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i 摘 要 寻求中国出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题, 西方社会学的传入与中国社会学的形 成与发展便是顺应了这一主题。因此,中国社会学的核心精神是认识中国问题和解 决中国问题。梁漱溟以此为动力和出发点,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建设思想。 本文从社会学史维度,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进行文献分析。首先,从社会背景、 家庭环境等方面展现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形成过程,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乡村建 设思想,而且揭示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形成反映了中国社会学发展过程与时代的密 切联系。第二,本文在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主要内容后,认为梁漱溟乡村建设 思想是他其它诸思想的逻辑归宿,是他实践他的整体思想的行动理论。第三,梁漱 溟将其思想运用于实践,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乡村建设实验,引发了当时社会学界对 中国出路问题的讨论,促进中国社会学发展。虽然实验没有成功,但是对我们目前 的建设仍有借鉴意义。第四,从中国社会学发展过程本土资源、社会学本土化、中 国早期农村社会学发展、 现代化等社会学史维度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进行了评价。 最后探讨了乡村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社会学史;现实意义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 ii abstract since modern times, it has been the main topic of chinese society to look for the way to develop china, which l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ociology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ology. the central spirit of chinese sociology therefore is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chinese problems. using them as motive and starting-point, liang shuming gradually develops his own distinctive r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ociology, analyses the literature of his rural construction. it first indicates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his thought according to the society background and family environment. not only is this use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his r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 but also disclos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his idea reflec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ology and its era. second, analyz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notion,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his r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 is the logical end of his other thoughts and the theory for his practicing his own whole thoughts. third, he applied his thought to the experiments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of the central china. his doing resulted in the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way out,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ology. despite the failure of the experiment, it also is worth doing for its giving us a good attempt. fourth, this article made the comments on his r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 from the dimension of the sociological history, such as the indigenous resource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sociology,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ology, the development in the earlier period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village sociology and so on. at last, this article articulates the real meaning of his idea. key words: liang shuming; rural construction; sociological history; practical meaning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 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然 而因为时代的原因,梁漱溟本身的学术和实践活动曾经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与其 他思想家相比,没有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直到 80 年代初期,他出任中国文化书院 主席,才又重新活跃于思想界。