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诉调对接”机制最早是由实务部f - i 提出,起源于南通的大调解机制。罄前 “诉调对接”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纠纷解决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坚持 霹法最终原剃的基础上,建立和畅逮各种救济渠道,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种纠纷, 是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诉调对接”机制能使社会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更好的发 挥作用,这对社会主义争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本文以系统分析研 究“诉调对接”机制为目的,拟从其概念、产生背景、传统表现,理论基础等方 面入手,着重分析“诉调对接”的运行机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虫相应的对策, 以求在“诉调对接机割完善方面提出一定的构想与建议。本篇论文除前言和结 束语外,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诉调对接”机铡鳞一般考察。本章主要是群蕊调对接”的概念界 定并分析其产生背景,传统表现及成因,重点介绍“诉调对接”机制的法律基础 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诉调对接”运行机制研究。本章主要从理念、程序、人员童方面 考察“诉调对接”在现实中如何运行。 第三章:“诉调对接”机制面临的若干问题探究本章主要对当前“诉调对 接挣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人民调解与诉讼在“诉调对接” 系统中需要正确定位;其次,明确法院在“诉调对接”机制中的功能问题;再次, 分析“诉调对接“机制中调解协议的效力,并用制度化规范化完善“诉调对接”; 最后通过对霹莆“诉调对接”模式的耀述,提虫从宏观窟度审视# 诉调对接”机 制,构建司法a d r 形式的“诉调对接”模式 关键词:诉调对接诉讼人民调解司法a d r a b st r a c t t h es y s t e mo f “d o c k i n g1 i t i g a t i o na n dc o n c i l i a t i o n ”i sn a m e df r o mt h e m u l t i p a r t i t em e d i a t i o no fn a n t o n g i tp l a y sag r e a tr o l e i nr e s o l v i n g c i v i ld i s p u t ea n dm a i n t a i n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 i ni n s i s t i n g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o fj u d i c i a lp r i n c i p l e ,b u i l du pv a r i o u so u t l e t s ,s o l v ev a r i o u sd i s p u t e s i nt i m ea n da v a i l a b l y ,i si n s i d en e e do f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t h es y s t e m o f “d o c k i n gl i t i g a t i o na n dc o n c i l i a t i o n ”c a nm a k et h e s o c i a ld i v e r s e d is p u t es o l v et h em e c h a n is mb e tt e rt h a ne v e rb e f o r e ,w h i c hs e t su pt oh a v e t h ep r o g r e s s i v e l yt e a l i s t i cm e a n i n gt o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t h ist e x t t a k et h es y st e ma n al y ti c a1r e s e a r c ho ft h em e c h a n is m a st h ep u r p o s e , d r a w i n gu pf r o mit sc o n c e p ta n d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t r a d iti o np e r f o r m a n c e , t h et h e o ri e sf o u n d a ti o n e t c t oc o m m e n c e ,a n a l y z i n gt h ep r o b l e mt h a t it f a c e ,i no r d e rt og i v e s o m eu s e f u l s u g g e s ti o n s b e si d e s o f t h e i n t r o d u c ti o na n d t h ec o n c l u d i n gr e m a r k ,t h e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 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l :g e n e r a l l y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es y s t e m t h i sc h a p t e rm a i n l y i st ot e l l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s y s t e m ,t od e f i n i t i o ni t s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t h et r a d i t i o n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t h e o r i e sf o u n d a t i o na n dt h et e a l i s t i e m e a n i n g so ft h es y st e m c h a p t e r2 :a n a l y s i so n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 “d o c k i n g1 i t i g a t i o n a n dc o n c i l i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t h isc h a p t e rm a i n l y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 “d o c k i n g1 i t i g a t i o na n dc o n e i l