半径越小,转弯越急,相 同行驶速度产生的离心力越大,而稳定力矩或侧向附着力基本不变,因此, 车辆越容易侧翻或侧滑。 影响机动车的爬坡能力。道路坡度越陡,汽车越无法满足较高速度下的 动力性要求,只有降低速度保证机动车具有足够的爬坡能力。 表2 1 各种路面上的平均附着系数 2 2 2 自然气候因素 自然气候主要包括雨、雪、雾、结冰、打霜等异常气候。自然气候对行 驶安全速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视野变窄。视距缩短。暴雨、浓雾、下大雪等气候条件下,能见度将 大大降低,驾驶人视距较短,视野变窄。 降低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雨、雪、结冰等会导致路面与轮胎附着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 页 系数降低,车辆行驶稳定性下降,车辆最大制动强度降低。 无法看清道路的范围。积雪较厚时还将导致无法看清路沿,驾驶人只 能“摸着石头过河”,低速通过较厚的积雪路段。 精神高度集中,易疲劳。驾驶人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驾车需要处理的信 息量更多,更易疲劳,导致驾驶人反应时间延长,动作敏捷性降低,处置突 发险情的能力下降。雨、雪、雾、结冰等自然气候条件均要求安全速度应适 当降低。 2 2 3 车辆因素 车辆对行驶安全速度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车辆的速度性能。车辆的速度性能是车辆动力性、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等性能的综合体现,主要用车辆的设计最高速度来反映。车辆以超过设计最 高速度行驶时,无法保证行驶过程中的通行安全。因此,机动车的行驶速度 中不能超过机动车的设计最高速度。 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包括车辆的制动性能、操 纵稳定性、转向可靠性与转向灵敏性等涉及行驶安全的系统、总成的技术状 况。车辆制动效能越低、操纵稳定性越差、转向灵敏性越差,车辆能够保持 的安全速度越低。相反,车辆可以较高的速度行驶。 2 2 4 交通流因素 交通流量越大、交通流密度越大,车辆的安全行驶速度越低;交通流量 越小。交通流密度越小。车辆纵向间距越大,车辆的安全行驶速度越大。非机 动车、机动车、行人交通流分开的道路,相互干扰小,机动车的行驶安全速 度高;非机动车、机动车、行人没有分开的混合交通,由于行驶速度较低的 非机动车、行人的影响和保证整个交通系统的安全,机动车的安全速度较低。 交通状况越复杂,驾驶人的视野、视线被遮挡、无法预测的交通情况增多, 需要处理的交通信息量越大,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干扰越大,行驶安全速度越 低。 2 2 5 机动车驾驶人因素 机动车驾驶人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技术状况影响行驶安全速度的大 小。机动车驾驶人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会影响其反应速度、动作敏捷性和 准确性等,这些是确定行驶安全速度的重要因素。机动车驾驶人的身体健康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2 页 下驾车处理能力的愿望,此阶段在实际驾车过程中确定的期望车速数值一般 会比较高( 小型汽车驾驶员确定的期望车速在高毛裂巨呈g 副掣型i 瓣 琴自耋萋;j 渺薯酬塑纛望鹭1 j := 霎f 电潮萎随暨黼磷蠡烈荆鳃则隧噶隋渍二感 委韧# 宠斟型戛蔷鞘挂批螋墨提笾蝥卺皇霉菩攀;匿掣蔬列酗到卿必掣套裂 鲕驯眺赢f 耸幂器嘉闭髻昌i 黼,滔僻较多。驾驶人的家庭环境,工作 环境,尤其是一些突发性的情况,驾驶人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往往也会冒 险超速行驶。 3 2 危害分析 机动车驾驶入驾驶车辆行驶过程中登须将车辆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才能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反过来说,若不将车辆行驶速度控制在安全范围, 就会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影响交通安全与畅通,甚至发生交通事故。根据 系统科学的观点,道路交通系统中任何不协调的因素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不 协调运行。对交通系统的构成要素产生危害。因此,机动车超速行驶对机动 车驾驶人、机动车、道路、交通环境都会产生危害。1 28 】由于机动车超速行驶 常常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机动车超速行驶对道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因交通事故的发生损坏道路交通设施影响道路交通的效率或导致道路交通 中断。下面主要分析机动车超速行驶对机动车驾驶人、机动车、道路交通环 境的危害。 