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pdf_第1页
(经济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pdf_第2页
(经济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pdf_第3页
(经济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pdf_第4页
(经济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民国时期,在全国农村合作运动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和县乌江 农村合作运动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并得到了中央农业推广委员和金 陵大学农学院等机构团体的直接参与。作为安徽农村合作运动的一个 典型,乌江农村合作运动得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乌江农村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合作体系,涉及到组织、生产、运销、金融、 教育等各个领域,是对乌江农村社会的一次整体性改造尝试。乌江农 村合作运动为乌江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并为乌江 农村社会走向近代化提供了一次契机。作为一次农村社会的改良活 动,乌江农村合作运动最终在现实环境的制约下以失败而告终。政府 未能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合作运动健康发展,为合作运动创造一个有力 的外部环境,反而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威主导了合作运动的控制权,使 得乌江农村合作运动打上了深深的“政府烙印”。乌江农民对于合作 理念的缺乏认识以及自身素质的低下,也使乌江农村合作运动在开展 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关键词:安徽;乌江;农村合作运动:近代化;困境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e r i o d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o nt h eb a c k g r o u dt h a tt h ec o o p e r a t i v e m o v e m e n th a ss p r u n gu pa l lo v e rt h ec o u n t r y , t h ew u j i a n gt o w no f h ec o u n t yw a st h e f i r s tt ol a u n c ht h ec o o p e r a t i v em o v e m e n ti na n h u lp r o v i n c e , a n dt h ec e n t r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e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c o m m i t t e ea n d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i n s t i t u t i o no fj i n l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p a r t i c i p a t e di ni td i r e c t l y a sam o d e lo ft h ea n h u ir u r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 m o v e m e n t , w u j i a n gr u r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w a sp l l s b 。df o r w a r dg r e a t l yb yt h e n a n j h l g 删o n a lg o v e r n m e n t w u j i a n gr u r a la mh a de s t a b l i s h e dar e l a t i v e l y i n t e g r a t e dc o o p e r a t i o ns y s t e m , w h o s ec o o p e r a t i o nc a r e e ri n v o l v e dv a r i o u sf i e l d s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p r o d u c t i o nt r a n s p o r ta n ds e l l i n gf l n a n c 宅e d u c a t i o na n dw h i c hw a sa n i n t e g r a lr e f o r m a t i o nf o rw u j i a n gr u r a ls o c i e t y w u j i a n gr u r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 m a d es o m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u j i a n gr u r a l e c o n o m ya n dp r o v i d e dat u m h 鸩p o i m t o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w u j i a n gr u r a ls o c i e t y a sar u r a ls o c i e t yr e f o r m a t i o na c t i v i t y , w u j i a n gr u r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e n d e d w i t hf a i l u r ei nt h er e s i s t a n c eo ft h er e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c o u