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张爱玲是2 0 世纪4 0 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 对于服饰的一往情深执 迷眷恋是她本人及其作品能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 张爱玲来说 服饰不是空洞的能指 而是有灵性 有意味的所指 不是抽象的符号 而是具体的生命体验 一种无可逃逸的 服饰情结 张爱玲的服饰情结是对其家族 背景的记忆 也是她精神漂泊的话语和载体 家族的背景和人生历程决定了张爱玲 服饰情结的形成 张爱玲着装 唯美时雷霆万钧 玲珑时万里无云 既有名门之后 的 华丽雍容 又有 自食其力小市民 的通达俗媚 张爱玲的服饰情结有着丰富 的内涵 她用服饰表现自我 穿出的是情绪 是对生活的认知态度 个性独特的张 爱玲在服饰上的变化 就是她不同时期的心理语言 展示了她不俗的审美特质和品 味 张爱玲的服饰美学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服饰的发展 反映了思维的发展 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化封闭为 开放 反对传统服饰对于女性美的抹杀 主张美的自由展示 二 化繁缛为简约 主 张服饰的简洁流畅大方 反对服饰对细节的过分追求和没有目的的堆砌 三 化程 式为随意 反对传统服饰的等级化 规律化 认为服饰是个人的自由 主张服饰的自 由选择和自我个性表达 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表明人物身份 烘托人物 心理 展示人物性格 表现命运变化的作用 在文本中也有着结构情节 渲染氛围 和象征意蕴的功能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她对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和现代都市 文化扬弃的象征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世的相关作家 关键词 张爱玲 服饰情结 形象塑造 文本功能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a i l i n g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t h ef a l lo f t h e1 9 4 0 s w h e nm o s to f s h a n g h a iw h ow a s aw r i t e r d r e s sp a s s i o nf o rt h eo b s e s s i v el o v eo fh e ro w n a n dw o r k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n o t i n gt h a tt h e i m p o r t a n tp r i n c i p l eo f o n eo ft h er e a s o n s z h a n ga i l i n gf o re x a m p l e a p p a r e l i sn o ta ne m p t ys i g n i f i e r b u ti n t e l l i g e n t 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m e a n i sn o ta b s t r a c t s y m b o l s b u ts p e c i f i c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a n dc a n n o te s c a p ea d r e s sc o m p l e x z h a n g l i n gc o s t u l n e so f t h e i rc o m p l e x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m e m o r y a sw e l l a sh e rs p i r i t u a lw a n d e r e rw o r d sa n dc a r r i e r s 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a n dl i f e h i s t o r yo fz h a n ga i l i n gd e c i s i o nc o s t u m e sc o m p l e xf o r m a t i o n z h a n ga i l i n g d r e s s w h e nt h ei r r e s i s t i b l ef l a v o r t r a n s l u c e n tc l o u di nt h es k yw h e n a f t e r b o t hf r o m a g o r g e o u sg r a c e b y s e l f r e l i a n tp e o p l e t h ep o p u l a r p r o m a s t e r y z h a n ga i l i n g sa p p a r e lc o m p l e xh a s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h e r c l o t h e si d e n t i t y a n dp a s s e dt h r o u g ht h ee m o t i o n s o nt h ec o g n i t i v ea p p r o a c h l i f e z h a n ga i l i n gu n i q u ep e r s o u a l i 够o nt h ec l o t h e sc h a n g e s s h ei s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so f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l a n g u a g e s h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g o o