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离大学硕j :学位沦文熵要 11111jlllll i i i,一i i i i i i i , w 皇皇簟 徘徊在新与旧之间 论鲁迅诗歌的文体选择及文学史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一宁 指导教师蒋登科教授 摘要 鲁迅的诗歌虽然无法与他的小说、杂文相提并论,但因其诗论言语的扑朔迷 离和诗歌创作态度的犹疑,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 鲁迅整个诗作可以粗分为旧体诗和新诗,诗歌形式呈现出由1 日体到新体、又 由新体到旧体的转变。由旧到新的转变显示出诗人视角的开拓,写作手法的更新 以及风格变化的轨迹。由新到旧的转型,并不是回溯到古代乃至近代旧体诗,而 是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现代特征。鲁迅的这两次转型勾勒出旧体诗与新诗间不断发 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时代和教育的作用,使得鲁迅一生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变换。此外,启蒙工具 的试验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鲁迅放弃旧体诗写新诗和中断新诗写旧体诗的 原因。鲁迅对新诗的批评,为中图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鲁迅旧体诗的定 位,为旧体诗入史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现代文学史上,一批受过传统教育 的现代知识分子都在创作上出现过“徘徊”的现象。这种“徘徊”现象,理应进 入现代诗学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鲁迅旧体诗新诗徘徊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ii i !i i 皇曼量曼鼍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曼曼鼍寰曼皇曼曼曼鼍曼皇皇皇曼曼! 曼曼 h o v e r i n gb e t w e e nm o d e r na n dc l a s s i c a l o nt h es t y l eo fl u x u n sp o e t r ya n di t sv a l u ei n 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m a j o r i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l i u y i n i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j i a n gd e n g k e a b s t r a c t l ux u n sp o e t r y ,n o v e l sa n de s s a y sa r en o ti nt h es a m eb r e a t h h i sc o m p l i c a t e d p o e t i ct h e o r ya n dt h eh e s i t a n tc r e a t i n ga t t i t u d es h o wu n i q u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l ux u n sp o e t r yc a l lb e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a n dm o d e mp o e t r y l u x u n sp o e t r yf o r me m e r g e df r o mo l dt on e w , a n dt h e nc h a n g e df r o mn e wt oo l d t h e e a r l i e rc h a n g es h o w s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u p d a t eo fa r t i s t i c e x p r e s s i o n m e a n sa n d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s t y l e t h el a t e rc h a n g ei sn o tg ob a c kt ot h ea n c i e n to r m o d e m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 ,b u ts h o w st h em o d e mc h a r a c t e r sm o r ec l e a r l y t h e s et w o t r a n s i t i o n o u t l i n e t h e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 s p i r a lt r a n s c e n db e t w e e n c l a s s i c a la n dm o d e mp o e t r y l ux u n sr o l ec h a n g e dc o n s t a n t l yb e c a u s eo ft h ee f f e c to fa g ea n de d u c a t i o n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et e s to f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t o o l sa n da w a k e n i n go f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m a d el ux u n sp o e t r yf o r mc h a n g et w i c e l ux u n sc r i t i c i s mt om o d e mp o e t r y p r o v i d e dan e ww a yo ft h i n k i n g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t h e p o s i t i o no fl