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铁围山丛谈》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铁围山丛谈》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铁围山丛谈》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铁围山丛谈》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铁围山丛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铁围山丛谈》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檗僚为北宋奸相蔡京之j 二,最受父亲钟爱,为官不高但切近核心。在学术、 音乐等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蔡僚在政治立场上与其父基本一致。在文学艺术方面 是有一定造诣的,其观点不像在政治上那么紧随其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见解。 北宋灭亡后,蔡绦流落广西博自,追思往事,形诸笔端,而成铁困山丛谈。 丛谈所记从太祖建隆至高宗绍兴二百年间朝政大事、掌故旧闻、琐闻轶事, 共2 3 5 条。因其久处权力中心,所见所闻,颇具史料价值。故自问世以来,就得 到学界的广泛重视,褒贬不一。 铁围山丛谈自从南宋高宗绍兴术年成书以后,辗转流传到现在已历时 8 5 0 余年,文献著录及现仍存世的大约有四十余个版本,这些版本同中有异,互 有关联,因历史、文化等多种原因,形成了在书名、卷数、篇目、内容等方面的 诸多不同。 本文从研究作者生平交游和版本考订着手,对丛谈所记载的二百多条史 事进行分类考辨,指出其曲笔隐讳之处,明确其史料价值,为推进宋代史料笔记 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 版本考订能指出前人之讹误,史料考辨能明了该书之价值,应该是本文的创 新之处。 关键词:蔡僚、版本、史料价值 5 a b s t r a c t c a i t a o 蔡倏w a s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t r a i t o rc a i j i n g s 蔡京y o u n g e s t s o n ,d o t e do nh i sf a t h e rt h em o s t ,h i g ht ob u tc l o s et ot h ec o r ef o rp o w e r c a i t a oh a d c e r t a i na t t a i n m e n t si na c a d e m y , m u s i c c a i t a ow a su n a n i m o u sb a s i c a l l yw i t hh i s f a t h e ro n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a n d p o i n t t h e r ew e r ec e r t a i na t t a i n m e n t si n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h i sv i e ww a sn o tl i k ef o l l o w i n gh i sf a t h e rc l o s e l yp o l i t i c a l l y , d e m o n s t r a t e dc e r t a i n i n d e p e n d e n to p i n i o n a f t e re x t i n c t i o n ,c a i t a ow a n d e r e di nb o b a io fg u a n g x i ,r e c a l l e dt h ep a s te v e n ti n 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a l ls t y l e so fw r i t i n go rp a i n t i n go fs h a p e ,a n db e c o m e t i t t l e t a t t l eo f t h e7 i e w e ih t t l “铁鼹山丛谈ht i t t l e t a t t l e “丛谈r e c o r d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s i n c et a i z u 太祖j i a n g l o n g 建隆p e r i o dt og a o z o n g 高宗s h a o x i n g 绍兴 p e r i o d ,t h eo l dl o r e o ft h ea n e c d o t e s ,b i t so fn e w sa n e c d o t ea m o n g2 0 0y e a r s , a m o u n t st o2 3 5 b e c a u s et h ea u t h o rw a si np o w e rc e n t r eo fl o n gp l a c e ,w h a th ew a s s e e na n dh e a r d h a v em u c hv a l u eo f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s s oa s ko n e s e l ft h a tg o tt h e e x t e n s i v ea t t e n t i o n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c i r c l e s ,p a s