d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 a e s t h e t i ct a s t e z h a n ga i l i n gc o s t u m e s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sa l em a i n l y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 a s p e c t s 1 t h ec l o s u r eo f o p e na n d a g a i n s tt r a d i t i o n a ld r e s sf o rw o m e n i nt h e u n i t e ds t a t e sd e n i e dt h a t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a d v o c a t e sf l e ed i s p l a y 2 t u r nt o a r eq u i t es i m p l e c o s t u m ei d e a sc o n c i s ef l u e n tg e n e r o u s d r e s sr i g h ta g a i n s t e x c e s s i v e p u r s u i td e t a i l sa n dw i t h o u t ap u r p o s eb u i l t 3 o f t h ep r o g r a mf o r f r e ea n d o p p o s e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s t u m e so f 黟a d i n 岛l a w s f o r m a l i t ya n d a d v o c a t e so f f r e ed i a s t o l i cc o s t u m e sa n dp e r s o n a le x p r e s s i o n z h a n ga i l i n g sc o s t u m ew o r k s f o rd e s c r i b i n gc h a r a c t e r ss h a p e db y 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p l a y e das h o w a sh o r s ef l g n r e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d i s p l a y p e r f o r m a n c ec h a n g e si nt h e r o l eo ff a t e i nt h et e x ta l s oh a v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c o l o r sa n ds y m b o l i cf u n c t i o n h a v ear i c hc u l t u r e s h ei s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ic u l t u r ea n dm o d e mu r b a nc u l t u r ed i s c a r ds y m b o l a l s o t o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a f f e c tt h e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o f w r i t e r s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a i l i n g c l o t h i n gc o m p l e x t h ei m a g em o l d s t e x tf u n c t i o n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 将承担法律责任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签章 丕砂艺 2 0 0 7 年 月抛日 f 引言 引言 文化是一个多义词 其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即大文化 中文化 小文化 大文化是指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所创造的一切 包括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以及 制度文化 即人类衣食住行等的总合 这里包含着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精神与物 质的结合体 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最好体现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 个民族而言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体现 是凝结本民族独特历史文化 风 俗人情 体现本民族深层心理意识结构和生命哲学的徽标 对个体的人而言 服饰 不仅可以防寒保暖以及遮羞 还是重要的人体修饰符号 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化的审 美情趣 透过服饰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审美情趣以及身份特征 更重要 的是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态 包括服饰的心理与性格特征 对于女性而言 服饰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审美及心理蕴涵 不论女权主义者如 何辩论 一般来说 就整体人类历史看 女性的整个生活较之男子的生活较少受社 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也许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和社会传统 