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l l p :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在年二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期:塑i ! :! :垄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中文提要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 中文提要 作为太平天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蓄发、放足令在颁布之初得到民众的积极 响应,为这一新兴政权争取了广泛的民意,在此后的推行过程中却逐渐远离其恢复汉 人传统,解放民众身体之本旨,打上了政治与强权的印记,促使这一政权迅速土崩瓦 解。研究这两项法令,对于全面、深刻认识太平天国统治者的施政方略、法律理念具 有以小见大的重要意义。文章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分析蓄发令解放男性身体 之内涵,得出太平天国颁布蓄发令的直接原因是对抗清初薤发令,而本质原因在于体 现归顺与征服。第二部分,分析放足令解放女性身体之内涵,得出太平天国颁布放足 令直接受到基督教义与客家“天足”习俗的影响,而本质原因在于倡导妇女参与劳动 与作战的传统。第三部分,对蓄发、放足令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由于在权力体系中的 男女差异,蓄发令始终推行,放足令中途废止。第四部分,分析蓄发令、放足令对中 国近代剪辫、放足运动与相关立法的直接影响。最后,结语部分一方面对蓄发、放足 令的历史意义做简要评价,另一方面说明国家在适用法律改造民众身体时应当保障民 众的基本身体自由。 关键词:太平天国;蓄发令;放足令;身体解放 作者:黄媛 指导教师:方潇副教授 英文提要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困莆发、放足令探析 t h el i b e r a t i o no fb o d y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h a i r 。 a n d 6 r e l e a ! go r d e ri nm p i n gheavenlywearing a nt o o tr e l e a s i n g f a i p i n gh e a v e n l y l n 。 -l k i n g d o m a b s t r a c t t h eh a i rw e a r i n ga n df o o tr e l e a s i n go r d e r , a sa n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t a i p i n g h e a v e n l yk i n g d o m 、sl e g a ls y s t e m ,h a dr e c e i v e da ne n t h u s i a s t i cr e s p o n s e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 o fe n a c t m e n t ,w h i c hm a x i m i z ep u b l i cs u p p o r tf o rt h en e wb o r nr e g i m e b u ti tb e c a m e g r a d u a l l yd e p a r t e df r o mt h em a i np u r p o s eo fr e v i v i n gt h eh a nt r a d i t i o na n dl i b e r a t i n g p u b l i cb o d y ,a n dw a si m p r i n t e dw i t hp o l i t i c sa n dp o w e r ,w h i c ha c c e l e r a t e dt h ec o l l a p s i n g o ft h er e g i m e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 s et w oo r d e r sh a si m p o r t a n t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u st og e t a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p r o f o u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d o m i n a t o r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p o l i c i e sa n dl e g a lt h e o r i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 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 c o n s i d e r st h em e a n i n go fl i b e r a t i n gm a n 、sb o d yt h r o u g hf o o th a i rw e a r i n go r d e r i ta l s o e x p l o r e st h es o c i a la n dl e g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h