国内外学者对其思想展开研究,掀起一股“梁漱溟” 热。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梁漱溟的研究,首先把他作为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来看待, 研究重点是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想。他们认为梁漱溟对于儒家传统的重新诠释, 为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直到 90 年代中期以后, 学者们才逐渐 开始关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目前社会学界对梁漱溟的乡村建 设思想和实验的研究也有不少,但专门从社会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梳理的却很少。 这与梁先生在中国社会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作用极不相称。在中国社会学史上,梁漱 溟是一位重要人物,通过对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 、 中外社会科学名著评 要 (社会学) 、 中国文化史要论 、 中国读书大辞典等几种文献学著中所罗列的 社会学名著的频率的发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最为经典书目之一。然而, 在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中,只是在整个中国社会学学科史范围内,会写到梁先生及 其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所花笔墨都比较少,也没有把他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其整个 思想联系起来。 因而, 从社会学史维度解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验非常必要, 并将其乡村建设思想和实验放到其整体思想中研究,看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和他的其 它思想间的关系,以及在他的整体思想体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 2 1.2 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1.2.1 梁漱溟 1其人及理论概观2: 梁漱溟(1893-1988) ,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 林人,后移居北京,蒙古族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 社会活动家,20 世纪新儒学的开山人物。梁漱溟出生于世代官僚的士大夫家庭,从 小接受新式教育, 13 岁入新式学堂, 学习国文和英语及数理化。 其主要经历是, 1911 年加入京津同盟会组织,任民国报记者。1916 年 23 岁时发表究元决疑论 , 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赏识。1917 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任北京大 学印度哲学讲席,至 1924 年离开北大,前后 7 年时间。1929 年任河南村治学院 教务长,并接办村治月刊。在河南村治学院因蒋冯中原大战而停办后,他转入 山东,在 1931 年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迄止抗日战争爆发,他 一直在山东邹平与菏泽县搞乡村建设实验。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 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 年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 年该会 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兼同盟刊物光明报社长。1950 年后任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 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85 年, 开始创办中国文化书院, 并以 92 岁高龄在“中国文化讲习班”作“中国文化传统” 报告。1988 年因病逝世,享年 95 岁。 梁漱溟作为 20 世纪重要的思想家, 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其思想理论 涉及中西哲学、佛学、儒学、文化、教育、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具 有较完整的体系。其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梁漱溟赞成伯格森的生 命哲学,认为生命是宇宙的本体,生命和生活是一回事,同时又继承了王阳明的心 学,强调心与生命同义,将伯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宋明理学的阳明心学相结合形成他 1对于梁漱溟是否是社会学家,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本文认为梁漱溟是中国社会学史上重要的 社会学家。首先从梁漱溟一生所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看,社会问题始终是他研究的重点。其次, 梁漱溟为解决中国问题在其哲学、文化思想基础上,认识中国社会和社会问题,形成了比较系 统的社会学思想。在其社会学思想中,他对中国社会认识所形成的社会结构理论,是其社会学 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本文第二章内容中给以重点解读。第三,梁漱溟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因乡村建设运动有理论作为指导,因而这 一运动与其它一些同时期改良运动有很大不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作为乡村建设运动的重 要指导思想,在邹平进行的实验,在当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有学者认为梁漱溟是中国 早期社会学发展过程中乡村建设学派的代表之一(如郑杭生等) 。所以,鉴于梁漱溟研究的社会 问题、形成的社会学思想及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本文认为梁漱溟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是一 位重要社会学家。 2参见梁培宽、杨雅彬.