女性对于自身外表形象的 自恋心理比男人更重 无论在任何社会里 社会传统都会促使女性之间发生比男人 之间更为频繁的魅力竞争 这无疑促使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及竞相斗艳的发展 有 人说 只要经济条件许可 同时社会允许按个人爱好打扮 女性们就会竞争穿最新 式 最昂贵的衣服 每天穿一套新衣服 甚至会在一天的上午 下午 晚上三个不 同时间穿三套不同衣服 这在现代的社会里早已不是罕事 毫不夸张地说 服饰构建 了女性感性世界最为生动的底色 她们通过色彩 线条的象征意义与服饰面料饰品 款形的和谐调配 赋予服饰全新的内涵 呈现出女性关照生命 张扬个性的独特视 角和手段 对于生活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女人而言 服饰是她们细腻天性的表现 对 于服饰天生的眷恋 审视和牵绊贯穿女性的整个生命历程 形成了她们独特的 迥 异于男性的生命哲学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如果我们沉默不语 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 的经历 在服饰的选择上 有的人屈服环境 甘于平常 有的人却恣意张扬 不大 理会他人眼光 张爱玲无疑是后者的典型 作为2 0 世纪4 0 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 的女作家 张爱玲对于服饰的一往情深执迷眷恋也是她本人及其作品能够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幼时憧憬穿高跟鞋到在美国洛杉矶的公寓 里悄然离世 她的一生都可以用她的衣饰来形容 或恣意张扬或风舒云淡 或绚丽 灿烂 或含蓄内敛 研究解读张爱玲的作品 人生 避不开她对服饰的狂热追求 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 她以自己的方式 用服饰的盛宴 色彩的狂欢放恣着自我的才情 张扬着自我的个 性 构建起了属于她自己的奇特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家园 将生命与世界 时间与空 间浓缩于件件可触可感的服饰之中 对于张爱玲 服饰不是空洞的能指 而是有灵 性 有意味的所指 不是抽象的符号 而是具体的生命体验 一种无可逃逸的 服 饰情结 对这样一位重量级作家 关注 研究的读者群和批评群是十分庞大的 近 年来学术界对张爱玲的评论主要在 苍凉主题 人性主题 女人命运 犯冲 色彩 繁复意象 悲剧意识 及 红楼梦 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等视野 对于 张爱玲的服饰语言和文化虽有探讨 如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平原在 河南师范 大学学报 发表的 张爱玲的服饰话语 等 然而缺乏全面 系统 深入的讨论 研究 这也为本命题的写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张爱玲的服饰情结是怎样形成的 其 内涵所指又是什么 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又是怎样体现在创作中的 在 文学史上的意义又在哪里 本文试图探讨的正是这些问题 第一章服饰情结 1 1 恋衣 情绪 张爱玲的服饰情结的形成是历史的 历时的 有其人生历程的因素在里面 张爱玲出身于贵族豪门 其祖父为清末 清流党 核心人物张佩纶 祖母为李 鸿章之女 母亲则是清末水师名将董翼胜之女 有人说 对服饰的细致描写是一些 出身贵族家庭的作家的一种写作偏好 例如曹雪芹写 红楼梦 也是颇多服饰描写 的 张爱玲出身贵族豪门 尽管她只搭上了那个时代的末班车 家族辉煌如过眼云 烟 使她处于一种散场的悲凉中 然而行将谢幕的家族总会多多少少余下些昔日的 阴影 投射在她的人生中 变成她人生的一种底色 尤其是衣食住行等具体可感的 物什给从小被目为天才聪颖早慧的张爱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多年以后 翻看 老相簿的她还悠然神往津津回味 这样的心理从 对照记 里对祖父祖母的描述可 见一斑 对从前的生活 她没经历过的 只能听有所经历的人讲述 我姑姑对于过 去就只留恋那园子 o 爷爷奶奶写了本食谱 我姑姑说 她只记得有一样菜是 鸡蛋吸出蛋白 注入鸡汤再煮 o 曾经的奢华对于她是一种恋恋的想象 一鳞半爪 的挖掘 寻根 让张爱玲格外珍惜 这种家庭家族记忆碎片的追寻梳理给了张爱玲 独特的心理积淀 她是无法割舍也不愿割舍这一家族印记的 古老的家族已经长在 张爱玲 对照记 张爱玲集 对照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3 8 页 张爱玲 对照记 张爱玲集 对照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柏页 2 服饰情结 她的血液里 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 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 属于彼此 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 看似无用 无效 却是我最需要的 他们只 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 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我爱他们 o 可以说 家族的古 老印记尤其是更为具体物化可感的大家族里的缤纷多彩的服饰文化成了张爱玲的情 魂所系 这种心理积淀加上女性天生对于服装服饰的敏感 无疑会影响张爱玲感悟 人生 透视人生 把握世界的方式 使她笔下的世界里浮现出一些虚虚实实寄住于 件件衣裳的形象以及灵魂 蹉跎暮容色 煊赫旧家声 o 尚未完全崩溃的大家族在张爱玲眼里呈现出奇 异的一面 老太太总是给三爷穿得花红柳绿的 满帮花的花鞋 那时候不兴这些 了 穿不出去了 三爷走到 t q 上 偷偷地脱了鞋换上袖子里塞着的一双 o 我 祖母给他穿颜色娇嫩的过时的衣履 也是怕他穿着入时 会跟着亲戚的子弟学坏了 宁可他见不得人 羞缩足叔足昔 电脑里找不到字 n 女儿家的腼腆相 这 里 家族的历史被完全日常化 琐碎化 被还原为原生态 生活的真实不再由重大 事件构成 