a i r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 ,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 e n a c t m e n to fh a i rw e a r i n go r d e r , a n d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o r d e r t h es e c o n dp a r tc o n s i d e r s t h em e a n i n go fl i b e r a t i n gw o m a n 、sb o d yt h r o u g hf o o tr e l e a s i n go r d e r i ta l s oe x p l o r e st h e s o c i a la n dl e g a lm e a n i n go ff o o tb i n d i n g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 ,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e n a c t m e n to f f o o tr e l e a s i n go r d e r , a n d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o r d e r t h et h i r dp a r tm a k e sac o m p a r i s o n b e t w e e nt h eh a i rw e a r i n ga n df o o tr e l e a s i n go r d e r t h r o u g ht h es o c i a l r e s p o n s e sa n d i m p l e m e n tr e s u l t so ft h eo r d e r s ,i te x p l o r e st h ed i v e r s i t yo fp u b l i cr e s p o n s e sa n dt h er e a s o n w h y t h eh a i rw e a r i n go r d e rc o n f r o n t e da r i g o r o u s l ye n f o r c e m e n tt i l lt h ee n do ft h er e g i m e , y e tt h ef o o tr e l e a s i n gw a sl e a v e du n f i n i s h e d t h ef o u r t hp a r te x p l o r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f t h e s et w oo r d e r so np l a i t sc u t t i n ga n df o o tr e l e a s i n gm o v e m e n ti nc h i n e s ee a r l ym o d e r n p e r i o d ,a sw e l l a sr e l a t i v el e g i s l a t i o n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e v a l u a t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 s et w oo r d e r s ,a n dc o n t e n d st h a tt h es t a t es h o u l dg u a r a n t e et h eb a s i c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 英文提要 p e r s o n a lf r e e d o mw h e ni ti m p o s e sm o d i f i c a t i o n so nt h eb o d yo fc i t i z e nt h r o u g hc r i m i n a l l a w k e y w o r d s :t a i p i n gh e a v e n l yk i n g d o m ;t h eh a i rw e a r i n go r d e r ;f o o tr e l e a s i n go r d e r ; t h el i b e r a t i o no f b o d y w r i t t e n b y :h u a n gy u a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f a n gx i a o m 目录 弓i言1 一、蓄发取代薤发男性的身体解放4 ( 一) 头发的涵义。4 1 、头发的社会涵义4 2 、头发的法律涵义。6 ( 二) 太平天国颁布蓄发令的原因8 1 、对抗清初薤发令。9 2 、体现归顺与征服9 3 、小结l o ( 三) 蓄发令的内容。11 1 、蓄发的样式11 2 、法令的适用范围1 2 3 、违反法令的后果1 3 4 、法定除外情形1 4 二、放足挑战缠足女性的身体解放1 7 ( 一) 缠足的涵义1 7 1 、缠足的社会涵义1 7 2 、缠足的法律涵义1 9 ( 二) 太平天国颁布放足令的原因2 1 1 、基督教义的影响和推动2 1 2 、客家妇女“天足 习俗的影响2 3 3 、倡导妇女参与劳动与作战的观念j 2 4 4 、,j 、结2 6 ( 三) 放足令的内容。2 6 1 、放足令的适用对象2 6 2 、放足令适用的阶段分析2 7 三、蓄发、放足令的比较分析。