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thethethethe researchresearchresearchresearch onononon taoisttaoisttaoisttaoist politicalpoliticalpoliticalpolitical ideologyideologyideologyideology inininin thethethethe latelatelatelatetangtangtangtang d d d dynastyynastyynastyynasty 作 者 姓 名:王锦 指 导 教 师:曾维加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伴随着唐王朝的建立、繁荣到灭亡,道教与这个朝代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武则天崇奉佛教外,道家的政治哲学始终作为“君人南面之术”受到统治阶级的百般 推崇与爱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民不聊生。 繁 荣昌盛的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冲击下开始摇摇欲坠,并最终走向灭亡。然而这并未影响 到统治者对于道教的热情。除继续奉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外,他们对长生久视、求仙 问药也给予了更多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结合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晚唐政治社会等概况, 首先从道家和唐朝的关 系入手,介绍了唐王朝和道家思想的交互过程,以杜光庭、罗隐、无能子、谭峭等学者 的思想为切入点,整理出晚唐道家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然后着重论述了晚唐时期道家 政治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理论条件,紧接着通过对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的剖 析,揭示出晚唐道家哲学中“道” 、 “化”的世界观,并对晚唐道家政治哲学中的“理身 理国”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索,进而详细地阐述了“君本” 、 “民本” 、 “均食” 、 “崇俭” 以 及“非君” 、 “非圣”和非“礼乐教化”等政治哲学思想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说 明了晚唐道家政治哲学就是建立在以“道化自然”为世界观,以“理身理国”为总方法, 以自然为宗,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社会的政治哲学。最后总结归纳了晚唐道家政治哲学 的两大特点以及对后世道家理论和现实政治的影响。 在建构现代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道家政治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这一 时期进行系统总结的文章还处于空白状态。 以期对我国道家政治哲学和中国传统政治哲 学的研究起到补漏拾遗的作用。 关键词:晚唐;道家思想;政治哲学;研究 1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prosperous and death of the tang dynasty, taoism has been inextricably associated with this dynasty. despite wu zetian advocated to taoism, taoisms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rule of ruling country” which respected and beloved by the governor, activating in the political stage. with the sharp social contradictions, social crisis and tribulation of peoples lives in late tang dynasty, it tended to crumbl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revolt of huang chao which led this dynasty from the prosperity to ultimately doomed.yetthe dominator did not reduce the passion for taoism by the social changeable. in spite of keeping comply with the taoist “the rule of govern country without any active approaches and go nature”, they were pursuing more about the longevity and searching for the perpetual life after death. this paper will associate with the basic viewpoint of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aoism and the late tang dynastys society.tobegin with,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taoism from each ideology. more specifically, it will start with some famous philosophers, such as du guangting, luo yin, wu nengzi and tan qiao and so on, to sort out the main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late tang taoism. moreoverit will emphasize to discus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tao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etical conditions. furthermore, it will reveal that the worldview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taoist philosophy of “dao”,(the way of nature) “transform”, and deeply explore to the ideology of the rule of govern and self-cultivate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in addition to this, it also explain in detail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philosophy, for instance,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all citizens have food to share, advocate to thrift, deny governor deny sage deny cultivate by courtesy and music.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tao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hich built on the general approaches and worldview, such as natural way , the rule of self-discipline and country,it based on the natural and “the rule of govern country without any active approaches and go nature” by the ideal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ety. in conclusion, it will summary two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which had the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late taoism theoretic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harmony societ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aoist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ociety. however, the related systematic summary papers about 2 this period are still in the blank. therefore, expecting this paper could has some subtle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aoist.