i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f r o mt h e w a y so fp r i n c i p l e ,p r o c e d u r e ,p e r s o n n e l c h a p t e r3 :p r o b l e m st h a tt h em e c h a n i s mf a c i n g t h i sc h a p t e rm ai n l y a n a l y z e ss e v e r a lp r o b l e m s :f i r s t ,p e o p l e 7si n t e r m e d i a t i o na n dl i t i g a t i o n n e e dt h er i g h tf i x e dp o s i t i o ni nt h a ts y s t e m t h es e c o n d ,t h ee x p l i c i t c o u r tm e c h a n is i l lo ff u n c t i o np r o b l e m a g a i n ,t h ee f f e c to ft h e i n t e r m e d i a t i o nn e g o t i a t ei nt h em e c h a n is m f i n a l l y ,t h ef o r ms e l e c t i o no f t h em e c h a n is m k e yw o r d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m e c h a n is m ;c i v i li i t i g a t i o ns y s t e m ;p e o p l e s m e d i a ti o n :c o u r ta n n e x e da d r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多元化的社会利益 格局日益明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大量的矛盾纠纷涌至法院, 法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审判压力反观经过多年建设形成的社会调解组织,包括 传统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虽然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传统的人民调解为例,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中 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城市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人们对共同体的依赖减弱,传 统的人民调解所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基础、权威基础已经动摇,难以适应及时消解 大量纠纷的现实需要,人民调解在解决纠纷上的地位和作用日趋下降甚至处于虚 置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诉讼崇拜的时代潮流的影响,也造成一些人对传统的人 民调解的轻视,越来越倾向于把纠纷集中推向法院面对新时期纠纷解决的实际 情况和不同主体的特定需求,基于实现公平与效益的理念,对我国而言,当务之 急就是建立起一个功能互补和程序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诉调对接”机 制便是建立健全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 “诉调对接”机制最早是由实务部门提出,起源于南通的大调解机制实务 部门对其的定义是“诉调对接就是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 合,使诉讼调解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这两种纠纷解决机制相互衔接,充分发挥 诉讼调解与大调解机制各自的优势,使司法审判与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促使纠纷以更加便捷、经济、高效的途径得到解决,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 与稳定。”1 目前“诉调对接”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纠纷解决上取得了显著 的效果在坚持司法最终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畅通各种救济渠道,及时有效地 解决各种纠纷,是乖谐社会的内在需求“诉调对接”机制能使社会多元纠纷解 决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诉调对接”机制尚属新事物,由于其本身发展并不完备与成熟,且面临许 多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并加以系统研究但是,理论界对其回应很少,尚未 有学术专著或权威性的理论文章,多数仅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涉及最多 的是介绍“诉调对接”的实际运作方式,但法律层面的论述很浅显,基本未涉及 深层次法理问题“诉调对接”机制既借鉴了域外经验,又扎根于本土资源,是 建立健全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和尝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世界各 国司法制度的共同选择在国外,特别在美国、英国,日本,对于多元化纠纷解 决机制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比较成熟,学者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论 文,并出版了专著,如小岛武司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法、斯蒂芬b 戈尔德堡等 沈明磊、王淳:诉调对接之路的理论与实践,载人民司法,2 0 0 6 年l l 期 i 的纠纷的解决一一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这为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完 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诉调对接”涉及法院的诉讼程序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特别是与人民调解制度的衔接。在国内,有关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和人民调解制度 的专著、论文有很多。