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到永明文人五言诗由古体向近体的演进.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到永明文人五言诗由古体向近体的演进.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到永明文人五言诗由古体向近体的演进.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到永明文人五言诗由古体向近体的演进.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到永明文人五言诗由古体向近体的演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到永明文人五言诗由古体向近体的演进.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占体诗 向 近体诗 的演迸转跫是中国吉代诗歌发展史上最羹要的嬗变 与沿革豹历程 近体诲 终为 古俸诗 格律化的结果 从 古体诗 中脱化 而出 并在独立定型之后 取代 古体诗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诗歌样 式 近体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 是由近体形式中所沉淀 凝结 及其包涵的审美特征决定的 从汉魏到赛梁的诗歌发展史 整体上 可看作是五畜古体向五言近体演进转 型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永明声律运动为标志 在齐梁时代诗人的创作中逐渐形 成并普及的 永明体 即是那一时代与汉魏以来的 古诗 相区别的 近体 从汉魏到永明 五言诗歌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狭义的古诗到玄言诗到蟹弱诗由水诗 进恧至 永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 晋宗之时的玄吉诗山水诗一方面从汉魏古诗中脱 化出来 仍保留了古体诗的外在形制 另一方面也可看作近体诗的雏形 在诗歌 的抒情方式内部结构等方面已与古诗题异 在这个五言古诗自身发展和嬗交的过 穗中 近体瓣审美特鬣斑在逐步羹熟酝酸荠不龋成形 如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伴随田 园山水诗的出现而产生的诗歌的 审美意境 等 晋宋之际 田园山水诗的出现不只是诗歌流派嬗变的问题 而应将其放在整 个汉魏六朝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模式的发展趋向中采作历史的考察 玄学重新 发现 了舞然 促使入从蠢限人生和现实世界中爨离和转向 在无限的物质的 和耩神的自然空间中越越生存困境 调和人生矛盾 人生郁积 山水景物 玄理 冀想 这些矛盾的因素在诗人面向自然的审美创造中得到某种程度的统一 这种 矛盾的统一 在萁后的诗歌发展史中一脉褶承 并最终沉淀凝结予近体诗的形式 之中 本文以汉魏到永明之间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为研究对象 侧重于对五言古体向 五言近体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的考察 并因此探讨在此过程中 五言吉体与五言 近体形式特征的内在转变 关键字 汉魏到永明时期 古体诗 近体诗 古诗 永明体 时间意识 空间意识 形式特征 诗歌结构 a b s t r a c t i ti s g e n e r a l l ya s s u m e dt h a ti nt h eo i l i a n gd y n a s t y a st h er e s u l to ft h e y o h g m i n gp o e t i cr e v o l u t i o no ft o n ea n dr h y t h m t h ep o e t r yo fy o n g m i n gs t y l e f o r m e dt h eb a s ea n dt h ee a r l ys t a g e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e t r i c a lp o e t r y t h i s p a p e rd e a l sw i t ht h ep r o c e s s i nw h i c ht h ea n c i e n tp o e t r y w h i c hi si nt h eg e n e r a ls e n s e c a l l e dn o n m e t r i c a lp o e t r y d e v e l o p e da n d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t h em e t r i c a lp o e t r y b a s e do nt h ep o e t r yo fy o n g m i n gs t y l e w h a tla mc o n c e r n e di nt h i sp a p e ri sn o to n l yw h a tt h ep o e t s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 h a n w e it oy o n g m i n gs o u g h tt oe x p r e s s b u ta l s oh o wt h e ye x p r e s s e d t h a ti s i n w h i c hf o r mt h e ye x p r e s s e dt h e m s e l v e s 融 h a v i n gg i v e nu pc o n v e n t i o n a lc l i c h 6 s p o e t i cd i c t i o n sa n dr u l e s w h a td i dt h e p o e t so ft h i sp e r i o dt u r nt o i ns h o r t t h e yt u r n e dt on a t u r e o no l l eh a n d