3 0 ( 一) 法令产生的社会反响分析3 0 1 、蓄发令的社会反响3 0 2 、放足令的社会反响3 1 3 、,j 、结:3 3 ( 二) 法令推行的结果分析3 4 1 、蓄发令推行的结果分析3 4 2 、放足令推行的结果分析3 5 3 、小结3 6 四、蓄发、放足令对近代社会的影响3 8 ( 一) 近代的剪辫运动与相关立法3 8 ( - - ) 近代的放足运动与相关立法一4 0 ( 三) 小结4 2 五、结语4 3 参考文献4 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 9 致谢5 0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引言 引言 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言:“身体刻写了历史的印记,而历史则在摧毁 和塑造身体。1 身体以最直观的面貌体现了社会的变革,却也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 在历史的发展中被操纵、塑造和规训。在中国古代,人的身体长期成为王权、父权、 夫权竞相争逐的目标,虽然有自然属性的个人,但从来没有真正脱离家族、宗族的个 人,每个人都首先被围困在家族、宗族的伦理之网中,礼制又将人系牢在各个网结上。 2 在这种诸权加身的情形下,人的身体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独立自主的空间,可以被驾 驭、使用和改造。通过各种方式塑造驯服的身体是历代统治者实现社会控制的必然要 求,这些方式可以是刚性的惩罚,也可以是柔性的教化。 在今天,前颅秃光,脑后编结垂辫的中国男人形象与体态婀娜,脚缠“三寸金莲” 的中国女人形象通过图片展示、影视传播等方式深入我们的脑海,成为清朝国民形象 的普遍描述。历史上,发辫、缠足由于与风俗习惯、民族意识、政治斗争等问题紧密 相联,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就发辫而言,自清军入关剃发蓄辫到太平天国蓄发 解辫直至辛亥革命剪辫,历经二百六七十年,国人形象由束发到辫发再到剪短发,前 后经过三次巨变,而这三次改变均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在政治运作下实现。与此相 应的,缠足作为中国古代女性最独特的习俗之一,始于宋代,延续千年之久,同封建 专制的联系更加深远,建国后才真正得以废止,直到现在仍有一部分生活在农村偏远 地区的老年妇女还留有缠足的印记。 太平天国创立于1 8 5 1 年,灭亡于1 8 6 9 年,前后历经1 9 年,为中国古代史上规 模最大、斗争时间最长的农民战争,鼎盛时期统治中国半壁江山,与清王朝共分天下, 势力发展到1 8 个省,实际控制区域达到2 3 个府州。曾亲身参与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 人伶俐言:“妇女摆脱了缠足的恶俗,男子摆脱了薤发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 国最显著、最富有特色的两大改革,使他们的外貌大为改善,和在鞑靼统治下的中国 人的外貌显出了巨大的区别,并表现了巨大的改进。 ,在今天看来,发式的选择是一 件私事,是人的审美需求,是最基本的自由;而缠足更是遗留在历史中的一个记忆, 1 汪民安、陈永围编:后身体文化权利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8 页。 2 方潇:中国传统礼法规制下的身体归属及其在近代的法律转向,载环球法律评论,2 0 0 9 年第6 期。 3 【英】伶俐: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上册) ,土维岗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4 0 页。 引言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固蓄发、放足令探析 是必然要改变的封建陋俗,但在太平天国时期,蓄发、放足作为身体解放的重要形式, 不但是公事,更是权力斗争的展示工具,关乎政权命运,关乎民众生死。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学者们对于太平天国蓄发、放足史的研究成果颇多。 个人著作方面,英国人伶俐的专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4 对其所见太平天国管辖 区域内民众对于蓄发、放足令的反响作出了具体的描述与高度评价。罗尔纲的专著太 平天国史5 深入分析了蓄发、放足令的内涵,具体评价了蓄发、放足对于太平天国 的政治意义。李文海、刘仰东合著的太平天国社会风情6 中“服饰装束”章节对 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的实施情况、民众反响进行了系统的考查。史式的太平天国 史实考7 中,太平天国蓄发原因考一文对太平政权颁布蓄发令的动机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太平天国有女军说考误一文对太平军中设有由妇女组成的正式承担战 斗任务的女军之说进行了分析和辨驳。学术论文方面,董虹的硕士学位论文太平天 国社会变动的身体印记8 ,从身体印记和权力规训的角度对太平天国时期的蓄发、 放足令进行了论述,认为头发是身体政治立场的特殊标志,放足虽有妇女解放之表象, 但禁止的方式太过残酷暴虐,未从根本上斩除缠足恶习。侯杰、胡伟的剃发蓄发剪 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9 一文,将辫发作为特定的历史符号,系统考查 了辫发与清代历史的联系,阐述辫发的象征意义及社会影响。何凌的从客家妇女“天 足习俗看太平天国妇女地位1 0 一文,通过对天平天国废止妇女缠足这- - n 度来源 的考察,认为放足令的推行是基于战争环境的客观需要,在主观上不能视作近代意义 上的妇女解放。 