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七学位论文摘要 摘要 汉语中没有专门的表体的语法手段,而是用动态助词“着”等词汇形式来表 示体。动态助词“着”既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从句法、语义、 语用方面对“着”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前人对于动态助词“着”的本体研究与对 外汉语教学研究状况。其视角不同于以往的本体研究,而是着眼于对外汉语教学, 对现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需要改进之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此外,作者分 别用抽样调查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留学生在习得“着”的过程中的一些偏误 和问题,并且通过对留学生语料中的偏误进行分析,找出了发生偏误的原因,最 后对教材、教法的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偏误分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的研究方法,笔者从偏误分析理论出发, 对收集的留学生作文语料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偏误类型,对每一类 型的偏误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留学生在习得动态助词“着”的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中南大学的中文初级班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闯卷调 查,从而对留学生在习得动态助词“着”的特点、规律、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且 追根溯源,最后,提出了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对策,以此来指导对外汉语教 学。 关键词:着,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调查问卷,语料调查 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i nc h i n e s e ,t h e r ei sn og r a m m a t i c a lt o o l sf o ra s p e c t w ea l w a y su s e s o m ew o r d sl i k e z h e ”t oi n d i c a t ea s p e c t b e i n ga no b s c u r i t yt os t u d e n t s , a s p e c tp a r t i c l e z h e i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i sa l w a y so fm u c he m p h a s i si n 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 勰a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i n t h i st h e s i s ,t h ea u t h o r d a b o m t 鼹 z h e i ns y n t a x ,s e m a n t i c sa n dp r a g m a t i c s ,w h i c hi s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t h eo n t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o n z h e ”b e f o r e i tm a i n l yf o c u so nt e a c h i n g c h i n e s ea sa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a n d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t h e s y s t e m o f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a s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m o r e o v e r , t h ea u t h o r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e x i s t e dr e s u l t so n o n t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o n z h e a n di t st e a c h i n g ;f i n d so u tt h ec t r o r sa n d p r o b l e m sa p p e a r e di n t h e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o ff o r c i 笋s t u d e n t sb y q u s t i o n a i r ea n ds u r v e y a tl a s t ,a f t e r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t h e l a n g u a g e m a t e r i a l ,t h ea u t h o r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t e x t b o o ka n dt e a c h i n g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e r r o ri sai m p o r t a n t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m e t h o di nt e a c h