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蔸礼”在古代属于五礼中的军礼,它在晋国的政治、社会等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 晋国“茏礼”是从西周时期的周礼演变而来。因而,在论述晋国“茏礼”之前,有必要 把“茺礼”的来龙去脉梳理明白。 所以,本文的第一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理“蔸礼”内容,探讨“茏 礼”的起源和演变,并借鉴文化人类学中的仪式理论,来分析“蔸礼”仪式在古代社会 中的作用。第二部分是专论晋国“蔸礼”,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文章介绍了晋国历史 上各次“蔸礼”仪式的详情,简单分析其产生的一般原因。之后,从不同角度着重论述 了“蔸礼”所反映的晋国政治和社会,这是文章的重心。“茏礼”在晋国历史上只是某 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本文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此后,概括“荑 礼”在晋国社会中的功能与地位。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与春秋时期其它国家,比如鲁、 齐、郑等国“茺礼”的比较,归纳出晋国“菟礼”的一般特征。 由此,本文的基本结论是,“菟礼”起源于古代的狩猎活动。狩猎所包含的斗争场 景和娱乐因素是其演变的主题。“茏礼”仪式在古代社会中起着维护社会结构与秩序的 作用。晋国“蔸礼”仪式与政治、社会有着紧密联系。政治上,它反映了晋国君与卿族、 以及卿族之间的权力关系,并对维持晋国霸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方面,“茏礼” 仪式对普通民众起着教化的作用,对卿大夫而言,却是一场事关仕途的地位提升仪式。 另一方面,“茏礼”仪式上的选拔任命将佐、颁布政策法令,变更军制,又是晋国“苋 礼”仪式最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苑礼晋国仪式 a b s t r a c t “s o ur i t u a l ”b e l o n g st oa r m yr i t u a lo ff i v er i t u a l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i tp l a y sa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p o l i t i c sa n d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yo fj i ns t a t e “s o ur i t u a l ”i st r a n s f o r m e df r o m c h o ul i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i n t r o d u c et h e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o ur i t u a l ” b e f o r ed i s c u s s i n g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id i s c u s st h e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o ur i t u a l ” a n da n a l y z et h ee f f e c to fi ti n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o nt h eg r o u n do fs c h 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 , c o o r d i n a t i n g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o fa n t h r o p o l o g y s e c o n d p a r ti st h ec o r eo f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1i n t r o d u c ed i f f e r e n t “s o ur i t u a l i nj i ns t a t eh i s t o r ya n da n a l y z et h er e a s o no f i t sr i s i n g t h e nid i s c u s st h ep o l i t i e sa n ds o c i e t yo fj i ns t a t e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f r o m “s o u r i t u a l ”i nd i f f e r e n tw a y i ti sa l s ot h em a i np o i n t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 o ur i t u a l ”i so n l ya s p e c i a lp h e n o m e n ai ns p e c i a lt i m e ,s oi 仃yt oa n a l y z et h er e a s o no fi t sr i s i n ga n dt h e n g e n e r a l i z ei t sf u n c t i o na n ds t a t u s 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ic o n c l u d et h eg e n e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s o ur i t u a l b yc o m p a r i n g “s o ur i t u a l o fo t h e rs t a t e ss u c ha sl u ,q i , z h e n g e t e i t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h