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摘要耻感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质,而且是个体道德品质培育的基本内容。本文在系统总结学术界关于耻感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重点分析影响耻感形成的要素,提出更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耻感培育实施策略。文章有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了个体耻感培育的研究意义以及关于耻感、耻感教育、个体道德品质培育等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耻感与个体道德品质。论述了耻感的内涵、特征以及耻感在个体道德品质培育中的作用。第三部分,耻感形成的要素分析。分别界说了道德认知、道德良心、伦理精神、社会风气、耻感教育等概念,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耻感形成的要素。第四部分,耻感培育的实施策略。针对影响耻感形成的各个要素,提出了培育个体耻感的途径。关键词:耻感,道德品质,心理要素,伦理环境,实施策略a b s t r a c ta b s t r a c ta sap e c u l i a rm o r a lf e e l i n g ,t h es e n s eo fs h a m ei sn o to n l y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b u ta l s ot h ee s s e n t i a lc o n t e n to fi n d i v i d u a l sm o r a l i t yc u l t i v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r e l e v a n t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f i n d i n g s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t h e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s e n s eo fs h a m ef r o mi n d i v i d u a la n ds o c i a la s p e c t s ,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m o r ee f f e c t i v es t r a t e g i e sf o rc u l t i v a t i n gt h es e n s eo fs h a m e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p a r t s p a r t1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w h i c hc o v e r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r e s e a r c ho nc u l t i v a t i n gs e n s eo fs h a m e ,a n dc u r r e n tf i n d i n g sa b o u tt h es e n s eo fs h a m e ,e d u c a t i o no ns h a m ea n dc u l t i v a t i n gi n d i v i d u a lm o r a ls e n s e p a r t2i sa b o u tt h es e n s eo fs h a m ea n di n d i v i d u a lm o r a lf i b r e i nt h i sp a r t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q u a l i t yo fs h a m e ,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h a m ei nc u l t i v a t i n gm o r a lf i b r ea r eb e i n gd i s c u s s e d p a r t3i sa n a l y s i so nf a c t o r sm a k i n gp e o p l ef e e ls h a m e d t h i sp a r td e a l sw i t hc o n c e p t so fm o r a l i t yc o g n i t i o n ,c o n s c i e n c e ,e t h i c s ,s o c i a lm o d ea n de d u c a t i o no ns h a m e a n dp a r t4 ,s t r a t e g i e so nc u l t i v a t i n gt h es e n s eo fs h a m e ,w h i c hs u g g e s t ss o m es p e c i f i ca p p r o a c h e so nc u l t i v a t i n gi n d i v i d u a ls h a m e f e e l i n g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a n a l y s i s k e y w o r d s :s h a m ef e e l i n g ,m o r a lf i b r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f a c t o r s ,e t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t r a t e :g i e s i i绪论一、研究意义绪论“耻”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理解为人禽之辨的关节点,源于先秦时期的耻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特质,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耻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一种高度抽象,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它渗透在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或左右着人们的道德选择。社会耻感意识不仅成为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道德与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还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关键之点,重在知耻、有耻。所以,耻感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现实中,我国f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转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脚步似乎有些与之不协调。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耻感消失或淡化了,社会上是非、善恶、美丑、荣辱颠倒错位的现象在各个领域内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该耻不耻,不该耻而耻,无耻及追随无耻等等。许多学者把一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耻感缺失现象称作是“羞耻感麻木”或者“耻感消解”,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社会确实出现了“去羞耻化” 的倾向。