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的徽州之所以成为当时中国基层社会治安最为稳定的区域之一,是 由于该区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治安保障体系的持续作用。本文在仔细梳理文 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就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的要素、明清徽 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的架构和运行机制、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的 特征与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初步构建了研究本课题的框架体系。认 为:理学的教化作用、宗族的控制作用、教育的促进作用、地理上的屏障作用是 导致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的四大要素,再加上徽商、基层政权和地方自组 织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和有机互动,在实际上构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徽州基层社会 治安保障体系,并且在该体系内部有着自己的联系和运行机制,有效地保障了明 清徽州基层社会的稳定,是保证明清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 之一。 关键词: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h u i z h o uw a so n eo ft h es t a b l e s t r e g i o n s e n j + o y i n g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a n dp u b l i co r d e ra tg r a s s r o o t sl e v e l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 b e c a u s e t h eu n i q u el o c a lp u b l i cs e c u r i t ys a f e g u a r ds y s t e mw h i c hh a d p e r m a n e n tf u n c t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i sw r i t t e nb yc a r e f u l l ye x a m i n i n g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i tg i v e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o ns t a b l ef a c t o r so ft h eh u i z h o ub a s i cs o c i a lo r d e ri nt h e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t h em o v e m e n tm e c h a n i s mo f h u i z h o u b a s i c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i nt h em 堍a n do r d y n a s t i e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f u n c t i o n so fh u i z h o ub a s i cs o c i a lo r d e rs a f e g u a r ds y s t e m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 d ) ,n a s 石e s ,t h u st e n t a t i v e l ye _ 一o n s t r u e t st h ef r a m es y s t e ma b o u tt h es e c u r i t ys a f e g u a r d s y s t e m sr e s e a r c h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i s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e n l i g b 蛐f u n c t i o n , 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 sc o n t r o la c t i o n , e d u c a t i o n sp r o m o t i n ga c t i o n , t h eg e o g r a p h yb a r r i e r f u n c t i o nc o n s t i t u t et h ef o u rb i g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o fh u i z h o ub a s i cs o c i a lo r d e ri nt h e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i na d d i t i o n , 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 , t h eb a s i cu n i to f 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a n dt h el o c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c t l l a l l yf o r mt h eh u i z h o u b a s i cs o c i a lo r d e rs a f e g u a r ds y s t e mo fi t so w l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ss y s t e me f f e c t i v e l y s a f e g u a r d e dt h eh u i z h o ub a s i cs o c i e t y ss t a b :l i t y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i