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玄学社会历史观初探.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玄学社会历史观初探.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玄学社会历史观初探.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玄学社会历史观初探.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玄学社会历史观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 即 研究生在校攻读 学位期问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 时 本人保证 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 者单位为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割萸喳 知d 皇年土月7 日 指导教师签名 翮 一 婢p 月夕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永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宕怄巳笛 功d 上年上月7 臼 中文摘要 魏晋时期的玄学是以调和儒道为特征的社会思潮 玄学之中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因而 历来的学者都把眼光投注于此 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玄远之学 玄学思想中也包含着社会 历史方面的内容 玄学的历史观也体现了儒道综合的特征 首先 玄学继承了 周易 以来 儒家的历史变易思想 但却扬弃了儒家的历史秩序观念 其次 玄学吸收了道家的社会历史 本质论 这种思想认为 历史的本质是自然与自由 社会历史是自然运行和自由发展的 不 需要外来的干预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多表现在 通古今之变 和 人道观 问题上 之前所 说的两点属于 通古今之变 的范围 第三点圣贤观则属于 人道观 问题 任继愈先生也 认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观中的重要问题 因此我们把圣贤观列为玄学历史观的内容之 一 玄学理想人格的特征仍然是儒道兼综 他们希望用道家的自然情性去规范和补充儒家的 纲常伦理 并且显示出了把自然情性看作社会和谐 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的思想 历史观 一词在 哲学辞典 中被定义为与自然观相对立的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而 探讨社会 理想就成为研究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本文的第四点介绍的是玄学家们的理想国 在把自然情 性看作社会和谐的动因的思想基础之上 玄学认为人性的本能就是最高的道德 人性本能完 全显现的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系统 自以为是的治 理只会使社会越来越乱 到达理想社会的方式只能是实行因任自然的无为之治 玄学自然主义的历史观 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面对魏晋时期混乱的社会现实所做的深刻思 考 为什么社会越来越乱 自以为是的名教之治是否恰恰就是社会越来越乱的根源 玄学历 史观的内容反映了玄学家们对社会的关怀 关健词 玄学历史观自然主义 a b s t r a c t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e t a p h y s i c si nt h et u r no f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i sm i x i n g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d a o i s mt o g e t h e r m e t a p h y s i c sc o n t a i n sa b u n d a n t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i d e a s s om a n ys c h o l a r s o fm e t a p h y s i c sf i e l dh a v es t u d i e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i d e a s b u t m e t a p h y s i c sc o n t a i n sa l s ot h ei d e a so fh i s t o r yv i e w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i s t o r yv i e wi nm e t a p h y s i c si s m i x i n g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d a o i s mt o o f i r s t l y m e t a p h y s i c si n h e r i t st h e c o n f u c i a ni d e at h a th i s t o r yi sv a r y i n gf r o mz h o uy ia n da b a n d o nt h ei d e a o fh i s t o r yp a t t e mo fc o n f u c i a n s e c o n d l y m e t a p h y s i c sa b s o r b si nt h ed a o i s mi d e at h a th i s t o r i c a l e s s e n c ei sn a t u r e d on o tn e e de x t e r i o ri n t e r f e r i n g t h i r d l y m e t a p h y s i c sc o n t a i n sa b u n d a n ti d e a so fs a