i n g c h i n e s ea sa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h ea n t h o r f i r s t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f o r e i g ns t u d e n t sa n dm a k e ss t a t i s t i ca n a l y s i st ot h e m ;t h e n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t y p e so ft h ee r r o ra n dg i v e sd e t a i l e de x p l a n a t i o nt oe v e r y t y p eo fe r r o r i no r d e rt o f u r t h e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ep r o b l e m si nl e a r n i n g c h i n e s ea saf o r e i 盟l a n g u a g e ,t h ea n t h o rt a k e st h ee l e m e n t a r yc h i n e s e c l a s si nc s ua s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g i v e st h e ma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b yw h i c hs h e f i n d st h er o l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p r o b l e m si nl e a r n i n g z h e a tl a s t ,t h e a u t h o r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f o rt l l ee r r o r si nt e a c h i n g k e yw o r d s : z h e ”,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a sa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 a n a l y s i so f e r r o r , q u s t i o n a i m ,s u r v e yo f 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i l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 作者签名:囱画缉 醐5 毕趾月号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 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名獬聊签名蝉嗍扣哗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一、刖菁 第一章绪论 汉语不像英语等其他语言一样有一套严格的专门表体的语法形式,而是通过 在动词后加“着”“了”“过”等动态助词来表现汉语时体。汉语动词的这种特殊 性是其它语言中少有的。所以,外国学生在习得这一点上经常会因为母语的负迁 移而发生错误。外国人说汉语常出现的错误倾向之一是把“了”、“着”、来”、“下 去”等动态助词看作某些外语动词的一个时态,这种倾向是很多病句产生的主要 原因。动态助词是汉语中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类词语,任何表达,无论是书面语言 还是口头语言,都离不开动态助词。因此,动态助词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无论 是在留学生的口头说话还是书面作文中,“着、了、过”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 难点,重要之处在于它们是汉语中主要的表时体手段,而时体的错误认识对表达 起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之所以称其为难点,是因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对于“着” “了”“过”的表达偏误诸多,以下都是留学生的错误句子: ( 1 ) 从那以后,她知道:中国有5 6 个少数民族。 ( 2 ) 她的哥哥已经长大了,当一个中学教师。 ( 3 ) 她昕爸爸的话很感动 ( 4 ) 她在活的时候,每天早上举持锻炼身体。 ( 5 ) 我看照片,许多往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l 、2 、3 句的动词“知道”、“当”、“听”后都应加态助词“了”。后两句的 动词“活”、“看”后应加动助词“着”。 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关于动态助词“了”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已经 比较丰富,这里我们暂不详细探寻,只是在“了”和“着”混用这一点上加以探 讨,而“过”在实际的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较少,产生偏误的频率不及“着”, 因此本文也不做深究,本文主要对动态助词“着”进行研究“着”在现代汉语中 是作为动态助词附着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王力汉语史稿说:“着” 原是动词,“附着”的意思,最早写作“著”,后来写做“着”。本文对“着”的 功能与意义进行了论述,尤其是对于学生较难理解还有容易产生误解以及障碍的 地方 二、研究概况 对于“着”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是关于其词性方面,各 家都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赵元任先生认为“着”是助词,参见吕叔湘、孙德宣的 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助词说略,载汉语语法论文集( 增订本) ;黎锦熙先生认为“着”是助动 词,参见新著国语文法( 1 9 5 5 年年校订本) ;高名凯先生认为“着”是结 构虚词,参见汉语语法论;高校统编教材共有三本,其中两本的编者都认为 “着”是词( 参见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 。 