笔者在仔细研读上述学术成果后发现如下问题:一是比较零散,研究辫发、放足 史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缺乏对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的深入系统研究;二是研究的角 度多是从历史学、政治学、风俗学等方向,从法学角度研究此两项法令身体解放涵义 的研究成果尚付阙如;三是研究不够细致深入,往往寥寥数语,语焉不详。本文旨在 从法学角度,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收集国内外太平天国蓄发、放足史相关理论研究 4 【英1 伶俐:太平天图革命亲历记( 上) ,王维周译,f :海古籍j 版社1 9 8 5 年版。 5 罗尔纲:太甲天国史( 第二册) ,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 6 李文海、刘仰东:天平天国社会风情,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7 史式:太乎天国史实考,重庆f ;版社1 9 9 1 年版。 8 董虹:太平天困社会变动的身体印记,2 0 0 7 年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9 侯杰、胡伟: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载学术月刊,2 0 0 5 年第1 0 期。 1 0 何凌:从客家妇女“天足”习俗看太平天国妇女地位,载许吕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 2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引言 成果及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方志与民间记述,研究这两项法令的颁布动机、具体内容以 及在推行过程中民众的反响、对太平政权命运及近代身体解放运动与立法的影响,探 讨以法律解放民众身体的历史意义。 3 一、蓄发取代薤发男性的身体解放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 一、蓄发取代薤发男性的身体解放 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身体或躯体是一种可以从文化角度加以描述的自然物 体,以及能够表现出某一社会的具有代表性的象征性体系。在身体这个象征体系中, 凡是与身体有关的各种生理和文化现象都成了表达人们观念意识和社会结构的符号 载体。1 1 太平天国时期,头发便是这一特殊的符号载体。由于主张恢复中国自古以来 的蓄发传统,太平军被民众称作“长毛 ,清廷蔑称其为“长毛贼”、“毛贼 、“发贼、 “发逆”。 ( 一) 头发的涵义 头发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本与动物之毛发无根本差别,仍是御寒、保护头部之用。 在今天,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头发的修饰功能彰显,美发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 成。但在中国古代,作为视觉冲击的首要表象,头发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l 、头发的社会涵义 ( 1 ) 生命的根本 说文解字释“发 为“根也。康熙字典中“发”字义有“肾之体在发”、 “血之荣以发的说法,表明头发与生命的特殊关联。其一,头发因生长在头部而被 认为是与灵魂密切相关。在身体的外部结构中,头是最重要的部位之一,承载着人的 思想精神,控制着人体的行为举止,而头发因与头颅紧密相连,被作为人身的替代品。 在中国古代,当出现天灾、瘟疫时,常以活人作为祭品献祭神灵,祈求神的赐福和消 灾,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吕氏春秋顺民记载“天下大旱,五年不收 ,汤 “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1 2 帝王世纪对此也有记 载:“汤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洛川竭殷史b 日:当以人祷。汤日:吾所为请 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祷,吾请自当。遂斋戒,剪发断爪,以己为生,祷于桑林之 社。 1 3 商汤因天下大旱而以身祭献上天,而由于他的特殊地位,便以发爪代替自身 瞿明安、和颖:身体部位的象征人类学研究,载世界民族,2 0 0 9 年第l 期。 1 2 吕氏春秋顺民。 1 3 太平御览卷八十三,转引自刘洋:“髡刑”的法人类学考察,载云南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6 期。 4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一、蓄发取代薤发男性的身体解放 以为牺牲。在民间,亦有人模仿此种方式向上天祈告,魏书崔浩传记载:“浩父 疾笃,浩乃剪爪截发,夜在庭中仰祷斗极,为父请命,求以身代,叩头流血,岁余不 息 。1 4 崔浩用“剪爪截发”的方式代父请命为时人所称道。其二,头发不断生长的 特性显示其有内在的生命力,是人身精华所在。民俗学者江绍原在其专著发须爪 中提到了古人认为本主与其发爪具有同感关系,发爪即使同身体分离“仍能影响到本 主,而且影响到他的全身心。”人一旦被剪去头发,身体便会丧失精气,生命健康 也将受到威胁,所以剪发被认为是牺牲身体。曹瞒传记载:“太祖尝行过麦中,令 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持麦以相付。