g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a g ei nm e t a p h y s i c si sm i x i n g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d a o i s mt o g e t h e rt o o m e t a p h y s i c i a n sw i s ht h a tn a t u r ed i s p o s i t i o n c a l ls u p p l e m e n ta n da d j u s t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c o d e a n d t h e yt h i n kt h a tn a t u r ed i s p o s i t i o n i st h ep o w e ra d v a n c i n gs o c i e t ya n dh i s t o r y l a s t l y a so n ep a r to fw o r l d v i e wa n do p p o s i t eo fn a t a ev i e w h i s t o r yv i e wm u s tc o n t a i n st h ec o n t a n to fi d e a ls o c i e t y m e t a p h y s i c i a n st h i n kt h a tt h es o c i e t yi nn a t u r ei st h em o s ti d e a l h u u a nn a t u r ei st h eb e s tm o r a l i t i e s h u m a nn a t o r em a k e ss o c i e t yh a r m o n ya n dh i s t o r yp r o g r e s ss o c i e t yi t s e l fi s ah a r m o n i o u ss y s t e m r u l i n gm a k es o c i e t yd i s o r d e rt h em e a s u r e o f g e t t i n gt o i d e a ls o c i e t yi sn o n a c t i o n 1 n a s o r y e r y t h es o c i a lb a s i so ft h eh i s t o r yv i e wn a t u r a l i s mi nm e t a p h y s i c si st h er e a l i s t i cd i s o r d e r t h et u r no f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 w h yh a v es o c i e t yb e e nm o r ea n dm o r ec h a o t i c w t h er u l i n gp o l i c yo f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st h es o u r c eo ft h es o c i a lt u r m o i lo rn o t t h eh i s t v i e wo fn a t u r a l i s mi nm e t a p h y s i c sr e f l e c t e d t h ec o n c e r no fm e t a p h y s i c i a n sa b o u ts o c i k e yw o r d s m e t a p h y s i c s h i s t o r yv i e w n a t u r a l i s m 绪论 在生命中 我们不停地往后看 希望过去能给我们的未来提供一些借鉴及启示 在人类世代 繁衍生息的过程中 我们也在不停地往后看 正如我们在生命中不停地往后看一样 回溯历史不 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 更多的则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朝前看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沟通的桥梁 是现在 站在这座桥上 我们期待着未来 在踏踏实实生活与期待未来的间隙 我们一再地回过 身去 反思我们的过去及人类社会的历史 以便弄清未来的路如何去走 在对过往的反思中 我 们总能形成一些纵贯过去 现在与未来的观点与看法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 这是人生观 对于整 个人类来说 这就是历史观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1 年出版的 哲学大辞典 是这样解释历史观的 历史观 亦称社会历 史观 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 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 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 本见解 与自然观既相对立 又互相渗透 是统一的世界观的两个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 世界观 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部分是自然观 另一个部分是历史观 不属于自然观范围的关于世界的看 法与观点 都在历史观之列 从世界范围来看 古希腊哲学的主线是探讨自然 几乎每一位古希腊哲人都写过一本 论自 然 的书 他们有关社会历史方面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一 统天下的局面中 占统治地位的是神学历史观 即认为人类历史起源于神 又复归于神 其后 一些西方思想家提出了与神学历史观相对立的一些学说 如自然状态说 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 说等等 这些理论都以自然法为基础来论证各种社会问题 因此被称为 法学历史观 文艺复兴 时期 人文主义兴起 它颂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主张用人的本性的异化和复归来解释历史 这可 称为 人文主义历史观 到了十八和十九世纪 些西方哲学家开始把八类社会当作一个统一的 