ss y s t e mi so n eo ft h e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t h a tg u m a n t e e at h es o c i a l e c o n o m y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u i z h o ui n t h em m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k e yw o r d s :h u i z h o u :b a s i cs o c i e t y ;s e c u r i t y tf,、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又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节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键坐笃缸乏弘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z 吨伽1 签字日期:。口莎年呼月z 歹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渤欠善着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蝴丕声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嘻例丑11 导师签名:歹争以t 乃 签字日期:乒口6 多年牛月z ( 日 签字日期:乃以年中月蜉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引言 ( 一) 选题缘由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中叶以后,随着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徽州社会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徽商的崛起、宗族的鼎盛、教育的兴旺和社会秩 序的稳定,使徽州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层治安最为稳定的区域之一。 二十年余来,徽学逐渐成为宗族史、经济史、文化史、区域史和社会史等关 注的对象,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近年来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的繁荣,为我们观 察徽州社会提供更好的视角,有关徽州宗族、教育、徽商和自组织的研究更加深 入而具体,而这些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背景。 目前学术界尚没有关于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的专题研究和论述,而我们完全可 以通过已经掌握的大量原始文献资料结合现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来全面探讨 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及其背后的治安保障体系。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稳定有 序的区域,有关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的专题研究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因而,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选择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 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用整体史观来把握历史,更加全面地勾勒徽州 社会历史的原貌,深化徽州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于维护现阶 段农村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可以提供有关的借鉴。 ( 二) 学术史回顾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进行过专题研究。然 而,有关这个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据笔者统计,近二十余年来,有关 徽州宗族制度研究、徽商研究、徽州教育研究,以及徽州社会文化相关问题的研 究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徽州宗族研究的成果相当丰富。叶显恩(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 通过考察族规家法来分析宗族制度,认为族规家法 是一种民间私法,是国家法律的补充,在维护宗法制度,加强封建思想统治上和 封建基层政权相互补充。赵华富( 徽州宗族族规家法,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 论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 9 9 6 年) 对族规家法的制定、执行和特点作了具体的 , 明请教州基层祉套话安保障体系矸完 探讨。对于祠堂的研究,主要有陈柯云明清徽州的修谱建祠活动( 徽州社会 科学1 9 9 3 年第4 期) 、陈柯云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 中国史研 究1 9 9 5 年第3 期) ,赵华富论徽州宗族祠堂( 安徽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 、常建华明代徽州祠堂的特点( 南开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 ,朴元熵明 清时代徽州真应庙之统宗祠转化与宗族组织以歙县柳山方氏为中心( 中国 史研究1 9 9 8 年第3 期) 等,这些研究成果认为祠堂的兴建具有强化宗族思想 和观念,缓和宗族内部矛盾,加强宗族团结,强化宗族管理,维护宗族组织,巩 固宗族制度和宗族统治的功能。郑力民安徽宗族历史与徽州宗族社会( 学术 界1 9 9 9 年第4 期) 认为,明清徽州宗族组织结构高度稳定,社会功能齐全多 样,周密完备。关于徽商的研究最为充分。