f o rs u b s t a n c e t h e yt u r n e dt ot h ew o r i da p a r ta n da b o u t o i lt h eo t h e rh a n d f o rs p i r i t t h e yt u r n e dt o t h ew o r l dr e a l i s t i ca n ds u p e r r e a l i s t i c 琢ep o e t so ft h i sp e r i o dt r i e db o t ht om e e ta n d t oe s c a p et h ec l a i m so fe v e r ye x i s t i n gr e a l i t ya n di d e a l 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 a n d t w h a t e v e ro n em a yt h i n ko ft h er e s u l t sa c h i e v e d i ti saf a c tb e y o n dd i s p u t et h a tt h e y o 裁g m i n g p o e m s 慨t h e r et ot e s t i f yt h a tt e c h n i q u ew a s 黼i m p o r t a n ta ss u b j e c t m a t t e r t h e 醅括蠹赫娃硅n o t h i n g 硼避t h e y f o u n d t h e r i g h t f o r m a n dt h f o r m o fm e t r i c a l p o e t r yi st h er i g h tf o r m r i o to n l y f o ry o n g m i n gp o e t s b u ta l s of o rt i l em o s t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s k e y w o r d s t h ep e r i o do fh a n w e it oy o n g m i n g n o n m e t r i c a lp o e t r y m e t r i c a lp o e t r y t h ea n c i e n tp o e t r y y o n g m i n gs t y l e t h es e n s eo ft i m e t h es e n s eo fs p a c e f o r m a l f e a t u r e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p o e t r y 2 前言 月u舌 第一节 近体诗 与 古体诗 之分及古典诗歌发展的总体面貌 近体诗 与 古体诗 相对立区别的概念 出现在唐代五 七言诗歌的格 律化最终完成之后 至少在宋时已经明确固定下来 1 按照文学史上通常的定义 近体诗是格律化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是与 近体诗 相对的概念 有狭义与广义多重范畴 一般用于近体诗确立以前非格律化的诗歌的统称 文学史上一般把发生于齐代永明期间的声律运动及其影响波及的齐梁之间 的诗歌创作 作为五言 近体 初步定型的标志 在永明声律运动及其前后逐渐 形成并普及的 永明体 2 是那一时代人区别于汉魏以来的 古体诗 的诗体 新变 的概念l j j 齐梁时代初步定型的五言 近体 作为五言 古体 格律化的结果 从汉 魏以来的 古诗 中脱化独立出来 并与初盛唐时期定型 成熟的七言 近体 一道 逐渐取代 古体诗 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乃至古典文学最重要的文学样式 永明乃至齐梁以后 古典诗歌的创作及发展演变虽仍千姿百态 但总体上已是 近 体 的时代 五 七近体的形式在初盛唐最终完备 中国古典诗歌的成熟和高峰 时期也在这时到来 盛唐诗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不仅标志着古典诗歌形式的完 熟 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古典诗歌在其后千余年间发展的审美理想 审美 趣味 以及审美模式 也就是说 近体诗体制的完成 不仅仅是外部形式规定的最终确 立 而是包括审美意境在内的诗歌形式的内部特征的完成 近体诗在齐梁之间初步定型并在唐代最终完熟之后 千年而下 一直是中国 古典诗歌最主要的样式 并在古典文学的不同文体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中唐以 后直至清末民初 古典诗歌的发展都是在 近体诗 体制内部发生的局部革新 而再未有如 近体 取代 古体 那样划时代的诗歌整体的形式变革 古典诗歌 为白话诗所取代而最终解体消亡 实际上主要是近体的瓦解和消亡 是格律化的 精致的诗歌形式向散化的通俗化的诗歌形式的历史性的革命过程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 如果说 以近体诗为主体的古典诗歌的成熟 是一次正向的 格律化 过程的话 那么 以近体为主的古典诗歌的衰落和最终 解体则可看作一次 反格律化 的过程 这一正一反的整体流程和脉络 向我们 提出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发人深思的重大问题 近体之为近体的意义在那 里 也就是说 近体诗的形式中包含了哪些因素 哪些外部的或内部的审美特征 使它在齐梁时期初步定型之后 能够取代古体诗成为千余年间诗歌的主流 同样 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近体形式中的哪些因素又使它不适应历史发展的整体趋 向 而最终必然解体 前言 本文对汉魏至齐梁之间诗歌的发展变化即五言古体向五言近体的演进转型 过程的考察 正是建立在对古典诗歌发展态势的整体思考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近 体之所以为近体 的外部和内部的审美特征和形式要素 绝不仅仅是一些僵硬的 规定 而是在诗歌自身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孕育产生 并不断发展而最终沉淀确定 下来的 