3 。2 1对机动车驾驶人的危害 机动车超速行驶导致机动车驾驶人的观察、判断、处理道路交通情况的 能力严重下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导致机动车驾驶人视力下降,观察运动物体的能力减弱。眼睛是 机动车驾驶人在驾车过程中获取交通信息的最主要的生理器官,视觉给机动 车驾驶人提供8 0 的交通信息。因此,机动车驾驶人视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 表3 2 车 x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5 页 图2 - 6 机动车超速行驶的过程图 第三章机动车超速行驶的原因与危害 3 1 原因分析 3 1 1 机动车驾驶人因素 机动车驾驶人因素是导致机动车超速行驶的主要原因。通常,机动车驾 驶人因素导致超速行驶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安全意识等因素。 所谓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 式。【5 2 1 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们对现实的 稳定态度决定着他的行为,而人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个体对待现 实的态度。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 性格的特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等。根据 交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以下几种性格、气质特征的人易实施超速行驶 的交通违法行为。 冲动型驾驶人。驾驶人在驾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侵犯或伤害。 例如,有人强行超车或突然横穿街道,造成危险局面,致使驾驶人不得不采 取紧急措施。冲动型驾驶人对这种强烈的刺激就会产生较大的情绪交化,并 产生报复行为,不鼷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对行驶速度的限 定,超速行驶。 一外向型性格特征的驾驶人。外向型性格特征的驾驶入具有喜欢社交、 善于言辞、内在体验浅薄、办事粗枝大叶、寻求刺激、喜欢冒险、标新立异 等性格特点。这类驾驶人的优点是反映灵敏,善于难度较大的操作,善于化 险为夷。其缺点是经常有冒险、超高速行车,在行车中制造刺激,有意识地 破坏交通秩序等恶劣行为。 一气质特征为胆汁质的驾驶入。胆汁质驾驶入在行为上表现出均衡性差, 脾气急躁,挑衅性强,态度直率,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于抑制的特点。工作 特点是当他们情绪高涨时,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工作,并有克服行驶道路 上遇到的各种困难的决心。一旦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时,情绪顿时跌 落,一事无成。在驾驶活动中,攻击性强,表现为超速行驶,争道抢行,强 行超车等不安全行为。而且,他们还会因为一些小事,开斗气车,甚至互相 排挤。绝大多数超速行车而不注意交通规则的驾驶人是胆汁质的人。在通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6 页 路口时,他们往往以较高的车速冲入路口,显得不管不顾,造成交通危险状 态及差毒壁嬖; 刍端耗幽辎马薯溯蛆蚤聃:卫净翊强淳斓瑚i 控韬泣播絮掣甚j 鸳玉荔 罾各誉狴丝莒臻笪婴g 势辁俱葬至掣j 鲢鲴弱冀璀强黎拦吣理型蔓零蟹删燕 凰j 誊拦:缨留俊蛆雏骧;婴蓉骇盟辣翳瑟躺臻掣。垒副貔裂疆矗菇缁峰i 耩斟剩矧确誊;列驰霸美磁心鳃环 ,驾驶员视行车条件或交通环境 需要改变其心目中的期望车速。 2 3 2 期望车速的个体差异 汽车驾驶员若按其个体的性格特征、驾驶技术熟练程度、性别、年龄分 类,则可分为不同的群体。汽车驾驶员个体的性格特征按驾驶员在驾车过程 中对行车间距的把握尺度不同,可分为适应型、保守型、冒险型三种类型。 其中,适应型是指驾驶员驾车过程中,在跟车状态下其行车间距始终近似等 于要求安全间距的驾驶员;保守型是指驾驶员驾车过程中,在跟车状态下其 行车间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大于要求安全间距的驾驶员;冒险型是指驾驶 员驾车过程中,在跟车状态下其行车间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小于要求安全 间距的驾驶员。实际中,就同样的道路条件、交通环境而言,冒险型驾驶员 在驾车过程中,习惯于将期望车速数值确定得相对较高,而保守型驾驶员倾 向于将期望车速数值确定得相对较低,适应型驾驶员确定的期望车速数值居 于冒险型与保守型之间。对高等级公路在行车辆的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在相 同的道路条件、交通环境下,仅就驾驶员个体的性格特征中一项而言,冒险 型驾驶员确定的期望车速数值与保守型驾驶员确定的期望车速数值之差,最 高达3 0k m ,l i 左右。