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是人化的自然美,是我国人民创造出的“第二自 然,其中叠山理水是山水之美的主要体现。笔者大量搜集有关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例研究法对中 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进行研究。 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山水之美的成因开始探究,追溯到中国独特的山水文 化和审美特点之上,在论述了成因之后便对“山水之美 加以分析,并且试图 把“山水之美 的理论运用于当代城市中。论文的第一部分简要地研究了中国 独特的山水文化,因为探究中国古典园林山水之美的形成原因就一定会追溯到 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包含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等方面,这 三者联系也最为紧密,这一部分中着重论述了山水画、山水诗对中国古典园林 的影响。论文的第二部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比德为美 探究了中国古典园林为什么以追求自然为美,形成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艺术风 格。第三部分先对“山水之美”加以分析理解,再从多方面分析了山水美的形 式与体现,其中重点分析了叠山理水的手法。第四部分在前三个部分的基础上, 以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论 作为理论指导把“山水之美”的理念运用于当代 城市,使中国古典园林和当代城市结合起来,也为两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 方向。 主题词: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审美;山水城市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l a n d s c a p eb e a u t y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g a r d e n sw h i c hi sm a i n l ye m b o d i e db y p i l e du pm o u n t a i n sa n dw a t e r s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t h em a l l - m a d en a t u r a lb e a u t y i ti s r e g a r d e da st h es e c o n dn a t u r ec r e a t e db ym a n k i n d t h ea u t h o rc o l l e c t e da n dr e v i e w e d v o l u m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o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a r t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e u s i n gc o m p a r a t i v e m e t h o d ,c a s es t u d i e sw e r em a d e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g a r d e n s t h e r e r e4c h a p t e r si nt h ep a p e r c h a p t e r1s u m m a r i z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u n i q u ec h i n e s es h a n - s h u ic u l t u r e ,t h eu n d e r l y i n ge l e m e n te x p l a i n i n gt h eb e a u t yo f 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 c h i n e s es h a n - s h u ic u l t u r et a k e sf o r m so fp a i n t i n g ,p o e t r ya n d g a r d e n i n g w i t l lt h e3o ft h e mc l o s e di n t e r t w i n e d i n f l u e n c eo fp a i n t i n g sa n dp o e t r yo n s h a n - s h u ic u l t u r ei sd i s c u s s e di nd e p t hi nt h i sc h a p t e r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w o r l d v i e wo f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i st h eu n i t yo fh u m a na n dh e a v e n ,w h i c hi sh o l i s t i cc o n c e p to f h a r m o n i o u sh u m a n n a t u r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f r o mt h i sp e r s p e c t i v ec h a p t e r2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h i d d e nd r i v eo fs u c ha e s t h e t i cp h i l o s o p h y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 :m a n - m a d e v s n a t u r e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a e s t h e t i c si ns h a n s h u is c e n e r y ,c h a p t e r3s h o w sa l lt h e f o r m se m b o d y i n gs u c hb e a u t y t h ec h i n e s ew o r df o rl a n d s c a p e ,s h a n s h u i ,l i t e r a l l y m e a n s m o u n t a i n sa n dw a t e r s w h i l eac o m m o np h r a s ef o rm a k i n gag a r d e nm e a n s ”d i g g i n gp o n d sa n dp i l i n gm o u n t a i n s ”,t h i st e c h n i q u ei sa l s o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p