就在齐梁时代初步定型的五言近体即 永明新体 这种表面上昙花一现 的诗歌样式中 即已沉淀 凝结包含了后来成熟的五言近体普遍的审美特征和形 式要素 唐代五言近体的最终完熟一方面是诗歌形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完 善 另一方面 唐诗的贡献是在创作中 实践 了这些审美特征 并使它们达到 一个近乎 理想 的历史高度 故而 本文把五言近体诗审美特征的形成 把近体何以成为近体 五言近体 何以从五言古体中脱化转型的问题 放在汉魏到齐梁之间五言诗歌自身持续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具体的考察 致力于描绘这一诗歌演进过程的脉络 第二节本文的研究范围及历史阶段的划分 本文的研究范围大致上从汉末的 古诗 开始 经过魏晋宋 至齐永明声律 运动止 对此 需作几点具体说明 第一 起始于汉末 是较为笼统的概念 这里涉及到 古诗十九首 以及托 名苏武李陵的 苏李古诗 的时代判定问题 本文遵从一般文学史上断为汉末的 说法 这批无名诗人的 古诗 作品大概不会晚于建安 而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此外 如建安七子的作品 皆笼统地归于汉魏时期 第二 对于两晋时期的作品 在侧重探讨其作为 古体 的特征时 本文习 惯以 汉魏两晋 为段落 而在探讨其由古体向近体的演变和转型的特征时 本 文则习惯以 晋宋以来 为段落 第三 至永明声律运动为止 主要是因为习惯上将其作为 近体诗 在齐梁 时期初步定型的标志 并兼顾本文时段划分表述清晰的需要 但诗歌发展过程无 论如何是不可能断然分截的 而本文对近体诗初步定型时期的具体的历史考察也 并非截至齐代的永明时期 永明 在本文中主要作为诗歌运动的标志和代称 其作为年号的时间意义则较为笼统 而对永明声律运动及其影响的考察所涉及到 的诗歌创作范围则扩展到整个齐梁时代的作品 第四 本文对古体向近体演进历程的考察实际上延伸至近体诗初步定型的齐 梁以后 通过对由梁入周的庾信王褒的作品的讨论作为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补充和 反思 2 前言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对象 方法及相关概念的晃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首先对 五言 作几点具体说明 第一 研究对象大致从汉末的 古诗十九首 等一批无名诗人创作的五言 古 诗 开始 除 古诗十九首 外 还包括 古诗五首 古诗三首 以及托名 为李陵苏武的 苏李古诗 这里提出了狭义的 古诗 的概念 即特指汉末或 汉魏时期 以 古诗十九首 为代表的无名诗人的创作 古诗 是民歌向文人 诗过渡的 中间 产物 形式上大致为五言 但篇制长短不限 第二 从汉末到两晋 文人的五言诗创作总体上主要是对狭义的 古诗 的 模仿 如以 杂诗 拟古 拟行行重行行 等为题的 更是作者有意识标明的 仿 古 之作 此外 那些虽未有意识标明但实际上保留了模仿痕迹的 古诗 则占据了这一时期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主体 汉魏两晋时期文人的五言诗创作狭义 的古诗以及以不同面目出现的文人仿 古 作品 构成了相对宽泛的古诗系统 本文中所谓 汉魏古诗 或 汉魏两晋古诗 即是在第一层 古诗 涵义之上 外延扩大以后的泛称 这是第二个层面上的 古诗 概念 第三 晋宋以后 尤其是齐梁以后 虽未形成后来 古体诗 与 近体诗 这样相互区别的明确概念 但在诗人具体创作中 已经有将两者区别的意识了 齐梁时期 在永明声律运动过程之中及其后受其影响而创作的 永明新体 实际 上即是当时人的 近体 的概念 所以 本文在讨论晋宋以后诗歌发展中 所使 用的 古体诗 的概念 大致上是与唐以后的 近体诗 及齐梁时期的 永明体 相对立区别的广义的古诗概念 这是从晋宋以后诗歌整体上已经朝着后代的 近 体 方向发展的历史角度着眼 来理解并考察当时的 古体诗 的创作情况的 其次 所谓文人诗 是相对于集体创作类型的民歌而言的 包括汉末无名文 人及其后的署名文人的五言作品 基于这个角度 第一 民歌 无论汉代乐府或南北朝民歌 总体上是破排除在外的 但由于 汉乐府的情况较为复杂 汉末的乐府与 古诗 存在某种程度的 叠合 某些 古诗 同时也是广为传唱的 乐府 如 古诗十九首 的第十三首 驱车上 东门 就与乐府杂曲歌辞 驱车上东门行 完全一致 又如 拟苏李古诗 第五 首结句 生当复来归 死当常相思 与相和瑟调 艳歌何尝行 的 若生当相 见 亡者会黄泉 的涵义和表述均相差无几 而像这样个别辞句在乐府和古诗中 的混杂和叠合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此外 由于乐府的流传 收集和分类存在很大 程度上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其中也包括一些与 古诗 无异的整齐的五言抒情诗 如相和平调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 等 在这些乐府与古诗的叠合地带 诗歌文本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因而在本文中 少数以 乐府 留存的作品也作为广义的汉末 古诗 加以探讨 3 前言 第二 在汉魏两晋文人创作中仍占一定地位的四言及杂言 以及晋宋以后的 七言 也被排除在外 对七言诗的情况需要作一些具体说明 虽然七言与五言同为近体诗最主要的形制 但本文仍将六朝时期近体中的七 言诗的发展硬生生地排除在外 主要基于几点考虑 一是为了便于更清晰地考察 五言诗的总体发展过程 并由此探讨五言古体向五言近体演进的具体的历史线 脉 二是永明声律运动的成果是五吉近体的初步定型 七言在当时仍属广义的古 体范畴 七言近体的定型是在五言近体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之上 在初唐时期完成 而在盛中唐达到创作高峰的 七言诗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线脉 不可简单地 与五言诗相混 三是齐梁之际五言近体的初步定型基本奠定了近体诗形式的审美 特征 七言近体形式是在五言定型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尤其在审美特征上 保持了与五言近体内在的一致性 所以 本文虽然仅从五言古诗到五言近体的演 