l dn o t g u i d e dt h ec o o p e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t od e v e l o ph e a l t h i l yb yu s i n gt h es o c i a l 啪u “瑚 a n dc r e a t e dap o w e r f u le x t e r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f o r t h em o v e m e n t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d o m i n a t e dt h e c o n t r o l l i n gp o w e ro ft h e m o v e m e n tb y r e l y i n g o ni t so w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a u t h o r i t yt om a k et h ew u j i a n gr u r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b a n d e d d e e p l yw i t ht h eg o v e r n m e n tt r a c e t h ew u j i a n gv i l l a g e r sl a c k e d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 c o o p e r a t i o nc o n c e p ta n dt h e i ro w nq u a l i t rw e r el o w , t h ew u j i a n gr u r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 m o v e m e n tw a sl a n d e di na p r e d i c a m e n td u r i n g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a n h u i :w u j i a n g :r u r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 ;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p r e d i c a m e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狲杖琴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巧勇 签字日期: 立,口7 年年月j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凌咩登大浮有关保留,使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毫斟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不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项勇 导师签名: 啄栅 签字日期:a 一7 年厶月 归 签字日期: 哆年牛月2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亩r = 编: 前言 刖青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凭借其强盛的农业经济,中国塑 造了一个东方农业帝国的辉煌形象。然而,随着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 的兴起,中国的封建农业经济却日益衰败萎缩。而“三农”问题也随之困扰着历 届中国政府,成为一个久久萦绕而又挥之不去的难题。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环境的恶化以及天灾人祸的摧残,中国的农村 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农村破产、农业萧条,“天下之大利必归农”的信 条被彻底撕碎“拯救农村”、“复兴农村”成为了当时社会最时髦的话题。一批 知识分子与社会活动者开始在各地农村实施形式多样的乡村建设活动以试图找 到拯救农村的方法。而历届国民政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作着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尝 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兴盛的农村合作运 动。合作制度源于1 9 世纪初的西欧社会,是广大下层劳动群众通过建立合作社 等经济组织,利用互助合作的力量来抗击大中资本的中间剥削,维护自身经济利 益的行为。合作思想在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并首先在民间得到了倡导与实践。 1 9 2 8 年,国民党中央正式将合作纳入七项国策运动之一( 其余六项分别是提倡 国货、卫生、保甲、筑路、造林、识字) 由此合作运动开始由民间自发行为转变 为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场运动一直延续到了国民党败退台湾,贯穿 了近半个世纪,对近代的农村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安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是近代遭受天灾人祸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安 徽合作运动的开始时间较晚,是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 度上体现出了国民政府企图挽救农村、复兴农村的上层意志。在这场运动中,乡 村农民在合作理念的熏陶下逐渐由漠视、抵制心理开始转变为被动参与。安徽农 村各地首次建立了大量的农业仓库、合作社、合作社联合社等近代新型经济组织, 成为安徽农村农业推广、农业改良的重要载体。安徽农村传统的金融借贷方式如 高利贷、“合会”也开始不断的被“信用借贷”等近代元素所冲击。安徽农村闭 塞落后、农民智识低下的局面也在合作教育等新式教育的传播推广下得到了极大 的改观。 