驾驶员气质分为胆汁质型、多血汁质型、忧郁质型、粘液 质型四种类型。据调查胆汁质型驾驶员因性格外向、喜欢冒险尝试的特点, 容易将心目中的期望车速定位较高;多血汁质型驾驶员因情绪变化波动较频 繁的特点,容易使其心目中的期望车速数值随情绪的变化而波动;忧郁质型 驾驶员因性格内向,能严格按章行事的特点,容易将心且中的期望车速定位 在一个相对合适的位置:粘液质型驾驶员因性格内向,操作稳健的特点,容 易将心目中的期望车速定位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 驾驶员驾驶技术的熟练程度,可按驾驶员的驾龄分为0 5 年以下,o 5 3 o 年、3 0 年以上等不同类型。总体上讲,0 5 年以下驾龄驾驶员由于刚拿驾驶 证不久,汽车驾驶技术相对较低,所以驾车过程中确定的期望车速数值一般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9 页 息获取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机动车的行驶安全。机动车驾驶人视力分为动视 力与静视力。动视力是机动车驾驶人辨认与其眼睛有相对运动的目标的能力。 机动车行驶速度与驾驶人的视力璧酗醵瑟鞠j 蠢琛国漓喉;甄讨能针! 起 驾驶人的瓮析判断能力下降弦啪积二获得的塞理僵尽霪强央鲤叼往砸趔蹩遣 吲瑚疆吁堤哩鼍j 堡基热译码土壤囊。刑驶速度而超速行驶。 执行阶段进行了错误的操作。驾驶入在获取交通信息阶段获取了全面 正确的交通信息,对这些交通信息也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判断,向执行器官输 出的指令也是正确的,但执行器官在执行指令时出了误差,没有按输出的指 令执行,导致实际行驶速度超过了安全行驶速度。这主要是由于驾驶人经验 不足,心理素质不好,遇到交通情况慌乱所致。如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的小 型客车驾驶人看见本车道前方有一低速货车,但左侧超车道已有另一辆高速 行驶的小型客车正在超越自己,该小型客车驾驶人分析判断的结果是应踩下 刹车踏板减速,待情况允许时再超越前车,但执行的结果是驾驶人不是踩下 了刹车踏板而是踩下了油门踏板,汽车以更高的速度行驶导致超速。发生了 追尾事故 。 驾驶人的纠误能力都没有及时发挥作用。在前述的每一个阶段如果驾 驶人纠误能力能及时发挥作用,纠正每一个阶段的误判断或误动作,超速行 驶是可以避免的。在驾驶入出现误判断或误动作后,驾驶入的纠误能力没有 及时发挥作用,没有将出现的误判断或误动作及时纠正,机动车的行驶速度 超过安全行驶速度而超速。纠误能力没有及时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驾驶人 的注意力 x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0 页 4 03 3 7 5 1 13 4 o 第五,驾驶人更易疲劳,驾驶操作失误增加。超速行驶使驾驶人精神高 度集中,生理能量消耗增加,心理反应亢奋,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 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导致部分机能失调。长时间超速行驶会产生头痛、眩 晕、恶心等不良症状,使驾驶入更易疲劳。超速行驶致使驾驶人精神高度紧 张,对外界信息难辨真伪,思维呈现短暂的、间断性的混乱,大脑支配手脚 的功能失调,因此容易出现手脚操作动作的意外错乱或配合不当,驾驶操作 失误大大增加。超速行驶增加了超车、会车的频率,因此安全驾驶机动车的 风险增大。 表3 5 驾驶员疲劳前后的反应时间 3 2 2 对机动车的危害 第一,延长了制动距离。车辆超速行驶,导致制动距离延长,扩大了非 安全区,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同方 向只有1 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公路上最高行驶速度为每小时7 0 公里。假定机动 车按照规定最高速度7 0 k m h 行驶,遇到突然情况紧急制动,取附着系数为 = o 8 ,制动距离为s = v 2 ( 2 9 ) = 2 3 6 m 在这个距离之外的物体就没有被撞上 的危险;若超速以9 0 k m h 速度行驶,其制动距离为s = v 2 ( 2 9 ) = 3 9 1 m ,延长了 1 5 5 m ,在延长的距离内存在的物体就将被撞上,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使本应可以避免的交通事故无法避免。 第二,降低了行驶稳定性。超速行驶,增大了汽车转向行驶的离心力, 降低了汽车横向稳定性。一方面超速行驶引起离心力过大,导致汽车易侧翻。 离心力和车速的平方成正比。与转弯半径成反比,因此,影响离心力的主要 因素是车速与转弯半径。车速增加,汽车转弯时产生的离心力使汽车所受的 横向力加大,可能超过汽车的横向稳定力矩,导致汽车侧向翻车。另方面, 超速行驶引起离心力过大,易导致汽车横向滑移。