a r t b a s e do nt h ef o r m e rc h a p t e r s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e m p l o y sq i a nx u e s e n st h e o r yo f s h a n - s h u ic i t yt ob r i n gt h ea e s t h e t i c so fs h a n - s h u ii n t om o d e mc i t i e s ,c o m b i n i n g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i n gw i t l lc u r r e n tu r b a np l a n n i n g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 ; s h a n s h u i ;a e s t h e t i c ;s h a n - s h u ic i t y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酌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住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豇盔选 2 0 lo 年占月l 目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住。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豇垂潍 2 0j 。年6 月1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0jd 年月自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1 1研究价值 绪论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中国上千 年的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一种精致的艺术的产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 最近几十年,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增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外在又受到西方文化的 影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被人们忽视,城市风貌也渐渐失去了中华民族 的韵味,越来越给人西方化、千篇一律的感觉。在国外却遇到了恰好相反的情况, 他们很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园林的研究,有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对中国古 典园林的研究机构,而且很热衷于仿造中国古典园林,1 9 7 9 年在美国纽约建造 了“明轩庭院,之后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德国等地建造了2 0 多座中国古典 式园林,“至2 0 0 0 年,我国已设计并在国外建成园林5 0 多处,分布在五大洲的2 0 多个国家,在欧美也有数十件作品。一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有助于我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我国当代园林 或者称之为景观,更多的是融入了西方的造园形式,例如规整的树木、按几何图 案排列的花卉,还有纵横有序的道路,这样的形式使当代园林缺少了我国古典园 林“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风格。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也有助于当代 城市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需要走迸现代化的城市,把自然之趣引入到高楼如山 道路车流如水的“山水城市中,使城市面貌转变为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山水城 市。除此之外,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是一种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格美的结合, 对它进行研究可以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观念。 1 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伴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逐步形成,有关于园林山水方面的著作和研究也在逐 。人民日报海外版2 0 0 1 年l o 月2 6 日第七版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步累积,时至今日,关于中国古典园林方面的研究已是比较详尽了。明清以前没 有关于园林的专著,造园理论往往以诗词、画卷的形式得以保存。我国第一本园 林艺术理论方面的专著是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本。从 园冶这部专著到现代众多大家所出版的有关我国古典园林方面的书籍,少说 也有百本之多。园冶一书按照造园的先后顺序总结了造园的规律和原则,其 中的掇山、选石两个章节详细的介绍了如何掇山选石,对理水并没有详细的介绍。 闲情偶寄涉及戏曲理论、饮食、园艺、养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园艺部分对 山石的大小虚实有详细描述。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主要针对北方的造园实践 进行了论述,北方草木珍稀,水源犹缺,所以,文震亨对此有自己的造园见解。 在近现代,研究出版的著作很多,比较著名有影响力的是张家骥的中国造园论, 它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造园系统理论著作,对“园林”“庭院”做 出科学的定义,且在第五章讲述了石的审美意义;此外中国造园史( 张家骥 著) 、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著) ,都以时间顺序概括了园林的形成和发 展。中国园林美学( 金学智著)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 余树勋著) 、园 林美学( 梁隐泉,王广友著) 这三本著作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古典园林的山 水美、建筑美、花木鱼虫美等方面内容。山水与美学( 伍蠡甫主编) 这部著 作中谈到了自然的名山大川之美,以及中国山水画、田园山水诗中的山水美。