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设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雨景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园林艺术营造方式贯穿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始 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统一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思想之 下。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声音独特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和园林的结合诞生了一种 新的园林设计思想-声景,雨声在声景的范畴里是一种有着独特诗情画意的元 素,雨声和雨景能表达一种独特的情感是其他声音和景观所不能替代的。雨景景 观独特的营造方式和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辉煌成就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营造,能发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造园思想,促进现代园 林营造思想、营造方式的改变,从而带动现代园林中的雨景意境的营造,对发掘 我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指导现代园林建设,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雨景属于声景和虚景的范畴,因而论文首先对中国古典园林声景和虚景景观 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探讨了声景观的诞生、发展的流程和组成声景观的景素,挖 掘了声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诞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并由此引申而出中国 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营造的概念。接着分析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的文化根底,即 古文人、士大夫等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所产生的古诗词、画及乐曲对中国古典 园林造园思想的影响,总结了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表达形式。听,即是雨声意境 的体现;观,即是雨趣意境的体现;赏,即是雨的形式美意境的体现;品,即是 品评雨的意境的体现;戏,即是人与雨的交流意境的体现;借,天意的表达,赋 予了雨水圣神的神秘的意境;寄,将雨化身为情感的寄托。 文章分析总结了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基本特征,归纳了雨景意境的六种形式 美:意境美、听觉美、空间美、视觉美、自然美、人文美;将雨景意境营造的各 种景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建筑、自然、植物等,探讨了雨景营造的基本类型、 景观组景的手法和营造方式。 然后,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公共园林、古民居 和寺庙园林的分析,以雨景景观独有的环境寻幽和游赏者的心境,总结了古典园 林雨景意境营造的过程和手法,以分类、结构为依据,结合园林实例,分析总结 了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营造方式与方法:借景、运用空间组织、运用季相时 间变化、运用园林植物与建筑元素等的营造独具内涵的古典园林雨景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对我们营造现代园林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景点的修缮与维护、中国现代仿古典园林雨景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意境的营造、中国现代园林雨景意境的营造等方面。我们必须继承古人的造园思 想、手法、营造方式,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根源和对园林美的认识,将中国 古典园林的造园理论发扬光大,将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进行传承,并用这种思想、 手法、文化应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营造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bstract rainscap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history and is influenced by the designing philosophy of soundscape. sound effect has been endowed with unique meaning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us when it is combined with landscape designing, a new designing philosophy comes into being- soundscape. rain, with its special form and sound,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sound effect. studying the rainscap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an provide a deep insight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arden designing philosophy and therefore offer some guide to modern garden designing. the paper first presents som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n soundscape, which