ux u n s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p r o v i d e dau s e f u li n s i g h tt ot h ec l a s s i c a l p o e t r y sd e s t i n y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i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s o m em o d e m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w h o r e c e i v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s h o w e d h o v e d n g ”p h e n o m e n o ni np o e t r yc r e a t i n gc a r e e r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s h o u l db e r e s e a r c h e di nt h em o d e mp o e t i cf i e l d 。 k u yw o r d s , l ux u ae l a s s i e a lp o e t r ym o d e 阳l m e t r yh o v e r 独创性声明 二途鱼迅遮亟的塞佳选搔盈塞堂史俭值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 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 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劾乡 签字目期: ,由嫜 | 仁茂i o 琶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象1 3 乡导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弘! jj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弘。弓年彭月fq 日 签字日期: 茂c f 日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i i mmini。 引富 在中国近代诗歌发展史上,鲁迅的地位和作用不像他在小说、杂文等领域那 样举足轻重,不容忽视,但也绝不是毫无声息。“在鲁迅的作品中,诗歌如同一 根坚韧而纤细的丝线,同其他更加耀眼和坚固的小说和杂文粗线交织在一起,贯 穿着整个的创作过程:从早年在南京和日本就读时起,到上海的最后一个冬天。 1 1 3 4 3 鲁迅的诗歌创作伴随着他的一生,留下来诗作大约有8 0 多首。从诗歌形式 上看,鲁迅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由旧体诗到新诗再到旧体诗的循环状态。如果把鲁 迅的一生分为少年、青年和中老年三个时期的话,那么少年期的鲁迅带着对未来 和人生的希望,用旧体诗追怀抒情;青年期的鲁迅吹起自由和解放的号角,用新 诗震慑人心;中老年期的鲁迅则带着不肯放弃希望的失望之情,用旧体诗传达生 命的信息。鲁迅早年的旧体诗明显透露出古典文化的浸润和古文功底的深厚。他 此期诗作,“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他早年生活、思想一页最真实的资料,同时也给 我们留下一页不可忽视的最初文学活动的生动记录。 口1 从鲁迅早年的旧体诗创 作来看,无疑他是能驾驭旧体诗写作的。然而“五四”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他 放弃了把玩熟练的旧体诗创作,转而进行新诗的创作实验。经历过数年的新诗实 验至五四风潮逐渐褪后的2 0 世纪3 0 年代,鲁迅又选取了早年就熟练的旧体进行 创作。 从整个创作生涯来看,他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两次转折,一次是从旧体诗到新 诗的转变,再一次是从新诗到旧体诗的回溯。为何鲁迅诗歌创作会出现这种“徘 徊”现象? 从旧体诗到新诗的转折是容易理解的,时代风气使然。从新诗又到旧 体诗的转变是存在诸多疑问的。鲁迅中断新诗创作,是如锡金所说的新诗这条路 “没有成功”嘲而做出的后退性选择吗? 是传统文化的浸润使他摆脱不了对旧形 式的迷恋,还是早期白话新诗自身存在问题? 鲁迅晚年用旧形式写出来的诗歌与 传统意义上的旧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鲁迅自己所提倡的“以旧纳新 的努力 可行吗? 这种先写旧体诗,后提倡并创作新诗,接着又重拾旧体诗的“徘徊”现 象并非只出现在鲁迅一个人身上,一批优秀的诗人,胡适、俞平伯、沈尹默等入 都有这种情形。周作人也曾谈到这种文学现象,遗憾的是没更进二步的论述。 旧体诗和新诗创作“徘徊”的背后,其实隐含了很多关于诗歌建设方面敏感复杂 的问题,如新诗与传统诗歌遗产的关系,如何看待新诗人写旧体诗的问题,旧体 嗍作人礁;( 扬碰集 序) 中抛到“尹默觉衡新兴的u 晷与散文格i 胃1 4 q e 舱聚街地1 i 人的情调结合于 足转方向趋运用义葺” 西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引言 篡i i i i 曼曼皇曼曼鼍曼詈皇皇鼍曼曼舅皇 诗入现代诗歌史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鲁迅的诗歌创作为研 究重点,关注所谓的“勒马回缰作旧诗”的徘徊现象。 虽然鲁迅诗歌研究起步很早,早在2 0 世纪2 0 年代就引起关注,但由于时 代的限制,鲁迅作品的解读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披上神圣的外衣。他的诗歌一方 面被“过度诠释”( o v e r - r e a d i n g ) ,一方面又存下诸多空白。“鲁迅形象是被中国 政治革命领袖作为这个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或文化的权威而建立起来的,从基本的 方面说,那以后鲁迅研究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完善和丰富这一新文化权威的 形象 ,n 1 虽然绝大部分著者都能本着细致认真的态度进行鲁迅研究,但也有鱼 目混珠的情况出现。如鲁歌的杨开慧同志的就义和鲁迅的几首诗等文章几乎 是为了迎合政治当局而曲解鲁迅诗歌,所幸的是这类文章在之后的8 0 年代就逐 渐消失。 