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pdf_第1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pdf_第2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pdf_第3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pdf_第4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粘细菌( m y x o b a c t e ri a ) 是一类具有社会性行为的高等原核生物, 具有复杂的多细胞行 为和形态发生,在细胞分化、发育和生物进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粘细菌作为 一类可产生丰富次级代谢物的微生物类群日 趋受到重视。 本研究从来自 吉林、山东、山 西、四川、湖北、湖南、上海、 浙江、 福建、陕西和贵 州的土壤、植物、水体三种生态环境的5 2个样品中分离到了 1 7 1 株粘细菌,利用灭活酵 母划线方法进行粘细菌的纯化,得到 6 3株纯化的菌株。通过观察分离菌株的菌落、粘抱 子和营养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及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将这些菌株分为四大类型。粘细菌通 常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不如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不同菌种有各自 的特性,适宜 其生长的培养基也有所区别。 研究了 菌株p 2 2 - 4 和菌株x - 1 在y s , e , h t , i r 1 , m e和 m 2 6 六种不同 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菌株p 2 2 - 4 在me , m 2 6 和y s 培养基 中生长良 好, 而菌株x - 1 则在y s , h t 培养基中生长良 好。 分别检测6 3 株纯化菌株发酵滤 液的抗细菌、 抗真菌、 抗耐药菌和体外抗凝活性,发现菌株s 6 - 1 , p 2 1 - 6 , a - 2 等 1 8 株菌 株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菌株s 1 - 7、p 2 1 - 3、g - 3 等 1 8 株菌株具有抗凝活性,活 性菌株的检出率均为2 9 %; 菌株s 1 - 6 和s 3 - 3 具有抑制枯草杆菌活性, 菌株a - 2和a - 4 具 有抑制白色念珠菌活性,活性菌株的检出率均为3 %. 对具有较强的溶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a - 1 和具有抗白 色念珠菌活性的菌株a - 4 的 分类 单位进行描述分类。根据菌株 a - 1 和 a 一的营养细胞、子实体和粘饱子的形态特征,在 s t 2 1 c x , w c x , v y / 2 等7 种培养基上的 菌落特征,以 及刚果红反应、 硝酸盐还原、 纤维 素分解、抗生素敏感性等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指征,结合 d n a碱基组成 ( g + c m o t %)和 1 6 s r r n a序列同 源性分析,确定菌株 a - 1归属为纤维多囊菌 p o ly a n g i u m c e l l u l o s u m , 菌株a - 4 归属为烟色多囊菌p o ly a n g i u m f u m o s u m o 在3 1 6 株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 菌株中, 纯化得到6 株胞外纤维素酶活力较强的菌株, 其中 菌株a - 1 的酶活力最强。 比 较了不同 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等单因子对菌株a - 1 的三 种胞外纤维素酶 ( 胞外滤纸酶、胞外微晶纤维素酶和胞外 c m c a s e )活力的影响,结果酶 反应时间为 2 h , 种子培养基为 h t - 淀粉培养基,种龄为 3 d , 碳、 氮源为淀粉、蛋白 脉, m 扩 + 和p 0 4 , 一 浓 度 均 为0 . 1 0 % , 温 度 为3 0 0c , p h 7 .2 , 摇 瓶 装 量 为l 0 0 m l / 2 5 0 m l , 培 养 周 期为6 d 时, 胞外纤维素酶活力最高。 在此培养条件下, 菌株a - 1 的胞外滤纸酶活力为2 .5 0 1 u / m l ,胞外微晶纤维素酶活力为4 .2 5 9 u l m l ,胞外c mc as e 活力为0 .2 6 7 u / m l . 