sd i f f e r e n ti u d g e m e n t so ns i n c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i n c e ”t i t t l e t a t t l eo f t h e 露e w e ih i i i ”b e c a m et h eb o o ki n l a s ty e a r so fs h a o x i n g 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i th a v ep a s tt h r o u g hm a n yh a n d st i l ln o wa l r e a d yf o r a l m o s t8 5 0y e a r sl o n g i tr e c o r d sd o c u m e n ta n dn o tn o ws t i l li tg e n e r a t i o nw i l lb e s t o r e df o r4 0e d i t i o n t h e s ee d i t i o n sw i t hi nh a v ed i f i e r e n t ,t h e r ei sr e l a t i o ne a c ho t h e r , b e c a u s es u c hm a n yk i n d so fr e a s o n sa s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 ,e t c ,ag r e a td e a lo ft a k i n g s h a p ei ns u c ha s p e c t sa st h et i t l e ,o n ea r ec o u n t e d ,t a b l eo fc o n t e n t s ,c o n t e n ti s d i f f c r e n t f r o ms t u d ya u t h o rm a d ef r i e n d sa n de d i t i o n ,w es e ta b o u tt oe x a m i n ea n d c o r r e c t i n go n e sl i f e ,c l a s s i f ya n dt e s t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t om o r et h a n2 0 0h i s t o r i c a l e v e n t sr e c o r d e do f“t i t t l e t a t t l e ”t h i st e x t p o i n to u tp l a c et h a td i s t o r t i o no ft h ef a c t s b ya no f f i c i a lh i s t o r i a na v o i dm e n t i o n i n gi t s d e f i n ej t s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v a l u e f o fm o v e f o r w a r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n o t et os t u d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d os o m ee l e m e n tt a s k s e d i t i o ni si tcanp o i n to u te r r o ro ff o r e f a t h e r st oe x a m i n ea n dc o r r e c t h i s t o r i c a l d a t ai si ti si tc a nu n d e r s t a n dv a l u eo fb o o kt h i st od i s t i n g u i s ht od oi nt h et e s t ,i t s h o u l d b et h e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i st e x t k e yw o r d :c a i t a o 、e d i t i o n 、v a l u e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6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台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哼胁 日期:勘讴j f 各多么膨 日期_ 厂,i _ 加, 篁壁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严佐之教授华东师大古籍所主席 刘永翔教授华东师大古籍所 吴宣德研究员华东师大古籍所 马镛研究员华东师大古籍所 王贻操副研究员华东师大古籍所 引言 铁围山丛谈作为一本宋代史料笔记,所记太祖建隆至高宗绍兴约二百年 m 的朝廷掌故、琐闻轶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大都详尽具体,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作者为奸相蔡京之子蔡僚,蔡氏- - f q 把 持北宋末年朝政多年,其父蔡京历仕神宗、哲宗、徽宗诸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 门下侍郎,封鲁国公,叔父蔡卞。兄蔡攸、蔡僚、蔡俪等,皆居显官,而蔡倏本 人虽官位不高,为徽猷阁待制,但最受蔡京钟爱,据宋史蔡京传汪载,徽 宗宣和六年( 1 1 2 4 年) ,蔡京再起领三省,至是四当国,时年七十八岁,“目昏 h e 不能视事,悉决于季子僚。凡京所判,皆僚为之,且代京入奏。”