时太祖马腾入麦中,太祖日:制法而 犯之,何以帅下! 然孤为军帅不可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置地。 1 6 曹操“割发代 首 的典故常为今人诟病,认为是“奸雄”表现,这在二定程度上是误解,古人重视 肤发,认为断发就是受刑,与断头一个性质,因此,割发自刑虽然不会造成肉体损伤 的痛苦,但是会使人失去一部分的精神和元气,这是更严重的伤害。 正因为头发具有生命象征的涵义,在我国古代,头发常与鬼魅邪术联系在一起, 在民间多有鸟兽、鬼魅髡人发以吸取精气的传说。风俗通义卷九怪神载:“汝 南汝阳西门亭有鬼魅,宾客宿止有死亡,其厉厌者皆亡发失精。寻问其故,云先时颇 已有怪物。后发现是只狸怪在作祟:“徐以剑、带,系魅脚。呼下火上,照视老狸正 赤,略无衣毛,持下烧杀。明旦发楼屋,得所髡人结百余,因从此绝。1 7 狸怪以割 取人头发的方式吸取精气,使人失去精气而死。事类统编卷八十五也有类似记载: “宋初淮南郡有物髡人发”后发现是有一蝙蝠髡发以吸取人的精气。民众相信头发中 包含了人身精华,损伤会对人不利,所以头发随之成为了术士作法的重要材料之一, 万法归宗目中记载了作法过程:“要自己生辰、头发、姓名,先念和合咒,后念 阴阳和合诀,步罡后,看生辰在何方,且如寅虎生辰,就寅上用,在地上书 和合符,将发安符上,左脚踏之,念起催神咒,生神自然不安。”1 8 清乾隆年问曾 发生一场震动朝野的“叫魂事件,这一妖术恐慌从大清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发端,迅 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事件的导火索源自民间流传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 1 4 魏书崔浩传。 1 5 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风俗,:海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4 l 页。 1 6 太甲御览卷三百七十三,转引自郑慧生:我国古代华夏人的肤发观,载史学月刊,2 0 0 4 年第l l 期。 1 7 风俗通义怪神。 1 8 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风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4 9 页。 5 一、蓄发取代楚发男性的身体解放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围莆发、放足令探析 毛发或衣物,便可使人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精气,使之为己服务。1 9 事件背 后所暗藏的政治因素暂且不论,头发与邪术联系在一起在民间社会产生的影响可见一 斑。在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头发甚至被赋以生育能力的象征,清代广东地区举行 的丧事中,“死者的已婚女儿和儿媳妇在死者的棺材从村里被移送出去时在棺材上摩 擦她们松散的头发。 2 0 以求获取已逝亲人丰富的生育能力。 ( 2 ) 父母之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之一,孝经开宗明义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对于这句话,学界一直有不同解释,多数学者认为要做到孝, 就不得以任何方式损伤自己的身体发肤,亦有学者认为不受刑伤乃为孝的基本要求, 但无论采何种解释,在古代,保护发肤的完整一直是维护孝道的基本要求。一方面, “孝要求保护自身发肤的完整,世说新语德行记载:“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 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 答日: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损伤,是以啼耳。 年仅八岁的小孩伤指啼哭,不为疼痛,只因伤及皮肤破坏了对父母的孝道,可见保护 肤发、身体完整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孝也要求保护父母死后身体的完整, 为此,儒家规定了一整套繁琐的礼葬仪节,其中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全而葬之,云笈 七簸卷四十七云:“凡梳头发及爪,皆埋之,勿投水火,正尔抛掷;一则敬父母之 遗体,二则有鸟日鸺鹇,夜入人家取其发爪,则伤魂。”2 1 古人将“发 与“肤”、身 体并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有不使它们受到损伤,才算真正做到了“孝”, 而作为对孝的延续,地位尊贵者日常掉落的头发也不能随意丢弃,需小心收集,死后 用容器盛起随身体一同掩埋。礼记记载:“君大夫鬈爪及敛实于角中,士埋之。鬈 音舜,乱发也。角中谓棺内四隅也。将实爪发于棺中,必为小囊盛之。 2 2 2 、头发的法律涵义 民俗学者江绍原曾言:“至于发须呢,如我们曾说明,它们尤其是人身的精华, 几乎与血与精这一红一白两种汁,占同样重要的地位。罪人饶他一死也可,他的毛发, 却必须除尽岂但光脸秃头可供众人的玩赏,主要的真j 下的目的,在伤他的魂,这 1 9 荚 4 l z j j 叫魂:1 7 6 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 9 9 9 年版,第l 页。 2 0 荚- - 4 k g ;o n q c g :1 7 6 8 年中图妖术大恐慌,上海二三联书店1 9 9 9 年版,第1 4 l 页。 