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口学专业论文)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的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iii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流动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许多研究者和政府机 构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健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对流 动儿童问题的深入探讨,许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流动儿童对于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问 题,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更是受教育者的身份,使得学校 在其社会融合中的作用具有了不寻常的意义。但从学校这一角度对流动儿童社会融 合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极为有限。 本文主要是从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这一视角入手,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 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在北京市某区开展的“流动儿童教育与发展的跟踪调 查”基期数据,描述性分析了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并进而利用多元线性回归 的分析方法,对影响公立学校与流动儿童学校这两类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 诸多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论是不仅不同学校性质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情况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影响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也因学校性质不同存在着不同,还发现有个别影响因素对 于不同学校性质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也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流动儿童 社会融合 比较研究 注: 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编号: 06crk003)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编码: 9072004)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05jc840019)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5jc840019)等 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谢!特别感谢:北京市教委基教处、石景山区教委以及调研学校对本研究 的调查实施的大力支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iv abstract the question about migrant children has been paid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the society. at present, many researchers and government offices have conducted the thorough research on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health and so 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y have obtained the rich fruit. with further discussion to the migrant children, many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arted to study the question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to their destination, and have already made certain progress. the status of floating childrens transient population and educate enables the school to have its unusual significance on migrant childrens social integration/adaptation. but research discussions on the question from school view have been carried on extremely limitedly.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migrant childrens social integration/adaptation to urban society, compare migrant childrens social integration/adaptation in the public school and migrant child school. on the base of rel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data, take beijing some area flowing child as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bject, uses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migrant children in some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deference not only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childrens social integration/adaptation but also amo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hildrens social integration/adaptation. keywords: migrant children social adaptation comparative study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vii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表格目录 表格 1 变量的统计描述表.23 表格 2 流动儿童对所在学校的认同 .25 表格 3 