helps gain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he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ossible element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oundscape, such as chinese painting, calligraphy, poem and etc. and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cape in different forms are classified and studied in the next part of the paper. this part employs the method of both theory and case study to probe into the means of rainscape designing.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v the study on rainscape designing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provides important guide to modern garden designing,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maintaining and imitating the classical gardens.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designers to know and inherit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design philosophy and the culture in it. key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rainscape; an artistic conception; designing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湖北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雨景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 雨景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园林艺术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始终, 在中国古 典园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统一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思想之下。中国传统 文化赋予了声音独特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和园林的结合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园林设 计思想“声景” ,雨声在声景的范畴里是一种有着独特诗情画意的元素,雨声能表 达一种独特的情感是其他声音所不能替代的。 雨景景观既是一种最直接的景观也是一种最间接的景观, 在中国古典园林里有 着及其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园林的实景组成部分,如建筑、庭院、水体、植物、 山体等,也是声景的组成部分,如听雨声,还是虚景的组成部分,是独特诗情画 意的情意的体现。 同时,雨景景观也是中国古文化的体现形式,其融合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 方式,将古人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全部寄于园林,寄于园林的雨景。雨景景观同 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意境营造的一座丰碑,记录了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过程 和营造的手法。 1.1.2 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对于雨景意境研究的缺失 在中国的传统园林理论书目中,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视觉的营造手 法的研究非常的深入,并且成果丰厚,而对于声景之雨景意境的研究并没有明确 的理论体系。 以中国影响力最大、最为完整的造园理论著作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为例, 和“声”、“雨”景观营造相关的观点与手法有“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 鹤舞而翩翩”“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洗 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溶溶月色,瑟瑟风声”,“萧寺可以卜邻,梵 音到耳”,“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明计成园冶)等实景与虚景的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论述,所有这些论述都是最为直观的表达,都反映的是作者本人的主观的体验和 情感,并没有能从理论方向去阐述声、雨景的营造方法。 中国的传统园林理论对于雨景意境营造的研究过于片面,即使如此也是只言 片语,一偶带过,研究也倾向于雨景声境的营造,或就单独的园林雨景景观进行 叙述,没有综合的分析雨景景观的意境。 1.2 国内外对于园林雨景意境理论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状 园林是“在物质性人文艺术建构的基础上,鲜明地表明出精神性的特质来” , 它几乎把一切艺术门类及其精神全部综合到自己中来形成多元化的审美载体。中 国古诗词对园林意境的营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诗词、古典园 林被认为是“同概念下,异质媒介的艺术表现” ,三者的共同基础就是中国山水文 化主导下的传统景观美学体系。 我国典籍浩如烟海。有关园林的文献,多见于游记、园记和中国传统的山水 画、山水诗,其中涉及雨景意境设计的,均只有少量的文字记载,专门论述雨景 意境营造的著作几乎没有。