这种普遍耻感淡化、荣耻错位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之风气,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严重地阻碍了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大进程。在过去物质缺乏的年代,人民耻所当耻,精神面貌是那么的健康向上,而今有些人耻感严重缺失,社会道德精神状况令人十分担忧。我们不禁要问一句:现在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难道我们的道德建设倒退或是停滞不前了吗? 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是否应该加强道德耻感教育呢? “不容置疑的是,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宏观层面上的制度安排,也需要中观层面上的规范创新,更需要微观层面上的心理支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道德建设主要是一种心理建设。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心理结构中的极致形式,无疑与道德建设息息相关。”m 面对当前耻感缺失的现象,我们不得不从重视道德情感这一角度来研究个体耻感的培育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结合当前社会风气和个体道德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叫答,其目的就是要引导人朱贻庭,赵修义社会风气荣辱观羞耻感 j 伦理学研究,2 0 0 6 年第4 期,第3 页hi : i 司i :第3 4 页回李建华,彭放珍道德情感与当代道德建设 j 湘潭火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1 年第1 期,第1 0 4 页1绪论们明辨是非善恶j 下邪,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目标,推动自身道德品质的顺利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为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提出了明确的知耻要求,这同样也要求我们审视个体耻感培育的重要性。因此对耻感的培育正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而耻感教育则是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批判地继承和发掘、弘扬传统耻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努力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加强对个体耻感的培育,才能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二、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关于耻感与个体道德品质培育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状态与趋势:( 一) 关于耻感文化的研究在伦理学界,对耻感文化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从多种角度考察和分析了耻感文化的伦理价值和作用等方面,许多学者对此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期刊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哲学研究、广西社会科学、前沿,以及中国期刊网上有关“耻感文化”主题的论文,分别从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历史的探源和梳理,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信息指导。( 二) 关于耻感的研究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现代社会耻感淡化或缺失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有的着重分析了耻感淡化或缺失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有的对耻感的研究突破了原有内涵研究的层次,对耻感的内外形成机制即耻感产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了更深层次研究,更有的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耻感的外在表现现象和心理反应。就论文而言,相当数量的论文对耻感的研究体现出了较高水平。但是已出版的对道德耻感的专著却寥寥无几,当然这不代表学界对此研究内容的忽视。( - - ) 关于耻感教育的研究以“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践行活动促使我们现代哲学家们更加关注耻感教育。学界对于耻感教育在个体道德品质培育和社会公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对于以及如何培养耻感意识也有了不少的有益探讨,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2绪论( 四) 关于个体道德品质培育的研究在伦理学领域,有关道德品质的概念、基本特征、构成、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已经有了统一的综合论述,关于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基本特征、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有了定论。在道德教育或德育领域,如何培育个体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作用与培育的研究也备受关注,不少相关论文已经相继发表。这些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作出了方向性的指引。三、研究目标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耻”的引入,对道德耻感的内涵进行梳理和概括,探讨道德耻感在个体道德品质培育中的作用,重点研究影响耻感形成的内部心理要素和外部环境,试图从内外两个层面提出自己对于个体道德耻感培育更为规范合理的看法以及建设性的观点,为今后个体道德耻感的研究提供更为系统、广阔和详细的的研究空间和资料,以期能对个体道德品质培育的研究有所帮助。3第一章耻感与个体道德品质第一章耻感与个体道德品质耻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它不仅是荣辱问题,还是道德心理问题。一般说来,耻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是非善恶观念,认识到自己言行过错或因为受到他人社会的指责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的自我谴责、自觉规避耻辱的心理,体验到羞愧、内疚甚至痛苦的情感。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伴随着悔恨、焦虑、自责等情感,最终还会影响自身行为的变化。所以,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而且是个体道德品质培育的基础。正是由于人们有强烈的耻感意识,才能是非分明,自觉剔除心灵污垢,完善自我,弃恶扬善。一、耻感( 一) 耻感的内涵作为传统道德体系的基本元素,“耻”在古典文献中无数次被提及,为历代文人所重视。