可以确定, 本书作者蔡僚身处北宋政治中心,由于其特殊身份,所见所闻颇有过入之处,是 研究北宋末年政治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本书的一些记载对我们研究北宋末年 的政治情况、厘清“六贼”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铁围山丛谈历来为学者所重视,许多记载为他书所无,常为学者所称引, 提出“不能因人废言”。但即使如此,对本书的研究还显得较为不足,查阅1 9 8 0 j f 以来的人大复印资料,专门的研究论文仅有三篇,且多为文旬校勘,没有作更 深入全面的研究。一些文章引用本书内容也多集中在名物等的记载上,对政治等 较为关键的部分未作讨论。而研究专著则还足一个空白。所以,对铁围l j 从谈 作者生平、成书情况、史料价值进行较为全面的文献学研究是有价值的。 第一章作者情况、成书背景 第一节、作者生平、家庭背景及交游 蔡僚,字约之,自号百衲居士,别号无为子。福建仙游人,官至徽猷阁待制。 关于蔡僚的具体生卒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由丛谈所记看,蔡倏应生于哲 宗绍圣四年( 1 0 9 7 ) 。,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 1 1 5 6 ) 以后。 哲宗绍圣则年( 1 0 9 7 年) ,蔡僚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就是史上臭名昭 著的奸相蔡京。丛谈卷一,第4 6 则“蔡京草哲宗遗诏”云:“鲁公为北门承 旨,时翰苑偶独员,当元符末,命召入内东门草哲庙遗制。”作者蔡僚也恰 恰出生于绍圣元符年间,是其父半百之年得的幼子,此时,蔡采已经是一个相当 有地位的朝官,非常接近当时的政坛核心了。徽宗继位,蔡京依附童贯,得到徽 宗的赏识,于崇宁元年出任尚书左丞,当年七月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其弟蔡卞也于这年十月以资政殿学士知枢密院事。蔡氏一门在徽宗初年多人为 官,权倾朝野。蔡京长予蔡攸于崇宁三年赐进士出身,二年间,就从秘书郎至枢 密直学士,历丌府仪同三司、镇海军节度使、少保。蔡攸弟俺初以父荫为亲卫郎、 秘书丞,后任礼部尚书。俺为徽宗第三十四女茂德帝姬驸马。难怪丛谈中蔡 僚得意地说:“旧朝之制,待制、中书舍人以上皆坐狨。杂学:| 二以上,遇禁烟节 至清明日,则赐新火。吾家隆盛时,出则联骑,列十三狨座,遇清明得新火 者九枝,门户被天遇殊绝。”。 蔡僚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权倾一时的官僚家庭,其幼年时期,其父就已经位 丛谈卷三第53 页1 1 1 条“渔人归金”( 以下丛谈卷数、页码均为中华书局点校本。 每节题目自拟,见文末附录) 云:“大观末,吾时年十四”,大观共四年,大观末年当为 大观四年,也就是公元1 1 1 0 年,上推十四年,则其生年应为10 9 7 年,也就是在哲宗绍圣四 年。 丛谈所记内容,时间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晚为卷四7 0 页第1 4 8 条“土地木偶自行异 兆”,其中提到的:“此绍* 乙亥夏六月二十有六日也。”乙亥年是绍- r - , :- 十五年,公元1 15 5 年,其下又日:“次年六月”,也就是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 1 5 6 年。然考建炎以来系 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五则将此事记在绍兴十六年六月:“甲寅,白州民家木偶土地神自馆驿 前相持入商税务,州人聚观之。兵马都监叶某怒投之江中,乃止其后未蹰守臣赵不易与僚 属死者六人。”且注日:“此据百衲丛谈。”要录卷一百七十一“绍兴二十六年二月” 记日:“甲申,执政进呈权刑部尚书韩仲通看详知郁林州赵不易便民五事”云云。可见在绍 兴二十六年前后,赵不易还在政坛活动,韩仲通所看当不会是一个已经去世十年的旧官员的 政绩材料。李裕民先生在十六种古籍成书年代考中认为,据此“足见绍兴十六年赵并未 死。而今本丛谈记赵不易死于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也有小误,其死疑在绍兴二十六年十月。” 我以为,认为要录绍兴十六年说有误是对的,但认为丛谈所记有误则有失旁证,要 录卷一百七十一所记恰可能是赵死后不久之事,有长官为之定论之义。所以,由此条记载, 我们可以认为,丛谈的写作当至少延续到绍兴二十六年( 1 l5 6 ) 或更晚。 。见丛谈卷二第8 3 条“蔡氏一门多官”。 列三公,比他年长近二十岁的兄氏们也已经步入政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 耳濡目染的都与当时的朝政密不可分,政治自然深深植根于他的人生中了。 作为蔡京季予,蔡馕最受父亲钟爱,宋史记载:“宣和六年( 1 1 2 4 年) , ( 蔡京) 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睡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僚。凡京所 判,皆僚为之,且代京入奏。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咕嗫耳语,堂吏数十人, 抱案后从。”而蔡倏此时也不过是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竟得到其父如此信任, 可见得宠程度。正因为如此,蔡僚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红人,丛谈 卷四1 5 8 条有云:“宣和后起复者,李丞相士美邦彦由起复中拜相。鲁公时 复入政府,吾得出入禁闼。一日遣邀吾,。”可见蔡倏已经成为了其父的代 表、众人巴结的对象。但也正因为如此,终不免遭人嫉恨,宋史李若水传: “蔡京晚复相,予倏用事,李邦彦不平,欲谢病去。”