过程来考察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 般性的规律 并以探讨这些规律为己任 这就是西 方传统的思辨的历史哲学 到了二十世纪 一些学者认为历史规律只是一些历史学家个人头脑中 的虚构和臆测而己 历史学首先要研究的是历史学家自身的思想及认识方法 并且提倡用哲学的 眼光来考察历史知识的性质 这就是西方通常所说的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 在西方 分析 一 词代表的是理性的思考 而 思辨 一词往往表示不顾实际情况进行纯粹形而上学的虚构 何兆 武先生认为 思辨的历史哲学属于历史观的范围 如何 旧的意义上的 史观 已经日益让位给了 而分析的历史哲学属于史学观的范围 但无论 史学观 这一点乃是西方当代历史哲学中无可 争论的事实 即史学理论的立足点从客体转到主体上来 过去历史哲学是着眼于历史的客体的 现在则转到了主体如何认识历史客体的问题上来 4 可以看出 神学历史观 法学历史观 人文 主义历史观以及西方传统的思辨的历史哲学 它们的研究客体都是历史本身 而分析的批判的历 史学考察的对象则是历史学 因此 西方二十世纪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并不属于社会历史观的 范围 它研究的是历史学 而不是历史本身 本文所要探讨的历史观 是玄学家们对社会及其历 史的一些看法 是与自然观相对立的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历史本身 在中国古代 对社会历史观的探讨 主要与 通古今之变 和人道观相联系 在中国 很早就有关于历史规律的探讨 比如战国时邹衍的 五德终始说 汉代人董仲舒的 三统说 历史哲学导论 译序 期沃尔什著 何兆武张文杰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 页 o 哲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8 3l 页 何休的 三世说 这些是与 通古今之变 相联系的 中国人的学问与 人 息息相关 所以许 多有关社会历史的看法也表现在人道观e 比如人性的退化带来历史的退步 圣人与治乱的关系 等等 通古今之变 与 人道观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两条主线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包古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也有着社会历史方面的内容 相对于哲学 思想来说 玄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看法显得比较零散 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 社会历史观是与自然观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但玄学的社会历史观却常常是 法自然 的 比 如 王弼要求 因任自然 夏侯玄说 天地以自然运 圣人以自然用 自然者 道也 4 嵇康 要 越名教而任自然 郭象所讲的 独化 就是 自然而然 自己而然 的意思 自然主义在 魏晋玄学家们的思想中是普遍存在的 容肇祖先生曾写过一本 魏晋的自然主义 来专门探讨这 一问题 自然主义是道家思想中的主要因素 法自然 的前提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同类 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同类的这个 说法 i 翌辑地推论下去 可能有两个结论 一个是 着重从自然方面来看人类 把人类看成是一 种自然物 企图用自然界的规律说明社会 历史现象 这是一种自然主义思想 一个是 着 重从人的方面去看自然 把自然现象拟人化 认为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力量 也是有意识 意志 和目的的 这是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 2 铉两个逻辑上的结论恰好可对应于魏晋和汉代的思 想 汉代从人的方面去看自然 虽然用的口号是 人法天 事实上却是把天拟人化 是先引人道 以喻天道 再反过来把这种天道作为人道的依据 魏晋玄学却是从自然方面来看待人类社会 认 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性质与规律 汉代经学迷信与神学的一面 在经过王充等人元气 自然论的批斗之后 随着东汉末年整个经学的衰落而坍塌 既然从人的方面去看待自然的方法已 经被时代所抛弃 那么 玄学家们就采取了援引天道以证人道的方法 自然主义 是整个魏晋玄学社会历史观的基调 所谓自然 它的确切含义并不是指的道 家思想 也不是指茫茫无垠的自然界本身 而是指支配着自然界的那种和谐的规律 o 王弼注 道 法自然 句说 道不违自然 乃得其性 法自然也 法自然者 在方而法方 在圆而法圆 于自 然无违也 自然者 无称之言 穷极之辞也 4 这里王弼把 自然 看作一个无法解释的极高概 念 是一切秩序和规律的总括 并说 天地任自然 无为无造 这里的 天地 不仅仅是指天 与地 它指的是世间的一切 包括人类社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界的规 律 是自在自为的 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这种思想反映在治理国家与社会上 就是要求实行清静 不扰民的无为之治 所以王弼讲 以道治国 其原因就是 道不违自然 阮籍说 道者法自然 而为化 侯王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o 这与王弼舶思想是一致的 嵇康说 仁义务于理伪 非养 直之要求 廉让生于争夺 非自然之所出 这里的 自然 指的是宇宙人心本来的样子 嵇康 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秩序的和谐整体 但后来的社会破坏了自然原有的和谐 造成了名教与自然的 对立 所以要 越名教而任自然 向秀说 夫人含五行而生 口思五味 目思五色 感而思 室 饥而求食 自然之理也 但当节之以礼耳 8 这是明显的调和名教与自然的论调 郭象说 列于 仲尼篇 注引 无名论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一册 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 第4 6 0 