a tt h eo r i g i no f “s o ur i t u a l ”i sa n c i e n th u n t i n g t h et h e m e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f i g h t i n ga n d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i nh u n t i n g “s o ur i t u a l ”p l a ya p r o t e c t i n gr o l e i n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o r d e r t h e “s o ur i t u a l 竹o fj i ns t a t eh a sf i g h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p o l i t i c sa n ds o c i e t y i tr e f l e c tt h ep o w e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n o to n l yb e t w e e nk i n g a n dq i n g z ub u ti n s i d eq i n g z ui np o l i t i e s ,a n dm a i n t a i nt h ed o m i n a t i o ns t a t u so fj i ns t a t e s o c i a l l y , i tc i v i l i z ep e o p l e b u tt oq i n g d a f ui tc o n c e r n sa b o u tp r o m o t i o n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t h ep r i m a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j i ns t a t e “s o ur i t u a l ”a r et h er i t u a lo fp r o m o t i n g g e n e r a l 。 i n s t i t u t i n gp o l i c i e sa n dc h a n g i n gs y s t e mo fa r m y k e y w o r d s :s o ur i t u a l ;j i ns t a t e9 r i t u a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幺幸霹垠日期:丝翌五耸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叠差羞3 园l 指导教师签 日 期:1 血2 t 主! 妒,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 一) 缘起 晋国在叔虞封唐时,还是一个和北方戎狄相杂居的小国。自曲沃代翼后,国力日强, 逐渐走上了称霸列国的道路。从时间上来说,这个称霸时期始于晋文公回国执政,止于 晋悼公。在此之后,晋国君权力日损,而各卿家势力日盛,以致六家逐鹿,最后演变到 三家分晋的局面。这样,晋国也就不复存在了。 春秋时期的晋国,它的历史是和霸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晋国的霸业是晋文公回国 以后开创的。文公逝世后,他的霸业并没有像齐桓公的那样,随着开创者的死去而烟消 云散。历史呈现出来的晋国霸业轨迹是这样的:文公逝去后,其后继者六位国君( 襄、 灵、成、景、厉、悼) 继续维持着晋国在列国中的霸主地位,其间虽有过危机,却十分 短暂,不曾影响到晋国的霸主地位。这对于其它几个称过霸的诸侯国来说,很难望其项 背。 那么,在这种强大的背后,定然有种种合理的因素在维系、支撑、巩固着它。概括 地说,有政治的、文化的、军事的等等因素。前人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研究,这里也没 有必要再去重复。本文所关注的是左传、国语等文献中记载的晋国政治、军事活 动中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蔸礼”。 当把所有出现过“茏礼”的地方归纳、比较、分析后,本文认为它与晋国的政治活 动和军事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比如,鲁僖公二十七年( 晋文公四年、前6 3 3 年) ,楚国 北上伐宋。晋文公一方面为了“报施、救患”,另一方面为了以此“取威、定霸”,o 于 是在被庐这个地方举行了一场“苑礼”。其主要内容是作三军,选定三军的将佐( 一 共六位) 。春秋时期的政制是军政合一的,所以三军将佐同时也是晋国政坛的执牛耳者。 出则为将,入则为卿。通过这场“茏礼”仪式实际上解决了军队和政府内部两套人事任 免问题。其实,我们不但可以从军事和政治角度来分析,还可以从社会方面入手去思考。 对这类例子,正文中将作进一步详细论述。 “茏礼”在应古代属于周礼五礼中的军礼,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没有一个 7 “茏礼”这样统一的称呼。其中带有“蔸”字的只是在春天举行的“茏田”,也即是常 说的“春蔸”。但是,周礼中所记已经和春秋时期的“茏礼”有些不同。到春秋时期, 这种礼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试图探寻“茏礼”的起源,并把这一演变过程呈现 出来,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 二) 以往的研究 对“茏礼”的研究,前辈学者在这方面已作过探索。从搜集到的资料显示,最早对 。左传正义 ( 十三经注疏本) 僖公二十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 年 1 “蔸礼”进行专文研究的是李亚农先生“大茏”解( 载学术月刊1 9 5 7 年第l 期) 。 其后,杨宽先生发表了“大苋礼”新探( 载学术月刊1 9 6 3 年第3 期) 。之后到“文 革”结束前就再没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 李亚农先生的文章意在搞清什么是“菀礼”。他先是用大量的史料对“茏”字作了 一番注解,然后论述它的主要内容和性质。