从原始意义上来说,“耻”主要是指耻辱、羞耻及产生的知耻心和羞耻心。在众多参考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耻”的研究总是内含着对个体耻感的探求。耻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主要内容包括对耻辱、可耻之事的体验感悟及其行为调整,往往被表述成“有耻”或者“知耻”等。当我们从心理层面来关注“耻”的时候,便不得不涉及内心体验和情感问题。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耻感来源于个体内在的心理感觉,它包括知耻感和羞耻感两个方面。具体来看,耻感就是在认识耻辱的基础上从而对自己的不良思想行为或过错自觉羞愧和耻辱,体现了对耻辱的自觉抵制;羞耻感则是个体因为自身言行或错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悔恨或愤怒等方面的心理情绪。在个体耻感的形成过程中,自身言行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存在差距是耻感产生的前提,即只有个体意识到自身言行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存在差距,才有可能进行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省,这就突出了影响耻感形成的心理活动。当然外部坏境对耻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个体做了有违道德准则的可耻之事,来自他人的目光与社会公众的评价即外部压力会促使个体产生自我的不自在即不安的情绪,从而为个体耻感形成奠定了基础。综观对耻感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国家,耻感的培育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个体来说,耻感是是基于道德个体对自身行为不正当的反思,是抵制不良行为的内在人格力量,本质上也是对自身人格尊严的尊重和负责,更是培养自律习惯的重要基础,当然还是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保证。就整个社4第一章耻感与个体道德品质会和国家来说,耻感是建设道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美化风俗的首要任务,是维系安定秩序的精神支柱。因为“服务于伦理性的实体家庭与民族,或家庭、社会与国家,为实体尽义务,便是耻感的根本要求。”所以,社会要实现良性的发展必定离不开耻感的培育。( 二) 耻感的可培育性耻感是先天就有的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这是有关如何看待耻感的性质和作用的关键问题。在孟子那里,他认为羞耻之心作为仁义礼智“四心”之一,是个体先天就有的,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实际上孟子在这个耻感的来源问题上强调了耻感的先天性特点。事实上,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个体先天就有的,在后天环境中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道德情感体验构成。那么,耻感可教吗或者可以培育吗? 回答是可以肯定的。从耻感的产生来看,它根源于i h 身道德品质的不足和缺陷。“耻生于个体为自己的实体所否定和抛弃,从而沦为一个非现实的幽灵。”固j 下是由于个体自身道德人格还不够完美,精神境界不够高尚,才会与理想道德境界产生差距,内心才会产生羞耻的情感体验。所以,“耻感完全与行为的他律性无关,耻是一个人因有一理想境界,或有一很高的理想之自我认同,因此,当不能达到此一理想或不能满足自我的认同时,则会有耻感。”个人道德品质的不足和缺陷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进行改善和弥补,不完美的不崇高的道德理想境界也可以通过内心自觉地道德修为进行追求,那么,作为道德情感系统中的一个元素,耻感也是应该通过后天的涵养取得的。( 三) 耻感与自律“自律”最早是由康德提出的伦理学用语,是与“他律”相对应的范畴。在道德领域中,主要是指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动机、愿望、意图和需要会受到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制约。道德活动中,道德主体在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认同的基础上把这些规范要求转化为自我内心的法则,即把外在的导向转化为内在的导向,并自觉地根据它约束控制自身行为,处理自己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道德主体不会把这些道德规范看作是异己的、消极的东西,桐反,还会把它们看作是神明一样的东西,从内心深处敬畏这些道德规范,从而积极地对自己的行动进行支配和节制,最后能够自动地践履道德规范。作为反映一定道德要求的社会道德规范虽然以道德概念或道德范畴等主观形式存在,但是道德主体在它面前并不会丧失自己的主体性。道德主体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活动时,不可能盲目地服从道德要求。因此,处在他律樊浩耻感与道德体系e j 3 道德1 j 文明,2 0 0 7 年2 期,第2 6 页圆同 :第2 5 页 杨困概中国人的心理 m 第l 版南京:江苏教育j j 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6 6 页5第一章耻感与个体道德品质阶段的道德规范,对于道德个体来说始终是一种异己力量,尽管个体想尽办法去无条件遵守它。只要道德规范还没有被个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即还未从他律转化为自律,那么对于主体来说是没有道德意义的。所以没有道德的自律,一切道德规范将形同虚设。“耻作为一种道德性的回应,其基本方面是自律而不是他律。作出这种判断的道德哲学根据是:耻作为一种道德的存在,是主观意志的法”。叫从此种意义上来看,耻感具有自律的特点,是内心道德法则在起作用的表现。“当耻感来源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道德心理落差时,耻感呈现出道德性的一面,具有自律的性质,或以自律为特征。”圆可见,道德自律是耻感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作为个体道德品质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一种理想境界,道德自律是由耻感的发展作为背景的。一切心理学研究表明耻感是道德自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耻感是道德自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知耻是主体实现自律的的根据,激发耻感爿能走向道德自律。道德耻感是人们道德心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错误思想、不良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会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它体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活动、社会行为。具体来说,耻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的内心活动或行为举止时产生的指向自我的主观体验,强调了对于自己思想言行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与体察,在下一次遭遇同样道德选择的情况下会自觉自愿地主动地放弃违背道德的思想和念头。“由于耻感而形成的羞愧、无地自容等心理都是耻感内蕴性的表现。内蕴性的特点是深沉而不易被抹杀,同时内蕴性引起的能量也是强大的。它能够督促、监管人们的行为。 