关键词:粘细菌,分离纯化,活性检测,分类鉴定,纤维素酶 abs tract my x o b a c t e r i a i s a k i n d o f h i g h e r p r o k a r y o t e w i t h s o c i a l b e h a v io r . t h e y h a v e c o m p l i c a t e d c o o p e r a t i v e m o t i l it y b e h a v i o r a n d a p p e a r a n c e f o r m a t io n , s o t h e y a r e i m p o r t a n t t o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c e ll d i ff e r e n t i a t i o n , d e v e lo p m e n t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 i n la t e y e a r s , m y x o b a c t e r i a a r e v a l u e d f o r t h e i r 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 b i o l o g i c a l l y a c t i v e s e c o n d a ry m e t a b o l i t e s . i n t h i s r e s e a r c h 1 7 1 m y x o b a c t e r i a s t r a i n s w e r e s e p a r a t e d f r o m 5 2 s a m p l e s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 s o i l s , p l a n t s , w a t e r i n 1 1 a r e a s s u c h a s j i l in , s h a n d o n g , s h a n x i , s ic h u a n , s h a n g h a i , z h e j i a n g e t c . ,a n d 6 3 p u r e s t a in s w e r e g o t . b y o b s e r v i n g c o lo n i e s , m y x o s p o r e s , n u t r i e n t c e l l s o f t h e s t r a i n s a n d a b i l i t y o f d i s s o l v i n g c e l l u l o s e , t h e s e p u r e s t r a i n s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4 t y p e s . my x o b a c t e r ia u s u a l l y g r o w p o o r l y i n l i q i u d m e d i a , a n d d i ff e re n t s tr a i n s n e e d c e rt a i n m e d i a . s t r a in p 2 2 - 4 a n d s t r a i n x - 1 w e r e c u l t u r e d i n y s , e , h t , i r i . me a n d m2 6 l i q u i d m e d ia . i t w a s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s t r a i n p 2 2 - 4 g r e w b e t t e r i n m e , m 2 6 a n d y s m e d i a , t h e s t r a i n x - 1 w e r e s u i t a b le i n y s a n d h t m e d i a t h e f e r m e n t a t i o n l i q u id s o f 6 3 s t r a i n s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f o r t h e a c t iv i t i e s a g a i n s t b a c t e r i a , f u n g i , a n t i b i o t i c - r e s i s t a n t b a c t e r i a a n d a g g l u t in a t io n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 8 s t r a i n s r e s i s te d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 a u r e u s . 1 8 s t r a i n s h a d a c t i v i t y o f a n t ic o a g u l a t i o n . t h e y a r e 2 9 % o f t h e w h o l e s t r a i n s . 