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朱子“持敬”思想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朱子“持敬”思想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朱子“持敬”思想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朱子“持敬”思想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朱子“持敬”思想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朱子“持敬”思想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敬”是中国自古就存在的一种对天命的敬畏和谨慎的态度,早在上古时期“敬” 的思想已经存在, 有正式的文字记载在周代, 体现的是一种对上帝和天命的敬畏和恭敬, 是由“天命靡常”引发而来的忧患意识。经由孔子等儒家圣人的传承, “敬”不再仅仅 是一种忧患意识,而且也成为一种心性修养的方法。到宋明时期,心性的修养更加受到 重视, “敬”也更受理学家们的重视。经由二程到湖湘学派和道南学派,最后归于朱熹 而集两派之大成自成一家。二程之后, “持敬”说沿着两个方向传习下来:一是由程门 弟子杨时经罗从彦到李侗的体验未发的路线,一是由胡宏至张拭的察知已发的路线。朱 熹在继承前人学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持敬”的理论。他把“敬”抬到一个非 常重要的位置,认为“敬”是“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 。更强调 “敬”就是“畏” 之意, “敬”的持守要做到“收敛” 、 “主一” 、 “常惺惺” , “敬”在朱子哲学思想的体系 中不是孤立的,是与其他的理论范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诚” 、 “义” 、 “和乐” 、 “仁” 等哲学范畴构成了朱子的心性修养的哲学体系。 朱子的心性修养的本质是 “涵养须用敬, 进学则在致知” ,而持敬与致知的关系,朱子又有“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之说。 朱子的“持敬”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的影响不仅对于南宋以后 的中国,包括朱子的弟子们以及他同时代的学者们,甚至还对朝鲜和日本哲学的发展奠 定了深厚的基础,开创了他们国家的哲学盛世。同时朱子的“持敬”说,还具有非常重 要的现实意义,对现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朱子的 “敬” 的涵义是 “畏” , “敬”的工夫是“收敛身心” 、 “主一” 、 “常惺惺”等。 关键字 朱子 持敬 未发 已发 abstracts ii abstracts the idea of “jing” was an attitude of awe and caution to “heaven” 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the idea of “jing”, but the word of “jing” originated from zhou dynasty in the formal written records, it show that the capricious mandate of heaven.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of confucius and other confucian sages, the idea of “jing” not just an attitudes of awe to “heaven”, but also become a cultivation with the art of respect. to the song period, mind cultivation was more attention for everyone. so the idea of “jing” was more attention for neo-confucian.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of chengyi and chenghao to daonan school and huxiang school to zhuzi, and zhuzi made his own school. following chenghao and chengyi, from beisong dynasty to nansong dynasty, the theory of art of respect was handed down along two lines: the one was the line advocating quiet from yangshi through luocongyan to litong. this one was “realize no stirring”. the other was the line advocating act from huhong to zhangshi. this one was “experience of stirring”. zhuzi evolved his theory of the art of respect, which epitomized the confucian idealist philosophy. the idea of “jing” was became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zhuzi defined “jing” as the domination of the mind-heart and the root of all things. he interpreted “jing” as awe. how