换句话说,强烈的耻感可以使人自觉主动地控制违背道德的想法,从而实现道德上的自律。不可否认,有了耻感才能对自我行为构成一种强烈的舰范和约束,达到有所不为,自我控制的状念。所以,耻感是自律的基础。耻感是以善恶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的,是因为自身言行与道德规范之间的落差而产生的负面情感,所以它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具有道德自律的特征。论语中谈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就是说如果仅仅用刑罚来治理国家,民众虽然能避免犯罪但是不能知道犯罪行为的可耻:如果用道德教育人民,民众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会自觉地有所不为避免抵制犯樊浩耻感与道德体系 j 道德j 文明,2 0 0 7 年第2 期,第2 7 页 高香花儒家文化中的耻感品性及当代启尔 j 思想教育研究,2 0 0 7 年第1 1 期。第1 7 页刘二j :华耻感的特点 j 才智,2 0 0 9 年第2 9 期,第1 4 4 页6第一章耻感与个体道德品质罪。只有拥有耻感的人,才会出于来自内心羞耻的压力由内而外地规范自身行为。所以耻感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耻感的弱化使得我们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人们丧失了自律的精神,其道德行为就出现了无序。正是由于人们有着怕丢人的耻感意识,才使得内心构建起抵制不良诱惑的道德防线。可是耻感意识一旦泯灭,就会使得美好的的理想被眼前的实惠所取代,高尚的情操被罪恶的贪欲所吞没。耻感是主体道德自律的前提,有了耻感,才谈得上自律精神。所以我们要提高个体自律的能力不得不先考虑对个体耻感的培育。另外,耻感在造就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对社会规范的认同阶段,耻感有助于深刻个体的认同水平。如果没有耻感的作用,那么主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就仅仅处于了解或掌握这种他律性的本质及其特征的低级阶段。如果掺入主体的耻感,那么就为意志活动作出了价值判断,就进入了这种他律性规范与自身密切联系的高级阶段,为以后主体的价值选择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和认同,而当自身违反了这一道德规范时却没有感到羞耻时,这种对规范的认同就是肤浅的,反之,就是深刻的。其次,在主体约束自身行为的时候,耻感具有提醒制止的功能。因为做了一件可耻的事情之后,每个人会对自己感到羞愧。一个有高度耻感的人,在他做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之后,不管有没有别人知道,他都会感到内疚和自责,并想办法予以纠f 和弥补,还会提醒自己下次遇到同样情况该如何处理。i :l t n 闯红灯的现象,一个人有高度的耻感,即使在闯了红灯走到一半的的时候会觉得难为情,不好意思,感到羞愧,回头想想还是会转身退回到路边,重新等待通行。下次又遇到这种情况必然会想起上次的情形,一定会耐心等待红灯亮起才通过。反之,如果没有耻感的约束,个人对于自己闯红灯的行为就不会感到脸红羞愧,下次遇到红灯的时候可能还是会闯。说到底,在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否在道德上实现自律,耻感显示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个体道德品质( 一) 个体道德品质的含义和特征我们通常也把道德品质称作是“品德”或“德性”。“它不是人类个体的生理特征和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而是具体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它的实质就是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道德规范、要求、准则内化为主体的社会行为观念,进而调节主体道德行为的过程。简单的来说,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或准则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具体反映,通常是由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表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 m 第1 版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3 5 4 页7第一章耻感与个体道德品质现出来的。从这种角度来说,道德品质是由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构成的,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总是有一定道德意识支配的,离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就不能确定他的道德品质。由于道德品质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心理倾向或特征,道德品质的形成还表现为自觉自主的过程,并且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所以它具有稳定性、自主性、可塑性的特点。( 二) 个体道德品质的结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品质是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四个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范畴,它的形成与发展就是这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道德认知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它的形成和发展就谈不上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道德认知不同于一般的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范畴、理论、规范和原则的掌握,以及对现实社会的道德关系和各种行为作出的价值判断与认识。道德情感是主体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关系和各种行为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体验与态度。它是一个情感系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是非感、责任感、羞耻感等多种情感,经常渗透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中。道德意志是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依据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克服障碍排除干扰,果断作出道德选择行为的决心和毅力。最后,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指导之下,在道德情感的影响之下做出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动。它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一种道德实践,包括道德语言、道德行动与道德习惯。