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i s s e n s i t i v e t o s t r a i n s 1 - 6 a n d s 3 - 3 , w h e r e a s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i s s e n s i t i v e t o s t r a i n a- 2 a n d a- 4 . t h e s e t wo k i n d s o f b i o a c t i v e s t r a i n s a r e 3 % i n t h e w h o l e s t r a i n s s t r a i n a - 1 w i t h d i s s o l v i n g c e l l u lo s e a b i l it y a n d s t r a i n a - 4 w h ic h c a n r e s i s t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w e r e c l a s s i f i e d . a c c o r d in g t o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n u t r i e n t c e l l s , f r u i t i n g b o d i e s , m y x o s p o r e s o f t h i s t w o s t r a i n s , a n d t h e c o lo n i e s i n m e d i a s t 2 1 c x , wc x , v y / 2 ,e t c ., i n a d d i t i o n t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u c h a s c o n g o r e d r e a c t io n , n i t r a t e r e c o v e r , f i b r i n d i s s o l v i n g , a n t i b i o t i c s e n s i t i v i t y , a n d g + c m o l % , 1 6 5 r r n a s e q u e n c e s a n a l y s i s , s t r a i n a - i w a s c l as s i f i e d t o p o l y a n g i u m c e l l u l o s u m a n d s t r a in a - 4 t o p o l y a n g i u m f u m o s u m _ s ix s t r a i n s w it h h i g h e r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c e l l u l as e a c t i v i t y w e r e s e p a r a t e d a n d p u r i f i e d f r o m 3 1 6 c o l o n i e s . s t r a i n a - 1 h a d t h e h i g h e s t c e l l u l a s e a c t i v i t y , s o t h e i n fl u e n c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u r e c o n s i s t s a n d c o n d i t i o n s o n t h r e e k i n d s o f e x t r a c e l lu l a r c e l l u l a s e a c t i v i t y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 a s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c e l l u l a s e a c t i v i t y r e a c h e d t h e h i g h e s t l e v e l o n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o f 2 h a s r e a c t i n g t i m e . h t - s t a r c h m e d i u m as s e e d m e d i u m , 3 d a s s e e d a g e , s t a r c h a s c a r b o n s o u r c e , p e p t o n e a s n i t r o g e n s o u r c e , 0 . 1 0 % a s c o n c e n tr a t i o n o f m 扩 + a n d p 0 4 3 - , 3 0 ,c p h 7 .2 , 1 0 0 m l / 2 5 0 m l as b o t t l e h o ld in g . 6 d a s c u lt u r e p e r io d . o n t h i s c o n d i t io n , e x t r a c e l l u la r f p as e i s 2 . 5 0 1 u / ml , m ic r o l i t e c e l lu l a s e i s 4 . 2 5 9 u / ml , c mc ase i s 0 . 2 6 7 u / ml . k e y w o r d s : m y x o b a c te r ia , s e p a r a t io n a n d p u r if ic a t io n , a c t iv it y d e t e c t io n , c la s s i f ic a t io n , c e l l u l a s 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储 签 “ : i 日 “ : 孙 t _ k . 