鲁迅研究在5 0 年代以后长期处于炙热的状态,响应了中国政府提出的“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他的诗歌自题小像、自嘲、湘灵歌等 曾引发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文艺论争,刊登在读点鲁迅丛刊( 1 m 3 辑) 等资料 中。1 9 7 6 年南京大学学报也刊出了鲁迅研究专刊。就诗歌方面来说,常明的( 自 题小像) 的写作年代问题,通过细致分析发出不同于许寿裳、周振甫等鲁迅研 究专家的看法,引起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关于鲁迅诗歌注释方面的专著在短短的 4 0 - 8 0 年代就出版了近二十本。比较早的或比较影响比较大的有:司空无忌的鲁 迅1 日诗新诠、郑子瑜的鲁迅诗话、张向天的鲁迅旧诗笺注、周振甫的鲁 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景周的鲁迅诗歌解析、王尔龄的读 鲁迅旧诗小札、张恩和的鲁迅旧诗集解、吴奔星鲁迅旧诗新探、曹礼吾 的鲁迅旧体诗臆说、张紫晨的鲁迅诗解、郑心伶鲁迅诗浅析。“对于鲁 迅旧诗的研究,它的重要任务应该不但在于语言文字与典故的注释,更主要的, 却在于意义的探索与诠释。一踊1 鲁迅诗歌研究虽然出现不可回避的与政治意识形态相交杂的趋向,但优秀的 学者仍能超越历史局限给鲁迅诗歌研究增添奇光异彩。曹礼吾的研究是站在客观 的立场上,以更专业的学术眼光著书。他的鲁迅旧体诗臆说不仅注释详尽, 而且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许寿裳的研究是建立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的。他能通 过鲁迅的同常行为和言说对其诗歌进行最接近研究对象的揣寻。他的专著我所 认识的鲁迅多次提到鲁迅的诗歌,在认同鲁迅诗歌深受屈原等人影响的同时, 透析出鲁迅诗歌“貌虽近乎游戏,而中间实含无限嗟叹! ”阳1 的独特性。锡金的 闻一多的诗f l j 一“六拔观摩傍几爽。吟成鸠舌赞猜疑孵贤凌破三千纸。勃屿l 刨缩做i l 诗。” 孙伏岗z 京副一脚年t 京撇t 9 2 5 年1 2 月51 l 蕊跃虹。介绍中华第一诗人狂飙月刊1 9 2 6 年ll 期,他们都鞍早的研究j ,鲁迅的诗歌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 l , l iii 鼍曼鼍皇曼阜舅曼曼皇 研究更加具体化、细致化。鲁迅试验新诗时的艰难和对旧形式的改造性利用在锡 金的文章中也屡次涉及:“那时的每一个诗人,都还必须是自己的体式的创造者, 自己用着这样的体式,不一定是恰恰得心应手的,终在不断的试用下发生以后的 许多改变。 盯3 比较早的关注到鲁迅新诗的有魏薇、汪玉芩和方敬。其中方敬先 生的论文鲁迅先生的新诗强调鲁迅新诗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鲁 迅定位在“新诗的开拓者之一”的地位上。对鲁迅倡导新诗而诗作少,避讳谈论 且“不喜欢旧体诗而诗作丰富这个奇怪现象,除了锡金关注之外,钱璎之、钱 理群等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钱琢之的论文鲁迅诗歌理论初探已经发现了鲁 迅提倡新诗,新诗写的少;不提倡旧体诗,旧体诗却写的多这种理论与创作出现 分离的倾向。现象和问题是存在的,想给它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却是困难和复杂的。 钱理群的论文论现代新诗与现代旧体诗的关系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以一 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鲁迅的诗歌。近年来,秦弓的论文五四”时期文坛上的 新与旧、马大勇的论文论现代旧体诗词不可不入史更是激起了对现代人所 写的旧体诗词的重新定义。总之,这些研究成果,给后来者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富 有启发性的学术资源。 本文选取“徘徊”作为关注的对象,对鲁迅诗歌进行整体的历时性打量;以 文本细读的方法和循环上升的视角,审视鲁迅诗歌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旧体诗的 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对“徘徊现象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旧体诗和新诗各自的文学 史定位来探寻鲁迅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西南入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鲁迅i 辱作的历时性市视 曼曼皇曼皇皇曼寰皇曼曼i i i i ii li l , i i i i i i i i- 蔓曼曼曼曼暑孽 第一章鲁迅诗作的历时性审视 鲁迅的诗作既有旧体诗,又有新诗。在旧体诗的领域里,他创造了“中国旧 体诗的最后奇葩唧,在新诗的范围里,他“全然摆脱了旧镣铐,”另上了欧 化一路。跏时代的发展,使新诗逐渐占领旧体诗的领地,然而鲁迅并不是一味 地抛弃惯用的旧体诗,不回头地迸行新诗创作。他曾经中断过旧体诗的写作,全 力试验新诗,又中断过新诗写作,重拾旧体诗。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五四一 代新人,他在诗歌形式的试验中一直辗转子新与旧的夹缝。从时闻上看,鲁迅的 诗作出现了两次转型:一次是在“五四 风潮兴起的1 9 1 8 年,由旧体诗写作转 向新诗写作8 再一次是在“五四 运动落潮的二三十年代。由新诗写作转向旧体 诗写作。从形式上说,鲁迅诗歌确实存在“勒马回缰做旧诗 的现象,然而诗体 形式的新旧并不能代表思想内容的新旧和艺术价值高低。“诗之新旧本来就是一 个相对的概念:每个时代的诗,相对于前一个时代是新,相对于后一个时代就为 i e l ”,n 町况且旧形式可以容纳新内容,新形式所体现的也可能是旧思想。也可以 这样说,虽然鲁迅诗歌在形式上表现出一种徘徊甚至回溯现象,但这种徘徊或回 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来看并不是回溯至原点,它在总体上勾勒出一种 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第一节由旧到新:鲁迅诗歌的第一次转型 鲁迅早年的诗作都是旧体诗。