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thethethethe latelatelatelate tangtangtangtang dynastydynastydynastydynasty; politicalpoliticalpoliticalpolitical philosophyphilosophyphilosophyphilosophy; daoistdaoistdaoistdaoist thoughtsthoughtsthoughtsthoughts; researchresearchresearchresearch 1 目目目目录录录录 引引言言. 1 1 1 1 一、唐朝和道家一、唐朝和道家.4 4 4 4 (一)道家与唐朝的建立.4 (二)道家与唐朝的繁荣.5 (三)晚唐时期的道家.6 二、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二、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7 7 7 7 (一)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基础.7 1.晚唐道家哲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7 2.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社会实践基础. 7 3.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8 (二)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8 1.道: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本源和核心. 9 2.晚唐道家政治哲学中的“化”.11 3.理身理国: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总方法. 13 (三)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终极理想.22 三、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特点和影响三、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特点和影响.24242424 (一)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特点.24 1.以儒补道,以佛解老是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特点之一. 24 2.对社会现实具有更直接的批判性. 25 (二)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影响.2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8282828 致致谢谢. 31313131 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1 引言 晚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 也是道家政治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比较特 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的黑暗造成唐王朝统治的危机,使得伴随其从 建立到繁荣的道家学派,用一种出世的角度,去审视现实社会,并结合道家政治思想对 这一阶段的社会现实进行世界观上的再认识, 并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对封建制度及现实 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形成了一套体现道家哲学思想的治国之策。同时,为了 更好地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提出更加有助于维护“治世”秩序的政治措施,道家 思想表现出和儒释相结合的倾向。所以,对这一时期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的研究,不光有 助于形成系统的中国道家政治哲学发展史, 而且有助于推动我们现代化建设中政治体制 改革以及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近些年,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由此伴随着综 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角色的转变, 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 现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在学术范围内,逐渐掀起了一股研究政治哲学的热潮, 有关对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学思想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 像周桂钿教授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李存山等主要是通过“民本”与“民主”关系 的讨论,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局部进行了重点探索,刘泽华继承注重中国传统政治哲 学概念、范畴、命题和判断等的社会学或历史学解释等。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视角、 层 次揭示了我国古代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架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 详细梳理这些研究可以发现: 大部分都侧重于中国某一家哲学思想文化或者某些代表人 物思想的研究,很少有从某一个历史阶段去研究的学术文章。这对于形成比较完整的中 国传统政治哲学不免有些遗憾。 有关道家政治哲学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冷门,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 “道家热”以及“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在学术界也逐渐掀起了有关道家、 老子、庄子思想以及道家政治哲学研究的热潮,并取得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关 于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研究;二是关于道家思想渊源及其道家思想史的研究;三是关于 道家思想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道家思想的历史阶段性研究; 四是关于道家与中国 哲学的研究;五是关于道家各历史阶段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研究。这些研究,既有道家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政治哲学思想史的梳理,又有阶段性的解读。比如张岱年先生的道家思想史纲 ,梅 珍生先生结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成果和道家思想研究,在 2010 年出版的道家 政治哲学研究 ,从道家思想的整体出发,取得了道家政治哲学研究的新成果。李锦全 的老子政治哲学的矛盾两重性与道家思想的历史作用 ,张曙光的老子的政治哲学 与中国传统的自然秩序观等,对先秦时期老子的政治哲学研究也取得新成果。李大华 的隋唐道家与道教 ,对隋唐时期的道家和道教研究,尤其是孙亦平的杜光庭“经 身理国”思想初探 、 杜光庭“重玄”思想初探以及经国理身论道教的终极理 想及其现代意义对晚唐时期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亦取得了可喜成果,还有一些中生 代学者关于晚唐道家代表人物的论文和著作等都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极 大的帮助。 隋唐时期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发展最为庞杂的时期,这一时期上承魏晋玄学,在道 家思想上,通过几位道家学派代表的努力,都不同程度地对道家哲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和 完善,使道家哲学思想更加系统化、完整化。在发展形势上,承接东汉末年的道教, 使 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以至于很难将道家与道教区分开来。 