我们要准确全面地评价、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必然离不开对他的道德行为观察,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三、耻感在个体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耻感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基本的道德情感,它在个体道德品质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个体道德心理发展来看,耻感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个体道德品质的结构保持了完整,而且还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情感基础,促进了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更是个体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保证。( 一) 保证道德品质完整结构我们知道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内容是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个体的道德生活中这四个要素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其中,道德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即桥梁,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个体知行统一,确保了道德品质结构8第一章耻感与个体道德品质的完整。而“情感是一个系统,在道德情感系统中,羞耻感是其中的个元素。9 作为个体道德情感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耻感当然也是个体道德品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道德情感诸如责任感、义务感等一起成为了维护个体道德品质结构完整和谐的重要内容。首先,耻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是形成正确道德认知的基础。耻感是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做人的大节,一个真正的人必然是有耻感的人。孟子有言“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陆九渊曾况“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 陆九渊集与郭邦逸)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上) 可以这样说,我们衡量、评判一个人的品性通常会联系到这个人有无羞耻心,一个毫无羞耻之心的人一定是与禽兽无异的无耻之徒。有羞耻之心的人就能知耻改过,有所不为,他知耻行善的品性就是高尚的。耻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一个人一旦丧失了起码的耻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荣辱观念,形成不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其次,耻感还是追求真善美、荣誉的动力,是培养诸如责任感等其他道德情感的前提,是提升道德意志的力量。耻感表现出个体对丑恶、堕落的憎恨和对美善、进取的向往,使得个体在价值追求和理想道德人格有了情感指向,使得个体道德品质有了内在情感基础。我们常说“知耻近乎勇”( 中庸) 就是要人们懂得羞耻,勇于改正错误。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 孟子尽心上)即自己不以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得上别人呢? 只有把比不上人家看做是感到羞耻的事情,自己才能“洁己励行”,孥定赶追他人的意志。有了耻感,人i i a 会有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就能通过自我的体察与反省激发追求上进的意念。再次,耻感是在人们做事的重要约束力,是影响道德行为的基本心理因素。它的存在可以抵住不良诱惑,使人远离耻辱。朱熹指出“人有耻,n i l 有所不为。”康有为先生也同样认为:“人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也。”( 孟子微卷六) 因为没有耻感的人就有可能做出任何不顾脸面的无耻之事。如果有羞耻心,人们就不会做不道德的或违反法律法规的可耻的事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比如芬兰,他们的人民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闯红灯都是可耻的行为。所以,过马路的时候遇上红灯,不管有没有警察,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不管路上有没有人或车,他们都不会通过。在我们国家,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但是由于法律上的监管和处罚经常不到位,闯红灯的违法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时刻发生在身边的这种违法现象使得大多数人不以闯红灯为耻,在很多时候就会放松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明明看到信号灯的红灯亮了还故意闯红灯,知法犯法。只有树立可贵。曾钊新等道德心理学【m 】第1 版长沙:中南人学i f 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0 页9第一章i f l l :! 盛与个体道德品质的耻感意识,才能制约主体进行个体道德行为选择,以耻为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有一颗知耻之心的人才能做出道德的行为选择,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一个没有耻感的人,与禽兽没有区别,自然谈不上形成高贵的道德人格。试想一个人虽然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对他人不道德的行为也会批评责备,却不为自己的卑劣行为感到羞耻。这样的人可能有良好的、完整的道德品质吗?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所以离开耻感培育的个体道德品质培育是不完整的。( 二) 确保道德品质良好养成耻感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个体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促动力,而且是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保证了个体道德品质的最终养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周敦颐曾浣“必有耻,则可教”( 通书幸) ,康有为则指出“耻者,治教之大端”( 孟子微卷六) ,两者指出了耻感的培育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是培育个体道德品质的开端和首要任务。人有了耻感才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才能爱憎分明,弃恶扬善。耻感所产生的羞愧、内疚甚至痛苦的情感可以促使自身制止类似可耻行为的再次出现,从而激励自己克服自身不足完善自我。具备了起码的耻感,主体内心有关善的认知才会成为生活的向导,道德教育才显得更有意义。区别于道德认知,耻感是基于善的认识而产生的对个体对客观事物关系的特殊反映形式。正因为心中有善,所以耻感一定是其他美德或德性产生的基础,在更大程度上确保了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此外,耻感还是道德反省,是促使个体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的前提。