接受了传统文化熏陶下鲁迅,用旧体诗表情达 意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时代车轮的飞速旋转和寻求别样生活的企图,使得鲁迅 对外来文化采取拥抱而非排斥的态度,这就为新旧转变提供了可能。“自民国六 年胡适之,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的主张,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 语的文字活的文学以来,其中的诗体最得了一次剧烈的大解放 。n 鲁迅 在文学革命的感召下,也义无反顾地抛弃了旧体诗从事白话新诗写作,从形式上 实践了由旧到新的转变。这种文学观念转变所带来的形式革新,无疑是可圈可点 的进步。 一、创作视角的开拓:从个体到群体 从目前收录最早的作于1 9 0 0 年的别诸弟到新诗初创之前,鲁迅早年的 旧体诗写作持续了十多年,这十几年的外部创作环境是中国被迫接受外来文化影 响并酝酿巨变的时期。鲁迅较早诗作如别诸弟、惜花四律等旧体诗大多是 表达鲁迅心中真实情感之作或袒露对现实人生的态度,或表达对理想的希望。 此时的鲁迅并没有摆脱传统文人特有的心境和写作套路。他的诗或表兄弟情谊, 或祭神咏物,或以物喻人或以自比。都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情趣或高尚的情操,甚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鲁迅诗作的历时性审视 ! _ 一一 i i i i 皇皇皇曼鼍皇鼍曼詈巴舅曼曼量曼巴曼寰曼曼蔓! 曼曼曼阜皇曼曼! 曼! 皇皇量蔓 至也流露出些许归隐之心。如别诸弟三首( 庚予二月) 中的一首: 遢褰耒久又禹黎。 夫遭万株杨柳树, 目暮新愁分外加。 望中都化断肠花。 诗人的“愁”来自不忍离别,来自予不愿抛弃年迈的寡母和幼小的弟弟独自去异 地求学。此时时刻,对故乡,对家人的眷念占据着诗人整个的精神世界。这里没 有愚昧的急待唤醒和启蒙的民众,也没有黑暗如同鬼魅的现实世界,只有鲁迅自 我的情感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发现鲁迅生命中最为最真实一面,即作 为一个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由于时代的限制和所受封建文化的影响,他当时毕 竟还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他所处时代的关系。馏1 在早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鲁 迅沉迷在自我的情感领域里,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自我。 日本留学的经历,弱国子民的异乡体验,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及改造社会的热 情,使得鲁迅开始走出个人的狭小圈子,放眼社会。写于东京的旧体诗自题小 像,满怀激情,最能体现诗人社会视野的开拓。 趸参竞钟逸种爰,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莶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虽然在写作这首诗时,鲁迅已经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但在这首诗里鲁迅仍然是 以个体自我为基点,抒发对自我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期待及失落。关于“灵台” “神矢”的解释曾引起激烈的争论,目前难以达成共识。不过肯定的是,多舛的 命运使鲁迅逃离家园,踏上异国他乡,这完全是个人的境遇。祖国衰落,子民备 受欺凌,理想碰壁等情感体验也外来于鲁迅的个人经历,内发于他的个人心理。 为国为民奉献毕生的誓言和诗句,虽然具有强烈的鼓动性,但仍是个人情感的真 实表达。诗句中的两个“我”自表达了鲁迅情感的凝聚点是个体自我。总的说来, 此时的鲁迅,尚未关注到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国家里普通民众的悲苦命运,也没有 激励他人和自己承担救国救民的任务,他仍然期望自己是个“振臂一呼,应者云 集”的个人主义英雄。 “诗人究竟不是一株草,还是社会取的一个人”。硼娜民族的危难,囡势的 衰微,对社会进一步深刻体认,使鲁迅逐步走出个入主义的象牙塔,从关注个入 加入到关注现实社会的行列中去。由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发动的五四运动,激起 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震动,也激起了鲁迅关注社会、参与政治的激情。“正如这 ( d 鲁迅住经历过一连串的失败后作 臼序反思中说自己“决小是一个振臂一呼心者云集的英雄” 当他觉悟到自己小足英雄的之前。足仃过英雄梦的 s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鲁迅诗作的历时性审视 il i i ll i 一 ;p i 皇曼鼍曼鼍! 曼曼曼曼曼曼量皇篁曼曼曼皇曼! 曼曼曼曼皇曼舅皇曼! 曼曼皇曼皇葛皇量鼍曼蔓蔓 场运动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从一开始就知道的那样,这场文学革命本身具有这深远 的社会含义和政治含义。 n 3 1 鲁迅作为这场文学革命中的一员,以唐俟为笔名发 表的一系列新诗,更是体现了诗人社会视角的开拓和政治意识的增强。鲁迅的新 诗写作,是一种在文学革命感召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写作行为。用鲁迅自 己的话说,就是“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n 钔4 而实际 情况是为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因此与早期抒情言志的旧体诗相比,不 得不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增强了诗歌启迪民智、改造社会的内涵。 无论是爱之神还是他们的花园,展现的已经不是鲁迅个人的经历、 情感,更多的融入了同一时代众多人们共同的或相似的心声和经历。如他们的 花园l 小娃子卷螺发, 银黄面庞上还有微红, 这里的“小娃子”不仅暗指鲁迅本人,也是一批曾到西方寻求真理,意欲改变中 国现状的知识分子的诗意写照。正如“可怜的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 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去颜色州1 5 】_ 。