页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卷 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第1 5 7 页 老子 1 5 章 王弼注 老于 5 章 1 王弼注 阮籍 通老论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 嵇康 释私论 向秀 难养生论 2 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 言自然则自然矣 人安能有此自然哉 自然者 散日性 这是说 自然界及社会的 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是其本性固有的 因而也是我们应该接受的 以上几位玄 学家的言辞 都突出了 自然 二字 可咀总结为 玄学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应该是不违自然 的 玄学社会历史观也深受儒学之影响 长久以来 周易 中的历史变动观念 一直为后世所 继承 也为玄学所吸收 同时 儒家所提倡的社会伦理原则 玄学家们并不反对 王弼认为名教 出于自然 郭象认为名教就是自然 即使是嵇康 阮籍二人 也是认为名教应该合于自然 只不 过现实的名教违背了自然 因而他们要反对 他们要排斥的是违背了自然的名教 而不是合于自 然的名教 玄学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玄学内容的 部分 既表现出了玄学的基本特征 调和儒道 也表 现出了玄学的另 特征 玄远 即玄学社会历史观的有关内容偏重于理论上的探讨 这是与玄 学的总体特征相一致的 关于魏晋玄学的研究 学者们多用力于玄学的哲学思想 而社会历史观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 弱 这当然与玄学中哲学思想的丰富有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晓毅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 中国 文化的清流 中论述到了王弼的历史观 并称之为 朴散真离 的历史退化论 王晓毅先生认为 在 朴散真离 的历史观的指导下 王弼发挥了 老子 关于上德和下德的思想 将人类社会的 德 划分为上德和下德两种状态 所谓 上德 就是指人类社会刚刚随天地万物从宇宙本根生出 后的后天混沌状态 王弼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完善状态 这种状态被称之为 扑 或 素朴 上德时期的君主彻底无为 完全顺应了人类淳朴的自然本性 所以社会非常美好和谐 人民非常 幸福 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黄金时代 由于上德之圣人没有任何可察觉的治 国行为 他的功德也就无法命名 所以其德无名 下德 指的是朴散真离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 显著特点是君主的治国政策表现得有为 为了使天下大治 君主运用了各种办法教化民众 主要 是靠建立美好的道德观念来劝导人民实施 然而这些措施诱发了人民的利害 是非之心 争相获 得道德美名 实际上滋长了不道德的观念 即私利观念 竞争之心 因此 下德君主在治国中虽 然也取得了成绩 完成了自身的 德 但也产生了相应的弊端 使得人类的淳朴之心逐渐丧失 使得社会逐步衰退 后代的统治者要想达到天下大治 必须向上德社会学习 遵循 以无为用 的法则 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以返朴归真 王晓毅认为 王弼的历史哲学是其宇宙哲学和政治 哲学之问的过渡 2 0 0 2 年王晓毅的 王弼评传 出版 该书重申了他在 中国文化的清流 中有 关王弼历史哲学的观点 同时指出 玄学家们大都持历史退化论 他们理想的社会是原始的混沌 蒙昧状态 他们所祟尚的自然无为的政治观点无疑都是根源于这种历史退化论 在以上两部著作 中 王晓毅都提到了王弼认为个人应该 因时而动 的观点 由于社会形势 时 不同 因此人 们的行为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在2 0 0 2 年第2 期的 文史哲 期刊上 王晓毅先生发表了 郭象历史哲学发微 一文 2 0 0 3 年王晓毅的专著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出版 其中收入了 郭象历史哲学发微 全文 其主 要观点如下 第一 唠瞅除了前人关于宇宙本根的种种学说 彻底否定了宇宙第一因的存在 否认宇宙曾经存在 无物 的空无时期 宇宙不存在所谓总开始 是无始无终的 既然宇宙不存 在本根 人类社会也不存在 总开始 因本根影响逐渐自u 弱而社会呈现 朴散真离 的道德退化 过程 便失去了理论基础 第二 郭象认为人类社会具有两个基本属性 是人的本性具有物质 o 庄子 山木 郭象注 需求 故社会物质文明进步不可抗拒 二是人的 本性 千差万别 永远不可能整齐划一 郭象 承认远古社会比后世纯朴 但是后世社会紊乱 既不是宇宙本根的功能弱化 也不是人性必然堕 落 而是因为当权者不能因势利导 顺应变化的民性所致 所谓远古时代的 至德之世 大同 社会 不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本性淳朴划一 而是指千差万别的个体都得到了满足而和谐同一 到 达和谐状态的社会的关键是圣人以无为态度顺应时代变化 使每个社会成员各得其性 王晓毅还 指出 郭象认为 适应时代变化 行为举止与众人不异 才是真正的浑沌 第三 郭象认为 人 类道德并非必然退化 学术界习以为常的厚古薄今的观念是错误的 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 生存方式和社会制度 古代的制度适合古代的社会 停止在过去的时间中 既然无法将时间倒退 回古代 也就不能将古代制度照搬于当代 在这里王晓毅又提到了郭象认为礼制的具体内容应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王晓毅关于王弼和郭象的历史哲学的论述 回答了人类社会进步与退化与否的问题 并指出 了其原因所在 还给我们点出了到达和谐社会的途径 王晓毅先生的缺点在于没有更本质地指出 玄学家们认为历史是自然发展的 是不需要人力的外在干涉的 社会只能不治而治 而治的结果 是越治越乱 王晓毅先生也提到了王弼和郭象认为个人及其具体的礼乐制度应因时而动 因时而 异的思想 但没有进行展开论述 也没有将变易的思想上升到历史的高度 2 0 0 0 年徐斌的 魏晋玄学新论 出版 书中说 上德社会是玄学家认定的理想社会状态 但 这并不等于他们真的主张退回到那种社会中去 