安徽农村合作运动在开展中,得到了一批近代进步官绅、知识分子、新式商 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一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 人的拥护与支持。在他们的主导下,安徽的各项合作事业逐步展开。但是,乡村 中的败官劣绅、土豪地主等传统阶层却对合作运动进行抵制破坏,一部分人还攫 取了合作运动的主导权。这使得合作运动并没有真正有效深入乡村下层,乡村民 众也未从中获得太多权益。而政府在开展合作运动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又在乡村 推行保甲制度,意图将国家权力触角伸入乡村。这极大地束缚了农民以及乡村组 织的自主性,对合作事业造成了不良影响。于是,在资金缺乏、社会动荡等综合 因素的影响下,安徽农村合作运动只是昙花一现,并未达到倡导者“复兴农村” 的初衷。 对安徽农村合作运动的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安徽农村合作运动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复兴运动,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工 程,涉及到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它的考察,不仅可以梳理民国时期安徽农 业政策的演进,把握安徽农村社会变革的脉络,从而对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历程有 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加强安徽的区域史研究。 其次,本文选取了安徽省和县的乌江镇作为个案考察对象,主要基于两方面 考虑一方面乌江作为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共同设立的农业推 广试验区所在地,是中央国民政府改革政策的试验地,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各项 运动开展相对较完整,成为安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合作运动的开展,同 时也得到了政界、商界、学界等各界人士的参与与关注。探讨乌江农村合作运动 的得失,无疑可以得到更深的启示。另一方面,传统中国政权只达县一级,选取 乌江这样一个乡村社会的“细胞”来考察,将会对政府改革政策的实施效果有一 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进一步理解近代乡村社会中各个阶层转型的过程。 再次,合作思想自2 0 世纪初在中国兴起以来,一直延续到了2 l 世纪的今天。 目前,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成为众多发达国家农村经济的主导 力量。而安徽省也在合作经济的热潮中建立了数千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 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对民国时期安徽曾经历过的这场合作运动的考察,无疑对于 安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破解目前的“三农”之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提及的乌江合作运动有着特定的时问界定。主要论及南京国民政府统 治时期的1 9 2 7 年至1 9 3 7 年。对于超出本时间段的农村合作运动,本文或有提及, 但不再论述重点之内。 前言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学术界对民国时期合作运动的研究由来已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建国前早在五四运动之前,汪廷襄所著银行新 论、刘秉麟编著的经济学原理等书中,就曾论述过信用与消费合作的问题。 此后,各种宣传介绍合作事业的刊物纷纷出版,有关的论文著作更是层出不穷。 这一阶段的有关合作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合作月刊、合作讯、合作事业、 合作与农村、合作评论等上百种刊物中。其中介绍安徽地区农村合作运动 的文章较集中地出现在安徽合作、安徽农村合作、安徽合作月刊、安徽 合作通讯、农林新报等刊物中。论著方面,有严恒敬中国乡村合作实际问 题( 中国合作学社,1 9 3 1 年) ,孔雪雄编著 中国今日之合作运动( 中山文化 教育馆发行,1 9 3 4 年) ,杨西孟中国合作之研究( 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 ,侯 哲苍合作理论( 黎明书局,1 9 3 7 年) ,王世颖合作事业( 黎明书局,1 9 4 3 年) ,张德粹农业合作( 商务印书馆,1 9 4 6 年) ,等等,数量十分可观。总体 说来,这一时期的论文专著主要侧重宣传介绍合作的理论思想、法规政策以及有 关合作事业的一些概况调查、统计报告等。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大部分著作都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述,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论著还比较缺乏。 第二阶段:建国后- 2 0 世纪9 0 年代初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大陆的 学术界对于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的研究关注不多。只有海外学者有少量研究成 果。代表性的如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 , 赖建诚中国合作经济运动在不同政权管辖区内的特质比较:1 9 1 2 - - 1 9 4 9 ( 载 中国区域史研究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 9 8 6 年) 、近代中国合 作经济运动社会经济史的分析( 台北正中书局,1 9 9 0 年) 等论著。 直至8 0 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对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的研究才逐渐升温,一批 论文成果也相继问世。