曲 院风荷( 朱良志著)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刘天华著) 、静读园林 ( 曹林娣著) 都全面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关于山水城市方面:杰出 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 钱学森著) 这一著作中提出了山水城市的 建立。近些年期刊杂志又刊登了不少有关于创建山水城市的学术论文,例如,鲍 世行所写的论山水城市兼论中华民族的山水情节;马世新所写浅议山 水城市和人居环境等。 研究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学术论文近年来大量涌现,并且出现了和园林相关 的专刊,例如中国园林、城市园林、北林学报等。同时也有一些硕 士、博士学位论文涉及此方面内容,例如浙江大学陈雯婷所撰写的中国古典园 林掇山置石艺术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掇山置石的考察与归纳,对古典园 林的掇山置石进行全面的剖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爱华撰写的画境与园景一 2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住论文 一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之探讨从画园相互影响的角度对两者行进研究; 又如湖南师范大学易奕所写的画意文心中国文人山水园林的山水美学意 境等。 1 3 研究方法 1 3 1 文献研究法 搜索尽量多的与本文有关的书籍与论文,使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概念、 历史、和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有全面的研究,也从中寻找本文论点的 理论依据。 1 3 2比较研究法 将中国山水画、山水诗分别和古典造园艺术进行类比,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促进了中国独特的造园艺术,从而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山水之美。 1 3 3 实例研究法 为了获得更好的实际例子,作者专程前往了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带有目 的性的游览中国古典园林,拍摄了一些典型的实例为本论文作为例证。 1 4 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做了全面的深入的梳理,文中解 答了中国古典园林为什么形成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的独特艺术风格,为什 么中国古典园林会以师法自然为指导原则,以山水为骨干,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 标。在全面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之后,试图沿着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 水城市的概念,运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山水之美的理念、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 手段把当代城市建设再向前推进点。 3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山水文化 山水是自然的结晶,是天地间处于动态与静态的自然物,凝结着自然的智 慧。在孔子的论语雍也篇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的至理名言。这句话以自然物的性格比喻了人的性格,也使 山水具有了人格化。从此以后,山水便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据主角地位久演不 衰。孔子的这句话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一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所形成的独特 艺术风格及其造园的手法,追根溯源主要是由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审美观念所决 定的。 1 1中国独特的山水文化 1 1 1 山水文化的内涵 山水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一部分,也是构成中华民族形 象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人长期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所谓山水文化,顾 名思义,是与自然山水有关的文化。刀“所谓山水文化,就是蕴涵在自然山水 中的文化积淀,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也可说是以山水为载体或表现 对象的文化,诸如建筑、宗教、石刻、楹联、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节庆、文 学艺术、饮食、景观象征、园林、名人等文化。山水文化分为山水精神文化、 山水物质文化和山水科学文化。山水精神文化是指以山水为对象所创造的意识 形态的产品,如山水文学、山水艺术、山水哲学等。山水物质文化,是指以实 物形式存在于山水的文化,如风景建筑、寺观庙宇、游览路、桥、廊坊设施、 摩崖石刻等。山水科学文化,是指构成山水机理的自然科学,如山水地质学、 地貌学、生态学、气象学等。 我们由此可以把中华的山水文化理解为:以中 。徐成志锦绣河山竞风流:中华山水文化解读 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5 :2 o 张新斌中原文化解读 劬郑州:文心出版社,2 0 0 7 :1 0 8 4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华山水为载体和表现对象的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按照前面中原文化解读 中对山水文化的划分,那么“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就涉及了山水精神文 化和山水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1 1 2 山水文化的形成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 化是山水的灵魂。祖国的名山大川是山水文化的源地。中国独特的山水文化的形 成概括起来经过了自然崇拜、宗教和审美、科学和审美这三个阶段。先人对自然 的困惑不解形成了种类繁多的自然神崇拜,有月神、日神、山神、水神等。在这 些众多的自然崇拜中,对山川河流的祭祀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例如史记封禅 书和汉书郊祀志都记载了把武夷山的最高山神即武夷君列入祭祀之神的 行列。伴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 关系渐渐改变,由恐慌、崇拜逐渐过渡到亲近和喜爱。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 注自然,驻足山水,这种转变大致开始于先秦,完成于魏晋时期。