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认同 .26 表格 4 流动儿童对北京人的认同 .26 表格 5 流动儿童对北京同学的认同 .27 表格 6 流动儿童在北京的朋友圈大小 .28 表格 7 流动儿童朋友圈的人员构成 .28 表格 8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综合情况比较 .29 表格 9 学校性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33 表格 10 性别与不同学校性质的社会融合交互表 .33 表格 11 年龄与不同学校性质的社会融合交互表.34 表格 12 母亲受教育程度与不同学校性质的社会融合交互表.35 表格 13 家庭平均月收入与不同学校性质的社会融合交互表.36 表格 14 父母社会融合与不同学校性质的社会融合交互表.37 表格 15 家庭情感支持与不同学校性质的社会融合交互表.37 表格 16 受歧视感与不同学校性质的社会融合交互表.38 表格 17 社区特征与不同学校性质的社会融合交互表.39 表格 18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回归分析 .41 图目录 图 1 本文分析框架图.18 图 2 流动儿童对居住小区人的认同情况 .24 图 3 流动儿童对居住环境的认同 .25 图 4 流动儿童年龄分布.30 图 5 流动儿童母亲受教育程度 .3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ii 独 创 性 声 明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的比较研究 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 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 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1页 共 54 页 1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定义 1.1 问题的提出 1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定义 1.1 问题的提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不再以过去“单身外出”的方 式而是以“举家迁移”的形式流动。随着流动“家庭化”趋势的加剧,流动人口的 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 16 岁以下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比例也越来越高。以 北京市为例,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北京市共有流动儿童 28.34 万(不包括北京 市内流动的儿童)。2002 年北京市外来人口跟踪调查的数据表明流动儿童的数量仍 然在继续增长,达到 30.93 万。有关研究显示,上海市 28.3%的流动人口是举家搬 迁的;在武汉的 150 万流动人口中,家庭式流动人口占 33.3%;北京市的调查表明, 农村人口举家流动的比重已高达 75%以上。从全国来看,流动儿童的数量更是令 人叹为观止,高达 4000 万。 流动儿童不止从数量上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一群体所特有的特点更使 得流动儿童问题应当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点关注。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和身体发育 的关键时期;他们也没有经历父辈曾有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长期的城市生活使 他们的价值体系、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不同于上一代。尽管他们大部分可能是生于 农村,但随父母和家庭流入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他们所要面对和接受的是与家 乡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城市语言、不同的生活风俗、不同的学校学习和不同的 社区生活等等,期间必然面临着一个城市适应性和社会化的问题。更多的学者认为 这些流动儿童是城市的“第二代移民” 。但作为城市的第二代移民,他们与迁入地的 同龄人又存在着很多的差异。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在 20022003 年开展的“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表明,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 水平、教育水平明显低于所在城市,同时 7%的流动儿童抱怨城里人看不起他们。 另一份调查也显示,近 1/4 的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学校学习中因为自己是“外 地人”或“乡下人”的身份感到自卑,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性不强。 北京市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处, 北京市 2002 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公报 , 2003 年 2 月 1 日。 同上。 见刘珍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 当代教育论坛 ,2005 年第 12 期下半月刊。 见童大焕, “户籍登记怎么变成了审批 ” ,新京报 2008 年 3 月 26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页 共 54 页 很多的学者认为,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第二代移民,将来有很大可能留在城市 中发展,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进而成为城市的永久性居民。因此,能否给流动儿 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与本地孩子共同健康成长,关系到城市未来居民 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竞争力的强弱。如果他们在这一关键时期能够在身心上得到健康、 全面的发展,他们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建设者;相反,如果他们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不到 健康、全面的发展,他们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异己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利 因素。而流动儿童少年所处的特殊生活环境,更容易使他们向后一方向发展。正如 塞谬尔 p 亨廷顿在变迁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所言: “第一代贫民区居民将社 会礼让和政治消极这些传统的农村观念带到贫民区,而他们的孩子却是在城市环境 中长大并接受城市人的目标和企望,父母满足于地理上的横向移动,孩子则要求在 地位上垂直上升,如果在某一段时间的等待后,孩子这种要求无法满足,则反抗、 暴力就会发生。 ”并且我国流动儿童的巨大规模,又使这一问题在数量上更具重要意 义。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流动儿童对社会认同不好,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对未来社会城市治安势必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因此, 关注流动儿童不能只看到教育 方面的问题,更要看到目前他们作为“边缘群体”在城市的融合与发展问题。全社 会都应该对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流动儿童的融合问题予以高度的关心和重视。这 不仅是理论上的合理“推论”,而且存在客观的需要。 在国外,对移民儿童与迁入地社会融合的研究由来已久(具体研究请见文献综 述) 。大量文献表明,迁移过程会对儿童与迁入地的整合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该问题 基于以下两个前提:一是由于社会融合问题对于流动儿童具有普遍性,二是影响流 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具有多元性。国际移民的研究认为:移民与迁入地社会的适 应与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过程和结果有多个变量决定(goldlust and richmond,1974) 。而且大量对于国际迁移的少年儿童与流入地社会融合的研究表明, 少年儿童时的迁移经历并不一定是个充满矛盾、张力的过程,迁移本身对其成年后 与社会的整合也并不一定具有破坏作用(scott m. myers,1999) 。一些父母迁移到 资源丰富的社区,反而对孩子的社会融合和认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parke south 社会欺负对 学校适应有负面影响,且对个别因素的影响极显著。epstein 等人认为,家庭功能影 响少年儿童 6 个方面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 solving) 、沟通能力 (communication)、家庭角色分工(family role)、情感反应能力(affective response)、情 感卷入程度(affective involvement)、 (behavior control)11。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理论推导发展到 调查研究,从社会融合的方向逐步发展到了深入广泛的因素分析上。国外对于社会 融合的研究从迁移本身是否会对孩子与迁入地社会的融合造成危机发展到研究影响 移民群体和社会融合的因素上来。 11 见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 心理科学进 展 ,2004 年 12 月第 4 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17页 共 54 页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主旨与假设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主旨与假设 由上述文献可知,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的因素主要包括:流动儿童的个 人特征、与孩子相联系的家庭的特征、迁入地生活环境及受歧视感这四个方面。我 们还可以看到,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除了对于融合方向及影响融合因素的讨论, 还有着另外一个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那就是公立儿童学校还是流动儿童学校更适 合流动儿童的问题。本文将对公立学校与流动儿童学校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情况作 对比研究,用实地调查的数据对比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比较不同性质学校的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程度,并分析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通过影响因素的 分析,对比各因素对于不同学校性质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产生的不同影响作用。 因此,本文在讨论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状况时,将流动儿童对于迁入地的 认同、对于迁入地人的认同、对同伴群体的认同、对就读学校的认同及对自我的认 同五个方面作为衡量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维度(见图 1)。首先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 的方法,对两种性质学校的流动儿童在这五个方面的融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便 掌握流动儿童对迁入地的融合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在影响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因素分析这部分,我们将从前一部分流动儿 童在城市生活的网络中选择可能影响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因素。选择的标准 是:首先、在前人的研究中,这些变量可能对人们与社会融合有一定影响;其次, 从我国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特殊性和实际研究来说,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同 时也是其社会化、城市化的过程,那么除了学校性质这一因素外,还有其他三类主 要因素:个人特征、家庭、社区和受歧视感。第三,从调查问卷中所能提供的变量 中选择。调查问卷的局限性,使得我们不能选择前人研究中所指出的每一个可能影 响迁移儿童与迁入地社会融合的问题,我们只能最大程度上结合理论,利用问卷所 能提供的变量。 接下来对比不同学校性质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因素,观察不同学校性质的个人特 征、家庭特征、社区特征及受歧视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然后以不同学校性质(公 立学校和流动学校两种学生性质)社会融合差异(%)为基础,分别加入年龄、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18页 共 54 页 别、来京时间、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家庭情感支持、父母社会融合情况、 受歧视感和社区特征等因素,细化和探查各因素与社会融合的关系。最后建立多元 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各因素在不同学校性质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所起的作用。 图 1 本文分析框架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确定本文的研究假设如下: 总的研究假设总的研究假设:流动儿童所在学校的性质(公立或流动儿童学校)对流动儿童 的社会融合有影响,并且假设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较流动儿童学校的流动儿童社会融 合更好。