。 然蔡僚与其兄弟,尤其是k 兄蔡攸之间的关系不睦。四库总目提要称蔡 僚:“惟於其兄攸无恕词。盖以攸尝劾绦,又请京杀愫故也。”。在丛谈卷二 第2 7 页“以文取士”一条提及此事。曾敏行独醒杂志则曰:“蔡僚勒停乃其 兄攸所轧,见宋史蔡京传。而云以西清诗话为言者所劾,伪吕洞宾i 导, 乃福州黄待聘所撰,当时已捕斩于马行街,见耿延禧林灵素传( 案,此传载 宾退录第一卷)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日:“攸即其长兄,於此编亦不 少宽假,盖有宿怨未消,借记述以报之耳。”蔡僚与蔡攸之间的不和,实际上是 其父蔡京与蔡攸在政治上不和的一种延伸,宋史蔡京传称二人:“权势日相轧, 浮薄者复问之,父子各立门户,遂为仇敌。”丛谈卷2 第6 l 条“以文取士” 也称:“自建储后,君臣多问,伯氏因背驰而大生异,吾遂得罪几死,于是鲁公 束手有明哲之叹矣。”此处会在后文中另加讨论。 而蔡僚与其他兄弟则关系稍睦,丛谈卷1 第8 条“徽宗市茴、太祖俭德 诏”有日:“副车弟尝得太祖赐后诏一以藏之。”愧郯录云:“副车,盖谓其弟 倬,尚徽宗女茂德帝姬云。”可见此诏书蔡倬收藏后曾向蔡僚展示过,也说叫二 人关系尚佳。 正是由于蔡倏出身于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为官不高但切近核心,使得 他的交游情况也相当的特殊。这一点因为蔡僚名声不佳而他书提及较少,本文主 要是以其自著的铁围山丛谈为依据的: 在其被贬于博白之前,其交游主要为与蔡京一党之人。 其中显达者如煮贯、王安中、李邦彦,以及他们的子弟,如9 6 条提及的张 邦昌之侄;也有刻意拉拢的正直之士,如范祖禹幼子范温,蔡倏称“与吾善”: 。 宋史卷4 7 2 ,奸臣列传二,蔡京。 。 宋史卷4 4 6 ,忠义列传一,李若水。 。 四库总目提要卷14 1 子部小说家类。 低下者有相府幕僚、宫廷内侍、老吏等。蔡京为投徽宗所好,常以道术以进,故 蔡僚也与当时一些术士交往甚密,例如蜀人谢石、王老志、王仔昔、术士魏汉津 之徒任宗尧等。 蔡修于学术、音乐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因此在这些方面也有一些交往,如 1 2 3 条提到的江汉擅长史学、王锤“博洽士也”、歌者袁绚“乃天宝之李龟年也” 等。 贬窜博白以后,蔡倏也接触到许多社会下层人民,书中多有提及“父老”、 “乡人”所言,反映了其书中一些贴近当时社会生活的内容的来源,是对本书内 容的重要补充。 第二节、作者政治倾向及才学 后人评价本书作者时常用的一个词汇就是“助父为恶”。雁里草堂本丛谈 后附宽山跋诘问日:“愚尝谓宋朝朝局,譬如养大疽于头目之上,中间养成 祸乱至于不可救者,则为蔡氏父子。而犹日无罪乎哉? ”鲍廷博在刊刻知不足 斋丛书时也说:“倏为蔡京季子,京最钟爱,助父作奸,罪与攸等。”四库总 目提要的评语则更为严厉,称其“罪盖与京等”。蔡僚在政治上的功过非本 文讨论范围,但通读全书,满目可见对其父的文饰、崇褒,难怪费衮梁鼷漫志 说他:“其家佞幸滥赏、可丑可羞之事,反皆大书特书以为荣。”。具体表现将在 下文有所交代。总之,蔡倏在政治立场上是与其父基本一致的。 蔡倏得到乃父宠幸,常为后人诟病为其父文饰。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因人废 言,其人确有一定的文学才能,著述除了这本铁围山丛谈以外,还包括国 史后补五卷、西清诗话三卷和北征纪实二卷。难怪近人刘体信在他的 苌楚斋随笔卷四有记日:“奸臣之子孙,多好文学。北宋蔡京之子蔡卞、 蔡攸、蔡僚,皆文学甚高。倏撰铁围山丛谈六卷、西清诗话三卷、北征 纪实二卷。铁围山丛谈收入四库,提要尚称其祖述旧文,具有文采, 为说部中之佳本,伏猎,或终日不成一字者,? 可为千秋定论。其人虽不足道, 其书亦不能无恩怨,然较之弄犹有间焉。” 其中丛谈和北征纪实为贬窜博白之后所作,而西清诗话为贬窜 之前作品,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僚为徽猷阁待制时作西清诗话一编, 多载元奉占诸公诗词,未几,臣寮论列,以为倏所为私文,专以苏轼黄庭坚为本, 有误天下学术,遂落职勒停。”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亦有此语。郭绍虞宋 。四库总目提要 卷1 4 1 ,子部小说家类。 。费衮梁鼹漫志卷九。 4 诗话考上卷“西清诗话”对曾、吴二家之说有云:“是彼于苏黄势替之后,不 党于其父,而独祟元祜之学,亦可谓特立独行者矣。但僚所撰国史后补多为 其父自解,而北征纪实亦归罪童贯,以为其父文饰。即此书亦多称述其父之 诗与论诗之语,而于苏黄之涛仍多微辞,甚且有变更事实之处,。”不过, 关于西清诗话的写作问题,学界是有争议的,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引吴曾 漫录日:“自古奸人周身之术非不至,然而祸患之来卒出于非意所及者,何 也? 盖恶逆既积,则天地鬼神不容其谋徒巧也。( 蔡京) 宣和问始令其子约 之招致习元祜学者,是以杨中立、洪玉父诸人皆官于中都。又使其门下客著西 清诗话以载苏黄语,亦欲为他日张本耳。终之祸起朔方,竞以不免,岂前所谓 其谋徒巧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铁围山丛谈:“至于元j 右党籍,不置 一语。词气之间,颇与其父异趣。於三苏尤极意推崇,而丁仙现一条,乃深诋王 安石新法。则仍其西清诗话之旨也。”此处倒可为一旁证,说明西清诗话 之旨并非蔡僚为其父他日张本而作,贬窜之后已经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称西清诗话乃僚使其客为之,四库提要为其辩日:“殆 以蔡攸领袖书局,懵不知学,为物论所不归,故疑僚所著作亦出假手。然此书作 于窜逐之后,党与解散,谁与捉刀,而叙述旧闻,具有文采,贝, l j n 之骄恣纨绔则 可,不能谓之不知书也。” 另外,蔡倏在音乐方面也有一定的修养,宋史乐志有记日:“攸之弟僚 曰:初,汉津献说,请帝三指之三寸,三合而为九,为黄钟之律。又以中指之 径围为容盛,度量权衡皆自是而出。又谓;有太声、有少声。