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朱橚《救荒本草》中的科学思想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朱橚《救荒本草》中的科学思想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朱橚《救荒本草》中的科学思想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朱橚《救荒本草》中的科学思想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朱橚《救荒本草》中的科学思想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y5 7 l5 6 3明初朱槁撰写的救荒本草是我国一部科技名著,它首次对野生可食用植物的救荒作用和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开启了植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科学思想角度对救荒本草的内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从中论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主要是植物学) 在明初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日渐成熟的务实学风和审慎的科学态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朱樵的生平和救荒本草的成书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探讨了救荒本草蕴含的植物学、农学、物理化学、医药学和资源开发利用等科学思想。植物学思想尤为丰富。第三部分,分析了朱槁具备的科学精神和写作救荒本草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第四部分,总结了朱棉的科学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明初中国科学思想领域普遍存在的务实作风和实验方法,在时间上早于西方。在论文的写作中,作者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关键词:朱槁救荒本草科学思想植物学a b s t r a c tc h i uh n a n gp e nt s a ow r i t t e nb yz h us uo ft h e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i saf a m o u sb o o ki nt h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f i r s tt i m ei nh i s t o r y z h us uc o n d u c t e da n dr e c o r d e d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a n ds t u d y0 nt h ef u n c t i o n sa n de f f e c t so fs o m ee s c u l e n tw i l dp l a n t si nt h et i m e s0 ff a m i n e 。w h i c hs t a r t e dak e yb r a n c h0 fb o t a n y t h et h e s i se x p i o r e sa n da n a l y s e si n t r i n s i cv a l u e0 ft h ec h i uh n a n gp e nt s a oi nt h el i g h t0 fs c i e n t i f i ct h i n k i n g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l e v e l0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m a i n l yi nb o t a n y )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i te s p e c i a l l yp r o v e st h a tt h em o r ea n dm o r em a t u r es t y l e0 fs t u d ya n dt h ep r u d e n ts c i e n t i f i ca t t i t u d eo ft h et i m eh a v ea f f e c t e dt h ea f t e r w o r i di nm a n ya s p e c t s t h et e x tf a l l s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p a r t s :p a r ti :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z h us u sl i f e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f o rw r i t i n g ,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p a r ti i :t h ec o r eo ft h et h e s i s i tp r o b e si n t ot h es c i e n t i f i ci d e a so fb o t a n y ,a g r i c u l t u r e ,p h y s i c s ,c h e m i s t r y ,m e d i c i n ea n dr e s o u r c ee x d l o r a t i o ni nc h i uh u a n gp e nt s a o t h eb o t a n i c a li d e a sa r ee s p e c i a l l ya b u n d a n t p a r ti i i :t h ea n a l y s i so fz h us u ss c i e n t i f i cs p i r i ta n de m p l o y l n g0 fv a r l o u sw a y s0 1t h l n k i n g -p a r ti v :i ts u