李先生认为,“蔸”是古代利用打猎的机会 来进行的军事演习,因而它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演习,而军事演习也就很自然地要与军事 检阅挂上钩。李先生在文中强调,“茏的内容中,确实包含有打猎的意义,但不限于打 猎的意义,还有更重要的内容。”这更重要的内容便是李先生重点论述的军事演习和检 阅。而田猎,在他看来,只是“菀礼”的附带行动。所以李先生认为,“蔸的主要内容 是军事演习,而不是田猎。”另外,李先生在文中还认为,“大苑”和“薨”其实是一样 的,二者没有区别。 杨宽先生“大蔸礼”新探一文,总的来说,比“大蔸”解一文要全面、透彻。 文章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大蔸礼”的具体礼节及其演变;第二部分探讨起源、 性质和作用。杨先生认为,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所述春蔸、夏苗、秋狞、冬狩, 总称“大蔸礼”。这个“大蔸礼”的具体礼节如下:前半部是教练之礼( 杨先生认为即 是李亚农先生所述的“阅兵式”) ,后半部是借用田猎来演习。对这两部分的各自礼节, 文章有专门的分类叙述,甚是完备。至于其演变,杨先生认为,古代的“大蔸礼”是借 用田猎的方式,并且还沿袭集体围猎的习惯,按季节来进行的军事演习。这种礼到春秋 时已衰落,只是作为临时需要而举行,并且多不用田猎,成为纯粹的军事演习和军事检 阅。关于“大菟礼”的起源,杨先生认为,它是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武装“人 民大会”变化而来。杨先生关于“茏礼”的性质与李亚农先生有相同的认识。最后,杨 先生对“大菟礼”功能与作用作了大篇幅的探讨,这是李先生的文章所没有的,其中的 一些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总的来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李、杨二位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当时 来说,已经是很全面的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对我们今天以新的视角来看待“茺礼”, 仍是无法绕开的,且具有借鉴意义。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学术研究开始升温,逐渐步入正轨。此时,也掀起研究晋 国史的高潮,以晋国史纲要( 李孟存、常金仓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 和 晋国史( 李孟存、李尚师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 为代表,包括发表的不 少论文,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在晋国君权、卿族政治、军制、 早期成文法、霸业等宏观方面。既然前辈学者在宏观方面做了这么多深入研究,那么这 里有必要做一些微观研究,以便能更清楚地认识晋国历史。笔者以为,研究晋国“茏礼” 可以更清楚地、深刻地认识晋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乃至当时的晋国社会。 这里有两篇论文提到过“茏礼”。一是周苏平先生春秋时期晋国政权的演变及其 原因之分析( 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8 7 年第2 期) ,一是杨英杰先 生春秋晋国军制探讨( 载晋阳学刊,1 9 8 3 年第6 期) 。这两篇文章中对“茏礼” 的认识是引用李、杨二位先生的研究结果。不过,他们已觉察到了“茺礼”与晋国政治 2 的关系。比如周苏平先生的文章就认为,晋国举行“菀礼”主要是在春秋前期,具体地 说,应是晋悼公以前,而这个时期是君权比较巩固、公室与卿族的矛盾相对缓和的时期, 它反映了国君尚能控制军队。而悼公以后,不再举行,其原因是军权已由公室下移至卿 族,晋国君权力衰微。但这两篇文章不是主要论述“菟礼”,因而对此也只是捎带提及, 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对“苑礼”研究可资参考的只有李、杨二位先生的文章,尤其是杨宽先 生的文章。尽管如此,由于时代的局限,杨先生关于“茏礼”的某些研究,尤其事它的 起源,在今天看来,仍是值得商榷的。该文的其它论述,如“茏礼”和田猪的关系,也 有待作进一步论述。 ( 三) j 写作思路、方法论 古代的礼很大程度上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礼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就是一场j 家 庄严肃穆的仪式。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研究。这种仪式和现代人类学研究的仪 式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有鉴于此,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研究仪式的方法来思考“苑礼” 回。即是说,把“茏礼”当作仪式来研究,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结构、功能等相关理论 来剖析“茏礼”,有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也会有若干新的发现。 晋国“茏礼”仪式是西周“茏礼”在春秋时期演变的一个特例,文献上关于晋国“菟 礼”仪式的记载居各诸侯国之首。因而,文章详细介绍了晋国历史上的各次“茏礼”仪 式,在此前提下,把它与西周“茏礼”仪式相比较,分析它在晋国的变异。接着,又概 括了晋国举行“蔸礼”仪式的原因。前已提到,晋国“菟礼”仪式与其政治、军事、社 会等活动有密切联系。因此,文章就以“苑礼”仪式为切入点来论述仪式所反映的晋国 政治和社会( 军事活动包含在政治中) 。政治方面,从权力和霸业两个角度来展开;社 会方面,从普通民众阶层和卿大夫阶层去剖析。这两个方面是论述晋国“茏礼”仪式的 重心所在。此外,对“苑礼”仪式在晋国社会中的功能与地位作了简单概括。文章的最 后部分采取与春秋时期其它诸侯国相比较的方法,归纳出了晋国“蔸礼”仪式的特征。 李f 、杨二位先生是通论“苑礼”,后来学者们的研究也只是附带提及。