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6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3 的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梁漱溟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他的文化思想。 梁漱溟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这三种文化 是独具特色文化。他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认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方 向。从寻求中国文化的复兴为归宿,梁漱溟深入到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他认为社 会结构是文化的骨髓,因而,梁漱溟从其文化思想进一步深入到了社会学、教育等 方面的研究。梁漱溟的社会学思想中非常重要内容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中国 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社会,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问题是文化问题,表现出 来的是旧社会结构的崩溃而新者未立。要复兴中国文化,解决中国问题就要建立新 的社会,这一新社会就是新的礼俗社会。梁漱溟思想始终围绕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展开,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在不同领域展开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包括社 会学思想在内的诸多思想,共同构筑了他的思想体系。 其著述极丰, 主要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921) 、 乡村建设论文集 (1934) 、 乡村建设大意 (1936) 、 乡村建设理论 (1937) 、 中国文化要义 (1949) 、 人 心与人生 (1980) 、 朝话 (1937) 、 我的努力与反省 (1987)等。 1.2.2 国内外对梁漱溟思想的研究现状: 由于时代的原因, 梁漱溟在上世纪 50 年初就结束了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当 时的研究中更多是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对其个人和学术思想进行批判。 直到 80 年代 初期梁漱溟才重新走上中国学术的舞台,这激起了人们对于他的理论研究的热情。 对梁漱溟研究比较早的是美国学者艾凯,他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后出版了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艾凯将梁漱溟思想放到世界视野 中,高度评价了梁漱溟思想的意义。 大陆和港台地区对梁漱溟的研究几乎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从80年代至今, 无论在著作、译著和期刊上的论文,都收获颇丰: (一)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研究 在这一时期主要整理出版了梁漱溟全集 (8 卷本) 、 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 、 梁 漱溟评传 、 梁漱溟研究集 、 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 、 梁漱溟思想研究 、 梁漱溟社会改造构想研究 、 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 、 梁漱 溟乡村建设理论研究 、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 梁漱溟的 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 、 梁漱溟自传 、 梁漱溟合作理论与邹平合作运动等 10 多部著作和译著,论文一百多篇。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把梁漱溟作为新儒家的开山人 物来研究, 把梁漱溟看作是儒学复兴的关键人物, 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他的哲学思想、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 4 文化思想、教育思想、新儒学思想,更多的研究放在了对他的文化哲学思想的评析 方面: 3 1、 哲学思想包括文化哲学思想, 认为梁漱溟文化哲学最主要的特色是从哲学的 高度比较中西文化。从文化根源的“意欲”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分为意欲向前的西方 文化、意欲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意欲反身向后的印度文化,三种类型。关于文化 发展趋势,梁漱溟把目光集中在“以伦理本位”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上;关于不同类 型文化的哲学基础,梁漱溟断言,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世界文化的将来将是中 国文化的复兴。生命哲学思想,梁漱溟以生命哲学来阐发中国文化价值,在梁漱溟 看来儒家对宇宙和谐本性的揭示,表现了一种对宇宙变化的深刻洞见。政治哲学, 梁漱溟将“人生向上”看作是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梁漱溟的政治发展论和历史发 展论融合在一起,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三个 时期;关于团体组织,梁漱溟认为包括以对方为重作为社会成员与社会团体的关系 原则、将“人治的多数政治”作为自己理想的政治模式、提出理想的政治团体应是 “政教合一” 。 道德与艺术哲学梁漱溟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阐述道德的一般本质和它 的文化价值;关于艺术,梁漱溟分析了文学与艺术的“美”的本质,认为对于“真 善美”的追求是人的根本需要,并认为艺术美感源于人性中的本能冲动,艺术境界 的基于美感又超越了美感,悲剧的艺术感染力胜于喜剧。 2、 文化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梁漱溟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把中西哲学结合起来创 立自己的文化思想体系,诠释儒家学说,以谋求中国文化的出路通过对“五四”时期 以来各种文化思想的反省,弘扬儒家人生态度,肯定中国儒家学说的现代价值和意 义;构建了“文化三路向说”,并把儒家学说归于“第二路向”之中,从而赋予儒家 学说以活的内在生命力; 把对文化理论的探求同中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合二为一, 躬行于乡村建设运动。 