m m a r i z e st h ez h us u ss c i e n c ei d e a s i m p a c t0 nt h ea f t e r w o r l da n d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p r a c t i c a ls t y l e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e t h o d s w h i c hw e r ep r e v a l e n ti nt h e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 ,a p p e a r e de a r l i e rt h a nt h e yd i di nw e s t k e yw o r d s :z h us u ;c h i uh u a n gp e nt s a o ;s c i e n t i f i ct h i n k i n g ;b o t a n y2引言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首卷中指出:救荒本草在当时的科学领域研究居于世界前列。救荒本草一书在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斐然成就,反映出作者丰富的科学思想和审慎的科学态度。朱楠的科学思想既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科学思想精华,也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他富有科学精神,勤于观察,善于推类,重于应用,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写成救荒本草。救荒本草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科技名著,已经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1 9 9 4 年,在河南省开封市召开了“明代学者朱槁科学成就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生物学史年会”,会议从多方面分析了朱楠的科学成就。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对科学家科学思想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作为一代皇子的朱捕远离政治舞台而潜心科学研究,是一个科学家个体研究的典型。从总体上看,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在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中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对朱槁在写救荒本草的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的挖掘就非常少,在现有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著作中还未见。迄今,对朱辅和救荒本草虽然已经有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多集中于植物学成就方面,即使研究集中的植物学,也鲜见运用现代科学尺度进行定量、定性的深入分析,显得笼统。因为笼统,朱槠发明的植物花器官“蕊”等术语,发现的植物“感夜性运动”等生理现象,都被忽略了。而且以往研究仅从理论植物学角度进行,对应用性极强、具有丰富的应用植物学和植物科学画思想没有涉及,显得不完整。另外,从救荒本草的农学、物理化学、医药学、灾害学和资源利用等领域进行的研究就更少了。有鉴于此,本文通过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对救荒本草的内容进行循名责实的比照,力求一个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结论。由于朱楠生活在中国科技史发展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因此本文尝试从这个历史背景入手,通过朱楠对传统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探析,希冀对把握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展脉搏和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李约瑟”难题的求解有所裨益。自然灾害至今仍然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所以,对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有较强针对性的救荒本革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的借鉴。4一、朱槁生平与救荒本草的成书背景( 一) 朱檑生平简介朱捕,约元代至正二十一年( 13 6 1 年) 生,明代洪熙元年( 1 4 2 5 年) 卒。是明太祖朱元璋( 13 2 8 一1 3 9 8 年) 的第五子,明成祖朱棣( 13 6 0 1 4 2 4 年) 的胞弟。作为皇子,朱楠的政治命运与统治集团的命运息息相关,经历过明初“靖难之役”等重大事件。洪武三年( 1 3 7 0 年) ,朱捕被封为“吴王”,藩地在安徽风阳,因他年龄尚小,仅保留“吴王”这一封号,这段时间在宫廷接受文化教育,中问还与燕、齐、楚等北方封王接受军事训练,“待其壮而藩服。” 1 洪武十一年( 13 7 8 年) ,改封朱槁“周王”,藩地在开封。洪武十四年十月( 1 3 8 1 年) ,朱楠就藩于宋旧都开封 2 王府。太祖视北方为军事重地,他比较重视所封北方诸王,周王朱槠就是其中之一。洪武二十二年( 1 3 8 9 年) ,因朱楠“擅弃其国来居凤阳” 3 ,这种行为违反了明制中未经皇帝允许,藩王不得擅自离开封国的规定。于是太祖将他贬至云南,以示惩罚 4 。直到洪武二十四年( 13 9 1 年) 才被允许重回开封。建文元年( 13 9 9 年) ,燕王朱棣拥有的军事力量愈加强大,对刚上台的建文帝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由于朱稿与燕王朱棣的手足关系,也自然引起了建文帝对朱辅的警惕。此时有整军经武迹象的朱槁被人举报谋反,建文帝“遂遣曹国公李景隆率兵至河南围王城,执王府寮属削王爵为戍人,迁之云南。” 