笔者不揣简 陋,在用人类学相关理论研究“茏礼”的基础上,专门论述晋国的“苋礼”,以就教于 方家至于方法论问题,笔者以为是把现代人类学仪式理论和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相 结各起来,阐释具体历史问题。 o 本文试图一方面借鉴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关于仪式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借鉴他研究仪式的方法。特纳( 1 9 2 0 1 9 8 3 ) ,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活跃和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对非洲赞比亚恩丹布部落社会中的各种仪式进行了仔 细研究,是人类学领域中仪式研究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著作仪式过程也被奉为经典。在文章第一部分会 介绍他关于仪式的理论 , 一、概论“蔸礼” ( 一) “蔸礼”的起源与演变 1 解“蔸” 先看看“菟”这个字。 从文字学上看,甲骨文中没有这个字,稍后的金文中出现过“茺”。1 9 7 7 年在河北 先生释为 “茅( 苗) ”段玉裁 注:“经传多以为春猎字”,并且字形也有些变化:壤。 再来看看尔雅的解释。尔雅释天:一暮猎为茏”,又,释诂下:“苑,聚 也。”郭注:“春猎为茏,蔸者以其聚人众也。” 也许,原本“蓖”的确是一种植物,但它和田猎发生联系,最晚是在战国时代,这 是没有问题的。至于许慎何以不提及田猎这层意思,不得而知。这也不是本文所要讨论 的。 如上所述,关于“茏”的文字学材料不多,要从这一角度论述“菟礼”不太可能, 加之笔者在这方面也不甚了解,所以也只是简略地陈述,不作进一步研究。 2 “茏礼”的主要内容( 具体礼节) 要探讨“苑礼”的起源,首先就得把“茏礼”本身弄清楚,郎是说它是什么样的一 种礼,有什么具体礼节? 下文就拟从这个角度谈起。 在古代,“蔸礼”属于五礼中的军礼。它在古文献中的记载颇为繁乱。以京左传 为例,鲁隐公五年春,隐公将至u 棠这个地方观捕鱼,臧僖伯谏日:“故春茏、夏苗、 秋猕、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即是说“茏”是在春天举行。但春秋经的记载 却不尽然。鲁昭公八年:“秋,苑于红。”十一年:“五月,大菀于比浦。”鲁定公十l e 年: “夏,大茺于比浦。”这么一看,似乎显得有些矛盾。 我们再看经典的解释。尔雅释天:“春猎为茏,夏猎为苗,秋猎为弥,冬猎为 狩。”这和周礼的记载是一致的。周礼夏官大司马中也是描述的春季“苑田”, 夏季“苗田”,秋季“猕田”,冬季“狩田”。 据尔雅的解释可清楚看到,所谓的“茏”、“苗”、“獬”、“狩”,只是四季打猎 时的不同称呼而已,它们在本质上都有相同的部分:狩猎。 李亚农先生在“大茏”解一文中解释这种“菟礼”制度时,引用的是周礼夏 。吉林大学主编;古文字研究 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 4 囊锐冲思氯持粼删黼黧篇像悍l i 蚴黧一一一 官大司马中“春菀”的一段记载。他认为这就是全部“菟礼”制度,后来杨英杰也 作是如此解释 。 杨宽先生“大蔸礼”新探对“大蔸礼”的界定,认为应包括周礼夏官大 司马中所叙述的春茏、夏苗、秋猕、冬狩全部礼节。他认为,大司马中的“大茏 礼”,“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是 借用田猎演习之礼。” 由于周礼没有明确提出一个“茏礼”的概念,导致后人对它的理解见仁见智。 如何来把握,如何来理解? 笔者以为,还得从原始记载入手,周礼夏官大司马 载: 凡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 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 中舂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 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 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茏田,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火弊,献禽以祭 社。 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群吏撰车徒,读书契,辨号名之用,帅以门名,县鄙 各以其名,家以号名,乡以州名,野以邑名,百家各象其事,以辨军之夜事,其他皆如 振旅。遂以苗田,如茏之法,车弊,献禽以享构。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诸侯载旃,军吏载旗,师都载施, 乡遂载物,郊野戴旒,百官载旗,各书其事与其号焉,其他皆如振旅。遂以獬田,如菟 之法,罗弊,致禽以祀枋。 中冬教大阅,前期:群吏戒众庶,修战法,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 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群吏以旗物鼓铎镯铙,各帅 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後至者。乃陈车徒,如战之陈,皆坐。群吏听誓于陈前,斩 牲,以左右徇陈日:“不用命者斩之。”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 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撬铎,群吏弊旗,车徒皆 坐。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镯,车骤徒趋,及表乃止,坐作如初。 乃鼓,车驰徒走,及表乃止。鼓戒三闼,车三发,徒三剌。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 止,坐作如初。遂以狩田,以旌为左右和之门,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 徒,有司平之,旗居卒间以分地,前後有屯百步,有司巡其前後。险野,人为主,易野, 车为主。既陈,乃设驱逆之车,有司表貉于陈前,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 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及所弊, 鼓皆城,车徒皆噪。