藤井宏、叶显恩、张海鹏、王廷元、 王世华、唐力行、王振忠、周晓光、李琳琦等有关徽州商人的著作和论述具有代 表性。唐力行论徽商和封建宗族势力( 历史研究1 9 8 6 年第2 期) 认为徽 商兴起离不开宗族的支持,同时徽商资本大量消耗于捐助族人而强化了宗族势 力。唐力行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 还认为徽州形成了宗族组织、文化科举和商业经营之问的良性互动。 陈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和家庭主义( 江淮论坛1 9 9 2 年第2 期) 认 为。光宗耀祖”的家族伦理是促使徽人经商业儒的原始动力,徽州商人的最终关 怀是家族的延续。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3 年第5 期) 从徽州教育方面入手,认为明清徽州宗族经费主要来自徽商的 捐助,宗族对教育在“亢宗”和培育学子“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极其深刻 的认识,宗族的教育追求及其规范是徽商资本和教育结合的心理媒介。 关于徽州农村社会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周绍泉清康熙休宁“胡 一案”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 9 5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 版社,1 9 9 7 年版) 通过对文书资料的整理,考察徽州农村社会,认为明中叶到 清前期的里甲和乡约并行体制下,徽州农村社会存在阶层的交错,家族是民众生 活的依赖。朴元熵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 历史研究1 9 9 7 年第l 期) 和中岛乐章从( 茗洲吴氏家记) 看明代的诉讼处理程序( 9 5 国 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 9 9 8 年第3 期) 研究了徽州乡村社会秩序和阶级关 系。有关族长和族权的研究有,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安徽人 2 引言 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 ,认为族长有主持祭祀礼仪、宣扬伦理道德、制定执行族 规家法、解决族内争端和控制佃仆等职责和权力。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 式及其在基层政权中的作用( 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5 年第3 期) 认为明清时 代宗族结构已经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基层社会组织。陈柯云明清徽州宗族 对乡村统治的加强( 中国史研究1 9 9 5 年第3 期) 也认为封建时代的乡村, 普通农民离官府很远,宗族则时刻都在眼前。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 诉讼( 历史研究2 0 0 0 年第1 期) 认为在处理本族成员的民事纠纷和诉讼时, 家族拥有较大的发言权,无论是族长,还是里老人和里甲基层组织,都以调解息 讼为主要手段和最终目的,但他们的调处并不都是成功,还有大量的民事诉讼和 纠纷是在县、府衙解决的。乡约对徽州基层社会的维护也起到重要作用,陈柯云 略论明代徽州的乡约( 中国史研究1 9 9 0 年第4 期) 认为乡约以非官方面 目出现,渗透着宗法的精神,对加强封建宗法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卞利明清时 期徽州的乡约简论( 安徽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 认为徽州乡约组织与宗 族组织有机结合,对徽州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明清徽州乡约的运 作与管理十分规范,是同一时期全国乡约发展的典范,是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所 倡导的法治与德治、礼法合治的最为典型的代表。有关民间自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卞利论明中叶至清前期乡里基层组织的变迁兼评所谓的“第三领域”问题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论述认为:乡村民间组织的不断强化, 形成了乡里社会中官方正式组织和民间非正式组织互动的局面。涉谷裕子关于 徽州文书所见“会”的组织( 日本史学第6 7 卷,1 9 9 7 年9 月) 认为会和 乡约、保甲、里甲一样成为徽州农村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稳定力量。 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有关理学在明清徽州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有不少成 果。限于篇幅,不能一再列举。 通过以上列举的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有关徽州 宗族制度研究、徽商研究、徽州教育研究、徽州社会研究以及新按理学研究成果 颇丰,学术积淀深厚。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从各自的角度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 定的内容,但从整体上尚没有形成对明清时期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的系统 研究,而有关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的论文和论著也不多见。况且,以往学术界对徽 州基层社会治安研究的涉及面,也只是局限于分别就宗法、族长、里甲、乡约、 3 明清般州基层社会话安保障体系研竟 徽商等等单个层面展开论述,没有能够将其看作一个整体的课题来进行系统全面 的研究。 4 一,明请时期的微州是当时全国基层祉会话安最为程定曲区域之一 徽州,东汉建安年间置新都郡,西晋太康年问称新安郡,唐武德年间置歙州, 宋宣和年间改置徽州。明代和清代均设徽州府,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 溪、婺源六县。 