而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点点滴滴的片断汇聚而成 人生也不总是那 些严肃庄重的历史演变 而常是日常生活繁琐而具体流动积累的集合 人生的飞扬 要以素朴为底子 素朴是什么 在张爱玲认为就是衣食住行 世事人生 她只承认 那些贴肤可感 细腻琐屑 和美畅然的细节 而故意忽略掉所谓积极意义与伟大主 题 她正是通过这样枝枝叶叶 零零碎碎的琐碎细节来体味人生百态况味 她更愿 意从女人的体验 兴趣 感觉出发去把握世界与人生 一件一件的服装配饰引发了 她内心的共鸣 服饰缩短了张爱玲与家族的时间空间距离 消融了她与世界时代的 隔膜 古老的家族记忆以其特有的 直接的形式 服饰给了张爱玲最初透视社会 现实的方式以及最早的审美教育 祖母给的翡翠镯子 祖父给的金蝉金象的小饰品 连同祖母做女儿时以及出嫁后的照片 让张爱玲深昧兴旺沧桑之感 又让她体味到 深沉的爱与浓浓的眷恋 这些家族的古老记忆或者说怀念 怅惘又以极其的细腻呼 应着张爱玲爱美的天性 并将这种种情绪融入到她的血液中去 因此 才有了 对 照记 上登出的 余韵 中提起的用祖母一床夹被被面做的衣服 是我姑姑拆下来 保存的 米色薄稠上洒淡墨点 隐着暗紫凤凰 很有画意 别处没看见过类似的 张爱玲 对照记 张爱玲集 对照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4 5 页 张爱玲祖母 对照记 张爱玲集 对照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3 5 页 4 张爱玲 对照记 张爱玲集 对照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4 2 页 张爱玲 对照记 张爱玲集 对照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4 4 页 3 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 图案 o 这样一件祖母被面做成的衣服对于张爱玲来说 不单单是图案别致鲜见的 得意之作 更是她对家族这种怀念与爱恋的物质凭证 家族记忆以其最直接 生动 的物象 服饰启蒙了早慧的 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张爱玲 服饰情结是张爱铃精神漂泊的话语和载体 张爱玲是一个敏于内部世界的人 当外界和她的心灵相呼应的时候 哪怕是风 吹草动也会造成她的惊觉 她是一个自我放逐的精神贵族 一生尊重自我 张扬个 性 漂泊游荡 始终以一个边缘人的形象独立于她的时代 在她横空出世的四十年 代 她游离于当时战争 革命文学的潮流之外 在她出国到美之后 又离群索居 界外热闹似乎与她没有关系 她是旧家庭的叛徒 又割舍不下对于士大夫文化的先 天眷恋 皈依都市文明 却又藐视它的肤浅 冷漠 重世俗 又难抛贵族秉性 尚 平淡 却又频频回首昔日绚烂 张爱玲曾说过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 衣服是一种言语 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 剧 这样地生活在自制的戏剧气氛里 o 张爱玲对于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 与常人一样难以界定 张爱玲的传奇世界总与多彩的服饰相连 在她的眼中 从 三 镶三滚 五镶五滚 七镶七滚 到衣领衣袖袍身的忽长忽短 那是历史的沿革 变化 个人是被压扁了放在服饰上的色彩 图案或一个小小配件 而个人漂泊的命 运仿佛是服饰中飘忽不定的线条 花样和图案 款式各异 然基本元素未改变 就 像她一生钟爱的各式衣裳 从幼时衫裤到身后遗物中留存的各款袍服 裙裳 虽然 色彩款式各不相同 然而包裹的却是同一个张爱玲 彰显的是她独特的个性 心理 品味与色彩 在张爱玲看来 服饰不光是显示个人心绪情意的烘托 也是她认识时代解读人 生的一个钥匙和窗口 一双袖子翩翩归来 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 中国的时装更 可以作民意的代表 张爱玲如是说 足见她之以时装看世界 以服饰洞察透视世 事人情 对服饰的看重 让她为了衣服上的不自由 就不愿做男子 斑驳缤纷的服 饰与色彩是她儿时梦的家园 也是她关照世界 人生的物质媒证 游离于古老家族 记忆之外的张爱玲幼年生活记忆与服饰息息相关 张爱玲的作品对于自己儿时生活 并没有太多表现 却有几处与儿时服饰有关的描写 夏天中午我穿着白地小红桃子 纱短衫 红祷子 坐在板凳上 固 到上海 坐在马车上 我是非常垮气而快乐的 张爱玲 对照记 张爱玲集 对照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5 8 页 张爱玲 童言无忌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7 页 张爱玲 更衣记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6 4 页 张爱玲 私语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2 0 0 7 年2 月版 第1 2 9 页 4 服饰情结 粉红地子的洋纱衫祷飞着蓝蝴蝶 o 对照记 中与照片相印证的 淡蓝色薄绸 印着一蓬蓬白雾 t 字形白绸领 o 母亲回来的那一天 我吵着要穿上我认为最俏 皮的小红袄 五岁那年 她因为一件顶时髦的雪青丝绒短袄长裙而就对父亲的姨 太太说了喜欢 并因此耿耿于心 粉红纱 淡蓝绸 亮丽的色彩 轻盈的衣料演绎 着张爱玲儿时的快乐 张爱玲曾说记忆是有选择的 如此 记忆坏 的张爱玲对儿 时的色彩鲜明的服饰记忆却这样深刻 说起美丽的衣料来悠然神往 甚至 看到了 而没买成的 她也记得 可见 对于张爱玲 美丽的服饰与快乐相关 与美好的生 活相关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 那就是樟脑的香 甜而稳妥 像记得的分明 的快乐 甜而惆怅 像忘却了的忧愁 回 对张爱玲而言 服饰是快乐生活的物质符 号 是家族文化给她的甜蜜依恋 而服饰则是她通向幸福快乐世界门楣的方向和钥 匙 张爱玲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人 从小她就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 她最初的回忆之 一是母亲立在镜子跟前 在绿袄上别上翡翠胸针 她在旁边仰脸看着 羡慕万分 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 