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书籍和园林史论,明计成的 园冶是中国第一部造园的理论专著,书中系统地对造园的原则及手法作了全 面的论述。该书系统的较为全面的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法则,但其中直接 关于雨景意境营造手法法则的理论也非常少。在近代,许多专家学者都致力于在 园林和意境方面研究,硕果累累,大量的著作和论文公诸于世,其主要有:童寓 先生的江南园林志;刘敦桢先生的苏州古典园林;陈从周先生的说园、 园林谈丛;杨鸿勋先生的江南园林论等。 如今,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师、规划师等主流期 刊均发表了不少关于园林意境、声景、雨景意境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如:高翅 的试论中国园林景观意境的创造,周武忠的论园林意境及其创造,肖芬 的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李雁华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章 采烈的中国园林意境的构成考察,袁晓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 贺蔡明的园林中的声景与香景,朱晓霞的园林中的声境美,这些已开始 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声景、雨景意境的内容,但缺乏从园林意境的营造手法角度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对雨景意境的深入研究。 1.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加拿大音乐家r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了 “soundscape”的概念。国外对雨景意境的研究成果基本没有,也没有这一个概 念。唯一和中国的古典园林接近的是日本的“山水庭”式风格园林和“池泉庭园”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园林近年来,由于水系的污染、雨量的偏少和雨景的人工化,直接导致 了古典园林的雨景的维护 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也使得 对雨景研究的步伐停止不 前, 现在能查到的关于雨景 设计的资料也是很少, 专题 资料成果更是寥寥无几。 现 今对雨景的研究分析资料 多见于各古典园林的介绍, 学术成果欠缺。 在现有的古典园林 雨景维护上,因为理论的 缺失,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听雨轩由于芭蕉长 的太大太高,已经不能听 到清脆的雨打芭蕉声,荷 叶满堂,没了发挥的空间 (图1.1)并且遮挡了光 线,下雨天听雨轩内光线 昏暗, 蚊虫较多,已经没有了古典园林雨景的乐趣。 还有的雨景由于旅游开发过度, 导致构成雨景的元素破坏严重,游客根本不可能亲近雨水。 图 1.1 拙政园的荷叶 来 源:作者自摄 图1.2 日本山水园林 来源: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中国古典园林水系雨景的历史及现状,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国古典园林 雨景设计研究的理论来指导我国仿古典园林的设计及古典园林的维护工作。 国外和中国古典园林相近的日本园林(图1.2),由于造园理念、生活方式和 地理条件的差别导致和我国研究的方向不一致,对我国古典园林雨景设计研究的 借鉴作用有限。 综上所述,对中国古典园林雨景设计成果理论的研究、总结已经迫在眉睫, 只有读懂、读透古典园林雨景设计手法,熟悉古人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才能 客观的分析研究古典园林雨景设计成果,才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古典园林雨景 意境设计成果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1.4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各种诗词文献、园林设计著作、古典园林 介绍、网站资料;历年相关专业论文、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各种会议、研讨会资 料、政府工作报告等研究资料。 现场勘察法:先后对江南私家园林、北京皇家园林、云南宗教园林、皖南民 居等中国古典园林进行实地勘察,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论文提供真实的、详 细的事实论据。 专家访谈法:采用不同形式就我国古典园林雨景设计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等 问题,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问卷调查法:拟定问卷调查表,分别调查专家学者、市民、设计专业学生对 中国古典园林雨景的设计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数理统计法:运用 microsoft excel 数据处理软件对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处 理。 系统方法:古典园林雨景设计应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门类,涉及面较宽, 就要求用系统的方法,动态地分析其整体与局部、抽象与具体等相互的关系,以 展现其本质和发展趋势。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第 2 章 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营造概述 2.1 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概念 2.1.1 声景 (soundscape)的概念 soundscape由sound(声)和scape(景)构成,是借鉴landscape而来。 landscape在中文被译成“景观”或者直译成“地景”。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中文译成“景观学”或“景观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是一个传统学科领域。 所以,soundscape可以译为“声音景观”,简称“声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 可称为“声景学”。 