太者,清声,阳 也,天道也;少者,浊声,阴也,地道也;中声,其问,人道也。合三才之道, 备阴阳之奇偶,然后四序可得而调,万物可得而理。”丛谈卷2 第5 3 条“音 律变迁”也显示了蔡倏的音乐修养。但这些修养都被用到了逢迎宋徽宗身上。 宋徽宗极有艺术天赋,喜爱且精通各门类的艺术。作为一朝君王,则又昏愦 无能,奢侈荒淫,并好大喜功。在臣僚的一片颂谀声中,自以为可与古圣王比肩, 盛世空前。依照“功成作乐”的传统观念,便设立大晟府,制作新乐,既可满足 享受的需求,又可粉饰太平,用以歌功颂德。因此,大晟府提举一职,为群小所 窥伺,居此职可投徽宗之好,极尽奉承之能事。刘呙是蔡京死党,杨戬、蔡攸等 屑小所为,史有定评。大晟府前后期大致把持在蔡氏父子手中,被视为囊中物, 不容他人染指。其中,蔡倏也多次参与期间。宋史乐志中多处提到蔡倏在 制定大晟乐一事上所发议论,如“僚又日:宴乐本杂用唐声调,乐器多夷部, 亦唐律。徵、角二调,其均自隋、唐问已亡。政和初,命大晟府改用大晟律,其 声下唐乐己两律。然刘爵止用所谓中声八寸七分珀为之,又作匏、笙、埙、篪, 皆入夷部。至于徵招、角招,终不得其本均,大率皆假之以见徵音。然其曲谱颇 和美,故一时盛行于天一f ,然教坊乐:【:嫉之如仇。其后,蔡攸复与教坊用事乐工 附会,又上唐谱徵、角二声,遂再命教坊制曲谱,既成,办不克行而止。然政和 徵招、角招遂传于世矣。” 可见,蔡僚在文学艺术方面是有一定造诣的,其观点不像在政治上那么紧随 其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见解。 第三节、丛谈成书背景、成书过程 铁围山丛谈的写作是受到南北宋之交的大的社会环境,以及蔡僚本人由 盛转衰的个人际遇的双重影响,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 其中最为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北宋一代在史学上的成就:宋代私人修史之风盛 行,除著名的资治通鉴之外,史料笔记也成为当时一些在野文人记录历史见 闻的重要形式。这些史料笔记以记掌故、轶闻为主,以亲历亲闻为特征。 宋代史料笔记写作异常繁荣,仅就四库全书总目所收篇目来看,史部杂 史类收入3 5 种、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收3 8 种、子部- 杂家类杂说 之属收5 2 种、子部小说家类杂事之属收6 8 种。综上,总目中共收 录宋人史料笔记1 9 3 种。对于有宋一代史料笔记的繁荣,总目分析说:“考私 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 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于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 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的确,古人著述多为立说,铁围山丛谈作为一部史料笔记,其作者又是 具有特殊身份的好相之子蔡倏,其成书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朋党斗争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得朋党之争成为一个必然的产物,历来为最 高统治者所忌讳。北宋朋党之争在后四朝愈演愈烈,从围绕王安石变法的义利之 辩,新党主政,到高后的元祜更化,旧党重新上台,洛、蜀、朔党争,再到哲宗 亲政,新党借“绍述”复起,报复倾轧旧党,又到向后垂帘的“建中靖国”企图 调和党争,直至蔡京与宋徽宗君臣勾结的“崇宁党禁”,甚至影响到南宋初年的 政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整部丛谈的写作有着明显的为蔡京一党辩护的意图 也就毫不足奇了。 蔡僚本人在蔡京晚年代父执政,成为政坛上炙手可热的人物,故而丛谈 中于朝廷,尤其是徽宗朝的掌故轶闻常有过人之处。他为官期间“恣为奸利,窃 。 四库总目提要卷四五史部总叙* 6 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桕为户部侍郎,媒蘖密谋,斥逐朝士,创宣和库式贡司, 四方之金帛与府藏之所储,尽拘括以实之,为天子之私财”。j 丛谈中对各种 珍玩奇物也显得津津乐遭。蔡僚的嚣张引得其兄蔡攸及一干大臣的不满,宋史 记载:“宰臣白时中、李邦彦惟奉行文书而已,既不能堪,兄攸亦发其事,上怒, 欲窜之,京力丐免,特勒停侍养,而安置韩相黄州。未几,褫绦侍读,毁赐出身 敕,而京亦致仕。”。此后,钦宗继位,蔡京为自保尽室南下,被罪为六贼之首, 最终死于潭州。蔡僚流放到广西博白,并在那里度过余生。在这最后的几十年里, 蔡僚大量接触了社会下层人民,了解了许多南方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状况,也 产生了一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这些也反映在了丛谈的内容当中。 丛谈所记从太祖建隆至高宗绍兴二百年间朝政掌故、琐闻轶事,不排除 一些条目是其远贬博白之前随听闻断断续续记录的。丛谈所记内容,时间上 有明确记载的,最晚为卷四7 0 页第1 4 8 条“土地木偶自行异兆”,其中提到的: “此绍兴乙亥夏六月二十有六日也。”乙亥年是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 1 5 5 年,其 下又日:“次年六月”,也就是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 1 5 6 年。由此条记载, 我们可以认为,丛谈的写作当至少延续到绍兴二十六年( 1 1 5 6 ) 或更晚。而 且书中还有大量南宋史料的记载,以及对广西风物的描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 题卷十一称丛谈为:“谪蛰林博白时所作。”