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pdf_第1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pdf_第2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pdf_第3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pdf_第4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缩写 英文名称拉丁名称 中文名称 1 毛而f 一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f o r m u l a 传统中草药复方 h p l c 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l i q u i d 高效液相色谱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d a d d i o d e a r r a yd e t e c t i o n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m s 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质谱 e s i e l a e c t r o s p r a yi o n i z a t i o n 电喷雾电离源 f r a p f e r r i cr e d u c i n g ,7 a n t i o x i d a n tp o w e r 总抗氧化能力 c r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r a t i o 浓度比率 s p l s p l i t 进样口 f i df l a m ei o n i z a t i o nd e t e c t i o n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r t r e t e n t i o nt i m e保留时间 m m o l e c u l a rw e i g h t 分子量 p c ap r i n c i p l e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主成分分析 p c r p r i n c i p l ec o m p o n e n tr e g r e s s i o n 主成分回归分析 p d a p o t a t od e x t r o s ea g a rm e d i u m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b p ab e e fe x t r a c tp e p t o n ea g a rm e d i u m肉膏胨培养基 e c o l i 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 大肠杆菌 ha n o m a l a h a n s e n u l aa n o m a l a 异常汉逊酵母 口u r e u s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 金黄色葡萄球菌 膨l u t e u s m i c r o c o c c u sl u t e u s 藤黄微球菌 c 口l b i c a n sc a n d i d aa l b i c a n s白色念珠菌 a n i g e ,a s p e r g i l l u sn i g e , 黑曲霉 b s b f i l i s b a c i l l u ss u b f i l i s枯草芽孢杆菌 目录 摘要1 a b s t r a c t 3 1 引言5 1 1 药食兼用中草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5 1 2 中草药抗氧化成分概述6 1 2 1 中草药抗氧化成分种类6 1 2 2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特征及分类7 1 2 3 黄酮类抗氧化剂构效关系8 1 3 药对配伍理论及芪术药对概述1 0 1 3 1 药对配伍理论概述1 0 1 3 2 芪术药对概述1 2 1 4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概述15 1 4 1 中药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 5 1 4 2 中药化学成分常用检测方法17 1 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1 9 1 5 1 研究目的意义1 9 1 5 2 主要研究内容2 0 2 材料与方法2 2 2 1 试验材料2 2 2 2 主要试剂及配制2 2 2 2 1 主要试剂药品2 2 2 2 2 主要试剂的配制2 3 2 3 主要仪器设备2 4 2 4 试验方法2 5 2 4 1 芪术药对及两味单药乙醇提取物提取方法一2 5 2 4 2 芪术药对及两味单药乙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测定2 5 2 4 3 芪术药对及两味单药乙醇提取物物质基础鉴定2 6 2 4 4 芪术药对及两味单药乙醇提取物抗氧化组筛选方法2 6 2 4 5 芒柄花苷和芒柄花素含量测定2 7 2 4 6 芪术药对及两味单药挥发油提取方法。