本文从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的视角来剖析徽州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 社会,通过对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和治安保障体系的架构、运 行机制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 安保障体系的历史原貌,并从中概括、归纳出促使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的历史经 验。 、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当时全国基层社会 治安最为稳定的区域之一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鲜有农民起义。徽州处在万山之中,兵戈较少,环山 余氏重修族谱序描述到:“虽当兵争时代,犹能与山中敦崇本务,自成世外桃 源。”而其他地区,农民起义的影响力和战乱的破坏力要大的多。如山东,正德 农民起义席卷山东全省:“山东生民被害已极,贼之自北而东也,则由乐毅、海 丰、寿光、安丘以入青州,其自南而西也,则由莒、沂、滕、峄以趋东兖,纵横 荼毒。”。之后,山东又经历了永乐十八年( 1 4 2 0 ) 蒲台唐赛儿起义,万历二十七 年( 1 5 9 9 ) 临清人民起义。又如湖北“乡村长期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回,有清 一代,经历了明末清初农民起义、三藩之乱、太平天国运动等,乡民思定,建山 寨、团塞等塞堡之风盛行,如湖北麻城均安堡“周围一千三百四十弓、高一丈八 尺炮台十二贼屡窜至,俾不敢攻。”o 又如陕西,史念海先生认为,从秦 至明清,陕西一直处在战略要冲之处,频繁的兵灾导致地方治安恶化,因此“陕 西人民一直面l 临着饥荒和战争的威胁,战乱频仍,造成独特的乡村寨堡,形成城、 寨、营、堡的防御体系,明清一直沿袭。”西可见,明清时期的徽州没有经历大规 。明武宗实录 卷8 5 ,正德七年三月丙午 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 ,武汉大学学报) ,2 0 0 1 年第5 期 光绪麻城县志 卷6 ,建置志碉堡 9 史念海: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 ,中田历史地理论丛 ( 第二辑) 陕西人民出版 杜1 9 8 5 年版史念海先生同时也论述了陕西地名多以。安、宁、蜻、定”命名,如延安、保安、安塞、 安定,安边、隆安、招安、顺宁、抚宁、怀宁、晋宁等,可以看到陕西人民祈求安宁,厌恶战争的心理, 也反映了地方社会的不安定 5 明暗般州基层社会话安保障体系研究 模农民起义的破坏,社会秩序较其他地区安定。徽州地方社会和谐有序,出现“家 多故旧,自唐宋以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仪、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村 落家构祠宇,岁时俎豆,其问小民亦安土怀生”的局面。 明清时期,作为当时异端组织的秘密宗教 很难渗入徽卅f 基层社会。根据汤 一介先生的观点,民间信仰是秘密宗教会社的依托。徽州社会身处理学发源地, 理学思想和宗族组织严格地约束着基层民众的信仰。歙风俗礼教考载“徽人 不尚佛老之教无敬信崇奉之者。”徽州社会缺乏秘密宗教会社存在的思想土 壤。同时,徽州宗族社会安定团结,也缺乏秘密宗教会社生长、传播的社会土壤。 而明清时期,全国秘密宗教会社大流行,明代中叶以后,有无为教、龙华教、黄 天道、长生教和三一教等,清代形成“南会北教”的局面,“南会”是以天地会 为主的秘密会社系统,活跃于闽、台、两广、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如三点会、 三和会、小刀会、洪江会、江湖会等;“北教”是以白莲教为主体的民间秘密宗 教系统,盛行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如天理教、圆顿教、八卦教、大刀教、红枪会 和义和拳等。这些秘密宗教会社往往形成社会的对立面,成为基层社会不可忽 视的破坏力量,严重威胁着基层治安秩序和国家统治秩序。如山东天启二年 ( 1 6 2 2 ) 白莲教起义,明末徐鸿儒东大乘教起义,于弘义捧棰会起义;又如湖北 清嘉靖年间王聪几领导的席卷川楚陕甘豫五省的白莲教起义等,都属于秘密宗教 会社所组织的起义。同时,秘密宗教会社人员,多是由于人地矛盾的激化而产生 的农村破产者构成,他们或展转他乡或流浪漂泊,生活动荡不安促使他们加入秘 密团体,尤其是在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加速发展时。对徽州而言,徽州社会理学 的约束和明中叶以后徽商资本的大量回流,更由于宗族内部的团结互助,帮贫扶 弱,有效地稳固着徽州基层社会的秩序,不至于民众流离失所。由此可知,明清 徽州基层社会没有成为培育秘密宗教团体的温床,相比其他地区而言,社会治安 稳定有序。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约束作用较它处明显,稳定有序。明中以降,世风乖戾, 硼嘉靖徽州府志卷2 ,风俗志 。 - 汤一介;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 ,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2 年版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的民间宗教 是在封建社会中流行于底层的多种宗教的统称。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总是遭到封建政权的取缔和镇压,被 斥之为。邪教。匪类 活动呈秘密状态。因此有学者称它为秘密宗教或民间秘密宗教。”亦有称之为秘 密宗教会社它们往往以民同信仰为依托,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形成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力量 - 陶成章:教会源流考) ,陶成章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6 一明暗时期的徽州是当时奎国基层社会诒安最为键定的区域乏一 血缘宗法关系松懈,福建福宁出现。尊卑无别,良践不分”o 的社会现象,湖北 武昌也是“贵贱无分长幼秩序。”圆四川泸卅i 亦是“少长失序,裕口风渐炽。”。更 甚者,如江苏沛县“兄弟相争,什家有九。”。福建安溪“子弑父、仆弑主,人情 乖离天下。”。而明清时期的徽州人严守宗族伦理道德秩序,宗族组织完备,社会 秩序稳定,光绪婺源县志载“世家数十代,各族族众聚集宗祠,尊卑长幼犹 秩然,罔敢潜忒。” 在学校教育方面,徽州人以朱子之学为本,注重蒙养教育、 学校和学院教育,被誉为“东南邹鲁”。而山东在宣德以后,“师道不立,教法不 行,学者因循苟且,不知用力于身心性命之学,惟务口耳。”