这 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皇帝对道家思想的重视,对道教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道教 代表人物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完善, 还表现在最高统治者对道教炼丹和长生不死的迷恋 上。唐朝皇帝热衷于炼丹成仙,绝非个人的私事、小事。经济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财 力,势必对民众横征暴敛,引起百姓反抗;政治上妨碍治理天下,将视线转移到求仙问 药上来,最终折寿短命。道教徒以神仙说邀宠于天子,实质上与政治有着重要的关系。 由于唐初统治者在治国上采用道家思想,以及科举考试科目的变化,使道家思想在社会 上得到广泛传播。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期间虽有过短暂的中兴,但却始终无 法摆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对皇权的掣肘和羁绊,并最终走向灭亡。 以晚唐这一历史时期道家政治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目前是比较罕见的。本文的创 新点在于:通过微观剖析晚唐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的政治哲学思想,归纳总结出富有 这一时期特点的道家政治哲学思想,再从宏观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和先秦、两汉等道家 政治哲学,分析这一时期道家政治哲学存在的基础和特点,进而归纳出晚唐道家政治哲 学的影响及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为了研究的严谨和逻辑性,本文采用比较、逻辑推理、 古籍引证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从晚唐政治社会对道家思想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入手, 来说明这一时期道家政治哲学存在的社会基础, 并通过对道家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的梳 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3 理,来说明这一时期道家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然后再通过对这一时期道家政治哲学思 想中的“道” 、 “化”等基本问题的分析,来揭示晚唐道家政治哲学中“理身理国”的哲 学基础以及具体的政治方法对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的体现。在此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 研究出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所体现出来的统摄儒释以及强烈的现实批判的特点。最后, 将 这一时期道家政治哲学思想放在这一历史时期和中国哲学史以及我国目前进行的现代 化建设中,得出这一时期道家政治哲学比较直接地反映历史阶段特征,对中国哲学的贡 献以及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中以民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论意义。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一、唐朝和道家 道家这个词最早并非指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哲学流派。根据现存文献记载, “道家” 一词最早被用来称呼学派的是汉朝初年的司马谈, 司马谈在对先秦各家学派的思想进行 分析之后,认为道家学派的特点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 移,应物变化” ,1这里的“道家” ,仅指在先秦老庄学说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黄老之 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由于玄学形成的基础主要是道家,因此,玄学 也成为道家思想的新形态。当时玄学家们对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都很推崇,开始出现老子 和庄子并称, “老庄”因此成为道家的另一种称呼。东汉后,随着道教的发展,到南北 朝时期,曾经出现过用“道家”来指称道教。比如像葛洪著作中的“道家”就指的是作 为宗教的道教。这一时期,作为宗教的道教已开始向道家范畴融入,并成为道家的重要 内涵。这样, “道家”的概念就扩大为既包括哲学思想、政治学说,又包括作为宗教的 道教的混合体。 唐朝时期可以说是道家政治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不管是从初唐统治 者以道施政,中唐时期对道教思想的研究,晚唐时期道家政治学说与现实政治的分离方 面来说,还是从道家政治哲学思想对唐朝政治社会发展繁荣所做的贡献,以及唐朝在道 家思想史上的重要性等方面来说,道家与唐朝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仅限于对道家政治哲学这一部分,关于宗教的道教将不涉及,其中对 杜光庭思想的分析,也是着重其与道家政治思想相关的内容。 (一)道家与唐朝的建立 公元 618 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为了巩固李唐王朝新政权,迫切需要用道家思 想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 李渊有意同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攀宗, 把老子看作李唐的祖先。 “李渊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 ” 2通过和道家思想代表 人物老子的联姻,李唐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就是为了用老子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为新 生政权的巩固做舆论宣传。 1 司马迁: 史记论六家要旨 ,梁勇编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7121713 页。 2 王溥: 唐会要卷五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63 页。 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5 除了借助老子来论证其政权合法性之外,为了巩固新政权,摆在李唐王朝统治者面 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现实的社会问题。无疑,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又迎合了唐初统 治者的需要。李唐王朝建立后,奉道教为国教,逐步确立起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 地位。道教之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归根结底,还是因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更 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唐太宗李世民遵从黄老之术,与民休息,抑情损欲,宽刑减法, 君无为而臣有为,出现唐初“贞观之治” 。 “贞观之治”体现了道家政治哲学思想原则, 道家政治哲学中的“清静无为”对“贞观之治”的出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唐初统 治者恢复社会经济,稳固新生政权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不管从论述唐政权 “君权神授” 的合法性上, 还是从对恢复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上, 道家政治哲学思想都对唐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道家与唐朝的繁荣 由于唐初统治者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还 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从各方面为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世民 之后,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到开元末年,唐王朝达到空间繁荣的局面。这种繁荣局 面的出现与从唐初到开元时期的统治者推行、坚持道家的治国政治措施是分不开的。 由 于推行道家黄老之术,巩固了新生政权并使之出现“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的繁荣景 象,而这种繁荣景象又直接引起了唐朝前期统治者对道家思想的重视, “高宗上元二年 贡士加试老子 。