3、教育思想,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是他在以往的自学、讲学、办学和乡村建设 中,坚持和倡导按照孔家文化教育思想践行尽性的实际经验的总结或理论概括。 主要 内容包括教育的大生命,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认为整个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即生命,即生活的相续。 而生活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手 段,而是生活自身,即是生命的自然流畅通达。 大功能, 大功能便是绵延文化,求社会 进步,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能。大系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分、 “教育宜 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和“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三项宗旨。 3熊吕茂.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5):68-7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5 4、新儒学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梁漱溟反对科学主义的“理智”,崇尚玄学的“直 觉” ,以陆王心学来诠释和提倡孔子的人生哲学,谋求儒学的现代化,是海内外学术 界公认的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了十分广泛的 影响。 (二)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 1、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梁漱溟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学科都从自己的 学科出发对梁漱溟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在这时期包括社会学者开始关注梁漱溟领导 的乡村建设的理论、实践,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大多数文章 是在肯定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有积极意义的同时,着重对其理论或认识的误 区进行批判,指出其乡村建设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杨晓、熊茂吕、刘定祥、史柄军、 孙继文、袁洪亮、陈宪光、刘江船等) 。在近几年,对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现代 化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把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放在中 国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认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是有关中国现 代化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力求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 时, 珍惜并利用中国文化的历史遗产。 该理论部分地反映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 社会的现实,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国现代化的具体方案。 4 2、从社会制度、社会秩序、新礼俗的建立等方面研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 实践。刘少杰认为,对中国社会制度问题做出最深入探索的学者当数梁漱溟,他不 仅从文化路向的差异性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制度的特殊性,而且从中国人行为根据的 特殊性与西方人遵循“物理”相区别,中国人行为根据是“情理” ,揭示了礼俗 制度的心理根据和特殊意义,论述了习惯、习俗、风俗等非正式制度同政治制度和 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梁漱溟给后人留下的最重要启示在于,无论从文 化传统观察,还是从心理特质分析,中国社会的制度都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制度,不 能用解释西方社会制度的理论来简单说明中国社会制度。 5吴飞从建设“新礼俗”的 角度,认为梁漱溟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政治无办法国 家权力建立不起”。 国家权力建立不起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永远 存在的根本问题。 正是因为国家权力屡屡失败,要救国就必须走另外一条道路。 在他 看来,这条道路,就是从中国文化的自身出发,建立一套新的社会构造,即一套新礼 俗。 6 4崔效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j.银行家,2006(5) :132-135 5刘少杰.制度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兴衰与重建j. 江苏社会科学,2006(3) :88-92. 6吴飞.梁漱溟的 “新礼俗” 读梁漱溟的 乡村建设理论 j.社会学研究, 2005 (5) : 228-233.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 6 3、 从社会学史方面对于梁漱溟的研究。 在 80 年代中后期编写的中国社会学史, 在对梁漱溟及其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多带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在最近几年中国 社会学史中,对于梁漱溟的研究评价更加客观和公允,对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 践,也有了积极的评价(郑杭生、李迎生、杨建华等) 。应星、吴飞等人从重新认识 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角度,提出加强对梁漱溟的研究。这一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对 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研究不应仅仅把它放到乡村重建或乡村工业化框架中来理 解,还应把这一理论与它的文化思想相联系;还应从社会学中国化的角度,寻找梁 漱溟的社会学思想传统。 