如范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和( ( a d r 原理与实 务,江伟、杨荣新的人民调解学概论等等这为“诉调对接”机制的研究 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也为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健全指明了方向 本文以系统分析研究“诉调对接”机制为目的,拟从其概念、产生背景、 传统表现、理论基础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诉调对接”的运行机制及其面临的 问题,以求在“诉调对接”机制完善方面提出一定的构想与建议,使之在我国多 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申发挥更好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研究方法。“诉调对接”机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对其的研究需要解 决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分析其内部法院诉讼系统如何与法院外非诉纠纷解决机制, 特别是人民调解系统之问的衔接与互动。 2 ,历史研究方法。通过追溯“诉调对接”的历史发展,了解其传统表现, 分析其成因 3 、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在考量“诉调对接”的现实意义 4 、实证研究方法书本上的法律永远都无法替代社会活动中的法律对于 本课题来说这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因为本文要探讨的“诉调对接”机制本身就 是一个由实务部门提出并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新事物,要从理论上研究和把握 它,必须从实践出发,大量搜集实践经验材料,全面系统了解“诉调对接”的运 行机制,从而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5 、比较研究方法“诉调对接”机制建立本身就借鉴了域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的经验,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诉调对接”机制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完善思路就 显得尤为重要。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t 重,爨掩以样求实、剖颠孵* 的辩学精神从事研究重律。 2 二拳论文是我个太在导筛爨导下迸稽麓研究工傣嗣鞭褥的研究 成果。 3 、率论文孛睬攀 文舞,舞霄赛验、数据莉有关撼辩遗是囊窭斡。 4 、枣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麓蓑或撰写过懿研究瘾鬃。 g 、冀他同志对率研究所徽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舔丁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奉太竞垒了解鬻索舞蕊太学煮美景罄、捷瘸学盟论文魏魏定,擘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壤熊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予蘸鞠纸康版;有糗将学链论文蔫于菲赢剖瓣麓豹少鬟复割著盎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馏被蠢阅;有权将学位论炎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麾进 行检索;鸯权将学艇论文鲍标越黎摘要溅缡臻敝。保密鳓学位论文在 解密籍适霜奉规定。 褡誊签名: 网期: 第一章辑诉调对接捧机制的一艇考察 一、槎诉调对接静的含义茨产生背景 诉调辞接”是舞褰务部门捉盘酌一个新名词,燕在巍震麟是的靖拣赣景下和 辩法制度资源基础上探索多元化纠纷解穗的一种路径,是司法积极回应社会转型 时期持殊需求的举措,它体现了法院所肩负的政潘责任和社会责任,扩走了司法 喾蒲赣耪熊。氍薅灞靖接”起源予江苏尚遴社会矛鹰纠纷太灞簿辊裁。走调辉瓤 制是在传统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超来的,以调解为主簧等段的综合性纠纷 解决枫裁,主要转挺帮藏概括游:党委教廊统一领导,政法练潞幸羲协调,调缝 中心具体避作、司渣部门业务播导、职畿部分共圊参与、社会罄界整俸联赫妇诉 调对接”机制是社会纠纷大调解机制的簧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 簿和霉涤调解的毒执嫱各,捷褥诠谣蘼岛社会矛唐朝纷夫调解邃两种纠纷解决抵 制相互衔接,充分发撵诉讼调解与大调解机制各自的优势,使司法审判与社会力 量扰势互礤卜,形成合力,键使捌纷以要瓣健捷、经济。高效蛾途径褥到解决,旋 赫更好她维护社会糟和谐与稳定 从广艾土看,氍诉调对接捧中的8 诉糌代表浃院诉讼黎统,“调”代表人民 调簿、静藏谲解等赣裤诵簿摹统。8 嚣诵簿接”赛壤是法跪褥讼系统鸯海簏赞替 诉调解系统的相置聍接,形成人民法院岛社会调解组织在职能上良牲葳动,在作 朋上优势氨祷。从狭藏上看,“诉调对接斡是指渣院司法调解与人氐调解有机结 合,窦抒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奢力瓣淀耧套矛席鲻纷酶羔嚣机嘲。蠢黉践申辩 提到的“诉调对接”一般是指狭义上的“诉调对接”。法院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 盼对搂臻菏# 褥调对接辨最熏赛的一参考赫也是奉囊豫究“褥调对搂静执裁酶韧 八点与重点所在。 二、譬诉调对接帮的传统表现及成因 8 诉黼薛接”辫属新事耪,赫提法,但我藩蔺隶就有着司法调解鸯民闲调解 相互对接,互相结合,共同案瑰对纠纷化解和社会调整的传统,并且取得良好的 缸套效暴。+ 民润璃解锋为中国博豌法交繇砖重要资源,被撬耱孛华海燕蟪基奉掭 患之一。森传统社套,民间调解通常称为“息事捧或4 扣息矜,主要包括宗族调 2 南遥甫糨蘧鼗会矛黪缀瓣太灞麓魂粼黉辩汇编,擎撵南遥市豢酸法委员套编,2 0 0 4 萃4 麓 l 解亲友调解、邻里调解、乡里调解和行会调解等方式。3 民族学资料表明,在 初民社会里发生的纠纷,基本上都是民间调解方式解决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 期,民间调解更为国家制定法所明确规定,如明代就有法律规定:。各州县设立 申明亭。凡民间有词状,许耆老里长准受理于本亭剖理”1 到清代,地方立法中 涉及民问调解的内容就更多了,民问调解不仅是民问社会的各种血缘和地缘组织 解决其内部纠纷的主要手段,即使在官方衙门的公堂上,它也是与审判密不可分, 成为纠纷解决主要手段在清代,民间调解与官府审理并重,相辅相成,形成了 一种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州县衙门拒绝受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如果由于事先 不知而受理了,也不予实际审理,而是转由民间或贤达调处,或者通过官府与民 间互动来共同解决纠纷:5 官府在受理民间纠纷案件时,对民间调解也给予大力 支持,即使民间纠纷已报到官府,当事人的亲族也可以随时调解,撤回销案;在 州县司法方面,黄宗智对清代直隶宝坻、四川巴县以及台湾淡水一新竹三个县从 1 7 6 0 到清末的6 2 8 件民事案件的考察发现,其中2 2 1 件由官方裁决,剩下的民 事纠纷大部分都是由正式司法体制与非正式的民间调解的相互作用而在中途解 决的。