徒乃弊,致禽馇兽于郊,入献禽以享蒸。 从以上引文可见,真正意义上的“春蓖”,其实就是“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 禁,火弊,献禽以祭社。”这一段活动。而以下仲夏、仲秋都是“如蔸之法”,说明和 “春蔸”完全一样,只不过田猎后每季所祭祀之神有别。尔雅的解释正是取其共性。 o 杨英杰:春秋晋国军制探讨 ,晋阳学刊) ,1 9 8 3 年6 月 5 至于仲冬,则是对前三季的一个大总结,所以要复杂些,但主要程序仍差不多。因此, 四季田猎虽名称有别,实则一同。 而仲冬的大阅礼乃是对前三季的一次大汇总,所以其中尽包括前三季的训练活动。 可以说,它是对前三季的一个大的总检阅。所以杨宽先生讲“大苋礼”的具体礼节时, 就以仲冬大阅来叙述,是有其道理的。而李亚农先生只引用“仲春”一段就认为是“蔸 礼”的主要制度,则有失偏颇。 故而,上举春秋经和左传载有夏菟秋苋的例子就不足为怪了。大概在春秋 战国时代,用“菟”来统称四季田猎之礼已成为习惯。而文献中或称“蔸”,或称“大 茏”,“大”只不过是加在“菟”前面的一个形容词,描述其规模盛况。比如晋文公“大 蔸以示之礼”,鲁国“大茏于红”、“大蔸于比浦”等,并不是如王引之所言,有严格的 规定。而谷梁传( 认为是春f 开、夏苗、秋苑) 和公羊传( 认为是春苗、秋蓖、冬 狩) 各自不同的说法,则是因其口耳相传时的失误,致使写成定本后将错就错地保存了 下来。根据上面的论述,应该相信左传、周礼、尔雅的一致记载。 每次举行的活动都可分为两部分。仲春、仲夏、仲秋的前半部是教练之礼,后半部 是田猎之礼。惟有仲冬前半部已不再是教练而是检阅之礼( 虽仍有教练性质) ,后半部 既是演习、又是田猎之礼。这和杨宽先生稍有不同。杨先生认为每季的前半部都是教练 和检阅,后半部是借用田猎来军事演习。如上所述,依据文献,比如“仲春教振旅”一 节,仲春的主题是教军士“振旅”,孙诒让认为这是“习战能还师入国之事。” 其主要 内容是让军士辨别熟悉各种鼓以及铎铙等的功用,在此基础上教练军士行军作战时的纪 律一主要是保持队伍整齐,入国以显威风。由此可见,这种礼节所呈现给我们的只有 教练、训练,而无检阅。之后的仲夏、仲秋亦是。惟有仲冬,因为是大汇总,所以把前 三季的各种礼融会进去了。故而,既是检阅之礼,又带有教练的因素。杨先生所认为的 后半部借田猎来演习,跟上面申述的一样,前三季完全就是田猪,仲冬则既是演习、又 是田猎之礼。 以上所引大段“蔸礼”材料,其中的具体礼节杨宽先生已作过详细描述,这里没有 再作分析的必要,只引用其结论。 杨先生把“茏礼”( 实际上是仲冬大阅礼) 的前半部概括为四个步骤: 建筑校场,树立标木;建旗集合,排列阵势:阵前誓师;教练进退和作战。 把后半部分做九步来完成: 建筑围猎场所( 这一点,笔者不太赞同。大司马“仲春”章:“遂以菀田, 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火弊,献禽以祭社。”郑玄以为“禁者,虞衡守禽 之厉禁也。”孙诒让认为“为田必于山泽,则守禽当亦虞衡所掌。山虞、林 衡、t i l l 衡、泽虞诸职所云掌山林川泽之禁令、政令。盖并兼守禽之 厉禁言之。”于此,“禁”应该就是专门为田猎提供的场所,并且有人专门守卫, m 王引之认为:“盖蔸惟简徒。大阅惟简车,大茏则合车徒而并简之。”见经义述闻 卷二十四,上海:商务印书 馆,1 9 3 7 年,九五一页。 尊( 清) 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二二九九页。 6 还颁布相关法令,可见对此很重视。大司马“仲冬章”中叙述狩田时,也没有 讲要建筑围猎场所。原因就是,如前三季田猎一样,有专门的围猪场所,无需再建。 杨宽先生举谷梁昭公八年:“艾兰以为防。”以为“兰”当是“栅栏”,杨先 生以为是用栅栏临时围成一个区域。姑且不说天子六军田猎,其规模之大,所需场 所之广,用栅栏来围一个田猎场所,几乎不太现实。况且范宁对“防”有解释:“为 田之大限。”。即是说,此“限”是本次田猎捕猎禽兽的边界尽头,所以谷梁下 文才有“过防,弗逐。o 这个“防”,说白了就是一个标志,提醒田猎者莫要捕杀 逃出此“防”以外的动物。所以谷梁以“兰”为“防”,毛传以“草”为 “防”,其功用都一样。后世各朝天子的校猎,与此不可同日而语。) 建置军舍和军门;依次出军门,分列左右,排列阵势;设置驱逆之车; 阵前立“表”祭祀;进军狩猎;凯旋,献禽;( 杨宽先生分为两步,笔者认 为可以合一) 庆赏和处罚( 周礼大司马“仲冬章”中没有这一步,但据左 传等文献记载来看,应该有。杨宽先生有考证。) 此外,谷梁、毛诗传中对“菟辛l ”礼节的记载,基本上不出大司马范围, 其记载可以用作补充说明或相互印证。 通过以上的粗略梳理,“茏礼”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军事教练、军事检阅和演习、 田猎三部分。它们各自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于这一礼中,发挥着各自的效应。至于学者们 非要使用“借用”这样的字眼来描述田猪与军事演习、检阅的关系,这是大家都把目光 投向了军事演习的身上,而忽略了田猎这一主要内容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在下 文探讨起源与演进的过程中得到展示。此外,“菟礼”中的祭祀也是必须注意,它也是 其组成部分之一。 3 起源探讨 ( 1 ) 对杨宽起源观点的商讨 “薨礼”的起源,杨宽先生提出过一个观点,认为“它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武装 人民大会变化而来的。”。杨先生认为,在这个时期,“人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也是最后的权力机关,它是由全体部落男性成员组成,凡一切有关部落的大事均由其决 定,在议决重大问题的同时,还具有军事检阅的性质。他还举古代罗马的库里亚大会( 大 氏族会) 和森都里亚大会( 百人团大会) 为例来证明。 其实,把杨先生所说的武装“人民大会”和上面描述的“苑礼”两相对比,便会发 现它们之间出入很大。举其中一点,大司马所述的“菟礼”根本没有“议事”这一 项。而这一点恰恰是“人民大会”的核心。实际上,“人民大会”在周礼中另有相 对应的形式。詹子庆先生就认为:“周礼中记载有类似国人会议及向民众宣布政令的 制度。”固比如大司徒载:“凡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乡大夫载:“询众庶”、 “国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这些才是古代军事民主制时期武装 o 春秋谷梁传注疏( 十三经注琉奉) 昭公八年,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 年,3 8 5 页。 