代表性的有姚会元国民党政府“改进农村金融”的措施 与结局( 江汉论坛1 9 8 7 年第3 期) ,卢汉川中国早期的信用合作( 信用 合作1 9 8 8 年第2 期) ,韩德章民国时期的新式农业金融( 中国农史1 9 8 9 年第2 期) ,高华、杨剑芬论近代合作思想的演变( 合作经济研究1 9 8 9 年 第6 期) ,张力奋建国前的合作社简介( 中国农业合作社资料1 9 9 0 年第3 期) ,姜枫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运动( 近代史研究1 9 9 0 年第3 期) 等 3 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 文。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对国民政府所倡导的农村合作运动这一课题的关注不够, 未能深入展开研究,所出现的成果也相对有限。另外在研究范围上多数是以全国 为考察对象,还缺乏区域性的研究。 第三阶段:2 0 世纪帅年代后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论文的发表,其 探讨的内容十分丰富,在研究方法上也屡有突破。从研究内容上看:一些学者主 要致力于研究倡导农村合作运动的民间组织华洋义赈会的研究。如董树荣 华洋义赈会与旧中国的合作社( 文史精华1 9 9 8 年第2 期) ,薛毅华洋义 赈会与民国合作事业略论( 武汉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6 期) ,蔡勤禹、侯德彤 二三十年代华洋义赈会的信用合作试验( 中国农史2 0 0 5 年第l 期) 等。 一些学者则对近代合作思想、合作政策以及合作制度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如 陈意新( - - 十世纪早期西方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历史研究2 0 0 1 年第6 期) ,张士杰、冯泓陈果夫的合作经济思想及其实践( 民国档案2 0 0 2 年第l 期) ,赵泉民困境中的选择一对国民党乡村合作运动政策确立过程的 论析( 社会科学研究2 0 0 3 年第6 期) ,蒋慕东、张芳民国合作社法之演进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刘椿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政策 ( 社会科学辑刊2 0 0 5 年第4 期) 等。 另外一些学者则侧重于合作运动中建立的各种合作社的具体研究。代表性的 论文如范崇山、周为号抗战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考察( 学海1 9 9 2 年 第2 期) ,李金铮论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及其效果( 史学 月刊2 0 0 0 年第4 期) ,潘劲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评价( 中国农村 观察2 0 0 2 年第2 期) ,昝金生(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 ( 中国农史2 0 0 3 年第3 期) 等。 还有众多的学者则对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运动作了一个综合性的论述,如张 士杰 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民国档案1 9 9 2 年第4 期) ,林 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 ,高璐析 国民党农村合作运动( 安徽史学1 9 9 9 年第3 期) ,傅宏民国时期农村合作 运动述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任荣民国时期合作运动发 展述略( 档案与史学2 0 0 0 年第5 期) ,李莉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农村合 作运动(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 ,刘椿抗战前国民党政府的农 4 前言 村合作运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等,这些文章涉及到了民 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发展阶段以及效果评价等诸多问题。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则对农村合作运动分区域进行考察。如汪效驷民国时 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张红安论1 9 2 8 1 9 3 7 年江苏的农村合作运动(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王荣华 抗战时期甘肃农村合作社运动述论(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l 期) , 魏本权民国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评述(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8 期) , 忻平、赵泉民1 2 0 世纪2 0 _ - 3 0 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 江苏社会科学 2 0 0 3 年第l 期) ,秦宏毅抗战时期的广西农村合作事业(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4 期) 等。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学者以其它视角对民国农村合作运动作了透析,如卜国 群中国三十年代的合作运动及乡村改良潮( 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4 年第4 期) 认为三十年代的农村合作运动是由官方的合作运动和无党派知识分子的乡村 建设运动汇合而成,就此对二者的活动及其联系作了详尽论述;邱志强对梁漱 溟乡村合作运动的反思(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以乡村建设 为出发点,考察了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所进行的乡村合作运动。