玄宗开元中注老子道德经成,诏天下家藏其书。贡举人减尚 书 、 论语 、 策 ,加试老子 。开元二十九年置“崇玄学” ,习老、庄、列、文四 子,每年准明经例举送。天宝初,改称.,两京崇玄学各置博士助教。 ” 3在统治者 的重视下,道教著作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社会上也掀起了一股注疏之风。一部部道教 著作新鲜出炉。道教义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道教哲学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气 象。 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流行程度。与此同时,道教的炼丹术也开始在包括 皇帝在内的统治者中流行起来。可以这么说,道家政治哲学思想推动了唐盛世的到来, 反过来唐盛世也为道家思想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同时也推动了道家思想的普 3 宋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选举志上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1163116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及。 (三)晚唐时期的道家 道家政治哲学思想, 是伴随着道家哲学思想的产生、 发展而逐步发展的, 老子在 道 德经中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 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4这段话中, “治国、用兵、取天下,法令、民自化、自正、自富”充分说明了:老子的道学是为了 “治国、化民”的。无为使民自化,民自化则国自清静。所以,无为只是一种方法, 民 自化、国自治才是目的,明显的表现出“以无为治国”的思想,使他的哲学思想带有明 显的政治目的。从这一点上说,原始的道家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想。黄老学派 是道家思想发展的第二种形态,这个阶段,更加明确地提出“清静无为”的治国原则: “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 而 物自成。” 5东汉史学家班固说: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 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 6这段话也说 明了,道家思想其实就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虽然出现过短暂的中兴,但是由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南北 之争的影响,唐王朝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黄巢起义后,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由于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忙于应对统治危机,道家哲学思想已淡出统治阶级的视野。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已无法直接发挥巩固政权的 作用;另一方面是与晚唐以前唐王朝的道家思想研究者相比,这一时期的道家思想研究 者远离了统治阶级。他们或因动乱的政治环境,或因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开始以一个出 世者的视角去研究道家政治哲学与现实的社会现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使道家政治哲学 从现实的角度脱离当时的唐政权,为晚唐道家的思想家们能够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 去审视现实政治与道家政治哲学的差距,进而提出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政治主张, 这 既是对道家政治哲学的继承,也是对道家政治哲学的发展,使晚唐时期道家政治哲学呈 4 老子: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5 黄晖: 新编诸子集成论衡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 781 页。 6 清 王先谦: 汉书补注艺文志诸子略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8 年版,第 29762977 页。 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7 现出许多时代特点。 因此,晚唐时期的道家政治哲学思想,即是晚唐时期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和道家政 治哲学理论共同作用下的阶段性的道家政治哲学思想。 其在继承传统道家政治哲学基本 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提出建立“大同”社会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当 时的社会能够按照道家思想所希望的那样达到道家哲学所追求的理想王国。 二、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 (一)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基础 1.晚唐道家哲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晚唐道家政治哲学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如此活跃, 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十分密切联 系的。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这个历史事件不但使唐王朝盛世繁荣的 景象沦落到大规模的动乱中, 也使唐王朝各种隐性矛盾和社会危机变的更加公开化和明 朗化。政治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南北之争,政治统治混乱不堪;经济上,土地兼 并、两税法的实施使广大农民更加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加之战乱频发,人民的生产生 活受到极大破坏。在统治阶级的努力下,虽在宪宗朝出现过“元和中兴” ,但黄巢起义 的打击却是巨大的。它使唐王朝的统治彻底土崩瓦解,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自古以来, 宗教与战乱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晚唐时期,政治矛盾突出,社会动荡不安。 深 处乱世的人们急需一种宗教信仰来作为精神寄托,慰藉心灵。他们或试图参与朝政, 改 变局势;或逃避现实,归隐山林。道家思想崇尚自由,向往和谐。很明显,它迎合了这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统治阶级内部政治上的混乱则导致统治者对思想文化也失去了控 制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隐、谭峭、杜光庭以及无能子等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人 物,从各自的视野出发,去审视现实社会,对不合理的现实社会进行思想批判和抨击, 从而为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活跃创造了条件。 2.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社会实践基础 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产生和存在虽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但是这一时期道 家学者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自从道家思想产生之日起,道家思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想都与隐士的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单就道家,论其起源,似可概括地表述为出 于史官的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 ” 7这里的隐者,指的是“欲洁其身”的个人 主义者。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还是败北主义者,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太坏了,不可救 药。.