3 1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 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划勺 作 者 签 “ : w 八 ” 师 签 “ ma r . 夕、 文献综述 第一篇文献综述 1 8 0 9 年 德 国 植 物 学 家h .f .l i n k 发 现 并 命 名了 第 一 株 粘细 菌p o ly a n g i u m v it e l l in u m l l o 1 8 5 7年英国生物学家 m .j . b e r k e l e y发现并命名了另外两个属种的粘细菌 s t i g m a t e l l a a u r a n t ia c a 和c h o n d r o m y c e s c r o c a t u s lz l , 把 它 们归 类为h y p h o m y c e t e s a 1 8 9 2 年美国 植 物学 家r o l a n d t h a x t e : 首 先阐 述了 粘细菌奇 特的 生 活史 3 1 , 引 起了 科学界 对粘 细菌的 注意。 有关粘细菌的研究工作自2 0 世纪初以 来陆续开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b a u r 4 ) , j a h n , k r z e m i e n i e w s k a 和k r z e m i e n i e w s k i e 6 1 , i m s h e n e tz k i 和s o l n t z e v a 7 1 的 研究t作。 经过一 段时 期有关粘细菌培养, 如增殖培养和纯培养的一般研究后, 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 例如: d w o r k i n 和g i b s o n 提出 的发育生 物学 l , k a i s e r 及 其同 事 提出的 分子 遗传学 9 1 0 粘细菌 ( m y x o b a c t e r i a )是一类高等的原核生物类群,具有复杂的多细胞行为和形态 发 生, 在细 胞 分 化、 发育 和生 物进化 研究中占 有重 要的 地位, 如黄色 粘细 菌( .l 力 x o c o c c u s x a n t h u s ) 是著名的多细胞行为、形态发生 及社会行为学研究的模式菌株1 0 1 。 粘细菌的 基 因组在原核生物中是最大的,约为9 ,4 5 4 - - 1 0 ,0 1 0 k b , 介子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之间, 因此尽管粘细菌在系统分类上属于细菌, 但某些生物学特性却表现出与真核生物更多的相 似 性 1 近年来, 粘细菌作为一类可产生丰富次级代谢物的微生物类群日 趋受到重视。 目 前从 粘细菌中己发现大约3 6 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约占 微生物来源的总数的3 . 5 %。粘细菌产 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结构新、 种类多、 产生菌比率高、作用水平层次多、 作用机制多样 等特点 1 2 1 ,是很好的天然药物筛选资源。因此,粘细菌是一大类具有应用研究开发潜力 的微生物类群。 1 粘细 菌的 分 类 11 3 . 1 4 1 在粘细菌的分类上,某些学者将其放在硫细菌近旁 ( t h a x t e r ) ,另一些学者将其放在 蓝绿藻近旁 ( j a h n , 1 9 2 4 ) , 第三类学者将它们看作为独立的微生物类群 ( 沙坡什尼科夫, 1 9 4 4 ) 。伯尔寨 ( 1 9 3 9 ) 则把它们列入细菌。 整个发育循环史,细胞构造,子实体的 特征 说明它们是比较高级的微生物。 以有形的核和运动性的特征, 以及整个发育循环史和生物 学性质而言, 粘细菌与其他微生物类群有显著的区别。 因此, 将它们划入特殊的纲一一粘 细菌纲。 粘细菌分类的主要根据是形态和培养特征。 首先是子实体的形状和结构、 颜色、 以 及 细胞和抱囊的形状。 此外, c 十 c m o l %, 1 6 s r d n a的同源性和脂肪酸的类型等指征, 对新 分类单元分类地位的确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粘细菌分为产子实体的粘细菌目( m y x o b a c t e r i a l e s ) 和不产子实体的纤维粘细菌目 ( c y t o p h a g a l e s ) a 1 . 1 粘细菌目( m y x o b a c t e r i a l e s ) 产生子实体的粘细菌是原核、 非光能的革兰氏 染色阴性原生生物。 细胞呈杆状, 柔软, 有均匀的原浆, 能运动。 运动不借鞭毛而是按反冲的原理进行, 极缓慢, 常常向前面运动, 并分泌粘液至一方面。 细胞以 横轴二分裂法繁殖。 在发育中它们逐渐变短并变成球菌状类 型小抱囊或芽抱。粘细菌目d n a的g + c 含量高达6 7 - 7 1 克分子%。 子实体的形成是粘细菌的典型特征。它们的形成是这样的: 生活循环包括营养杆状细胞聚合; 在生长繁殖终了之后细胞相互紧密地连接起来, 形 成堆积一一菌落,换言之一一群 ( s w a r m ) 。