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中,我们既要注意加强外在的他律,又要加强自身道德i h 律,耻感正好就充分发挥了促使主体自身道德内化及自我约束,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的桥梁作用。有学者指出:双向度的耻感重要的不是主体向外看( 他律) ,而是主体积极主动地向内看( 自律) 。个体只有建立了耻感意识才会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从而实现自我约束,这是个体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确的耻感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真实而有效的途径,它可以把社会道德规范从外部的调节转化为个人的自我调控,从而对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没有耻感,一切道德培育将无从谈起。一个人有了知耻心和羞耻感,才会明了是非、辨别善恶,加强对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境界,最终养成可贵的道德品质。李宏斌耻感教育:伦理价值与困境化解 j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7 年第8 期。第1 8 7 页1 0第二章耻感形成的要素分析第二章耻感形成的要素分析我国学者已经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当代社会普遍出现耻感淡化的原因,有的认为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割裂与道德教育的缺失,有的认为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有的认为是人的道德意识淡薄。综观这些原因,本文试图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研究耻感形成的要素,分别是个体耻感形成的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伦理环境。耻感形成的心理要素( 一) 道德认知伦理学上从多个方面来说明个体道德品质的构成,其中一个构成因素就是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简单的来说,它是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现象或道德规范的认识。罗国杰先生给它下过定义:“所谓道德认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于个人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节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等的了解和掌握。川d 换句话说,道德认知就是一种认识,是道德主体对个人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责任或者个人对他人的义务关系的认识,也是个体对如何调整以上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把握。在现实生活中,对国家的道德义务,对单位集体的道德责任,对父母亲朋的道德义务为我们认识之后,一旦内化为自身的高度责任感就会变成一种约束人的精神力量。这种升华了的认识最终会转变为道德主体去恶行善的推动力,成为主体德性的基础。因为道德认识的结果就是主体能运用内化在自我意识中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判断自身思想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达到调控自己行为。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就根本不可能形成道德品质。可见,作为道德品质构成的独立因素,道德认知有着特殊的地位,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起着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道德认知的最终形成的目的是让人们不仅懂得应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主动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道德认知负责指导和评价自身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个体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最直接的依据。“在道德品质构成中,道德认识是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成分,并是形成其他道德品质成分的思想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意识中的两个重要因素。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总是离不丌个体对道德规范原则的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 m 第1 版北京:中国人民火学出版 l :,1 9 8 6 ,第3 5 6 页同上1 1第二章耻感形成的要素分析认识程度的。换句话说,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情感总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的。道德情感又是一个包含了耻感和责任感等其他情感元素的有机系统,那么道德认识自然也是耻感产生的前提条件。客观的来说,耻感产生的基础就是自我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接纳,如果对社会道德规范缺乏认识,对道德行为标准不能掌握,耻感就无从谈起。一句话,道德主体认知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道德耻感的形成与发展。可见,道德认识是道德耻感产生的思想基础。在对道德规范的感知、理解、掌握最终形成道德认知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什么是耻荣,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公园里有人摘花,为抄近路踩草坪,乱扔垃圾,食堂打饭有人插队等等不道德现象的发生就是缺乏证确道德认知的表现。“看到别人那么做,我也这么做”的盲目从众心理促使人们产生“如果要罚,反证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这样错误的道德认知,也就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是个体德性的最高体现,更是个体德行的前提。正所谓知耻才能远耻,因此,使人们形成j 下确的道德认知用于指导社会道德实践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可否认,道德认知终究还是对任何客观事物关系的主观反映,始终还属于道德意识领域,是精神化的主观东西。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知,必然会引起不同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主体不同,那么在对待同样一件事情的态度上就会不同,得到的信息也不同即认知不同,情感更会不同,或许有的人感到得意,有的人感到可耻羞愧。比如大家对公交车上让座的认识就能够直接影响人们耻感的形成。有人认为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这种人有着较高的耻感,如果不给让座他就会感到不好意思。