2 7 2 4 7 芪术药对及两味单药挥发油生物学活性测定2 8 2 4 8 芪术药对及两味单药挥发油物质基础分析鉴定条件2 9 2 4 9 芪术药对挥发油抗氧化组筛选3 0 2 4 1 0 数据统计分析3 0 3 结果与分析31 3 1 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31 3 1 1 总抗氧化能力( f 凡心) 3 1 3 1 2a b t s + 自由基清除能力3 1 3 2 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物质基础分析3 2 3 2 1 高效液相色谱( h p l c ) 条件确定3 2 3 2 2 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物质基础鉴定3 3 3 3 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抗氧化组3 5 3 3 1h p l c d p p h 法分析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抗氧化组3 5 3 3 2 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成分在配伍前后的变化3 7 3 4 芒柄花素和芒柄花苷的定量3 8 3 4 1 芒柄花素和芒柄花苷含量测定一3 8 3 4 2 精密度试验和回收率实验3 9 3 5 芪术药对挥发油生物学活性研究3 9 3 5 1 芪术药对挥发油及两味单药抗氧化活性研究3 9 3 5 2 芪术药对挥发油抑菌活性研究4 1 3 6 芪术药对挥发油物质基础分析4 2 3 6 1 气相色谱( g c ) 条件的确定4 2 3 6 2 芪术药对挥发油物质基础鉴定4 2 3 7 芪术药对挥发油抗氧化组4 6 3 7 1 主成分回归分析芪术药对挥发油抗氧化组4 6 3 7 2 配伍前后芪术药对挥发油抗氧化组变化4 8 4 讨论5 0 4 1 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潜在抗氧化组分析5 0 4 2 芪术药对挥发油潜在抗氧化组分析5 0 4 3 芪术药对配伍前后成分变化的分析5 1 5 结论5 3 参考文献5 4 附录6 3 致谢6 5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 6 i l l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传统中草药是我国功能食品的重要组成原料之一,已有几千年的 使用历史。中草药常以方剂配伍的形式应用于功能食品中,很多中草 药在配伍使用时表现出比单独使用更好的药理功能。中药药对是复方 的最小单位,是相对固定的两味草药的配伍形式,通常表现出药效增 加、互助、减弱、拮抗等作用。 黄芪白术( 芪术) 药对是医家常用药食兼用经典药对之一,在 “芪术汤 和“补中益气汤”等方中均有体现,具有辅助治疗肾病、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芪术药对配伍前后乙醇提 取物抗氧化能力和物质基础变化;研究了芪术药对配伍前后挥发油抗 氧化活性、抑菌能力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实验( 清除a b t s + 自由基能力和 总抗氧化能力f r a p ) 结果表明,芪术药对配伍之后乙醇提取物存在抗 氧化协同效应。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物质基础的分析、鉴定采用 h p l c d a d m s m s 联用技术,通过h p l c 技术检测发现芪术药对乙醇 提取物中有3 1 个化合物,采用h p l c d a d m s m s 联用技术初步鉴定 了其中的1 6 个化合物。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中潜在抗氧化成分的筛 选、鉴定采用h p l c d p p h 方法。结果表明,芪术药对乙醇提取物中潜 在抗氧化成分有1 1 个,根据其u v 九m a x ,m s ,和或m s m s 数据, 初步鉴定出8 个化合物,分别为:o n o m n ,9 ,1 0 一d i m e t h o x y - p t e r o c a r p a n 一 3 - 0 p d g l y c o s i d e ,c l a y c o s i n ,3 - h y d r o x y 一5 - m e t h o x y i s o f l a v o n e - 7 一o - p d g l u e o p y r a n o s i d e ,f o r m o n o n e t i n ,a t r a c t y l e n o l i d ei i ,a t r a c t y l e n o l i d e v i 和d a u c o s t e r o l 。芪术药对配伍之后潜在抗氧化成分相对浓度比率分 析显示,配伍之后o n o n i n 和c l a y c o s i n 相对浓度比率显著减小( p 0 0 5 ) ,而c o m p o n e n t6 ,f o r m o n o n e f i n 和a t r a c t y l e n o l i d ev i 相对浓度比 率显著增大( p 0 0 5 ) 。外标法对f o r m o n o n e t i n 和o n o n i n 的定量结果显 示,配伍之后f o r m o n o n e t i n 浓度显著增大( p 0 0 5 ) ,而o n o n i n 浓度显 著减小口 0 0 5 ) 。配伍之后这些潜在抗氧化成分浓度变化或许是引起芪 术药对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增强的一个原因;另外,配伍过程中黄 酮苷的水解可能是引起抗氧化活性增强的另外一个原因。 能是配伍之后芪术药对挥发油抗氧化和抑菌能力升高的原因。 