营养杆状细胞变成休眠的粘抱子 t 文献综述 第一篇文献综述 1 8 0 9 年 德 国 植 物 学 家h .f .l i n k 发 现 并 命 名了 第 一 株 粘细 菌p o ly a n g i u m v it e l l in u m l l o 1 8 5 7年英国生物学家 m .j . b e r k e l e y发现并命名了另外两个属种的粘细菌 s t i g m a t e l l a a u r a n t ia c a 和c h o n d r o m y c e s c r o c a t u s lz l , 把 它 们归 类为h y p h o m y c e t e s a 1 8 9 2 年美国 植 物学 家r o l a n d t h a x t e : 首 先阐 述了 粘细菌奇 特的 生 活史 3 1 , 引 起了 科学界 对粘 细菌的 注意。 有关粘细菌的研究工作自2 0 世纪初以 来陆续开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b a u r 4 ) , j a h n , k r z e m i e n i e w s k a 和k r z e m i e n i e w s k i e 6 1 , i m s h e n e tz k i 和s o l n t z e v a 7 1 的 研究t作。 经过一 段时 期有关粘细菌培养, 如增殖培养和纯培养的一般研究后, 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 例如: d w o r k i n 和g i b s o n 提出 的发育生 物学 l , k a i s e r 及 其同 事 提出的 分子 遗传学 9 1 0 粘细菌 ( m y x o b a c t e r i a )是一类高等的原核生物类群,具有复杂的多细胞行为和形态 发 生, 在细 胞 分 化、 发育 和生 物进化 研究中占 有重 要的 地位, 如黄色 粘细 菌( .l 力 x o c o c c u s x a n t h u s ) 是著名的多细胞行为、形态发生 及社会行为学研究的模式菌株1 0 1 。 粘细菌的 基 因组在原核生物中是最大的,约为9 ,4 5 4 - - 1 0 ,0 1 0 k b , 介子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之间, 因此尽管粘细菌在系统分类上属于细菌, 但某些生物学特性却表现出与真核生物更多的相 似 性 1 近年来, 粘细菌作为一类可产生丰富次级代谢物的微生物类群日 趋受到重视。 目 前从 粘细菌中己发现大约3 6 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约占 微生物来源的总数的3 . 5 %。粘细菌产 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结构新、 种类多、 产生菌比率高、作用水平层次多、 作用机制多样 等特点 1 2 1 ,是很好的天然药物筛选资源。因此,粘细菌是一大类具有应用研究开发潜力 的微生物类群。 1 粘细 菌的 分 类 11 3 . 1 4 1 在粘细菌的分类上,某些学者将其放在硫细菌近旁 ( t h a x t e r ) ,另一些学者将其放在 蓝绿藻近旁 ( j a h n , 1 9 2 4 ) , 第三类学者将它们看作为独立的微生物类群 ( 沙坡什尼科夫, 1 9 4 4 ) 。伯尔寨 ( 1 9 3 9 ) 则把它们列入细菌。 整个发育循环史,细胞构造,子实体的 特征 说明它们是比较高级的微生物。 以有形的核和运动性的特征, 以及整个发育循环史和生物 学性质而言, 粘细菌与其他微生物类群有显著的区别。 因此, 将它们划入特殊的纲一一粘 细菌纲。 粘细菌分类的主要根据是形态和培养特征。 首先是子实体的形状和结构、 颜色、 以 及 细胞和抱囊的形状。 此外, c 十 c m o l %, 1 6 s r d n a的同源性和脂肪酸的类型等指征, 对新 分类单元分类地位的确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粘细菌分为产子实体的粘细菌目( m y x o b a c t e r i a l e s ) 和不产子实体的纤维粘细菌目 ( c y t o p h a g a l e s ) a 1 . 1 粘细菌目( m y x o b a c t e r i a l e s ) 产生子实体的粘细菌是原核、 非光能的革兰氏 染色阴性原生生物。 细胞呈杆状, 柔软, 有均匀的原浆, 能运动。 运动不借鞭毛而是按反冲的原理进行, 极缓慢, 常常向前面运动, 并分泌粘液至一方面。 细胞以 横轴二分裂法繁殖。 在发育中它们逐渐变短并变成球菌状类 型小抱囊或芽抱。粘细菌目d n a的g + c 含量高达6 7 - 7 1 克分子%。 子实体的形成是粘细菌的典型特征。它们的形成是这样的: 生活循环包括营养杆状细胞聚合; 在生长繁殖终了之后细胞相互紧密地连接起来, 形 成堆积一一菌落,换言之一一群 ( s w a r m ) 。营养杆状细胞变成休眠的粘抱子 t 文献综述 ( m y x o s p o r e ) , 或称为小 抱囊 ( m i c r o c y s t ) 。 粘 抱子 较短, 常为 椭圆形 或 球 菌状。 若 干围 有共同膜的粘饱子, 形成子实体。 某些菌的子实体在有梢干的粘液组成的长梗上形成。 有 时梗呈树枝状分枝。粘抱子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萌芽,生成营养细胞。 根据生活循环,粘细菌较纤维粘细菌高级。 