王弼认为 社会的合理状态 通过人为地推行仁 义等伦理道德不仅不可能获得 反而会适得其反 主张用无为之治的手段来实现理想社会 现存 的社会结构也好 基本秩序也罢 都应该建立在自然无为的基础上 都必须朝着不着人为形迹的 方向转化 以上思想是王晓毅先生的翻版 徐斌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玄学研究领域第一次提到了嵇 康及阮籍的历史观和社会理想 历史也是沿着 朴散真离 的顺序一步一步进入下德社会 理想 的社会应处于无为而治的状态 儒家的名教之治是本末倒置的 但是关于玄学家们对历史本质的 看法 还是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论述 汤一介在 郭象与魏晋玄学 中 提到了郭象的理想社会问题 他认为照郭象看 如果社会 上各个等级的人能各安其位 并不是谁为谁而存在 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是合理的社会 这样的看 法当然是简单化了一些 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地探讨郭象对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的看法 然后再来 回答台理社会的问题 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人物 是历史观的重要问题 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人们心 目中的理想人格 而且玄学的理想人格的内容还牵涉到了历史的动力问题 所以笔者把理想人格 的问题列为玄学社会历史观的内容之一 称之为圣贤论 所以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对于玄学的 理想人格的研究情况 贺昌群在他的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中谈到 魏晋清谈思想的全体大用在于 内圣而外王 游外以弘内 同时指出 圣王既无心而应物 其于天下之事 上而典章制度之兴革 下而文教 风俗之推移 皆因物随变 当事而发 汤一介在他的 郭象与魏晋玄学 中也提到了郭象的圣人 人格是 游外以弘内 其根据在于 圣人无心而任物 而且应该 应日寸而变 田文棠1 9 8 8 年 版的 魏晋三大思潮论稿 中也提到了理想人格问题 他认为王弼与郭象的理想人格的总特征是 调和儒道 比如王弼的 体无 的孔丘 郭象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田先生认为嵇康和阮籍所 追求的是庄周笔下的逍遥狂放 超群绝世的 真人 他们的理想人格必须符合自然之性 总体来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发展史 秦汉卷 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 第3 8 页 4 说 田文棠对玄学理想人格的描述更丰满 更周全一些 当然 汤一介先生的书主要针对郭象一 个人 贺昌群先生的书主要针对魏晋清谈思想 所以 这也限制了他们对玄学理想人格的进一步 研究 如果从历史观的高度去看待玄学所描述的理想人格 我们就会看到玄学家们对自然情性的 高度重视一自然情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可以说 王晓毅先生是玄学社会历史观研究的领军人物 他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王弼及郭象的 历史哲学和他们二人所认为的理想社会的状态 以及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 同时 王晓毅还指出 王弼和郭象认为个体的人应因时而动 不断地去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郭象还指出礼制也应该随时 而变 这些既涉及到了理想人格的问题 也涉及到了历史变易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魏及西晋时期 玄学的代表人物中 嵇康与阮籍也有社会历史观方面的论述 这一点徐斌已经提及 而且 王 嵇 阮 郭四人作为玄学家的代表 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有着相通之处 所以笔者希望把四人的社 会历史方面的思想作一纵贯式的剖析及比较 找出其中的相同相异之处 并试图探索玄学社会历 史观与前代思想的联系 另外 我觉得不管是王晓毅 贺昌群 还是汤一介 他们都指出了玄学 家认为个体应因时而变的思想 郭象还指出了礼制也要应时而变 但是他们都忽略掉了一个前提 只有历史是不断变化的 时世是不断变化的 个人及制度才有随之变化的必要 同时在阅读的过 程中 我发现玄学不但认为历史是变化的 而且认为其中还有不变的东西存在 所以在探讨玄学 的历史哲学中 我加上了有关历史变与不变的内容 并把它列为论文的第一章 论文的第二章采 纳了王晓毅先生对王 郭二人的历史哲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并进一步论述了玄学的历史发展的自 然本质论 即玄学认为历史的发展是自然运动 自在自为的 外力及人为的干涉 只会使历史异 化 使历史偏离正确的轨迹 根据前面引用的任继愈先生的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观的重要问题的 观点 我们用一章来专门论述玄学对理想人格的看法 通过玄学对理想人格的描述 我们看到了 玄学家们思想深处的认识 自然情性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这是玄学倡导无为而治的真正 理论基础 也是玄学历史本质论的出发点 这就是本文的第三章 玄学的圣贤论 论文的第四 章探讨的是玄学的社会理想及其实现的途径 社会历史观作为与自然观相对立的世界观 社会理 想应该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我们尝试对玄学的社会历史观作一些一孔之见的评价 由于本人学力有限 而东晋玄学的情况较为复杂 因而本文仅限于对魏及西晋时期玄学社会 历史观的探讨 另外 按照玄学的发展阶段来看 嵇康和阮籍应以专节论述 但由于他们二人的 有关内容相对较少 遂将内容较多的部分另辟专节 而内容较少的部分则附于思想较为接近的王 弼之后 特此说明 第一章徭学与玄学的历史变易观念 任何思想都不会是空穴来风 而是长久以来人类经验及观念的积累 玄学也不例外 儒家经 典 周易 一书表现出了中国人最早的宇宙观 包括了自然观和历史观 