关键词:黄芪;白术;药对;抗氧化;协同作用;活性成分 2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a ni m p o n a n tm a t e r i a lo ff u n c t i o n a lf o o d t h ec h i n e s et h e r a p e u t i c h e r b sh a v eb e e nu s e d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i nc h i n at oi m p r o v et h eh e a l t h yo f p e o p l e c h i n e s et h e r a p e u t i ch e r b sw i d e l yu s e di nf u n c t i o n a lf o o di nt h ef o r m o ff o r m u l a , a n dm a n yo ft h e ma r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b e t t e rp h a r m a - c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 sw h e nu s e di n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t h a nw h e nu s e da l o n e t r a d j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h e r bp a i r s ( t c h p s ) ,w h i c ha r et h eb a s i cu n i t si n 仃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p r e s c r i p t i o n s ,c o n s i s to ft w or e l a t i v e l ys t a n d a r dh e r b s u n i q u ec o r n b i n a t i o n so ft h o s eh e r bp a i r sa r ef r e q u e n t l yu s e dt oa c h i e v em u t u a le n h a n c e m e r i t ,a s s i s t a n c e ,r e s t r a i n t ,s u p p r e s s i o no ra n t a g o n i s m n l eh u a n g q i 口s t r a g a l u sm e m b r a n a c e u s ( f i s c h ) b g e v a r m o n g h o l i c u s ( b g e ) h s i a o ) - b a i z h u ( r h i z o m aa t r a c t y l o d i sm a c r o c e p h a l a e ) h e r bp a i r i so n eo ft h em o s tw i d e l yu s e dh e r bp a i r sa n dh a sa p p e a r e di nm a n y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f o r m u l a s ( t c m f ) ,i n c l u d i n gq i z h u t a n ga n db u z h o n g y i q i t a n g t h i sh e r bp a i rh a sb e e nw i d e l yu s e di nc h i n at oi m p r o v e 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a n dl i v e rc i r r h o s i s i nt h i sp a p e r ,c h a n g e si nt h ec h e m i c a lc o m p o n e n t s ,a n t i o x i d a n ta n d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w e r ed e t e c t e di nt h e e s s e n t i a lo i la n de t h a n 0 1e x t r a c t so fh u a n g q iw h e nc o m b i n e dw i t hb a i z h u t h ea n t i o x i d a n ta s s a y ss u g g e s t e dt h a tas y n e r g i s t i ca n t i o x i d a n te f f e c t w a so b s e r v e di ne t h a n o le x t r a c t s t h ec o m p o n e n t s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h e r bp a i r e t h a n o le x t r a c t sw e r eu s e dh p l c d a d m s ;m st e c h n i q u e a n dt h er e s u l t s s u g g e s t e dt h a tt h e r ea r e31c o m p o n e n t si nh e r bp a i re t h a n 0 1e x t r a c t sa n d16 o ft h e mw e r ei d e n t i f i e d ah i g h - p e r f o r m a n c el i q u i d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1 ,1 一d i p h e n y l 一2 一p i c r y l h y d r a z y lm e t h o d ( h p l c - d p p h 、c o u p l e d 、舫t 1 1a no n l i n e h p l c d i o d e a r r a yd e t e c t i o na n d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t e c h n i q u e ( h p l c d a d m s m s ) w e r es u c c e s s f u l l yu s e dt oi d e n t i f yt h ep o t e n t i a la n t i o x i d a n tc o m p o - n e n t si nh u a n g q i b a i z h uh e r bp a i re x t r a c t s n e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 dt h e r ew e r e 11p o t e n t i a la n t i o x i d a n tc o m p o n e n t si nh u a n g q i b a i z h uh e r bp a i re x t r a c t s ,8 o ft h e mw e r ei d e n t i f i e db yt h e i ru v 九m a x ,m s ,a n d o rm s m sd a t e s : o n o n i n ,9 ,10 - d i m e t h o x y p t e r o c a r p a n 一3 - o p d - g l y c o s i d e ,c l a y c o s i n ,3 - h y d r o x y 一5 - m e t h o x y i s o f l a v o n e - 7 一o p - d - g l u e o p y r a n o s i d e ,f o r m o n o n e t i n ,a t r a c t y l e n o l i d ei i 。a t r a c t y l e n o l i d ev ia n dd a u c o s t e r 0 1 t h er e l a t i v ec o n c e r t t r a t i o nr a t i o ( c r ) a n a l y s i ss u g g e s t e dt h a tt h er e l a t i v ec ro fo n o n i na n d c l a y c o s i ns i g n i f i c a n tr e d u c e d ( p o 0 5 ) ,h o w e v e r ,t h e r e l a t i v ec ro f 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 c o m p o n e n t6 f o r m o n o n e t i n ,a n da t r a c t y l e n o l i d ev i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c r e a s e d ( p 一般酚羟基 5 一羟基。7 羟基币1 :1 4 - 羟基的存在对抗氧 化性质影响最大。在4 位或7 位引入羟基,因形成p 7 【共轭,延长了黄酮 环的共轭体系,促进了电子的离域化,有助于黄酮体在供氢后形成相 对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提高抗氧化能力( 邹耀洪等,2 0 0 1 ) 。 1 3 药对配伍理论及芪术药对概述 1 3 1 药对配伍理论概述 1 3 1 1 中药药对基本概念 “药对 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 配伍形式,它是复方的最小单元。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 并非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床用药经验的升 华。两味药物配伍,或增强药物功效,或减低药物毒副作用,可以提 高临床疗效( 聂惠民,2 0 0 3 ) 。 与复方相比,药对虽然组成相对简单,但它具有中药配伍的基本 特点,有其内在规律。某些药对曾是独立的小方,如芍药甘草汤,而 大部分药对则源于成方中的配伍,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芪术汤 中的黄芪和白术。药对作为方剂配伍中最小、最基本的单位和重要组 成部分,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王新国,2 0 0 7 ) 。 1 3 1 2 中药药对配伍原则及组成形式 药对配伍理论及其配伍规律是中药药对及方剂的核心内容。药对 正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原则,以中药的性能功用、治法为前提进行组 合配对的。根据前人的总结,药对的组成根据主要有治法、四气、五 味、升降沉浮、归经及药物毒性几大类( 胥庆华等,1 9 9 7 ) 。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药对的组成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分为多种组 成形式。以七情和合为主可将其分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 恶、相反;以药的性味来分,一般可分为寒凉配对、温热配对、寒热 配对、辛甘配对、辛苦配对、辛酸配对,酸甘配对,芳香配对,甘淡 配对等;以药对功效来分,一般可分为宣散配对、升降配对、消散配 对,补益配对、补泻配对、理气配对、理血配对、气血配对、除湿配 对,润燥配对等:另外,还有阴阳配对,刚柔配对,引经配对等几种 ( 胥庆华等,1 9 9 7 ) 。 