她说 八岁我要梳爱司头 十岁我要穿高跟鞋 然而 有 时候又嫌日子过得太快了 突然长高了一大截子 新做的外国衣服 葱绿织锦的 一次也没上身 已经不能穿了 以后一想到那件衣服便伤心 认为是终生的遗憾 o 这样爱衣如痴的张爱玲 在成长的路上却遭到打击 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 着 拣她穿剩的衣服穿 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 碎牛肉的颜色 穿不完 地穿着 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 冬天已经过去了 还留着冻疮的疤 是那样的憎 恶与羞耻 一大半是因为自懒形秽 中学生活是不愉快的 也很少交朋友 棉袍 既薄 可见其耐寒之苦 其色黯红 可见恶其陈旧 进而将之比喻成 碎牛肉 冻 疮 其厌恶之感溢于言表 以至于多年以后的张爱玲想起那个时期都还说 在被称 为贵族化的教会女校上学 确实相当难堪 因为后母赠衣造成一种特殊的心理 以至于后来一度c l o t h e s c r a z y 衣服狂 o 正是这种服饰上的敏感与寒酸造成了少 女张爱玲自卑 压抑的心理 也割裂了她对家族最温情 感性的依恋 造成了她无 家的荒凉与漂泊感 同时也使后来的张爱玲对服饰更加痴迷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 张爱玲 私语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2 0 0 7 年2 月版 第1 3 2 页 张爱玲 对照记 张爱玲集 对照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4 页 张爱玲 私语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2 0 0 7 年2 月版 第1 3 3 页 张爱玲 更衣记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杜 2 0 0 7 年2 月版 第5 7 页 张爱玲 童言无忌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5 页 张爱玲 童言无忌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6 页 张爱玲 对照记 张爱玲集 对照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2 7 页 5 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 种强烈的表达自我的观念 从心理学上讲 少女时代的张爱玲对美 具体为服饰 的欲望受到压抑 必然造成一种补偿心理 一旦条件允许 必然会以某种方式宣泄 出来 成年后的张以其富有个性款式各异 气度非凡 流芳溢彩的衣饰在不同时期 不同场合不同人面前无声地展示着她的独特的自我和个性 服饰是她的天堂 也是 她的现世 是她漂泊于梦想与现实 生活与戏剧之间的精神家园与寄托 对张爱玲服饰情结起进一步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是她到了晚年依然潇洒地穿红着 绿的姑姑以及踏着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的妈妈 她们是她的骄傲与张望 作为第 一代受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走出旧家庭并跨出国门留学海外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 性 她们尊重自我 独立自主的精神 直接影响感染着张爱玲 使她体味也向往着 都市新文明的亲切 她们 主要是母亲 给了张爱玲异于传统的新式教育 如 拐 卖人口一般 把她送进学校 教她绘画 钢琴 英文 阅读老舍的 马 给张爱 玲昕 在音乐 绘画 文学方面系统地培养了张爱玲对于美的鉴赏与捕捉能力 张爱玲 对于色彩 音符 字眼 极为敏感 国 她喜欢颜色 母亲的指导和影 响 帮助她形成自己的色彩观念 在色彩的搭配上 她赞成古人的参差对照 宝蓝 配苹果绿 松红色配大红 葱绿配桃红 国 这也正是张爱玲从中体悟到的人生况味 张爱玲珍存的记忆有这样一幅画面 姑姑每天练琴 有时候我母亲也立在姑姑背 后 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叶的淡赭 肩上垂着淡赭的花球 永远有飘坠的姿势 这段优美的描写展现了张爱玲对于美的敏锐的感悟力与表现力 以和谐而富有意境 的色彩构筑了一幅生动的爱之画面 如果说旧家庭 继母以服饰这种最普通的物质 形式压抑了张爱玲对美和个性的追求 那么母亲和姑姑则以她们在服饰与生活上鲜 明 强烈的个性表达促成了张爱玲独特的审美个性的形成 服饰成为她与母亲 姑 姑甚至都市文明交流的媒介 也隐含着她最真实 隐秘的爱 而且 姑姑和母亲还 无意中教会了张爱玲把握真实的现实生活 保持自我个性的方式 回归物质世界 精神与物质不背离的生活准则 这样张爱玲的服饰情结最终形成 这种服饰情结是 其人生观 世界观的一部分 并深刻地影响着她现实世界的生活与精神 艺术创造 家族的背景和人生历程决定了张爱玲服饰情结的形成 她生在官宦之家 簪缨 之族 但那是往事 她又不是贵族 她从旧家庭中逃出来 但又不是觉新不是娜拉 不是叛逆者 她心中对以前的传统有着难舍难分的情结 但那个时代又无情地离她 远去 家庭的冷落 无情 使她失去了温暖的庇护 赤裸裸地站在天地间 像一个 张爱玲 天才梦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1 8 8 页 张爱玲 童言无忌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6 页 张爱玲 谈音乐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1 8 0 页 6 服饰情结 家系很长又一名不文的姑娘 她又受英国式的西方影响 有着个人主义的一切欲望 因此 她既不是一个守旧的遗少 又不是一个进步的青年 既不甘心做一个少奶奶 又不能成为一个革命者 无论从时间来看 还是从文化看 张爱玲都找不到和现实 生活的契合点 在这样紊乱的现实面前 她无法理清现实的秩序 也无法找到自己 的位置 于是只有在服饰上独树一帜 别出心裁 来体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想 她亲眼见证了繁华辉煌 