加拿大音乐家rmurray schafer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 soundscape(声景)的概念。最初的概念是“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 (即 环境中的音乐),指在大自然和城乡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有艺术欣赏价 值的声音。正因为soundscape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包括乡村的田园环境)中的声音, 所以又被称为“acoustic ecology”(声音生态学)。 声景学的范畴随着声景研究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同时也随着参与研究的学者 的学术背景的不断多样化而逐渐扩大。例如,环境中的即有美好的声音,也有刺 耳的令人不安的噪声,声景学研究就要保持美好的声音,消除差的声音对环境的 影响,所以环境中噪声的问题也是声景(学)的研究范畴。如英国成立的“right to quiet society”(安静权学会)。日本于1993年成立了日本soundscape研究会。其 宗旨是让更多的人关心自己周围存在的声音,进而关心听声音的环境。 中国最早进行soundscape研究的是李国棋,他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在岩宫真 一郎的指导下,进行过soundscape的研究。他回国后,于2000年在国内开始 soundscape的研究。 最初的声景概念中的“声景”包括历史音、文化音、社会音、自然音等声 音。历史音,是指已走入历史,风华不在的,但能人们通过特定渠道感知的声音; 文化音,引导人们行为的一切风俗、信仰、价值、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是人文背 景的体现、社会文化发展的声音;因此在此所指之文化音包括庙宇钟声、诗之吟 咏声、戏曲等,都是文化音;社会音,即人在生活中和人接触紧密的较具意义各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种声音,这种声音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叫卖声、嬉闹声、乐曲声、行走声 等;自然音,是一种自然界中最原始的各种声响,例如风声、鸟鸣、虫鸣、雨声、 水声等。 2.1.2 声景学 (soundscape)的体现形式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 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欺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 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觉耳中别有不同。”“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 检藏:冬雨宜饮酒。”“水之为声有四:有瀑布声,有流泉声,有滩声,有沟浍 声。风之为声有三:有松涛声,有秋叶声,有波浪声:雨之为声有二。有梧蕉 荷叶上声,有承檐溜竹筒中声。”(清张潮幽梦影) 诗人经过艺术的处理手法将四季的声音进行总结、 归纳, 对自然的声源类型、 地点、听声音的环境都进行了形式美学的分析和自然规律的把握,这些理论性的 内容与中国造园的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有声有色的园林营造 体系。 园冶园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 夜雨芭蕉,似杂娇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分梨为园: 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园冶屋宇:“槛 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明计成园冶) 园冶中将自然的、人工的美好的声音加以总结、归纳,以一种独特的形 式美法则的表达方式,将声音景观提升到了园林营造的高度,保证了声音景观在 古典园林中的实现。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湿侵团扇不能轻,冷逼孤灯分外 明。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宋杨万里秋雨叹) 诗中的“荷声”“蕉雨”本是大自然中普遍的自然声音现象,经过诗人艺术 的处理,诞生了独特的意境,在经过工匠的巧手而体现为古典园林中的“留听阁” “听雨轩”(图2.1)等一系列听雨景观的意境园林,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 境营造的基础。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随着中国古典园 林造园思想、 营造手法、 艺术处理形式的逐渐发 展成熟,中国古典士大 夫园林中出现了诸如 “蕉窗听雨”(图2.2) “屏山听瀑”等独特的 以园居生活为主的声景 意境模式。这些声景意 境模式既表达了声音的自然美精华,又集中体现了 古典园林的形式美法则和艺术的表达了园林的情 感,声景意境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园林景观,而 不再是一堆空洞的理论,由此,中国古典园林的声 景意境思想走向成熟。 2.2 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体现 2.2.1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意境的类型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集绮中说:“论声之 韵者,日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 声、 落花声, 皆天地之清籁” (陈继儒 小窗幽记 集 绮)。陈继儒对园林中的各种声音进行了总结, 然而并不全面,声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远远不止如此,例如风声、雨声、 流水声、虫鸣鸟叫、钟声、琴声等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都是园林声景的范畴, 这些声音大致可以概括为:风声、雨声、鸟鸣虫叫声和人的主观活动所塑造的声 音。 风声:计成在园冶中著有“溶溶月色,瑟瑟风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有“听松风处”“万壑松风”(图2.3)等以表达风声意境为主题的景点。