而玄学的三部基本经典 中就有 周易 一书 战国以至秦汉 我国还出现了 五德终始说 据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 阴阳五行家源出于孟子之学 至汉时 又与儒家合流 因而我们把 五德终始说 看作儒家的历 史观 三统说 三世说 等等非常著名的儒家的历史观 玄学的历史观和它f j 之间有关系吗 本章试做一些探讨 第 节玄学以前的僵家历史观 周易 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之一 本称 易 左传 中始称 周易 是一部古代的占筮 之书 大约成书于殷周之际 周易 一书 由文字和符号组成 文字包括卦名 爻名 卦辞 爻 辞等等 全书八八六十四卦各对应 个卦辞 每卦六爻 一爻对应一个爻辞 符号的基本单位是 阴 一 阳 一 二爻 阳爻代表阳刚之意 阴爻代表阴柔之意 阴 阳二爻三三排列 形成乾 坤 艮 坎 巽 震 离 兑八卦 分别代表天 地 山 水 风 雷 火 泽八种自然物 八 卦两两相重 便形成六十四卦 阴 阳二爻代表阴阳两种势力 推动宇宙万物变化无穷 关于 周易 的 易 一词 有多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 易 是 变易 之意 即认为 周易 的精神在于变易 第二种解释认为 易 是 不易 之意 即认为 周易 的内容是万 世不变的常经 第三种解释认为 易 是 简易 之意 是说 周易 用最简单的方法勾画出了 宇宙的模式 比如说 八卦象征以天地为主的八种事物 并与八方四时相配合 形成宇宙结构的 基本框架 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象征着宇宙万物变化的秩序 而阴 阳则是推动宇宙万物变化的 两种不同势力 战国末年 形成了解说和发挥 周易 的著作 包括 彖传 上下 象传 上下 系辞 上f 文言 序卦 说卦 和 杂卦 十篇 称为 易传 与传相对而言 周易 从此时 开始被称为 易经 周易 最初是作为一种占b 之书问世的 后来才逐渐被人们看作是关于宇 宙变化的图解 所谓 生生之谓易 周易 一书把宇宙整体视为一个生生不患 大化流行的过 程 变易是 周易 一书的基本观念 周易 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包括它的 尚变 以及天 地 人和谐的宇宙秩序观念 是儒家在宇宙观方面的经典理论 周易 一书的基本历史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 历史是不断变化的 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 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名叫革卦 是 专讲变化的 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 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系辞上 说 易 有圣 之道四焉 这四道的其中之 就是 以动者尚其变 所以 周易 要求人们的 行为与典章制度都应该因时而异 以与变化了的时世相适应 时行则行 时止则止 动静不失其 时 其道光明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第二 历史的变化是有 6 1卦卦卦辞丰革艮系易易易易周周厨周 秩序的 子e 1 夫 易 何为者也 夫 易 开物成务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 周 易 一书 覆盖了天地之道 而且 周易 的内容是有次序的 君子所居而安者 易 之序也 易传 中有 序卦 一章 是专门讲六十四卦的次序的 乾卦与坤卦是象征天地的 因而 周 易 首列乾 坤二卦 接下来才开始讲 物 的生长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的第一步用屯卦来象征 屯者 物之始生也 o 物生必蒙 故受之以蒙 蒙者 蒙也 物之樨也 蒙卦之后 经过 了一系列的变化 物 到达 既济 既济 之后 就完了吗 回答是否定的 物不可穷也 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6 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是 未济 宇宙 包括自然与社会 是一个生生不已 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是有一定的秩序的 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周易 中卦与卦之间的接替体现了 一种变化与秩序的观念 也就是说 周易 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 历史是变化的 而历史的变化 是有秩序的 这个秩序属于不变的范围 五德终始说 是战国阴阳家邹衍用来解释朝代更替的一种历史理论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 天必 群平下民 黄帝之时 天先见大蟥大蝼 黄帝日 土 气胜 土气胜故其色尚黄 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 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禹曰 木气胜 禾气胜故其色尚青 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 天先见金刃生于水 汤日 金气胜 金气胜 故其色尚白 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 夭先目 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 文王曰 火气胜 火气胜故其色尚赤 其事则火 代火者 必将水 天且先见水气胜 水气胜故其色尚黑 其事则水 水气至而不知数备 椅徒于土 这就是 五德终始说 的基本内容 五德 指金 木 水 火 土五行 这种学说认为五行的相 生相克是历史变化 朝代更替的动力 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各主一德 这个做主的德上天会通过 自然现象昭示给世间 譬如 草木秋冬不杀 证明木德做主 见大蝙大蝼 表明土气胜 金刃 生于水 说明金德的时代来临 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 表示火气胜 木胜土 所以代替土德 的是木德 金胜木 金德又将代替木德 火胜金 水又胜火 土又胜水 木又胜土 