进转型过程中探讨 近体何以成为近体 的问题 但涉及到的关于近体诗形式的 审美特征的诸多问题实际上可推及后来定型的七言 第三 汉魏六朝时期 诗歌以外的其他体裁如 赋 等 尤其是以抒情为主 的小赋 及其格律化而后形成的骈赋和律赋 与同时期诗歌的格律化之间必然存 在着某种联系 但本文无力论及这一点 故将不同文学体裁样式之间存在的可能 的影响也排除在外 而主要侧重于对诗歌内部五言诗自身的发展进程的考察 这 无疑是本文所存在的先天的局限之一 以上从三个层面界定了本文的 古诗 概念及不同的使用情况 由于本文着 眼于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时段中诗歌发展的 过程 研究 所以希望借助一些具 体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尽量避免可能存在的偏狭或疏漏 第一 本文以 点 面 线 相结合为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 所谓 点 是侧重于以某些标志性的代表作家的个案研究 作为诗 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 点 或转折 点 的研究方法 如对陶渊明 谢灵运 谢 眺等诗人的个案研究 第三 所谓 面 则是由个别作家所组成的诗人群的群体研究以及个别作家 在整个时代面中的辐射影响的横向研究 如汉魏古诗在本文中实际上是作为一个 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的整体性诗歌研究 总的来说 古诗在本文中是作为近体产生 以前 近体诗产生的整体背景和土壤来研究的 此外 如 兰亭诗人 以及谢 眺背后的齐梁诗人群 都侧重于整个时代的 面 的研究 第四 线 则侧重于对诗歌发展的整体过程的线脉 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之 间的前后联系和变化的纵向研究 并力求能使三者结合起来 揭示 点 所在的 群 以及所代表的 面 在 线 即整个诗歌发展过程之中和不同发展阶段之 间的作用和意义 这是本文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考察角度 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4 前言 此外 本文所使用的诗歌材料均引自逯钦立编著的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总集 相关的作家作品的时代断定及归属情况 皆本逯著 i i 5 第一章生死观 含与汉魏两晋的五言古诗 第一章生死观念与汉魏两晋的五言古诗 生年不满百 终身履薄冰 常懔千崴夏 一一 古藉十九首 靛知我心焦 一一阮籍 泳馕莳 第一节汉魏时期生死问题被至于空前的高度 中国人对待生死问题 向来是重视生的 孔子e l 未知生 焉知死 中 国哲学的大多数学派在奠基阶段都以 生 的观念作为出发点 我们甚至可以说 这些哲学流派各不相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创始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的问题 相应地得出不同的解释 1 4 j 对生命及其价值的重视 使得生命的丧失变得尤其骇人 生与死的形上思索 引起社会上层知识分子的精神恐慌和焦灼 而在民间 生死更作为震慑血肉之躯 的根本力量 而滋生了各种民间信仰 太平经 对这种普遍的社会恐惧作了声 色俱厉的阐述 夫人死者乃尽灭 尽成灰土 将不复见 今人居天地之间 从天地开辟以 来 人人各一生 不得再生也 人者 乃中和凡物之长也 而尊且贵 与天地 相似 今一死 乃终古穷天毕地 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 生为有生气 见天地日月星宿之明 亡死者当复知有天明时乎 窈冥之中 何有明时 嘲 汉末魏晋时期 生死问题被置于空前的高度 正是由于客观社会现实使死亡 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被广泛意识到 对死亡的恐惧弥漫于社会各个阶层 生死问题 的提出 是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而寻求超越有限的反映 这种对自身生存困境 的意识以及自我超越的要求并非直到汉魏时期才开始出现 但是正如我们在那一 时代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在诗歌中所看到的那样 死亡的绝对和恐怖 生命的有限 和无常 在死亡的震怖下所感受到的人生的痛苦和欢乐背后的阴影 被前所未有 地警醒地表现出来 给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第二节生死问题在汉末魏晋五言古诗中的反映以及对诗歌主题的影响 生死问题是贯穿汉末魏晋时期古诗的中心问题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 几乎所有的题材和主题都与生死问题相关 或由此引发 无论生的欢乐 死的痛 苦 或离合悲欢 无不笼罩在死亡的背景之下 6 第一章生死观含b 汉魏两晋的五占古诗 一人生苦短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用了各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比喻来形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天道悠且畏 人命一何促 百年未畿畴 奄若凰吹炳 相和歌辞 怨诗行 人生天地同 忽如遽行客 古诗十九首 之三 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飚麈 古诗十九首 之四 浩浩陲赐移 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 爵氯金石固 古诗十九首 之十二 人生譬朝露 居世多屯蹇 爱赧常早至 歙舍常苦晚 秦嘉 留郡赠妇诗 日月不恒虎 人生忽若寓 悲凰柬入馋 浪下如垂露 曹植 蒲生行浮萍篇 人生虎一世 去若朝露唏 曹植 赠白马王彪 君去日已遥 鬻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茼 忽若暮春草 徐斡 杂莆 人生若麈露 天道邈悠悠 阮籍 