自然的风 本身并不会发出声音,我们能听到忽高忽低充满韵律的声音,实际上是自然的风 2.1 拙政园听雨轩庭院 来源:作者自摄 图 2.2 窗外蕉叶 来源:作者自摄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与环境发生摩擦所发出的声响。 在 我国古典园林中, 运用较多的就是 风与青松、翠竹、枯草、建筑等相 互摩擦而产生的美妙的声乐。 雨声:雨声在中国古诗词和 古典园林中占有很大比重, 雨往往 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感附生于园 林之中。 “夜雨芭蕉”(计成 园 冶),“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 秋雨一家声”(南宋 杨万里 秋雨叹),南唐李中亦有诗“听雨人秋竹,留僧 复旧棋”。自然界的雨与风相似本身并没有声音,只 不过是雨点落在环境中的物品上而伴发的美妙的声 音。雨声随雨的轻重缓急、雨点的大小而阴阳顿挫, 从而让听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以此达到雨景独特 的意境。因而,古典园林在营造的过程中,在亭阁楼 台旁以荷花、 芭蕉、 竹、 石、 水池等造景手法 (图2.4) , 借助自然的雨落入其中来创造独特的雨景意境。 动物鸣叫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由此可见动物鸣叫声为园林带来的情 趣,使园林生机盎然情趣无限,从而使园林具有的独 特的意境。 人的主观活动所塑造的声音:中国古典园林是 人类重要的活动场所,人在其中活动频繁,既要在此 进行必要的家庭活动、休憩活动,还要满足必须的社 交活动,还有健身活动、个人特长爱好、宗教信仰等活动。因而,人的活动会产 生一系列的声音,例如琴瑟声、戏曲演唱声、梵音、吟诗、欢笑声等。 2.2.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景 虚与实是事物两个对立面,没有虚,实就无从谈起。虚在园林中特指借古典 图 2.3 万壑松风 来源:王其钧图解中国古建筑丛书 图 2.4 江南园林屋角 来 源:作者自摄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园林的景而产生的意境,给人更为广阔、幽远的遐想。实是虚产生的基础,园林 中的建筑、廊架、亭台等都是实德体现形式;虚可以延伸园林的空间,打破实体 的限制,使园林的空间变化多端,而不至于闭塞,赋予了园林情感和生命;实中 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相衬,园林造景必须虚实结合,不能重实轻虚,只 有虚实结合得当,才能产生完整优美、富有诗意的园林意境。 在空间上虚实对比的变化遵循“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因地形而变 化,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园林中多用虚景来代替、衬托 实景,例如用水的倒映衬托狭小的空间使之增大而延伸空间。如北京颐和园的浩 渺的昆明湖,既延伸了颐和园的园林空间,增加了园林的景观层次,又使万寿山 丰富的景点拉开了间距,增加了疏密的对比,是之不显拥塞。江南私家园林的实 墙上多开花窗和窗洞,其作用即是延伸、拓展空间,使空间更加清透,景致变化 多端,似画非画,远近高低各不同。 声音在虚景中的表现多 如 “瑟瑟风声” 、 “夜雨芭蕉” 、 “鹤声送来枕上”和“梵音到 耳”等。自然界的自然之音有 风、雨声、鸟声等,梵音、琴 声则属人为之音。其中,雨即 可观,也可赏,是虚景中的佳 作。古典园林中表达雨景的景 观较多,扬州个园的“宜雨轩” (图2.5)和苏州拙政园中的 “听雨轩”,都是雨景意境的 集中表达和体现。雨景景观在虚景中担当了以虚衬虚的角色,雨在自然中是现实 的,在园林中雨也是现实的,只不过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方式和文人雅士赋予了 雨生命和情感,特别是雨落入园林的景素中所产生的声、雾等各种表象,但这些 表象经过文人雅士的再创作和赏雨人的心理历程的反应,即赋予了雨的意境,也 是雨的虚的体现,表达了雨景景观的独特意境。 2.5 扬州个园 宜雨轩 来 源:王其钧图解中国古建筑丛书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2.3 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的表达形式 雨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素中属于声景、虚景的范畴,但由于雨景意境的独 特的表达形式,将之完全归纳为声景、虚景的范畴恐之不能全面表达雨景意境的 魅力,唯有根据雨景意境的体会方式进行研究,才能全面散发雨景独特的意境。 根据雨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达形式,雨景的意境通常通过以下形式体会: 听:即是雨声意境的体现。听雨的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方式,例 如“夜雨芭蕉”、“秋雨梧桐”、“残荷雨声”等。雨声是大自然特有的天籁之 音。听雨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最高体现形式,在中国的典故中所见最多,给人 的情感也最丰富。在古典园林中,听雨的场所、时间、心境不同,雨带来的意境 也不尽相同。自然的雨的形态的变化也能带来听雨者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些,都 能够直接反映出雨与情感的关系。正因为听雨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古人在营造 园林时都建筑了许多已 听雨为主题的园林建 筑,营造了许多的雨景 景观。 观:即是雨趣意境 的体现。是最直观的雨 景体现方式,观雨可见 雨滴似珠、似线、似瀑, 雨花落入地面的水花的 意境和落入水中的意境 截然不同,独有乐趣。观雨是雨的形式直接引入人的主观世界的最重要的一种方 式,也是雨由客观转入主观的主要形式之一,雨的自然形式、如何落入凡间,雨 落入屋瓦、落入水系、落入梧桐树、落入芭蕉、落入荷叶等等景观的表现,只有 双眼所见最为直观。观雨者心境随雨而变,随雨而起伏,或忧愁、或开朗、或相 思一目了然,观雨的体会因雨而变。如拙政园雨天的小飞虹对雨的情感的表达(图 2.6)。 赏:即是雨的形式美意境的体现。赏雨是心境的,是完全主观的,赏古典园 林雨要求赏雨者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情怀,即可以将客观的雨过滤为为己抒情的 图 2.6 拙政园 小飞虹 来 源:作者自摄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雨,重点赏雨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忽略掉与自己所需要的意境无关的雨景, 以表达赏雨者的情怀。 