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KMX15R控制阀说明书.doc_第1页
03 KMX15R控制阀说明书.doc_第2页
03 KMX15R控制阀说明书.doc_第3页
03 KMX15R控制阀说明书.doc_第4页
03 KMX15R控制阀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控制阀KMX15R说 明 书二00三年三月编目 录规格 3 外观 3 技术数据 3结构和动作 4 结构 4 动作 13拆卸和安装 34 一般注意事项 34 工具 35 拆卸 35 安装 48维修标准 56 零件检验 56故障清除 57 控制阀 58 安全阀 60规格 1. 外观2. 技术数据 表 项目规格型号KMX15R/B45051最大流量(L/min)110(每台泵)最大压力(Mpa)34.3液压油温度范围()-2090主安全阀设定压力(Mpa) 80L/min 时:31.4(标)60L/min 时:34.3 (较高)过载阀设定压力(Mpa)20L/min 时:34.3负向控制卸压阀设定压力(Mpa)30L/min 时:3.2表 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103旋入套1力矩6978Nm562挡圈1104调节套1611导阀阀芯1121C形圈1613挡块1122垫圈1614活塞1123C形圈1621弹簧1124过滤件挡块1652调节螺钉1125过滤件1661O形圈1P8163O形圈1P25663O形圈1P14512阀芯1664O形圈1P16521弹簧1671锁紧螺母1力矩2731 Nm541基座1673锁紧螺母1力矩2731 Nm561O形圈1P16V(3)过载阀表 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101阀体1力矩6978Nm541基座1102旋入套1力矩6978Nm561O形圈1P16V161O形圈1P24562挡圈1162O形圈1P22.4563O形圈1P16V123C形圈1564挡圈1124过滤件挡块1611导阀阀芯1125过滤件1612弹簧座1301活塞1621弹簧1 511主阀芯 1 651调节螺钉 1521弹簧1661O形圈1P8522弹簧1671锁紧螺母1力矩2731 Nm(3) 直行阀集成块表 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103直行阀集成块1324弹簧1154RO 堵头1力矩6978Nm325弹簧1156RO 堵头2力矩3439Nm338挡块1159堵头8力矩5.98.8Nm357节流塞2力矩1518Nm163O形圈2P11391直行阀杆1164O形圈1P14511单向阀芯2165O形圈4G30521弹簧2166O形圈2P10551堵头3力矩147176Nm167O形圈3P12561O形圈3P24251旋入套1力矩6978Nm601主安全阀1力矩6978Nm266O形圈4G25974内六角螺钉5M181.5-95308导阀总成1力矩6978Nm(4) 导阀总成图 7表 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376弹簧座1375弹簧1356旋入套1力矩6978Nm347挡块1346套1344套1309导杆1308阀芯1267O形圈1P10A266O形圈1P24 表 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302阀杆1341堵头1力矩5969Nm312次级阀芯1342套(1)1313顶杆1343螺栓1力矩9.811.8Nm314套(2)1349挡块(1)1328弹簧1352堵头1力矩5969Nm329弹簧1358弹簧座1338弹簧1359弹簧座1339形圈1表 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303阀杆353堵头力矩5969Nm表 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611阀芯 1632套1621弹簧1638过滤件1631弹簧座1表 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391阀杆1340弹簧1317内阀芯1352堵头1力矩4959Nm(9) 表 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编号零件名称数量备注101阀体1201旋入套1 力矩74Nm 161形圈1 P22A301堵头1 力矩3439Nm 162形圈3 P16 511阀芯1 163形圈2 P7 512弹簧1 164形圈1 P11 541阀套1 171内六角螺钉4 M6-50(10) 液压回路图 132.