当离心力大于汽车轮胎与 路面之向的侧向附着力,就会引起汽车的侧向滑移,导致滑移出路外或与行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1 页 驶于对向车行道上的车辆相撞,引发交通事故。遇阴雨潮湿的天气,车辆与 路面的侧向摩擦力将急剧减小,侧滑倾向更严重。根据汽车理论知识易知: 汽车在高速下紧急制动极易产生侧滑和急剧回转运动,制动方向稳定性较低。 加大了车身顶部和底部的气流速度差。在这一速度差的作用下,使车身产生 向上的升力,这种升力与飞机从跑道上起飞时受到向上的升力相似,削弱了 汽车轮胎与路面的附着能力,降低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造 成车辆行驶中的“方向发漂”现剡”l 。 第三,降低了机动车安全通过积水路面的能力。车辆通过积水路面时, 由于水的粘滞性和惯性,轮胎与积水层路面的前部接触区中产生动压力该 动压力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动压力使胎面与地面分开,随着车速的增加, 动压力增大,达到某一值时,轮胎与路面完全失去接触,产生滑水现象。产 生滑水现象时,汽车轮胎与路面的附着力极低,严重影响汽车的制动效能、 制动方向稳定性和操纵稳定性等行驶安全性。 第四,轮胎磨损加剧,易爆胎。车辆速度越高,越易出现驻波现象。所 谓轮胎驻波现象是指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超过某一临界车速时,轮胎周缘不再 呈圆形而呈明显的波浪状。【3 6 】出现驻波后,不但滚动阻力增加,而且轮胎温 度很快增加到lo o o 以上,胎面与轮胎帘布层脱落,很快就出现爆胎,这是 非常危险的。汽车高速行驶时,一方面轮胎滚动的速度提高,摩擦加剧,使 轮胎温度升高:另一方面,轮胎变形频率加快,变形能量增加,变形能量最 终转化为热能,使轮胎温度升高,橡胶易老化。在高温下,轮胎气压随之升 高,再加上轮胎自身的结构特性,使轮胎的侧偏和振动加剧,这也易导致爆 胎,并使汽车的操纵稳定性降低。p 4 】 第五,使事故的损害后果更严重。在车辆发生撞击的过程中,车速、车 辆总质量、撞击时间是影响撞击后果的主要因素。平均撞击力与撞击前的速 度成正比,车速增加一倍,撞击力也增加一倍,产生的撞击后果也更严重, 导致很多本不应该残疾或死亡的交通事故受害者残疾或死亡。 第六,干扰了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增加了本车的危险性。大多数机动 车驾驶人是按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速行驶,超速车辆在行驶过程 中将会频繁超车和加速跟车。由于加速跟车的车距较近,驾驶人视线必然受 阻,因而对前方道路情况和行车状况观察不清判断不准,盲目性加大;同 时加速跟车也使反应时间缩短了,遇到情况时必需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做出正 确的反应。运动生理学理论表明,驾驶人的反应时间是由感觉、思考、判断、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2 页 行动四部份时间的总和构成,其中当脚从加速踏板移到制动踏板以及踩下制 动踏板到产生制动作用所占据的时间最长。因此,加速跟车,容易发生追尾 碰撞,大大增加了纵向冲突的可能性。加速超车比加速跟车更加危险,因为 频繁超车必然使车辆过多地占据中线行驶或逆向行驶,因而发生正面碰擦和 撞车的危险性增大。 第七,降低了汽车的使用寿命。汽车超速通过凹凸路面,会造成操纵失 控和轮胎、钢板弹簧的损坏。当汽车超速通过凸形路面时,汽车会出现一种 方向向上的垂直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与汽车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二力相抵 消,使地面对轮胎的垂直反作用力趋近于零,汽车转向操纵失控,极易冲向 道路的一侧或横向倾翻。【4 ”当汽车超速通过凹形路面时,产生的垂直向下的 离心力和汽车重力方向一致,二力合一,加重轮胎和钢板弹簧的载荷,造成 轮胎和钢板弹簧损坏,甚至对整体车身、底盘、大梁等造成损坏。超速行驶 使一些在低速行驶条件下难以发现的车辆故障隐患予以体现,例如制动跑偏、 前轮振摆、车身发抖等,从而破坏了车辆的安全行驶。超速行驶还会加剧车 辆构成系统的损坏,大大缩短了车辆和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增加维修、保养 成本,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经济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3 2 3 对道路交通环境的危害 机动车超速行驶对道路交通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导致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下降。由于超速行驶导致事故发生可 能性大大增加。严重影响机动车驾驶人的判断、处理能力,机动车的行驶安 全性下降,因此,机动车超速行驶引起整个交通运输的安全性降低。 一易引起其他机动车驾驶人效仿,降低机动车驾驶人的守法意识。由于 警力有限,交通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依靠参与者的自觉遵守。