黄宗智将这一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在清代官方话语中,民间诉讼是不应 当有的,即使有,也应当以道德说教的方式由宗族村社或者亲邻调解解决,但是, 如果纠纷被不良的讼师挑唆而不能调解,当事人一方就可能上诉到官方诉讼一 旦提出,民间调解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紧锣密鼓地进行同时,地方官依据 常规会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做出评判,这些评判会影响民间调解,促成和解的达 成黄宗智将这种既不同于非正式的村社宗族调解,也不同于官方正式审判,而 是由双方互动产生的司法空间称作“第三领域”6 有学者认为这半官、丰民的第 三领域只不过是官方与民问解决纠纷的互动衔接机制而已 在我国传统社会产生。诉调对接”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 一) 非对抗性的法律文化是传统“诉调对接”的文化土壤我国传统崇尚“和” 的法律文化,人民喜安宁祥和,厌恶纷乱由于诉讼是纠纷不曾化解而闲上公堂 的结果,意味着社会和谐遭到了破坏,并有可能因诉讼的推进和结果的产生而遭 到进一步破坏因此,官府鼓励提倡调解,并努力创造诉讼与调解互动衔接的机 制“赢了官司输了理”、“一辈官司几辈仇”等现象,说明对抗制诉讼常常使当 事人的诉讼目的落空,在传统中国“熟人社会”制约下,当事人出于实用主义的 生存哲学,不愿意撕破脸皮,乐意接受非对抗性纠纷解决方式。 ( 二) 民间法与国家法内在契舍使诉讼与调解的对接成为可能不管是中国长 3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一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2 8 6 页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f 一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版社,2 0 0 0 年版,2 8 7 页 5 王亚明:r 诉调对接”的法文化探析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9 期 6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7 粱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2 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间法还是国家的制定法。两者之间在传统社会没有真正的矛 盾,在解决纠纷时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国家法一般认可民问法处理纠纷的规则, 如在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或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 的组成部分,在调解民间纠纷方面,往往起到比国家指定法更为深入,更为有效 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使诉讼与调解对接成为可能。 ( 三) 司法控制秩序的需要是诉讼与调解对接局面形成的原因从传统官方对 诉讼的态度看,解决纠纷的目的不是保护权利,而是维护社会秩序民众把民事 纠纷闹到官府,肯定包含某种权利诉求,只是,官府为了防止他们因“争权夺利” 造成社会的混乱局面,而采取息事宁人的解决办法,将重点放在“止争”上官 员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是一种抑制诉讼的意识形态,如果有诉讼产生,官员们倾向 于大量依赖民间调解以解决纠纷,以情理的道德说教来调解裁判因为用具有共 识意义的叶等理”来裁判纠纷,更有利于维护乡土社会的“熟人”关系与社会秩 序。在清代,民事纠纷解决处理中正式审判与民间调解互相结合运用正是出于更 好控制当时社会秩序的目的。 三、。诉调对接”机制的法律基础 ( 一) “诉调对接”机制激活了民事诉讼法第1 6 条关于指导人民调解的原则 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 6 条第一款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 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该款规定 确定了民事诉讼法中对人民调解进行指导的基本原则人民调解原则作为民事诉 讼法基本原则,理论界旱有质疑,人民调解指导原则也由于其缺乏具体的操作规 范,在实际中流于形式,丧失其原本的意义“诉调对接”机制是在人民调解指 导原则基础上建立的,是对人民调解指导原则制度上的完善“诉调对接”机制 中明确了各级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指导的具体操作规则,使法院 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机衔接、相互贯通,这不仅有利于树立人民调解的权威, 彰显人民调解的公信力,也有利于激励人民调解机构去深入化解更多的社会矛 盾,减少国家有限司法资源的耗费,更有利于方便快捷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 的合法利益,真正实现了民事诉讼法中人民调解指导原则的立法目的 在南通大调解机制中,各区法院都制定了健全“诉调。对接机制,完善人民 调解指导工作的具体的实施办法以南通港闸区人民法院为倒,区法院按照实际 情况及时调整大调解指导员,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调解经验丰富,且 有审判职称的法官担任各乡( 街道) 调处中心的指导员,负责对人民调解5 - 作的 3 业务指导每乡( 街道) 由1 名法官负责指导,如遇辖区内建制调整或法院内部 人员变动,经双方协商后可作相应调整。区法院将人民调解指导员和辖区内的调 解人员名单、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制成联络名册,确保联络畅通区法院还与区 司法局、调处中心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工作例会,通报各方在涉及大调解 工作方面的情况,总结交流诉调对接工作经验,分析出现的新情玩、新问题,研 究对策、落实措施。这些措施使人民调解可以经常得到人民法院法官的指导, 有利于丰富调解员的法律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其素质,进而提高调 解质量,保证纠纷解决的公平与效率。 ( 二) “诉调对接。机制激活了民事诉讼法第8 7 条关于协助调解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 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该奈规定充分体现了 调解开放性的原则,是对以往调解经验的总结。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规 范性文件就对协助调解作出规定陕甘宁边区民刑事件条例第十一条规定: “系属法庭之案,得由法庭以职权依据本条例之规定进行调解,或指定双方当事 人之邻居、亲友或民众团体在外从事调解”1 9 8 2 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 试行) 也在第9 9 条规定了协助调解制度。