体验了家道的中落 她所经历的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 国 家 社会及个人命运的沧桑变幻 父亲的暴戾乖张 母亲的洋派 父母的不合 使 张爱玲没有撒娇的处所和温暖的庇护 服饰是一种失落的隐喻 张爱玲所失落和匮 乏的 包括母女情感 没落的贵族正在走向死亡的世界 甚至整个大时代的失落 服饰对于她来说是天性被压抑后的极度放恣 是作家自制的贴身的戏剧氛围 是家 族回忆的可靠寄寓 是母女漂泊聚散中的唯一共同的代言 经历了苍凉 压抑的她 对于生活的爱好实则是出于对人生虚无苍凉的恐惧 她以服饰寄寓自己自伤自怜的 惆怅 独立 自尊的慰藉和满足 并用这种 袖珍戏剧 展示了她对美和人情冷暖 世事末节的心灵感悟 证实了她自己的思想和存在 1 2 着装风格 在上世界4 0 年代的背景中 张爱玲这个 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确实可算奇 装异服的奇女子了 张爱玲着装 唯美时雷霆万钧 玲珑时万里无云 既有名门之 后的 华丽雍容 又有 自食其力小市民 的通达俗媚 或许只有她敢于在很难想 象的2 0 世纪4 0 年代把服饰表现得如此大胆性感 只有她敢于不顾世俗以自己独特 的对美的感知和追求创造着亦真亦幻多姿多彩的服饰世界 关于她的着装 她的弟 弟这样说 她的脾气就是喜欢特别 随便什么事情总爱跟别人两样一点 就拿衣裳来说 罢 她顶喜欢穿古怪样子的 记得三年前她从香港回来 我去看她 她穿着一件矮 领子的布旗袍 大红颜色的底子 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 两边都没有钮 扣 是跟外国衣裳一样钻进去穿的 领子真矮 可以说没有 在领子下面打着一个 结子 袖子短到肩膀 长度只到膝盖 我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旗袍 少不得要问问 她这是不是最新的样子 她淡漠的笑道 你真是少见多怪 在香港这种衣裳太普通了 我正嫌这样不够特别呢 吓得我也不敢再往下问了 我还听人说有一次 她的一个朋友的哥 哥结婚 她穿了一套前清老样子绣花的袄裤去道喜 满座的宾客为之惊奇不止 o 张子静 我的姊姊张爱玲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孱华侨出版社2 0 0 1 年8 月版 第3 页 7 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 这只是一个笼统的突出的印象 张爱玲的着装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有 着一定的沿革变化 中学时的她在继母的阴影下生活 这个时候的穿着据她的中学 老师回忆 不烫发 我曾加统计 圣校学生不烫发者约占全数五分之一弱 而且大 半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或预科生 小学高年级程度 衣饰也并不入时 那时风行 窄袖旗袍 而她穿的则是宽袖 o 流行窄袖而穿宽袖 大概是穿继母穿过的旧衣 其时张爱玲还在父亲与继母那边生活 还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和衣着 第一次面见 紫罗兰 主编周瘦鹃的时候已经开始写书 由于之前在港大得了几个奖学金 张 爱玲已经可以给自己添置新衣 但刚刚开始写作尚未走红的她还是很低调的 穿着 黄缎子半臂的长身玉立小姐 默默无闻的张爱玲着装普通而平稳 清清爽爽 1 9 4 3 年7 月 初露锋芒的张爱玲拿稿给 万象 主编柯灵时是 穿着丝质碎花旗袍 色 泽淡雅 也就是上海小姐普通的装束 国 此时的张爱玲是以谦虚 内敛的姿态出现 当张爱玲的读者群不断扩大的时候 她的才思滚滚而来 她的服饰也随之发生 了很大变化 成为了人们议论的对象 其个人风格也逐渐确定 1 9 4 4 年8 月参加 传 奇 集评茶会 穿着橙黄色绸的上装 像 传奇 封面那样蓝颜色的裙子 o 虽 然沉静而庄重 但是橙黄配蓝 如此强烈的色彩对照 张爱玲已经开始些许展露自 己的独特审美和个性 同年1 2 月份改编 倾城之恋 为舞台剧本时 那时张爱玲 已经成上海的新闻人物 自己设计服装 表现出她惊世骇俗的勇气 那天穿的 就 是一件拟古式齐膝的夹袄 超级的宽身大袖 水红绸子 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 右 襟下一朵舒卷的云头 也许是如意 长袍短袖 罩在旗袍外面 这是张爱玲一 生中最为绚烂放恣的时候 少年得意 风头无俩 她用一件件自己设计的服装张扬 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发表自己的人生宣言 到了1 9 5 0 年 政治气候完全变了 上海召 开 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时 张爱玲应邀出席 已然收敛许多 旗袍外面 罩了件网眼的白线绒衫 o 在当时全国上下一片蓝布灰布中山装的情况下 她的打 扮尽管由绚烂归为平淡 但是比较之下还是很突出 对于张爱玲的服装及其在颜色打扮上的爱好 胡兰成在他的 民国女子 中有过 多处记载描写 她原极讲究衣裳 但她是个新来到世上的人 世人各种身份有各种 值钱的衣料 而对于她则世上的东西都还未有品级 她又像十七八岁正在成长中 o 汪宏声 记张爱玲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1 年8 月版 第1 6 页 周瘦鹃 写在 紫罗兰 前头 节选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0 1 年8 月版 第1 6 页 柯灵 遥寄张爱玲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0 1 年s 月版 第3 7 9 页 记者 传奇 集评茶话会 上海 杂志 1 3 6 1 9 4 4 年9 月 第1 5 0 页 柯灵 遥寄张爱玲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0 1 年8 月版 第3 8 1 页 柯灵 遥寄张爱玲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0 1 年8 月版 第3 8 2 页 8 服饰情结 身体与衣裳彼此叛逆 o 他初次到张爱玲房里去 她穿宝蓝绸袄裤 戴嫩黄边框的 眼镜 喜爱刺激的颜色 说 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o 他只给过她一点钱 她那 