1 3 1 3 中药药对的研究现状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扩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药对的研究已经从 传统的配伍理论分析发展为药理研究和药分研究上来。 通过药理研究分析药对的作用机制有利于阐明中药配伍的机理。 s u nwy 等( 2 0 0 7 ) 研究黄芪一自术药对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纤维化 时发现,黄芪白术药对相对于单味药具有较好的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 肝纤维化,从而增强肝的自我保护功能。研究四逆散的配伍规律发 现,柴胡芍药,芍药甘草和柴胡枳实三个药对及全方在体外有明显 的免疫抑制作用,其中柴胡芍药的作用最为显著( 孙祥,2 0 0 3 ) 。 在物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药对总体药分的研究上。m ach 等( 2 0 0 8 ) 系统研究了黄柏一知母药对乙醇浸提液物质基础,分离并鉴 定了9 个化合物,分别是m a g n o f l o r i n e ,m e n i s p e r i n e ,p a l m a t i n e , b e r b e r i n e ,t i m o s a p o n i ne1 ,t i m o s a p o n i nd ,t i m o s a p o n i nb i i i , a n e m a r s a p o n i nc ,t i m o s a p o n i nb i i 和t i m o s a p o n i na i i i 。再如李晓如等 ( 2 0 0 6 ) 利用g c m s 法对川芎、赤芍和川芎赤芍药对中挥发油成分分 析得出,川芎赤芍药对的挥发性成分在数量上几乎是川芎和赤芍两个 单味药成分的加和,且基本由川芎的挥发油成分决定。他利用g c m s 法对川芎羌活药对的挥发油成分分析,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李晓如 等,2 0 0 7 ) 。 复方在配伍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新功能成分的产生、 药物毒性的降低等特点。随着科研技术和时代需求的发展,我们如果 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功效关系、剂量关系、物质基础鉴定研究的层次 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 上显然已经很难再深入下去。只有了解了配伍后有效成分发生的变化, 才能阐明复方中药物的配伍机理,有利于对药膳复方做更深入的剖析 和理解,以准确地将其应用于功能食品的开发。因此,除对单味药做 有效成分分析以外,还应做复方整体有效成分的分析,发现配伍有效 成分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药效机理。这是中药能否走向世界,能否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开发功能因子明确的中药源功能食品的基 础。 1 3 2 芪术药对概述 1 3 2 1 黄芪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黄芪又称绵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 s t r a g a l u sm e m b r a n a c e u s ( f i s c h ) b g e v a t m o n g h o l i c u s ( b g e ) h s i a o 或膜荚黄芪a s t r a g a l u s m e m b r a n a c e u s ( f i s c h ) b g e 的干燥根。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 广为栽培。黄芪性微温,味甘;归经将其归为肺、脾经。黄芪素以 “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 材,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 表虚自汗,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l e i h 等,2 0 0 7 ;吴发宝等,2 0 0 4 ) 。汤液本草言其“补肾脏元气”。 本草正义中赞其“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里, 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 究。黄芪主要成分是黄酮及其糖苷类、黄芪皂苷类、生物碱、多糖, 另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及棕榈酸、亚油酸等物质。皂苷类物质是黄芪 的主要功效成分,目前己从黄芪属植物中分离鉴定了将近4 0 种皂苷类 物质,主要包括黄芪皂苷i 、异黄芪皂苷i 、异黄芪皂苷i i 、异黄 芪皂苷、大豆皂苷i 、乙酰黄芪皂苷i 和荚膜黄芪皂苷等。这些皂 苷统称为黄芪皂苷( 卢彦琦,2 0 0 4 ) 。黄酮类物质是黄芪的重要成 分。研究表明黄芪中黄酮物质有3 0 多种,主要包括芒柄花苷、芒柄花 素、毛蕊异黄酮、2 ,4 二羟基基5 ,6 二甲基二氢异黄酮、山奈酚、槲 皮素、鼠李素、异鼠李素,及较多的紫檀烷类物质。