分析研究了其特点 及形成的原因;徐畅( 1 9 2 7 - - 1 9 4 9 年国共两党农村合作比较研究( 社会科学 辑刊2 0 0 4 年第6 期) 则以国共两党各自领导的农村合作运动为考察对象,对 两党开展的农村合作运动作了对比分析;陈意新农村合作运动与中国现代农业 金融的困窘以华洋义赈会为中心的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则以现代农业金融的形成发展为视角来考察农村合作运动的得失。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对合作运动的考察开始不仅仅采用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 法,也开始融入了经济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近年来更是不断有 所创新。冯开文建国前农村合作组织低效率的原因探讨( 古今农业1 9 9 8 年第3 期) ,梅德平国民党政府时期农村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制度分析( 民国 档案2 0 0 4 年第2 期)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合作组织作了具体分析与考察。 赵泉民的数篇论文合作运动与国家力量的扩张以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 合作运动中政府行为为中心( 河北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集体主义文 化与中国合作制经济的困境基于中西方文化精神比较的视野( 人文杂志 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 2 0 0 5 年第4 期) 、对2 0 世纪中国合作经济困境的比较经济社会学分析( 学术 研究2 0 0 5 年第8 期) 和博士学位论文政府合作社组织- 乡村社会( 华东师 范大学2 0 0 2 年) 则运用了政治学、统计学、经济学、农民学、社会学等“多学 科交叉渗透”的方法,成为研究农村合作运动的力作。 总体说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无论是研究的范围还是研究的方法较之以往都 有不小的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专著的缺乏,至今尚无一本全面、系统的研究 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的专著问世。其次,研究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学术界 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河北等少数省份,而对于合作运动曾经十分兴盛的 安徽省的研究十分匮乏,笔者目前所接触到的仅有汪效驷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 作运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等少量论文成果。另外,从研 究的方法上看,学术界对此问题多数是从宏观层面来探究,在微观上还比较缺乏 对某一村一镇合作运动的系统研究。这些都需要学术界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本文创新、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安徽农村合作运动为题,选取了乌江作为个案考察对象, 对乌江农村社会的合作事业进行论述,力求揭示乌江农村合作运动的内在规律, 以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乌江合作运动这一学术界关注较为薄弱的课题作 出一定的探索。另外,对于此课题学术界多是宏观上或区域上论述,尚缺乏微观 上对于一村一镇合作运动的考察,本文采取个案考察方法也期望对本课题的研究 有所裨益。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 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来进行个案分析。 本文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特别是金陵大学办的农林新 报,集中了大量的乌江地区的资料。蒋杰的 乌江乡村建设研究( 南京朝报印 刷所,1 9 3 5 年) 一书对于乌江乡村建设运动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并附有乌江社 会的调查报告,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是一部研究乌江合作运动不可多得的史 料著作。另外民国时期一些专著、报告中一些有关乌江的资料也在本文的选取范 围之内。 6 第一章乌江农村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章乌江农村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 乌江位于安徽省和县东北境,地处北纬3 1 0 5 l ,东经1 1 8 0 2 7 。乌江建制历 史较久,自秦时就有乌江亭的设立。民国成立后,乌江被划归安徽省和县第六区, 后又改隶于和县第二区,其中有少量村庄隶属于江苏省江浦县第三区。乌江滨临 长江,距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只有八十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津浦铁路修建 之前,乌江附近各地之农产品均由乌江出口。因之四方辐辏,商务发达,成为安 徽省东部之重镇。乌江土质多为沙壤,农作物以稻、小麦、棉为主,以大麦和各 种豆类为副,其中乌江所产的优质棉“卫花”十分出名。