样,这些知识分子试图用新思想改造国民性 的理想和努力,同样也曾遭受众人的异议和排斥。苍蝇的飞鸣,百合花上的蝇矢, 无疑表现出社会反对力量的纷扰。鲁迅以智者的眼光和冷静态度,用诗意的语言, 描画出各样的社会现象图。社会现状的不济,使鲁迅在诗歌中自觉为追求民主和 自由知识分子代言,意欲改变现状,唤起人民的觉醒。在文学思想发生改变的情 况下,鲁迅的诗歌创作实现了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从抒写“小我 到抒写“大 我”的转变。稍后的旧体诗写作,鲁迅继续沿着新诗所开辟的道路,把眼光放置 在现实社会中,关注群体,关注社会,关注置身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体。 二、创作手法的更新:从感伤性抒情到叙事性增强 “鲁迅先生旧诗最能代表他的思想,为人,情感,因为诗歌是言志的东西, 先生的旧诗多在有意无意之间被一种强烈的情感所驱使而写出的。所以更见真 实,动人。埔1 鲁迅写于早年尚未经过现实世界和理性精神锤炼、改造的旧体诗, 由于不需掩饰,更能真实再现他内心的世界。鲁迅早期的诗作反映了他内在的、 情绪化的情感和经历:有离别亲人,外出求学的寂寞之苦:送灶神、祭书神中所 表现的超脱之情:还有热爱花革、追求高尚人格的真性情。 鲁迅早期的诗作在以情感人、追求含蓄蕴赭的同时总暗藏一股抹不去的忧 伤。从小康之家遁入困窘之境的鲁迅,内心潜藏的那种忧伤和乞食者的心态有言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鲁迅诗作的历时性审视 难尽。“家中无长物,启独少黄羊”( 庚子送灶即事) ,虽故作笑谈,但衣食无 着的悲凉处境已然显露无遗。背井离乡寻求别样生活的他,并不是义无反顾、意 气风发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的是长久地处在思念故土和亲人的孤独凄凉中。 套用龚定庵的诗句“最是令人凄绝处 ( 别诸弟三首( 庚子二月) ) ,恰如其分7 地表现了鲁迅面临亲人相隔,柔肠寸断,难以诉说的悲凉心情。远离故乡、远离 亲人的寂寞孤苦,使鲁迅逐渐忘却故乡的封闭落后和人们的愚昧无知。虬怅然回 忆家乡乐,抱瓮何时更养花”( 别诸弟三首( 辛丑二月) ) 也表现了鲁迅对现 实生活的逃避之意和对过往生活的眷念之心。“一读他的文章,总会碰到某种影 子似的东西;如果不经意地读过去就会毫不觉察地读完。不过,一经察觉, 就会悬在心中,无法忘却。 n 刀鲁迅诗作也同他的文章一样,影子似的黑暗阴郁 和感伤情调始终弥漫其中。 虽然鲁迅早期的抒情之作甚为优秀,然而他的新诗却力避传统旧体诗以抒情 为主的特征,在追求语言变革,诗体更新的同时,将叙事性引入诗歌领域。1 9 1 8 年以后的十几年间,鲁迅进入了新诗写作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唐俟为笔名发表的 几首新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作者用诗的语言和形式达到了叙事文学的效果。 在短短的十几行白话自由体新诗中,不仅出现了完整的叙事结构,而且用对话体 试验新诗戏剧化。鲁迅的新诗桃花,实际上讲述了一个有人物、情节、时间、 场景的故事:时间是春雨过后的一个艳阳天,地点是在园中,人物是主人公“我” 及拟人化的“花,其中园中赏花,桃花争艳是一个事件,故事情节建立在此事 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叙述因素的引入,造成一种空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得作 者个人感情隐藏在故事的叙述里。“诗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双重性格:既是全然可 信的虚的事件的一个细节,又是情感方面的一个因素。 n 町这种写作方式在扩大 作者与文本的距离的同时,也使读者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诗歌的多义性和深长 的韵味就需要读者的重新创造。 鲁迅的新诗还将对话体的叙述方式引入诗歌创作。鲁迅的新诗在叙述过程中 设置了一些对话,对话也成为一种叙事手法,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者好恶。“作 为一种寻求,发问需要一种来自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的事先引导。所以,存在的 意义已经以某种方式可供我们利用。 l 9 l 爱之神中两个不同的叙述声音之间 不断的发问和对答以及“我应该爱谁”的诘难和追问,近乎作者对处在矛盾犹疑 状态中自我灵魂的拷问。对话体“不从抽象概念出发而从具体事例出发,生动鲜 明,以浅喻深,层层深入,使人不但看到思想的最后成就或结论,而且看到活的 思想的辨证发展过程”。啪1 鲁迅新诗中对话体的使用,不仅产生了一种戏剧的张 力,而且对新诗戏剧化理念的引入和实践也是有益的尝试。叙事和抒情并不是绝 然对立的,任何叙事都包含着抒情,抒情中也无法避免叙事因素的介入。“鲁迅 7 西南火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鲁迅诗作的历时性审视 i |i i i ia i 的笔是抒情的,大凡他抒情的文章特别好”,口u 鲁迅的笔也是叙述的,他引入叙 事因素的新诗写作,虽没能取得众所期待的更大成就,但仍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三、创作风格的变化:从文辞雅化到雅俗共享 鲁迅早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7 岁开蒙,1 2 岁进三味书屋,传统文化的影 响对鲁迅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颇有古典余韵的雕琢典雅、婉曲绮靡的诗风, 在鲁迅早期的旧体诗作中也有表现。诗歌“是以特别的语词样式( 诗歌本文结构) 呈现出来的言说,其内部渗透着言说者( 诗人) 的个人精神气质,同时其现实内 容与意义又彰显了言说者( 诗人) 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川矧5 诗歌语词的选用能清 晰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 鲁迅早年的旧体诗好用僻涩深奥的语词来表达个人内敛的情感。这些几乎字 字有来历,句旬有出处的诗句表明鲁迅与传统文人一样,将诗歌作为精致的艺术 品进行雕琢。如早期的代表作莲蓬人: 芰裳荇带处仙乡, 鹭影不来秋瑟瑟, 扫除腻粉呈风骨, 好向濂溪称净植, 风定犹闻碧玉香 苇花伴宿露滚滚。 褪却红衣学淡妆 莫随残叶堕寒塘 广采博引前人之语,选词用字无不精炼恰当,典雅含蓄,是传统文人追求文辞雅 化的典范之作。