5 明成祖朱棣对朱楠是十分器重的。永乐元年( 14 0 3 年) ,朱棣恢复了朱槁的王位,他重回开封。永乐三年( 1 4 0 5 年) ,由于周府内人的违法行为,朱楠亲自“遣使来奏深陈悔罪改过之意” 6 ,成祖没有追究。永乐四年( 14 0 6 年) ,朱械奏请率军搜捕逃犯,但未获准,这表明成祖已经不允许他支配军队了 7 。永乐十八年( 1 4 2 0 年) t - 月,周王府有人向成祖告发朱楠图谋不轨,“明年二月召进京,亦以所告词,顿首谢死罪” 8 ,尽管朱棣没有惩罚他,但逐步削弱了他的军事力量。与明初被分封的诸王相比,周王朱槁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极平凡的角色。然而作为皇子,由于远离了皇室权势纷争,得以潜心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史和科学这两个领域。在文学、史学领域,“槠好学,能词赋”,“从上所赐元妪,得闻元宫中事,制元宫词百章,时人比之三辅黄图。” 9 ( 三辅黄图相传为汉代文学作品,到明佚失) 他写的元宫词,以史诗的形式记录下了一些前代的历史事实,补了正史之阙:“皆元宫中实事,亦有史未曾载” 1 0 ,还写了一本史学著作周子编年十二考 1 1 。朱楠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最大,集中体现在他组织和编写的几部科技著作中:保生余录、周府袖珍方、魁本袖珍方大全( 简称袖珍方) 、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前四种是医学著作,对前代医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第一次被贬云南后,朱槁在逆境中写成了袖珍方。这部著作“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分类清晰,便于应用,仅在明一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倍受医家重视。它的刊行,推动了西南地区相对滞后的医药学的发展。返回开封藩地后,朱槁与周府内颇通医术的学者编写普济方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剂书,复原了大量明代以前失散的文献。“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 1 2 ,所以有学者认为在朱辅编写的科学著作中,植物学著作“救荒本草可能是成就最突出的”。如果说袖珍方、普济方等医书重在整理综合前人的医学成果,救荒本草则开拓了“可食用本草”这植物学科新领域。( 二) 救荒本草的成书背景元末明初是气候学上的“环境恶化时期” 13 ,自然灾害类型很多,其中水旱灾害数量最多。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坡度小,易积水,河流易淤塞。因此,旱时无水浇灌,涝时无法宣泄。加上大量的盐碱地和气候秋冬高寒,可以裹腹充饥的野生植物远不如南方地区多得、易得。嘉靖四年( 15 2 5 年) 李濂在重刻救荒本草序中论及南北方不同自然环境中人们生活的差异时说:“平原坦野,弥望千里,一遇大侵,而鸽形鸟面之浮枕铺于道路”,可见灾害对中原地区破坏力极大。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一直是全国的“灾害高发区” 1 4 。十四世纪全国较大灾荒有3 9 1 次,其中河南2 6 次,居全国各省之首;十五世纪全国发生2 7 2 次灾荒,其中河南3 次,也居前列。朱槁就藩的开封地处中原,元末明初难以逃避灾荒的侵袭。下表列举了自朱槁就藩开封( 13 8 1 年) 至救荒本草书的刊印( 1 4 0 6 年) 二十五年问较大灾荒情况:公元纪年皇帝纪年灾荒情况是岁河决原武等县。13 8 1 正太祖洪武十四年八月,河溢原武,祥符,中牟 1 5 。是岁秋雨水,河、漳i3 8 4 年皆决,岁水。八月丙洪武十七年寅,开封府河决东月堤 1 6 。兰考河没仪封、徙其l3 8 9 年洪武二十二年治于白楼封 1 7 。是岁雨水,山东久雨1 3 9 0 年洪武二十三年伤稼,岁水。秋七月河决开封,赈河南水灾 1 8 。是岁凌河决怀州,秋1 3 9 7 正洪武三十年决开封,仓库移。秋八月,河决开封 1 9 。1 4 0 4 年成祖永乐二年岁水 2 0 四次最大的黄河决口事件中的三次发生在明初:公元纪年皇帝纪年灾荒情况黄河决口,水自北门l3 8 7 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入城,淹没官民房舍甚多 2 1 。黄河决口,水自封丘1 3 9 9 住惠帝建文元年门入城,宫廨民舍塌坏甚多,城内长期积水 2 2 。黄河决口,毁城2 0 01 4 1 0 年成祖永乐八年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 2 3 黄河再次决口,水自1 4 6 1 年英宗天顺五年北门入城,宫私房舍,淹没过半,居民死亡无数 2 4 。除自然灾荒外,频繁的战争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人为灾荒的主要形式。和历史上朝代更迭情况十分类似,元末明初自然灾荒与人为灾荒交织在一一起,“而灾荒不断扩大与深入之结果,就某种意义和范围而言,又往往助长战争之蔓延,由灾荒所逼发之战争,其主要形式,为农民之暴动。” 2 5 元末社会蒙汉地主阶级剥削农民十分严重,社会上贫富悬殊现象也很普遍:“吴人兼并收谷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盖藏” 2 6 ,在此情形下“浙右病于徭役,民充坊里三者皆破其家” 2 7 ,农民常常食不果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一旦遇到自然灾荒,只好流亡:在外。据统计,元弘二年( 13 3 4 年) 江浙流亡的饥民达到5 7 万。各级官吏贪污勒索,加剧了社会经济恶化,在大都出现了十锭钞“易斗粟不可得”的怪现象;城市平民也无法生活 2 8 。社会不安定因素一触即发。随着社会矛盾的突出,各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战火在各地燃起。经历了此起彼伏的战争磨难后,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新的朱明王朝建立时,大片土地荒芜,大批农民流徙他乡。山东、河南等:“多是无人之地” 2 9 ,从开封到河北:“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3 0 ,过去的“耕桑之地,变为草莽”。缺粮现象较为普遍,“民食草食树皮”。