2 0 世纪2 0 , - , 3 0 年代以 来,乌江农村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发生了剧烈的动荡,而乌江的合作运动正是在 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 一、现实的选择:2 0 世纪2 0 3 0 年代的乌江社会经济 ( 一) 乌江农村经济的破产 1 农业经济的衰退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的大量输入,中国农产物价格下跌,产量下降, 脆弱的农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到了2 0 世纪3 0 年代,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 乌江农村经济也日渐萧条,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乌江地方,本为棉花著名产区,每年输出量达三万八千担。且以品质尚可, 各地棉商,皆乐于来此收买。乌江上下游大城市的棉花店,都以“乌江卫花”为 标榜。因此乌江逐渐发展成为棉花集中市场,棉业也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然 而随着乌江棉种的不断掺交以及地力的逐年减耗,棉种已经严重退化。乌江农民 所种之棉,已经基本上都是退化之种,产量少,纤维短,品质劣,乌江“卫花” 已经徒有虚名。加之乌江农民智识浅陋,墨守成规,“对于耕耘方法,概遵先祖 遗传,新术毫无。歉年一至不日播种先宜,即归命运不佳。听天由命,毫无抗争。 至于作物育种法,选种法,新式栽培技术,肥料的配合,新农具的应用等,则一 窍不通”。罾这些都使得乌江的棉业经济一落千丈,在市场中丧失了竞争力。 李洁斋:奉院农场乌江分场植棉情形 ,农林新报 ,第7 卷第1 5 期。1 9 3 0 年 范管成:q 江农民的困苦与解救 ,农林新报,第8 卷第l o 期, 1 9 3 1 年。 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 乌江农民收获之稻麦棉等农作物,除了生产上的退化之外,在销售的过程中 还要受到奸商滑贩的操纵垄断。农民在出售棉花时,棉品不计优良,衡器不依规 定,棉价任意压抑。而农民苦于不知各地商情,又缺乏组织,只有俯首听命,任 其欺蒙。“农家纯洁花衣,往往被小棉贩收买掺以水籽,再拌石粉,运往棉行出 售,棉行虽知其弊,但为棉花高涨时,欲垄断市场吸收货物计,不得不给价略高, 藉以与彼辈联络,若农人自将纯洁花衣送往棉行脱售时,重量反遭大称之蚀耗, 价值亦较低于棉贩。”加之乌江交通运输的阻塞,例如“运稻一石,每一里的运 费需大洋一分二厘至一分五厘之多,因此一般农人的产品售卖不得不受商人的垄 断或贩户的压迫”, 在这样的情形下,农民也日益贫困,整个乌江农村经济也陷 入了困境当中。 2 农村金融的枯竭 2 0 世纪2 0 - - 3 0 年代,农村陷入破产境地,农村资金纷纷涌向城市,导致农村 金融枯竭,加速了农民的贫困化。如乌江镇南的魏沙地村,村上共3 7 户,其中 就有1 5 家是欠债户;除了7 家不需借债,其他皆因为过于贫穷,借不到债。 据对乌江1 4 5 户农家的调查,在1 9 2 7 一1 9 3 1 年间借贷的有8 3 户农家,占了5 7 2 。 而1 9 3 2 年间,借贷户数上升到了9 l 户,借款总额达2 3 8 0 5 元,平均每户借款约 3 1 1 元。 农民对资金的急切需求也使得乌江的高利贷十分盛行。乌江的高利贷一般为 月息3 分,而放贷者却往往趁着农民需款甚急时大肆牟利。“不借以印子钱 那样高的利息加之于农民身上,借期且甚短促,转瞬即须偿还,不然难免请尝铁 窗风味。” 乌江农民在高利贷的压榨下,什六都债台高筑,生活日渐窘迫,而 又只能“越穷越借,越借越穷。”资金的极度缺乏,使得乌江农民每年农产所获 实验区经济组编制:乌江农村保证责任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之工作 ,农林新报) ,第1 i 卷第3 0 、3 l 合期,1 9 3 4 年 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经济组编:乌江农村信用兼营合作社联合会二十三年农业仓库概况) ,农林新报) , 第1 2 卷第2 7 期,1 9 3 5 年。 邵仲香:从乌江农业展览会谈到乌江农村问题,农林新报 ,第1 2 卷第3 0 、3 l 合期,1 9 3 5 年 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 ,第2 4 6 页,南京朝报印刷所,1 9 3 5 年 蒋杰:在乌江农林新报,第1 0 卷第3 6 期,1 9 3 3 年 8 第一章乌江农村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 得的微利,只能疲于还债付利,维持度日。在上文提及的9 l 户借贷农家中,其 借贷资金用于生产方面的仅有4 7 5 0 元,只占借贷总额的2 0 。生产资金的紧 缺,使得乌江的农村生产条件也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金融 危机。 3 官僚豪绅的压榨 近代安徽政治黑暗,而和县素有“银和县”之称,更是成为官吏搜刮敛财 的对象“历任县长视为肥缺,非有政府之亲信不足以来长和县。” 在乌江乡 间,贪官污吏敲诈勒索、地主豪绅巧取豪夺、流氓地痞惹事生非,“和县的大绅 称为五虎八怪,乡里的小绅都是蚊子臭虫,他们的肚子,充满了农民的血 汗。” 乌江农民深受其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受到压榨剥削的农民势单力 微,缺少团结,又告状无门,只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如乌江乡间有一位周姓 人家,孙儿被土匪捉去,用了于元才把他赎出来。和县政府因“关心治安”,派 人来查的时候,竟然再叫周老头子出五千元。固官僚腐败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乌江的土豪劣绅、流氓地痞与官府之间还相互勾结,在乡间鱼肉百姓。流氓 生事,则官府从旁敲诈;若遇官府摊派,则劣绅则加额中饱。其他诸如一些藉父 母作寿、假妻妾生子向农民收取贺礼以及聚赌出头者更非鲜事。“和县城内印刷 局的墙壁上,满贴着做寿请帖,统计起来,能有三十余张,农民的损失就有 数万。一 在多重压迫下乌江农民已是不堪重负。 4 天灾人祸的打击 近代以来,安徽农村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仅1 9 3 1 年江淮大水灾,安徽受 灾就有4 3 县,受灾农户高达1 3 8 万户。 乌江濒临长江,受灾更是严重,所有圩 田均是颗粒无收。2 0 世纪的2 0 - - 3 0 年代,乌江的水灾旱灾不断,农产物收获量 也随之降至常年的i 2 ,甚或l ,3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危害。