o 谷粱传昭公八年,3 8 6 页。 o 杨宽;r 大莞扎”新探,学术月刊,1 9 6 3 年第1 期。 。詹子庆:古史拾零“卷四:礼书礼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4 0 8 页 7 。 “人民大会”在后来文明社会的遗留。如此,杨先生论述“苋礼”起源的观点便不能成 立。 从杨宽先生探寻的角度不难看出,他是从军事这一角度去溯源的。他认为“苋礼” 的主要内容就是军事方面,而田猎只是一个外壳罢了。本文却以为,田猎也是“蔸礼” 的主要内容,忽视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全面的。 ( 2 ) 起源:从田猎谈起 鉴于此,这里从“蔸礼”的另外一个被忽略的内容田猎这个角度来考察。 田猎,实质上就是狩猎。菟苗猕狩中的田猎场面也就是一幅幅壮观的狩猎画面。说 到狩猎,就应该联想到原始社会。无论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代,狩猎活动都是原始先 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在那个生产力低下、几乎谈不上有生产工具 的历史时期,狩猎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靠这种方式,他们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 还可以用兽皮兽骨加工日常所需要的生活工具,更可以通过驱赶捕杀野兽来为自己争取 安全的生活地方狩猎之于他们生活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只有原始先民自己才能切 身感受。比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他们就能感受到打猎在他 们生活中的地位。 至于狩猎活动开始于何时,一般认为是发端于旧石器时代o 。这是从我们的经验知 识结构逻辑地推论出来的。以为在旧石器时代,人们无法单独生存,只有依靠群居。“活 动”一词本身便有群体的性质。所以,说狩猎活动是源于旧石器时代的,这一推论并不 是没有道理。现在考古出土的若干资料,以及发现的大量岩画中,都有具体反映。 但本文以为,不能只关注“群体活动”,还应该考察“个体行为”。当第一只古猿从 树上下到地上来后,他便开始了狩猎行为。这是他为求得生存的本能行为。当然,这不 是他的全部行为。他在树上摘取果子充饥的进食行为,到地上后,便转化为所谓的采集 行为,这同样也是他的生存条件之一。的确,猿在树上是不狩猎的。但当他到地上开始 生活后,采集不能给他带来充足的食物来源时,他便会寻求其它进食途径。另外,在那 个完全是动物的世界中,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也会迫使他与之斗争。斗争的对象当然是各 种动物禽兽。当他发现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得到丰美的食物时,就会萌生以后继续的念头。 有了第一次,然后是第二次,如此,他便由最初的偶然转为对狩猎方式的依赖。个 体的狩猎行为便由此产生。先是个体,然后是群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主导因素的 是个体无法长期安全舒适生存下去。也或许是他们若干个体尝到一次偶尔狩猎所带来的 美味后,便会下意识地联合到一块儿。总的来说,群体性狩猎总能比个体狩猎更能保证 食物来源的连续性。这一客观上的效果会刺激他们每个人的意识,使他们产生出一个相 同的意象:大伙儿一起干比单独一个人干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表达大致就是这样。 这种心理效果会随以后群体性狩猎的不断成功而得到加强。就这样,群体性狩猎,即所 说的狩猎活动便延续了下来。这就是早期狩猎时代的大概面貌。o 。比如陈绍棣著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 就这么认为。 。本文尽量避免用以工具划分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而更乐意关注人们的行为,如采集、狩猎、农牧等等。笔者 十分同意宋兆麟先生在中国风俗通史原始卷) ( 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 第3 5 3 页的观点叩应当注意人 类的狩猎经济活动。 8 那么,狩猎活动就应该是滥觞于早期狩猎时代从个体狩猎行为到群体狩猎活动这一 演进过程。这一时段,本文以为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用秦蕙田的话来讲:“田猎之 礼起于皇古。”o “皇古”就应该是指的这个时期。詹子庆先生也认为:“春蓖夏苗秋猕 冬狩来源于原始狩猎仪式。” 秦从时间上指出了狩猎形式的遥远性,詹师从实质内容上 揭示了其源头所在。 这一时期的狩猎活动还可以在原始先民们留下的原始艺术岩画中得到佐证。上 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的黑山崖石上,发现了一组岩画群。岩画所反映 的主要题材之一便是狩猎场面。其狩猎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说是再现了那个时代先民们 的生活状况。并据学者研究,“射猎动物的场面,是一切原始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 也从侧面反映了狩猎经济活动在原始先民生活中乃至心中的重要地位。 因而,说“蔸礼”中的用猎活动是起源于早期狩猎时代,即所谓的“皇古”,是成 立的。 早期狩猎经济活动之后的中期狩猎,是狩猎在原始先民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狩猎比较复杂,因为狩猎对于先民们很重要,他们或予以神化,或增加某种 禁忌规定等等,以此把狩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抬高,巩固、加强。先民们在狩猎之前, 有的会进行带有一种预演性质的练习。比如,我国独龙族的男子在集体狩猎前,就要进 行射击预演。这显然是在郑重地、严肃地对待狩猎活动。北美印地安人在狩猪前则要先 进行一场巫术性的狩猎活动,这个活动有时会通宵达旦,可见其狂热程度。