其次是关于它们表时体的功能方面,对于汉语主要由“着”等动态助词来表 体这一点,大家毫无异议,争论集中在汉语中是否表时上面,高名凯( 1 9 8 6 ) 对汉语有时范畴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加以彻底的否定。王力( 1 9 5 4 ,1 9 8 2 ) 也认为汉语没有“时态”可言,但有“方面”,即只承认汉语有体,而无时。 高氏和王氏的这种观点影响极大,后来绝大多数语法论著在谈到时体问题时,都 认为汉语只有体范畴,而无时范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汉语没有时范畴的 观点受到来自前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雅洪托夫及国内学者张秀等人的挑战,他们 认为汉语是有时的。 再次是关于“着”的语义功能方面,黎锦熙( 1 9 6 1 ) 先生认为“着”表示 持续,朱德熙( 1 9 8 2 ) 、戴耀晶( 1 9 9 1 ) 、石毓智( 1 9 9 2 ) 的观点都大抵如 此,或者说持续貌,或者持续体,或者说是表示持续的状态等,陆俭明又将持续 分为动态持续和静态持续。吕叔湘先生持相同的观点,高明凯认为表示进行态: 持续态,北大现代汉语、胡裕树、赵舍铭、刘月华、刘宁生都持此观点。房 玉清将“着”分为“着1 ”“着2 ”分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和动作的进行。 费春元( 1 9 9 2 ) 认为“着”用来描绘情状,金奉民( 1 9 9 1 ) 否定“着”表示 进行或持续,提出“着”表示状态,是状态化的标志。 有关“着”的本体研究已经颇有成果,为。着”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必备 条件,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不少人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了对策。鲁健 骥对外汉语教学虚词辨析分析了很多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卢福波 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引用了时自j 轴概念,对“着”、“了”、“过”进行了 比较;金立鑫在“着”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他的论文“着” “了”“过”的语法难度和教学顺序中他引入了“语义复杂度”“结构复杂度” “难度综合指数”等概念,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着”“了”“过”的语法难度, 之后再统计了“着”“了”“过”在一些当代小说以及人民日报中的使用频率 情况,最后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上,来自美国麻州威廉大学的马盛静恒提出了汉语“了、过、是的、着、在、 呢”教材教法的构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了”“过”“着”“在”“呢”这 些表态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分析了对外汉语教材中这些表态词的分布情 况,总结出了编写表态词教材及教法的暂定原则,详细介绍了这些表态词的主要 功用,对教材和教法的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魏红在汉语的动态助词语对外 2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汉语教学一文中,首先从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出发,总结出了汉语动态助词 的语法特征,还对动态助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实例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 了对策;陈杰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动态助词一文中,从对外汉语教学的 角度分析研究动态助词,从汉语动态助词的特点、动态助词的偏误分析和动态助 词的教学方法方面对动态助词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陈广艳提出了动态助词“着” 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她收集了留学生使用动态助词“着”的大量错误用例, 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提出了“着”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设计;汪有序在怎么 教、学“不、没、了、过、着,:中详细地列出了“着”在具体教学中的语法点, 并且创造性地列出了“动词与过着一的配合表,详细地介绍了什么动词可 以加“着”,什么动词不能加“着”,对于“着”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十分具有指导 意义和启发意义的;陈忠在“着”的句法、语义特征和对外汉语教学对策一 文中,对“着”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着”的语法 化的轨迹和内在成因,着重研究了“着”的“无界”特征,指出了句法结构格式、 句子内部成分对“着”的句法分布的制约与影响,最后,提出了针对了学生对“着” 的语义特征辨析不明的教学对策;薛晶晶在题为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着” “过”的对韩教学研究的硕士生论文中对“着”“了”“过”的语法意义及范畴 做出了界定,她考察和分析了韩国学生学习动态助词“着”、“了”、“过”的中介 语语料,分析了产生相关问题的原因,最后在教师的具体教学上提出了自己的意 