鲁迅化用前人的诗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荷塘里的情形用稍带古 奥的语词描述出来,使诗句具有独特内涵和韵味的同时,讲究旬的整齐,字的锤 炼,意境的典雅细腻。莲蓬人诗句中的“碧玉 来自于对富有生命力的绿色 植物荷叶的视觉感知,用此来借喻莲蓬和莲叶的壁光鲜绿,不仅生动形象,想象 力强,而且能表现出莲蓬莲叶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进而以莲蓬自比的诗人 人格的高尚。诗句中的“定”字是诗人潜心炼字的结果,用以描写荷塘景物间动 与静之间的关系:风来看莲舞,风停闻莲香。最后一句“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 残叶堕寒塘。”不仅让人联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还让人对“莲”、“寒塘 等 充满丰富意蕴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产生无尽遐想。总的来说,鲁迅早期的诗歌创 作风格的典雅化和文人化,这是与继承传统,师法前人是分不开的。 1 9 1 7 年丌始发动的新文化运动,使一批有志之士采取一种与传统旧文学决 裂的立场,去建设一种全新的文学,鲁迅也是其中的一员。在他们看来,为了建 设一种全新的文化,文学就应该走出传统少数精英文人的圈子,面向大众,承担 启蒙和救亡的重任。这种文学的功能性转变以及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使得文学 革命中领军者的诗风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鲁迅诗作的历时性审视 鲁迅的新诗从语言上看,抛弃了传统诗作语必有出处且典雅精致的风格,在 大胆选用俚俗化、口语化的词语入诗的同时,不避代词在诗中的使用。鲁迅的 人 与时、桃花等虽然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和意蕴,然而这种深厚的思想和内 涵却是用平常普通的,看似与日常语言并无本质区别的口语话语言写出来的。 “你 、“我 、“你们 、“自己 、“一人”等人称代词的使用也使新诗语言不避俚 俗,平易质朴,通俗易懂。如人与时t 一人说,将采胜过现在 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 一人说,什么? 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 我不和你说什么 诗人截取了生活中的个典型片段,以对白的体式布局,用晓畅的口语,使生活 的气息迎面扑来。诗人用三个“一人说 起首,简单质朴,却又造成一种轻松 跳跃的复沓效果。接着,三个“什么 同时出现在断断几旬诗中表达着互不相同 的含义。第一个“什么”是他人之口所说的话,第二个“什么 是指说话的内容, 第三个“什么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人争论,而是用行动来证明事实的企图。“我 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 目,都交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 的就是。将来这回事,虽然不能知道情形怎样,但有是一定会有的 。3 鲁迅 的新诗一改旧体诗的典雅、细腻,用俚俗、浅白的语词表达内涵的深厚。 “诗家语是超越日常语的日常语。诗家语产生于日常语,但是前者却抛弃了 后者的内涵而获得了另一种生命一诗的生命。 1 虽然鲁迅新诗中所使用的语言 是粗朴通俗的,但通过这些语词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却是晦涩难解的。“过去我们 总把李金发当作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象征诗人,其实鲁迅是比李金发更早的现代 象征博的尝试者。”心引枷鲁迅的新诗他并没有使用偏僻吉奥的语词和晦涩难 解的典故,然而其真正的诗意却是几代人都难以诠释的。 第二节由新到旧:鲁迅诗歌的第二次转型 鲁迅是中国新诗较早的探索者之一,但除了一首拟古的打油诗、几首民歌体 诗及而己集、彷徨的题庀外,以唐俟为笔名的白话自由体新诗的写作,在 9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鲁迅诗作的历时性审视 i i i l l i l l l i i ii i i :i i i m i,i皇i 1 9 1 9 年后就基本上终止。“五四后的十年,对鲁迅来说是动荡多难而又决定 性的十年。在这期间,诗歌寥寥无几,题材庞杂,往往只是出于小说和杂文的需 要而作。n 1 将近1 0 年的诗歌创作的沉寂和精神的彷徨酝酿着鲁迅诗歌形式转变 的契机。晚期旧体诗写作高峰的出现,显示了鲁迅对新、旧两种诗歌形式的不同 驾驭能力。“体裁中保留的陈旧成分,并不是僵死的而是永远鲜活的:换言之, 陈旧成为善于更新。 堙明旧体这种充满束缚的诗歌形式确实限制着自由表达,但 对于熟识韵律的人来说却有不可忽视的魅力精炼、含蓄、生动。经过鲁迅改 造过的旧体诗,能以固有的旧形式容纳更多的新思想、新内容。这种改造性的利 用,昭示着鲁迅不单纯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否定者,而是传统文化的爱护者、保护 者和更新者。此期的旧体诗,立足本土传统文学,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成 分,并沿着新诗开辟的道路,从扩大诗歌的表现内容等方面继续前行。 一、戏嘲的社会倾向 鲁迅晚期的旧体诗相对予早期的旧体诗来说,戏弄和嘲讽的成分明显增多, 表达理想追求的诗句多被自嘲及多首“活剥 嘲谑他人的诗句所代替。这种亦 庄亦谐的喜剧性风格不仅可以容纳讽刺幽默,再现作者的机智风趣,还可以将锋 芒毕露的社会批判暗藏在游戏的笔墨中,在追求凝练简约的同时,用戏谑的手段 将讽刺幽默与现实批判巧妙地结合。“以诗戏谑,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的时期, 直接标明为戏作的有自嘲、答客诮、报载患脑炎戏作;未标明戏 作的还有教授杂咏、题( 呐喊) 等好几首 乜 。 通过对3 0 年代鲁迅“戏作 的整理不难发现,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还有多 首从杂文中摘出以嘲弄当局和政治局势为直接目的的诗,显示了较强的现实社会 针对性。如吊大学生: 阔人已骑文化去。 