自然灾害的频发, 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第2 4 6 - - 2 4 7 页,南京朝报印刷所,1 9 3 5 年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编印:一年来复兴农村政策之实施状况 第2 9 8 页1 9 3 4 年 孙友农:乌江农民的血汗) ,农林新报,第1 0 卷第1 期,1 9 3 3 年 孙友农:一月以来在乌江所见所闻的几件事,农林新报 ,第8 卷第1 期,1 9 3 1 年 孙友农:乌江农民的血汗农林新报第l o 卷第1 期1 9 3 3 年 被灾区域面积及人口表,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附件一之三 9 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一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 给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无情打击,农民深受其害,以至于。乌江 街的门板墙壁之上,触目尽是张贴着:甘霖下降时行大雨老天施恩惠 我小民时雨降临这么一类的标语。”9 另外,乌江农村也时常遭到人为的破坏。从1 9 2 5 1 9 3 4 的1 0 年间,乌江乡 村社会被军队及土匪抢劫凡五次,损失达5 0 余万元。其中1 9 3 3 年的一次,匪 首张大鼻子予9 月2 7 日夜里率2 0 0 余人闯入乌江镇,洗劫一空,并绑去一百七 八十人,沿途乡村亦惨遭劫掠。9 乌江农村受此一劫,元气大伤。频发的天灾人 祸使得乌江农业凋敝不堪,加剧了乌江农民的贫困化。 ( 二) 乌江农村社会的萧条 随着乌江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乌江农村社会也逐步走向萧条。据下表统计, 乌江在1 9 3 4 年前半年中,向外地出口的大宗农产货物总额为4 2 4 7 6 元,而同期 进口建筑品和日用品价值为5 3 0 8 5 7 元,入超额达1 0 6 0 9 7 0 元。由此可见乌江农 村社会生产力低落,较之消费力已经大大偏低。 表i 民田2 3 年乌江驻马河进出口货物统计表( 1 月- - - 6 月) 出口货物进口货物 物品估价物品价值 糙米8 1 3 9 元食用品1 5 2 4 8 1 0 元 棉饼4 1 3 元服用品1 0 6 3 7 0 0 元 鸡蛋2 6 7 3 元建筑品2 5 4 9 4 0 元 熟米4 3 2 4 元嗜好品4 4 4 1 o o 元 棉花1 6 2 6 0 元洗染品5 8 5 1 0 0 元 小麦 1 0 6 6 7 元 燃料 8 2 5 4 6 0 元 迷信2 4 4 3 9 0 元 家具2 8 7 5 7 0 元 杂用 7 8 5 0 0 元 合计4 2 4 7 6 元合计5 3 0 8 5 7 0 元 资料来源:乌江试验区经济组编乌江合作事业概况农林新报 。第1 2 卷第1 期,1 9 3 6 年 乌江农村多为散村,数百户以上之村庄不多见,以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为主。 据金陵大学经济系1 9 3 3 年夏对乌江3 5 村的1 4 5 户农家的抽样调查显示,自耕农、 半自耕农、佃农各为6 6 户、5 1 户、2 8 户,分别占了4 6 、3 5 和1 9 。乌江农 林松年:暑期下乡观癌农林新报。第1 2 卷第2 期,1 9 3 5 年 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 ,第4 6 页,南京朝报印刷所,1 9 3 5 年 农林消息乌江镇被劫 ,农林新报 ,第1 0 卷第2 9 期,1 9 3 3 年 o 第一章乌江农村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 户平均每户耕地面积约为1 8 2 亩,合2 8 5 0 市亩;每人平均为2 5 8 亩,合4 0 4 亩,较全国的平均值为低,而较安徽省为高。其中,以占地2 0 亩以内的小农最 多,占了乌江农户的6 0 。随着近代乌江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乌江的农业迅 速萎缩,使得依赖微薄土地的收入为生的乌江农民陷入了困境。乌江农民负债者 日渐增多,“田间所余,系被债主吸去”。四 乌江农民大多散漫,毫无组织性可言,随着生产的低落与农民的日益贫困, 乌江农村偷盗、抢劫等社会治安问题不断增多,进一步加剧了乌江社会的萧条。 乌江镇上茶馆、烟馆林立,人民吸食鸦片者众多镇上七百二十余户,“但 鸦片馆有四十余户,由吸烟典房卖产鬻儿出妻者,时有所闻”。鸦片已成为乌江 社会的一大毒瘤。乌江乡间迷信猖獗,农民逢有水早虫灾就去求“天地”、“灶公” “如来”,庙宇寺庵触目尽是。赌博在乌江也很盛行,是乌江主要的娱乐方式。 乌江的卫生医疗状况也极差。乌江街市狭窄,污秽满地,沟渠不通,交通阻 塞。农民大多衣衫褴褛,息疟疾、痢疾等病者甚多。 时人林松年、林车在对乌江作暑期调查时所提到的一个事例就反映了乌江当 时的社会状况。一天,我们路过某村调查的时候,忽然从一草居传来一阵的哀 音,里面老的幼的壮的,计有五六人。有的横倒床畔,有的伏在地上,面孔 苍白,奄奄待毙。乃询壮者,e l :我们的田,早已干了。家里所剩的几升糙米, 赖以充饥,不料前晚竟被小贼偷去。老父卧病多时,尚未见愈。妻子不幸昨晚发 痧,一命呜呼。我们已经几天没饭吃了。言时涕泪交流,哭声不已。”乌江农 村的凄凉景象,由此可见一斑。 农村的衰败使得当时人们“论述中国经济之不振,莫不归咎于农村之破产, 欲思复兴中国经济者,亦莫不以救济农村为首要”9 。而这也正是乌江农村合作 运动得以兴起的内在需求。 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南京朝报印刷所。第1 7 7 、1 9 4 ,2 0 3 2 0 6 页,1 9 3 5 年 蒋仁:乌江农业实验区参观记) ,农林新报 ,第1 0 卷第l 期。1 9 3 3 年 李入林:乌江农村医药卫生事业一年来之概况,农林新报 ,第l i 卷第3 0 、3 i 合期1 9 3 4 年 林松年:暑期下乡观感,农林新报 第1 2 卷第2 期。1 9 3 5 年。 最近一年之中国银行业,全国银行年鉴 ,第一章第a 4 5 页,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 1 9 3 5 年。 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 二、直接的动力:政府及民间机构团体的推动 民国以来,随着农业危机的不断加深,一些民间团体开始深入农村,推行各 种改革方案。在这一时期进行乡村建设的社会团体大大小小就有6 0 0 多个,比较 著名的有山东邹平、菏泽,河北定县等地的实验区。