7 1.2.2 国内对梁漱溟思想的研究趋势 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研究, 是当前对梁漱溟思想研究的热点之一。 社会学、 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都从本学科视角出发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社会学界对梁漱 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一般从社会学的不同分支进行研究。目前,有的学者就从文 化社会学角度,有的学者从农村社会学角度,有的学者从社会学史的角度研究梁漱 溟乡村社会建设思想。从当前社会学史角度对梁漱溟乡村社会建设思想的实际情况 来看,从事这方面研究是人并不多,成果也比较有限。 1.3 选题研究的视角 本文所进行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史的角度研究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在分析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基础上, 探寻乡村建设思想在其整体思想中的地位。 并进一步分析了梁漱溟在 1930 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建构期所起作用, 进一步证明他的 乡村建设思想是中国社会学本土思想的重要来源,他在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起到了 重要作用。梁漱溟对中国社会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社会学研究仍有 启示, 他的思想和实践对我们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仍有借鉴意义。 1.4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梁漱溟的有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结合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 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分析。 7应星、 吴飞、 赵晓力、 沈原.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j.社会学研究, 2006 (4) : 186-2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7 第二章第二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8的渊源、形成与发展的渊源、形成与发展 西方社会学的传入和中国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需要 这样的一门学科分不开的。因而中国社会学的核心问题,认识中国社会问题,解决 中国社会问题,是中国社会学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如何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是梁漱 溟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动力, “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 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什 么社会发展史,什么文化哲学,我当初都未曾设想到这些。 ”9梁漱溟为寻求中国出 路,改造中国社会,创造新文化,在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社会活动中,逐步 形成了乡村建设思想。 2.1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背景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他生活的家庭环境 分 不 开 , 他 一 生 试 图 解 决 的 两 个 问 题 , “ 一 是 人 生 问 题 , 即 人 活 着 为 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是中国问题,中国问题何处去。” 10事实上都是在为 中国寻求出路,一个是从社会层面,一个是从文化层面,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2.1.1 动乱分裂的社会背景 梁漱溟早年生活的中国社会是个正在发生巨大变迁、 动乱分裂的社会。 一方面,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社会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稳定状态,使近代中国开始走向无 序状态,并不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侮,中国的政治秩序出现了全面的崩溃;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的统一状态也被彻底打破了,而且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 中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越来越不自信,开始由浅入深的学习西方文化, “我们所看 见的,几乎世界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几乎我们现在的生活,无论精神方面、 社会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这是无法否认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现状, 并非东方化与西方化对垒的战争,完全是西方化对于东方化绝对的胜利,绝对的压 服! ”11“东方化对于西方化步步的退让,西方化对于东方化的节节斩伐!到了最后 8本文用“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而不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首先区别于梁漱溟的一本著作 乡村建设理论 ,本文认为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解读,不仅是对这本书的解读。其次, 用“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更能体现他对中国社会和问题认识的系统性。而且作为梁漱溟整体 思想的一部分,本文认为其乡村建设思想是其实践他的其它诸思想的行动理论。因而,用“乡 村建设思想”而不是“乡村建设理论”其内容更丰富。 9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 10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5. 1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2):12.