这个钱做了宽大的皮袄 恋爱中的张爱玲正处于其 事业 鼎盛时期 虽奇装炫人 也跟寻常女子一样 在自己的恋人面前 很低很低 穿他喜欢自己穿的的鞋头鞋帮绣有双风的绣花鞋子 只因世人都是丈夫给妻子用而欢喜于用他的钱给自己做一件衣服 这是极盛时期的 张爱玲 后来的岁月中 伴随着人生际遇的改变 她的着装虽始终追求品质 却也 逐渐变得舒适简单 不再刻意追求惊世骇俗奇装炫人 1 9 6 1 年 张爱玲在台湾 她的装扮 简宜轻便 可是在1 9 6 1 年的花莲 算得 上时髦 因为是旅行 她的衣服很轻便 都是很舒服的衬衫 她很习惯衣服上第 一 二个口子松开不扣 o 水晶夜访张爱玲 张爱玲 穿着高领圈青莲色旗袍 也是素淡雅致一派的 固 1 9 6 6 年 年轻时她在上海喜欢 奇装异服 到我认识 她的时候 她的衣着已属于保守派了 穿一件素淡的旗袍 1 9 8 8 年 这时的张爱玲已经步入老年 穿着一件白颜色衬衫 亮如佳洛水海岸 的蓝裙子 女学生般把衬衫扎进裙腰里 腰上打了无数碎细褶 她似乎格外偏爱 蓝 艳蓝 水手蓝 橘子绿 青草黄和鲜奶色以及白 她用的东西偏爱蓝绿色系 要不则白 我想没有粉红 粉紫 华丽缘 我的邻居张爱玲 戴文彩 流言 时代的张爱玲并非如此 在文章里她那样喜欢刺激大胆癫狂冶艳的颜 色 她弟弟说她奇装异服 一点不怕道路以目 或者锋芒毕露和重门深锁正巧是大 开与大阖 俨然有共通之点 我行我素 不落情缘 她是最严重的与常情矛盾及 犯冲 这个世界 她好像只是路过 以上是别人对她的服饰的形容 她自己的描述和记忆呢 可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6 3 页 1 2 服饰情结 求只能流入繁琐的细节中去了 因此 尽管中国传统服饰拥有大量精品 但是仍然在实用性与审美性上步入了 一个误区 而这种审美情趣 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 惟有世上最清闲的国 家里最闲的人 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 制造一百种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 固然需要艺术与时间 欣赏它 也同样地犯难 o 形式主义的恶性膨胀 暴露了精 神城池的空虚无聊 这种重形式 轻实质的儒家文化精神在古中国的衣衫上表露无 遗 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 放恣 不讲理 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 而且 繁缛的点缀品是完全无意义的 o 这与西方现代服饰用必要的装饰品将人体的美 发扬光大截然不同 鞋底也布满着繁缛的图案 虽然张爱玲本人也喜欢穿古典的装 束 但并不意味着她主张复古 古中国的时装设计师似乎不知道 一个女人到底不 是大观园 太多的堆砌使兴趣不能集中 我们时装的历史 一言以蔽之 就是这些 点缀品的逐渐减去 o 如果服饰反客为主 人倒成为衣架予 他自身己不存在了 那么 再繁复精致细腻的绣工 再多的点缀品 对于人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 减 字指明了服饰的由繁缛走向简洁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思想由束缚走 向解放的过程 张爱玲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显示了她对西方文化的认同 也是对道家 艺术精神的回归 三 化程式为随意 反对服饰等级化 规律化 制度化 认为服饰是个人的自 由 主张服饰的自由选择和自我个性表达 儒家文化强调社会的礼仪化 等级化 对服饰礼仪的重视和苛繁的规定 可以 说是世所鲜见的 在儒家看来 服饰不仅是礼的具体体现 而且要用礼来规范各色 人等的服饰 使服饰成为社会和谐有序的外在表现 儒家主张尊卑上下有别的等级 观念 从西周开始 就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中庸 精神也支配着人们 服饰穿戴的审美观念 即流于 温顺 实质就是循规蹈矩 缺乏个性的表现 更衣记 对传统服饰的等级化 规律化 程式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 女人出 门都系裙 但在颜色上严格区分 太太 姨太太一目了然 对于皮子的穿着 也有 着严格的讲究 至于穿什么皮 那却要顾到季节而不能顾到天气了 稍有不慎 就可能被视为暴发户 不合于上流社会的审美规范 中庸 思想深入骨髓的中国人 在西方文化袭来之际 服饰穿戴上便出现了奇异的搭配 两种文化碰撞下的中国人 的心态可见一斑 束缚个性的儒家思想严格地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要求 而打破服饰 张爱玲 更衣记 张爱玲集 漉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6 0 页 张爱玲 更衣记 张爱玲集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5 9 页 张爱玲 更衣记 张爱玲集 漉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6 0 页 1 3 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 的等级化 程式化 追求服饰的自由随意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们个性解放的要 求 这不仅仅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成果 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否 定的结果 从尊重个性出发 她赞赏西方服饰文化主流对人体自然美的舒放以及由 此表现出来的人文品格 认为服饰是个人的自由 服饰应该是个体自由舒张和自我 个性的表达 解放后她参加上海文代会 放眼尽是列宁装 她不会不强烈地感觉到 又一个 没有时装可言 的时代到来了 而一旦失却了红装的恣肆 她是会窒息的 后来的离开大陆恐怕也有感到个性压抑这个方面的原因 第二章服饰与人物形象塑造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作家的创作往往是其人格 灵性的写真 作家的 遭遇及其性格影响着他理解世界 承受文化 表达自我的方式 角度 程度和态度 创作形态的形成是作家文化和审美的自觉性选择 