由此看出,协助调解制度是我国人民司法优 良传统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巨大变革的新时代,现行民事诉讼法重审这 一制度具有特别的意义然而,在以往的调解中,过分强调法官在调解中的作用, 实务中法官很少邀请有利于调解的单位或者个人协助调解,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 条规定执行的并不理想,对于有利于调解的社会资源利用的并不充分,协助调解 制度大有淡出历史舞台的趋势。 随着“诉调对接”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作为其核心环节的协助调解也 重新得到了各级法院的重视。鉴于民事诉讼法八十七条的规定过于简单,最高人 民法院于2 0 0 4 年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丰富完 善了协助调解制度其中第三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邀请与当事人有特 定关系或者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和具有 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并有利于促成调解的个人协助调 解工作。”谊条规定作为当前“诉调对接”工作开展的法律基础,有利于倡导各 级法院在实践中认真执行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转变调解观念,充分发挥社会 力量的优势,尽可能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此外,在该司法解释还创设了“诉调对接”机制中的委托调解制度该解释 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前款规定的单位或 8 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法院:关于健全“诉调”对接机制的实施办法 4 者个人对案件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确认。”该款 实际上也是在解释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的“邀请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协助” 调解,不应当仅仅包括“请进来”的情形,“协助”还应当包括。托出去”的方 式。 四,“诉调对接”机制的现实意义 ( 一) 。诉调对接”机制是建构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与尝试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 的功能和运作方式相互协调地共同存在,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的 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乖动态调整系统所谓多元化是相对于单一性而言的,其意 义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如诉讼,并将其绝对化;主张以 人类社会价值和目的实现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不排除来自民间扣社会的各 种自发的或组织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多种选择的可 能性,同时以每一种方式的特定价值( 如经济,便利、符合情理等) 为当事人提 供选择引导9 从上文对“诉调对接”机制的传统表现及成因分析,不难看出自 古以来我国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就是多元化的,而在当代法治社会同样存在多元化 的需要。 1 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是社会转型时期纠纷解决的实际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接踵 而至,并且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 趋势,如土地征用引起的纠纷,企业改制、合并、转产,裁员引起的矛盾等而 定位于简单民事纠纷的人民调解则对新型的日益复杂的纠纷无能为力,导致大量 矛盾纠纷涌向法院诉讼案件逐年大幅度上升,法院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另一 方面,许多当事人对法院的裁判不服,社会对法院的满意度不高同时,法院自 身力图解决司法公正与效率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取得一定成效,但 总体上不是很令人满意在此大背景下,任何一种单一的体制争纠纷解决方式都 无法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主体的利益,只有建立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 互补互助的纠纷解决机制才是唯一合理的选择这将从机制上赋予当事人在纠纷 解决方面更广泛的程序选择权,从法律上保护当事人对程序或实体权益的处分, 有利于及时、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满足纠纷当事人的不同要求 2 、从成本一一效益角度来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多方面成本优势 9 范愉: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载法律适用 2 0 0 5 年第2 期 s 成本与收益的比值是评价一种纠纷解决机制优劣的主要指标。“面对着现代 化社会中权利救济大众化的要求的趋势,缺少成本意识的司法制度更容易产生功 能不全的问题”一般而言,由于司法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式性= 和规范性,再加上 “程序主义”的影响,现代司法程序比较复杂、严格,甚至很繁琐,因而,诉讼 活动耗时、费力,成本较大,。司法产品”的。价格”很高。而多元化纠纷解决 机制的构建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和当事人在纠纷解决中的成本,并取得更好的 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国正经历着西方国家早些年经历过的“诉讼爆炸”时期,法院面 临的挑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原来单一的审判制度和单一的纠纷解决方式,与 当前e l 益复杂的审判实践已经严重脱节。司法作为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程序,负 责全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终解决。