咏怀诗 人生若浮寄 年畴忽蹉跎 促促朝露期 粲榘遽畿何 张华 轻薄篇 人生富畿畴 譬彼淘水澜 戚戚多滞念 置酒宴所散 陆机 拟青青河畔草 人生天地同 百年孰能要 颖如槁石火 瞥若截道飚 潘岳 河阳县作 人生瀛海内 忽如息遇目 张协 杂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 大概没有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汉末魏晋的古诗这样 集 中 强烈而且醒目地标识出 人生 二字 而 人生 的醒目 却是为了凸现 死 亡 人生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大概是这一时期人对生命的普遍感受 意识 到人生苦短 生命不过是无常的 尘露 人们便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脱和 超越 或及时行乐 斗酒相娱榘 聊厚不南薄 黯卓策胬属 游献宛舆洛 古诗十九首 服食求神仙 多羯檠所误 不如欹美酒 被服纨舆素 古诗十九首 酣歙终e t 夜 明燔趱朝霞 绝缨尚不尤 安能後颇他 张华 轻薄篇 良舍罄美服 封酒宴同聋 陆机 驾言出北阙行 歙酒演欲多 人生能畿何 百年演受桀 莫厥管舷歌 陆机 饮酒乐 或立身功名 何不策高足 先撩要路津 熊猖守穿艟 耥轲畏苦辛 古诗十九首 盛衰各有踌 立身苦不早 奄忽随物化 粲名以鹅寅 古诗十九首 舆其苦筋力 必欲粲薄躯 不如及清畴 策名於天衢 苏李古诗 或求仙升遐 俯鼠五凝固 人生如寄居 潜光簧羽翼 造趣且徐徐 不兄率干辕氏 秉蘸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 舆雨畏相滇 曹植 仙人篇 人生不满百 戚戚少歙娱 意欲奢六翮 排霸凌紫虚 7 第一章生死观念 汉魏两晋的五言古诗 蟀脱同松裔 翻跻登鼎湖 翱翔九天上 聃辔速行遴 曹植 游仙诗 天喈路殊鲍 霎漠邀舞梁 濯爱踢谷演 遽避岜岳傍 登彼列仙蛆 探此秋丽芳 畴路岛足争 太棰可翱翔 阮籍 咏怀 三十五 危冠切浮霎 畏刽出天外 细故何足虑 高度跨一世 非子鹅我御 逍遥迸荒裔 颇甜西王母 吾将徒此逝 壹舆蓬尸士 弹琴辅言誓 阮籍 咏怀 五十八 先说游仙的方式 汉晋之际 在民间及士人中 以养生求长寿的风气仍然盛 行 但是求仙 即求 长生不死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际效果上都已遭到士人 的普遍质疑乃至斥为虚妄 个别忠诚的道教徒如葛洪等除外 详见余英时 汉 代生死观 中关于求仙以及养生方面的具体考证论述 如 古诗十九首 已明确 表示 服食求神仙 多羯檠所挨 不如欹美酒 被服纨舆素 而阮籍的游仙幻 想 与其说是对超现实时空中永恒生命的向往 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翱翔 借理想 的境界来表现对人生自由的追求 因为他也深知 粲名非已窝 聋色焉足娱 探 橥舞旋返 神仙志不符 所以大致上可以说 在汉魏时代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有限生 命的超越 主要仍是立足现实和此世的 无论及时行乐或建功立业 都是基于一 种对现世生活的留恋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而抓住有限的生命的渴望 在有限的人 生之中实现某种程度的 无限 这是一种执着于人生的现世精神 尤其生死无 常的强烈对比之下 这种执着更显现出一种悲壮的色彩 这也就是汉魏时代 慷 慨悲歌 的精神光彩吧 二离合悲欢 在生死无常的社会现实和人生背景之中 离别 成为汉末魏晋古诗中最常 见的题材 离别这一情境本身 包含着空间的隔离 和时间的变迁 而时空阻隔 所构成的自身无法把握的境遇 也是人生的有限和无常的体现 离别 是生死命 题的延伸 所以 生离 总是与死别缠绕在一起 格外动人心魄 而那些吟咏离 别之情的诗歌 也格外地缠绵悱恻 如泣如诉 行行重行行 舆君生别雒 相去蓠馀里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畏 官面安可知 胡属依北凰 越电巢南枝 相去e t 巳逮 农带日巳缓 浮霎蔽白1 5 t 递子不颇返 思君令人老 崴月忽巳晚 案捐勿後道 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 在汉末魏晋古诗中 离别 题材的诗歌触目皆是 不胜枚举 而由 离别 则进一步引发出对超越时空 生死不渝的感情的咏叹 结鬟餍夫妻 恩爱雨不疑 歙娱在今夕 燕婉及良畴 8 第一章生死观念与汉魏两晋的五吉古诗 征夫傻往路 起祝夜何其 参辰俱已浸 去去j 跫此酹 行役在戟埸 相兄未有期 握手一畏欺 瘊南生别滋 努力爱春荤 莫忘歃檠畴 生富後柬鼹 死富畏相思 苏李古诗 生当复来归 死当长相思 这种执着与缠绵 把生 死 离 别融为了一 体 情深至此 已自超越生死 不求永恒而自无尽了 这也是使人的有限生命得 到升华的一种方式吧 离别 也引发出游子思归 怨妇怀人的题材 和 相思 的主题 涉江采芙蓉 葡潭多芳草 采之欲遗雅 所思在遽道 遢顾望葺绑 畏路漫浩浩 同心而雒居 受俦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 之六 孟冬寒氟至 北凰何惨傈 愁多知夜畏 仰靓案星列 三五明月满 四五蟾鬼缺 客链遽方柬 遗我一害札 上言畏相思 下言久雒别 置害馕袖中 三崴字不溅 一心抱匾匾 馏君不谶察 古诗十九首 之十七 在 发乎情 止乎礼仪 和 温柔敦厚 的伦理氛围中 古诗对于私人感情的抒 发 与汉乐府相比 较少采用激扬直露的方式 然而 相思之情的缠绵悱恻及其 中所蕴藏的情感的深沉与强烈 却别有一番耐人寻味的力量 同心而离居 忧 伤以终老 置书怀袖中 三岁字不灭 何等奇崛而深挚的感情 也因为是共 同笼罩在生离死别的整个社会氛围之中吧 汉魏古诗中 存在许多以 游子 荡子 车马客 等为抒情主人公的作 品 这自然是乱离的时世的产物 除与上述离别思念的主题相关而抒发思归思乡 之情外 还引发了对个人身世的喟叹 以及人在世界上飘荡无依的具有普遍意义 的生存境况 这一主题在曹植感喟身世的一些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表现和开掘 而在后世诗人那里 则逐渐演变成 行路难 等一系列主题 童童孤生柳 寄根河水泥 建翩遴客子 于冬服淙衣 去家千里睬 一身常渴麟 寒夜立清庭 仰瞻天漠湄 寒凰吹我骨 羼霜切我肌 垂心常惨戚 晨凰稿我悲 吁嗟此耱蓬 居世何凋然 畏去本根逝 宿夜燕休周 