在没有交通监 控设施与交警在现场的情况,一个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超速行驶,极易引起其 他机动车驾驶人效仿,长期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降低机动车驾驶人的 守法意识,恶化交通环境。 增加交通民警的工作量,导致管理成本大大上升。现在,全国交通管 理机关执法的个重要内容是对机动车超速行驶的违法行为的查处,为此, 投入了大量的警力,在公路沿线设置了许多的检查站与行驶速度检测设施, 导致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3 页 第四章机动车的许可行驶速度 4 1 限速标志标线设定的许可行驶速度 限速标志是交通标志中禁令标志的一种,是指在道路上设置的对车辆行 驶速度提出限制要求的标示。限速标志分为高速限速标志和低速限速标志。 高速限速标志表示该标志前方至解除限速标志路段内的行驶速度不得超 过标志所示数值,该数值即是该路段内机动车允许行驶的最高时速。一般限 速标志设在需要限速路段的起点,在限速路段的终点设解除限速标志。限速 标志和解除限速标志如图4 1 和图4 2 。高速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并不 是车辆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该速度行驶,只有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前提下, 机动车才可以按许可的最高时速行驶,并且不得超过这个时速。 低速限速标志表示前方道路上的车辆通行速度一般不得低于该标志所示 数值,目前低速限速标志仅在高速公路、快速路上使用,低速限速标志如图 4 3 所示。 道路上的限速方式除设限速标志外,还有在路面上设限速标线的方式。 限速标志用于整个路段上,所有车行道上行驶的车辆均应遵守限速标志的限 定。限速标线用于车行道,限定不同车行道上行驶车辆的最高速度或最低速 度。车行道最高速度标线是用于分道行驶的道路一般设在收费站前面道路 入口的各个车行道上,分别用来表示在该车行道上行驶时的最高行驶速度, 如图4 4 所示。该限速标线的含义是在最右侧车行道上行驶车辆的最高速度 不得高于4 0 k m h ,在中间车行道上行驶车辆的最高速度不得高于5 0 k m h ,在 紧靠中心线车行道上行驶车辆的最高速度不得高于9 0 k m h 。限速标线是用于 指导驾驶人根据所驾驶车辆的速度安全性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车行道行驶, 是一般性设定,路段限速标志的控制等级应优先于车行道速度标线。即如果 驾驶人在设有限速标线的道路上行驶的过程中,遇到路段限速标志( 图4 1 ) , 所有车行道上行驶的车辆都不得超过路段限速标志限定的速度( 4 0 k 【i l h ) ,而 不能以入口处车行道速度标线的限定为依据来控制行车速度。 图4 1 限速标志 图4 - 2 解除限速标志图4 3 最低限速标志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4 页 黼黼 图4 _ 4 车行道最高速度标线 4 2 交通法律法规设定的许可行驶速度 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为每小时3 0 公里, 公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为每小时4 0 公里。由于在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机动 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在道路右边通行,行人在道路两边行走。相对 行驶方向的交通流没有被分隔,同方向行驶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在同 一通行空间内通行,没有采用物体分离的方法将其分隔,相互干扰较大,为 了保证整个道路上的交通安全,规定了在该种道路上通行的强者一机动车以 较低速度行驶。 同方向只有l 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为每小时5 0 公里,公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为每小时7 0 公里。同方向只有一条机动车的划 有中心线道路,虽然采用道路交通标线的方式分隔了对向行驶的交通流,车 辆正常行驶应当遵守右侧通行原则。但这种道路上需借对向车行道超车、调 头,即存在较频繁的占用对向车道的交通状况。同时,同方向行驶的机动车、 非机动车、行人也没有被分隔,因此,在该类道路上通行的机动车最高速度 不能过高,机动车应当以较低的速度行驶。 在其他普通道路上通行应时当保持安全车速。在设有中心线的同方向有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其行驶的最高速度在道路交通安全 法实施条例中没有具体的限制性规定。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机动车在该类道 路上应当在保持安全的前提下行驶。