可成线、成点,有雨既 有雾, 雨遇大的水面会 产生若隐若现的雾景, 雨前的雾景迷茫, 雨后 的雾景清新, 雨雾中的 园林别有情趣。 如承德 避暑山庄的烟雨楼 (图 2.7)。 品: 即是品评雨的 意境的体现。不同时 节、 不同场合的雨又不 同的韵律, 特别是在文 人和士大夫的笔下,雨中借园林一偶品评雨景也是古文人的一大乐趣,借雨吟诗, 雨助酒兴,酒助诗兴,此乃雨景独有的意境。品雨不可独品,这是古人的一种交 友方式或文汇方式,在这里,雨成了一种借体,也就是借雨来交友,来集体创作, 来斗文或斗酒。品雨更多的是在表明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借雨和雨景来彰显自 己的才智,借雨来结交知己的形式。 戏:即是人与雨的交流意境的体现。无论是听、观还是品,人均和雨保持了 一定距离,那么戏雨则是人和雨的最亲密的接触,人和雨混为一体,能最真实的 感受雨的细腻或粗狂。这也可以是人的情感的宣泄,怒也可,悲也可,愁也可, 这些经过雨水的浇透,将戏去忧愁和烦恼;喜也可,嬉也可,嬉戏出雨景独特的 意境。 借:天意的表达;净身、静心;雨在宗教中有其独特的寓意,“上天之灵水” 代表了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赋予了雨水圣神的神秘的意境。雨在古代可以代表 上天的心情,可以代表惩罚和褒扬。雨在这里,特别是寺庙中的雨景,代表了一 种天意、一种因果报应的关系;一种悔过自新的能力。雨中的梵音最能体现雨的 这种意境。 寄:情感的寄托;这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将人的心情寄托于雨,借雨传达一 图 2.7 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 来 源:作者自摄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种情感,既可以是高兴的,也可以是哀愁的、相思的。这时候的雨,就是个人情 感的一种表达,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同一场雨可以因为人的情感不一样所 表达的意境也尽可能不一样。比如李清照的“愁诗”大多和雨有关。在情感的寄 托里, 雨景多用来表达政治上的忧国忧民和情感上的相思。 如前有 “春雨贵如油” , 后又有“一场秋雨一场愁”。 雨景意境有全方位的表达方式,无论从什么角度体会雨景,均能体会到雨景 独特的美,这种美即是自然的,也是心灵的;即是知性的,也是理性的;心灵的 美能直达人的心扉,知性的美直接接触到人的皮肤。因而对雨景意境的阐述必须 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特定的场合、特定的阶段、特定的空间加以分析与研究。 2.3 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营造的起源 2.3.1 古诗词的创作及引导 纵观中国的唐诗宋词、谚语格言、史料典故或是民间传说关于雨的描述比比 皆是,在诗人的笔下,雨化身成为一种精神和希望的寄托,或表达一种思想,一 种境界,或借雨来褒贬时政,传达自己的观点。 中国古代有关雨的谚语格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 二 十三章),意为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就会过去,暴雨下不到一整天就会停止, 比喻恶势力不会长久存在。“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南朝梁周兴嗣千字 文)说明了雨形成的原因。“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民谚) 以破屋、漏船遭连阴雨、遇打头风形容灾祸接连发生。“春雨贵如油。”(民谚) 言春天正是庄稼生长最需要水的季节,而此时往往又是干旱少雨的时节,故称春 天的降雨如同油一样宝贵。“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礼记 乐记) 是说寒来暑往不合时令容易使人生病,风雨调节不适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导致饥荒。 “百谷之仰膏雨。”(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意谓犹谷物之仰望雨露润泽, 比喻极其急迫的样子。“雨露”,雨和露能滋长万物,多用于比喻恩泽、恩情, 如李白书情诗:“愧无横草功,虚负雨露恩。” 相关雨的成语:风调雨顺、五风十雨、雨旸时若,形容风雨适时,气候调和, 遂人所愿;和风细雨、柔风甘雨、斜风细雨、雨丝风片,指春天的和风细雨,亦 形容待人处事和缓不粗暴;雨后春笋,指春天雨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事物大量出现,蓬勃发展;雨过天晴,指雨霁云开,天空晴朗,比喻情况由坏转 好;风风雨雨,泛指刮风下雨,亦比喻遇到重重阻碍或议论纷纷;风雨交加,指 风雨一齐袭来,亦比喻几种灾难一起袭来;狂风骤雨、狂风暴雨、烈风淫雨、震 风陵雨,形容大风大雨、疾风暴雨,亦比喻声势猛烈;滂沱大雨、瓢泼大雨、银 河倒泻,形容雨下得很大;风雨飘摇、风潇雨晦、风雨晦暝、风雨如晦,形容风 雨交加,天色昏暗,比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黑暗;八方风雨,指四面八方的急 风骤雨,比喻局势变幻,激烈动荡;呼风唤雨,原指神道呼风唤雨的法力,现多 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亦形容恶势力猖獗;凄风苦雨,指寒冷的风,成 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后常比喻处境悲惨凄凉;风雨剥蚀,指物体因受风雨侵 蚀而损坏;雨沐风餐、栉风沐雨、雨淋日炙,形容在外奔波,历尽辛劳;亢旱不 雨,指天气干旱,久不下雨;密云不雨,言乌云密布而未下雨,现比喻事件已酝 酿成熟,但还没有爆发;风雨同舟,指在风雨中同船渡河,比喻共渡难关;风雨 无阻,指刮风下雨也阻挡不住,无论天气如何都照常进行;风霜雨雪,比喻经历 过种种艰难困苦;风雨兼程,指冒着风雨加倍赶路;挥汗成雨,言洒出的汗能成 为雨,形容人很多;泪如雨下、涕零如雨、涕泪滂沱,指眼泪像雨水一样往下流 淌,形容悲痛欲绝。 古代文人士大夫中不凡有众多好于者。蒋捷一辈子听雨,“少年听雨歌楼 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 雨)这一首词反映了词人深谙人生况味,将人的一生浓缩于雨声中,从少及老, 听雨的环境在变化,听雨的心境也随之变化,正映衬了人生的轨迹。杜甫春夜听 雨,听出了“润物细无声”的喜悦。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 雨)面对知时的好雨,诗人用了一个“好”字赞叹春雨的应时而生,用一个“知” 字赋予春雨以灵性,从而不着痕迹、轻而易举地把雨这种无知亦无情的事物写成 了有情之物。