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 8 的问题是已将枝叶去掉,要向咽喉去着刀!而将中国化根本打倒! ”12中国面临着深 层次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社会学就是在当时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中国知 识分子为寻求中国出路,作为试图解决中国问题新的学科新的思想引进中国。中国 的知识分子在寻求中国独立富强道路的过程中,从恪守儒家传统不敢越雷池一步, 到逐步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的学习到制度层面的学习再到对中国整个传统文化 的反思和批判,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直到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新文化 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旧的制度被推翻了,不仅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反而导致了更严重的危机。包括梁漱溟在内的很多知识分子,深感中国问题的复杂 性,在寻求中国出路过程中,他们对中国问题认识和解决方法有了不同的看法。梁 漱溟在此过程中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最后归宗儒家,成为中国新儒家的开山人 物,提倡复兴中国文化,解决中国问题。也正是因此,他的乡村建设思想成为中国 社会学思想的重要本土思想资源。 2.1.2 家庭环境背景 1、父亲的影响 13 父亲梁济对梁漱溟的影响深远。 “我最初的思想和做人,受父亲影响,亦就是这 么一路(尚侠、认真、不超脱) 。 ” 14梁济有意识的培养梁漱溟自省和独立意识,这与 梁漱溟特立独行个性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梁氏父子的人品均具有道德圣贤的色彩, 在立德修身的功夫、追求理想的情愫、为道现身的精神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 相似之处。 ” 15在父亲人格涵育下, “使我幼稚底心灵隐然萌动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利禄底自了汉 。 ” 16 梁济的思想也极大影响了梁漱溟早年思想的形成。梁漱溟早年的功利主义思想 的形成,与他父亲的影响有极大关系。他父亲的思想“实与西洋思想相近。他实在 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时时持有一个标准,即是有用处三字。他批评世 间一切事,有用处即是好,无用处乃是不好,此点仿佛与詹姆士 james 杜威 john 1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2) :12. 13梁济身上所交织的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和对社会的务实的现实性实用性态度对梁漱溟产 生了影响。 (文明冲突下的伦理本位社会) “梁济始终处在一种理想与现实、道义与功利的两难 困境之中。他客观上钦慕西学,肯定其尚功利的价值,但主观上却又试图挽回传统道德价值的 失落之局。在理智上,他欣然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但在感情上又与旧时代难舍难分。 ” (景海峰. 黎业明.梁漱溟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 14梁培宽.梁漱溟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10. 15景海峰.黎业明.梁漱溟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 16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9 dewey 等之思想相近所谓实用主义” 17梁漱溟早期对事物的判断也以有用无用作 为标准,父亲思想深深影响了梁漱溟。后来梁漱溟思想从佛家思想转入儒家思想, 与他的父亲的自杀有很大关系。 18 2、新式学校教育 父亲在梁漱溟 7 岁时即将他送进了当时北京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学习中英文。 从小学到中学,梁漱溟都是在新式学校中学习,这些学校一般都采用西式的组织方 式、所授科目包括科学、数学等也不同于旧式学堂。因而,早期的新式学校教育大 大开阔了梁漱溟的视野,也为后来他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奠定了基础。在中学的新 式学校中,梁漱溟结交到的好朋友,他们的人品、学识、思想等对梁漱溟后来思想 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3、自学 梁漱溟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却因为自身的造诣受聘于北京大学,从中可看出 他的自学能力。在学校教育之外,梁漱溟研读了当时影响较大的读物启蒙画报 和京华日报 。 19这些课外读物激发了梁漱溟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和思考。 “漱溟自认 为他不依傍他人、自作主宰的性情,以及关心国事、具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情怀,均 与早年自学习惯的养成和发挥有关。 ” 20上中学后, 新民从报 北京日报 、 顺天 日报 、 帝国日报 ,以及外地的申报 、 新闻报 、 时报 、 国风报 、 民报 、 独立周报杂志等大量报刊, “我的自学,最得力于杂志报纸。许多专门书和重要 典籍之阅读,常是从杂志报纸先引起兴趣和注意,然后方觅它来读的。即如中国的 经书以至佛典,亦都是如此。其他如社会科学各门的书,更不待言。 ” 21 由此看出,梁漱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时刻受到中国问题的刺激,在其父亲及 家庭的影响下,从年少时期就关心时事。 “我生为中国人,恰逢到近数十年中国问题 极端严重之秋, 其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 我的家庭环境和最挨近的社会环境, 17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5. 18梁漱溟对父亲的自杀始终抱有一种莫大的罪咎感,他在思亲记中写到自己迷恋佛典、打算 出家等想法“大伤公之心” 。梁济投水自尽极大震动了梁漱溟,他在追忆父亲一生志向和对自己 的期盼同时,决心放弃出家想法,走入社会,思想转归儒学。梁漱溟思想归宗儒家原因有很多, 包括当时新文化运动对他思想的冲击,在阅读儒家经典过程中,逐渐对儒学思想的认同,和从 青少年时期就具有的改造社会的使命感等。 19注释启蒙画报主要内容是科学常识,其次是历史掌故、名人轶事,涉及天文、地理、博物、 理化、算学等,用白话文,图文并茂。 京话日报内容主要是新闻和论说。新闻以本地(北京) 社会新闻占三分之二,国内外大事占三分之一。论说主要是指责社会病痛,鼓吹某种主张和社 会运动,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20景海峰.