o 隆庆、万历间“丑 诋程朱如三家村老学究,”到天启、崇祯年间达到“乡塾有读集注者,传以 为笑矣,大全性理诸书,束之高阁,甚至不蓄其本” 的地步。教育秩序的混 乱导致了社会的失序,“时豪民稍武断乡曲,”西乡官豪民飞扬跋扈。民俗。多酣 酗”,? 以至出现。多诱卖人妻以输官”“的现象。 明清时期,徽州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徽人外出经商的重要保障。橙阳散志 描述云:“水有源,木有根,人之于祖亦然。吾徽敦本追远,视他郡较盛问 有贸迁远地者,一旦归来,邱垅无恙,庐舍依然。”2 徽州社会的稳定提供给“贸 迂远地”的徽商一个稳定的后方。以徽州妇女为例,徽州社会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至深。徽州妇女视教育抚养子女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凡子之一身,由婴及壮, 抚养教诲,从师受室”,母亲付出了一生的辛劳;并且在理学的约束下,严守 妇道,外出徽商提供了一个安定的家庭环境、大可放心的稳定后方。徽州大量的 贞洁牌坊,徽州文献记载中大量的列女传记更是有力的说明。徽州妇女为徽商的 兴盛,为徽州教育风气的培育,为徽州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当然,明清徽州在少数时期也曾出现过影响稳定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嘉万时 万历福宁府志卷2 ,风俗 古今图书集成卷1 1 2 0 。职方典武昌 。 康熙泸志 卷1 1 ,风俗 乾隆沛县志 卷1 明史 卷2 3 4 ,李懋传 光绪婺源县志 卷3 ,风俗k 明宪宗实录 卷3 9 ,威化3 年2 月甲申 张尔岐t 嵩庵闲话 卷1 于慎行:充州府志) 卷2 9 ,宦绩志四k 明武宗实录) 卷1 8 5 ,正德1 5 年夏4 月丁亥 王恕t 王端毅公文集 卷4 江登云t 橙阳散志卷1 2 ,艺文志三存恚户墓祀序 潭渡黄氏族谱) 卷0 。祠祀新建享妣专祠记略) 。 7 明晴般州基层社奎诒安保障体东研究 期的倭寇袭扰,明末清初的佃仆起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徽州社会受到的破 坏。但除了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特殊情况外,同一时期的徽州基层社会稳定遭受 影响的程度较之于全国其他地区还是要小得多。 明代嘉万时期( 1 5 2 2 年至1 6 1 9 年) 倭寇活动最为猖獗,东南沿海的经济富 庶区是倭寇骚扰和掳掠的重点区域,只有小股的倭寇流窜到徽州地域,进行流动 性侵袭和掠夺财物。面对东南沿海严重的倭患,徽州地方对倭患已有所警备,徽 人在基层官府、徽商以及乡约等自组织的引领下积极备倭,坚决抗倭,尽可能减 少损失。嘉万之后就很少有倭寇能够触及到徽州地域,对徽州而言,倭患总体上 没有形成规模,仅仅是小股的势力,都被徽州地方成功地预防和消除。对徽州社 会总体的治安稳定没有形成较大的破坏。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徽州地域被全国的大动乱所波及,但是相对 于全国农民起义的大声势、战乱的大破坏来讲,徽州终因地理的闭塞而少受影响。 万历 休宁县志载:“自红巾以来,兵燹罕闻,”“无兵戈燹略之惨,生息繁夥。” 回徽人在农民起义的动乱中仍能安然生息繁衍明末清初外部世界的大乱和毁坏 只是引发了徽州社会内部的佃仆。起义。其中以黟县附郭菜村佃仆宋乞为首的佃 仆起义规模最大,歙县、休宁、祁门等县佃仆积极响应,打出“皇帝已换,家主 应仆事我辈矣”o 的口号,使得徽人“不敢自言衣冠之族,壮者逃散于外,老弱 任挫折而莫敢谁何。”回此次佃仆起义从顺治二年七月( 1 6 4 5 年7 月) 起,只延 续到顺治三年三月( 1 6 4 6 年3 月) 就宣告失败了。毕竟时间短,且规模有限, 相对与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时期的大动乱、大破坏就微不足道了,并没有对当时徽 州基层社会造成过大的破坏,而且随后便在清政府开豁为良的诏令之后恢复了安 定。 太平天国在邻近徽州的南京定都并延续了十余年,在这样特定的地理环境和 历史条件下,对徽州社会的破坏力相当大o 。据徽难全志o 记载:咸丰三年( 1 8 5 3 年) ,太平军初次到祁门县;四年到黟县、休宁并直抵徽州府。之后官府和太平 9 万历休宁县志重修体宁县志序 - 叶显恩t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2 3 2 页叶显恩先生指出:。明 清时期的徽州佃仆制是一种严格隶属关系的租佃制度,皖南的徽州地区大为盛行” 计六奇:明季南略 卷9 金声、扛天起兵守绩溪附记,扛同文辑思预述略) 蛳嘉庆黟县志) 卷1 5 ,艺文程功乙酉纪事 。 o 周武:太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变迁 ,社会科学 ,2 0 0 3 年第1 期周武先生指出:安徽全省,旺苏南 部、浙江西部、江西北部是遭受蹂躏最惨的地区安徽是必争之地,几经易手。争夺惨烈 o 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徽难全志)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 8 一明暗时期的徽州是当时全国基层社会诒安幸为谴定的区域之一 军展开了拉锯战,战争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徽商的衰落,徽州地区 社会经济的衰退,都与此关系密切。但是这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外力所致,已不 是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所能左右。总体说来,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当时中国 基层社会治安最为稳定的区域之一,所以,这一历史现象并不影响本文的探索。 9 明暗微州基屈杜套话安保障体系舛究 二、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的要素分析 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之所以较之于其他地区稳定,首先是由于理学、宗族、 教育和地理四大要素的作用,正是这四大要素和徽商自外部的回力作用,从而导 致徽州社会基层治安保障体系的形成,进而对当地基层社会治安起着保障的作 用。 ( 一) 理学的强化对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徽人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构建了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因此 徽州有“程朱桑梓之邦”之说。