2 1 云笈七簸 v t lf 七,转引自营旅宁:释秦律“拔其须眉”及“斩人发结”兼论秦汉的髡刑,载中国史 研究,2 0 0 1 年第l 期。 2 2 礼记丧服大记。 6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一、蓄发取代蕴发男性的身体解放 似乎是换个法子取他的命。 2 3 正是由于对头发象征意义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很早就 出现了专门针对人发须的髡、耐、完刑。 髡的本意为剪发,髡刑为剃去犯人的头发而保留鬓毛、胡须。周礼掌戮记 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2 4 让被处 髡刑的囚犯守仓库,这是髡发被明确列入刑名的开始。在秦代,这一刑罚变得尤为常 见,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 勿听,而行告,告而有罪。 2 5 表明在秦时,家长有对子女、妻子、奴隶使用髡刑的 权力,可见髡刑有一定的私刑性质。到了汉代,文帝宣布废除肉刑时,将“黥刑”改 为“髡钳( 剃光犯人头发并在脖子上戴一个铁钳) 城旦舂五年 。报任安书中, 司马迁按伤害程度列举了几种刑罚:“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 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簦楚受辱,其次鬃毛发婴 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2 6 剃除毛发的髡刑位于笞刑 之上,伤害肌体的肉刑之下,严厉程度可见一斑。魏朝新律时,将髡刑作为所有 苦役刑罚的总称,凡是苦役罪犯一律剃光头作为惩罚,且在曹魏的刑罚体系中,“髡 刑”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此后的晋朝泰始律,也是沿袭了这一刑罚体系,将“髡 刑”排在第二重刑的位置。所谓耐刑,是为刮去犯人的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刑罚, 说文解字释:“耐,罪不至髡也。 汉书高帝纪颜注引应劭日:“轻罪不至于 髡,完其形鬓,故日形。古形字从乡,发肤之意也。 可见从刑罚的轻重程度来看, 耐刑较髡刑为轻。而完刑则相对复杂,学界观点分歧很大,一种观点认为,完刑就是 耐刑,都是剃去鬓须而保留头发2 一;另一种观点认为,完刑不同于耐刑,耐刑是剃去 鬓须而保留头发,完刑则是剃光头发和鬓须2 8 ;折中观点则认为,应以汉文帝刑制改 革为界,此前是髡刑的别名,之后则变成耐刑的代称2 9 。笔者采折中观点,认为完刑 与髡、耐刑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对于髡、耐、完刑的具体废除时间史籍未见 准确记载,沈家本先生考证:“备齐流罪髡而刑罪不髡,与古制异。完之名,晋以后 2 3 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风俗,上海文艺i j 版社1 9 8 7 年版,第7 8 页。 2 4 周礼秋官掌戮。 2 5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1 9 5 页。 2 6 陈宏天:昭明义选,吉林文史版社1 9 9 4 年版,第5 3 2 页。 2 7 沈家本:历代刑j :左考刑法分考十一完耐。 勰蔡枢衡: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8 8 、8 9 页。 2 9 张全民:髡、耐、完刑关系考辨,载湘潭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1 年第5 期。 7 一、薷发取代蓬发男性的身体解放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困蓄发、放足令探析 无明文,当已废除。至北周以后,并无髡之名,盖亦废之矣。3 0 隋代法律中已无髡 刑等毛发刑的相关记载,髡刑废于北周,考之史实实为确当。 唐代法律主要将头发作为身体基本组成进行保护,唐律规定凡“挽鬓撮发 ( 拉 扯鬓发与头发) 者作为殴打处理,处笞四十;“伤及拔发方寸以上 ,就依照“伤人 罪处理,处杖八十;“髡发者,徒一年半。 如将他人的头发剃去,致使无法弭梳成发 髻的,则判处徒刑一年半。之后的朝代基本沿袭了唐律的规定,如大明律规定拔 人头发一寸见方以上的,处笞五十;如将他人头发拔、割至无法梳成发髻的,就和折 断人两颗牙齿或两根手指一般处罚,“杖六十徒一年”,同样也不再将剃发本身作为 一种刑罚。 综上所述,唐代以前的法律重视利用头发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将其作为刑罚手段 3 1 ,而唐后清前的法律则更侧重将头发作为人身体一部分进行保护。这一方面表明, 头发象征生命、孝道、鬼魅邪术的涵义与法律规则联系在一起,已经形成了超越心理 的强制力,成为统治者威慑、规训民众的工具;另一方面则表明,自唐以后,在统治 者和民众心中,对头发象征意义的重视程度较秦汉时期己降低。 ( 二) 太平天国颁布蓄发令的原因 洪仁开解释蓄发缘由时谈到:“脑之为用甚大,实为灵魂生命,故剃发之人定有 所损。 且“发于肌肤,鞠于母胎,非比袍裳出世后缠做就以被于身,今上帝欲生之, 尔偏削之,岂不逆天? 天既定于母胎之前,尔偏去于母胎之后,岂非不孝逆天? 3 2 削发便是不孝,不孝是为逆天,可见太平天国统治者颁行蓄发令时对于头发象征生命 与孝的涵义是有相当考虑的。在钦定军次实录中,洪仁开进一步强调了推行蓄发 令的意义:“凡欲脱满洲鞑子妖魔之轭,投诚天朝,乃为中国花民者,必须留发,以 诠父母养育之恩,以顺上帝生成之恩,切不可剃之,致有逆天不孝之罪。 ”是将蓄 发上升为检验忠诚与否的基本要件,并赋以法律层面的涵义。 3 0 沈家本:j 力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十一髡。 