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丛谈 全书大部分是蔡慷到广西以后写作并整理的。 第二章丛谈版本概况 第一节、版本源流概述 铁围山丛谈自从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成书以后,辗转流传到现在已历时 8 5 0 余年,文献著录及现仍存世的大约有四十余个版本,这些版本同中有异,互 有关联,因历史、文化等多种原因,形成了在书名、卷数、篇目、内容等方面的 诸多不同,对我们了解丛谈的实际面貌,还历史以真实造成一定的障碍。本 文力图依据文献著录和现存抄( 刻) 本所提供的信息,以时代为先后,分宋金元、 明、清近代三个部分,探讨其流传情况,以便梳理源流,考见优劣。 ( 一) 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没有刊刻的记载,也没有抄本流传到现在,所以我们仅能依据有关 。 宋史 卷4 7 2 奸臣二“蔡京”。 。 宋史 卷4 7 2 奸臣二“蔡京”。 文献著录来推断其版本流传的大概情况。兹罗列如下: 宋代: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小说家类,记日:“铁围山丛谈五卷,蔡绦撰, 谪谚林博白时所作。”这是现存最早的丛谈版本著录。这其巾陈振孙并未说 明此五卷本是抄本还是刻本,但由于蔡京在南宋时被定为“六贼”之首,成为妇 孺皆知的乱臣贼子,祸国殃民的元凶,蔡氏一门被赐死的赐死,流放的流放,成 为了造成北宋灭亡的千古罪人,各种史书、方志、笔记中除了唾骂贬讽外其他一 概弃而不言。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三上称:“案,直斋作五卷。题词本有。 述古目注钞字。”因此,丛谈在南宋有刻本的可能性较小,直斋的著录为 抄本的可能性较大,但在南宋有抄本存世,说明当时人承认丛谈是有其自身 的价值的。 元代: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记曰:“陈氏日:蔡僚撰。谪营林博白时所 作。”马端临著录完全引用了直斋内容,无法说明元代丛谈的存世情况。 清汪士钟艺芸,书舍宋元书目元代部分亦有著录,说明在元代丛谈 仍在流传,只是影响不大,而且清代这一元本尚存。 ( 二) 明代 到了明代,因去宋稍远,人们逐渐摒弃了过去对蔡僚“因人废书”的偏见, 重新丌始审视丛谈的价值,此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抄本和刻本,以下按卷数 不同分叙之: 五卷: 明焦弦国史经籍志有著录。 六卷: 明雁里草堂抄本。这是现存最早的丛谈版本,现存宋人著述总录:“明 嘉靖二十九年( 1 5 5 0 ) 秦氏雁里草堂抄本,清钱谦益校,施城跋,今藏上海图书馆。” 此本历来为学者视为善本。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此书善本为钱遵王所 藏嘉靖问雁里草堂本,向在长塘鲍氏,继归郡中黄氏、汪氏,今复在虞山庞氏。 咸丰丙辰冬日,庞君崛圃以雁里本见示。”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三上:“案, 直斋作五卷。题词本有。述古目注钞字。( 补) 黄录采遗云,宋都尉蔡倏撰。倏, 京子也,此乃谪管林时所作。- 蓥堡,( 补) 一本误作绦。迭国出丛送:耋盘 生型征耋止土查三:钰案,淡生堂馀苑本三卷、古今说海本一卷,当即遵王所指 者。些型塞蓥迭盛f 匿里蔓堂i 互星奎遒:( 补) 黄丕烈云:此书予得于海盐友人李 作梅处。劳权云,此本亦多误谬,知不足斋用别本参校。”( 下划线处为钱曾原文, 其余为管庭芬、章钰所补校证) 。从以上二书著录来看,雁里草堂写本曾辗转于 多家之手,原先为钱谦益所藏,后为鲍廷博所得,选为知不足斋丛书本丛 谈的底本,凼此大行于世,这也成为丛谈在清代以后流传的一个源头。鲍 氏之后,又辗转到海盐李作梅处被黄丕烈得到,再传至江氏,继而归虞山庞氏,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邑中庞氏藏有雁里草堂钞本,即长塘鲍氏刻入丛书者 也。” 抄本,清王颂蔚古书经眼录。 蓝丝栏抄本,天一阁明抄本闻见录子部小说家类。 不分卷: 说郛,明丛书堂写本,在卷十九,墨格,十行二十字,版心f 方有“丛 书章”三字,见藏园订补鄙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一上,子部f 二,小说家 类,杂事,傅增湘补。 一卷: 明嘉靖二十三年陆楫刊古今说海说略部杂记家,八行十六字,白e l ,左 右双阑。见藏园订补鄙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一上,子部十二,小说家类, 杂事,傅增湘补。中国丛书综录子目,3 4 4 页。见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 籍总目。 万历刊历代小史本,“十一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阑。均余藏。”见 藏园订补鄙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一上,子部十二,小说家类,杂事,傅增 湘补。中国丛书综录子目,3 4 4 页。 不分卷或一卷本如钱遵王所泌,是“类书中1 :3 1 , 1 7 - 止十之二”者,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但所缺过多。 所以,明代丛谈的流传是以六卷本为主,五卷本有录无书,其他仅为少 量节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文献通考作五卷。此本实六卷,或通 考为传写之误欤?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四:“i t :t 皆作五卷者,殆传写 之误欤? ”中华书局点校本说明中也认为:“旧日五卷,当系传写之误。”