面对天灾人祸,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救荒措施“明代恤灾救荒,旷古未有” 3 1 ,传统救荒思想在明代发展到了高峰,救荒措施比较得力。明太祖曾说:“预防之计,不可一日而忘。” 3 2 灾前的备荒思想得到推行,防荒于未然。首先,在全国建立起京城、行省和州县三级备荒仓储。如果遇到灾荒,可以动用仓储中的粮食实施赈济。其次,“永不起科”。洪武元年( 13 6 8年) 太祖下诏:“各处荒闲田地,许令诸人开荒,永为己业,免杂泛、差役三年,后并依民田起科税粮。” 3 3 鼓励开荒,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灾荒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避免的灾荒发生后,明初统治阶级实施了赋税蠲免和赈济措施,是灾中救助和灾后补救的消极救荒思想的体现。国家从立法上保证赈济的实施。洪武二十七年( 13 9 4 年) ,订立灾伤去处散粮则例,从法律上保证“凡遇水旱灾伤,百姓阙食,必免税粮,复加赈济。” 3 4 明制还规定,凡有灾荒,都要及时报奏,如果不报,“处以极刑”,这一规定把报灾行为置于很重要的地位。御制大诰篇“查踏水灾”条中,记载国家处理了1 4 1名遇灾不报的官吏。统治者还赋予地方官“先贷后奏”的特殊权力,克服了报灾路途来回时间延误赈贷的弊端。中原地区灾害频繁,明初统治者尤其重视“赈恤中原贫民”。灾前置粮仓:“尝令河南等处郡县各置仓庾于丰岁” 3 5 。申明土地“不起科”政策:洪武二十八年( 13 9 5 年) ,“令山东、河南开荒田地,永不起科。” 3 6 灾中实施了救助:洪武十五年( 13 8 2 年) ,“河南水灾民饥”,命令驸马都尉李祺亲自前往发放赈济粮 3 7 。明代救荒思想逐渐完善,既有灾前报灾法,勘灾也有详细规定,灾后则有赈济之法。这使中原等地区灾情有所缓解,但由于灾害过于频繁,缺粮现象仍然存在。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以重农为指导思想。我国“以农立国”,重农思想贯穿历史,历代除继承传统外,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发展。元末明初遭遇灾年,实施了下重农诏、颁救灾书等重农政策。元顺帝至正年间曾两次颁农桑辑要;明太祖曾说:“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朕一食一衣,则念稼穑机杼之勤。” 3 8 洪武二年( 13 6 9年) ,太祖不仅“躬耕籍田”,还命“皇后亲蚕”;洪武三年( 13 7 0 年) ,设司农司,管理农业、救荒事务;十三年( 13 8 0 年) ,设“鼓督农”制度,督促农业制度的执行。在宗藩教育中,也十分提倡重农思想,因此统治集团对农书也十分重视。救荒本草作为指导救荒的农书,在明一代就曾六次重印。明初统治者还鼓励种植林果植物,发展多种经营:“令在屯军士树桑枣百株,柿、栗、胡桃之类随地所宜植之,亦足以备岁歉之不给。” 3 9 并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 13 9 3 年) 后新种的桑、枣树一律不起科 4 0 。据明初统计资料显示,永乐时果木数量超过十亿株。救荒本草专门将林果植物单列“果可食”一类,收3 2 种,并详细说明了该类植物的生理性状和栽种方法,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利用林果来救荒在此时形成规模a政府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救荒本草中有多种油料作物。洪武二十七年( 1 3 9 4 年) ,工部下令各级地方官向农民教授植棉法,“益收棉花,率蠲其税”,在税收政策的扶植下和正确种植方法的推广,明初棉花的种植范围比宋、元时更加普遍,除闽、粤、赣、江南、湖广等传统植棉区外,山东、河南、河北也开始植棉。永乐时,布、帛、丝、绢、棉花绒等成为赋税的重要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发展迅速。洪武年间修复了广西灵渠、四川都江堰等多处水利工程。永乐年间开凿了淤塞多年的会通河,大运河全线通虢,加强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4 1 。有力的水利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证。重农思想的又一体现是劳动者地位的提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甚至“不敢施辑,伺其过而复行” 4 2 ,可见等级森严。明代“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据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这表明,明初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较前代有所松弛。洪武五年( 13 7 2 年) ,太祖下诏令,以往因战乱“而为人奴隶者,即同放还。” 4 3 大明律中明确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 4 4 在明初朱槁的周王府里,“有观音寺一座僧百众,内设女学,周府内小女在此读书。” 4 5 在这里,奴婢等各个阶层和身份的人员和周王世子一样可以受教育。利用理学的传统教义加速统治阶级内部和人民意识形态领域的同化过程,朱槁写作救荒本草是这一过程的反映。首先,统治阶级在建国之前就推祟儒家伦常,据记载“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壤之时,所至征召老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 4 6 “诸儒之功不为无助也。” 4 7 建国之初,他就“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络硕学。” 4 8 洪武二年( 13 6 9 年) ,太祖又召集诸儒修撰礼乐书籍。在这样的文化政策扶植下,明初在学术领域基本沿袭元末之“余绪”,在理学思想上一般只继承朱陆等人学说,学者“所著书籍,无不是诸子百家之言形成了元术明初的学风。” 4 9 而又有所不同,在理学这股主流间,也分化出细小的支流,统治者和一些学者也更加注意儒家思想与政权的结合,更务实际。朱元璋身体力行,“平f 1 为事,只要务实,不尚浮伪”,“朕所言以求宣言,欲其切合事情” 5 0 ,“务实”渐成为明初学风的个性化特征。务实学者以理学家曹端和吴与弼为代表。曹端主张“年荒劝赈,存活甚众” 5 1 ,这是民贵思想及朱元璋荒政思想的体现。吴与弼躬行克己,不仕。他主张不是在政治生活中实行理学的准则,而在秉耜躬耕中去领悟真谛。