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是程朱理学o ,理学思想对 徽州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所谓“我新安为朱予桑梓之邦,则宣读朱子之书, 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予若孙也。”o 理 学对徽州社会教化人心的作用远比其他区域至深且大。道光休宁县志载“朱 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理学的教 化作用体现在理学思想与徽州基层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学思想渗透到徽州基层 社会,转化成基层社会的行为准则,起到凝聚人心、维系基层社会稳定的作用。 由宋而始,“理学”就主导着徽州社会的人伦规范。明弘治徽州府志风 俗载徽州“自朱子以后,为士者多明义理,称谓东南邹鲁”。宋朱子新安 道院记载:新安“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义为羞,故其俗难以 力服,而易以理胜” 等等。到了明清,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首先,理学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引导着徽州基层民众。徽州为“礼义之国,习于人伦,即布 衣编氓,途巷相遇,无论期功强近,尊卑少长以齿。”o 理学思想就这样植根于徽 州人的思想深处,以致“徽州人不尚佛老之教,僧人道士惟用之以事斋醮耳,无 敬信崇奉之者于以见文公道学之邦,有不为歧路途惑者,其教泽入人心深 哉。” 甚至“士大夫丧祭遵文公朱子家礼,不用浮屠。”囝就徽州商人而言,理学 m 刘伯山:程朱理学渊源考 ,探索与争鸣,2 0 0 3 年第3 期刘伯山先生认为;。徽州文化是我国极具 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本质是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其理性内核是程朱理学”本文采用徽学研究专家的 普遍观点。认为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为理学 雍正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序 万历休宁县志 卷7 ,艺文志- 纪述朱熹新安道院记 。汪道昆:太函集卷l ,黄氏建友于堂序) 。 许承尧:歙事闲谭) 卷1 8 ,歙风俗礼教考l 乾隆绩溪县志 卷1 方舆志风俗 。 1 0 二,明暗微州基层社会诒安键定的要素分斫 思想规范着商人的经营和处事行为,也是促成徽商“贾而好儒”的重要因素。如 戴震便说,徽商“虽为贾者,成近士风。”在徽州社会,“夫贾为厚利,儒为名 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 张儒。一张一弛,迭相为用。” 徽商因此又有儒商之称。就徽州妇女而言,她们 “素崇礼教,又坚守程学朱说,闺闱渐被砥砺,廉贞扇淑扬馨,殆成特俗。”。由 于徽州“人多地狭,故服贾四方者半。土著或初娶妇,出至十年、二十、三十年 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识其父。”。男子外出经商往往“数十年之久,家之 绳勉维持,惟母氏是赖。凡子之一身,由婴及壮,抚养教诲,从师受室,以母而 兼父者多之,母氏之恩何如其重耶! ” 徽州“女人尤号能俭,居乡数月,不沾 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徽俗能蓄积,不至卮漏者,盖亦由内德矣。” 而且“新 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o 贞洁牌坊比比皆是,“贤”、“慈”、“俭”、“烈”、 “贞”的现象举不胜数。由此可知,理学思想在相当大程度上规范着徽州基层民 众的思想行为,对于教化人心,和谐邻里,稳定地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二) 宗族的发达对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自汉末始,尤其是晋永嘉之乱、唐末黄巢起义、北宋靖康之难,北方大族源 源不断地迁入徽州。出于强宗固族、增强内聚力的需要,徽人以血缘为纽带聚族 而居,“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o 宗族观念极强。宗 族对徽州基层社会的凝聚和控制作用体现在具体的宗族活动中,主要表现为通过 修宗谱和祠堂祭祖等活动,以达到恪守宗族宗法、维护宗族秩序从而保障宗族利 益的目的。 宗谱是徽州宗族凝聚的重要纽带,“宗法既立,则彝伦益明,风教益兴”, 维 系着宗法社会秩序。一方面,宗谱是徽人严守的族内规约,而宗族对于宗谱的修 缮和增补所进行的修谱活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宗法秩序,“诸谱既同,则 宗盟益笃,宗法可寻。”卺当然,对于破坏宗谱的族人则要严加责罚,如徽州程 。戴震:戴震集,卷1 2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0 年版 9 汪道昆;太函集) 卷5 2 ,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k 。民国歙县志) 卷1 1 ,人物志烈女 9 魏僖:t 魏叔子文集) 卷1 7 ,江氏四世节妇传 。 o 潭渡黄氏族谱卷6 ,祠祀新建享妣专祠记略k 。康熙徽州府志卷2 ,风俗 o 赵吉士t 寄园寄所寄卷l l 。 - 嘉靖徽州府志 卷2 ,风俗k - 程敏政:篁墩文集) 卷2 3 ,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序) ,四库全书本 程敏政:篁墩文集卷3 4 ,五城黄氏会通谱序) ,四库全书本 1 l ;p,“, i、;, 明睛徽州基层社会话安保障体系研究 氏把毁坏宗谱的族人除名,生不得入先祠,死不得入先墓。这种严厉的除籍措 施也体现了宗谱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宗谱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是通过其族规 条款来体现的。族谱的条款是把道德教谕和社会伦理融为一体,主要体现在尊祖、 敬宗、正名、倡孝悌、睦宗族和严门第等等方面,来维护宗族秩序。