春秋时期,儒 家孔子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与儒家思想 相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主张“自然主义的消极“无为。山水文 化在两汉时代迅速发展,这其中也有当时文人“仕不得志 便纵情于山水的影响, 山水游览活动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也促进了各种山水艺术的形成。在汉代中 国产生了道教,佛教也被慢慢传入,这些宗教带有出世的态度,要求人们静心修 炼,并且在精神上逐渐对人们产生影响。道教就把山看做神仙的居所,庙宇寺观 常常都建在山中。到了经济繁荣的盛唐时期,不仅社会安定、文化发达,而且宗 教兴盛,受到宗教的影响山水名胜得到广为扩展,山水文化获得迅速发展,山水 诗画、山水游记也蓬勃发展。隋唐以后的两宋以至元明清时期,山水文化又得到 了进一步发展,一直到清末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流入我国,对山水的认识逐渐 涉及到地质、水文等方面的内容。 5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1 1 3 阴阳五行与中国古典园林之山水 慧嘉麓泛淼 水l d b 还是五行观,都与山水,特别是水有着 i 或多或少的联系。一中国古典园林中 金( 西) 土( 中) 木( 东) 以山水为主,所以阴阳五行与其有着一 定的联系。阴阳五行说与园林的选址布 局关系密切。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一 直遵循着“坐北朝南 的原则,这样可 以避免“阴风”( 北风) 的影响,也顺 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在历代名画 火( 南) 图1 阴阳五行与方位图 来源:中国山水文化 记述古之秘画珍图中列有“相宅园地图 。可以说从园林建造之初的“相 地 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就和阴阳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选址 在可以背山面水的地理位置。山阳水阴,山刚水柔,阴阳相济、刚柔相融正反 映了阴阳五行。根据阴阳五行园林内部的建造常按照如图1 的布局来建造。例 如杭州的郭庄,笔者拍摄了郭庄的平面图,见图2 ,图中黄色部分为建筑,绿 色部分为植物,蓝色部分是水体,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屋宇:香雪分春、西 山爽气位于西面( 金) ,池塘处于北面( 水) ,树木植于东面( 木) ,小型的 半岛位于池的中部( 土) ,只是入口没有在正南面( 火) ,而是位于了西南面。 这个例子还是比较符合阴阳五行规律的。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掇山理水还 是借山引水,处处都反映了阴阳五行。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 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园林 依山傍水而建这也是园林“可居的功能性的要求。 o 李文初等中国山水文化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6 8 - 7 4 口钟华楠“抄”与“超”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散论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6 - 7 7 6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住论文 图2 杭州郭庄平面图 来源:作者拍摄郭庄门票上的游览图 1 2 中国山水画、山水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 从山水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同属于山水文化的范 畴。若从艺术表现、审美情趣和审美对象来看,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都可以 划入雅文化范畴。这里我用了“山水园”一词而未用“中国古典园林”,这是因 为山水园完全可以表示中国古典园林,因为在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三版) 中 指出“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阻分为人工山水 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那么可以理解为,这三者只是不同艺术领域的反 映我国的山水美学和山水文化的艺术,共同基础就是中国山水文化主导下的传统 美学体系。我们常常会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描述诗、画,也常用“立体 的山水画”来描述园林,由此也可看出三者紧密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凝聚了中 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它根据绘画和文学的艺术意念来追求和创造美的世 界,或者说它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得出这 三个相关类别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渗透。这里我只论述下山水画、山水 :霎怒辜要主鑫? 苹;:薹嚣;器量蠹臻。:? 奕茎? 霎教墨留础1 。;。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1 2 1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有关山水画的画论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经过历朝历代画家的不断发 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而园林的理论专著,最早的是明朝计成所著的园 冶。虽然园林的理论专著明代才出现,但是园林艺术发展到明代是已经是高 潮阶段,那么在此之前对造园起主要指导作用的理论是什么呢? 各种资料都给 予了肯定的回答:“画论”。涉及园林理论方面较多的长物志明代文 震亨所著,清代李渔的。一家言,他们的作者都是画家。除此之外,唐代王 维,南宋的俞微,元代的倪云林,明代的米万钟、层险、文征明、石涛,清代 的张涟、张然、叶挑、仇好石、戈裕良等都擅长绘画,同时又兼及造园,他们 有时会亲自参加园林的建造。即便是从这一方面来看,也会把画意溶进园林中 去,使其多多少少会带有山水画的色彩。 明代的张南阳,自号“卧石生”,以画法堆叠假山。饶有画意的太仓弁山 园、上海的日涉园和豫园的黄石大假山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卓越的造园家计成 园冶自序的开篇就是:k 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 意,每宗之。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 这些例子也说明: 造园家需要具备良好的绘画功底,运用绘画理论,才能使园林具有“如画的 境界。 