1 . 2 纤 维 粘 细 菌目( c y t o p h a g a le s ) 纤维粘细菌目 不同于粘细菌目,不产生子实体。纤维粘细菌目d n a的g + c含量较 低,约3 5 - 5 0 克分子%。该目 仅有纤维粘细菌科一科,细胞杆状或丝状,仅生抱噬纤维粘 细菌属 ( s p o r o c y t o p h a g a ) 产生小 抱囊 ( m i c r o c y s t ) , 滑行, 革兰氏 染色阴性, 呈显黄、 橙 黄或红色。 纤维粘细菌属内 有许多 种能 够利用纤 维素, 细胞 杆状, 柔软易 弯, 长度可达5 0 1 1m , 生存在陆地上和水内的腐败植物物质上面,能分解多糖如纤维素、几丁质、琼脂等物质。 它们是土壤内分解纤维最活跃的好氧细菌。这属粘细菌的某些种,如克氏纤维粘细菌 ( c y t o p h a g a k r z e m i e n i e w s k a e ) 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异常强,当 在培养基上面的滤纸上生长 时,可把滤纸分解成粘质。约氏纤维粘细菌 ( c y t o p h a g a j o h n s o n i i )能分解几丁质。 这些 细菌在自 然界物质循环中起一定的作用。 曾 有纤 维 粘细 菌寄 生 在鱼 类上的 报道 15 1屈 挠纤 维 粘细 菌f l e x ib a c t e r c o l u m n a r is ( 同 物异名: c h o n d r o c o c c u s c o l u m n a r i s 和c y t o p h a g a c o l u m n a r i s ) 是蓝黑蛙鱼鱼苗的外寄生菌。 此外, 根据“ 食性”的差异可简单地划分粘细菌为两个生理类群: 溶细菌群和溶纤维 素群。两者的营养生理条件差异显著。溶纤维素群己确认的只有一个属,即堆囊菌属 ( s o r a n g i u m ) 、 一个种,即 纤维素堆囊菌 ( s o r a n g i u m c e l l u l o s u m ) , 但该种包含许多 生 理 生化性质不同的菌株。 rz 粘细 菌的 生 物 学 11 6 1 粘细菌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呈喷射性运动。 细胞呈杆状或球菌状。 细胞膜有弹性, 不僵 硬; 运动时细胞形状变化, 细胞弯曲; 含有明显的核;以横轴二分裂法繁殖;发育循环史 较细菌复杂;有特殊的子实体、小抱囊等等。 2 . 1 营养细胞 杆 状, 表 现 三 种 类型 ( 13 1 . 两 端 钝 而 粗的 杆 状 细 胞( 1 .2 x 2 .5 1r m ) , 如 小 囊 粘 细 菌 ( n a n n o c y s t i s ) ; 狭而柔弱的梭状细胞 ( 0 . 5 x 5 - i o p m ) , 如袍囊粘细菌 ( c y s t o b a c t e r ) ; 中p l 类 型细 胞 ( 0 .7 5 x 51m ) , 如粘球细 菌 ( m y x o c o c c u s ) e 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粘细菌可见有几层细胞壁,包括一薄层肤聚糖 ( 胞壁质) ,鳞片 状的 碎片组 成了 胞 壁质囊 17 1 。 外 膜由 蛋白 质、 磷 脂和脂多 糖组成 18 1 。 许多 粘细菌的 脂多 糖组成和大多数原核生物类似, 除了甘露醇, 还包含半乳糖、 葡萄糖胺和其他糖类, 但不 含庚糖 1 9 ) 。 粘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分与革兰氏阴性菌的胞壁相似,并含有二氨基庚二酸。 细胞内 有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形态相似的中体 ( m e s o s o m e ) 和类中体膜结构2 0 1 、不 同的细胞内颗粒和内含体 ( 多聚磷酸盐,多糖) ,以及微管束和纤毛。由于有了可收缩的 纤毛组织, 因 此营养细胞可以 进行滑 行运动 (2 1 1 。 研究发现粘细菌m x .x a n t h u s 细胞 表面的 菌毛和纤毛参与细胞间交互作用。 菌毛有极性, 而纤毛是周生的, 后者在细胞间结合和群 体 行为 方 面 起重 要 作用 2 2 1 2 . 2 粘抱子 所有粘细菌目 均产生粘抱子 ( m y x o s p o r e ) o 粘抱子有折光性、 革兰氏 染色阴性, 具有 较强的抗性:耐热,抗干燥、辐射和去污剂。在士壤中它可存活 1 0年以上,是典型的休 眠体,是分离和保存粘细菌的理想材料。 2 文献综述 ( m y x o s p o r e ) , 或称为小 抱囊 ( m i c r o c y s t ) 。 粘 抱子 较短, 常为 椭圆形 或 球 菌状。 若 干围 有共同膜的粘饱子, 形成子实体。 某些菌的子实体在有梢干的粘液组成的长梗上形成。 有 时梗呈树枝状分枝。粘抱子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萌芽,生成营养细胞。 根据生活循环,粘细菌较纤维粘细菌高级。 1 . 2 纤 维 粘 细 菌目( c y t o p h a g a le s ) 纤维粘细菌目 不同于粘细菌目,不产生子实体。纤维粘细菌目d n a的g + c含量较 低,约3 5 - 5 0 克分子%。该目 仅有纤维粘细菌科一科,细胞杆状或丝状,仅生抱噬纤维粘 细菌属 ( s p o r o c y t o p h a g a ) 产生小 抱囊 ( m i c r o c y s t ) , 滑行, 革兰氏 染色阴性, 呈显黄、 橙 黄或红色。 