如果大小不一难易不等的各种纠纷都不加区 别、整齐划一地适用一种程序,或者一种解决方式,势,必造成司法资源的巨大浪 费和不堪重负因为司法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完成日益增多的矛盾和纠纷的处 理只有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纠纷机制,发挥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从 各个方面解决纠纷,为诉讼提供准备程序舜口辅助力量,才能降低诉讼任务,才能 保证人民法院有时问、有精力,完成复杂案件的审理,保证“公正与效率”的主 题实现 3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是世界各国司法制度的共同选择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世界各国在纠纷解决和法院司法制度发展中的共同 课题,把多元化纠纷解决引入到司法程序,扩展了整个司法的观念、理念和概念, 并发展出世界各国对整个司法改革的新思路美国是目前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实 践方面持最积极态度的国家之一,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极具特色多门法院是美 国的一个多元化纠纷解决中心,其基本的理念在于:在任何特定案件中使用一个 或另一个纠纷解决程序总是有利有弊。因此这样一个全面的司法中心拥有许多可 以让当事人进入某个恰当程序的大门,而不是仅有一个通往法庭的“门户”这 些大门可能被贴上。仲裁”、。调解”、“小型审判”。简易陪审团审判”以及“案 件评估”等标签“英国设置了大量的法院外纠纷解决机构一一特剐裁判所,行 政裁判所,裁判所通常是根据议会法律设立的,它们是作为某些行政运作的组 成部分而设立的,所以往往被称为行政裁判所,但就行为和组织而言,大多数裁 判所实际上是司法性而不是行政性的,具有类似于法院的职能裁判所解决的纠 纷包括劳动、税收、财产权移民,精神健康等普通公民与裁判所打交道的机 埔 日 棚獭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2 0 0 4 年版,2 6 7 页 “【荧】斯蒂芬b 戈尔德堡,弗兰克e a 桑德南茜h 罗杰斯,赛拉伦道夫科尔:纠纷的解决一谈判、 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曾宇。刘晶晶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2 页 6 会远远大于与普通法院打交道的机会”日本民事调停法确立了以广泛的民事纠 纷为对象,通过当事人互让寻求合乎道理又符合实情的解决方法的司法调停制 度该法指定了有关调停的通则,就住宅地建筑物调停,农事调停、商事调停, 交通事故调停以及矿业公海调停等设置了特则”综上所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 制是世界各国司法制度的共同选择,目前,在我国急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 化纠纷解决机制,“诉调对接”机制便是一种新的思路与尝试 4 、。诉调对接。机制有助于实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系统化乖协调,更好的 发挥其作用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来多种纠纷解决机制,包括传统的人民调解、现代型的 仲裁和其他不同类型的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等等,就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种类上 看,可谓是“a d r 先进国”然而,问题在于包括人民调解与法院诉讼在内的各 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未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和程序衔, t - e ,有机体系一一其中一部 分正因为法治化的进程受到质疑和轻视;一部分别由于诉讼崇拜的时代潮流的影 响而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法院和法官对a d r 的轻视以及法院自身利益驱动的管辖 权扩张,造成了a d r 程序与诉讼程序之间的紧张和对a d r 的间接抵制;立法和制 度建构中则越来越倾向于把纠纷集中推向法院。“在纠纷解决机制重整过程中, 应着重考虑纠纷解决权优化配置这一重要的课题。将国家通过法院所垄断的纠纷 解决权( 实际上一直未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逐步地向社会回归,实现纠纷解决机 制的从国家到社会的总体演变,在法院的周围组织培植多种形式的纠纷解决机 制,构造出一个各种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统一协调、良性互动、功能互补、程序衔 接的有机系统。作为纠纷解决的最终争最高机构,法院所要掌握的应当是最终解 决权而不是最先解决权,这应是我国拘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基本原则 。诉调对接”机制有利于改变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对现有的各种纠纷解决 方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实现其合理衔接,以更好的发挥它们各自的功 能和整体的效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诉调对接”是我国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 ( 二) 。诉调对接。机制使我国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散发出新的生机争活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以及社会主体表现出来的法律意识,对 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由于制度设计 ”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法律出版杜2 0 0 2 年版1 0 9 页 ”【日】小岛武司、伊藤真编:诉讼外纠纷解决法- 丁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一4 页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i l 版社,2 0 0 0 年版,6 5 7 页 7 乖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纠纷解决机制上体现出的选择偏好和类型会有很大的差 异,如西方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通常被视为“审判中心型”,而东方社会的解纷 机帑l 一向以“调解中心型”著称社会条件对于纠纷解决机制选择的影响,一方 面说明不同社会、不同主体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而决 定这种选择的因素常常是综合的,多主面的。诉讼未必是唯一适当和必须采用的 方式,与诉讼同时必然存在着其他社会调整机制的作用。现代社会克满着复杂的 冲突,其性质、形式对抗程度不同,解决的手段、方式也应是多样的。这就需 要社会提供能合理分流和有效解决各种纠纷的路径,并能促进各路径协调与衔接 的纠纷解决机制。