在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时候,特别是在堆叠假山的时候,尤其注重胸有成 竹、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等原则。其实这些原则都是来自于绘画理 论,可以说是这些理论影响或指导了古典园林。 胸有丘壑、意在笔先。唐代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有:“先具胸中丘壑,落笔自然神速。 清代邹一桂 小山画诸说:“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而后下笔,则疾而有势,增不得一笔, 亦少不得一笔。 园林的设计从相地开始就对总体有个规划,并且要因地制宜。 8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假山的堆叠更是如此,例如张南阳堆叠的豫园大假山,当时张南阳进园后每日饮 酒,三个月不动手。三月后才召集工匠开工,张南阳挥动一铁如意飞舞指挥,仅 七日,假山垒成,面目一新。假山堆叠好之后张南阳又绘出一张布局草图,标新 立异,别开生面,豫园也由此产生并且闻名于世。 主次分明。如元代汤厘在画论中说:“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于主。 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说:“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 在中国山水画论中,非常强调主景的突出。这种理论也影响到园林的设计,例如 颐和园中以万寿山为主景的景观,正是有了西山、玉泉山的岚光塔影作为背景烘 托才更加雄伟壮观。 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笪重光在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 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 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为园林造景提供了处理空间的方法。宋代李澄叟画 山水诀里有:“稠叠而不崩塞,实里求虚;简淡而恐成孤,虚中求实。清代 孔衍杭的石村画诀中说:“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以虚运实,实者 亦虚,通幅皆有灵气。这些绘画的理论形成了园林中的“窗牖虚开“楼阁 岔 虚邻”的景色,给园中建筑开辟出虚敞的空间,从而吸纳、嵌入外面如画的风景, 达到以虚涵实的美学效果。例如图3 ,这是杭州曲院风荷的一处景色,天空和水 面的倒影表现为虚景、水和植物则表现为实景,水面上的植物和岸边的植物呈现 出疏密有致的效果。园冶中说:“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层阁重楼,出 云霄之上;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 送鹤声之自来。计成强调就是要虚实结合。例如图4 ,这是上海大观园中的一 景,空中的白云,水面的波光还有水中的游鱼都是虚景,这些虚景映衬着实景一 一画舫。 小中见大。古典园林和山水画都是把自然景物浓缩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 非常注重气势的表现。正如中国山水画论中所谓“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 9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充生硕士学位论文 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此外画论中还有很多精华,例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 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指导了古典园林的创作,而且也可以被现代的园林或景 观创作所借鉴。 图3 杭州曲院风荷 来源;作者拍摄于杭州曲院风荷 1 22 山水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图4 上海大观园 来源:作者拍摄于上海大观园 不仅仅是我国古代很多的书画家精通造园之道,不少诗人也谙习造园之法, 建造了很多经典园林。山水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境”方面, 尤其是“虚”的意境。意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王昌龄在 其诗格中对意境有言简意赅的解释:“山水之形为物境,借景生情为情 境,托物言志为意境”o 。园林的意境以诗文化为灵魂,是供人们向往的美 好境域。“山水诗”是在园林意境尚未形成时人们表现自然美的最佳手段,又是 人们赏识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结晶。南方的私家园林,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一花一 草、一水一石点缀园中,所呈现于园林中的景色酷似唐诗宋词中的名篇警句所勾 画出的画面。 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中一进门便是一座大假山,山石眭增、羊肠小道, 如图5 和图6 ,在大假山非常显著的位置专门留出了题字的一个地方。题字石上使 。划菪晏钾苑文化:颐和园寻根 岫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 0 0 2 :4 l o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用了“曲径通幽”来形容这一出景致。之所以要题字正是因为“景不点不透,景 不点不活”。,园林中的匾额和楹联就起着题景、点景的作用。楹联又被称为“诗 中之诗”,具备诗歌乃至散文的所有美学特征,具有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 这一方面在曹雪芹所勾勒的纸上大观园中体现较为突出,例如“秀水明山报复回, 风流文采胜蓬莱。”“宝鼎茶闻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等,这些楹联配上 园林的美景更加烘托了意境之美。此外诗人所建园林亦都追求意境之美。唐代诗 人自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眠竹树云石”的意境。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山”的意 境也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美之一。中国诗词都着重空中点染、抟虚 成实的表现手法,其实和中国画中的虚实相生具有相同的意境。苏东坡在诗里说: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空则灵气往来,清空可给 人带来无上的审美境界。园林专家陈从周说:“园林以空灵为主”。这就是园林 的奥妙所在。在园林中,亭子最具有空的灵气。“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说的就是正因为它“空”,所以它才“有”。 