对于润物的这个场景,诗人看不见,既然细无声,也肯定是听不见, 可春雨滋生万物、万物复苏的美好情状却在诗人的脑海之中生动地展现开来。只 有心中有情的诗人才能感受到春雨的风神气韵,才能为一场无声的春雨感到由衷 的欣慰。诗人运用独特的黑、火对比来体现雨夜之美:一片漆黑的田野天空,春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雨绵绵,江中小船上闪亮着点点渔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明后, 诗人迫不及待地观赏雨后怒放的春花,花因雨而美,赞花即赞雨。在这类咏雨诗 中,雨在落时创造了润物无声的境界,这是一种心理历程;雨后观花,则是雨对 环境的营造,花因雨而媚,雨因花而美。杜甫的咏雨诗在文学上为咏雨,放归古 典园林的意境中实则是在表达夜雨、春花的独特园林意境。 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梧桐夜雨”诗人应用园林中的梧桐与雨发生的声音阐述了离愁 之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孤寂之感顿生。 “愁”是李清照词的主调,借雨而愁,她即抒发了闺愁、离愁,风格清丽婉 转,也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愁,沉郁悲凉,这即是同人但雨不同时所带来的情感变 化;如“ 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而最让人称颂的当然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以秋风、秋雁来渲染 自己的愁苦,以秋雨、黄花来烘托自己的悲情,以雨滴梧桐来表达自己的愁思。 中国的古诗词在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景观的营造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 国古典园林非常注重园林文化的塑造,在所有的雨景观环境中均挂有楹联,都与 诗文结缘,如挂于苏州沧浪亭石柱上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取自欧阳修沧浪亭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与苏舜钦过苏州 中“绿杨白鹭皆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诗句,清代梁章钜将欧苏两位大诗人的 名句集为一联,天衣无缝,既传出了沧浪亭的美景情韵,可以说这是一种艺术的再 创造。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与诗文关系更为密切。构园、造园、题园、 咏园等环节均离不开诗文,可谓园因文造。诗文与园林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方式:园 及园内景观直接取自诗文,化诗文意境为园林意境。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苏州拙政园中“留听 阁”(图2.8)、“烟波画 船”、“与谁同坐轩”等与 雨有关的园林景观,命名均 直接取自古诗文。 “留听阁” 为园中夏日赏荷之处, “留 听”出自李商隐“留得残荷 听雨声”的名句。“烟波画 船”出于汤显祖牡丹亭- 游园惊梦 “不到园林,怎 知春色如许? 原来姹紫嫣 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与谁同坐轩”则取苏轼“与谁同坐? 明月 清风我”的词意,寓尽情享用明月、清风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者往往将诗文意境直接装化为园林意境,给古典园林 中枯燥的山、石、溪、泉、建筑亭台等赋予了生机与活力,都和诗文一样具有了 真实的意境。如拙政园中部的“远香堂”,堂北临水,隔水望东西两山,亭廊楼阁, 树木清脆,夏天荷花满池,香远益清。于是取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描绘的“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意境,遂命名为“远香堂”。吴江退思园,该园为清光绪 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回乡所建的宅园,被誉为“贴水园林”。退思园以水景为 主,池中遍植荷花。环池的建筑物均贴近水面,主体建筑“退思草堂”前临水池, 池西侧有“水芗榭”与池东侧的“眠云亭”隔水相望,船厅“闹红一舸”停立岸 边,红门红窗,微风吹来,仿佛扁舟随风荡漾,池南有贴水而筑之“孤雨生凉轩”, 虚敞门窗,清新的微风经水面扑入人面,船的北面有“水香榭”,凭栏望水,风 光无限。如此美景,恰如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之意境:“闹红一舸,记来 时,莺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 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于是,园主人将此景命名为“闹红一舸”。 中国古代的诗词对雨的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代文人士大夫的心境,是一种 独特的雨文化,从古诗词中可见,古人对雨景的欣赏是全方位的,古人给雨赋予 了丰富的情感,雨文化和园林的结合是发展的必然,雨文化引导了中国古典园林 图 2.8 拙政园留听阁 来源: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雨景意境景观的营造,为古典园林雨景景观赋予了灵魂;而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景 观又为雨文化提供了创作、交流的场所和创作的灵感。当雨的这种化身和中国古 典园林结合后,又附生了特殊的、独有魅力的雨景意境。化诗意为园境,是中国古 典园林创造意境的一种独特方法,从而使园林意境与诗文意境合二为一,因而人们 称之园林为“凝固的诗”。 2.3.2 古人的交友方式对造园思想的影响 古人的交友方式多见于以文会友、以画会友、以酒会友等形式,如此种种会 友形式均须有独特的园林环境,因而要求园林必须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能够反映 出主人的修养、独特品性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士大夫和文人。 中国古典园林是诞生名篇佳作的摇篮。园林为文人雅聚唱和提供了上佳场 所, “今天编写园史、园志,哪一个古典园林不能同时整理出一本厚厚的咏园诗集? 在园林中,特别是在名园里,可以说处处蕴蓄着诗意,时时荡漾着诗情,事事体现着 诗心,是地道的诗世界。”