另 个周期 重新开始 如是往复循环 以至无穷 每一个朝代都要搞清楚自己所主的德 并根据这个德的性 质设定一定的颜色 礼仪 制度 以配合这个德 当另一胜它的德开始做主时 历史便要改朝换 代 五德终始说 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 它以五行的相胜作为历史变化的依据 而五德 的兴衰与变化是上天昭示给世人的 这样的朝代更替是神秘的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 应该看出 五德变化所导致的历史朝代的更替 是 种历史变易的学说 而历史变化的秩序是五 德的依次循环 这恰好应和了 周易 历史观的两个特点 秦始皇便采用了五德终始说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 以为周得火德 秦代用德 从所不胜 方今水德之始 改 年始 朝贺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数以六为纪 符 法 冠皆六寸 而舆 六尺 六尺为步 乘六马 更名河日德水 以为水德之始 汉承秦制 五德终始说继续被采用 这个说法 五德终始说 的根本意思 汉朝统治阶级还在利 用 只不过在实际应用的时候 有不同的意见 例如 汉所代表的是水德 或土德 或火德 在 j 司上 周易 系辞上 周易 屯卦 周易 囊卦 周易 未济 吕氏春秋 应同 史记 秦始皇本纪 7 当时成为争论的问题 西汉时期 公羊春秋谓为显学 公羊家认为春秋有三科 九旨 科 是 春秋 微言大义 的纲领 旨 是其中的细目 第一科是 存三统 其中有三旨 新周 故宋 以春秋当新王 第二科是 张三世 其中有三旨 所见异辞 所闻异辞 所传闻异辞 第三科是 异内外 其中有三旨 内其国而外诸夏 内诸夏而外夷狄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公羊学家 他用 三统 来说明历史的变化 按照董仲舒的说法 一年 十二个月之中 有三个月可以作岁首 这三个月是子月 农历十一月 丑月 农历十二月 和 寅月 农历正月 每一个朝代都要重新规定以这三个月中的某月为岁首 这就是所谓 改正朔 如果 个朝代以子月为岁首 这就是 建子 在这个月里 天统气始施化物 物始动 其色赤 所以建子的朝代就以赤色为上色 尚赤 这就是 易服色 这样的一套称为 正赤统 如果 一个朝代以丑月为岁首 这就是 建丑 在这个月里 天统气始蜕化物 物始芽 其色自 所 以 建丑 的朝代就以白色为上色 尚白 这样的一套称为 正白统 如果一个朝代以寅月 为岁首 这就是 建寅 在这个月里 天统气始通化物 物见萌达 其色黑 所以建寅的朝代 就以黑色为上色 尚黑 这样的一套称为 正黑统 这就是所谓的 三统 照董仲舒的说法 夏朝 建寅 代表 正黑统 商朝 建丑 代表 正白统 周朝 建子 代表 正赤统 继周的朝代必须 建寅 代表 正黑统 如此循环下去 周而复始 新建立的朝代 要保留上 两个朝代的后嗣及香火 这就是 通三统 三统 又叫 三正 因为正确的 统 代表以正确的月份作为正月 作为一年的开始 这意味着其他一切的事情都会随之而正 改正之义 奉元丽起 所以明乎天统之义也 其谓 统三正者 日 正者 正也 统致其气 万物皆应而正 统正 其余皆应而正 凡岁之要 在正 月也 o 正的要点 在于 奉元 元 是开始之意 所以以哪一个月为岁首是非常重要的 另 种对于 统 的解释是这样的 把夏以寅月为正月称为 人统 把商以丑月为正月称为 地统 把周以子月为正月称为 天统 合称 三统 或 三正 三统说 的历史变化观念侧重于制度文化方面 朝代更替时要 改正朔 易服色 从 而使自己的 统 正 而历史朝代的更替是 正黑统 正白统 和 正赤统 的循环往复 事 实上 三代颁行的历法不同 夏历建寅 殷历建丑 周历建子 三代的服色又有尚黑 尚冉 尚 赤的不同 三代又有迁都 作邑的不同 董仲舒这种历史变化的观念 本来是归纳上述变化而得 可是他在表述时 却采用了相反的逻辑 说成是先有了这些不变的历史秩序 然后才有了三代历 法 服色的不同 总而言之 三统说 的历史观依然是历史变化与固定的历史秩序的二重组合 三统说 的一些因素在前文引用的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 一段话中已初见端倪 比如 自 十月朔 上黑 等等 这些都属于 改正朔 易服色 的内容 但是这些话是与 五德终始 说 相联系的 以上说过 五德终始说 的基本意思汉朝统治者还在采用 只不过对于汉代所主 为何德存有争议 而董仲舒在解释 三统 时却不再提到 五德 这是他对前代历史观念的扬弃 三统说 体现了历史变化的观念 但董仲舒认为改变的只是历史表层的东西 而深存于历史内 部的 道 却是不变的 若夫大纲入伦 道理 政治 教化 习俗 文义 尽如故 亦何改哉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第三册 人民出版社9 8 4 年版 第8 l 页 见 春秋繁嚣 三代改制质文 8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三代改制质文 o 见 白虎通义 三正 和 汉书 律历志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 无易道之实 o 在董仲舒的历史观念中 上天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 天不 变 所以 道亦不变 三统说 和 五德终始说 均属于历史循环论 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着许多的不同 五 德说 认为五行以相克相胜为原则推动历史朝代更替 五行的相克相胜是历史转变的动力 一个 朝代为其以后的朝代所代替 是自然的规律 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必然是机械的 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 而董仲舒所说的 三统 是历史转变的一种标志 统 的转变是为了应乎天 天是 历史转变的真正原因 而天人之间又是能够感应的 这样历史的转变就不再是机械的 而是掺杂 上了一丝人力的因素 所以董仲舒认为新王朝不但要改正朔 还要易制度 改正朔是为了 应乎 天 易制度则是为了 应乎人 庞天佑说 五德终始说 主要指政权的循环运演 三统 三正 说则主要指礼乐及有关制度的循环更替 事实上 三统说 也说到了朝代的变化 比如夏 商 周三代的更替 只不过它把朝代的变化主要归结于文化制度方面的循环与更替 这 是 五德说 与 三统说 的另 个不同之处 台湾学者雷家骥说的好 是则三统说显然是较纯 粹的文化制度之历史型态循环律 与五行说的政权转移之历史发展循环律颇不同 五行说亦讲历 史的型态 假如说五行是天之规则平行的循环 其关系是具互相吸引 相生 或排斥 相克 的 