家庭、学校、迁入地社区是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家庭、学 校和迁入地社区的差异将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由此可推出以下三个分假设: 假设一假设一:在公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程度要高于在流动儿童 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程度。 假设二:假设二:在公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与在流动儿童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的个人 特征、家庭特征、所在社区特征与受歧视感等因素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学校对流 动儿童存在选择性问题,在不同性质学校上学的儿童,其本身就存在着差异。 假设三:假设三:学校性质不同,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所起的作用有可能不同。 有些对公立学校流动社会融合作用显著的因素,对流动儿童学校孩子的社会融合可 能不显著。 对迁入地的认同 对迁入地人的认同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对学校的认同 对同龄群体认同 自我认同 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区因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19页 共 54 页 3.2 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操作化3.2 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操作化 本研究将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分为五个维度来度量,五个维度分别是:对所居 住小区及附近居民的认同、对于北京、北京人和北京同学的认同、对学校的认同、 朋友圈和对自我的认同。 在多元回归中,我们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五个方面综合成一个变量作为因变 量。为了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考察,这五个维度共计八个小问 题组成一个量表,如果答案有五项的,选 1 则赋值为 1/5,选 2 则赋值为 2/5,依次 类推,选 3 则赋值为 3/5,选 4 则赋值为 4/5,选 5 则赋值为 5。如果答案为三项的 与上面赋值相类,选 1 则赋值为 1/3,先 2 则赋值为 2/3,选 3 则赋值为 1。如果答 案为两项的与上面赋值相类,选 1 则赋值为 1/2,先 2 则赋值为 1。然后将每个学生 八个小方面的值加总得出一个值,用这个值来表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情况。之所 以采取这种方式来表现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无论采取体现社会 融合的哪一方面来替代综合社会情况都难免具有片面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中的自 我认同只有两个答案,不同于其它的小问题(有五个可选答案) ,但这种自我认同在 社会融合中又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而必须纳入。因此,本研究将用上述方法来综合 评价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0页 共 54 页 4 样本描述 4.1 数据来源 4 样本描述 4.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是“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融合跟踪研究”项目课题组于 2006 年 10 月到 11 月进行的第一轮调查的数据。 4.1.1 抽样框抽样框 本研究的抽样框由石景山区教委小教科和大兴区教委小教科提供。抽样框包括 隶属于这两个区县教委的所有公立学校和被批准的流动儿童学校。其内容有:学校 各年级班级数、各年级学生人数(可以得到学校规模) 、以及借读生人数。由于已有 各年级的班级数和各年级学生人数,因此,也可以得到各班级的平均规模。 4.1.2 抽样过程抽样过程 由于被批准的流动儿童学校数量较少(石景山仅为 8 所,大兴区仅为 11 所) , 因此,所有被批准的流动儿童学校都纳入样本内。公立学校则按照分层、系统、整 群抽样进行。抽样的初级单位(psu)为班级。 按照研究设计,我们抽取每所学校的三年级和五年级的一个班作为调查对象。 因此,调查将对所抽中的三、五年级该班级中的所有学生。 4.1.3 问卷调查过程与方式问卷调查过程与方式 学生问卷采用随堂调查的原则,即问卷由学生自己填写,每班有 2 名调查员辅 助学生填写。调查员每念一题,学生回答一题,并在问卷上填写答案。 家长问卷由学生带回家中,由家长填写完成后交回学校。 因此,从回收率来看,学生问卷相对较好,发放填写的问卷(共 2089 份) ,回 收问卷 2083 份,回收率为 99.7%。但家长问卷的回收率相对较低。家长问卷发放的 问卷数与学生问卷相同,即也是 2089 份,但回收问卷 1741 份,回收率为 83.34%。 12 在本研究中剔除无儿童问卷相对应的家长数据,剔除有些儿童量表不完整(将 12 此处仅考虑回收的家长问卷中的有效问卷,而并不包括另外 40 份回收的空白问卷。如果加上这 40 份空白问 卷,那么,回收的问卷总数为 1781 份,回收率达 85.26%。同时,由于在后期回收工作中与样本学校间的沟通 问题,致使大兴区希望小学(流动儿童学校)的家长问卷全部丢失,损失 105 份(班主任事实上已回收了近 100 份) 。在此,本研究所用的家长问卷的回收率是最低的。而实际回收率应该会更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1页 共 54 页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五个方面的八个问题当作量表来处理时,有个别儿童的个别问 题没有填答,这类问卷没有使用) ,共有 1518 份问卷的数据可供使用。 4.2 变量选择4.2 变量选择 自变量的选择,除学校性质外,我们根据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影响的不同方面, 分为四组(见表格 1) 。 流动儿童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流动儿童的年龄、性别和来京时间。年龄是一 个定距变量,流动儿童的性别是一个虚拟自变量,女性为参照类,因此回归中我们 将这一变量称为男性,以便表示男性与女性有什么差别。来京时间也是一个定距变 量。 流动儿童的家庭特征,包括流动儿童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月收入,家庭 感情支持、父母的社会融合情况。这里我们并没有涉及流动儿童父母的职业类别和 家庭结构(父母婚姻状况) ,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变量在类别之间区分度不大。在调查 中,90左右的父母婚姻状况都是初婚,家庭结构比较完整,单亲家庭、祖孙家庭 等很少。就流动儿童父母的职业划分来看,大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从事的都是层次 较低的服务行业以及小本经营的商业,这与全国流动人口的职业特征是基本相同的。 