随着合作思想在五四运动后 传入中国并逐渐深入人心,以华洋义赈救灾会为代表的一些民间团体开始创办合 作社,以图救济破败的农村。此后合作社在各地纷纷成立并迅速发展壮大。 在民间合作事业的兴起的同时,国民政府也开始认识到合作事业的巨大作 用,逐步把发展合作事业纳入到政府决策中来。1 9 2 8 年l o 月,合作运动被国民 党中央正式确立为七项国策运动之一。随后,国民政府又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 合作社条例( 1 9 3 2 ) 、合作社法( 1 9 3 4 ) 、合作社法施行细则( 1 9 3 5 ) 等多 部法规条例,进一步推动了合作运动的发展。在1 9 3 5 年3 月召开的全国合作事 业讨论会上,大会宣言就指出:“年来国民经济日益凋弊,民生憔悴,国步艰难, 都市日即于困穷,农村濒于破产。推其原始,固非一端,而国民缺乏适当之经济 组织实为重要原因。欲为补偏救弊之谋,根本建设之计必须倡导合作事业为国民 经济立基础。” 乌江合作事业,最早是由金陵大学来开展的。1 9 2 3 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就 来到乌江进行棉花种籽的试验并进行良种的推广。1 9 2 6 年秋,在金陵大学农学 院的指导下,2 5 个农民发动组织成立了乌江的第一个合作社“乌江买卖信 用合作社”。当时虽命名为信用合作社,但实际上经营之业务仅限于棉花运销一 种。经过此次运销,“棉花价格较之本地每担超出五元至八元之多,参加农民, 莫不喜出望外”。9 这次乌江棉花运销也开创了全国棉花运销合作的先例。然而随 着1 9 2 7 年北伐军的过境,乌江合作事业被摧毁尽净。1 9 3 0 年,中央农业推广委 员会与金陵大学合作,在乌江成立了农业推广实验区,由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提 供4 0 0 0 元开办费并承担每月5 0 0 元的经常费,金陵大学供给服务人员和推广材 料。在政府及金陵大学的支持推动下,乌江合作事业才得以逐步恢复。 1 9 3 1 年江淮大水灾后,国民政府水灾救济委员会委托华洋义赈会在安徽和 全屋合作事业讨论会办事处编:全国合作事业讨论会汇编 ,第2 页,华东印务局,1 9 3 5 年 欧阳苹:乌江合作事业述详 ,农林新报 ,第1 3 卷第1 6 期,1 9 3 6 年。 第一章乌江农村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 县等2 5 个重灾县办理农赈事宜,共组织了互助合作社2 5 0 0 余社,放款8 9 9 4 8 0 9 2 元。乌江也于此时期成立了互助合作社2 3 社。在此基础上,乌江实验区在实验 区的大力推动下,先后组织成立了3 3 个合作社,乌江合作事业遂日趋完善。 除此之外,乌江合作运动的开展还得到了其他一些商业团体的协助。如上海 商业储蓄银行自乌江合作事业始办以来就一直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对乌江 的合作社、农业仓库等各种合作组织进行放款,并于1 9 3 4 年1 月成立了农业合 作贷款部,专门负责贷款事宜,为乌江合作事业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劳动年鉴 第三编第1 3 6 页,1 9 3 4 年。 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 第二章乌江农村合作事业的开展 一、乌江合作行政的设置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中央把推行合作作为一种行政事业来实施。为了指 导、管理日臻壮大的合作运动,政府从一个合作事业的“旁观者”转变为“组织 者”、“管理者”,开始设置各级合作行政机关,并逐步建立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 的合作管理组织与系统。乌江的合作事业,也由此被纳入了政府的行政事务之中。 ( 一) 中央合作行政机构 合作运动推行之初,中央并无一个统一的合作行政机关,参与合作事业的机 关十分繁多混乱,农矿部、工商部、行政院农村经济复兴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 会合作事业委员会等都曾参与组织管理过合作事务。1 9 3 5 年3 月,全国合作事 业讨论会上,通过了由实业部来统一管理合作事业的决议1 9 3 6 年,实业部正 式成立了合作司,标志着中央合作行政机关的正式成立。此后,由于抗战的需要, 中央合作行政机关又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变动。 ( 二) 地方合作行政机构 1 省、县合作行政机关 安徽省政府管辖合作事业始自1 9 3 0 年,由建设厅负责规划实施。1 9 3 1 年大 水灾后,安徽省水灾委员救济水灾委员会委托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包括和 县在内的2 5 个县的重灾区办理农赈事宜。1 9 3 2 年,该会在安庆设立了办事处, 后改为驻皖事务所,以指导灾民组织合作社。1 9 3 4 年以后,根据国民党江西南 昌“剿匪总司令部”颁布的“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合作社条例”的规定。安徽省政 府成立了。安徽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并分别设置县合作指导员办事处,以指导 全省农村的合作事业。 2 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 乌江的合作事业本由金陵大学首先倡导发起,1 9 3 0 年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 为了更好地做好农业推广工作,便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创办了乌江农业推广实 验区,由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出资,金陵大学提供技术及材料。此后乌江当地的 合作事业即由实验区经济组来具体负责。1 9 3 4 年春,和县政府也参与进来,与 4 第二章乌江农村合作事业的开展 乌江实验区合作将实验区的范围扩充到了整个和县第二区,并成立了和县第二区 农村建设委员会,共同指导管理乌江的合作事业。 二、乌江合作组织的建立 ( 一) “种田会” 1 9 3 1 年乌江遭受大水灾后,灾区多数农民无力耕种,于是向上海基督教协 进会,借款3 0 0 0 元;又于水灾救济委员会宁属区借的美麦5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