纤维粘细菌属内 有许多 种能 够利用纤 维素, 细胞 杆状, 柔软易 弯, 长度可达5 0 1 1m , 生存在陆地上和水内的腐败植物物质上面,能分解多糖如纤维素、几丁质、琼脂等物质。 它们是土壤内分解纤维最活跃的好氧细菌。这属粘细菌的某些种,如克氏纤维粘细菌 ( c y t o p h a g a k r z e m i e n i e w s k a e ) 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异常强,当 在培养基上面的滤纸上生长 时,可把滤纸分解成粘质。约氏纤维粘细菌 ( c y t o p h a g a j o h n s o n i i )能分解几丁质。 这些 细菌在自 然界物质循环中起一定的作用。 曾 有纤 维 粘细 菌寄 生 在鱼 类上的 报道 15 1屈 挠纤 维 粘细 菌f l e x ib a c t e r c o l u m n a r is ( 同 物异名: c h o n d r o c o c c u s c o l u m n a r i s 和c y t o p h a g a c o l u m n a r i s ) 是蓝黑蛙鱼鱼苗的外寄生菌。 此外, 根据“ 食性”的差异可简单地划分粘细菌为两个生理类群: 溶细菌群和溶纤维 素群。两者的营养生理条件差异显著。溶纤维素群己确认的只有一个属,即堆囊菌属 ( s o r a n g i u m ) 、 一个种,即 纤维素堆囊菌 ( s o r a n g i u m c e l l u l o s u m ) , 但该种包含许多 生 理 生化性质不同的菌株。 rz 粘细 菌的 生 物 学 11 6 1 粘细菌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呈喷射性运动。 细胞呈杆状或球菌状。 细胞膜有弹性, 不僵 硬; 运动时细胞形状变化, 细胞弯曲; 含有明显的核;以横轴二分裂法繁殖;发育循环史 较细菌复杂;有特殊的子实体、小抱囊等等。 2 . 1 营养细胞 杆 状, 表 现 三 种 类型 ( 13 1 . 两 端 钝 而 粗的 杆 状 细 胞( 1 .2 x 2 .5 1r m ) , 如 小 囊 粘 细 菌 ( n a n n o c y s t i s ) ; 狭而柔弱的梭状细胞 ( 0 . 5 x 5 - i o p m ) , 如袍囊粘细菌 ( c y s t o b a c t e r ) ; 中p l 类 型细 胞 ( 0 .7 5 x 51m ) , 如粘球细 菌 ( m y x o c o c c u s ) e 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粘细菌可见有几层细胞壁,包括一薄层肤聚糖 ( 胞壁质) ,鳞片 状的 碎片组 成了 胞 壁质囊 17 1 。 外 膜由 蛋白 质、 磷 脂和脂多 糖组成 18 1 。 许多 粘细菌的 脂多 糖组成和大多数原核生物类似, 除了甘露醇, 还包含半乳糖、 葡萄糖胺和其他糖类, 但不 含庚糖 1 9 ) 。 粘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分与革兰氏阴性菌的胞壁相似,并含有二氨基庚二酸。 细胞内 有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形态相似的中体 ( m e s o s o m e ) 和类中体膜结构2 0 1 、不 同的细胞内颗粒和内含体 ( 多聚磷酸盐,多糖) ,以及微管束和纤毛。由于有了可收缩的 纤毛组织, 因 此营养细胞可以 进行滑 行运动 (2 1 1 。 研究发现粘细菌m x .x a n t h u s 细胞 表面的 菌毛和纤毛参与细胞间交互作用。 菌毛有极性, 而纤毛是周生的, 后者在细胞间结合和群 体 行为 方 面 起重 要 作用 2 2 1 2 . 2 粘抱子 所有粘细菌目 均产生粘抱子 ( m y x o s p o r e ) o 粘抱子有折光性、 革兰氏 染色阴性, 具有 较强的抗性:耐热,抗干燥、辐射和去污剂。在士壤中它可存活 1 0年以上,是典型的休 眠体,是分离和保存粘细菌的理想材料。 2 文献综述 ( m y x o s p o r e ) , 或称为小 抱囊 ( m i c r o c y s t ) 。 粘 抱子 较短, 常为 椭圆形 或 球 菌状。 若 干围 有共同膜的粘饱子, 形成子实体。 某些菌的子实体在有梢干的粘液组成的长梗上形成。 有 时梗呈树枝状分枝。粘抱子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萌芽,生成营养细胞。 根据生活循环,粘细菌较纤维粘细菌高级。 1 . 2 纤 维 粘 细 菌目( c y t o p h a g a le s ) 纤维粘细菌目 不同于粘细菌目,不产生子实体。纤维粘细菌目d n a的g + c含量较 低,约3 5 - 5 0 克分子%。该目 仅有纤维粘细菌科一科,细胞杆状或丝状,仅生抱噬纤维粘 细菌属 ( s p o r o c y t o p h a g a ) 产生小 抱囊 ( m i c r o c y s t ) , 滑行, 革兰氏 染色阴性, 呈显黄、 橙 黄或红色。 纤维粘细菌属内 有许多 种能 够利用纤 维素, 细胞 杆状, 柔软易 弯, 长度可达5 0 1 1m , 生存在陆地上和水内的腐败植物物质上面,能分解多糖如纤维素、几丁质、琼脂等物质。 它们是土壤内分解纤维最活跃的好氧细菌。