黎业明.梁漱溟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1. 21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14.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 10 都使我幼小时便知注意这问题。 我恍如很早便置身问题之中, 对于大局时事之留心, 若出自天性。 ” 22也是从年少时开始,梁漱溟一生始终关注两件事, “我少年时,在 感受中国问题刺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覆窮究,不能自已。人生问 题较之当前中国问题远为广泛、根本、深徹。这样便不为现实问题之所囿。自己回 顾过去四十余年,总在这两个问题中沉思,时而趋重于此,时而趋重于彼,辗转起 伏虽无一定,而此牵彼引,恰好相资为用。 ” 23 分析梁漱溟的早年经历,可以看出梁漱溟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道德理想主义 者。正是梁漱溟所具有的这种道德理想主义,才使他在少年时关注社会,在看到了 社会中丑恶的人和事后,开始避世。然而,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也最终使他重新关 注社会,并用行动实践他的道德理想。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以及他的乡村建设思想 和运动,都反映了他的这种道德理想。 2.1.3 梁漱溟思想变化历程 梁漱溟一生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近代西洋功利主义思想、佛家思想和儒家 思想。“第一时期为实用主义时期, 从十四五岁起至十九岁止, 以受先父之影响为多。 第二时期即为上文所讲之出世思想归入佛家,从二十岁起至二十八九岁止。在此时 期中一心想出家做和尚。 第三时期由佛家思想转入于儒家思想, 从二十八九岁以后, 即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之际。在此三个时期中,令人感觉奇巧者,即是 第一个时期可谓为西洋的思想,第二个时期可谓为印度的思想,第三个时期可谓为 中国的思想” 。 24 梁漱溟思想的转变不仅和他的人生态度转折有很大关系,更与当时的中国社会 动乱分裂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最初梁漱溟受其父亲影响,本着实用主义思想。热衷 于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后又投入民主共和革命,但后来发现西方的政治制度并没 有使中国摆脱困境。相反,梁漱溟见到了民主革命后中国政坛的黑暗,以及一些政 治人物在中国的种种丑态后,有了人生第一次思想转变由实用主义思想转入到佛家 的出世思想。梁漱溟在不能解决中国问题情况下,选择了佛家思想,躲避社会,曾 一度想出家。中国问题没有解决,社会仍要继续运行。辛亥革命唤起了中国社会的 希望,却与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在这种落差中形成 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想被军阀统治所撕碎,他们开始了对西方更深 2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4. 2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5. 2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11 层次的学习,由制度层面到文化心理层面。五四新文化运动摧旧迎新的彻底态度, 把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作为拯救衰敝的良药,要求彻底摧毁中国的儒家经典,知识 界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梁漱溟再也不能全身心投 入他的佛学典籍中,参加到这个大争论中来。他在 1921 年写出了东西文化及其哲 学作为对于这次争论的回应,这也成为梁漱溟从佛家出世思想转到儒家思想上来 的标志。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梁漱溟成为当时学术界备受瞩目的人物,不 仅开始在北京各高校进行讲演,而且在山西、山东等地演说,甚至驻军在北京的冯 玉祥也邀请他到部队讲演,后来支持梁漱溟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的韩复渠恰在部队 中听他的演说。梁漱溟重新关注社会,这次他决定要将自己的思想理论付诸行动。 因此他于 1924 年辞去北京大学的教职,走出校园开始了他的实践尝试。 此时,梁漱溟对中国的道路还是模糊的,直到后来在实践中,逐渐清晰和深入。 2.2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梁漱溟在经历了思想上的转变后,“觉悟” 到了中国问题解决的途径。 从最初 “乡 治”主张到“村治”主张再到乡村建设思想,他的乡村建设思想逐步成熟。考察梁 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这一思想。 2.2.1“乡治”主张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梁漱溟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制宪运动后,认为西方的社会制 度之所以不能适应中国,是因为中国人缺乏与西方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习惯,中国人 缺乏过团体生活的习惯。 如何养成团体生活的习惯, “梁漱溟认为养成团体生活的习 惯,必须从小范围入手,从近处小处做起。这使他想起了乡村自治。 ” 25后来,梁漱 溟在考察了中国社会历史后,逐渐认识到,中国人难以养成与西方社会制度相适应 的习惯。 “因为其中有梗阻处,有养不成处。而其梗阻则是中国数千年文化所陶铸成 的民族精神不同于西洋人而来。我所谓民族精神系包括以下两层:其一是渐渐凝固 的传统习惯,其二是从中国文化开出来的一种较高之精神,这两层皆为养成西洋政 治制度或政治习惯的梗阻。 ” 26因此, 梁漱溟认识到西方社会制度不能解决中国问题, 要从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寻求解决的途径。 “乡治” 乡村自治才是中国问题解决的 途径。此时我已不再热心某一种政治制度表面之建立,而完全注意习惯之养成” “当 25景海峰.黎业明.梁漱溟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2. 2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22.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 12 我注意到养成新政治习惯时,即已想到乡村自治问题” 。 27当时,中国共产党的 农民运动如火如荼更使梁漱溟坚信“乡治”是是中国问题解决的唯一途径,并在广 东试办乡治。1928 年梁漱溟发表了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及试办计划大纲。