而另一方面,社会条件对纠纷解决机制的影响也说明建立多元 化纠纷解决机制应该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本土资源长期以来,本土既存的替代性 纠纷解决方式已为国民所熟知,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本土资源的利用可以 借助原有的形式、机构扣人员,无需过高的投入,因此也是最符合效益原则的 通过各种本土资源的利用,还有助于调动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规范在纠纷解决 中的积极作用,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维护和重建社会及共同体的凝聚力,减少这 一普遍化过程中多元化价值和利益的损失“ 在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现有本土资源中,人民调解制度是除诉讼程序外,运用 最为广泛、最成功、并深受广大群众和基层社会欢迎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 制度。当代人民调解是对有数千年历史的民间调解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是中国共 产党着力实行基层民主及群众自治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是运用社会力 量对社会实施自主治理的一剂良方,是预防矛盾,化解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在调 整各方面社会关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 0 年代的辉煌时期,进入9 0 年代后,伴随着法制的强化和诉讼功能的日益凸显, 加之人民调解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使得人民调解的作用明显降低,一度呈现萎 缩的态势,被西方法学家誉为“东方之花”的人民调解制度似乎已蜕变为* 昨日 黄花”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黄金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交汇的关键 时期,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利益关系和分配格 局更加复杂,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愈加突出,并与其他社会矛盾、政治、思 想领域的矛盾交织在起,呈现出多发和多元态势为提升基层组织的纠纷解决 能力,减少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安定因素,充分利用现有本土资源,缓解法院的案 件负担,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要一环和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传统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诉调对接”机制以改革传统人民调解制度为目的,通过对人民调解的指导 以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相互贯通,这不仅有利于树立人民调解的 6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i j 敝社,2 0 0 0 年版,6 5 4 页 8 权威,彰显人民调解的公信力,也有利于激励人民调解机构去化解更多的社会矛 盾,减少国家有限司法资源的耗费,更有利于方便、快捷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 的合法利益。传统人民调解制度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调解组织与人员缺乏 应有的指导。二是调解组织人员素质不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和法 律素质欠缺的问题,总体上不能适应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诉 调对接”通过法院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扩大人民 调解的范围,赋予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等方式,实现了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 相互衔接,改变传统人民调解组织固有的缺陷,加强了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多元 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使“东方之花”重新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9 第二章。诉调对接”机制运行研究 纠纷的解决及其机制的形成,永远是一个实践先行的动态发展过程。“诉调” 对接机制作为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与尝试,在借鉴域外经验与扎根本 土赉源的基础上,实践中已积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理念上的。对接” 一个运行机制的构筑需要几大要素,首先是一套与运行机制相配套的组织 制度,其次是一批执行制度的人和人对制度的有力执行,但在这些现象背后,更 重要的是机制运行的理念。因此,“诉调对接”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是统一各方, 特别是法官的思想认识,实现理念上的“对接”法院的审判工作经历了由“调 解为主”到“着重调解”又到“根据自愿合法原则调解”的过程,也曾出现过当 判不判、和稀泥、片面追求调解率的做法。随着后来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又出 现了能调不调、走过场、片面追求当庭宣判率的现象可谓是一波三折,几起几 落,这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不能不产生消极影响,最终影响“诉调对接”机制 的有效运行究其原因,主要是理念的偏颇。有的是没有认识到指导人民调解工 作是人民法院的一项法定职责,而将其当作了份外事,甚至认为支持和指导人民 调解工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有的是片面理解审判方式改革, 认为只有当庭宣判才能表明改革成效;有的是没有深刻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 意义,满足于“坐堂问案”,不主动、不积极开展指导。反观一些人民调解组织 也存在对“诉调对接”认识的偏颇,认为任务主要是在法院少数调解人员被动 地参加培训,接受指导,把培训视为额外任务,消极应付。因此,“诉调对接一 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各方实现理念上的“对接。 实现理念上的“对接”,首先要求各级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 组织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把指导人民调解工作 作为人民法院的一项法定职责。