见;李蕊、周晓兵在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中对中山大学留 学生语料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了留学生在学习“着”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 三、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留学生学习动态助词“着”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其中 的特点与规律,总结出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以指导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 为教材编写者、对外汉语教师、汉语学习者提供借鉴。 四、研究方法 调查法、统计法 五、研究材料来源 用于偏误分析的材料为笔者收集的留学生作文,以及针对中南大学留学生初 3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级汉语学习班的问卷调查。 六、理论基础 偏误分析理论 4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第二章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要研究动态助词“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况,首先我们要对它进行全面 细致的本体研究,只有对一种语言规则进行了准确的描述,才能对汉语学习者进 行正确的教育,也才能使汉语学习者更快更好地学习汉语。动态助词的主要语法 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 ) 从语音上看,它们都念轻声。( 2 ) 从结构上看,动态 助词都是不独立或半独立的词,它必须粘附在词、短语或句子上。( 3 ) 从语义上 看,动态助词的词义已经虚化。它们只表示语法意义,不表示词汇意义。“着”具 有动态助词的普遍特征,读轻声,具有黏附性,词义也已经虚化。以下主要从四 个方面对动态助词“着”进行详细的分析:“着”在句法当中的主要形式、“着” 在句法形式中的基本意义、“着”的语义特征、“着”的语用特征。 一、带“着”的句法形式分析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句法上来说,“着”出现在以下不同的几种句法形 式中:( 1 ) ”着( 2 ) s + v + 着( 3 ) s i s 2 + v + 着( 4 ) s + v + 着+ o ( 5 ) s + v 1 + 着+ v 2 ( 0 ) ( 6 ) s + v i ( o ) + v 2 ( 7 ) ( 7 ) a + 着( a 指形容词) ( 8 ) v + 着+ x 。这里我们对每一种进行 简单地介绍。 i 、v 着 “v 着”是“着”最简单的分布形式。独立成句的“v 着”一般是祈使旬。 如: 听着!躺着! 这种句子表达的意思是,要求进入某种状态或保持某种状态。有如下扩展式: 听着点儿想着点儿看着点儿学着点儿 能够有扩展式的“v 着”中的“v ”,一般指具有均匀状态的动作,如听、看、 学、拉、扶、拽等等。非均匀状态的动作,没有这种扩展式。如: 躺着点儿( ) 吃着点儿( x ) 踢着点儿( x ) 打着点儿( ) 有扩展式的“v 着”表示要求保持某种状态,无扩展式的“v 着”表示要求 进入某种状态。 2 、v 着x 如下例: ( 1 ) 躺着( 的话) 舒服,站着( 的话) 不舒服。( 摘自日常口语) ( 2 ) 看( 的话) 好看,用( 的话) 却不方便。( 摘自日常口语) 5 硕十学位论文第一二章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这类句中的x 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评价,因此可以说: 我认为。躺着舒服,站着不舒服。 可见。这是一种评议句,即对作为条件的状态进行评议。因此其语义结构是: 状态评议 3 、s + v + 着 “s + v + 着”句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相同的句式表达的语义内容是不一样 的,各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比较以下两组句子: 第一组 ( 1 ) 我们在水势汹涌的公路上兴高采烈地跑着。( 王朔空中小姐) ( 2 ) 轿夫们精神饱满地叫着。( 朱自清南行杂记) 第二组 ( 1 ) 深蓝色春装外面,一对粗黑的短辫编得老紧老紧,用橡皮筋坚固地扎 着。( 池莉来来往往) ( 2 ) 头发马虎地拢着,拖鞋马虎地趿着。( 池莉来来往往) 第一组里面,s 与v 之间是旖事动作的语义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句子, 但也而第二组罩面的s 与v 并不是施事动作的语义关系,呈现出一种状态, 可以说是一种静态的句子。这种句式很多情况下s 是受事,像第二组中的“一对 粗黑的短辫”与扎之间的关系不是施事与动作,而是受事与动作的关系。是人把 辫子扎着,同理,拖鞋是被人趿着,而不是拖鞋自己趿着。 4 、s 1 s 2 + v + 着 例如: 汽车门开着大门口灯亮着 这类句式的语义结构特点是:某处某事件 例句中的“汽车”可视为广义的处所,因为这类句中的s l 和s 2 之间必有一 种包含关系,即s 1 包含s 2 ,正因为如此,可有如下转换式: 汽车的门开着大门口的灯亮着 但是转换前后的句子的语用结构不一样了。转换前,处所是话题;转换后, 处所不是话题,语义重心是事件的主体。 5 、s + v + 着+ o ( 1 ) 轿夫们得意地笑笑,加速地翻动着粗黑的毛腿,朝山麓下飞奔! ( 朱 自清南行杂记) ( 2 ) 他羡慕着警察生活,每月清落十元钱,有时还可以拿起木棍子打乡 佬( 朱自清南行杂记) ( 3 ) 他们一向就死心塌地地信任着神明,他们把一切都归之于命运。( 朱 6 硕十学位论文第一二章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自清南行杂记) 这一类从句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 大家唱着歌妈妈读着信 b 屋里开着会外面下着雨 c 台上坐着主席团床上躺着三个人 a 类中的“s + v + 着十o ”式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动作受事”,其动态 性较强;b 类中的“s + v + 着+ o ”式的语义关系是“处所不及物动作旌事”; c 类中的“s + v + 着+ o ”式的语义关系是“处所动作主体”,c 类是一种 静态句。