did we manage to “jing”, it was “convergence”, “concentration”, and “keeping serious”. the ides of “jing” was not isolated in zhuzis system of philosophy. it contacted with other philosophy category, such as “sincerity”, “concentration”, “harmonious”. they constituted zhuz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cultivation. the main methods of zhuzis human nature cultivation were self-restraint with awe and improving learning with the extension of knowledge. on the relation of the art of respect and the extension of knowledge, zhuzi had the statement that the extension of knowledge must depend on the art of respect. zhuzis theory of the art of respect not only had a vast and profound on the later ages, including his disciple and contemporary schools, but also influenced to korea and japan. abstract iii on the other word, zhuzis theor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philosophy. and then it had historical and modern implication. on what has already been achieved by predecessors, the thesis advances some new statements as follows: the meaning of zhuzis “jing” was awe and the cultivation efforts of “jing” was “convergence”, “concentration”, “keeping serious” and all. key words zhuzi the art of respect no stirring stirring 绪 论 1 绪 论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在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及中国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宋明理学是儒 学的一次复兴,虽然儒学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一 直都占有统治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特别是战争的频发,人们转而向 佛教、道教寻求解救的方法。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以下 特征:首先,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扶持佛教,使佛教空前的兴盛;其次,东晋时道教日渐 盛行,不仅统治阶层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 们认识的提高,儒学粗浅的理论体系、粗陋的说教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人们纷纷 转向佛、道两家寻求心理的慰藉,儒学日渐衰微。为此,一些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融合当时的道教、佛教的精华,深化原有的儒学体系,并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发展到 宋朝时期,形成了以周敦颐、二程等人为代表的儒学复兴,即“理学” 。朱熹作为理学的 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二程的思想,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一个庞大的 哲学体系。 朱子的主要哲学著作有: 四书集注 、 四书或问 、 太极图说解 、 通书解 、 西铭解 、 周易本义 、 易学启蒙等,此外, 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子的学说是中国哲学史上论证最细密、条理最清晰的哲学体系,清代学者全祖望曾称 赞朱熹的学说是“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朱熹的很多思想在现代仍有积极意义, 如他的格物致知、涵养工夫等,在现代这样一个喧哗、浮躁的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 作用。 朱子的著作很多,思想体系也很庞大,而自己的能力十分有限,加上论文篇幅的限 制, 只好进行调整选取其中一个角度, 即朱子 “持敬” 的修养方法的角度。 朱子认为 “敬” 为“一心之主宰而万物之本根” ,充分表明了“持敬”在朱熹心性修养中的地位。同时, “持敬”在认识客观世界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敬”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修养功夫,而 是修养功夫所要保持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又是每一种具体修养功夫所不可缺少的。