这里需注意的是在该道路上行驶保持安 全车速的前提是没有限速标志或限速标线,否则应当按照限速标志或限速标 线的限定来确定最高行驶速度。 4 3 在恶劣气候条件或复杂交通情况下的许可速度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夜间行驶或者在容易发生危险 的路段行驶,以及遇有沙尘、冰雹、雨、雪、雾、结冰等气象条件时,应当 降低行驶速度。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六条对此作了具体规定: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5 页 机动车行驶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3 0 公里, 其中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 5 公里。 一是进出非机动车道。通过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的; 二是掉头、转弯、下陡坡时: 三是遇雾、雨、雪、沙尘、冰雹,能见度在5 0 米以内时; 四是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时: 五是牵引发生故障的机动车 4 4 高速公路上的许可速度 4 4 1 高速公路限速的原因分析 高速公路进行速度限定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限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速度有利于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 发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不 断增加,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其中最主要原因是超速行 驶。机动车行驶速度较快,容易造成机动车轮胎爆胎,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二是高速公路无法保证机动车以过高速度行驶的通行安全。虽然高速公 路实行全封闭,法律规定非机动车、行人和低速车辆不能上高速公路行驶, 但是高速公路上仍然有不少的行人、甚至非机动车和低速车辆在行驶,这些 交通参与者的存在对高速公路上的机动车行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即使没有 非机动车、行人的干扰,由于高速公路的车行道数量较少,速度性能、安全 性能相差很大的机动车在同一车行道上行驶,相互之间干扰也很大。增加了 机动车驾驶人的变更车道、超车等操作的频率,也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机动车驾驶人的驾驶技术、道路路面质量、道路宽度、道路线型等也无 法保证机动车以过高的速度安全行驶。 三是对高速公路限定行驶速度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惯例,我国也不例 外。虽然近几年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至2 0 0 4 年底,我国高 速公路总的通车里程已达3 4 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但是高速公路在我国使用 的时间不长。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等交通参与者对高速公路的交通特性还不 是很了解,相当多的驾驶人还没有高速公路的驾驶经验,行人对高速公路的 交通危险性还认识不够,再加上修建的行人、非机动车横过高速公路的设施 还不完善、不科学,因此,行人、非机动车对高速公路的影响还将会存在。 因此,我国高速公路通行速度还必须进行限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6 页 4 4 2 高速公路许可行驶速度的标准 高速公路许可行驶速度标准的设定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通过车行道 速度标志、标线来限定最低行驶速度或最高行驶速度;二是在安全法律法规 中规定了机动车在车行道上行驶的最高行驶速度。 通过车行道速度标志、标线来限定最低行驶速度。通过收费站进入高速 公路行车道以后,有的高速公路在各条车行道上用交通标线或交通标志标明 了该车行道上车辆行驶的最低速度,以供机动车驾驶人选择车行道通行。根 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同方向有2 条机车道的,左侧车道的 最低车速为每小时1 0 0 公里:同方向有3 条以上车道的,最左侧车道的最低车 速为每小时1 1 0 公里,中间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小时9 0 公里。另外,高速公路 路段中也设置低速限速标志,机动车驾驶人不能以低于该标志标明的速度行 驶。