这属粘细菌的某些种,如克氏纤维粘细菌 ( c y t o p h a g a k r z e m i e n i e w s k a e ) 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异常强,当 在培养基上面的滤纸上生长 时,可把滤纸分解成粘质。约氏纤维粘细菌 ( c y t o p h a g a j o h n s o n i i )能分解几丁质。 这些 细菌在自 然界物质循环中起一定的作用。 曾 有纤 维 粘细 菌寄 生 在鱼 类上的 报道 15 1屈 挠纤 维 粘细 菌f l e x ib a c t e r c o l u m n a r is ( 同 物异名: c h o n d r o c o c c u s c o l u m n a r i s 和c y t o p h a g a c o l u m n a r i s ) 是蓝黑蛙鱼鱼苗的外寄生菌。 此外, 根据“ 食性”的差异可简单地划分粘细菌为两个生理类群: 溶细菌群和溶纤维 素群。两者的营养生理条件差异显著。溶纤维素群己确认的只有一个属,即堆囊菌属 ( s o r a n g i u m ) 、 一个种,即 纤维素堆囊菌 ( s o r a n g i u m c e l l u l o s u m ) , 但该种包含许多 生 理 生化性质不同的菌株。 rz 粘细 菌的 生 物 学 11 6 1 粘细菌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呈喷射性运动。 细胞呈杆状或球菌状。 细胞膜有弹性, 不僵 硬; 运动时细胞形状变化, 细胞弯曲; 含有明显的核;以横轴二分裂法繁殖;发育循环史 较细菌复杂;有特殊的子实体、小抱囊等等。 2 . 1 营养细胞 杆 状, 表 现 三 种 类型 ( 13 1 . 两 端 钝 而 粗的 杆 状 细 胞( 1 .2 x 2 .5 1r m ) , 如 小 囊 粘 细 菌 ( n a n n o c y s t i s ) ; 狭而柔弱的梭状细胞 ( 0 . 5 x 5 - i o p m ) , 如袍囊粘细菌 ( c y s t o b a c t e r ) ; 中p l 类 型细 胞 ( 0 .7 5 x 51m ) , 如粘球细 菌 ( m y x o c o c c u s ) e 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粘细菌可见有几层细胞壁,包括一薄层肤聚糖 ( 胞壁质) ,鳞片 状的 碎片组 成了 胞 壁质囊 17 1 。 外 膜由 蛋白 质、 磷 脂和脂多 糖组成 18 1 。 许多 粘细菌的 脂多 糖组成和大多数原核生物类似, 除了甘露醇, 还包含半乳糖、 葡萄糖胺和其他糖类, 但不 含庚糖 1 9 ) 。 粘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分与革兰氏阴性菌的胞壁相似,并含有二氨基庚二酸。 细胞内 有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形态相似的中体 ( m e s o s o m e ) 和类中体膜结构2 0 1 、不 同的细胞内颗粒和内含体 ( 多聚磷酸盐,多糖) ,以及微管束和纤毛。由于有了可收缩的 纤毛组织, 因 此营养细胞可以 进行滑 行运动 (2 1 1 。 研究发现粘细菌m x .x a n t h u s 细胞 表面的 菌毛和纤毛参与细胞间交互作用。 菌毛有极性, 而纤毛是周生的, 后者在细胞间结合和群 体 行为 方 面 起重 要 作用 2 2 1 2 . 2 粘抱子 所有粘细菌目 均产生粘抱子 ( m y x o s p o r e ) o 粘抱子有折光性、 革兰氏 染色阴性, 具有 较强的抗性:耐热,抗干燥、辐射和去污剂。在士壤中它可存活 1 0年以上,是典型的休 眠体,是分离和保存粘细菌的理想材料。 2 文献综述 粘 细 菌 的 粘 抱 子 有 两 型 和 一 些中 间 型 1 3 1 。 一 型 是 直 径 约1 - 2 p m , 球 状, 有 英 膜, 有 折光性和抗逆性的细胞, 如粘球细菌科( m y x o c o c c a c e a e ) 所产生的。 另一型是体积为0 . 3 - 1 x 1 . 5 - 5 p m,有折光性或无折光性,通常无厚荚膜,短的杆状细胞,如原囊粘细菌科 ( a r c h a n g i a c e a e ) 和抱囊粘细菌科 ( c y s t o b a c t e r a c e a e )所产生的。此外,多囊粘细菌科 ( p o l y a n g i a c e a e )的粘抱子与其营养细胞很相似,不易区分。 粘抱子形成的过程为单个杆状营养细胞直接转变成单个粘抱子。营养细胞逐渐膨胀, 同时沿杆状细胞的直轴缩短, 直到变成厚壁有折光的球状粘抱子。当粘抱子萌芽时, 粘抱 子稍膨胀或不膨胀, 其中的肥壮杆状细胞穿过饱子外层后伸长,留下空鞘, 逐渐发育成营 养 细 胞 1l 利用粘抱子的抗干燥能力, 可从培养基上的无菌滤纸片上收集到较多粘抱子, 在干燥 器中 干燥后可 存活1 0 - 2 5 年 i ) 。 粘 饱子内的 多 磷酸盐和多糖颗粒被核糖体类的小 颗 粒和 脂 类 包 围 2 3 1 。 其d n a 含 量( 1 7 x 1 0 - 9 p g ) 高 于 营 养 细 胞, 数 量 上 相当 于3 - 4 个 染 色 体 2 4 1 a 2 . 3 子实体 形 成子实 体的粘细菌, 其子实体有两 种类型 1 3 1 。 一型是由 许多单个细胞聚集 起来, 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