3 1 这并f i 是说唐代以前没自保护人体发须的市法,如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记载了拔人须眉、伤人头发要被 处以刑罚的条文:“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麇( 眉) ,论町( 何) 殴( 也) ,当完城咀。”“ :五( 伍) 甲斗, 拔剑伐,斩人发结,可( 何) 论,当完为城旦。”完城旦刑小但要剃光犯人头发,还附带六年的劳役,处罚町 谓严厉。 3 2 中图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图( 第二册) ,神州国光社1 9 5 2 年版,第5 7 9 页。 3 3 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灭国( 第二册) ,神州国光社1 9 5 2 年版,第6 0 3 页。 身体的解放:太甲天围蓄发、放足令探析 一,蓄发取代楚发男性的身体解放 1 、对抗清初薤发令 顺治元年( 1 6 4 4 年) 清兵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多次颁布剃发令,要求汉人剃 发,此举引起汉人极大的反抗,于是多尔衮随即在五月二十三日颁布暂缓剃发之谕令: “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3 4 但到了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清兵进 军江南后,多尔衮重颁剃发令,六月时下令统帅多铎:“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 有不从,军法从事。”京城内外限旬同内办理,直隶各省地方则在部文到日起算旬日 内尽令剃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治重罪。 而若地方官员为此事上奏反对者,“杀 无赦”。 此举引得清疆域内汉人纷起抗清,“江阴屠城”、“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等屠杀事件接连发生,满族统治者与汉人之间的尖锐矛盾一触即发。最终,清政府用 杀戮赢得了这场“剃发 战争的胜利,但强权的阴霾却笼罩了整个清一代。陈生玺先 生在总结剃发令对清初的政治影响时说:清初剃发令“延缓了清王朝统一全中国的时 间;把满族置于与汉族对立的地位,加深了民族隔阂和民族仇恨的情绪,使有清一代 的革命多打着反清复明或反满的旗号。 3 6 以杨秀清与萧朝贵名义发布的太平天国 奉天讨胡檄中提到:“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 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 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类似言语,在太平天国的许多文件中反复提及, 在向民众“讲道理时,也常常谈到“不许剃头,留须蓄发,复中原古制 3 7 等说。 可见,剃发令的推行对于自古就有“髡发受辱 观念的汉人来说,无疑是对身心的一 种极大侮辱,蓄发易服,反抗清王朝,至少在斗争初期,不单纯是对个人权力的向往, 而是由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意识:为保护汉人的民族尊严和文化传统而抗争。 2 、体现归顺与征服 据罗尔纲先生统计,蓄发令基本是太平军每攻占一地后发布的第一道公告。对于 拒绝蓄发者,太平军予以严惩,因此而死伤者不计其数。但令人疑惑的是,如果蓄发 仅仅是出于对传统的继承,激发反清的民族意识,那么对于普通民众只需批评教育即 可,何必要动用严刑峻法? 这表明太平天国统治者颁布蓄发令的意图显然没有文告宣 3 4 刘家驹:清史拼图,远流 f j 版礼2 0 0 3 年版,第3 5 页。 3 5 郑天挺:清史,云龙 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8 2 页。 撕陈生策:剃发令对清初的政治影响,载南开学报,1 9 9 9 年第4 期。 3 7 太叶灭国历史博物馆:太半天国史料丛编简辑( 第四册) ,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7 2 页。 9 一、蓄发取代薤发男性的身体解放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困蓄发、放足令探析 传的那么简单。洪仁开在钦定军次实录中宣谕众民:“凡欲脱满洲鞑子妖魔之轭, 投诚天朝,乃为中国花民者,必须留发。 3 8 可见太平军是将蓄发作为归顺的主要标 志,这与满族统治者在清初发布薤发令的政治动机是一致的。蓄发的行为虽然简单, 但在清代则意味着犯大逆不道之罪,等于向清王朝统治者正式发出反叛的宣告。加之 头发的生长周期较长,一旦薤发,很难在短时间内蓄长,这一特性使得蓄发可作为防 止叛逃的有效手段,平贼纪略中记载:“道光末年,扰攮粤西,则凡裹胁,悉禁薤 发,以防背逃。 3 9 为弥补兵士的不足,江浙一带的太平军大量掳人当兵,不但禁止 薤发,并在面上刺字,以防背逃。 另外,头发的长度是太平军营分辨入伍时间长短的标志,这是太平将士个人身份 与资历的重要证明。一般来说,头发越长,资历越老。曾国藩在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 时,往往发现所谓“满发老贼特别骁勇善战,这些人大多是参加太平军时间较长的 老战士,头发已经蓄得很长,有些人“长发尺许”,而前面头发较短的是新兵,战斗 力自然要差很多。在一定情况下,头发长短甚至可作为分辨太平军官职大小的标志, 头发越长,职位越高。思痛记记载:“老贼司笔札者通称日掌书大人,发短者曰先 生。 