有人对于不让座这种现象觉得无所谓,认为座位可让可不让,谁愿意让就让不愿意就不让,让座是自己的自由,这种人很难形成应有的耻感,他对于抢座占座的行为会不以为耻,甚至沾沾自喜。道德认识又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内心的善恶、是非、荣辱等价值观念的过程。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耻感的积极作用,它结合道德认识成为约束主体行为的重要力量。社会上知行不统一、知行脱节或者知行断裂的现象表明了主体光有道德认知还不能有效地制止自身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比如:明知道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会影响到别人、抽烟会危害他人健康,在别人提醒之后有些人还是自顾自地照闹照抽不误。所以,只有耻感等情感力量的有效参与,才能促使一般心理提高到自律自觉的层次,加强对主体行为的约束力。当然,被道德认知所决定的道德耻感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一旦形成,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的道德认知。耻感对道德认知起着强化作用。在下一次遭遇同样道德选择的情况下,耻感就体现了主体对于自己思想言行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再次认识。1 2第二章耻感形成的要素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耻感是同道德认知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它们两者构成了个体道德活动的开始和整个过程的催化剂。在人们的道德实践过程中,公交车上让座的道德行为选择既是对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深刻认知,也是耻感这种情感因素在主体道德心理活动中升华的体现。( 二) 道德良心良知或良心,既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道德观念,又是伦理学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我们经常还把良心和良知通用,在本文中两者是可以换用的。良心一词多用于口语,比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用“有没有良心”来评价一个人的为人处事,会用“良心被狗吃了 谴责一个人良心的泯灭,用“良心发现”说明有人良心一时被蒙蔽。有良心就意味着这个人心中还存在是非善恶,知道做错事情会感到内疚,心中不安,当听到自己的所做之事被人提及、讨论的时候会觉得如坐针毡,遇到有人作出评价会担心害怕,其中如有谴责、质问的声音就会感到难过、羞耻,觉得无地自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孟子首先开始了对良心伦理范畴的研究,他讲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并指出良心是天赋的。他还提出著名的“四端说”,进而分析了良心所包含的道德情感。此后有关良知的思想陆续被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人继承和发展。在西方,许多思想家也对良心作出了解释。直到近代,巴特勒才“详细地阐述了良心这一概念,他把良心看作是一种能辨别善恶的心灵知觉能力,认为良心是一种人心中的据以赞成或反对他的欲望和行动的支配原则,而自身并不直接趋向于行动。良心具有一种普遍性和优越性,也实际地存在于绝大多数人的心中。”除了以上对良心的经典概括以外,西方哲学界还从不同的角度对良心进行了探讨,这里并不一一细说。纵观中西方良心概念的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注重对良心的整体把握,强凋内心的体验;而西方人比较关注对良心具体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本文主要是从伦理意义上来理解良心。我们认为良心在形式上一方面表现为每个人在心中对于自己与他人、社会之i 日j 的关系以及自己所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认识,另外一方面通常表现为一种心理体验,即行为主体把自身行为对比一定的善恶标准而作出否定评价时产生特殊的情绪,比如羞耻、不安、愧疚及自我责备;在内容上一方面是各种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人们内心进行作用转化的结果,另外一方面还是对自己所进行的行为自我评价的能力。从此种意义上说,“良心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评价,它区别于其他道德评价的根本特征是自我评价、自我意识。固总的说何怀宏良心论 m 第1 版北京:北京大学 ;版社,2 0 0 9 年版,第5 页圆上海明论良心 j 齐鲁学刊,2 0 0 2 年第4 期,第1 1 3 页1 3第二章耻感形成的要素分析来,良心不仅是个体道德意识的本源,还是衡量是非善恶的特殊标准,更是主体的道德精神自觉。当今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我们肯定良心的存在价值,更要重视良心作为自律准则的积极作用。首先,良心是在理智和情感方面指引我们分清是非黑白的能力。良心是本能的向善之心,是对自身情感的反省体察的活动。正是有了良心在思想上的检查和提醒,人们才有可能保持一种正确的是非价值观念。“要对得起良心”往往也体现出主体在情感上的朴素追求,从而能够自觉克制不良的情感。其次,良心对道德行为选择起着监督、制约作用。“良心作为道德自律性的最高体现,作为道德主体内心的道德法庭,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是说,良心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主体的行为,促使主体对违背良心的行为予以制止。“良心上过不过得去”就是一种约束自身行为的体现用语。再次,良心对主体具有评价功能。良心是自我意识中发挥作用最强烈的东西,它为我们站岗放哨,是主体行为自律的内在依据。良心对合乎善的遵循道义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褒扬,使心灵得到安慰趋于平和,为主体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提供参考。反之,良心对违背道义的思想和行为给予批判、谴责,使内心备受煎熬陷入痛苦。从此种意义上说,良心是“人们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感情,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 。圆良心与耻感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首先,耻感是良心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要求。“耻感产生于主体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它至少表明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或自我批判能力,拥有某种善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标准,至少揭示一个人具有起码的良知,自觉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至少象征着一个人走向纯粹、完满的可能。 或者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耻感,良心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或者它的作用要打折扣;主体不为自己的罪恶感到可耻,那么良心就不会受到折磨。要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就必须正视耻感对个体言行的约束和限制作用。