并且黄芪中黄酮 及其苷类是其清除自由基的主要成分( b i a nyy 等,2 0 0 6 ;l ir 等, 1 2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0 0 5 ;l i nlz 等,2 0 0 0 ) 。多糖也是黄芪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活性物 质,主要包括阿拉伯糖、葡糖酸、半乳糖醛酸、鼠李糖等的杂合糖类 ( f a n gsd 等,1 9 8 2 ;h u a n gqs 等,1 9 8 2 ) 。 黄芪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 抗衰老作用:黄芪中 起到抗衰老作用的物质主要是黄芪皂苷、黄芪多糖和黄酮类物质。黄 芪皂苷、黄芪多糖主要是起到提高体内s o d 酶活力,从而达到延缓衰 老的作用,而黄芪黄酮能直接清除体内体外自由基,阻断自由基链反 应,从而达到延缓机体衰老( 汪德清等,1 9 9 6 ;l i ux 等,1 9 9 3 ) 。 ( 2 ) 提高系统免疫力:黄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能增 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对干扰素有明显 的刺激和诱生作用( 蔡瑛等,2 0 0 0 ) 。( 3 ) 促进机体正常代谢:黄芪 多糖可明显增加小鼠脾脏d n a 、r n a 和蛋白质的含量。黄芪多糖能使 小鼠肝脾细胞r n a 含量增加,使肝脾细胞中碱性r n a s e 活力呈显著性 下降。( 4 ) 保护心脑血管:黄芪皂苷能够通过改善心肌收缩舒张功 能,增加冠脉流量而保护心脑血管。而黄芪多糖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表现在可以改善微循环,收缩心肌功能,缩小梗塞面积,减轻心肌损 伤等( 徐军等,2 0 0 4 ) 。 1 3 2 2 白术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白术又名于术、冬术,为菊科植物白术r h i z o m aa t r a c t y l o d i s m a c r o c e p h a l a e 的根茎。原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原产地几已绝 迹。现广为栽培,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 川1 、贵州等地均有,而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白术性温,味甘、 苦;入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能( 张 印等,2 0 0 5 ;吕圭源,1 9 9 6 ) 。医学启源称其“除湿益燥,和中益 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药性 论言“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 诞,除寒热,止胃气虚冷痢。” 对于白术化学成分的研究最早从其挥发油开始,在白术根茎中大 约占到1 4 。白术挥发油物质成分有1 0 0 多种,研究表明主要为倍半 萜类化合物,例如苍术酮、揽香烯、萑草烯、石竹烯及其氧化物、芹 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 菜烯、茅术醇、姜黄烯,及倍半萜内酯化合物:白术内酯i 、白术内 酯i i 等( g u ofq 等,2 0 0 6 ) 。多糖在白术中也占到相当比重,研究表 明,白术多糖主要为果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木 糖等( 池玉梅等,2 0 0 1 ) 。对白术强极性成分的研究较少,白术乙醇 提取物中含有相对较多的是汉黄芩素、野菊花醇、白杨素、胡萝b 苷、滨蒿素,及多种甾醇类化合物。 白术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 抗衰老作用:研究表 明白术的抗衰老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提高红细胞s o d 酶活性,抑制脑单 胺氧化酶b 的活性,对抗红细胞自氧化溶血( 吕圭源,1 9 9 6 ) 。白术 水煎液可显著提高老年小鼠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降低 红细胞中丙二醛含量,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李怀荆,1 9 9 6 ) 。( 2 ) 提高机体免疫力:白术对机体的调节主要体现在能使t h 细胞明显增 加,提高t h t s 的比值,纠正t 细胞亚群分布紊乱状态,可使低下的 i l 2 水平显著提高,并能增加t 淋巴细胞表面i l z r 的表达。( 3 ) 促 进胃肠蠕动、增加吸收:研究表明白术煎剂有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推 进功能,大剂量白术煎剂能促进小鼠的胃推进运动( 李岩等, 1 9 9 6 ) 。白术可通过增强小肠平滑肌的收缩强度,提高小肠平滑肌的 收缩频率,改善小肠平滑肌对抗缺氧的能力( 张印等,2 0 0 5 ) 。( 4 )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研究表明,白术挥发油和白术多糖可显著降低人 肺癌p g 细胞的侵袭能力( 赵洪敏等,2 0 0 5 ) 。