4 0 但是,由于各人体质有异,头发的生长速度不同,并非发短者参军时间一定 短于发长者,并且在太平军中,将领常常戴风帽,士兵包头巾,无法直接看出头发长 度,所以有时会以耳前的鬓角发作为衡量蓄发时间的依据,鬓角发越长,军龄越长, 资格越老。张继庚遗稿记载了在两军交战混乱之时,清军以鬓角发长短作为标准 来分辨所杀太平军之资历大小:“以发的长短辨贼之真伪,献头时验鬓角发长短,五 寸者受上赏,长四寸者受中赏,三寸余者不但不赏,兼必治罪,则不得误杀矣。”4 1 3 、小结 一个民族的风俗集中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着民族精神,因此,长期社 会生活形成的民俗,在一定的社会土壤下,必然会滋生出一种民族一d 、理,即作为社会 共同体的思维定势,一旦这样的思维定势被异族强行破坏,便会转化成强烈的民族意 识,这也是太平天国颁布蓄发令作为对抗满清统治政权的直接原因,代表着汉民族的 3 8 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 第二册) ,神州国光社1 9 5 2 年版,第6 0 3 页。 抑史式:太甲天困史实考,重庆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8 0 页。 4 0 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灭围( 第p u 册) ,神州困光社1 9 5 2 年版,第4 7 9 页。 4 1 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 第四册) ,神州国光社1 9 5 2 年版,第7 7 8 页。 1 0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 一、蓄发取代薤发男性的身体解放 身体解放。但是,正是由于蓄发是太平天国革命最重要的身体标志,蓄发的行为一方 面展示出对太平政权的归顺,一方面则表达了对满清政权的反叛,在两军交战之时, 是检验敌我的重要标准,因此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政治印记。蓄发令在此后的推行过 程中越发以严刑峻法加以强制实施使得这一法令的推行动机发生本质的转变,即体现 归顺 与征服的目的已与民族仇恨无涉。 ( 三) 蓄发令的内容 据清咸丰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奏说:“武宣、东乡会匪,谋为不 轨,立有伪王伪官名目,留发易服”4 2 可见太平政权在东乡建国时就开始蓄发易 服,并将此作为革命最鲜明的标志。此后,太平军每克复一地便发布蓄发令,禁止民 众剃发,以示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政权。 1 、蓄发的样式 汉族与满族发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汉人蓄发挽髻,满人剃发垂辫。明代汉族男子 一般是蓄长发挽起成髻,俗称“束发,满族男子习惯将脑袋的前半部剃光,剩下的 头发留长后梳成辫子,名为“金钱小顶 或“小顶辫发”。太平军虽在推行蓄发令时 反复强调恢复传统,但据笔者考查,此传统并非汉人的发式传统。在中国古代,辫发 一直被视为夷狄发式,编发为辫垂于后背、盘于头顶的发式在汉人中极为少见,许多 史籍中将辫发作为区别汉人与夷狄的主要标志,但在太平军中仍保留发辫。英国人吴 士礼在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中记载太平军发式“仍有辫子,不过并非只打后发, 即前发也留长打成辫样而兼参以很多的红丝线,因此辫子甚大,盘绕于头上时,形式 甚为可观。另有一方法为他们所常用者即以黄绸或蓝布巾裹头连辫子及前头一并 包之,而以或真或假的珠子装饰前额。”4 3 雷诺兹记两位欧洲友人口述时也提到太平 军“虽然头的前部总不刮,他们并没有取消辫子,仍然辫着头发,并常同红色及黄色 的丝绒辫在一起,辫子盘在帽子里。 4 4 避难纪略中记载太平军“发仍打辫,辫 线甚大,有一、二斤重者,大、小贼皆然。或有用红、绿线者,辫皆盘于发际,或结 4 2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第二册) ,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第1 1 9 7 页。 4 3 【英】吴十礼:太平天困人京观察记,简又文译,转引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第二册) ,中华 书局1 9 9 1 年版,第1 1 9 8 页。 “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译丛( 第二辑)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6 0 页。 一、蓄发取代薤发男性的身体解放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 为旋螺状,日得胜结,虽带帽,穿袍时亦然。”4 5 由此可见,太平发式与满人发式根 本区别并不在于辫子的去留,而在于满人剃光前额,太平军蓄发不剃,保留头发的自 然生长。另外,头发装饰丝线颜色的设置依据官职大小而分:将军以上用五彩丝绒, 将军以下用红绿丝绳,没有职位发短的打红辫线,发长过尺的贯以银簪。这样的发式 变革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伶俐曾评价道:“中国人向来被认为是面目愚蠢、装饰恶 劣的民族,而使面容变丑的剃发不能不说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4 6 而现 在太平天国的发式,明显一扫“猪尾巴”的讥笑,“有如希腊女神之像 4 7 。 但上述仅为太平军内部的发式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