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 座谈会上指出:。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不仅是人民法院的法定职责, 而且也是其政治任务” 其次,在肯定人民调解制度的价值和意义的前提下,认识到人民调解与审判 工作的关系是良性互动关系。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中,国家法与司法的统一 1 0 和权威被视为是至高无上的,导致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对诉讼的崇拜,对人民调 解等非正式纠纷解决方式的轻视。有些法官认为开展人民调解指导工作,费时费 力在构建“诉调对接”理念方面,要让这些人认识到做好了人民调解指导工作, 法院办案往往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使得当事人彻底止纷息争,避免诉讼 程序的启动,防止讼累,减轻法院的工作压力。a d r 的真正价值所在是彻底地坚 持并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自愿”“在确立当事人自主选择,而不是国家或社会强 制或诱导的基础上,不仅结了纠纷,而且能够较好地消除双方当事人思想上的障 碍,不出现或少发生申诉,上访和强制执行问题,节约司法资源,减轻当事人负 担,从而真正实现公正与效率及社会的和谐。二是普及了基本法律知识,在广走 群众中树立了基本法律意识,为法院审判工作奠定了法制环境基础。三是为人民 法院提供了人民陪审员后备队伍,法院可以从中选用一批有经验、有责任一心,有 基本法律知识的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四是强化了法官的调解意识,同时能为 诉讼调解提供许多调解方法、技巧等基层工作经验,有利于诉讼调解的开展 最后,人民调解组织也妊须认识到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为人民调 解提供了依法办案的原则、手段及制作法律文书的方法,强化了人民调解员依法、 公正进行调解的意识,有助于在新时期更好的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诉调对接” 不仅仅是法院的任务,也是人民调解组织的职责。调解人员的培训,不应只是消 极被动的接受,而更应积极主动的争取 二、程序上的。对接 ( 一) 实行诉前建议先行调解制度 诉前建议先行调解制度是指一些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 小额债务等未经人民调解的简单民事案件,主动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优势, 告知或建议当事人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经纠纷当事人同意,为其联系并 通知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再由人民法院立案审理江苏省法院系 统普遍采用诉前建议先行调解制度如沭阳法院在“诉调对接4 工作上就建立一 套“双向回流”制度( 见“诉调对接”流程图) 当事人直接起诉到法院的案件, 法院认为当事人争议不大,经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后,将案件介绍到人民调解 组织先行调解,调解不成再进入诉讼程序;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不成的案件,经 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后,由人民调解组织出具介绍信函到法院处理”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6 2 8 页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庭指导办著: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推动犬调解机制不断完善 关于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及其相互衔接的调研报告,载黄松有主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 总第2 5 期) , 法律出版社2 0 0 6 年5 月第l 版,5 9 页 1 l 人民调解 l 调解 1 人民法院 ( 立案前建议先行调解) 贝 调成未调成一 ? 一二 。案 i 诉中调解 l 似:了= 。诉调对接”流程图 2 0 0 2 年9 月,最高法院、司法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 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人民法院“可以安排人民调解员参与庭审前的 辅助性工作”。这一司法解释为诉前建议先行调解制度提供了主要依据。相对于 在现有制度框架外创设一种独立于诉讼外调解机制的诉前调解制度“,诉前建议 先行调解充分利用了现有本土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 操作性。 ( 二) 调解组织的社会化一一审理过程中实行委托调解与协助调解 4 度 1 ,委托调解与协助调解制度的含义与法律支持 调解组织的社会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邀请协助调解,就是人民法 院依法可以邀请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和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并有 助于促成调解的个人协助调解工作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皮肤科疑难病例诊断与治疗综合测验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分泌学内分泌疾病筛查与诊断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健康评估与干预实践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抑郁症药物治疗副作用观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统一课件
- 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
- 2025年眼科医学知识综合考察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综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安全负责人任命书讲解
- 管理核心内容讲解
- 倾听与问题讲义
- 糖尿病合并足底烫伤护理查房
- 激光拉曼光谱
- 合同诈骗控告书范本
- 转专业学生回原专业申请表(模板)
- GB∕T 5336-2022 汽车车身修理技术条件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精品课件【带视频】
- 南亚环氧树脂
- 常见体表肿物
- 信息检索技术讲义
- 商业银行基于华为OceanStor的关键业务同城切换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