能够降低瘤细胞的增值 率,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能力及对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白术对小鼠 5 1 8 0 实体瘤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孙喜才等,1 9 8 8 ) 。 1 3 2 3 芪术药对概述 芪术药对由黄芪和白术组成,是历代名医所推崇的保健药对之 一。此药对在经典方剂“芪术汤”( 黄芪、白术、三七和茯苓) 、 “补中益气汤( 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当归、柴胡、炙 甘草等) 、“健脾清化汤”(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 等方中均有 体现。金元医家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记载:“白 术黄芪汤:服前药( 指大黄汤和芍药汤) ,痢虽己除,犹宜此药和 之”。此处所述主要在除泻痢之后用于配合大黄汤、芍药汤,以达调 1 4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脾胃、“和之”的目的,其类似于恢复期的辅助治疗( 李茹柳等, 2 0 0 7 ) 。 芪术药对是各个益气健脾方剂中最重要的、固定存在的经典药 对。黄芪甘温,能补脾益肺固表,为补气利水之药。白术辛苦,能泻 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黄芪配白术主升偏于补,二药合用,有 “益气健脾,调理和胃”之功效。李秋霞( 2 0 0 6 ) 对益气健脾方剂的 总结概括出了益气健脾方药调理脾虚的作用机理有四个:改善胃肠道 功能;调节免疫;调节化学物质;组织修复作用。 1 4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概述 1 4 1 中药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在配伍煎煮过程中会表现出减毒、增效甚至产生单味药不具 备的生理活性。这与在煎煮过程中某些成分发生溶出率改变、挥发、 水解、氧化、产生沉淀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有关。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 较多,归纳起来有温度、p h 值、煎煮时间、配伍比例等。 1 4 1 1 配伍对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影响 中药配伍后,在煎煮环境或者某些成分的影响下会产生有效成分 增溶的现象。这些变化,大多有利于提高中药保健疗效,这是中药配 伍增效因素之一。已经有许多文献进行了这方面的报道,例如:袁久 荣等( 1 9 9 1 ) 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 种 微量元素、1 7 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合煎时各 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李仙义等( 2 0 0 3 ) 采用h p l c 法测定了不同药物 配伍对大黄酸溶出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全方配伍水煎液中结合型大 黄酸含量显著提高,说明全方水煎有利于结合型大黄酸溶出。曹佩雪 等( 2 0 0 1 ) 采用h p l c 法测定了麻黄汤分煎及合煎汤剂中甘草酸的含 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甘草酸的含量高于分煎液,说明麻黄汤合煎 有利于甘草酸的溶出。赤堀昭等( 1 9 7 6 ) 发现柴胡与龙骨、牡蛎配伍 的汤剂中仅一柴胡皂苷的含量明显偏高,这是因为龙骨、牡蛎等碱性药物 中和了柴胡汤剂中的某些酸性成分,抑制了c 【柴胡皂苷的水解。曾惠芳 等( 1 9 9 9 ) 发现,虎杖分别配伍褫木、甘草后,总蒽醌含量较虎杖单 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 煎液中总葸醌含量高,推测枕木、甘草所含的皂苷类成分对虎杖蒽醌 类有增溶作用。 1 4 1 2 配伍对有毒物质溶出率的影响 中草药在配伍使用时常常表现出毒性降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会使草药中的某些有毒成分显著降低。越皓等( 2 0 0 7 ) 考察了不 同药物与附子配伍对附子中生物碱的影响,结果表明,附子配伍炙甘 草、大黄、白芍、干姜后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降低,其中附子与炙甘 草、白芍、干姜配伍的解毒机制是使毒性较大的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 毒性小的酯型生物碱;与大黄配伍的解毒机制是某些成分与双酯型生 物碱络合生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使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降低。容蓉 等( 2 0 0 1 ) 对四物汤单煎与合煎提取液中有害物质苯甲酸的含量进行 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合煎提取液中苯甲酸的含量明显低于单煎提取 液中苯甲酸的含量。张宇等( 1 9 9 6 ) 对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有效成分 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发现附子与甘草配伍使乌头碱类含量降低。 