柬西经七陌 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凰起 吹我入罢嗣 德辔登畏路 嚷咽辞窑毅 借陶子何之 世鲷晏我身 苏李古诗 曹植 吁嗟篇 永欺遵北渚 遗思轱南津 行行遂已遽 野途嚷燕人 陆机 赴洛中道作 生死 离别及其所引发的各种人生感喟 本质上是由人生的有限与时空的 无限之间矛盾所引起的 是人在外部世界中却无法把握自身的生存困境的各种表 现 在这里 生与死的矛盾 主要仍然是人的意志与客观自然之间根本上无法解 决的矛盾 毕竟 死亡是人的自然属性 9 簟 第一章生死观念与汉魏两晋的五言古诗 三 忧生之嗟 但是 到了阮籍 人生的有限和困境则主要是由社会的束缚和规制所引起的 在魏晋玄学的发展过程中 竹林七贤 尤其嵇阮是非毁礼法而崇尚自然的思想的 代表 在他们这里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甚至超过了生与死 人与自然 的矛盾 嵇阮惊世骇俗的反社会行为 在他们 尤其是阮籍 的诗歌中得到了更为内在而 深刻的表达 嵇阮诗歌中的意象有许多是人格理想的象征 逝将雉荤侣 杖策追洪崖 焦鸥振六翮 蘼者安所藕 浮遴太清中 更求新相知 比翼翔罢漠 歆露餐理枝 多念世同人 夙勰咸驱驰 冲静得自然 粲挚安足籀 斥鹦擅蒿林 仰笑神凰建 坎井蝤蛭宅 神窳安所蹄 霎阁有玄鹅 抗志搦哀聱 一热冲青天 嚷世不再呜 蚩舆鹁鹦遂 连翩威中庭 鸿鹄相随穗 穗穗逋荒裔 蔓翮酶畏凰 须臾葛里逝 嵇康 述志诗 之一 嵇康 述志诗 之二 阮籍 咏怀诗 朝餐琅歼寅 夕宿丹山隙 抗身青罢中 纲疆孰能制 阮籍 咏怀诗 四十三 我们看到 这些表达生命自由无羁的自在状态和理想人格的意象 焦鹏 神 风 玄鹤 鸿鹄 总是在与社会束缚 罗者 坎井 网罗 的抗争与现实处境 斥鹦 蝤蛭 鹑鹅 的矛盾状况中出现的 这种现实的人生境遇在阮籍的诗歌 中有更具普遍意义的揭示 胸中馕溻火 燮化故相招 蓖事燕骑棰 知谋苦不铸 但恐须臾同 魂氟随凰飘 缝身履薄冰 谁知我心焦 阮籍 咏怀诗 三十三 天纲弼四野 六翮掩不舒 随波纷缩客 饥沉若浮凫 生命辄期度 朝夕有不虞 阮籍 咏怀诗 四十一 如同死亡对于生命的绝对威胁一样 社会的罗网在根本上也是个人无法逃 脱的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属性所在 因而 人对于生命绝对自由的理想只 能是在远离社会的 青云 中或 长风 里实现 而在现实世界里 人只能在社 会对个体的规制与个体对规制的蔑弃非毁之间 徘徊 犹疑 胸中怀汤火 终身屡薄冰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毕竟不如生与死之间的冲突那么斩钉 截铁 于是 我们看到 在阮籍的诗歌中所呈现的人生困境是这样一种 徘徊 踟躇 而茫然不知所之的状况 徘徊蓬池上 遇颇望大梁 绿水拐洪波 嚷野莽茫茫 阮籍 咏怀诗 十六 四畴更代谢 日月避参差 徘徊空堂上 忉怛莫我知 阮籍 咏怀诗 猖坐空堂上 雏可舆散者 出朗晦永路 不兄行卓属 登高望九州 悠悠分啵野 孤息西北最 雕默柬南下 阮籍 咏怀诗 1 0 第一章生死观仑与汉魏两晋的五言古诗 耐人寻味的是 在阮籍的诗歌中还出现过 逍遥 一词 仅出现过一次 殷曼令志钴 怵惕常若麓 迫遥未终晏 朱鼙忽西倾 但他因为 殷忧 怵惕 而 逍遥未终 其后 逍遥 一词以另一种面貌出 现在两晋诗人的作品中 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象征 这里 仅举西晋时期 的作品为例 关于两晋之交 以及东晋时代的作品则放在后面几章详论 游目四野外 逍遥猖延仔 前蕙缘清渠 繁荤蘸绿渚 张华 情诗 私鼹偕黄爱 逍遥综琴害 皋爵茂陲下 摧手共踌躇 奚用遗形骸 忘筌在得焦 何劭 赠张华 逍遥春王圃 踯躅千越田 延渠绕曲陌 通波扶直阡 嘉毂垂重颖 芳树骚荤颠 余固水绑士 绝辔晚清渊 陆机 答张士然 于此 徘徊 与 逍遥 的对比中 我们约略能窥见正始诗人与太康诗人之 间不同的精神风貌吧 而后者实际上指示时代发展与诗歌演进的方向 在此述略 详论于后 四乱世哀音 以上 我们从生与死 个人与社会这两方面的矛盾中探讨了汉末魏晋时期 由于人的觉醒而意识到的人生的困境 表现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是生命的有限 无常 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 是人生的不自由 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理想与现实的 矛盾 可视为这两个方面矛盾的概括和总结 这些从根本上无法解决的 人与生俱来的矛盾困扰着每一个时代的人 也促 使他们寻求解脱或超越 但是 在汉魏时代 正如我们在诗歌中读到的那样 矛 盾和冲突压倒了和解 撕裂的痛苦大于融通的欢乐 刚刚觉醒的对时代和人生异 常敏感的人们并未能获得暂时的哪怕仅仅是虚幻的安慰 人生的基调 时代的基 调和诗歌的基调都是沉郁而悲伤的 即便是后人谓之慷慨悲壮的建安时代 诗歌 中也充满了乱世的哀音 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激烈碰撞的强力 所谓慷慨悲壮 或可从这方面理解吧 兹从当时诗歌中惯用的 悲风 意象这一小小的侧影 听一昕那个乱离时代 的哀音 速望悲凰至 封酒不能酬 行人慷往路 何以慰我愁 苏李诗 酶路馕惆恨 中勰正踯躅 浮霎起高山 悲凰激深谷 秦嘉 留郡赠妇诗 古墓犁藕田 松梧攉菊薪 白榻多悲凰 薷荔愁毅人 古诗十九首 高榭多悲凰 海水拐其波 利朗不在掌 结友何演多 不兄簇同雀 兄鹞自投耀 罪家得雀喜 少年兄雀悲 曹植 野田黄雀行 高莹多悲凰 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茸里 江湖迥且深 曹植 杂诗 i i 第一章生死观含与汉魏两晋的五占古诗 酶川多悲凰 秋日苦清凉 客子易捣戚 感此用哀伤 繁霜降省夕 悲凰中夜典 朱火青燕光 确青坐自凝 清夜不能寐 悲凰入我轩 立影封孤躯 哀罄摩苦言 崴寒辄舆同 朗月何脆脱 展鹁眄枕席 畏簟竟林空 林空委清麈 室虚来悲凰 凋燕李氏囊 舅雾祝雨容 阮璃 杂诗 张华 杂诗 陆机 赠顾彦先 潘岳 悼亡诗 自然 时世 人生 都化为一片 悲风 驻足侧耳 无往而不在 汉魏时 期 作为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 总体上沉浸于由觉醒而意识到人的普 遍的生存困境中 开始寻求超脱然而未能超脱 于是沉浸于普遍的社会的和个人 的悲哀中 无法自拔 汉魏时期普遍的生存痛苦和对痛苦的强烈体验及表达 