明初学风的形成与宗藩教育的繁荣不可分割。宗藩教育在明代分两个层次:诸王成年前在宫中接受“宫廷教育”和诸王就藩后教育世子的“藩府教育”。宫廷教育教师由太祖亲自选“老成明经慎行之士”充任 5 2 ,职责在于“匡其德义,名其善恶,是之趋正而不至于流于邪恶” 5 3 。明初宫廷教师的代表人物有:宋濂,明史宋濂传记载:“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洪武六年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可见他教授诸子“经”与“武”;许存仁,明史许存仁说:“太祖素闻濂名,克金华,访得存仁,与语大悦,命傅诸子”;詹同,明史詹同传记载“时功臣弟子教习内府,诸博士置一经,不尽贯通。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孔克仁,明史孔克仁传说“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经。”他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盖师所以模范学者,使之成器,因其材力,各俾造就。” 5 4 他还主张实学,十分有创新精神。孔克仁说:“朕诸子将有国家之责,功臣子弟将有职任之寄”,他认为宫廷教育应重视德性与修身教育,正是“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问稼穑之事,朝夕讲说。” 5 5 这与朱元璋“恐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恐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的教育思想一致 5 6 。课本除四书、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和贞观政要等经籍外,同所有开国君主一样,太祖非常重视历史借鉴的教育,他甚至亲自为太子编写了两部教科书:昭鉴录,列举了汉唐以来诸藩王的善恶事例;祖训录,是太祖平日的训言。他以历代藩王的行为得失和自己的奋斗经历劝戒和督促子孙学习。对诸王进行宫廷教育贯穿了明初三代人。因此,太祖以后,惠帝、成祖、仁宗,均出于宫廷教育,成效显著,据清代陈田明诗纪事统计,明代宗室留下传世诗、文集的共计8 6 人,明太祖诸子中就有多人以“博学”著称,除了周王朱槁外,根据明史诸王传记载:宁王“著作颇丰”,谭王“英敏好学,善著文”,鲁王“好文礼士,善诗歌”,蜀王“博综典籍,容止都雅”,湘王“性嗜学,读书每至夜分,开景元阁,招纳俊才,日事校譬,志在经国”。明初分封诸王不仅具备了较高的文化造诣,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风,并延续到了各自的藩府教育中。救荒本草序言中说:“乃召画工绘之为图”,该书在植物科学画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与明初宫廷绘画的繁荣,是一致的。明初在文人中逐渐形成了“台阁体”现象,表现为台阁体文风和院体画风,代表人物有工笔画家边景昭和谢环、倪端等以写实见长的宫廷画师。这无疑对救荒本草植物科学画的绘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朱槁被封王到正式就藩的十余年间,他在宫廷内系统学习了经史,在风阳接受了军事i ) i i 练,这都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仿照他早年在宫廷所受教育的模式,周府内的藩府教育呈现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周府教师多是当地有名望的仕,他们身兼两职:一方面充当周府官员,处理政务。他们中有的精通医学,有的熟惦经史,还常志趣相投地与朱楠进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他们充当世子的教师。刘淳( 一统志作刘醇) 是洪武年间周府的长史,他出身南阳书香之家,是有名的经学大师和医学家,经学著作和医学著作非常多 5 7 。洪武末年任周府奉祀正的周是修,“内正外和,孝友忠信,每见王必陈谠论,王甚重之。” 5 8 永乐年间周府长史瞿佑,学博才瞻,诗、经、史著作颇多 5 9 。卞同,曾任周府长史寿议大夫。他对救荒本草的写作过程十分熟悉,所以才欣然“为之序”。另外还有长史王翰、良医李恒、府学教授藤硕等,都是当时的俊才。朱楠“尝登天桂清香之楼,府翰云之亭,召以臣会子桢、邹尔愚、周是修同游”,和他们吟诗作对 6 0 ,还和他们一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周王朱楠与犹太人奄三联系紧密,曾任命他为周府卫队的中卫,永乐年问成祖朱棣也授给奄三几种特权,如赐中国姓名“赵诚”。根据明弘治二年( 1 4 8 9 年) 开封教堂的有关碑刻显示,奄三通常使用奄诚这一混合姓名,身份是医生。也正是这个人,1 4 2 0 年向朱棣告发朱楠有不轨行为。李约瑟分析认为,“尽管目前未有证据证明( 朱楠的) 科学或医学内容与希伯来知识有任何联系,但仍可能有其他犹太教士或医生帮助这位王子。”假设奄三协助朱槠进行科学研究这个事实成立也不足为奇,这种合作是明初东西方在文化领域初步交流的产物。开封是犹太社团聚居地,人数过千。明初太祖身边有不少文武兼治的犹太族大臣。朱元璋对开封犹太人曾下旨“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明一代政府也曾三次修葺开封犹太教堂。犹太人精通生意之道,又重视教育,明一代考取进士的就有二十1 0多位。他们学习汉语和汉文化,为了适应环境,许多人还改汉族姓氏。他们一方面吸收汉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另方面带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据记载,南宋隆兴元年( 1 1 6 3 年) ,就有犹太名医活跃在开封。其次,周府注重收藏、刻印图书,为学术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元末长年兵燹,明朝建国之初许多重要的书籍毁于战火,藏书很少。朱元璋分封诸子除土地、钱财外,还有书籍,诸王也都喜爱刻印书、收藏书,当时有“海内藏书之富,莫先於诸藩”的说法。清代阮葵生所著的茶馀客话则说“明代藏书,周、晋二府”,由此可见当时周府藏书之盛。周府内有印刷和存放书籍的地方:“端礼门上有释道二教藏经,( 承运门) 后有存信殿七间东厢有墨刻作:西厢是印书裱背” 6 1 由此可以推断,周府在存信殿的东厢房刻印图书,然后到西厢房装裱成书。据考证救荒本草的初版就是藩府自刻本。朱捕的子孙沿袭了收藏、刻印图书的传统。