(金学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拥有优雅、意境独特的环境和深刻的文化渊源,这些都是文人 雅士所惬意乐往的,因而他们常常聚于园、咏于园,留下大量名篇佳作。东晋时, 王羲之、谢安等江南名士26人聚会兰亭,曲水流觞,咏成兰亭集,特别是王 羲之为之作兰亭集序更是名扬后世的杰作。 杭州西湖是古典公共园林中的典范,唐宋以来,许多名人都汇集于此,以文 会友,大摆文学擂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苏轼游西湖著有饮湖上初 晴后雨以文人的对西湖的理解深刻表达了雨景意境的营造。江南古典私家园林, 是园主以文会友、诗酒唱和之地。宋代苏舜钦在苏州修筑沧浪亭时,邀欧阳修共作 “长史作记欧公赋,金钟大镛声相宣,斯亭遂与人不朽。”梅尧臣同作沧浪亭 诗以和之。 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园林景观能培养诗心,激发诗情,形诸诗文。古代文人 特别向往自然、亲近自然而与自然结缘,而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第二自然”之雅 称,同样具有“陶钧气质、渐润心灵”的功能。“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 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 古代戏曲、情感小说等文学作品往往以园林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由于 封建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制度,社会对女子日常行为的禁锢,足不出户,所以自家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后花园就成了她们缘情、寄情的最佳场所,园林基本上就是她们的全部消遣场所, 晴游园,雨观雨,夜赏月。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也 以此使古典园林的雨意境得以体现。 园林中的所有景素都应有独特的魅力,有创作的基础,有深刻的内涵,同时 园林必须随着时间、季节、天气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意境,意境的变化也应因人 而异,因心境而异,“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错杂,方 称佳构。”(清钱泳履园丛话)造园与写诗文在创作方法、艺术技巧方面 相通,诗文与造园相辅相成,两者互通互鉴,相互影响。 纵观和园林有关的古诗文,和雨景意境有关的多之又多,雨景意境独特的魅 力、雨天特殊的天气都导致文人对雨景独特的情怀,文人赋予了自然的雨独有的 生命与意境,如“愁”、“喜”、“借雨寄思”等,从而也导致诞生了一系列的 以观雨、听雨、品雨、以雨会友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如拙政园的“听雨轩”。 2.3.3 雨景意境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结合 古诗文所营造的富有情感的雨景意境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个载体和结合 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雨景景素也必须找到人文的意境,古诗文与古典园林的重 合,于是诞生了中国古典园林所独有的、生机盎然的雨景景素。而这些诗情画意 的园林意境最终的体现就是和园林营造的结合。化诗意为园境,诗文意境与园林 意境合二为一,虚实结合,从而涌现了众多的雨景景观。 园林景观、构筑物、景区直接以“雨”命名。如北京天安门西侧社稷坛中的 “来今雨轩”、浙江嘉兴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等。“来今雨”典故出自杜 甫秋述诗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 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其中取“旧雨来今雨不来”之意:老朋友下雨时还来, 新相知下雨就不来了。由此,“旧雨”成了故交的代称,“今雨”则为新知的代 名词。“来今雨”从杜甫“旧雨来今雨不来”句中间三字而来,“来今雨轩”则 是期望故交与新知均能欢聚于此轩; 在这里, 雨代表了一种情, 也是借雨叙理。 “烟 雨楼”始建于五代,登楼远望,南湖风光尽收眼底。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楼名取诗中“烟雨”二字。乾隆皇帝三下 江南,六次驻足登烟雨楼,并陶醉于此处的湖光景色,由此在承德避暑山庄中仿 建了一座“烟雨楼”以观湖面烟雨之色。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中国古典园林中实现雨 景意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既 有单纯的建筑体现,也有园 林综合造景体现;既有自然 景观的体现,也有人工景观 的体现;既有直观的雨景景 观,也有间接的雨景景观; 既有观雨、听雨景观,也有 亲雨雨景景观;既有民间的雨景景观,也有皇室的雨景景观;既有凡人平民的雨 景景观,也有宗教教化的雨景景观(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健康管理策划方案
- 道具制作工突发故障应对考核试卷及答案
- 3.3.1力的作用效果说课稿 2024-2025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护理学基础重点术语详解及练习
- 船舶理货员技能比武考核试卷及答案
- 鞋帽行业环保材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
- 镍钴矿安全文化教育模式研究报告
- 法律咨询方案模板
- 传统行业的营销策划方案
- 印前图文制作员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一检)泉州市2026届高三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数学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福建省榕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矿山设备检修安全培训课件
- 一年级上册语文晨读课件
- 2025-2030数据安全合规审计服务市场爆发及等保测评机构并购价值评估
-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指南
- 大学英语四级单词表
- 关于村两委工作职责与分工【五篇】
- 现代汉语全套课件
- 智慧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