使“新安各 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 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 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 系,丝毫不紊。”。宗族秩序的井然,导致徽州基层社会井然有序。 祠堂是尊祖敬宗、教化正俗和宗法训诫的重要场所,因此“徽俗士夫巨室, 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问社则有屋,宗则有祠。”o 一 方面,宗族祠堂是进行宗族祭祀、宣扬教化的重要场所。“宗谊甚笃,家有祠, 岁时俎豆燕好不废。”囝歙县“村落家构祖祠,岁时合族以祭。” 族人通过祭祀祖 先,增强同根同源意识,也增强了宗族的内聚力。“家崇宗祀,木主列于祠堂, 值岁时吉凶大事,不论贵贱贫富,集众子孙,广各牲醴,得以展其孝敬。其谱系 悉分昭穆之序,毫不紊焉。”o 宣扬伦理教化也是柯堂的重要作用,如婺源县志 稿载“乡故有三八会,每遇初三、十八日聚子弟于祠,申以孝悌姻睦之谊。” 另一方面,宗族祠堂是处理宗族事务、惩戒宗族弟子的民间法庭。明万历朱氏 祠志载朱氏向县衙“恳申祠规,赐示遵守”,里称“本家子侄丁多不一,恐有 不务生理、横暴乡曲、不孝不悌、忤尊长、违禁、赌博、酗饮、嫖荡、斗打、争 讼等情,祠立家规,犯者必戒。”o “聚子弟于祠,申以孝悌姻睦之谊。有不法者 惩之,严气正性。”o 徽州地区宗族的发达,使得宗族内部尊祖敬宗,孝悌和睦,严守礼教,秩序 井然,对于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 三) 教育的兴旺对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徽州社会重教兴学,教育兴旺。首先,徽州人高度重视家庭蒙养教育。徽人 。程敏政:篁墩文集 卷3 6 ,书程氏统宗谱后 ,四库全书本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 1 ,故老杂记) - 许承尧:歙事闲谭 卷8 程且硕春帆纪程 9 万历祁门县志) 卷4 ,风俗 - 许承尧:歙事闲谭 ,第1 8 卷 康熙黟县志 眷4 ,尚祥卿箴佑论。 9 张晦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朱氏柯志 ,黄山书社,1 9 8 5 年出版 张海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婺源县志稿 。黄山书社,1 9 8 5 年出版 1 2 二啊睛微州基层牡套话安稳定的要素分撕 对其子“因材造就”,但以教子读书、业儒作为首要目标。明徽商方松崖“七岁 孜孜传习不倦晚年笃于教子季子习举业。们徽人严格选用名师来教授子 弟学业,明体宁汪文壁之父请名士课子读书。 休宁商人汪可训有五予,“岁延名 师督之学,日:此余未究之业也,尔小子容一日缓乎? ” 歙县商人鲍柏庭“其 教子也以义方,延名师买书籍,不惜多金。尝日: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 何益乎? ”回第二,徽州宗族把重教兴学作为重要义务,鼓励和支持宗族教育。 对读书的宗族子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如清婺源程世杰“稍赢余,推以济众 念远祖本中曾建遗安义塾,置租五百亩,久废,杰独力重建,岁以平粜所入延师, 使合族子弟入学,并给考费。有余,即增置田。二举经费不下万余金。”o 祁门商 人胡天禄捐田支教,“塾教有赖,学成有资。” 同时这种经济上的支持会侧重于 资质聪明者,如明歙县商人范信“建义学,族中子弟俊秀者加意培植,俾读书成 立。”o 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家训规定:“子姓十五以上,资质颖敏,苦志读 书者,众加奖励,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党贫乏之弟。”还。广 储书籍于济美祠中黄山楼上以惠宗族。”o 第三,徽州的学校和学院教育也很发 达。明清除府县学外,先后有6 0 多所书院。 徽商把大量的资金回流到家乡, 大量投资书院是书院教育发达的重要因素。明祁门李秀“为贾真州,赀致大 干,往往以济人为事。邑学宫圯,议修复,秀捐金佐用。”o 明歙县李天祥。助 邑学,创紫阳书院以祀朱子。”清婺源孙应淇“建文昌阁,兴书院捐不下千 百金。”1 2 在“非儒术无以亢吾宗”1 3 的徽州社会,家庭和宗族对教育的重视和大力的 支持,使徽州教育兴旺,提高了徽州民众普遍的文化素质,宣扬了教化。明清时 期的徽州教育严格按照封建国家提倡的道德和伦理规范,并以之为依归,强调了 。方善祖:方氏会宗统谱卷1 9 ,松崖方公行状 9 李维桢z 大泌山房集 ,齐鲁书社,1 9 9 7 年版。 - 体宁西门汪氏宗谱 卷6 ,太学可训公传。 9 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支谱卷3 光绪婺源县志 卷3 3 ,人物志义行 康熙祁门县志 卷4 ,孝义h 。道光徽州府志 卷1 2 ,人物志义行 9 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四家9 1 1 ) 叶显恩:明清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出版,第1 3 7 页 康熙祁门县志卷4 ,孝义 “康熙徽州府志 卷1 5 ,尚义传 ”光绪婺源县志卷3 3 ,义行 ”汪道昆s 太函集 卷6 7 ,明赠承德郎南京兵部车驾司署员外郎事主事汪公暨安人郑氏合葬墓碑 1 3 明晴微州基层社会诒安保障体系两竟 对秩序的宣教,所以徽州教育的普及和发达,在客观层面上强化了封建社会的道 德和伦理教化,促使徽卅i 形成了长幼有别、主仆分明、宗法有序的稳定的宗族社 会,对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 四) 地理条件的独特对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稳定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 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独特的山水系统使其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自 然地理单元,而对于中国古代静态的农业社会而言,自然的地理单元又往往促成 一定格局的人文地理单元,由此,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影响下的徽州社会具有 很强的内聚力,进而对民众的约束、基层秩序的维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使其少兵革,社会较外界稳定。 徽州群山环抱,内部多为盆地,且陆路和水陆交通较为不便。时人记载说: “惟吾徽道途梗阻,交通乏便,吾徽之由陆路旅行者,东则有大鄣之固,西 则有浙岭之塞,北则有黄山之隘旅之往来,殊非易事。”