他的六世孙镇国中尉朱睦木掣“通五经,访购图籍”,“海内存书之富,灌府倾资购之” 6 2 ,后世也有“开封周邸图书文物甲他藩”的说法,文化实力是综合实力的反映之一,也就有“周府视他藩独盛”一说 6 3 。周王良好的学风得以传承,从朱槁到崇祯十五年( 1 6 4 2 年) 的朱恭枵,共有十一世十一王,这些王孙多有诗名,其中朱槁之子宪王朱有嫩最闻名,一方面他“皆篆尤冠绝一时,所临摹诸名贤法”,书法作品东书堂集古法帖是中国书法发展到明代的代表作之一 6 4 。另一方面,在中国戏剧史上由他完成了元杂剧向明传奇的过渡,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为首的李梦阳在汴京元夕中说:“中山孺子倚新装,赵子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主梁桥上月如汤。”“宪王新乐府”即指朱有嫩的戏剧作品。朱有墩还是其父朱辅的得力助手,他帮助处理政事,出巡边疆,并直接参与科研,以至于徐光启农政全书对救荒本草进行刊定时,误以为作者是朱有墩。在协助朱辅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朱有墩积累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他后来写了植物学著作诚斋牡丹谱并百咏,描述了牡丹的生长过程和生理性状。宋辽金元是中国科技史的鼎盛时期,科学思想非常丰富。在植物学领域,北宋蔡襄写的荔枝谱,记载3 2 个荔枝品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林果栽培学著作;北宋刘蒙的菊谱记有3 5 个菊花品种,初步描述了不同品种在生理性状方面的差异,如“花大者为甘菊,花小而苦者为野菊。”南宋韩彦直写的桔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柑桔学专著,书中记载了2 7 个柑桔品种及柑桔的栽培、储藏和加工方法,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在农学领域,南宋陈勇编写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南方农业技术经验;元世祖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是十三世纪前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它对当时农牧业生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6 5 ;元代王祯的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书,后者由畏兀人鲁明善编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医药学领域,北宋民间医生唐慎微写的经史证类备急本革,记载本草一千七百四十六种,是本草学重要著作。元代出现了范亦林、朱震亨、忽思慧、滑寿等阐述理论、注重实践的名医。传统所谓“祖母治疗”即食疗的治病方法,在明代实现了食疗理论与实践显著结合。明初,朱元璋对科学十分重视。如前所述,他除了在对诸子的教育中聘请通科学的教师传授科学知识外,还积极倡导科学研究活动。洪武十七年( 13 8 4 年) 经过科学家研究,国家对元代历法进行修改,朝廷颁布并实施新的历法大统历法通轨。实践表明新的历法实施成效不显著,太祖说:“但验七政交会,行度无差为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洪武二十六年( 13 9 3 年) 重新恢复了元代的授时历 6 6 。在这样求真之风影响下,明初朱槁等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都注重对传统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作批判性的总结。因此明初对中国科技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科技迸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朱辅所在的开封一藩,历史悠久,科学传统由来已久。历代都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在开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如被李约瑟誉为“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北宋的沈括,在开封进行了长期的水利测量、天文观测、化学实验和植物学观察后,于熙宁五年( 1 0 7 2 年) 写成了科技史上的巨著梦溪笔谈。唐宋时期,朝廷为方便天文学家在开封进行天文学研究,在这里建造天文台,一方面可以生产制造天文仪器,另一方面是天文观测的场所。据记载,北宋时仅在开封一地就有四座天文台。宋皇佑元年( 1 0 4 5 1 年) ,天文学家苏颂在开封发明了“水运仪象台”,代表了当时诗时器的最高成就,二百年后欧洲的机械制表业才达到这一水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工笔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开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由此可见,丌封有着悠久深厚的科学和文化底蕴。西方学者称我国为“饥荒国度”( m el a n do fp a m i n e ) ,在与频繁的自然灾害作斗争过程中,劳动人民找到了一些应急办法,如“笋粥法”、“服白滚水法”、“食草木叶法”、“生服松柏叶法”、“生食黄豆法”等。这些救荒法,在历史上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大灾重灾之后,在荒芜的广大地区,并非简单易行。中国传统灾害学思想丰富,旨在抗灾救荒的著作和名篇很多。如周礼荒政篇,北宋曾巩写救灾议、赵抹的救荒记,南宋辛弃疾赈济榜文、朱熹提出的“社仓法”,元王祯“备荒法”等,都提及救荒事宜。但以往救荒书多只有理论的阐述和灾后的救治措施,到元代才有备荒之议。元末明初灾荒频繁,朱榛在编著医书的过程中,了解到灾民的疾苦,也感到编写救荒著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在长期食用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植物学的经验知识,发展到这时有待于总结和提高。我国自古“药食同源”,本草学的发展也为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了不少资料和方法。