当然在填写过程中,流动儿童的家长对于问卷的理解也有可能存在偏差。所以,职 业变量亦未纳入到本分析中。 本研究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的社会融合情况和家庭支持作 为一组变量,衡量家庭特征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以未上 学的为参照类,然后根据其他类别的回归系数检验其与参照类之间的差别。家庭月 收入(元)在交互分析中是按照分类比较的,将家庭月收入低于一千元的归为一类 赋值为 1,一千元到三千元间的归为一类赋值为 2,高于三千的归为一类赋值为 3。 以家庭月收入为 01000 元的为参照组。父母亲社会融合情况是经过计算的定距变 量。家庭支持经过赋值转换后为定距变量。有关变量的基本情况请见表 1。 另外,之所以选择母亲受教育程度而没有选择父亲受教育程度,是因为有文献 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影响更显著,周皓(2003)曾对北京市流 动儿童少年的社会融合的研究中也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对流动儿童的社 会融合有显著影响,其中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更为明显。 并且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 john hagan 和 ross macmillan 和 blair wheaton 关于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2页 共 54 页 移家庭中的社会资本对孩子教育获得和职业获得的研究中寻到线索,那就是父母在 家庭生活中的两种不同的性别角色。父亲更多的参与孩子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而母亲则更多的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受教育水平高的母亲往往 要比一个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更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更能向孩子提供更多的 与社会融合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缓解流动儿童在迁入地的种种精神压力。 选择父母亲社会融合情况,是因为有相关文献表明父母亲的社会融合会对流动 儿童社会融合产生一定影响。成年流动人口如果更多地打算留在北京,更多地同外 地人交往、在北京有更多地朋友即对北京的融合更好,则相应地流动儿童会对北京 的看法更好,对北京人的看法更好,对北京的同学看法更好,同时也会在北京有更 多的朋友13。 家庭感情支持主要是父母对孩子在感情上的支持。本次研究中,我们将父母对 于孩子的家庭情感支持分为四个方面,父母是否经常和孩子聊天,是否经常接给孩 子零花钱,是否经常带孩子出去游玩,是否经常辅导孩子学习。分别将这些变量赋 值,然后按照操作化部分统计社会融合的方法,按分数高低分为好、一般、差三类14。 流动儿童的被歧视感。考察被歧视感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流动儿童的居住社区类型。主要考察社区的外来人口多少是否对流动儿童社 会融合有所影响。流动儿童的居住社区也是虚拟变量,我们根据流动儿童自己对社 区人口结构的理解分为三类:都是北京当地人、有少数外地人、外地人很多。其中 都是北京当地人为参照类,考察流动儿童居住社区人员的构成对其与迁入地社会融 合的影响。 13 见方志, 两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 ,2007 年硕士毕业论文。 14 赋值方法与按分数高低分为好、一般、差三类的方法与社会融合的操作化及分类方法相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表格 1 变量的统计描述表 变量名描述平均值标准差变量名描述平均值标准差 居住小区居民及环境 喜欢学校 喜欢北京、北京人、北京同学 朋友圈 因变量因变量 自我认同 identification2.036.703.2550.7789 性别 sex1男0.550.498 年龄 age6149.681.375个人特征个人特征 来京时间 dur0135.013.333 母亲的受教育水平 medu142.710.796 家庭月收入 income131.540.635 家庭感情支持 support253.390.603 家庭特征家庭特征 父母社会融合情况 pada0.93.01.7980.391 受歧视感受歧视感 是否感觉有人看不起 discri1有0.450.498 居住社区居住社区 社区类型 community 1外来人口 多 2.420.726 学校学校 学校性质 school 1=公立学校 0.360.479 注:注:*表明此定类或定序变量已转换为虚拟变量,其平均值表示该类别在样本中所占的比例。表明此定类或定序变量已转换为虚拟变量,其平均值表示该类别在样本中所占的比例。 第23页 共 54 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4页 共 54 页 5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5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 根据上述操作化定义,本章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别考察流动儿童的融合情况: 对所居住小区及附近居民的认同、对学校的认同,对于北京及北京人的认同,对自 我的认同。 5.1 流动儿童对所居住小区的认同5.1 流动儿童对所居住小区的认同 5.1.1 流动儿童对所居住小区人的认同情况流动儿童对所居住小区人的认同情况 从对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见图 2) ,有 41.67%的公立学校流 动儿童很喜欢周围的居民,40.83%的流动儿童比较喜欢家附近的居民。只有极少数 表示对附近的居民比较反感(2.08%)和很反感(3.33%) 。与之相比,流动儿童学 校流动儿童很喜欢家附近居民的比例高达 47.62%,很反感的只有 2.08%。由此看来, 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较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对家附近居民的认同感要强。 你喜欢你家附近的人吗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很喜欢比较喜欢不喜欢也不反感比较反感很反感 百分比(%)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图 2 流动儿童对居住小区人的认同情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5页 共 54 页 5.1.2 流动儿童对附近环境的认同情况流动儿童对附近环境的认同情况 从流动儿童对附近环境来看(见图3) ,仅有29.92%的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评价为很 好,另有28.88%评价为有些好。有9.62%的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认为居住地附近环境 有些差,5.44%的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认为附近环境很差。相比较之下,流动儿童学校 流动儿童有24.8%认为家附近环境很好,有23.59%对家附近环境评价为有些好,竟 有13.91%的学生认为有些差,认为家附近环境很差的也有5.14%。