朱 熹说: “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功夫,皆从此处” 。所以本课 题就以朱熹的“持敬”说展开,认真分析“敬”的涵义、理论渊源,以及其在心性修养, 认识客观世界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本文的思路是:先论述“敬”的理论渊源,由“静”向“敬”的转变,然后论述朱 子对道南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心性修养中的“未发” 、 “已发”问题的继承和发展,再具体 论述朱子“敬”的涵义, “敬”的地位, “敬”在朱子哲学思想中与其他概念范畴的关系, 最后论述朱子“敬”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第 1 章 “持敬”的理论渊源 3 第 1 章 “持敬”的理论渊源 根据文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 “敬”字最早出现在周代,据考证“敬”最初指谨慎、 严肃、认真、努力等意思,后来引伸为恭敬、尊敬。阮元在研经室续集释敬中说: “警从敬得声得义,故释名曰: 敬,警也,恒自肃警也 ,此训最先最确,盖敬者言 终日常自隶警,不敢怠逸放纵也” 。 1 虽然在前代没有出现 “敬” 字, 但不意味着周以前的人们没有恭敬谨慎的思想态度, 只是这种思想被掩藏在宗教畏惧之下, 表现为对上帝和天命的畏惧和恭敬。 如 尚书 汤 誓中的“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 盘庚篇中“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等。 一般认为, “敬” 的观念来源于由 “天命靡常” 而引发的忧患意识。 在周人的观念中, “天” 是所有的主宰,是绝对的统治者。但“天命靡常” ,他有时晴空万里,有时乌云密布, 随时变化,没有定制,这样人们对这种“天命靡常”的状态就产生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人们认为要获得天命的庇佑,就必须以诚挚敬畏的态度来尊敬天。 左传说: “吾闻之,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 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 笃在守业。 ”这里是说天命是人们的主宰,是整个世界的主宰,各种形式的礼仪、行为 规范是在敬天过程中形成的定制,成功的人由于虔诚的敬天,而获得福祉。反之,就会 遭受灾祸。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虔诚敬天的重要,也就是要有敬畏的心情和态度来对待天 命。在敬天的过程中,人们一方面认识到天命靡常,获得天命保佑的艰难进而在艰难中 愈发的敬畏,另一方面也从这种敬畏之情慢慢地转化为一种伦理的道德态度,表现为一 种对道德本体自身修养的谨慎敬畏的态度。孔子就明确把“敬”作为道德修养的必备要 素,在论语子路中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 狄,不可弃也。 ” 论语卫灵公载: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 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理,行乎哉?”孔子之后的曾子、子思等儒学大 家们虽然很少提到“敬”字,但是在中庸中的“致中和” 、 “尊德性”及“道问学” , 大学中的“明明德” , 孟子中的“求放心” 、 “存心养性” ,以及荀子的养心虽强 调的是“诚” ,但都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敬”的涵义,历代的儒学大家们都重视“敬” 的思想。到北宋时期, “敬”作为重要的“心性”修养的方法,受到理学家们的追捧,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经由周敦颐、二程的发展,到湖湘学派、道南学派两派各自对“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 阐发,这样就把“敬”的两个方面分割成了对立的两方,直到朱熹融合两派的思想,创 造出自成一家的“持敬”说。 1.1 “静”与“敬” “敬”从孔子开始就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法,而“静”则是道家和佛家的哲学范畴, 这两个哲学范畴看起来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直到宋明以后,这两个范畴被同时纳入到理 学的体系范畴中,成为重要的心性修养的方法。周敦颐首先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后, 引起了理学家们的重视。周敦颐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正式 把“主静”确定为心性修养的方法,并且明确提出“无欲故静”的说法,以“无欲”作 为心性修养的主要内容。这显然是吸收了佛、道的思想,有着浓厚的佛、道意味,这引 起了理学家们的争议。 到二程时,用“主敬说”代替了“主静说” ,他们认为“静”的佛、道意味太重, 程颢主张识得仁体, “以诚敬存之” ,程颐提倡“涵养须用敬” 。 “敬”在二程看来是心性 修养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内容是“主一无适” , “敬畏”而“不欺慢” 。程颐说: “所谓敬 者,主一之为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至 于不敢欺,不敢慢,上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 ” 2 敬是主一的意思,而一是不走 做、不偏颇、始终如一的意思,想要涵养主一的意思,就要专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要专心致志于心中之理,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与怠慢。