文献 通考因袭直斋,四库所见仅为通考,并不足以说明五卷的著录为传写之 误,也有可能南宋时有五卷本存世,为陈直斋所见,后世不存。故丽,总目 与中华本点校说明的推论有失武断,五卷本实际情况今已不可考。 ( 三) 清近代 丛谈流传到清代已经基本摆脱了“因人废书”的阴影,出现了多种抄本 及刻本,现罗列如下: 抄本: 鲍世恭家藏本。此本收入四库全书。乾隆三。年( 1 7 7 3 ) ,清高宗开四 库全书馆,颁沼天下征集遗书秘籍,鲍廷博“聚家减善本六百余种献之于朝” ,“大半宋元旧扳、旧写本,又手自校雠,一无讹谬,故为天下献书之冠”。 此本亦有可能为宋元旧本,然今无考:一一 清抄本。清季锡畴校并跋,今藏北图( 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 中册,9 7 1 页) 。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此书善本为钱遵王所藏嘉靖间雁 里草堂本,向在长塘鲍氏,继归郡中黄氏、汪氏,今复在虞山庞氏。是本乃恬裕 斋瞿氏得诸海宁杨氏者。咸丰丙辰冬日,庞君岷圃以雁里本见示,遂校勘一过, 订正伪谬不少,而亦有此本是而雁里非者,校雠之功未可执一也。时晤裕主人镜 之、溶之昆季,搜访古本,补入藏书记中,属余襄校,因记之。菘耘居士锡 畴。”季锡畴,字菘耘,晚年寓居于古里铁琴铜剑楼,为瞿氏校书。瞿氏所藏宋 元善本,得之于黄氏士礼居者为多,锡畴于异同舛误,悉心校正并加以跋尾,精 校书籍逾千种,后辑成藏书志若干卷。故而现存北图的这一清抄本就是铁 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中所记者,此本由常熟瞿氏得白海宁杨氏,与雁里草堂 本勘对,可订正其伪谬不少,由此推断该本不属于雁里本流传系统。 旧抄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题百衲居士蔡僚。旧无序跋,陈氏 书录作五卷,谓僚谪官时作。邑中庞氏藏有雁里草堂钞本,即长塘鲍氏刻入 丛书者也。此则商丘宋筠藏本。( 卷首有宋氏兰挥藏书善本朱记) 。”此本原 为商丘宋筠藏本,与前一杨氏藏本不同,可见铁琴铜剑楼丛谈至少有两个不 同的藏本,而此本未经季锡畴校对,不知是否因为瞿氏以为该本不如杨氏本精善 故。 清雍正五年徐应占抄本,题名:百衲居士铁围山丛谭,清李文锐、徐敦复跋, 北图藏。 清抄本,题名:百衲居士铁围山丛谈,北图藏。 清抄本,题名:百衲居士铁围山丛谈,北师大图书馆藏。 以上三种题名“百衲居士”的清抄本可能与宋筠兰挥堂藏本出于同一系统, 有承传关系。 清抄本,上图藏。o 清抄本,重庆市图书馆藏。 旧抄本。见酯宋楼藏书志。醯宋楼为晚清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以收 。见知不足斋丛书朱文藻序。 。翁广平赐书堂记见听莺居支钞k 卷八 。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 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三) 卷17 ,页16 。 。 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中册,9 7 1 页。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 酾宋楼藏书志( 上) 卷六三,小说类二,70 4 页上。 藏宋元刊本之富名闻海内外。但此本大致为清代晚近抄本。 文瑞楼抄本。见清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沈德寿7 字药庵,浙江慈溪 人,晚清著名藏书家。到光绪十年( 1 8 8 4 ) ,他开始兼收故家藏书,相继十六年不 遑他事,惟书是求。遇有不成卷帙及亡其版者,出资精钞。至民国年问,他又从 上海书商购回约一万卷前郑性“二老阁”散失之藏书,至此藏书达三万五千余卷。 著有抱经楼藏书志六十四卷,仿湖卅i 陆氏心源“醑宋楼”藏书志例。可见 该本直至晚清甚至民国尚存于世。 刻本: 卢文昭,乾隆年问抱经堂本,六卷,前有宽山跋。 鲍廷博,乾隆4 6 年( 1 7 8 1 ) 刻知不足斋本,六卷,傅增湘校并跋,今 藏北京图书馆。这是丛谈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鲍氏开雕知不 足斋丛书,其家1 日减璜川吴氏本,然“误书棘目,几不容读”。遂将明雁里草堂 旧写本作为底本,但仍然“楮墨虽古,脱谬略同”,因此只得“再假涉园藏本, 互相雠比,又以他书寻绎之”,这才“稍有条理矣”。知不足斋本凡例曾 有说明:“是编每刻一书,必广借诸藏书家善本,参互校雠,遇有互异之处,择 其善者从之,义皆可通者两存之,显然可疑而未有依据者仍之,而附注按语于下。 从未尝以己意妄改一字,盖恐古人使事措施,后人不习见误,以致疑反失作者本 来也。”而其书确实按照其凡例所说,详录了各本异文,指出了不少讹误,并随 文做了若干考订,使得全书篇章完整、条理清楚,可以说是现存旧本中最好的一 个。因此,中华书局在点校丛淡时就选用了此本作为底本。 清道光十一年( 1 8 3 1 ) 六安晁氏活字排印,曹溶编、陶越增订学海类编 本。中华书局点校说明评日:“学海本虽系足本,但讹脱倒衍甚多,太部分异 文又同鲍氏录出的吴、张二本异文雷同。”不过,学海本在异文校刊上还是有 一定价值的。 以上各本均为六卷,但具体分卷互有不同。另外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十卷 附补遗 ,顾广圻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 、恩适斋书跋o 均记录有一二卷 旧抄残本,此本具体情况未详,难以判断其原来卷数。 除六卷本以外,清代以来还有八卷 ,以及十卷。的旧抄本流传。但六卷本无 疑是丛谈的主要形式,八卷、十卷本现存书目中未著录,与六卷本之间关系 。 抱经楼藏书志( 1 92 4 年美犬印局铅印本) ,四十六,1 8 页 。见江浙藏书家史略、慈溪县图书馆志稿。 。卷6 ,第1 8 页。 。子部,第14 页。 。卷3 ,第2 7 页。 。见荛圃藏书题识十卷附补遗六,1 8 页。 。