朱槁利用其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结合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和植物学知识,在开封组织了一批有专长的学者,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利用周府丰富的图书资料,在周府开辟实验植物园,进行观察植物实验。永乐四年( 1 4 0 6 年) 记录植物实验成果的救荒本草在开封初版刊行。救荒本草被反复刻印,出现了有许多版本。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将救荒本草收入子部3 6 ,农家类第7 3 0 册中。书分八卷,卷一至卷四“草部”,卷五至卷六“木部”,卷七“米谷部、果部”,卷八“菜部”。救荒本草对植物进行了三级分类:首先按惯例把植物分为草、木、谷、菜四类;其次依据植物可食用部位再次分类,在四大类植物中分为“叶、根可食”等若干类;最后,按照植物花器官特征第三次分类。全书分序言、f 文两部分,书前有两则序,第一则由周府右长史卞同写成,第二则由第三次重刻救荒本草时山西提刑按察司开封人李濂补充。两则序言都丌宗明义地点名了该书写作宗旨、过程和意义。书中正文有两大部分,一是植物科学画部分,一是文字解释部分。文字解释首先对植物进行正名、产地和概念描述,其次附有“救饥”条目,介绍了制备方法。二、救荒本草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元末明初,随着学术领域中务实学风的渐进,救荒本草顺应了潮流。朱槁及时总结了传统的科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进行思想创新。朱楠的科学思想成果集中体现在救荒本草一书中。这其中既有植物学思想,也有农学思想、药学思想、物理化学思想和灾害学思想等。( 一) 植物学思想1 、理论植物学思想。实验植物园是集中种植各种植物,以科研为主,并进行科普教育的园地。它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与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密切相关。它还是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引种驯化的重要基地。现在全世界共有一千六百多个大型的实验植物园。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谈到中世纪诞生之初的植物园时,不无感慨地况:“杰出的成就产生在中国。”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朱槠开创了实验植物园的先河。西方的植物学家在十五世纪五十年代才建立类似的植物园。朱槁“购田夫野老得甲坼勾萌者”,种植从民间调查、采集而柬的各种野生可食用植物,将这四百一十四种植物“植于一圃”。他“躬自阅视”,亲自观察植物的生理性状,用文字记录下它们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实验全过程,选取“滋养成熟”的植物,“画工为画”,配以生动的植物科学画。对朱辅建立的植物园记载的资料不多,但从一些旁证材料中,可以得到这个植物园的一些信息,像朱楠的文学作品如梦令卷三周藩记中说周府有草场、菜园、百花园( 名寿春图) 和龙窝园几个花园。后覃门有一座土山,名叫亭辇庄。园中和山上种植多种植物,都可能是实验植物园的构成部分。在观察植物中,作者既运用了多种观察方法:“躬自阅视”,亲自观察;间接观察“人家园圃”中的植物,如油子菜、黄豆苗、香菜、茴香、金盏花、小桃红、草零陵香、蔷蘼、丝瓜苗、姑娘菜、无花果等,“人家园篱边”的丁香茄苗等,又派人到各地调查,汇报观察后的实验成果。我国对植物的命名和生理性状记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朱楠的记录是科学的。首先,他比较全面对i h 概念进行了汇总:救荒本草共计有植物4 1 4 种,其中3 7 6 是考订以往本草书、植物学著作中已有的名称。在写书之前,他先阅读了前代的相关著作,如共记录动植物名称2 0 0 多种的诗经;记录动植物名称亏c io 多种,性状记录6 0 0余条的尔雅;记有植物名称4 0 0 余种的全芳备祖;记有地方植物名称和性状8 0 种的南方草木状。他还浏览了如本草图经、嚣、广雅寺絮等植物记录较为集中的非植物学著作及历代学者研究之后的批注。在写书过程中,多处引用了前代著作中的植物名称,并都标明来源。其次,在汇总的基础上,他对植物名称和性状进行了客观列举。以往记载植物时,没有统一标准,各地文化差异较大,植物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较普遍,给交流沟通带来困难。朱槁对此进行了客观列举,尽量做到全面:如同一植物的多名称,同一植物名称的不同类,药性记载的不同,分布地的不同记载和多种制备方法等。如“菊花”条目:“一名节华、一名日精、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归纳了这种植物的八种名称。同一植物的不同名称如“茶树”条目:“本草有茗苦茶,图经云,生山南汉中山谷。”又如“章柳根”条目:“尔雅则谓之遂,广雅则谓之马尾,拍i 谓之苋陆。”又如“苍耳”条目,“诗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又如“白水荭苗”条目:“本草名荭草,尔雅云红龙古,郑诗云湿有游龙是也。”再次,在列举基础上,他对植物概念进行了分析,去伪存真。如“沙参”条目,过去本草书中记载该植物“生河内川1 谷及冤句般阳续山,并淄其路随归州。”经过自己的考察,他发现“而江淮荆湖州郡皆有”,“今辉县太行山边亦有之。”又如“金银花”条目:“本草中不言善治痈发背,近代名人用之奇效。”通过亲自观察,他对前人的错误进行了纠正。还如“椿芽树”条目:“本草有椿木,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对以往遗漏之处给与补充。这说明朱楠在科学研究中并非因袭旧录,而是怀着批判的态度,坚持正确的结果。当无法判断真伪时,他采取了客观列举的方法,如“杏叶沙参”、“细叶沙参”条目:“本草有沙参,苗叶茎状,所说与此不同,未敢并入条下。今另为一条,丌载于此。”最后,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朱楠对植物名称和性状作了全面总结。由于多名称现象的普遍存在,但为分清主次,就以第一种常用的名称为植物冠名,这正是近代植物命名所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的“同一植物如有多个名称,即使有几个符合规范的名称,也只能选用其中一个做为名称”原则 6 7 。