如低速限速标志6 0 表示最低行驶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 0 公里。 不论在哪个车行道上行驶,均不能超过交通安全法规定的最高行驶速度 的限制。最高行驶速度的设定有三种情况: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了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通行时不得超过每小 时1 2 0 公里,即所有的机动车,不论在哪种高速公路上和在哪个车行道上行驶 均不得超过每小时1 2 0 公里。 根据路段具体情况不同,在路段上设置了相应的最高行驶速度标志,机 动车在该路段行驶时不得超过该限速标志标明的速度。 根据车辆的安全技术性能、速度性能的不同规定了相应的最高行驶速 度。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型载客汽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 2 0 公里,其他 机动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 0 0 公里,摩托车不得超过每小时8 0 公里。 4 5 我国机动车限速标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机动车行驶速度限定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 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各种道路上的不同车辆规定了相应的 行驶速度标准:二是省级立法机构制定的地方法规对全国性法律没有规范到 的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规定了具体的机动车行驶速度标准。这种法律法规的规 定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是目前我国的机动车行驶速度限定标准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真正做 到将速度、效益、安全很好地结合起来。道路交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在保障 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道路交通系统的高速、高效。这里的关键问题之一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7 页 就是如何确定行驶速度的限定标准,才能确保安全,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系统 的速度功能。我国机动车安全行驶速度的法律规定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设定的行驶速度的限定标准不完善。行驶速度限定标准不完善主要 是在普通公路限速标准的设定上,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没有规定机动车在等级较高的普通公路上行驶的限速标准。道路交通 安全法律法规只规定了没有中心线和同方向只有一条机动车道的普通公路和 恶劣气候、复杂交通状况下的最高行驶速度。其余的普通公路上行驶速度的 限定标准主要是由交通标志标线来设定。没有规定机动车在同方向有两条或 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普通公路行驶的限速标准。这将导致机动车驾驶人在该 种道路驾驶车辆没有具体标准控制行驶速度。在没有具体限速标准的情况下, 驾驶人习惯性地会将车辆的速度性能发挥到极限,超速行驶,给交通安全埋 下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导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定该种道路上超速行 驶的违法行为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限速标志标线设置不完善。在道路上设置限速标志标线是对 道路安全法律法规的限速规定的必要补充。 二是设定的行驶速度限速标准缺乏科学性。设定科学合理行驶速度限定 标准是机动车驾驶入遵守行驶速度限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首先普通公路上对所有车辆设定相同的限速标准与车辆的速度性能、 安全性能不相适应。车辆种类不同,车辆的速度性能、安全性能差别很大。 因此,应按不同的道路等级和不同的速度性能的车辆分别设定相应的限速标 准。 其次设定的行驶速度限定标准不符合我国道路交通流的实际情况。根 据交通工程学的理论,设定行速度限定标准应当进行交通流量的调查,取8 5 位车速值作为行驶速度限定的标准值。我国目前高速公路上统一设定最高行 驶速度限定标准不超过1 2 0 k m h 。而实际上在单向有三条或三条以上的高速公 路上紧靠中央分隔带的车道上车辆的实际行驶速度都超过1 2 0 k m h 。笔者认 为,我国高速公路最高行驶速度限定标准不应当不分高速公路本身的实际情 况统一设定最高限速标准。