因为“道德良心不仅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廉耻和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而且作为一种规则和法律规范发挥着作用”。人们一旦有了鲜明的确定的道德耻感,才能自觉地坚定地依据内心的是非善恶道德观念来做出道德判断,基于良心的行为才得以可能。其次,良心是耻感的主要作用机制。良心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活动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也表现着最复杂的活动机制。良心在本质上必然与客观的现实义务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不排除纯主观性的内心活动,意味着内心受到责备会感到内疚产生心跳加剧、脸红、不可控制的痛苦煎熬等情绪体验。具体来说,与其他动物相比最主要的区。i h 克俭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 j 道德i 文明。2 0 0 4 年第1 期,第2 9 页 何怀宏良心论 m 第l 版北京:北京人学版社,2 0 0 9 年版,第3 9 页 高兆明耻感j 存柱 j 伦理学彬f 究,2 0 0 6 年第3 期,第4 页王晓咐道德评价与大学生品德建设 j 许昌学院报,2 0 0 9 年第3 期,第1 5 3 页1 4第二章耻感形成的要素分析别是人类有自我意识即理性,在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照善恶标准时产生的距离之后,本能地对自身行为作出判断与反思。当然,这种反思还要借助社会对自身行为的评价。主体在预测自身行为与评价不符,想象会被他人、社会鄙视、谴责、憎恶、耻笑甚至得时候,主体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羞耻感。j 下是因为主体有了良心的存在,才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不符合道德观念、规则规范,借助社会评价和自身反省从而产生羞耻感。所以,没有良心在心灵深处的作用耻感的确立将无从谈起。再次,良知的发展水平限制着个体耻感的形成与发展。因为“一个人在遇到或做了一件从伦理道德角度看是羞耻之事后,其心中到底会不会产生羞耻心或羞耻感,以及能产生多大强度的羞耻感,亦取决于此人的良心发展程度或水平。”拥有不同良知发展水平的人,耻感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不同。一个有着较高良知水平的人,一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违背了认定的道德规范,即使没有他人的目光内心也会立刻产生耻感。一个没有或者失去良知的人,不管他人怎么严厉谴责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他都觉得无所谓,非但不觉得羞耻反而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现今社会上,这种恬不知耻的人还不在少数。汶川大地震之后被大家戏称为“范跑跑”的中学教师就是最著名的代表。这个即使受到众多批评和谴责的范老师能够脸不红心不耻地在博客中发表自己的“感言,原因或许是貌似无辜的他的良知已经被当时巨大的恐惧和逃生的欲望淹没了。我们不反对自身本能地逃生应急的反应,但是不能理解无耻的辩驳。可见,个体耻感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良知发展水平极大地限制。二、耻感形成的伦理环境作为人的一种道德情感,耻感总是在人生活的现实世界中形成的。所以,个体耻感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的伦理环境。包括伦理精神、社会风气、耻感教育等因素的伦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耻感的形成与发展。( 一) 伦理精神樊浩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重点提到了“伦理精神”这一概念,他认为“伦理精神是指构成社会的伦理生活、个体道德品质自觉地伦理理论的精神性、体系性的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所形成的完整形念。”“它体现了人们如何安顿人生,如何调节人的内在生命秩序,同样还体现着人伦关系、伦理规范、伦理行为的价值取向。 简单地说,伦理精神是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精神倾向,体现了社会的人伦精神和个体的人格精神。它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体现着特定时期的社会道德风尚,在国家发展的精神方向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另外,体现着价值取向的伦理汗风炎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及j 教育意义【j 】教育研究,2 0 0 6 年第6 期,第1 2 页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 m 第l 版北京:中固礼会科学版 i :,2 0 0 1 年版第9 9 页留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 m 第l 版,南京:江苏人民版 ! i :,1 9 9 7 年版,第2 9 页1 5第二章耻感形成的要素分析精神总是通过人们的精神状态和风貌表现出来的,它可以为人们确立人生的道德坐标,为主体道德行为选择指明方向,为人们道德品质的培育提供奋斗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练习题包带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河北省霸州市中考物理能力提升B卷题库【综合题】附答案详解
- 2024年会计硕士真题附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4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综合练习及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鄂尔多斯市东胜城市建设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4-2025学年粮油食品检验人员模考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民办幼儿园劳动合同
- 2024湖北省石首市中考数学试题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自考专业(会计)全真模拟模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强化冲刺题及答案
- 2026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秋季校园招聘1374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方案
- 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山水相逢》课件2025-2026学年人美版(2024)八年级美术上册
- 2025年芜湖市鸠江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2名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法警安全检查培训课件
- AI+智慧医院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建设方案
- 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培训教学课件
- 村干部笔试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