另外,a 式和b 式中的v 是接宾语的,是及物动词,而c 式中的动词是 不及物动词,不能接宾语。 6 、甜- v 1 + 着+ v 2 “动l + 着+ 动2 ”构成连动式,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结构。其中动1 与 动2 的意义关系有以下几种: ( 1 ) 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其中有的可以理解为动i 表示动2 的方式与 状态,它回答了“如何”“怎样”的问题,相当于状语的功能。如下面的例子: 他的眉心展开了,哼着小曲乐颠颠拾缀被年轻人们弄乱的屋子。( 池莉你 是一条河) 满月出门前,艳春已经在叉着腰走来走去,斥骂哥哥和弟弟妹妹是懒骨头 小贱人。( 池莉你是一条河) 跪在他面前双手紧紧搂抱着他一条腿的这个中国人,哭泣着哀求他的这个 中国人,看来显然是受了他的同胞们合谋在一起的陷害。( 梁晓声激杀) 毛主席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问我是哪个学校的? ( 李孝美与领袖共舞) 最后,张欣和刘为为骑着单车来了,告诉我,飞机故障,阿眉今晚耽搁在 桂林回不来了( 王朔空中小姐) 法兰克福的小伙子不看院长,对着墙壁说。( 毕淑敏预约死亡) ( 2 ) 动2 是动l 的目的,如下面的例子: 当时传说这的确良穿也是八年,不穿也是八年,所以洗了等着干,干了又穿 上,老是一件不打皱的新衣服。池莉你是一条河) 有人说在韶山进了毛主席故居就没见他出来,有人说在井冈山跟着北京的 一支队伍走了( 池莉你是一条河) 他这种衣帽平时总是放在柜箱里,留着过年串亲戚穿的。( 池莉你是一 条河) 刘东清结帐是带着他去的,案发当天他说要去天津。( 周燕妮迷案中失 踪的女人) 7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 3 ) 动1 正在进行中出现动2 的动作。 说着说着,康伟业渐渐地顺畅起来。( 池莉来来往往 说着说着不觉到了门口了。( 摘自日常口语) 这种句式的动词是表示一种伴随状态,在进行一种动作的时候产生了另外一 种动作。 ( 4 ) v 1 和v 2 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说明一件事。 可是我努力忍着不打喷嚏。( 摘自日常口语) ( 女孩) 终于明白我的好意,泪水立刻涌上她的双眼。但泪水却抑制着没流 出来( 摘自日常口语) 她说,大学生闲着没事,到医院来陪要死的老头老太太说会儿话吧。( 毕 淑敏预约死亡) 林歌找人从云南进了一批大理石卖给一家装修公司,货到后对方拖着不给 钱,这次刘东清变被动为主动,他撇下林歌自己带二强去谈判。( 周燕妮迷案 中失踪的女人) 7 、a + 着 现代汉语中,“a + 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1 ) a + 着 李浩淼的眼睛像农村人那样直着。( 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他永远是一条腿弯着,全身摇晃,一双眼睛漠然向世界。( 池莉太阳出 世) 两人心照不宣地“太平”着,空虚又烦闷的刘东清又去赌牌了。( 周燕妮 迷案中失踪的女人) 在“a + 着”格式中,形容词后不带宾语也没有动词,主要表示的是一种状态 的持续,如上例中的“直着”“弯着”。 ( 2 ) a 着+ n p 他厚着脸皮去找人家。( 梁晓声激杀) 陆武桥阴沉着脸,剜了陆武丽一眼,扔过一条油渍麻花的围裙让她穿上。 ( 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松井健茨甚至没请他落座,铁青着脸劈头便闯。( 梁晓声激杀) 她不作声,低着头靠近床边站着( 朱自清 南行杂记) 我们可以看到,在“a 着+ n p ”式里,形容词带上宾语,形容词后面的宾语 都是表示身体部分的名词,形容词含使成的状态义,语义上具有使动的意味,如 “大着胆子”有“使胆子大”的意思,“光着屁股”具有“使屁股光着”的意味。 8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二章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 3 ) a 着+ v p 康伟业当然没有理睬段莉娜,他在忙他的生意,忙他湖梦的新房子,忙着 每天与林珠通一个电话。( 池莉来来往往) 因为我忙着给客人开饭,没注意他们还谈了什么。( 王朔空中小姐) 这种句式很有限制。这罩面的形容词通常是表心理状态的形容词,数目较少, 在这种句式里,a 表示方式状态,、p 可表示目的,也可表示原因,可以改成“为 v p 而a ”的形式,如上例的“忙着给客人开饭”可以变换成“为给客人开饭而忙”, “忙着每天与林珠通一个电话”可以改成“为每天与林珠通一个电话而忙”。“a 着+ v p ”形式对后面的动词也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动词是具体的行为动词,而不 能是光杆动词,如:“急着搬”“忙着倒”。 二、“着”在句法形式中的基本意义 1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着”用在表示动作的动词后、形容词之后表示一个动作正在进行或者状态 正在持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 i ) 表示动作持续进行,用在动词后,动词前可加副词“正”“正在”,句 末常有“呢”。如: 它们正开着会昵。 汽车在公路上飞快地开着,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雨不停地下着,下了一整天了。 此类句子有以下的结构特点: 因为“着”要表示动作的持续,所以上下文一般要交代这个动作已在进行 或将要进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因为“着”表示动作的持续,所以必然与一个确定的时间相联系。即“着” 表示在某一确定的时间里行为动作在持续进行。如果叙述过去的事件,就表示在 过去某个时间,动作已在进行。例如: 去年春节前,我回到了故乡当时大家都在忙碌着,准备着。在农村,过春 节可是一件大事。 在这种句子里,不仅要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过去的某一时刻,而且还要 把叙述时间由现在改为过去。