超 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或许 这就是人觉醒而未能觉悟的代价吧 第三节时间意识在汉末魏晋古诗中的审美表现 一 时间意识 及其在汉魏时期社会思潮中的凸现 以上两节大概论述了汉末魏晋时期社会思潮中勃发的个体生命意识 对那时 代诗歌创作 主要是五言古诗 的思想倾向以及内容主题方面的影响 个人意识到自身的生与死 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 意识到生与死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过程 进而意识到与有限的有始有终的个体生命过程相 比 那个无限的无始无终的时间本体 所以 生命意识在更普遍和抽象的意义上 是一种时间意识 时间和空间作为构成世界的经纬 作为人在世界中的生存坐标 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实践方式 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方式 中国古人很早就建立了时空混同或日时空一体的宇宙观 在古代中国哲学的 思维模式中时间与空间总是交错混同 彼此不分的 探讨这种思维模式及时空观 的形成 近来有学者追溯到 礼记 月令 所反映的时空图式 l 6 j 在西方 古希腊很早就产生了纯时间与空间观念 亚里士多德在其范畴表中 分析了时间与空间范畴 提出时间与空间本身加以界说 但在月令图式中 时间 却是与空间结合的 东方与春季相结合 由木主持 南方与夏季相结合 由火主 持 西方与秋相结合 由金主持 北方与冬相结合 由水主持 土兼管中央与 四季 作为地上及地上皇权的代表 土在天人关系中 实际是人的代表 因此 不仅没有脱离特定空间的纯时间观念 亦没有脱离特定时间的纯空间观念 r 7 这种时空混同一体的宇宙观 在后世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人的思维模式和 审美特征 故而 本文所要探讨的 时间意识 并非指脱离这个整体时空构架 而存在的单纯的时间意识 相反 使用这一概念 主要为了强调在汉魏时期 由 第一章生死观含与汉魏两晋的五南古诗 于生死问题破置于空前的高度 而使 时间 向度在时空一体的宇宙框架中凸现 出来 故而 本文中所探讨的 时间意识 以及所使用的 时间意识 的概念 主 要是与汉魏时期人的生命意识相关的时间意识 具体来说 这种 时间意识 是 指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固定的空间 人的现实生存空间 中 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永 恒运动过程的意识 也就是说 在人生和人世的现实场景中 空间的存在相对静 止而淡化 而时间的运动不息则被凸现出来 无论有限的生命过程还是无限的时 间本体 都是这样一个变化不息的动态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或主体与客体 存在的意义 都存在于这个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 时间洪流席卷一切 裹挟着自 然 人生 世界 或者说 自然 人生 世界 在汉魏时期主要作为时间的表现 而存在 无论主体或客体 其内在尺度首先是时间性的 而在汉末魏晋时代 当生死问题破至于空前的高度 生命意识成为普遍的社 会思潮背景之下 时间意识 也渗透到当时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方式中去 可以 说 无论从内容到形式 汉魏古诗实际上是这种 时问意识 的产物 作为生命 过程和运动变化载体的 时间 也成为古诗内在的 尺度 深刻地影响着古诗 的语言 结构以及审美特征 下面 我们首先从相反的角度 以时间意识尚未从时空一体框架中凸现出来 时代的诗歌创作为例 探讨在古诗以前 汉乐府中典型的抒情诗的审美特征 尽 管这种探讨很可能是挂一漏万的 但从这一个侧面 多少有助于我们理解汉末魏 晋时期时间意识的凸现 对于诗歌审美方式的影响 一首是西汉鼓吹铙歌中的 上 邪 上邪 我欲舆君相知 畏命燕绝衰 山热陵 江水穗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舆君绍 这首誓辞形式的抒情小诗之中 实际上包含了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在西汉时 期确立的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 天人感应 的宇宙模型 在这首祈愿 相知 无 绝衰 的诗中 个人情感和生命的价值在于时间向度上的永恒和不变 这与汉魏 古诗在抽象的时间本体之下凸现个人生命的有限和变化过程有着根本的不同 所 以 我们看到 在 i 邪 中 人对感情长久永恒的追求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与整个宇宙时空的存在为一体的 感情力量的强大 在于 个体与整个宇宙时空的抗衡之中 与汉魏古诗不同的是 在这首诗中 冬和夏 实际上并不是作为时间的表征而存在 江水 也未凸现它流动的本质特性 恰 恰相反 山 川 江水 冬 夏 天 地一起构成了永恒不变时空一体的宇宙 图式 第一章生死舰仑与汉魏两晋的五言古诗 另一首为东汉相和歌辞中的 江南 江南可探蘧 蘧蘖何田田 焦献蓬蘖同 惫威蘧藁柬 焦臌蓬蕖西 角蒇蓬莱南 焦威遣莱北 与 上邪 中恢宏的宇宙图式相比 江南 展示了另一种空间结构方式 耐人寻味的是 在这首以 江 水为背景的诗中 我们不到任何 流动 无论 是水的流动还是时间的流动 鱼的嬉戏 人的视角 以及诗歌的语言是在空间方 位的变化中转移的 而转换的视角和方位最终又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空间 与这两首诗歌所凸现的空间结构相应的 是这两首诗语言内部的张力 上 邪 的抒情强度 实际上即来自这种 空间 张力 由于诗歌语言内部的空间和 张力 所以这两首诗的外部形制都呈现出惊人的短小 这些审美特征 与我们下 面将要探讨的汉魏古诗 无疑有着明显的不同 我们并不能妄断诸如 上邪 江 南 这样的抒情诗及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产生于空间意识或时空一体的人的生存 背景和思想背景之中 但当汉魏时期 时间意识在人的生存背景之中凸现出来以 后 