并且在活动 中有种种预防措施和禁忌规定回。看来,无论哪个民族,只要狩猎对他们起着相当重要 作用的时候,比如维系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便会通过种种手段或巫术的, 或正常的,可能还有其它来加强这一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们会通过原始艺术来表达,这一艺术形式便是原始狩猎舞蹈。原始狩 猪舞蹈再现了狩猎场面和演习战争操练的场面,先民们将这种欢乐的场面同前面提到的 狩猎场面一同用岩画记录下来,存留至今,成为我们去读懂他们、研究他们的第手资 料。比如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有大量以原始狩猪为题材的舞蹈画面。比如云南沧源岩画 第1 地点5 区,有学者认为是操练狩猎场面。而第6 地点6 区有一组图画是战争演练图 o 。除了岩画,在我国现今的许多少数民族中,从他们的一些传统舞蹈里也能窥见原始 狩猎的影子。比如鄂伦春族的黑熊搏斗舞、达斡尔族的打奥、纳西族的( p - j 仁仁 等 。 其实,原始狩猎发展到上述这个阶段时,已经见到“苑礼”的影子了。上面所举 独龙族狩猎等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仔细分析这些例子,会发现狩猎活动包含两重 性。一方面,狩猎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它体现出一种斗争的关系。这类似于部落之 o ( 清) 秦蕙田;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十二。军礼十,田猎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第1 4 1 册) ,台北:商务 印书馆,1 9 8 3 年 o 詹子庆:古史拾零,4 2 1 页。 o 参考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2 7 7 页 o 参考中国原始艺术,3 1 3 页。 o 参考中国原始艺术,3 7 8 页 o 参考中国原始艺术,3 7 5 页 9 间因争夺资源而发生的冲突。人猎取兽,实际上就是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最后的结果是 一方必须征服另一方。另一方面,正如我们从狩猎舞蹈中见到,原始先民从狩猎的紧张 刺激过程中、或者还有狩猎之后的轻松中获得了快乐与幸福,此时他们或手舞足蹈、或 是欢声笑语,所谓其乐融融。比如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就有一幅庆功舞图。英国人类学 家泰勒认为:“猎人生活从最古的时候起,对人类来说就是坚毅和勇敢精神的学校。在 这种生活里,成功乃至狩猎过程本身,都给人一种最紧张的愉快。”圆如此,狩猎是斗争 与娱乐看似矛盾的统一体。并且,在上述原始狩猎舞蹈中还可看见,先民们已经把“斗 争”这种形式艺术化、娱乐化。 于此,再回头来看“苋礼”的内容。田猎前进行的种种排阵演练,无非就是狩猎活 动中“斗争”这一特性的放大与具体体现。之后的田猎则是军士们享受捕猎的紧张与快 乐的过程。所以,大司马中有“鼓皆虢,车徒皆噪。”郑注“象攻敌克胜而喜也。” 可见,在周代,狩猎所带来的欢喜仍是人们乐于享受的。当然,周代“茏礼”已经很复 杂了,不再是原始狩猎时那样的简单。在此,笔者愿用顾颉刚先生层累史观的思路来解 释:原始狩猎在经后来各个时期先民们对之增损( 或其它作用) 后,才形成周代的“茏 礼”。即是说,周代的“蔸礼”是“层累地”形成的。 以上,通过对“蓖礼”内容的一层层剥析,又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往上寻其根源。 论述到这里,从其内容角度而言,“茏礼”的起源已经很清楚了。但必须注意的是,我 们总结的“苑礼”是抽象的,而周礼大司马中却是形象具体、实实在在的一套礼 节。这样的“菟礼”,从上面引文可见,是按时定期举行的,后来人们习惯略称的春蔸、 夏苗、秋猕、冬狩是也。 这四种不同的称呼,在前文讨论了它们的共性,这里想要考察各自的不同之处。也 就是说,思考它们何以叫做这样而不叫做那样的名称。 自郑玄作注以来,古代训诂家们对这四个字的解释可谓繁矣。到清代,孙诒让在周 礼正义中把历代注释家对这四个字的解释作了划分归类。李亚农先生只对“苑”字作 了解释。杨宽先生在综合前人的诸种注释后,认为是由于不同的田猎方式而得名。 尔雅释天讲“春猎为苋”,郭注:“搜,索取不任者。”“夏猎为苗”,郭注: “为苗稼除害。”“秋猎为猕”,郭注:“顺杀气也。”“冬猎为狩”,郭注:“放火烧草,狩 亦为猎。”据此,本文以为,这四个字反映了农牧业出现后,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的狩 猎状况。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大部分农作物还没有长出来,人们的食物来源因此会 变小,就必须靠狩猎来补充。人们狩猎的方式是用火烧掉那些干枯的草来围捕猎物。所 谓的“春田主用火”。现在北方春天还有烧荒的习惯,应该与此有些渊源。同时人们 在长期狩猎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是不会捕猎怀孕的动物,以便以后还能捕到更多。这也 可见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可持续观念。到了夏天,正是庄稼长得最茂盛的时期,一些禽 兽也会不期而至。人们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便是狩猎以保护好庄稼不被糟蹋。所谓“夏 田主用车”。便只是驱赶动物,在追赶的过程中能猎多少就猎多少,其目的不在于捕 。参考中国原始艺术) ,3 8 0 页 。( 英) 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 ,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3 年,1 1 7 页 1 0 多少,而在于保护好庄稼。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花木开始凋枯,这个时期在人们头脑中 的印象是肃杀的氛围。还有一点,人们要准备多猎杀些禽兽以备冬季和来年春季的肉食 来源。故而,这个时候他们便没有顾忌地狩猎,郑玄所谓“秋田主用网,中杀者多也。” 函便是这个道理。冬狩,郭注说是“放火烧草”,释天也说:“火田为狩”。