亭子四面通透在园林中可以收摄周围的景色。“园林往往是于无景处求景,无声 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实中求景,不如空中求景。或者可以说,园 图5 大观园曲径通幽处 来源:作者拍摄于上海大观园 图6 曲径遁幽处特写 来源:作者拍摄于上海大观园 林的景不仅仅在于呈现自身,它自己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勾起人们想像的空间 。柬先锋试论园# 意境的内涵 门花束盆暴1 9 9 6 第5 期 1 l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使得景中有景,象外有象,这才是园林之大景。 此外,园林中意境深邃的、 富有趣味的园名,也多是受了诗词文学的启发,例如苏州的残粒园,是源于唐代 诗人李商隐的“红豆啄残鹦鹉粒的名句,呼啸山庄来源于陶潜的归去来辞, 沧浪亭的名字源于楚辞。 回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6 1 5 5 1 2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 2 1 天人合一、尊崇自然 中国“天人关系论中一共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荀子提出的“天人相分, 另一部分恰好与苟子的观点相对,是“天人合一”。“尊祟自然则是受到“天 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也成了我国古代一个主要的审美观念。 2 1 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它视天、地、 人本源为一体,统一于气,并主要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肯定自然界和 人之间的统一。 “天人合一 萌芽于西周时期的神与人之间存在一种相通关系的天命观,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是 对“天人合一”最早最完整的表述,这里的天就是指大自然。到了战国时期, 庄子在天命观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物我相通的观点,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 生,万物与人为一 。孟子则重视人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是以人为本的天人 和谐与统一。“天人合一”的明确提出则是在汉朝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阴阳 义中:“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以后,天人合一的观点便广为接受并占据主导 地位。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华夏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 长期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比起手工业来更加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们所要 。易经易传 。庄子庄子齐物 1 3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来为人的生存服务。例如,人们总结出 了2 4 节气,其中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说明了农业生产受时节的限制,不 按照自然规律播种肯定颗粒无收。只有人对自然顺应,才能维持生产活动。从 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天( 大自然) 养育了人类, 所以我们的祖先对天充满了感恩之心,这种心态也刺激了我们的祖先更加与大 自然的亲近,从而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汉代的时候,思想家 把天和人相互协调的关系融入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中,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人类在进行生产实践的活动时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为目的,但不能以破坏自 然为手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协调发展。 “天人合一 是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刀一直贯穿于计成的造 园理论之中。它强调人与客观环境相适宜,园冶中的“相地合宜,构园得 体 、“妙于得体合宜”、“精而合宜 ,意思就是人的主观要求要与所选定 园址的自然环境相吻合,以及造园的风格样式和大小体量与地势地貌、地域面 积、气候条件等等自然因素相适宜,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园林中的表现。 2 1 2尊崇自然 由于受“天人合一 思想的影响,“尊祟自然刀也成了我国古代一个主要 的审美观念。人们纵情于自然之中,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陶冶审美 情操。尊祟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 自古以来最重视自然的是道家,他们主张道法自然,“物我一体是他们 最高的审美境界,也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要想使一项创作没 有人工雕饰的痕迹,就必须使创作者在精神上和情感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道 家的审美风格就是追求自然返璞归真、反对雕琢矫饰,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尊 祟,一直影响了后人对自然的看法。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将自己美好的心灵寄托在自然景物之上,将深邃的哲 理和高尚的情操融入大自然之中,从而使平凡的景物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情韵和 。董仲舒春秋繁露 1 4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受到陶渊明等人的熏陶,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追求自 然风尚的高潮,自然山水成了人们主要的审美对象,这也促使山水诗、山水画 开始兴盛起来。出现了许多崇尚自然的经典之作,如李白的饮湖上,初晴雨 后两首杜牧的登岳阳楼等被后世历代人们所争相传诵,又如黄公望的富 春山居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祟尚自然也是园冶中的审美基本理念,以天然作为最高审美标准。例 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似得天 然之趣 、“境仿瀛壶,天然图画”等都是以崇尚自然作为造园理念。