在 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中,梁漱溟着重分析了“乡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及 解决办法,包括人的问题、钱的问题和事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从解决经济问题入 手, “一面可以引入于协力合作之途,培养其参与公众事业之习惯能力:一面可以稍 苏乡间之困,得渐有力从事教育交通卫生乃至一切事业。 ” 28 “ 请是梁漱溟觉悟 到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问题唯一途径后,对乡治 (乡村建设)主张的第一次公开 表述,尽管他的论述还不充分,但就其内容来说,表明他的乡治(乡村自治)思想 已基本形成。 ” 29梁漱溟后来所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的方案所着眼解决的问题,都是 他在这里提到的问题。 梁漱溟因为他的乡治建议书和试办计划没有得到批复,在以“乡治十讲”为题 做了连续演讲后,打算离开广东到北方考察乡村工作,等待乡治的时机成熟。 2.2.2“村治” 30主张 梁漱溟在考察了一些地方的乡村工作后并不满意,又因为原来在广东支持他的 李济深与桂系有联系,蒋桂大战后,受到牵连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汤山,所 以梁漱溟回到了北京。 在北京梁漱溟认识了梁仲华等人, “当时他们正忙于安排出版 由阎锡山资助的村治月刊与筹办得到冯玉祥和韩复渠支持的河南村治学院。由 于梁漱溟的乡治与他们的村治思想很接近,因此,他们邀请他主办村治月刊, 并担任筹办中的村治学院教务长” 。 31“梁漱溟起草了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及组 织大纲、学则、课程安排等文件,阐明该学院的宗旨。 ” 32梁漱溟再次强调了与西方 社会不同,中国是散漫无组织的村落社会,因而被侵略压迫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 在寻求自救道路过程中,模仿西方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西方的道路与中国 的精神不合。因此,中国要寻求自救道路迫切需要的是建立经济和政治组织。组织 的建立在中国这个村落社会中,必须从乡村入手,实行村治。在建立经济和政治组 织的先后方面,梁漱溟认为经济是基础,要先建立经济组织,只有经济发展了,人 27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年谱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3. 28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838. 29郑大华. 梁漱溟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2. 30村治”或“乡治”中的“村” “乡”并非完全是与自然或行政中的村或乡相对应,而是指整个 “农村”或“乡村” 。 31景海峰.黎业明.梁漱溟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 32景海峰.黎业明.梁漱溟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13 们才能进行有效政治建设。梁漱溟设想通过农业复兴带动工业发展解决经济困境, 然后解决政治问题,以此来达到中国的复兴。 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第一次对乡村 建设的旨趣、 措施和方法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这表明经过对全国各地乡村工作的 考察,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已经趋于成熟。 ” 33 梁漱溟建立河南村治学院实践其“村治”思想, “1930 年河南村治学院正式开 学,第一期招生学员 240 人,学院内设农村组织训练部和农村师范部,训练部主持 乡村自治组织的研究、训练和教育工作;师范部主持乡村教育与训练工作,并附设 有村长训练部、 农村警察部和农业实行部。 学院的宗旨是研究乡村自治及乡村问题, 并培养乡村自治及其他乡村服务,以期指导本省乡村自治之完成。 ” 34梁漱溟在村治 学院开设“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河南村治学院因为中原大战的爆发,曾迁至北 京后又迁回,又因为大战中韩复渠调任山东省政府主席,而新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 不支持村治学院,因而河南村治学院不得不关闭了。 “村治”或“乡治”中的“村” “乡”并非完全是与自然或行政中的村或乡一一 对应的,而是泛指整个“农村”或“乡村” 。 村治刊的创办和河南村治学院的筹 建使“村治”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概念开始具备特殊的内涵。 “村治”之“治”乃组 织农民实行经济合作和地方自治的涵义,治理主体含有国家、知识分子和农民等多 重性。 35正如梁漱溟在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中所说,村治或“乡治为适应潮流 切合需要之时代产物,举凡伦常重心之民族问题,教养精神之政治问题,均平原则 之民生问题,均非建设乡治皆无从得其完满之解决。 ” 36 2.2.3 乡村建设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梁漱溟在广东和河南的“乡治”和“村治”宣传,并没有使他取得很大成果, 直到他的乡村建设思想的成熟和在山东的实践, 才使他影响日益扩大。 1931 年,“乡 村建设” 一词正式出现, 它是由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最早使用, 随后逐步替代了 “村 治” 。 37“乡村建设”名字的提出是因为 “民国十七年我在广州时用乡治 。彼时 在北方如王鸿一先生则用村治 ,如出版村治月刊,在河南设立村治学院等等皆是 也。民国十九年河南村治学院停办,诸同人来鲁创办类似于村治学院性质之学术机 关。我等来鲁之后,皆以村治与乡治两名词不甚通俗,于是改为乡村建 33郑大华.梁漱溟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5-196. 34郑大华.梁漱溟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5-196. 35周朗生.寻求秩序. 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6:89. 3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831. 37周朗生.寻求秩序. 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6:89.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社会学史维度研究 14 设 。 38这一个名词,含义清楚,又有积极意味,民国二十年春季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