见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 19 l2 年刊本) ,八,8 页。 不明。 其他的,甫五朝小说,宋人百家小说偏录家、无一是斋丛钞气说 库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历代小史本。均节选了本书的一卷。旧小 说民国本、1 9 5 7 年本,丁集 节选了本书的十一则内容。 总之,丛谈因其作者的特殊身份,尽管在南宋已有传抄,但宋元时期流 传较少,且没有刊刻的文献证明。到了明清,该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出现了从 明嘉靖雁里草堂抄本,到知不足斋丛书本,再到今天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 之间的明确的传承关系,从结构、卷数、文旬等方面都呈现了较好的面貌。除这 条主线以外,我们相信还存在其他流传关系,这使得存世的一些抄本呈现了与这 一系统在结构、文句等方面的差异,但因文献不足,不能将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 厘清,只能暂存遗憾了。 第二节、上图藏清抄本版本价值述略 铁围山丛谈在上海图书馆共有四个不同版本,分别是:明嘉靖2 9 年 ( 1 5 5 0 ) 秦氏雁里草堂旧抄本;清抄本;清乾隆4 6 年( 1 7 8 1 ) 鲍氏知不足斋刻 本;中华民国7 5 年( 1 9 8 6 )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雁里草堂 本与知不足斋本关系、四库全书本的来源上一节已经说明。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知不足斋本刊印之前,鲍廷博参校了其他一些版本,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璜川吴氏、涉园张氏二抄本。此二者在现存目录书中未见, 故未在前一节中收入。鲍廷博以雁里本为底,参校吴、张二本,异文注出, 这些内容中华书局都做了保留。 清抄本在上图目录中著录甚简,为明了其情况,遂与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对一 过,以期有所发现。 此抄本分上下两册,无前序后跋。全书分六卷,分卷情况下文另有交代。上 册第一页由下至上有六枚藏书印,分别为:朱氏伯子、桐川父、笠亭、朱琰印、 装甫、崧迥? 靓;末页由下至上为:桐城萧氏敬孚藏书、? 堂文? ? ,两枚。下 册第一页由下至上有五枚,分别为:朱氏伯子、桐川父、笠亭、朱琰印、桐城萧 氏敬孚藏害;末页由下至上两枚为:萧穆印记、? 壹文? ? 。标“? ”为难以辨 识之字,此处只能存疑了。 。 中国丛书综录子目,3 4 4 页。 。同上 。中国丛书综录* 子目,3 4 4 页 。同上 。 同上 第一枚“朱氏伯子“为黄牧甫所刻之印。黄牧南( 1 8 4 9 - - 1 9 0 8 ) ,是晚清印 坛杰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创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又作穆甫、 牧父,号倦叟,安徽黟县人。著作有黄穆甫先生印存、黄牧甫印存。现代 有黄牧甫篆刻字典。此印恐怕是牧甫为一朱姓友人所刻,此人生活年代也就 应该存清朝末年至民国。其后的“桐”l 父”、“笠亭”、“朱琰印”都属于同一个人 所有。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海盐人,清乾隆三卜一年( 1 7 6 6 ) 进士,是年 至三十四年为江西巡抚幕僚,后授直隶阜平县令,工涛善文,一生著作丰富。上 册末页和下册首页的“桐城萧氏敬孚藏书”,以及下册末页的“萧穆印记”亦同 属一人,为清末著名的文献学家萧穆。萧穆( 1 8 3 4 一1 9 0 4 ) ,安徽桐城人,字敬 孚。以全部精力网罗文献,校勘图书,曾聚书两万余卷,校印图书百余种,博闻 强记冠绝一肘。 由以上印章情况可以推断,此清抄本当抄于朱琰生活的乾隆年间之前,较之 知不足斋丛书的印行时间为早。 勘对文字,清抄本与点校本异文有一千余条,在字句、断句、分卷、避讳等 方面都有相当的差异,其中一些对进一步整理丛谈有一定的意义。限于文章 篇幅,今举最典型的说明: 字句方面: 第1 4 条“二帝俭德”:“又有老吏,常主睿思殿文字、外殿库事能言,偶得 见泰陵时旧文簿注一行,。”清抄本此处作:“又有老吏,常主睿思殿文字外 殿库事,言偶彳导见泰陵时旧文簿注一行,。”此条中掌睿思殿文字、外殿库 事为宦官之职,宋史梁师成传有:“梁师成字守道,慧黠习文法,稍知书。 初隶贾详书艺局,详死,得领睿思殿文字外库,主出外传道上旨。”。而“外殿库 事能言”则未有这样的职事,以抄本可见中华本衍“能”字,“言”字当从下, 则文旬可通。 第2 2 条“天子制九玺”:“又元符初得汉传国玺,其文日:受命于天,既寿 永昌。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是二者,祜陵义自傲为之,悉鱼虫篆也。 号传国玺曰受命宝,九字玺日镇国宝,合天予之制六玺,是为八宝。”此 段“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下有知不足斋本小注日:“下有脱文。”而点校本校 勘记按日:“学海本昌下有又一文日四字。”清抄本此处作:“又元符 初得汉传国玺,其文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祜陵又自傲为之,其文日:承 天福,延万亿,永无极。是二者,悉鱼虫篆也。号传国玺日受命宝,九字玺 日镇国宝,合天子之制六玺,是为八宝。”此段记述了宋徽宗晟终制成“九玺” 之事,开头交代了:“天子之制六玺。”其下中华本称:“( 哲宗) 元符初得汉传国 。 禾史卷4 6 8 ,列传第2 2 7 ,宦者三。 ;琶”,并记录了两段玺文如何,再说徽宗按照“是二者”仿制,则此处不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