其实崇 尚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是“天人合一 的另一种表现。到目前为止,天人合一、 尊崇自然在中国艺术审美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主要 目标之一。 2 2“比德 为美 “比德为美,是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美本质的基本观点。 ,出现于春 秋战国时期。“比德是将自然物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的对应关系作意 象化的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得以物化和 对象化,时常也被称作“君子比德。常用来比德的自然物有:山、水、玉、 土、松、兰、梅、竹、荷等。自然物的美虽然与自然无本身的特征有关系,但 其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把这些特征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了起来。 “文学艺术中的比德最早见于诗经和楚辞。在中国美学史上, 最早从理论上对比德进行阐述的,应推管仲。 固在诗经当中常用的写作手 法“比兴”其实就是“比德”的审美观,例如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 绿竹如箦,有匪( 斐) 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璋。这里以金锡比喻君子的纯粹, 以圭璋比喻君子的温润。管子水地中以水、玉对比德理论进行概括,其 中有写到“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 ,把玉的美和人的仁、知、义、行、洁、 o 计成园冶 。祁志祥中国美学原理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 0 0 3 :8 1 国周均平“比德”比情”“畅神”一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 j 文艺研究,2 0 0 3 第5 期 1 5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勇等九种品德联系在一起。 “比德为美 的审美观点在儒家的言论和著作中体现的最为充分。对中国 古典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的“山水比德 。孔子的论语雍 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朱熹对孔 子的这句话曾有阐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 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这说明了在水与知者、山与仁者 之间具有一种现实的统一关系即审美价值。当时孔子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山水 比德说 ,而是后来战国和汉代的儒学者都发现了孔子有这种山水比德的思想, 所以他们就结合自己的观感与思想进行阐释,在“仁 与“智 、“山与“水 的方面做文章,形成了所谓的“比德 理论。例如孟子,孟子离娄下: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 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 子耻之。 把水的不舍昼夜、循序渐进比作君子的品格,借以水的源头比作君 子的道德之“本 。又比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指出,山、水 之美在其为“仁人志士”进德修业的象征;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分别从“似 有礼者 、“似有德者、“似圣者”等角度论“乐水 。 “比德为美的审美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曹林娣的中国园林文 化的“山水比德与园林 这一节中说:“君子比德与山水,成为儒家传统的 审美意识,并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园林的山水文化内涵。”同样在他所著的静 读园林中也强调了:“智者乐水的传统的审美意识,深刻的影响了中国 园林水文化的内涵。 这种说法也并非他一家之言,魏士衡的论文从仁智之 乐说起中提到:“孔子这一思想方法对后世自然审美和园林影响的巨大 私家园林山水之乐固然也可以隐寓仁智之乐,而大量明确表现出来的则是由山 水比德派生出来的。 颐和园的山叫万寿山,北海的白塔山和故宫北的景山也都称万寿山,起名 “万寿 是比德于皇帝的。此外水和石舫也用来象征君民关系,荀子王制: 。朱熹论语集注 1 6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比德为美 的观点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中 国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山水是中国园林之根本。”可以说正是从孔子以山 水的性格比喻了人的性格,使山水具有了人格化之后,山水才在中国古典园林 中占据主角地位久演不衰。 “比德为美 的观点也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植物方面的配植,园林中常 常种植梅、兰、菊、竹、松、荷这些植物。以“荷 来讲,荷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的自然特性被儒学者与人的品 德联系在一起,荷的美与园林的美也就得到了升华,从而使人们更加的偏爱在 园林中大面积的种植荷,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杭州的曲院风荷等,每当 炎夏之时伴着微风送来阵阵荷香才更加体会中国古典园林之妙。 以上的内容其实也为我们回答了另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会以师 法自然为指导原则,以山水为骨干,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 为什么形成了“虽 有人做,宛白天开 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同样也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为什么会有 其独特的山水之美的解答。 。刈若晏御苑文化:颐和园寻根 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 0 0 2 :7 1 7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3 解读“山水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 仙都。一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3 1 对“山水之美”的理解 “山水之美 ,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山之美、水之美以及山和水的美。 