就张爱玲的创作来看 现代文学 中 没有哪位作家象张爱玲那样津津乐道地谈服饰 关注服饰 假如将她小说 散 文中描绘过的服饰搜罗起来 那就是一次相当规模的民国服装展览 夏志清在他的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指出 张爱玲在 传奇 里所描写的世界 上起清末 下迄 中日战争 这世界里面的房屋 家具 服装等等都整齐而完备 至少她的女主角所 穿的衣服 差不多每个人都经过她详细描写 自从 红楼梦 以来 中国小说恐怕还 没有一部对闺阁下过这样一番写实的功夫 张爱玲所创作的小说 往往通过服饰的 变化来烘托人物心理 展现人物的命运 服饰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 作用 2 1 烘托人物心理 封锁 中的吴翠远 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 滚一道窄窄的蓝边 深蓝与白 很有点讣告的味道 她携着一把蓝白格子小遮阳伞 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 唯 恐唤起公众的注意 国从吴翠远的着装色彩上就可以看出 她的平凡呆板的生活 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女儿 在学校里她是一个好学生 大学毕业后 她就在母校担任 英文助教 她的思想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她在现实和幻想的挑战中不自觉地倾向于 幻想 因为过分严肃 所以她期待一点浪漫 渴望激情的生活 于是才会在封锁时的 电车上 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o 张爱玲写人物服饰除了对旧生活的依恋怀念 更 多地是借服饰的变化和陈述句的形式来暴露隐藏在女人华美的衣服下人性的阴暗面 o 张爱玲t i t 锁 张爱玲集 倾成之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4 3 7 页 张爱玲 封锁 张爱玲集 倾成之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4 4 7 页 1 4 服饰与人物形象塑造 捕捉人物的灵魂 半生缘 中的女性主要有三个 顾曼桢 顾曼璐和石翠芝 曼桢是一个上海小 户人家的女儿 性格单纯文静 世故理智又天真 纯洁活泼充满责任心和对生活的 热爱 世钧第一看到曼桢是在一个小馆子 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 穿着件淡灰色 的旧羊皮大衣 o 羊皮大衣说明家境还过得去 旧又说明不特别好 淡灰这种颜色 可以折射其低调的心理 她在户内也围着一条红蓝格子的小围巾 衬着深蓝布罩袍 倒像个高小女生的打扮 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地泛了灰白 那颜色倒有一种温 雅的感觉 像有一种线装书的暗蓝色封面 o 曼桢的衣服传达出来的就是这样淡雅 温和的感觉 衣服如是 人亦如是 给同事祝寿 曼桢 仍旧穿了件深蓝布旗袍 上面罩着急一件淡绿的短袖绒线衫 胸前一排绿扣子 固 曼桢平日里的穿着就是这 样素朴 温和 低调 平淡 含蓄 不事张扬与新鲜 原来她是去换了一件新衣服 那是她因为他姊姊结婚 新做的一件短袖夹绸 旗袍 粉红地上印着篆豆大的深蓝色圆点子 这种比较娇艳的颜色她从前是决不会 穿的 因为家里有她姊姊许多朋友出出进进 她永远穿着一件蓝布衫 除了为省俭 之外 也可以说是出于一种自卫的作用 现在就没有这些顾忌了 世钧觉着她好像 陡然脱了孝似的 使人眼前一亮 作为年轻的女孩子 曼桢也是爱美的 以前的 蓝绿布衫 固然是为了节省 也是不想给姐姐的朋友注意到自己 如今姐姐结婚 曼桢总算可以放松下来 才做新旗袍 尽管娇艳 却仍不张扬 粉红地深蓝圆点 继续贯彻着曼桢一贯的温婉柔腻性格 她穿着一件浅粉色的旗袍 袖口压着极窄的一道黑白辫子花边 满溢出 来了的生气之喜悦 在她身上化为万种风情 确认了爱情之后的曼桢心理充满甜 蜜喜悦 衣服也从原来的蓝绿为主 开始逐渐穿新鲜的粉色衣服 娇嫩的颜色 黑 白的压边 爱情的滋润让曼桢变成了顾盼生辉风情万种的美丽女人 后来曼桢遭到了姐姐曼璐的设计被姐夫祝鸿才强奸并生下孩子 多年后为了孩 子嫁给鸿才 这时的她已经了无生气 和他那些朋友的太太们比起来 一点也不见 得出色 她完全无意于修饰 脸色黄黄的 老是带着几分病容 装束也不入时 见 了人总是默默无言 有时候人家说话她也听不见 她眼睛里常常有一种呆笨的神情 o 张爱玲 半生缘 张爱玲集 半生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3 页 张爱玲 半生缘 张爱玲集 半生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6 页 张爱玲 半生缘 张爱玲集 半生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3 3 页 张爱玲 半生缘 张爱玲集 半生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舨 第3 7 页 张爱玲 半生缘 张爱玲集 半生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版 第 页 1 5 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 姐姐的犹豫到怂恿 纵容 母亲的无知与无奈的妥协 让曼桢经历了人生的巨大阴 霾 被强暴 被囚禁 被背叛 世钧和曼桢被活活拆散 经历了生别的痛苦 那时 的曼桢心里恨着母亲 姐姐 甚至对即将出世的孩子也充满了厌恶 然而 时间终 于磨平了一切 曼桢的仇恨平复了 为了儿子 她甚至屈辱的嫁给了鸿才 我们看 到了曼桢的无奈同时还看到了她的蜕变 成熟 经历了苦难之后自我心灵的成长 然而曼桢的成长不是主动的 结局并非破茧成蝶 而是被动的 一步步走向苍凉 身体与心灵的苍凉 这一点用鸿才的话可以印证 曼桢看上去苍老了 不注重打扮 像一碗素虾仁 木木的一点滋味也没有 o 翠芝是大户人家小姐出身 婚前翠芝的性格最突出的是骄傲 执着 好面子 思 虑远加城府深 多谋善断还擅长表演 穿着件翠蓝布竹袍子 袍叉里微微露出里面 的杏黄银花旗袍 她穿着这样一件蓝布罩袍来赴宴 大家看在眼里都觉得有些诧异 翠芝是一个矜持高贵的大小姐 平时连学校里的蓝布制服都要比别人的颜色翠 这 次却穿了这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