二程认为“敬”贯彻动静,动静中 都须有敬,虚静是“敬”的一种修养的方法,但是不能认为虚静就是“敬” 。 “敬则自虚 静,不可把虚静唤作敬。 ” 3也就是说在持守“敬”的过程中自然包含了虚静的成分,但 不能用虚静来代替“敬” 。如果只讲虚静,只侧重强调虚静,就陷入被儒家所诟病的佛、 道之中, “才说静,便入于释氏之说也,不用静字,只用敬字。才说着静字,便是忘也” 4 这里,二程已经完全用“敬”来取代了周敦颐的“静” ,这为后来朱子的“持敬”说的 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二程进一步阐释敬与诚的关系,他们认为诚是本体,敬是方 法,诚靠敬来实现。程颢说: “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 ” 5程颐说: “主 一谓之敬,一者为之诚,主则有意在” 6这意味着主于一,就是主于诚,诚是天人合一 境界, 诚敬相连,说明敬是主体自身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天人合一”的重要方法, “敬” 周敦颐, 太极图说 ,转载自蒙培元, 理学范畴概念 ,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403 页。 第 1 章 “持敬”的理论渊源 5 的工夫,完全是道德的自律,是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方法,是“由己不由人”的 一种自我约束。 这里的“敬”与“静”是有区别的, “主静”是以“无欲”为主要内容的修养方法, 而“主敬”是要积极的除去“私欲”的修养方法。程颢说: “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 是天然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是复如旧。 ” 7 “敬”是从积极的方面讲要除去“私欲” ,而“静”是消极的要在“无欲”的基础上修 养。而二程在倡导主敬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静的功夫,程颢的“静观” 、 “静坐”都 是在静中思虑和体验。这一点被罗从彦、李侗等人发展而成为在“静坐”中体验喜怒哀 乐未发之气象,并且影响到朱子的思想。这时的“敬”已经体现出来是贯彻动静的,但 上述的理学家们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 而在他们之后的理学家们甚至割裂了 “敬” 的这两方面内容,使之成为对立的两方。一方是专讲未发时工夫即静的道南学派,一方 是专讲已发时工夫即动的湖湘学派。 1.2 朱子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未发、已发问题也可以说是关于静、动的问题,是朱子“持敬”理论形成的关键问 题。未发、已发问题源于儒家的经典礼记中庸 。 中庸认为: “喜怒哀乐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1.2.1 朱子对道南学派“静”工夫的继承和发展 “道南一脉”是宋明理学由北宋到南宋的重要传承学系, 亦是二程“洛学”至朱子 “闽学”之间的重要中介学脉,在中国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这一派的主要传承流脉 是由杨时到罗从彦再到李侗,他们都非常重视静即未发时的体验。 杨时是二程的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程子的心性修养方法,发展了“敬”的思想。 他认为“敬”就是“静” ,重视在“静”中的体验。杨时认为: “夫至道之归,故非笔舌 能尽也。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于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 之表,则庶乎其至矣。反是,皆口耳诵数之学也。呜呼!道之不传久矣。 ” 杨时的这种 方法即是通过默而识之的内心体验来求得超然自得,但这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也就 是说,这种涵养心性、体验喜怒哀乐未发的功夫,是没有具体内容的,这也就为后来朱 寄翁好德其一 , 杨龟山集卷二十七,转载自何俊, 南宋儒学建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34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子转向湖湘学派学习留下了伏笔。杨时的弟子罗从彦认真践从其教导,有诗称: “静处 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尤深,周诚程敬应粗会,奥理休从此外寻” 。 8罗从彦由“观 心”所追求的“奥理” ,认为可以从周敦颐的“诚”和二程的“敬”中来寻求。 “诚”在 周敦颐的思想中是“寂然不动” ,而“敬”在二程的思想中与虚是不可分的: “虚则自然 生敬,敬只是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 ” 9如果人们能保持心的虚 静、清明,那么就会自然而然的保持“敬”的状态, “敬”是心中主一、专心一意,而 且这种不走做,不忽东忽西,只保持主一的状态就是“中” 。而所谓的奥理,是指一种 虚静而取“中”的方法,并且这种虚静是通过“敬”的主一工夫来实现的。罗从彦的弟 子李侗,认为体用方法有两个:一是未发之中体验圣人气象,一是以格物致知融释至脱 然贯通。其修养方法以静养为主,这在其与别人交往的书信中也可以看到。 “学问之道, 不在于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自退听矣。久久用力 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也。 ” 10就其个人的体验所得,做学问最重要的不在于说 多少话,有多少的著作,而在于静坐中能澄澈内心,来体察天理。若是能做到澄澈内心, 即使有物欲的诱惑,这些物欲也会自然的离去,能一直这样坚持,时间久了, “天理” 就会渐渐的清晰、明确。在格物方面,李侗注重“融释” 。这里的“融释”是指对世间 万物清楚了解,融汇贯通而加以解释分别。朱子谓: “旧见李先生说理会文字,须令一 件融释了后,方便理会一件,融释二字,下得极好,此亦伊川所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 格一件,格得多后,自脱然有贯通处,此亦是他真曾经历来,便说得如此分明。 ” 11李 侗的“融释”观点是对外物的研究和体察,这点是朱子在接受湖湘学派的动时工夫即在 已发处体察的思想保留下来的重要概念, 这也是朱子的体察与湖湘学派的体察最大的不 同之处。 实际上杨时本人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静中体验未发”的说法,到罗从彦时才有这 种说法,他认为进学和养心的目的都在于体认未发时的“气象” 。这里的“气象”既是 指圣贤境界,同时也意味着哲学的主体,也就是天下的正理。而李侗一生都在致力于体 验未发,李侗曾说; “某曩时从罗先生问学,终日相对静坐,只学文字,未尝一及杂语。 先生极好静坐,某时未有知,退入堂中亦只是静坐而已,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谓 之中,未发时作何气象。 ” 12李侗自罗从彦那里学到的是这种在静中体验未发的修养方 法,转而向朱子全盘传授,朱子曾说: “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 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 ” 13但是这种与万物浑然一体 第 1 章 “持敬”的理论渊源 7 的感受,人们很难体会,就是朱子也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正如他所说的: “余蚤从延 平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昔闻之师,以为 当于未发已发之几默识而心契焉向虽闻此而莫测其所谓。旧闻李先生论此最 详,当时既不领略,后来又不深思。 ” 朱子在李侗生前和死后都曾进行了很大的努 力,却始终没有这种体验,再加上道南学派 “静中体验未发” 的指诀与程颐的“凡言 心者,皆指已发而言”的思想相矛盾,这就促使朱熹转而向湖湘学派学习。 1.2.2 朱子对湖湘学派“动”的工夫的继承和发展 湖湘学派在修养功夫上重视动的工夫即体察的作用,主张在已发时用功。这一派的 流脉是由胡宏至张拭,他们强调动的工夫而忽视静的工夫。胡宏主张“未发只可言性, 已发乃可言心” 他认为既然未发的道德本体存在于已发的经验心理中,那么,在修养 工夫方面,则应该在喜怒哀乐等已发之后的生活实践中体察道德本体的显露,然后加以 持养。胡宏在复斋记中说:“缘事物而知,故迷于事物,流荡失中,无有攸止,自 青阳至于黄发,茫茫如旅人不得归家而安处也,今欲驱除外诱,不失其赤子之心,以复 其所由生之妙,格之之道,必立志以定其本,而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于事物之表,敬行 乎事物之内,而如乃可精。 ” 14这说明道德本体不是在静坐之间,而是存在于日用生活 中间,这代表了典型的湖湘学派的“先察识,后持养”的修养方法。这样人们只能在事 物中察识内在的道德本体,然后加以“存养”以求达到精的境界,朱子接受了湖湘学派 的这种道德修养方法。但朱子的察识与胡宏德察识有很大不同,胡宏的察识是指向内心 的察识;朱熹的察识则是向外的察识,是对外部事物的体察,这保留了李侗应事即物上 体认事物的思想。 乾道三年,朱子、张拭岳麓会讲之后,他更进一步的接受了湖湘学者在日用生活中 察识的观点。这时朱子就否定了道南学派的体验未发的工夫,而转向了湖湘学派的察识 已发的工夫。关于如何“存养” ,朱子接受了张拭的“以求仁为急”的涵养方法,张拭 的“求仁之方”即是“持敬主一” 。经过与张拭的探讨, “敬”的存养方法在朱子的思想 中进一步明确。朱子在与何叔京的信中说: “天性人心,未发、已发浑然一致,更无别 物;由是而克己居敬,以终其业,则日用之间,亦无适而非此事矣。 中庸之书,要 知言释义 ,转载自新鹅湖之会 ,第十一辑,黄山书院,2001 年版,291 页。 宋元学案卷四十五,转载自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 宋明理学史 ,人民出版社,1984 年 版,294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当以是为主。 ” 15这里可以看出朱子已明确把“持敬”作为心性存养的方法,这种“持 敬”工夫是兼动静,不仅接受了李侗等静中体验“未发”的功夫,而且吸纳了张拭等动 中察识的工夫,并把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 朱子在动、静问题上都做了详细的阐释,没有偏颇,吸纳了湖湘学派动的观点并融 合了从罗从彦到李侗的静的学说,并加以展开、扩充,使之丰满深刻。此时朱子跨两派 而自成一家之说,形成了自己的“持敬”修养方法论。 朱子的“持敬”说,在他的敬 斋箴中得到了全面的概括: “读张敬夫主一箴 ,掇其遗意,作敬斋箴 ,书斋壁以自警云: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 心以居,对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择地而蹈,折旋蚁封。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战战兢兢, 罔敢或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洞洞属属,罔敢或轻。不东以西,不南以北,当事而存,靡他其 适。弗贰以二,弗参以三,惟精惟一,万变是监。从事于斯,是曰持敬,动静无违,表里交正。须 臾有间,私欲万端,不火而热,不冰而寒。毫厘有差,天壤易处,三纲既沦,九法亦攵。与乎小子, 念哉敬哉!墨卿司戎,敢告灵台。 ” 1.3“敬”的地位 “敬” 的观念在我国自古就有, 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种对天命的敬畏和谨慎的态度, 经过孔子等儒家圣人的发展, “敬”的含义更加深化,不仅是指这种敬畏的态度,也是 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虽然“敬”一直都存在,但宋明之前的儒家学者们并没有真正的 认识到“敬”的作用和地位,到朱子时“敬”的地位才得以确定。 朱子认为“敬”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很高,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是圣人们 历代相传的教义。 “敬字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须臾间断。 ” 16虽然圣人们各自 的说法不同,但都只是一个“敬” 。 “圣人相传,只是一个字。尧曰钦明,舜曰温恭,圣 敬日跻。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 17“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 功夫,皆从此处” 。 18 “敬”字在朱子看来是认识所有善的基础和根本,是心性涵养, 认知客观世界,体察天理的重要功夫和途径。 “敬是彻上彻下工夫,虽做得圣人田地,也只放下个敬字不得,如尧舜也始终是一 个敬字。如说钦明文思 ,颂尧之德,四个字,独将这个敬做擗初头。如说恭 己正南面而已 ,如说笃恭而天下平皆是。 ” 19意思是敬是贯彻上下、始终的,圣人 的德行中也都有敬,圣人也得坚守敬。朱子认为“敬”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很高, 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 宋明理学史 ,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406 页。 第 1 章 “持敬”的理论渊源 9 是心中的主宰, 是儒家根本的修养方法, 在各时代儒家大家的理论中都占据了重要作用, “敬” 贯穿了整个儒家思想, 是儒家思想自开端以来就备受各时代儒学大家重视的思想, 就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同样信守着“敬” ,非常重视“敬” 。同时“敬”也是达到儒 家意义中“君子”的必备条件,并且在朱熹看来“敬”又是体察天理,保持天理常明的 必要手段, “敬则天理常明,自然人欲惩治消治” 20保持“敬”的状态就能使“天理俱 在” 、 “天理常明” ,由于俱在的天理,人的私欲便不复存在了,这样就彻上彻下的保持 了天理。 “敬”在朱熹的思想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 “人若能持的这敬,则吾心湛然,天理粲然,无一处着力处,亦 无一分不着力处。 ” 21 朱子总括的说明,敬是心的主宰,是儒学思想理论的根本,是儒家学者自始至终都 必须持守的德行。 “敬者,一心之主宰,而万世之本根也。知其所以用力之方,则知小 学之不能无赖于此以为始; 知小学之赖此以为始, 则夫大学之不能无赖于此以为终者也, 可以一以贯之而无疑矣。盖此心既立,由是格物致知以近事物之理,则所谓尊德性而道 问学;由是诚意正心以修其身,则所谓先立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由是齐家治国以及 平天下,则所谓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是皆未始一日而离乎敬也。然则敬之一 字,岂非圣学始终之要也哉! ” 22 在朱子语类和其他朱熹的著作中,他多次阐述“敬”的重要性和作用。在这里 朱熹把“敬”作为人们体察万事万物的基础,人们体察天理的基本方法,来阐述“敬” 的重要性和作用的。 “敬”是做事的基本方法,是“小学”得以开始的基础,同时也是 “大学”依赖于此而结束的归宿,贯穿了古代教育机制“小学” 、 “大学”的整个过程, 也贯穿了整个儒门六要义即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敬”在 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 2 章 “敬”之要义 2.1 “敬”之涵义 朱子认为“敬”的涵义就是一个“畏”字,是对“天理”的敬畏之情,但这的“敬” 并不是恐惧之意,而强调的是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 “敬只是一个畏字” 23“曰: 公莫 看得戒谨恐惧太重了。此只是略省一省,不是恁惊惶震惧。略是个敬模样如此。然道着 敬字已是重了,只略略收拾来,便在这里。 ” 24这里是说“敬”是内心存有畏惧之心, 存有谨慎戒律的精神态度,做事情要慎重且深思熟虑。 以“畏”来解释“敬” ,是朱子的思想的一大特色,朱子的门人黄干在敬说中 说, “古人论为学之方多矣,自程子始专以敬言之。近世朱、张二先生复申其说,至于 为箴以自警。朱先生于大学之书首言小学之学惟敬足以补其缺,旧集程门之语如所谓逐 一无适、长惺惺法、整齐严肃、收敛身心不容一物者以名之,其说详且密矣。然为学而 必主于敬与主敬之必有其义诸说既各不同,而其说亦为易晓,是以虽知主敬之切于为学 而莫有能用功与敬者,则亦其说之有未明也故常闻之先师曰: 敬字之说惟畏近之, 诚能以所谓畏者验之,则不昏不乱可见矣。 曰: 然则诸说之不同何也?曰: 惺惺 者不昏之谓也,主一二不容一物挠乱之谓也,整齐严肃则制于外以养其中也,是皆可以 体夫敬之意矣,然则不昏不乱者必如此而后能敬,以之体敬之义必欲真见夫所谓敬者, 惟畏为近之也。 盖畏即敬也, 能畏则能整齐严肃, 整齐严肃则能敬, 能敬则不昏不乱矣。 此朱先生不得不取夫诸说以明夫敬而又以畏字为最近也” 。 25 朱子的这种以畏释敬的思想在其敬斋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见上文中的敬斋 箴 。 “对越在天”表达了周代人民对天命的敬畏,在这里朱子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敬 畏之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战战”为“恐惧” , “兢兢”为“戒谨” ,而恐惧戒 谨正是畏, 也就是说朱子是以畏论敬的。 另外朱子对表达敬畏思想的论著是非常重视的, 武王践祚中的丹书就极受朱子的重视,在其著作中数次引用、收录了此文。 在朱子的哲学体系中多次出现“持敬” 、 “居敬”和“主敬”的哲学范畴,虽然三者 的说法不同,但三者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都是一方面强调对道德规范的敬畏谨慎的态 度,另一方面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和持守这种“敬” 。 第 2 章 “敬”之要义 11 2.2 “敬”之工夫 2.2.1 “敬”要收敛身心 朱子认为只有收敛身心才能做到“敬” ,也就是“持敬” 。 “敬只是收敛来” 26这里 的“敬”不是施施然静坐在那里,闭绝身心的感觉,心中全然寂灭之后的状态,而是心 中存有敬畏之情收敛身心,不敢有丝毫的放纵和松懈,这跟“畏”的内涵相似。 “敬非 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 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 ” 27 朱子认为心中虚一无物,可以称之为收敛。也就是专 一持守,心就会收敛没有外物,如果心不能专一持守,一件事未了,又想另一件事,心 就不能收敛。这里的收敛与下文的“主一” ,是紧密相连。 “问: 和靖说,其心收敛不容一物。 曰:这心都不着一物,便收敛。他上文云: 今人入祠庙,当那时,直是更不着得些子事,只有个恭敬,此最亲切。今人若能专一, 此心便收敛紧密,都无些子空罅。若这事思量未了,又走作那边去,心便成两路。 ” 28朱 子在这里的意思主要强调了要想做到“敬”就必须学会收敛身心,做到心无旁骛,不能 让 “心” 走作了, 不能偏离了 “心” 这个中心, 在有事与无事时都能始终保持身心的 “敬” , 也就是只有收敛身心,做到心中虚静,才能时时保持“敬” 。虽然朱子不喜欢用“虚静” 这两字,但在思想上有时就清晰的表达了“虚静则敬”的意思。 “人心如一个镜,先未 有一个影像。有事物来,方始照见妍丑。先有个影像在,这如何照得。人心本是湛然虚 明,事物来时,随感而应,自然见得高下轻重。事过便当依前恁地虚方得。若是未来, 先有一个愤懥好乐恐惧忧虑之心在这里,及愤懥好乐恐惧忧虑之事到来,又以这心相与 衮和,便是其正。事了,又苦留在这里,如何得正。 ” 29他把人的本心比作一面镜子, 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任何事物的,是虚静的,这样有事物出现的时候才能看见是丑的还 是美的,才能分辨事物的好坏,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心中就已经存在了一些先入之见, 那么,就不能分辨出事物来了。这就是说在心中要保持虚静的状态,没有一丝一毫其他 的情绪、因素在其中,这也是收敛身心的意思,这样才能达到“敬”的状态。 2.2.2 “敬”要“主一” 朱子继承了二程的思想认为要做到“敬”必须心有“主一” , “问: 二程专教人持 敬,持敬在主一,浩熟思之:若能每事加敬,则走居语默在规矩之内,久久精熟,有从 心所欲,不逾矩之理。颜子请事四者,亦只是持敬否?曰:学莫要于持敬,故尹川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谓:敬则无己可克,省多少事。然此事甚大,亦甚难。须是造次颠沛必于是,不可须臾 间断,如此方有功;所谓敏则有功 ,若还今日作,明日辍,放下了又拾起,几时得 见效! ” 30意思是说二程教人持敬的方法在于要时时保持“主一”的状态,即是做事要 专心一意,没有其他的想法,这样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就能时时刻刻都持守“敬” ,像 这样坚持下去从不间断,人们的日常行动和言行就都能符合“规矩” ,如是这样,时间 长久以后,人们就会慢慢的精确娴熟,就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 ” 31“敬”是在事上的 “敬” ,不能脱离事情之外,是在事上的“专一” 、 “谨慎畏惧” 。 “敬”在事上,不能有 一刻的间断,就是“持敬”的想法和观念一时也不能间断。朱子也赞同程子的观点,认 为学问要专一,一时只专于一件事。这种专一,不管是在有事的时候还是在没有事的时 候,都要保持,这才是做学问的大道。 “程子曰: 学到专一时方好盖专一,则有事无 事皆是如此。 ” 32 明白了“主一”的涵义,那么顺着“主一”去下功夫,克制自己,收敛身心,不放 纵身心,不懈怠,端正严肃身心容貌,这样就能真正做到“主一” ,这样也就可以称之 为“敬” 。 “如主一处,定是如此了,不用讲。只是便去下功夫,不要放肆,不要戏慢, 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 ” 33心要做到“主一” ,首先来看“一”的涵义,朱子认 为“一”可以说就是“无适” , “无适”的意思就是使心不走做、不产生偏差,心中有一 件事的时候,便不会去考虑其他的事,正如朱子做的比喻,好像人们坐在固定的地点, 便不会去思虑是否到门前去,相反如果坐在门前,也就不会思虑到别的地方去。 “无适 之为一,无适是个不走做,且如在这里坐,只在这里坐,莫思量出门前去;在门前里, 莫思量别处去。 ” 34“心只要主一,不可容二事。一件事未了更加一件,便是贰,一件 事未了,更加两件,便是叁。 勿贰以二;勿叁以三是不要二三, 不东以西,不南以 北是不要走作。 ” 35“主一”也可称为专一,不论是有事时或是无事时,都要专一, 就是说在做一件事时,只能在心中有着一件事,不能有第二件事,更不能有第三件事, 也就是不走做,不能三心二意。 朱熹认为要想时刻保持“敬”的状态,就必须做到心的专一,做一事只是做一事, 专心的做这件事,心里不想其他的事情,只专注于这件事上, 这样的时候才能真正做 到“持敬” ,做到心的专一。 第 2 章 “敬”之要义 13 2.2.3 “敬”要“常惺惺” “常惺惺”的提法是朱子继承和发展谢良佐的说法, “常惺惺”是指要时常提斯自己 的内心,使心中时时保持谨慎、恭敬的状态。 “问谢氏惺惺之说,曰: 惺惺乃心不昏昧 之谓,至此便是敬。