山水之美,意指自然之美。因为“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 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品性。”。“山水不仅指山和水,还应 包含山水草木、雨露云雾、泉岚烟云。清代画家石涛曾对山水的涵义做过这样 的概括: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 约经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 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这就是说,山水是指广义的自然景观, 大指山川形势、风雨晦明,小则指一点一景、一泉一石、山中亭水中阁。它们 应该是自然景观的静态与动态、声与色、人工与天巧相结合的综合形态。 圆所 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山水之美并不仅仅是假山的美透、漏、 瘦,水的美洁、虚、动、文等。试想一下,只有孤立的一座山,甚至山上 没有植被,怎样评价这座山的美呢,当然可以从山的形态方面去说如何的美, 但这肯定是不足够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山水之美指的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 艺术美,这种艺术美是综合的和谐之美,山水、花木、建筑相映生辉,是一种 人化的自然美。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山以水 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 。陈国生,李运祥,周松秀旅游文化学概论 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 0 0 8 :1 8 o 都大明,金守郡中国旅游文化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0 8 :1 3 2 1 8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而秀媚。这句话,以精准巧妙的比喻,说明山水美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然美景。 水、草木、烟云都是山水美的要素。“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无云则不秀,无 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山有林木则郁郁葱葱,生意盎 然,水倚林势,则秀美动人。正是山中的水、草木、烟云才形成了山水的意境 美。 3 2 山水园林的壮美与优美 壮美感动着人,优美摄引着人。康德 自然的山水有壮美和优美的区别,古典园林也有壮美与优美的分别。“可以 说每一种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物,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特征,但若将 其概括归纳,大致可分两大类,即壮美和秀美两种形态。 当面对自 然山川和古典园林时,我们常常以“雄伟 、“阳刚、“阴柔、“清秀”、“中和 之美 等来形容美感,其实“阳刚、雄伟即是壮美、“阴柔、清秀 即是优美、 “中和之美”也是优美的表现形式。姚鼎在复鲁契非书中曾举例解释过这 两种美的形态:“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 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果日,如火,如金缪铁。“其得 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 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 我国北方的山多壮美南方的山多秀美,因此我国的山水被划分为南秀北雄 两种美学特征。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方面则是南方的私家园林的清新雅致,北 方的皇家园林以壮美之感为主气势恢宏,并且兼具清新雅致之秀美。产生这种 现象的原因我想一是南北方地理条件的差异,二是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性格 和审美取向,三是人力与财力的差异。 皇家园林集壮丽与江南园林之秀美于一体,是为了满足国家政治的、文化 的、审美的和娱乐的多方面需要。其壮美就是要给人肃然起敬的感觉,以表现 。郭熙画训 。钱念孙,蒯大申青少年美育百题 m 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9 1 :2 4 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下册) 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6 3 :2 0 4 1 9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皇家的高贵。晟具有壮美和兼具优美特点的就是圆明园,如图7 和图8 ,它是 我国规模最大、造景最丰富的皇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锡林郭勒盟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4年威海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3年自贡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3年郑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3年襄樊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4年南通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精练)
- 2023年阿克苏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4年城口县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5年宠物经济发展体验店运营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层次人才招聘15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钢格栅安全管理制度
- 合作利润分成合同协议书
-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Recycle-3-测试卷-附答案
-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路径
- 赠予汽车使用权合同
- 2024年东北大学辅导员考试真题
- 如何做好病人的护理查房
- 《基础工程教学课件》基础工程
- 《股票形态分析》课件
- “储储”动人:哈萨克斯坦电力市场潜在新风口202502
- 《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