作用者 则三统似乎表示人为文化在时序上的纵贯循环 具有相互补救的作用 两种循环以纵横 交互的关系 遂构成了历史推动的方向 轨迹 型态等整个架构 9 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汉代还 在使用 五德终始说 而董仲舒又提出了 三统说 的问题 东汉时的另 位公羊学者何休提出了 三世说 何休 字邵公 任城樊县 今山东曲阜 人 休为人质朴讷口 而雅有心思 精研 六经 世儒无及者 以列卿子诏拜郎中 非其好也 辞疾而去 不仕州郡 后受太傅陈蕃辟举 参与政事 陈蕃在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失败 何休也 获罪 终身废锢 遂潜心学术 覃思不出门 十有七年 乃成 春秋公羊解诂 党禁解 又辟 司徒 群公表休道术深明 宜侍帷幄 佞臣不悦之 乃拜议郎 屡陈忠言 后迁谏议大夫 卒于 任上 何休的理论贡献 突出地表现为推进了 大一统 说和 三世 说 确立了公羊学说的两 大主干 所谓 三世说 就是何休把公羊家 三科 中的第二科 张三世 与第三科 异内外 联系起来 提出了从衰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的历史发展过程 春秋公羊传 一再提 三世异辞 的说法 即 所见异辞 所闻异辞 所传闻异辞 也 就是公羊家第二科中的三旨 董仲舒推进了 三世异辞 的说法 初步显示出把春秋二百四十二 年划分为所传闻 所闻 所见三个阶段的意向 春秋繁露 楚庄王 中说 春秋 分十二世 为三等 有见 有闻 有传闻 有见三世 有闻四世 有传闻五世 故哀 定 昭 君子之所见 也 襄 成 文 宣 君子之所闻也 僖 阅 庄 桓 隐 君子之所传闻也 所见六十 年 所闻八十五年 所传闻九十六年 于所见微其辞 于所闻痛其祸 于传闻杀其恩 所见世 孔子 因为惧祸上身 因而记事使用的书法忌讳多 用词隐晦 所闻世 对于事件造成的祸害感受真切 因此记载明确详细 所传闻世 恩惠和感情都已减弱 因此记载简略 董仲舒的论述 由 公羊 传 的 异辞 发展到较为明确的历史阶段的划分 为后来何休提出 三世说 作了准备 何休对 三世说 的系统阐发 见于 春秋公羊解诂 隐公元年对传文 所见异辞 所闻异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楚庄王 庞天佑 秦汉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第1 9 4 页 眙湾 雷家骥 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 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 特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3 9 页 见 汉书 何休传 辞 所传闻异辞 的解释 于所传闻之世 见治起于衰乱之中 用心尚囊角 故内其国而外诸夏 先详内而后治外 于所闻之世 见治升平 内诸夏而外夷狄 至所见之世 著治太平 夷狄进至于爵 天下远近大小若 用心尤深而详 对于所见世 所闻世 所传闻世的阶段划分 何休与董仲舒一致 可阻说是何休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 在此不再重复 与董仲舒不同的是 所 传闻世 所闻世 所见世指的是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 而何休从中引申和发挥出的 衰乱世 升平世 太平世 则讲的是包括未来在内的历史全局 他认为孔子对三世记事的不同书法 不但 体现了时代的远近 恩义的薄厚 更寄托了孔子从衰乱之世到达王化大行的政治理想 从 内其 国而外诸夏 的衰乱世 到 内诸夏而外夷狄 升平世 再到 夷狄进至于爵 天下远近大小若 一 的太平世 是中华民族从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过程 这其中包含着统一问题 民族问题和治乱 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 到了太平世 就没有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 全中国统一于一个国家 一个 民族 这表示 春秋 的 大一统 思想已经实现 在哲学上 机械论与目的论相对立 如果说 五德终始说 是一种历史机械论的话 三世说 则是一种历史目的论 由 大一统 而带来的 太平盛世就是公羊家为中华民族设定的一个理想 一个目标 何休认为春秋 三世 是一个由 衰乱 到 升平 再到 太平 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而 事实上 春秋 三世 的历史变迁情况却恰恰与何休的看法相反 从 所传闻世 到 所闻世 再到 所见世 世道不但没有一世比一世兴盛 反而是一世比一世更加衰败 弦们究竟该如何看 待何休的这一思想昵 清人皮锡瑞认为是 借事明义 何休所借之事 当然是 春秋 所载 2 4 2 年史事 而其所明之义 其一是肯定社会历史必然要经历一个从 衰乱世 到 升平世 而 最终以达 太平世 的过程 其二是认为太平之世是一个没有种族区分 没有内外之别的天下一 统之世 我们认为 何休作 春秋公羊传解诂 其目的并不是去解说 春秋 所载的2 4 2 年历史 而是借助 春秋 的史事来寄予自己的一种社会理想 何休的 三世说 同样突出了历史的变化 从衰乱到升平再到太平 社会在由乱变至治 国 家在由分裂走向统一 民族在由离异趋向融台 而历史的变化也遵循着一定的秩序 从历史变化 和历史变化秩序不变的角度来说 五德终始说 三统说 和 三世说 与 周易 一脉相 承 不同的是 三统说 与 五德说 的历史变化是相同秩序的循环 而 三世说 的历史变化 是向一个固定目标的趋近 用几何学的术语来说 五德说 与 三统说 的历史是圆周式的 是 不断重复的 而 三世说 的历史是直线式的 是不可重复的 不管是圆周式的循环 还是直线 式地向一个固定目标的趋近 都是历史秩序论 历史规律论 周易 和 五德 三统 三世 历史观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承认历史是变动的 而且认为历史的变动是有秩序的 具体的历史是变 化的 而历史变化的秩序是不变的 历史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体 第二节王弼 嵇赢和阮籍的历史变易观念 玄学家们继承了 周易 和战国秦汉以来的儒家的历史变易观念 王弼和阮籍还提到了在古 今变化之中 有着同一的 道 或规律 但他们却没有说出这个 道 或规律的具体内容 与历 史变易的观念相适应 玄学家们表现出了与 周易 一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