经过比较可以看 得出,流动儿童学校对于环境的评价总体低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也就是说公立学 校流动儿童对家附近环境的认同感更强一些。 你觉得你家附近的环境怎么样 0 5 10 15 20 25 30 35 很好有些好不好也不坏有些差很差 百分比(%)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图 3 流动儿童对居住环境的认同 5.2 流动儿童对学校的认同流动儿童对学校的认同 表格 2 流动儿童对所在学校的认同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非常喜欢 有点喜欢 没什么感觉 有点讨厌 特别讨厌 80.50 12.66 5.60 0.62 0.62 72.3 22.00 3.73 1.08 0.88 从表格 2 可以看出,在观察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对学校的喜欢程度时发现, 有 80.5%表示对现在的学校非常喜欢,仅有 0.62 的学生表示特别讨厌现在的学 校。显然,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对正在就读的学校的喜欢程度弱于公立学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6页 共 54 页 流动儿童对于正在就读的学校的喜欢程度。仅有 72.3%的流动儿童学校的流动儿 童表示非常喜欢,而有 1.08%表示有点讨厌,这个比例高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有 点讨厌的程度。这表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对于学校的认同较高,适应性较好。 5.3 流动儿童对北京、北京人和北京的同学的认同5.3 流动儿童对北京、北京人和北京的同学的认同 5.3.1 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认同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认同 表格 3 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认同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非常喜欢73.9171.81 有点喜欢20.0820.43 没什么感觉3.735.21 有点讨厌1.240.79 特别讨厌1.041.77 由表格 3 可以看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有 73.91%表示非常喜欢北京,特别讨厌 的占 1.04%,而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有 71.81%对北京非常喜欢,特别讨厌北京的 比例是 1.77%。由这两个数据可见,非常喜欢北京的流动儿童,公立学校就读的较 流动儿童学校就读的高出两个百分点,然而,非常讨厌北京的流动儿童就读于公立 学校的较就读于流动儿童学校的低了 0.73 个百分点。相对而言,公立学校流动儿童 对北京的认同相对高于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的认同。 表格 4 流动儿童对北京人的认同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非常喜欢38.6734.88 有点喜欢43.2437.15 没什么感觉11.8519.17 有点讨厌1.661.97 特别讨厌4.576.82 5.3.2 流动儿童对北京人的认同流动儿童对北京人的认同 从表格 4 看流动儿童对于调查问卷中“你喜欢北北京人吗”这道问题的回答, 我们了解到,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非常喜欢的占到了 38.67%,表示有点喜欢的占到了 43.24%,而与之相比,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答案是非常喜欢的比例是 34.88%,有 点喜欢的比例为 37.15%。在选择答案为特别讨厌的流动儿童中,公立学校的占 4.57%,流动儿童学校的占 6.82%。可见,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非常喜欢与有点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7页 共 54 页 欢北京人方面比例均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明显低些;在特别讨厌北京人方面比例却 较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出很多。可以说,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对北京人的认同较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要低的多。 5.3.3 流动儿童对北京同学的认同流动儿童对北京同学的认同 由表格 5 可以看出,对于“你喜欢北京同学吗?”这个问题,公立学校流动儿 童回答非常喜欢的有 67.22%,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回答非常喜欢的有 60.73%, 非常喜欢北京同学的公立儿童学校流动儿童比例比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高出了近 七个百分点。回答特别讨厌的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为 1.14%,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为 2.66%。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特别讨厌北京同学的比例较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低 了一个百分比还低。 表格 5 流动儿童对北京同学的认同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非常喜欢67.2260.73 有点喜欢23.6527.17 没什么感觉6.228.76 有点讨厌1.450.69 特别讨厌1.452.66 5.4 流动儿童对自我的认同5.4 流动儿童对自我的认同 该问题是通过问题“你觉得你自己是北京人吗?”来考察的。考察过程中发现, 回答“是”的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占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全体的 58.84%,而回答“是” 的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占流动儿童学校全体流动儿童的 54.29%。公立学校流动儿 童认为自己是北京人的比例较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是北京人的比例高出 了 4.5%还要多一些。可以说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是北京人的一份子的情况要 好于流动儿童学校,融入迁入地北京的情况要更好一些。 5.5 流动儿童在同龄人中的融入状况5.5 流动儿童在同龄人中的融入状况 从流动儿童的朋友圈来看流动儿童之间的社会融合,是由两个小问题组成的: “你在这儿有朋友吗”与“你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8页 共 54 页 由第一个小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见表格 6) ,79.25%的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这 儿有很多朋友,61.83的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在这儿有很多朋友。