诗歌的面貌和审美特征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确是很明显的 二时间一生命 过程 首先 在汉魏古诗中 时间意识是作为人与万物同构的生命过程而被表现出 来的 青青圜中葵 朝露待日唏 踢春布德浑 蓠物生光辉 常恐秋茚至 妮黄蕈藁衰 百川柬到海 何畴後西簖 少 陆不努力 老大徒俦悲 相和平调 长歌行 在这首诗里 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作为时间运动的同一过程而被揭示出来 物的荣枯盛衰 与人的老少生死相类 异质而同构 从属于时间运动的无限过程 所以 春华秋衰 川流不归的客观变化过程的描述本身即包含了人生无常的感喟 由物及人 由客体过渡并指向主体 这之间不存在净化或超越的审美心理过程 阳春 与 少壮 秋节 与 老大 是客观的自然运动时间与主观的心理 感应时间的统一体 自然物与人在广阔无限的时间背景和运动过程中 尚未严格 分化 并从中独立出来 因而也就尚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 资格 其次 由于不同生命过程之间的同一性 我们又看到 古诗常以自然物 树 木 的生长和生命过程揭示人事变迁中时间的流逝 冉冉孤生竹 结根泰山阿 舆君菊新婚 觅缘附女蓬 鬼缘生有畴 夫妤舍有宜 千里结逮婚 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 鼾卑柬何逞 俦彼蕙黼花 含英拐光辉 1 4 第一章生死观念与汉魏两晋的五言古诗 遇畴而不采 将随秋草萎 君亮孰高筋 贱妾亦何篇 古诗十九首 之八 庭中有奇树 绿藁袋摹滋 攀绦折其粲 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饿袖 路速莫致之 此物何足寅 但感别翘畴 古诗十九首 之九 再或者 时间的流逝总是作为人事变迁的背景而存在的 十五徒军征 八十始得旃 道逢绑里人 家中有阿雒 遥望是君家 松栖冢景囊 鬼徒狗寅入 雉 笔梁上最 中庭生旅毂 井上生旅葵 烹毂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钣一踌熟 不知贻阿推 出朗柬向望 演落沾我衣 古诗三首 之二 如上所指出的那样 汉魏古诗中的时间总是作为运动变化的过程 而非相对 静止的刹那或时间 点 而存在的 古诗中所表现的时间意识因而也就侧重予对 时间的线性流程和绝对运动性的揭示 侧重于对这个无限运动过程中 个体生命 的有限性和相对性的揭示 这个时间运动的无限过程于是被抽象为 本体 性的 存在 人与自然物的生命变化 人事沧桑和历史变迁 都不过是这一 本体 的 特殊和具体的表现 于是 我们注意到 汉魏古诗中存在的大量表示时间运动过 程的抽象语汇和概念 如 四时 与 晷度 迫凰勤地起 秋草凄巳绦 四踌更燮化 崴暮一何速 古诗十九首 明墙曜固中 清凰凄已寒 白露鎏前庭 庶朗重其阴 四箭相推斥 崴月忽欲殚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 混元生南俄 四象通衡瑗 嗷日布炎精 素月垂景辉 晷度有昭回 哀哉人命微 飘若凰麈逝 忽若度罢唏 阮籍 咏怀诗 晷度随天迢 四踌互相承 柬壁正昏中 涸陲寒筋升 张华 杂诗 曜篮遥天橇 四饰代逐逝 凄凄朝露凝 烈烈夕凰属 奈何悼淑倔 慌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 雒知巳卒崴 潘岳 悼亡 这些抽象的时间概念 以高度概括和凝练的形式 突出了时间的本体性存在 及其绝对的运动的存在方式 无限运动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无限运动性在诗歌语 言中上升到宇宙存在的高度 而相形之下 在这个以时间为内在尺度的宏观宇宙 中 自然物与人的个体生命何其微小 而这样微小的存在又何其悲壮 这是汉魏 古诗中抽象语言与诗性语言有机统一的独特表现方式 这些表征宏观运动过程的时间概念 又常与宏观的或抽象的空间概念结合在 一起 形成一个宏观的宇宙时空整体 玉衡既已黪 羲和若最浚 四逢循瑕禧 寒暑自相承 冉冉年畴暮 迢迢天路徵 招摇柬北指 大火西南舁 陆机 梁甫吟 三光垂象表 天地有晷度 傅玄 三光篇 第一章生死观含与汉魏两晋的五占古诗 即是在较为个体化或具体化的时间表现中也是如此 朝与夕 晨与暮 少与老 生与死 的时间概念 东与西 东北与西南 的空间概念 总是 相对应而并举的 日出登柬斡 既夕漫西枝 顾得舒隔辔 翅日使柬驰 曹植 升天行 朝登洪坡颠 日夕望西山 荆棘被原野 荤岛巯翩翩 阮籍 咏环诗 生畴遂圃都 死浸襄中野 朝骚高堂上 暮宿黄泉下 魏鼓吹曲 挽歌 獯葵北圜中 葵生鬻萋萋 朝粲柬北倾 夕颖西南唏 陆机 园葵诗 时空一体的观念本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最初认识 并最终凝固为天人合一时 空一体的宇宙图式 如上我们所例举的西汉乐府 上邪 中所展示的宏观宇宙图 式那样 但我们看到 在汉魏古诗中 这个时空一体的宇宙图式已经发生了某种 内在视点的变化 汉魏古诗中的时空模式 更加侧重于时间与空间的两级对比 生 与死 日与夕 朝与暮 而这种强烈对比的目的则仍是为了揭示时间的绝对运 动过程 在对比中 运动被更加绝对化和抽象化 因而对人的心理暗示和感发也 就更加强烈 与我们在 上邪 中看到的以时间从属于空间从而凸现一个无限的 宇宙空间不同的是 在汉魏古诗中 空间或方位本质上却从属于时间 不过是时 问的另一种表述形式而已 这是汉魏时期时空一体的宇宙图式内部视角的调整和 转换 是 时间意识 从时空一体模式中凸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感物伤时的抒情模式 在汉末魏晋古诗中 我们看到自然景物描写经常以 意象群 的方式出现 共同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和情绪 这些 意象群 中的意象具有一致的时间指向 和相同的心理暗示作用 由物象暗示出时令时间季候 由时令触发情思 因而形 成一种感物伤时的抒情模式 明月皎夜光 促缀呜柬壁 玉衡指孟冬 案星何匠压 白露霭野草 畴箭忽後易 秋辉呜 封嗣 玄息逝安逋 昔我同门友 高犟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 橐我如遗跻 燥燥三星列 拳拳月初生 寒凉摩筋至 蟋蟀夜悲鸣 晨凰勤需术 枝藁日夜零 遴子暮思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