今人说敬,却只以整齐严肃言之。此固是敬,然心若昏昧,烛理不 明,虽强把捉,岂得为敬。 ” 36“惺惺”是唤醒人们的真心,使心不昏昧、不糊涂,时 刻保持着心的清明,只有心的清明才能保持事上的“敬” , “敬”的工夫也就只在这心的 清明上,心的清明是一切事的基础。这一切“敬”的工夫全由心的清明而来,如果心不 是清明,而是昏昧、糊涂,那么人们做事便无从着手, “持敬”工夫亦无从谈起。同时 心的清明也是敬的工夫的归结点,所有的事皆要回归到心中,在朱子看来,心明便是天 理明,心与理是合一的。 “只一个持敬,也须做得病。若只持敬,不时时提撕着,亦易以昏聩。须是提撕, 才见的私欲底意思来,便屏去。且谨守着,到得复来,又屏去,时时提撕,私意自当去 也。 ” 37时时提撕,使心不昏聩,保持心的清明,去除私欲,便是“常惺惺”的方法。 若要保持敬,只内心的时时提撕是不够的,仍需要在态度、行为举止上保持恭敬的心, 做事上敬业职守,人际交往中不存私心,这也是要在心中常惺惺。 “孟子说存其心,虽 是谨切,却是添事。盖圣人只为学者立下规矩,守得规矩定,便心也自定。如言居处恭, 执事敬,与人忠,人能如是存守,则心有不存者乎?” 38圣人为这些学者定下了“敬” 规矩,遵守这些规矩,心就会有持守,有归属感。这些规矩包括在做事的时候态度恭恭 敬敬,与人交往的时候忠诚等,人如果能坚持遵守这些规矩,那么人心也会持守“敬” 。 “常惺惺法”的要义就是一个“常”字,常是时常、经常,不间断的意思, “常惺 惺”就是经常、时常提撕、把捉自己的心,提掇自己的放下的心,收拾在日常生活中受 到物欲等等种种因素影响而倦怠、松懈的心。而知道自己的心松懈、倦怠之后马上便收 拾精神,把心提掇起来, “知得放下便提掇起来”这也是常惺惺法。这“常惺惺”法是 要在事上来“常惺惺” ,不能离开事。 “或问: 先持敬,令此心惺惺了,方可应接事物, 如何?曰: 不然。 又问须是去事物上求,曰: 亦不然。若无事物时,不成须去求 个事物来理会。且无事物时,要你做什么? ” 39这里是说要在事上保持“常惺惺” ,不 能离开事而来单独讨论“常惺惺” ,当然也不是说无事时就不要求“常惺惺” ,无事时也 要求“惺惺” ,只是不要求无事时专门找一事来应着“惺惺” ,只是说有事无事都要保持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常惺惺” 。 2.2.4 “敬”要“整齐严肃” 朱子认为“敬”不仅要在心中主一和收敛,外在的状态和和行为也要保持“敬” , 就是要“整齐严肃” 、 “严威俨恪” ,这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观点。二程也认为保持“敬” 的状态需要行为态度的端正,在内心保持“主一”的基础之上,外在表现为整齐严肃, 这样就能达到“敬”的状态, “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 ” 40意思是说如果道德主 体能做到保持端正、严肃的神态,保持整齐的衣冠,使自己的举止规范,符合“礼”的 要求,其思想就会自然而然的符合“天理”的要求,那么私欲即所谓的“非僻之奸”就 无孔可入,则自然生出敬来。在这里朱子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这个哲学范畴,并加以详 细的阐释。 朱子曰: “夜来说敬,不须只管解说,但整齐严肃便是敬,散乱不收敛便是不敬。 四句只行著,皆是敬。 ” 41朱子认为主体须“整齐严肃” ,才能达到“敬” ,也可以说是 外在的表现为散乱不收敛,那么心中就不可能保持“敬” ,整齐严肃是主体持守“敬” 的外在表现,外在表现会影响主体的内心体验,道德主体只有保持外在形态上的整齐严 肃才有可能持守“敬” 。 朱子认为持敬说的要义是在外表现为端庄严肃的神态,整齐的衣冠,严肃认真的态 度, 行为举止符合规范, 内在的表现为主一的状态, 这里的主一的具体内容见上文论述。 这样身心内外就会表里如一,身心都端正严肃,这样就能自然的达到“敬”的状态。 “持 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 , 严威俨恪 , 动容貌,整思虑 , 正衣冠, 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工焉,则所谓直内,所谓主一,自然不费安排,而身心肃然, 表里如一矣。 ” 42朱子又详细的阐述了整齐严肃的内容,朱子认为在言行举止日常生活 中的各个方面都有规范。 “ 坐如尸,立如齐 , 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 容止,气容肃 ,皆敬之目也。 ” 43坐的时候要端正、稳重,站立的时候要肃穆整齐,眼 睛看人见物要光明磊落、正视对方,步伐要稳重踏实,手要恭敬,没有不敬的举止,说 话时懂得适可而止,气质神态要严肃认真。这样的外在表现就是整齐严肃、严威俨恪。 并且朱子认为在保持外在的整齐严肃后,还得端正心中的思虑,这样内外夹持才能达到 “敬”的状态。 “先生曰: 须动容貌,整思虑,则生敬。 ”并且在这种内外夹持的基础 上,道德主体还必须做到坚持,有事无事时都要保持。 “今所谓持敬,不是将个敬 第 2 章 “敬”之要义 15 字做个好物事样塞放怀里。只要胸中常有此意,而无其名耳。振 动出时也要整齐,平时 也要整齐。 ” 44 朱子这里的整齐严肃和严威俨恪达到“敬”的手段和途径,但他们不能称为“敬” , 不是“敬”本身。 “曰: 只一般。整齐严肃虽非敬,然所以为敬也。严威俨恪,亦是如 此。 ” 45整齐严肃是神态端庄,衣冠整齐的意思,严威俨恪在朱子这里的意思是指严肃 有威严, “恪”在这里是指庄重、严厉的意思。 “ 杨尹叔问: 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 , 注恪为恭敬 ,如何? 曰:恭敬较宽,便都包许多,解恪字亦未尽。恪,是 恭敬中朴实紧切处,今且恁地解。若就恭敬说,则恭敬又别。恭主容,敬主事,如居 处恭,执事敬 之类。安卿问:恪非所以事亲,只是有严意否?曰:太庄、太严厉了。 ” 46 在朱子看来整齐严肃,严威俨恪是“主一”思想的一部分,是做到“主一”的必要 条件,主体坚持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在心中会自然的达到“主一” ,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