o 山水系统形成了徽 州地理的天然阻隔,徽人多有“余郡处万山中”o 、。徽郡保界山谷”o 的历史记载。 因此,“洞壑、溪山之险,亦足以自保。水早兵戈所不能害,”o “世不中兵革。” 回社会保持着较为静态的稳定,治安有序,故每当战乱时期,这里便成为人们避 难的理想场所,最早迁入徽州的是汉代因“王莽篡乱”而南渡到徽州的大族, 而 后新安大族“半皆由北南迁,略举其时,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乱,此三 朝为最盛。”o 第二,闭塞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促使社会稳定的人文环境的形成。个体必须通 过由此而促成的以宗族为核心特征的人文地理的力量来自我保护。徽州因地处山 区,自然灾害较多,粮食产量低下,“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 红虾籼,不宜稻梁。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壅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 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o 赵吉士日:“郡处万山,百货皆仰于外。陆则肩担顶荷之,夫沿崖陡岭,虽隆冬 。吴日法t 徽商便览 ,安搬省博物馆。民国八年刊 - 许承尧:歙事闲谭 第6 卷,止庵集明季县中运米情形 母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二十 。许登瀛: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 卷9 ,城东许氏重修族谱序 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 卷6 l ,赠程君五十序 程尚宽z 新安名族志( 前卷) ,黄山书杜。2 0 0 4 年出版 9 民国歙县志 卷l 。舆地志风土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 1 4 二,明暗徽州基层社会治安谴定的要素分析 暗寒而汗雨行;水则溯流推挽,从急湍石濑中负舟以上。”o 个体力量之脆弱可见 一斑。“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圆徽商成为徽 州社会发展的契机,并在理学的的深刻影响下,促成文教鼎盛,宗族强固。在徽 商、理学、宗族互动的过程中,促成了理学统治下的,以徽商发展作为契机以宗 族为核心的独特的人文地理单元的形成。而文化系统一旦形成,往往就根深蒂固, 这是徽州基层社会治安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 。康熙徽州府志卷8 ,蠲赈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 。 1 5 明清微州基层社套治安保障体系研究 三、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的 架构和运行机制 明清时期,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之所以较其他地区稳定,是由于该地区形成的 治安保障体系的作用。在这个体系中,前述的理学、宗族、教育和地理环境四大 要素起着支撑和基础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徽商的作用o 、基层政权的作用和 地方自组织的作用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共同对徽州基层社会治安 起着不同程度的保障作用,一齐构成了当时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基层社会治安保 障体系,维系着徽州基层社会的治安稳定。 ( 一) 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中理学作用的发挥 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来看,明清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理学思想的规范作用,理 学承担了调节和平衡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职能。朱子 劝谕榜中“孝顺父母, 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乡里,各依本分,勿为好盗”的规范为统治阶级所推 崇。明太祖发布圣谕六谕便强调:“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 子孙,各安全理,勿非为”。清圣祖圣训十六条强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 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崇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 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试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弥盗贼,解仇忿以重身众。”o 由此 可见,明清封建统治者严格遵守理学倡导的社会秩序,通过理学对社会生活的规 范,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持社会稳定。 理学思想在明清徽州基层社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朱子之学深刻影 响着徽人入学、入仕、入贾,左右和指导着徽州社会的发展,成为徽州基层社会 稳定的思想根源,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的治安秩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层 面:首先,理学思想严格约束徽州基层宗族组织和宗法秩序。徽州宗族是中国封 建社会后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宗族组织,其组织结构、伦理秩序、祠堂墓祀、族规 家法等都宥于理学规定的秩序范围,使徽州广大民众忠实地实践着理学思想,不 母按:实际上,徽商的作用也是支撑和基础性的,应视为导致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形成的要素之一, 但是由于徽商的作用往往表现为自外部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