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隐退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 意义。” 8从道家思想的产生、发展来看, “隐逸”是道家思想学者一个比较普遍的存在状 态。从远古时代的著名隐士披衣、许由到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 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莫知其所终。 ” 9以至晚唐时期著 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罗隐、谭峭、杜光庭以及无能子等。这种隐逸的社会实践状态, 一 方面是他们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能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去批判现实社会 的异化。 3.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道家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到晚唐时期,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 到两汉的黄老之术,魏晋时期的玄学以及盛唐的重玄,这些都为晚唐时期道家政治哲学 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虽五千言,但其所涵 盖的道家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价值、政治理想、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伦理等,都为道家政治 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创始者的作用。同时,道家学者还借助儒家思想,援儒 入道,宋代官修书目崇文总目认为,罗隐的两同书前五篇讲的是老子的修 身之说,后五篇讲的是孔子的治世之道。修身与治国,表面上看起来有内外之别,但实 则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修身是治国的基础,治国是修身的目的。可谓异名而同书。这种 儒道兼容的著作,使晚唐时期道家政治哲学思想更加完善和丰富。由此看来,儒家思想 也为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理论支持的作用。 (二)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 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是以道家哲学思想为基础,对现实社会达到“治”而提出的一套 方法论的总和。因此,晚唐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道” 、 “化” 、 “理身理国” 、 “无君非圣”、 “崇俭” 、 “均食”无不是在“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7 萧萐父: 吹沙纪程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4 页。 8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54 页。 9 司马迁: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梁勇编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 887 页。 晚唐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9 1.道:晚唐道家政治哲学的本源和核心 在道家哲学思想里, “道”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道”呢, 道德经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 ” 10从这里可以看出: “道”即是先世界“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客 观运动的物质实体。 道德经第四章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 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11在此肯定了“道” 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道”是没有具体形态的,是人的肉眼不能看到或者触摸到的无形 的存在, 道德经第十四章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 甫之状哉! ” 13这些都说明, “道”是不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是没有规定性的。 (1)道的特性 不管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还是黄老之术、魏晋玄学,抑或是晚唐道家政治 哲学思想, “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是各时期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 在道家思想初期,老子就确定了“道”在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同样,在晚唐道 家政治哲学中, “道”的本源性和基础性更加显著。不管是无能子中的“自然”概 念,还是杜光庭的“身囯同治”思想,无不是以“道”为基础的。 “道”是世界的本源,这主要体现在:在道家哲学思想中, “道”是最基本的、最 核心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14有了道,才有了一、有了二、 有了三,才有了世界,有了万事万物。道是道家理论的本源,在道家哲学理论体系中, 不管是原始道家哲学,还是黄老之术、魏晋玄学以至晚唐道家政治哲学, “道”都是最 本源的概念。正因为有了“道” ,才有了“德” ,有了“道” ,才有了“无为而治” ,有了 “道”才有了“自然” ,有了“道” ,才有了“身囯同治。 ” “道”是“德”的本源。 “道” 10 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11 老子: 道德经第四章。 12 老子: 道德经第十四章。 13 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14 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是老子的宇宙观,认识了“道”之后,怎么在人类社会中遵“道”而行,这就是“德。” 因此, “德”即是“人道” ,是建立在对“道”的本源性认识上的概念。 (2)道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 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15这是道家哲学思想中,最早描述“道” 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 “道”和“自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 “道”是世界的本源,以一种没有具体形态的,运动着的客观存在。而“自然”, 仅为“道”的一种客观状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道”和“自然”是不同的, “道” 是基本的, “自然”是“道”的存在状态。关于道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河上公将“道法 自然”解释为“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 16近代,张岱年先生把“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解释为: “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则唯以自己为 法,更别无所法。 ” 17“ 自然即自己如此之意。 ”18任继愈先生把“道法自然”意译为 “道效法它自己” 19。李零先生也说: “自然是道的本来面目,并不是另一个东西。 ”20 按照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 ,从世界观的层面来理解, “道”与“自然”也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首先, “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要 遵循的最普遍的法则。 “自然”指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自然而 然的,是和谐的存在的。因此, “道法自然”也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按照 “道”运行的一种自然状态。从社会观的方面来理解, “道法自然”则要求不为、不争、 不伐,一切顺其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