与春田 主用火类似,但春猎有所选择,而冬季则是“冬物毕成,获而取之,无所择也。” 也即 是郑玄所说:“冬田为狩,言守取之,无所择也。”o 由此可见,这四种田猎名称是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狩猎特点而命名的。我们应该根 据实际情况来理解这四个字,而不是从这四个字出发去解释。须知,蔸苗猕狩只是代表 不同季节狩猎符号而已。 我们还可以看一些民族学的例子。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族以捕鱼为生,他 们根据鱼的四季生活繁殖规律,把春季称为鱼汛期,夏季是鱼闲期,秋季鱼汛期,冬季 捕鱼期。每年有两次鱼花节。当鱼汛期来临即开始过鱼花节,从事捕鱼活动固。鄂伦春 族曾经也是以猎为生。在清末时期,只有半年打猎时间,即每年五、六月打鹿茸,十月 至翌年二月打貂皮。到民国时期,一年四季都打猎。春天打鹿胎期两个月,夏天鹿茸期 两个月,秋天叫鹿尾期半个月,冬天打皮子期四个月西。赫哲族和鄂伦春族按规律捕猎 的事例,与上述苑苗猕狩相类似。 以上,主要是探讨“茏礼”的起源问题,但同时为了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解决, 又论述了它的一部分演变过程。希望这样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不难看出,“蔸礼”的起源,主要是在原始社会时期讨论。到此为止,基本上可以 完整地概括“苑礼”的起源了。“菟礼”最初是以狩猎的形式存在,之后,它的两种特 性斗争和娱乐并行发展演进,至原始社会末期,差不多已初具雏形了。另一方 面,因为不同季节,狩猎的形式、特点、规律也各异。所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 约定形成了每季狩猎的不同称呼。这便是全部“菟礼”的起源。 ( 3 ) 演变 上文已经基本上把“苑礼”的原始形态大致廓清,也就把它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演进 情况交代了。下面分析国家形成以后的演进态势,即是说从夏代开始,根据本文的写作 范围,下限定在东周春秋时代。 因为夏代文献记载的阙如,今天对“菟礼”在那个时期的具体形式不得而知。但有 一点是肯定的,夏代一定有类似“茏礼”的一种存在形式。现在尚可看到一条相关史料: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组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 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 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 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俊,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 o 周札正义t 二三二六页。 o 左传隐公五年杜注。 o 周礼正义,二三四二页。 o 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3 3 1 页 。参考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 第二集)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2 9 页 1 l 。 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o 这里,我们看见后羿代夏后,终日沉湎于田猎欢乐之中,荒于政事,重用馋臣,终 致身败。这条史料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在夏代,狩猎中的娱乐因素已经被上层 统治阶级用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果金融投资产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森林狩猎管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果智能温室节能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影视剧本定制与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无线电监测设备测试员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园林康养师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岗前安全培训和四新教育课件
- 交通英语趣味教学课件
- 粗钨酸钠溶液制备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培训课件】《统计法》宣传课件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保障数据质量
- 罐车充装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 散文阅读-2024-2025学年北京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学生版)
- 2024个人借款抵押合同范本个人借贷抵押合同范本2
- 《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处理》教学大纲
- 肿瘤病人介入治疗及护理
- 焊接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 GB/T 44672-2024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建立校准品和人体样品赋值计量溯源性的国际一致化方案的要求
- 【《华帝厨电应收账款管理的完善对策案例分析》7100字论文】
- 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6章+期末共7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
- 装修代卖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