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是植物生理性状的重要表现,朱楠在描述植物概念时,从这两方面展开。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有吸收、贮藏、输导、同化生理功能,能使植物获得营养,也是植物性状的外在反映。救荒本草一书对植物营养器官观察细致,描写到位:根器官。一般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两种形态。根据救荒本草的植物描述,可以清晰的辨认出“野豌豆”等是直根;须根植物无垂直向下生长的主根,代替它的是于茎干基部一些纤细、无一定着生部位的不定根所组成的须根系,如“水葱”条目:“其根类葱根”。植物的根,1 4因受环境的影响,常以很多变态形式存在,救荒本草对常见的变态生理现象都有记述。有生于地下,形体肥大,内含许多营养物质,贮藏作用突出的贮藏根,如沙参;有生长于地上,附着于其它基物上的一些不定根,根的先端常有吸盘以维持植物上升的攀援根,如山黧豆;有垂生于水中,纤细、柔软而内面常带绿色的水生根,如菱角。茎器官为植物的主干。按照近代植物学的划分,一般植物的茎分木质茎、草质茎、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等。朱楠在记录植物时,也有意做了这种分类,与此对应的分别如木质茎皂荚,草质茎如薄荷。植物的茎一般是沿负地方向生长,而有些植物却与地平行而生,朱捕观察到了这类匍匐茎植物独特的生长方向,专门把这类植物分列一类如“野木瓜”条目:“蔓茎而生”,“劳豆”条目:“茎蔓附草木上”。救荒本草也记录了一些茎变态的特殊生理现象,如茎上分节而生即“节间”植物,如“山苋菜”条目:“茎方,其茎有节如鹤膝”,又如“石竹子”条目“茎亦有节”;茎刺是植物地上茎的变态,如“白茶臼”条目:“茎上有小刺”;还记录了植物茎上的线楞,如“碱蓬”条目:“茎有线楞”;叶状茎“天门冬”;鳞茎“百合”等。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器官。叶着生于茎上。不同植物的叶生理性状不同,因此对植物叶的识别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救荒本草对叶的生长方式、叶片形状、叶序、叶脉、叶缘锯齿都有描述。如“苦荬菜”条目:“脚叶”,是近代植物学中所定义的“基生叶”,又如“小叶布茎”是今天所说的“茎生叶”。对叶形的记述和绘画就更全面了,圆形叶如“莲藕”,长椭圆形的“剪刀股”等。近代植物学根据叶序的排列方式分类为互生叶序、对生叶序和轮生叶序三种。救荒本草一书中对这三种叶序都有记述。例如“马头兰”条目:“无丫不对生”,结合图,可以清晰辨认出该植物为互生叶序;例如“山苋菜”条目:“叶皆对生”,“歪头菜”条目:“两叶并生一处”,它们的叶序是典型的对生;“桔埂”条目:“四叶相对而生”,是轮生叶序的代表。对叶脉分布记述十分详细,如“希佥”条目:“叶纹脉竖直”,如“牛尾菜”条目:“纹脉皆竖”。救荒本草对叶形的描述,采用了同类类比( 比较在植物与植物之间横向展开) 的方法。如“望江南”条目:“叶似槐叶而肥大微尖,似胡苍耳叶颇大,又似皂角叶亦大。”将望江南叶和外形相似的槐树叶、胡苍耳叶和皂角树叶进行比较。该书还记录了叶近茎处叶基的缺口现象,如“仙灵脾”条目:“叶近蒂皆有一缺”,近代植物生理学认为这是判断植物生理现象的重要特征。另外,对个别的“叶缘锯齿”、“叶面褶皱”等叶的异常现象也记述下来:如“吕蒿”条目:“其叶细长锯齿”,“水莴苣”条目:“叶似麦蓝叶,而有细锯齿”:“鸦葱”条目:“其叶边皆皱”。作者从视觉、味觉、嗅觉等多角度展开植物的描述。从视觉角度,作者描述了植物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的形状、颜色,如“赤小豆”条目:“角之皮角微白带红,其豆有赤、白、黑色三种”,粗细如“山绿豆”条目:“苗茎似家绿豆,茎微细”;在进行长度描述时,既使用具体长度单位如“茴香”条目:“苗高三四尺”,“槭树芽”条目:“木高一二丈”,“花蒿”条目:“叶长三四寸”;也使用了目测进行模糊描述如“白杨树”条目:“此木高大”,“龙柏芽”条目:“此木久则亦大”。经过亲自品尝也记述了一些植物的味觉,“花蒿”条目:“味微辛”;还有一些植物的嗅觉记录如“椒树”条目:“气味浓烈耳”;“野艾蒿”条目:“叶有艾香”。在上述多角度描述中,为了进一步描述的精确,使用了定量描述法,即使用数字和已有的概念来界定植物的性状,从而明确了植物的实体概念,即认识植物有机体的形态器官结构首先遇到与首先抽象出的概念。本来是本草书的同一类植物,作者经过分析将它从本草这一整体中孤立,暂时割断其联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从植物学角度作了定性描述,对植物的生理特征单独阐述,即说明“是”,如“椿树牙”条目:“然世俗不辨椿樗之异木大端直为椿小多迂矮者为樗”;或者“不是”,如“夏枯草”条目:“俗又谓之郁臭苗,非是。”救荒本草使用的描述方法是抽象科学的,也非常形象,便于理解。作者较多的使用了类比、比喻等方法。他采用一些常见事物作为参照物来解释新事物,如“甘露儿”条目:“其根呼为甘露儿,形如小指。”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法,科学性和通俗性得到了统一,如“旋覆花”条目:“丌花似铜钱大”,“菖蒲”条目:“其根盘曲有节,状如马鞭”,“黄精苗”条目:“根生地者大如拳,薄地者犹如拇指”。由于该书要面对一般劳动者,作者对于一些生僻难字,或者新提出的概念,使用了注音的办法,增强了可读性。如“茴香”等条目。作者对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进行了完整的动态描述,是近代植物学定义的过程概念,即反映植物转移,转化,发生与发展,起源与消失过程。如“茅芽草”条目:“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该条记述了该植物在夏秋两季的变化;又如“茶树”条目:“春初生芽为雀舌麦颗,又有新芽渐至环脚软条之类,叶老则似水茶、白叶而长。”“茭笋”条目:“三年已止,心中生芽如藕”,这是历经三年观察后的结论。在对植物生殖器官描述的过程中上,朱楠提出了一些植物新术语。李约瑟曾说:“王静宁博士和我早就发现,只要准确知道古代或中世纪的中国作者指的是什么,就不难找到西方与之对应的词语,于是一切迎刃而解。例如,你可以跨越几个世纪和中国科学家谈论在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中也能找到相对应的词。只是稍微少一些。穗就是s p i k e或r a c e m e 。” 6 8 救荒本草在观察描述植物花器官时所使用的新术语,现在已成为通用和常用术语。1 8 5 8 年李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