仅有 1.24%的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这儿一个朋友也没有,而在这里一个朋友也没有流动儿童学校 流动儿童比例竟有 3.65%。可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同龄人中拥有更多的朋友, 与北京的同龄人有更多的交流,与同龄人的融合更好一些。 表格 6 流动儿童在北京的朋友圈大小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有,很多79.2561.83 没有几个19.5034.52 一个也没有1.243.65 从第二个小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见表格 7) ,15.58%的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朋 友是北京本地人,26.84%的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朋友是老乡或外地人,可见在公立 学校中,虽然北京本地同学占比例很大,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朋友中仍是同为流 动儿童的比例却更大一些。46.24%的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的朋友是老乡或外地人, 这一比例要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要高出近一陪,这有可能是由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 童所占比例更大一些。这说明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与同为流动儿童的同学联系更 多一些,融合更好一些。 表格 7 流动儿童朋友圈的人员构成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都是北京本地的15.5811.59 都是老乡或外地人26.8446.24 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57.5842.17 5.6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综合情况比较5.6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综合情况比较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对北京的适应更好一些,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对迁入地的认同情况都要好于流动儿童学校 流动儿童。尤其在考察流动儿童的朋友圈时,可以看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北京有 很多朋友的比例比流动儿童学校的流动儿童高出约 18个百分点。 将以上几个方面操作化后15得到表格 8,从表中可以看出,公立学校融合好的流 动儿童比例达到 68.6%,流动儿童学校融合好的流动儿童的比例是 56.4%,前者较 15 为方便做出分析我们将社会融合的状况人为分为三个等级。根据上面操作化的情况及变量描述,数值在均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29页 共 54 页 后达高出 12.2%。而社会融合差的儿童中流动儿童学校高出公立学校 5%。很显然,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情况要好于流动儿童学校的流动儿童。两类学校的流 动儿童社会融合上的巨大差异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原 因使得两类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表格 8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综合情况比较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学校流动儿童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好31768.659656.4 一般10121.930829.2 社 会 融 合 差449.515214.4 以下的定义为“好”,数值在均值加上标准差之间的定义为“一般”,大于“一般”的数值定义为“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比较研究 第30页 共 54 页 6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影响因素比较6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影响因素比较 6.1 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比较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比较 6.1.1 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房转户申请书范本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技能考核试卷: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试题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考点解析试题(含答案)
- 2025身份确认制度试题及答案
- 第一单元 菁菁校园育芳华 歌声伴我长大之《演唱 中学时代》说课稿教科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 母婴阻断相关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实操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真题及答案
- 骨化三醇胶丸临床应用考核试题
- 2025年统计学期末考试:数据可视化图表制作与试题
- 职高课件模板
- 【生物】第四节 激素调节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卫生院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医院信息安全保密培训课件
- 物流紧急事件应急预案方案
- 期中专题复习-词汇句型训练-2025-2026学年 译林版2024 英语八年级上册 原卷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科普知识竞赛题库(+答案)
- 2.2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课件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
- 幼儿创意玉米课件
- 矿山爆破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四川成都专用)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四川成都专用)解析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