翟云凤( 1 9 6 3 ) 对由1 2 味药组成的复方天麻钩藤饮进行研究,发现复 方水煎剂中牛膝的皂苷类物质与和桑寄生的酚性物质有明显变化,导 致水煎剂既不具有皂苷的溶血现象,同时也改变了鞣质及酚性物质遇 三氯化铁所呈现的显色反应,这或许是复方毒性减小的原因之一。 1 4 1 - 3 配伍对金属离子的影响 严永清( 2 0 0 1 ) 分析了由黄芪、当归组成的当归补血汤中的微量 金属元素,结果发现,k 、c a 、z n 、m n 、f e 的煎出率明显高于单味 药,而非必需元素,如p b 则明显低于单味药,这提示药物配伍后的增 效作用可能与微量元素的增减有关。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辜其纯 ( 1 9 6 4 ) 在研究由石膏组成的复方时就提出:石膏与含有生物碱盐、 鞣质、有机酸等的药物共煎时,可使钙含量增加,但与含有碱性物 质、淀粉、粘液质、胶质、蛋白质等的药物共煎时,则钙含量降低。“ sx 等( 2 0 0 4 ) 研究了桃仁和杏仁配伍所带来的f e 、m n 、z n 的变化, 结果显示,配伍后f e 、m n 、z n 无论在水煎液还是醇提物中含量都有显 著提高。 1 4 1 4 配伍使某些成分发生转化或产生新的化学成分 1 6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秀玲等( 2 0 0 4 ) 用h p l c 法对柴胡和赤芍单煎液和合煎液的各色 谱峰进行检测和分析,发现柴胡和赤芍配伍后有六个化学成分含量发 生变化,并有一个新的物质峰产生。夏云等( 1 9 9 8 ) 对生脉散煎煮前 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单味人参、麦冬、五味子在煎煮前均 不含5 - h m f ( 5 一羟甲基2 糠醛) ,单味五味子水煎后能产生少量的5 h m f ,人参、麦冬的水煎液中均未发现5 h m f 的存在,生脉散全方及 麦冬与五味子配伍的水煎液中5 - h m f 的含量显著增高,由此推断5 h m f 的形成可能与五味子的酸性有关,其含量主要受麦冬的影响。朱 永新等( 1 9 8 9 ) 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 9 3 和r h l 含量明显高于 单味人参水煎剂,由此推测在煎煮过程中人参皂苷发生了转化,使之 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 1 4 1 5 配伍后对化学成分基本无影响或影响甚微 中草药在配伍使用后化学成分并不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是几个中 药的加和。例如:谭洪根等( 1 9 9 5 ) 系统研究了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 分,得到苯甲酸、甘草苷、芍药苷和甘草酸等1 1 个化合物,上述成分 与单味芍药和甘草所含化学成分基本一致。潘浪胜( 2 0 0 6 ) 采用h p l c 法对黄连生物碱与吴茱萸黄酮配伍后的各色谱峰进行检测和分析,结 果表明黄连生物碱与吴茱萸黄酮配伍后色谱峰具有加和性,各成分的 相对峰面积未见明显变化,说明黄连生物碱与吴茱萸黄酮配伍后没有 发生化学反应。涂瑶生等( 1 9 9 8 ) 采用咣药材分别制备了单煎与合 煎的三利降脂颗粒,对其脂溶性成分、有机酸类、生物碱类成分进行 了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表明二者无明显差异;对两种颗粒中的原儿茶 醛、大黄素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1 4 2 中药化学成分常用检测方法 第三代功能食品要求功能因子结构清楚、含量及作用机理明确, 这需要有完善的检测技术与之配合。明确中药化学成分以及由配伍引 起的化学变化可为复方中药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为 功能食品基料和新产品开发奠定应用基础。目前国内外常见的中药化 学成分检测、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4 2 1 薄层色谱法( t l c ) 芪术药对抗氧化协同机制的研究 t l c 法常用于分析测定生物碱、黄酮类物质,方法简便、有效、回 收率高,分离效果较好。与h p l c 法相比,t l c 法具有成本低,流动相 选择与更换方便等优点。文欣欣等( 2 0 0 8 ) 用t l c 法结合荧光分光光度 法测定了黄连及香连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 减少盐酸小檗碱衍生物等成分的干扰;秦学功( 2 0 0 2 ) 等采用该方法 测定了苦豆子s a p h a r aa l o p e c u r o i d e sl 中的生物碱,成功分离出了6 种已 知的生物碱。现阶段,随着操作的仪器化和仪器性能的改进,t l c 法检 测的灵敏度、结果精密度与准确度均大大提高。 1 4 2 2 气相色谱法( g c ) 中药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主要采用g c 法,它是复杂混合组分最重要 的分析工具之一。在分离分析方面具有高效、高速、高分辨率、高选 择性、高灵敏度等优点,能够与其他分析技术,如:i r 、m s 等实现较 好的联用。d a i s ell ( 2 0 0 8 ) 利用g c m s 技术从青蒿挥发油中鉴别出 了1 1 0 种挥发性物质,并对主要的抗氧化、抑菌物质进行了分析。s a n j a c ( 2 0 0 8 ) 利用g c m s 技术比较了两种不同品种薄荷挥发油成分,一共 鉴别出了1 1 2 种挥发性成分。m u s t a f ak ( 2 0 0 8 ) 利用g c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