文化一击不复返, 专车对对门前站, 日薄榆关何处抗, 此地宣余毒化域 古城千栽冷清清 晦气重重大学生 烟花场上没人惊 从杂文崇实中摘出,套用唐人崔颢的题黄鹤楼为题,本来剥古诗吊今人 就有一种戏耍和嘲弄的意味,鲁迅又改写、更换固有诗句字词,随之而来的对比 差异营造了一种“苦境乐写”的氛围。众所皆知,文化是不能被任何人骑走的, 鲁迅故意用“阔人”和“骑”来揭露危机关头反动派达观贵人只顾携款带物、仓 鲁迅涪后摹消富舡论文从“活刹”剑坡剁 中其体淡剑过鲁迅这类诗 1 0 西南- 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鲁迅博作的历时性审视 _i_iii l _ i i 皇潜逃的丑恶嘴脸。他将心中愤怒之情化为冷峻辛辣的讽刺,使讽刺的锋芒更逼 真的显露出来。透过冷嘲热讽所展现的不仅是诗歌创作的技巧,更是真实而深刻 的社会现实。“这类讽刺作品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取材的范围也很广,一件社会 实践,一个政治恶迹,立即被鲁迅捉入诗里,或作成杂文,末尾缀以诗歌, 杂文、诗句,互相映照,更显出它的力量。 鲁迅的这类诗歌,有着杂文一样 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论时事不留匾子,砭固弊常取类型”( 1 2 1 3 ,一针见血的戳 穿了所谓的“阔人”、“英雄”等党政军阀的伪装,使诗歌批判的深度达到与杂文 相媲美的程度 “鲁迅作为2 0 世纪中国最深刻的哲人和墩伟大的文学家m 在子他经由文 学进入了一种游戏式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状态,一种同他的 存在哲学相契合的文本创造状态和生命表达状态。 啪1 鲁迅还有些游戏之笔,并 非是直接嘲讽社会现实之作,而是通过对自我的嘲弄突显社会的黑暗无序。“他 怎样尊敬和轻视他自己,他也怎样去尊敬和轻视一切入;他怎样去爱和嘲笑自己, 他也怎样去爱和嘲笑整个社会。在每一种幽默里,都包含着笑和悲哀。 咖1 拿鲁迅的自嘲来说,“似乎是随便胡诌,其实含义还是一本正经,也足以发 人猛醒的。貌虽近乎游戏,而中间实含无限嗟叹! 口从这首诗的跋语“达 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 恤1 中不难看出,这首诗原是戏 谑调侃之作,然而鲁迅所具备的深刻洞察力又使得这首诗在谐谑自我之余也在嘲 谑当时的社会。首联“运交华盏 旬虽是对自己处处碰壁的实景的戏谑之谈,但 同时又饱含了对整个社会环境不能赋予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以自由的鄙夷和嘲弄。 处境不佳、时运不济,不仅仪是个人的境遇,在白色恐怖重压之下的3 0 年代中 国,这更是社会普遍现象。因此,鲁迅的嘲弄对象不仅是自己,还有众多圜人以 及交上倒霉运的中国。在求一笑以释怀的背后,隐藏着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伤 痛和悲哀。随后的几行诗通过调侃的语气和几个常见的典故,表现出鲁迅在并不 太平的环境中,自足自乐的行为态度和处世方式。最后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再现了鲁迅试图摆脱现实的纷繁困扰,在乱世中独善其身的 人格理想。总的来说,鲁迅晚期旧体诗中戏嘲的社会倾向,使得鲁迅摆脱了传统 旧体诗中文人雅士吟风弄月的从容消闲的雅趣,将新的社会化的题材内容和戏谑 悲愤甚至凌厉的情感,注入到旧形式之中。 二、绝望的心理倾向 青年的鲁迅无疑屉满怀理想与希望之光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壮志, 以改良社会为目的的创作宗旨,都不难在他早期的诗作或诗论中发现。然而随着 坎坷经历的增多和对社会现实的更深刻认识,纯粹的理想热情在慢慢消逝。“回 到上海之后,又被新兴的左翼青年敲打,他即使还怀有不曾改变的抱负和热情,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鲁迅诗作的历时性审视 曼曼曼皇曼曼曼鼍! 曼曼曼蔓鼍曼曼皇皇! 曼曼曼曼鼍i , _ _ i ii i i i i 曼皇蔓曼鼍皇曼曼 也已逐渐感到了身边的秋意。 3 1 当经历了数次轮番的革命,理想和希望之光随着青春的流逝逐渐消退,鲁迅 晚期的诗作更多地体现了无法找到归宿的绝望体验。由于期待的失落引发的绝望 之情一直重压着晚年鲁迅的灵魂,与早期诗作相比,明显缺乏“摩罗诗人”豪迈 气魄的晚期诗作,显示出鲁迅虚无缥缈感以及希望、失望、绝望交织的心态。“虚 无的全部根源在于自由意志,个体的全部根源也在于自由意志。因此,可以通过 放弃自由意志以致贬损自我的尊严,也可以通过高扬自由意志以提升自我的尊 严。因此,应运而生的绝望,在鲁迅而言,就是对于痛苦的大彻大悟。” c s 4 困兽似的奋斗一生,在晚年却发现这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而且在偌大的世 界都难以寻找一处容身之地,这样深刻的绝望和虚无,在鲁迅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亥年残秋偶作中集中体现出来。题目上的“残秋 二字给全诗定下了悲凉的 基调。秋风萧瑟,不仅是万物凋零之时,也是诗人触景伤情、情绪处在低落悲冷 之时。“作为一种对人生负面的体验。悲观的情调是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觉醒而 来的 ,嘶1 这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哀,最能致人于绝望的境地。颈联的“老归 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鲁迅在黑暗、冰冷之中绝望、 孤独和无家可归的情绪。鲁迅的深刻不在于对绝望的感受,而在于面对绝望的反 抗。悲凉并没有把鲁迅带入永久的黑暗绝望里,当黑暗与虚无吞噬鲁迅内心之时, 为了反抗绝望而燃起的希望使鲁迅从容拒绝绝望从而达到新的生存状态绝 望唤醒希望。“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 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汹1 尾联的“竦听荒鸡 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正是在孤独绝望到达顶端时,从绝望中开辟的一条光 明道路,给绝望以希望“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 后来的”。【3 7 l 鲁迅一方面体验到了这种绝望之情,另一方又有意识地拒绝绝望带 来的体验,用光明的尾巴照彻整个黑暗绝望的深渊。 “鲁迅先生对世界,对人类,尤其对于中国,似乎都很悲观。他在序文里、说, 药后面无端加上个花圈,不是他自己的本意。”