而应当根据高速公路具体情况,规定不同车辆行 驶的车道及该车道上允许的最高行驶速度。 再次我国限速标志标线的设置也缺乏科学性。突出表现绝大多数都只 在需要限速路段的起点设限速标志标线,而没有在需要限速路段的终点设置 解除限速标志标线,这就导致驾驶人无法准确理解限速标志标线的限速范围。 一三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行驶速度的限定存在交叉重复、界限不清、用 语不够准确等情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8 页 第五章行驶速度的鉴定与超速行驶的认定 5 1 行驶速度的鉴定方法 机动车行驶速度鉴定是判断机动车是否存在超速行驶违法行为的关键环 节,对打击处理机动车超速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 机动车行驶速度的鉴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利用雷达测速枪或雷达测速仪测定车辆的行驶速度。该方法主要用于 交通执法现场或交通监控系统中,特点是投资较大,准确性较高,过程简单, 快速,可实现对车流的行驶速度的测定,但需要专门的警力测定测定点相 对固定。 - 利用机动车行驶记录仪测量、记录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该方法 是可以对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各时刻的行驶速度都作记录,快速,准确性高, 有记忆存储功能,超速报警功能,便于查询,有利于随时调节车辆行驶速度, 将车辆行驶速度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但会增加车辆的使用成本,测量设旌固 定在车辆上,测量对象单一,一套行驶记录仪只能测定一辆机动车的行驶速 度。 _ 在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中利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轮胎印痕、撞击痕迹 等推算车辆的行驶速度。该方法只适用于已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并在交通 事故现场留有足够的痕迹,才能进行推算。准确性较低,受环境影响较大。 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具备专门知识的专门人才进行测定,测定时间较长, 过程较复杂,但能够针对所有交通事故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鉴定适用范围 较广。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行驶速度的鉴定通常结合上述二种或三种方法进 行综合鉴定。第一、二种方法对速度的鉴定过程较简单,主要由测定设施本 身的可靠性、准确性等性能决定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只对在交通事故处理中 经常使用的第三种行驶速度鉴定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5 2 以制动拖印推算行驶速度 机动车驾驶人在驾车过程中遇到突发交通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采取 紧急制动措施,而在事故现场遗留下制动拖印。拖印距离是制动过程中的持 续制动时间内车辆所驶过的距离,所以拖印距离又叫持续制动距离。假定车 辆在持续制动过程中停下来,车辆的动能消耗于制动过程中,持续制动距离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9 页 与车辆行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通过现场勘测的制动拖印,如果制动所做 的功是作用在全部车轮上,附着重量被充分利用时,就可推算车辆出现制动 拖印时的初速度。 汽车制动时,轮胎在地面上留下制动拖印,假定汽车的动能全部消耗于 轮胎对地面的摩擦做功,附着重量被充分利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汽车制 动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恒等于汽车制动减速过程中所消耗的动能即: 0 5 ,2 2 = f 只 ( 5 1 ) 式中:m 一汽车质量。k g ; 一汽车出现拖印时的初速度( m s ) ; f 汽车制动时的摩擦阻力,f = m g ( & f ) : 一道路的附着系数,卜坡度系数,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g 一重力加速度,取9 8 0 i i l s 2 ; s ,汽车制动时的拖印距离m 。 将f = 懈( & 士j ) 代入上式得: 驴赫 ( 5 _ 2 ) 即: = 2 9 ( & f ) s 3 ( 5 3 ) 若制动不是作用在全部车轮上,则各种制动方式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