否则叙述时间现在与动作持续的时间 过去将发生冲突。 只有表示可持续进行的动作动词才能用“着”,如“跑、走、画、吃、喝、 哭、笑”等。 9 硕七学位论文 第二章现代汉诰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 2 ) 表示动作进行后,使某物处于某种状态。如: 他低着头在老人面前。 有些动词如:“放、摆、挂、扛、穿、戴”动作完成后,受动作影响的事物 会保持动作的状态,这种状态要用“着”来表示: 画在墙上挂着。 新衣服毛毛穿着呢。 她今天戴着一顶粉红色的帽子。 在上述的句子中,“挂着”表示“画儿”存在的状态,“穿着”表示“衣服” 存在的状态,帽子戴到头上之后也变成了一种状态。如说话人谈论的不是受动作 影响的事物,而是要描写一个处所,说明哪个处所有什么事物,并说明它以什么 状念存在,就可以把处所词放在句酋,用下列句式表示: 墙上挂着一幅画儿。 毛毛身上穿着新衣服。 这种句子叫做存现句,存现句是描写性的,我们可以用存现句描写一间屋子 的摆设,也可以描写景物。此类句子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动词前不能加“在”。 “着”的前面不能加其它成分,如补语,其它的动态助词等。 ( 3 ) 表示某种持续的动作,而这动作实际上也是一种状态。如: 门口坐着个老奶奶。 ( 4 ) 某些非动作动词后加“着”后表示的也是一种状态。如: 鲁迅先生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 ( 5 ) 形容词后加“着”,表示状态的持续。如: 夜深了,屋里的灯却还亮着。 2 、表示伴随 “着”可以用在连动旬的第一个动词前面,表示伴随意义,如:他喜欢吃着 饭看报。 这类句子不能用“在”代替“着”,如,不能说成:他在笑跟乙握手。这是 因为两个动词的地位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有次的,去掉第一个动词后的“着”, 其伴随性就无法体现。两个动词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平等的,比如说:“他聊着 天看电视”这个句予中两个动词的位置可以颠倒,但是颠倒后主次关系就发生了 改变,重心放在第二个动词上面,如果说“他聊着天看电视”,那么看电视是主 要的,而聊天这是伴随动作,如果调换二者的顺序,变成:他看着电视聊天。那 么,聊天变成了主要动作,而看电视就变成了辅助动作。( 本节例句均摘自日常 口语) 1 0 硕十学位论文 第- 二章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三、“着”的语义特征 1 、非完整性 非完整性指的是句子表达事件构成局部的性质,它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已作 分解的事件所进行的内部观察。现代汉语持续体“着”的非完整性表现在它是对 时自j 进程中的事件起始后和终结前之间持续情况的观察。例如: ( 1 ) 他母亲仔细打量着我,看得我有些发毛。( 肖复兴一个女生的日记) ( 2 ) 我眨巴着眼睛想了半天,然后回答:不对。( 肖复兴一个女生的日记) ( 3 ) 哥哥抖着一张新来的晚报对我说:真可惜。( 肖复兴一个女生的日记) 持续体关注的仅仅是一个事件的持续部分,对事件的其他部分如起始和终结 并不关心。以a “他母亲打量着我”为例,事件何时开始,事件何时终止,并没 有纳入观察的视野。同时,事件也不是从外部所做的整体观察,这一点,把“他 母亲打量着我”与“他母亲打量了我”一作比较便知道了。 2 、静态动态 动态和静态是事件的两种表现方式,动态反映变化,静态不反映变化。现代 汉语的持续体“着”有动态的一面,带“着”的句子表达的事件可以出现力的变 化和位置的移动。例如: ( 1 ) 我们就这么一声不吭地走着。( 摘自日常口语) ( 2 ) 小鸟在树上欢蹦乱跳地唱着晨歌。( 摘自日常口语) 以上句子表达的事件“我们走着( 路) ”“我们唱着歌”都表现了非均质的时 间结构,事件进程的每一瞬问都与其它瞬间的情况不同。如“走路”的前一瞬间 脚往上抬,后一瞬间则脚往下踏,力量有强弱的变化,位置有上下的移动,动态 的性质是明显的。当然,由于“着”的持续性质所决定,它的动态性并不反映事 件起始或终结的变化,只是反映事件进程的变化。 另一方面,同样是受到“着”的持续性语义的影响,其动态性有时变得模糊 起来。尤其是当“着”出现在静态动词或动作性不明显的动词之后,句子表达的 事件往往呈现出一种静态的性质。例如: ( 1 ) 醒来一看,他红着脸,坐在床边。( 摘自日常口语) ( 2 )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 摘自日常口语) 以上带着的句子反映的都是具有持续特征的静态事件,在事件的持续过程 中,观察不到事件起始的变化,当然也观察不到终结的变化。 从以上举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着”具有动态静态二重性,这种二 重性与动词的语义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二章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四、“着”的语用特征 从语法的层面上看,“着”一般用于表动态和静态持续的结构中,“着”是持 续体的标志,或是表持续的助词。从语用的层面上看,在一定的语境中,“着” 表示一种“即时的状态”。这与“着”表示的语法意义所说的“持续状态”和“静 态状态”是不同层面的概念。这种“即时状态”与说话人的参照点同现,具有描 绘性,“着”表示的即时状态大多处于持续事件之中,如在动态持续中的“着”: ( 1 ) 他在钢丝绳上走着。 比较“他在钢丝绳上走”和句1 “他在钢丝绳上走着”中“着”后附于动词“走”, 突现出“走”的具体状态。在一定的语境中,它往往与说话时间相同。如: ( 2 ) “你看,他在钢丝绳上走着。”“是的,我看见了他在钢丝绳上走着。” 例2 中,前一句“着”出现在主谓句的谓语中,后一句“着”出现在作宾语的小 句中。 在两句对话中“在钢丝绳上走着”整个谓语表示持续,一般认为“着”是持续的 标志。但对于说话人双方来说,在具体的情景中,“着”表示的“走”的“动作 状态”却与各自的说话时间是同时的。当然话说完后,“走”这个动作会继续持 续;但“着”表示的“描绘性的动作状态”,总是因人的观察点的切入才显现出 来,离开了说话人的这种参与,“着”表示的这种状态便难以实现。 再看下面的例句: ( 3 ) ( 张师傅修着) 的那块表是我的。 句3 中的“着”出现在作定语的小旬中。 依前所述,“着”表示的“修”的动作状态也是即时的。说话人观察的参照点多 与说话时间一致,这时“着”表示的动作状态与说话时间同时。 ( 4 ) ( 张师傅昨天修着) 的那块表是我的。 说“张师傅昨天修着的那块表”,而不说“张师傅昨天修的那块表”,前者的d p 提 是说话人与停话人看见过张师傅在修那块表( 多是一起看见的) ;而后者就不一 定总是这样。因此,前者的前提总是以说话人回忆起的,“即景”的、过去某一 时刻为参照点的。“着”表示的状态与说话人的参照点同时。静态持续中的“着” 也表示一种即时状态。如: ( 5 ) 我进门时,灯亮着 句5 中的“灯亮着”一般不能独立成句。说这话时,一定得给定或提供一定的“时”。 或如句5 之说,或说“我离开时,灯亮着”。或由语境提供一定的时间( 如说话 时间) ,说华人针对当时的现状情景说:“灯亮着”。“着”表现“亮”的一种状态。 由此来看,“着”在语法上表示静态的持续( “亮”的状态的持续) 。而在具体 1 2 硕+ 学位论文 第二章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着”研究 的语用情景中,它表示的“亮”的具体状态也总是即时的。它总因说话人观察点 的切入而具有即时性。对这种“静态持续”的切取有如照相机在一定时刻摄取的 镜头。又如:“屋里灯亮着”“屋里亮着灯”。这类句子也必须有说话人观察点的 切入( 一般是说话时间) 。否则便不是用于交际的句子,而是仅供作句法分析的 抽象句子结构。下面以句6 作进一步的说明: ( 6 ) 门一直关着。 “门一直关着”。有“时”的概念,可以独立成句。语法上,人们认为“着”表 示“关”的静态持续。但由于在结构上“着”只管“关”( 结构上只能分析为: 一直i 关着;而不能分析为:一直关i 着) ,这也制约“着”在语用上也只表示 “关”的具体状态。而相对于由“关”的具体状态展开而形成的“静态持续”, 在具体情景中,“着”表示的具体状态,随着说话人观察点的切入,也总是即时 的。( 以上例句均摘自日常口语)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留学生语料偏误调查 第三章留学生语料偏误调查 一、偏误分析理论 留学生在习得“着”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偏误,这些偏误使我们不再囿于 本体研究,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研究“着”。这将对学习者提供指导,也为我 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借鉴,进一步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学习外 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来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 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各个层面上正字法的、语音的、语法 的、语用的。这里的“偏误”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错误”不同。“错误”是偶发 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而偏误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 的。所谓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这包括偏误是 怎么产生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发生什么偏误等等。偏误分析的理论是以认知 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创造新的语言系统的过 程;学习者有意识地对他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假设,然后去试验就是他 说出或写出的话,经过试验再发现偏误,再修正他的假设,再试验,再找出偏误, 再修正。这样循环往复,他的假设不断接近第二语言的标准形式。所以,学生的 假设本身就包含了存在偏误的可能性,在他的试验中出现偏误是难免的。偏误分 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认识到了学生的偏误类型,发生偏 误的原因。才能够在教学中驾轻就熟,避免不该有的偏误,提高教学的效果,使 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汉语。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语料调查与调查问卷两种。 三、调查过程 1 、语料调查 抽样调查即书面调查,主要是对总共约八万字的留学生的文本进行分析,通 过对留学生语料的分析,找出留学生他们在学习“着”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的偏 误情况,具体的步骤如下: ( 1 ) 第一步是大量地收集留学生语料,收集的必须是最自然的语料,不包 括经过老师修改的作文,这一阶段之后必须对收集的作文进行整理与统计。 1 4 硕十学位论文第三章留学生语科偏误调查 ( 2 ) 找出所有语料中含动态助词“着”的句子,并且进行统计。 ( 3 ) 分析偏误类型,对其不同的错误作出分类,总结出各种不同的偏误模 式 ( 4 ) 分析出偏误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某一知识点教学的对策。 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以了解学生在习得过程 中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对那些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找到其中的规 律,以指导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问卷调查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 1 ) 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设计要问的问题。 ( 2 ) 调查问卷发放,在让学生做问卷之前,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不能向中 国学生请教或者跟别的同学讨论,必须完全独立完成问卷。 ( 3 ) 调查完成后,还就。着”的学习与使用情况和被试进行了交谈,调查结束 之后,研究者向被试解释调查目的,并感谢他们的配合,根据对部分被试的提问, 在调查一结束之后,他们均不清楚研究目的和“着”有关。 ( 4 )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问卷调查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分为两题,第一题是给学生一幅图,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那幅图,这幅画是关于一间房子,房子里有各种家具和物品, 这个测试主要是让考察学生在学过“着”之后,在自然状态下是否运用“着”。 考虑到学生书写汉字还有一定的难度,允许学生口头描述。第二题是翻译题,把 句子从英文译成中文,我们选取其中的几例: ( 1 ) t h e r ei sab o o k ( p l a c e d ) o nt h ed e s k ( 2 ) x i a om i n gi sw e a r i n gan e wc a p ( 3 ) m a n yc h a r a c t e r sa r ew r i t t e ni nt h ee x e r c i s eb o o k s ( 4 ) t h ef a t h e ri sw e a r i n gan e wb l a c ko v e r c o a t 第二部分的调查问卷与第一部分考察的目的并不相同,这一部分的考察内容 细化到了某一具体的知识点,如:“着”“了”的区分、“在”“着”的区分、连动 式的掌握等等,调查问卷如下: ( 1 ) 用“着”“了”填空。 他脖子上围( ) 围巾。 小李唱( ) 歌走出校门。 我已经做完( ) 家庭作业。 汽车快速向前行驶( ) 。 今天下雪( ) 。 ( 2 ) 判断正误。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留学生语料偏误调查 他们现在上课呢。( ) 他们现在上着课。( ) 花瓶里j 下在插很多鲜花。( ) 花瓶里插着很多鲜花。( ) 桌子上堆满着书。( ) 桌子上堆着书。( ) 几年来,他一直知道着这件事。( ) 我看到王小姐进着办公室。( ) ( 3 ) 用所给词语组成句子。 张兰哭说着 他红脸着不说话 小明背书包着上学 李四开灯着睡觉 小刚正写信忙着给母亲 四、调查结果 1 、语料调查结果分析 ( 1 ) 句式使用情况分析 通过对大量语料做调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着”的使用存在如下特点: 句式单一,对“着”的使用谨慎,把握不准时会出现时用时不用的现象, 若把握不准,就避而不用。 静态句为主,动态句使用较少。 初级班与中高级班差异明显。我们对初级班的作文与中高级班的作文分开 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级别的汉语学习者对“着”的使用是存在差别的。首先, 数量上存在着差距,在初级班学员与中高级班学员语料各占一半的情况下。中高 级班使用“着”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初级班,笔者以为,初级班比中高级班使用的 数量偏多是符合规律的。“着”这一知识点被安排在初级阶段的语法教学,在学 生刚刚接触某一知识点的情况下,因为课堂教学中操练较多,由于惯性,会有意 地使用某一句式。其次,句式使用方面的情况差异较大。在初级阶段,同l n i j 接触 “着”这一知识点,留学生会经常使用简单的而且在课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s + v + 着+ o ”,而对较难把握的连动式使用较少。到中高级阶段时,由于对“着”这一 知识点的深入,以及所接触汉语材料的增多,则开始大量地使用连动式这一比较 复杂的形式。 1 6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留学生语料偏误调齑 ( 2 ) 偏误类型、分析 在留学生的语料中,对“着”的使用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偏误类型。 不该用时用了或者该用时没有用。如下列错句: a 坐听无线电。 b 他过很愉快的日子。 c 她们穿很漂亮的衣服。 d 我的朋友在中国学习着汉语。 e 我来着北京因为我要改进我的中文。 f 悬空寺是个特别奇怪的地方,它挂着在一个陡峭的山崖上。 g 她在我们的房子的花园经常爬着树,说我们象印第安人一样。 这种错误发生得十分频繁,上述例子当中前三例是应该用动态助词“着”而 没有用,第一例应该改成“坐着听无线电”,这是一连动结构,“坐着”是“听无 线电”这一动作进行的方式,第二例应该是“他过着很愉快的生活”,“过”是一 个具有“持续性”语义特征的动词,后面应该要加表示“持续”的“着”。第三 例,“穿”后面应该要加“着”,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穿着”义的动词通常加上 表示“持续义”的“着”用来表示状态的持续,像这类的动词还有。穿、戴、披、 裹、系、扎、包、蒙、遮、栓、挂”等。例四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把动态助 词“着”与英语中的进行式等同起来了,也是对可以加“着“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理解不清,“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动词本身就包含了“持续”的语 义特征在,不需要加。着”,这里我们在前面已有讨论。第五例发生偏误的原因 与例四类似,是因为不了解可以加“着“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来”是一个一次 性完成的动作,不能够持续,它与动态助词“着”的“持续性”的语义特征是不 能够相容的,所以它不能加“着”。“悬空寺是个特别奇怪的地方,它挂着在一个 陡峭的山崖上”中的“着”是多余的,我们汉语中用动词加介词“在”构成介宾 短语表示某物存在的位置,动词与“在”不可以用其它的词分开。发生这一偏误 的原因同样是因为母语的负迁移,把“着”看成了进行体的标志,当然这句把位 置调整之后也可用“着”,可以改成:悬空寺是个特别奇怪的地方,它在一个陡 峭的山崖上挂着。第七句不应该用“着”,汉语中句子前面如果有“经常常常” 这类副词,动词后是不能够加“着”的。归根到底,学生之所以会发生以上的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