【3 s 】同样,在亥年残秋偶 作中加上星斗若干如果不是作者原涛的本意,那么就很有可能足他逃避绝望境 地的精神安慰,用绝望中的希望来拯救痛苦的灵魂。绝望的世纪木情绪不仅能在 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中发现,同样也能在鲁迅晚期的旧体诗中窥见。许寿裳曾 对鲁迅遗留下来的最后一酋诗作过中总结性概括:“此诗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 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亦坚,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 希望焉。” 3 9 1 事实上如果为绝望寻找精神来源的话,那么鲁迅则打通了中国与 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的精神之路。因此我们不能仅从旧体诗的形式来断定鲁迅回 硝南火学硕十学1 1 ) = 论文 第一章鲁迅诗作的历时性审视 ! i i i | i i i ii i i i , i 皇曼等曼 头写旧体诗是一种无法摆脱旧传统影响的倒退倾向,相反鲁迅晚年的旧体诗甚至 比他的新诗更能彰显其现代特质。 三、新旧的张力结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文化选择一直在新、旧、中、西之间奔突,久久处 在价值困窘的矛盾状态。一方面叹服西方科学文明,感到需要学习,另一方面又 因受到列强侵略而仇外排外:一方面看到中国变成落后的弱者,另一方面又为悠 久的历史文化所陶醉。”【4 0 】这种新与旧、中与西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广泛地表现 在文化选择上,也具体体现在诗人对诗歌文体形式的选择上。鲁迅在经历过批判 传统拥抱西方文明,全力倡导新诗之后,也发现全盘西化的新诗本身所具有的缺 憾和弊瘸:“新诗直到现在,还是在交倒霉运。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 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川n 1 。新诗的不足之 处,正是旧体诗的长处之所在。旧诗词的音乐性、凝炼性能够弥补新诗过于自由、 散漫带来的非诗倾向。如果用“旧瓶装新酒 来革新旧体诗,不仅能够使旧体诗 重新焕发生命力,而且对于纠正新诗的偏向也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应该说这 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设想:既吸引了西方诗歌的新思想、新内容、新境界,以适应 表达新时代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又不改变传统诗歌的格律、韵味与风格, 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既有革新,又有保留。 【4 2 】在晚年,鲁迅中断了新诗写作, 重拾旧体诗。 l 目体诗也不一定就是古典,与新诗相比较,中国人称之为旧谤的, 是指作为过去的旧文化的表现形态的格律诗。 1 4 3 1 4 1 9 鲁迅的旧体诗只不过是套用 1 日体格律平仄的形式写出的表达他那个时代的个人的情绪的诗。形式上的旧,并 不意味着精神和内容上的趋古陈腐。在鲁迅看来,诗文写作中形式的陈旧与否并 无太大的关系,只要诗文自有文采,是从血管里涌出来的真情之作,就是好诗。 “诗歌本以抒发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 有了也即罢。”【1 4 】瑚 鲁迅晚年虽然选用旧体诗这种古老又似乎陈旧的诗歌形式进行创作,但他毕 竟曾受过新文学的启发和熏陶,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领军人,又进行过很长 一段时间的新诗写作实验,因此即使是创作1 日体诗,也与传统文人的诗作有明显 的区别。在鲁迅脑海中已经成型了的新文化、新思想,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之后 的旧体诗写作中,实现新旧的兼收融汇。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旧形式是采取, 必有所删除既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科 旧休博词柱中幽历经了上千年的发j 提,不乏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逻辑性测试题及答案
- 年产20万台套旋翼式无人机及1万台套固定翼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申报用
- 2025江苏宿迁沭阳县司法局招聘人民调解员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密卷含答案详解ab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包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b卷)
- 公共基础知识三支一扶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题型汇编附完整答案详解(全优)
- 医疗领域反腐败专项整治个人自查自纠报告(范文)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矢量分析:旋度、散度、梯度
- 2013-2022年上海市近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二记叙文篇目及考点
-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风险点清单
- -成长型思维课件
- 技术标(银行装修)
-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件
- 2020~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Ⅰ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个案护理
- 李中莹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 PMC部门运作流程对下达的生产计划任务合理性负责
- 软件系统运维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