功能(1)中位时先导回路伺服压力油经入口PG、小孔357,从旁路通道(4)流向排油孔(Dr1)。因此,PX与PY两处的压力不会增高。主回路当所有阀杆位于中位时,从液压泵(P1)排放出来的压力油通过主管道(1),旁路通道(2)流经行走、回转、动臂-2、动臂-1控制阀的阀杆,以及动臂-1的侧负向控制孔,然后通过油箱接口(R2)流回液压油箱。动臂-1的侧负向控制孔的压力(负向控制信号压力)作用于液压泵(P1)上的调节器,且将泵排量调至最低极限。从液压泵(P2)排放出来的压力油通过主管道(3),旁路通道(2)流经行走、动臂-1、铲斗及动臂-2控制阀的阀杆,以及动臂-1的侧负向控制孔,然后通过接口流回液压油箱。动臂-1的侧负向控制孔的压力(负向控制信号压力)作用于液压泵(P2)上的调节器,且将泵排量调至最小极限。当9个主阀杆中的任一阀杆被换向后,旁路通道(2)就会开闭,同时负向控制回路中接口FL或Fr处的液压油也随着阻断。(2)行走操作 先导回路由于行走阀杆的移位,同时也关闭侧旁路通道,因此接口PY处的压力增高。 主回路 当右行走阀杆先导接口XAtr增压后,动臂-1中旁路通道(2)即关闭,接口P2的压力油流经接口Atr,然后再流向右行走马达。另一方面,行走马达的回油流经接口Btr,然后经油箱接口(R2)流回液压油箱。图 15 (3)斗杆 斗杆伸出操作 先导回路 由于斗杆-1阀杆(302)换向,关闭侧旁路通道,因此接口Px处的压力增高。 主回路 斗杆伸出操作过程中,先导压力传至接口XBa1和XBa2。当压力传至接口XBa1时,阀杆向左方动作,如图16所示。进入接口P1的液压油流经主通道(1),然后流向旁路通道(2)。但由于斗杆-1阀杆的动作变换,致使旁路通道关闭。因此,液压油推开平行回路中的单向阀(511),流经U型通道,再到斗杆阀杆(302)。于是,液压油沿着斗杆阀杆(302)的外圈流向接口Ba1,然后再供给斗杆油缸小腔(有杆腔 R )。 另一方面,流经接口P2的油流过主回路(3),然后流到旁路通道(2),但由于斗杆-2阀杆(306)的动作,旁路通道关闭。因此,液压油推开平行回路中的单向阀,然后流过U型通道,再流向斗杆阀杆(306)。于是,液压油沿着斗杆-2阀杆流动,然后与接口Ba1合流。另外,斗杆缸头侧的回油流过接口Aa1,然后流过油箱接口(R2)回到液压油箱。来自斗杆-2阀杆 斗杆挖掘操作 先导回路 由于斗杆-1阀杆(302)换向和关闭侧旁路通道,接口Px处的压力增高。因此,接口P处的压力也随着增高,减压信号同时传递给锁定阀。 主回路斗杆挖掘操作过程中,先导压力传至接口XAa1和XAa2处,当压力传至接口XAa1时,阀杆向右变换动作,如图17所示。液压油进入接口P1,流经主通道(1),然后流向旁路通道(2)。但由于斗杆-1阀杆的变换动作,旁路通道关闭。因此,液压油压开平行回路中的单向阀(511),流经U型通道,再流向斗杆阀杆(302)。液压油沿着斗杆阀杆(302)与接口Aa1的外圈流动,同时供给斗杆油缸大腔(无杆腔 H )。 另一方面,斗杆油缸小腔(R)中的回油由于斗杆自身的重量而增压,然后流向接口Ba1。压力油流回接口Ba1,通过斗杆阀杆(302)的外孔(a)流进阀杆。在负载小的情况下,压力油压推开套筒式单向阀(314),从阀杆(C)横向流过U型通道,然后在接口Aa1处合流。该过程称为斗杆再生功能。 当斗杆油缸大腔(R)的压力增高时,活塞(d)(313)和副阀杆(e)(343)向右变换动作。同时,套筒式单向阀(f)受其背压力关闭。斗杆再生功能停止。 斗杆油缸回油流入接口Ba1,经过斗杆阀杆外孔(a)流入阀杆,然后从阀杆外孔(b)流出,然后回流过油箱接口(R2),最后进入液压油箱。 另一方面,压力油流经接口P2,在接口Aa1处合流,途经与斗杆伸出操作相似的内通道。(4)动臂 动臂提升操作 先导回路 由于动臂-1阀杆(303)和动臂-2阀杆(307)变换动作及关闭侧旁路通道,因此接口Px处的压力增高。 主回路 动臂提升操作过程中,先导压力传至接口XAb,同时使动臂-1阀杆向右移动,见图19。压力油流过接口P2,再流经主通道(3),然后流至旁路通道(2)。但由于动臂-1阀杆的变换动作,旁路通道关闭。因此,压力油流进平行回路,压开单向阀(511),流过U型通道,然后流向动臂阀杆(303)。当动臂阀杆行程小时,压力油流过阀杆外孔(d),接着流入阀杆内,再通过外孔(e)接口Ab1流出。当动臂-1阀杆行程大时,压力油经过阀杆外孔从接口Ab1流出。 同时,先导压力也传至接口Xb2,从而使动臂-2阀杆向右移动,见图19。尽管压力油流入接口P1,旁路通道由于动臂-2阀杆的变换动作而关闭。因此,平行回路中的压力油压开单向阀,流过U型通道,然后流向动臂-2阀杆。压力油流过动臂-2阀杆的槽口,压开单向阀,在内通道接口A处合流,再供给动臂油缸大腔(H)。 另一方面,动臂油缸(R)的回油流过接口Bb1,然后通过油箱接口(R2)流向液压油箱。图 19 动臂下降操作 先导回路 由于动臂阀杆(303)变换动作,关闭侧旁路通道,因此接口Px处的压力增高。 主回路 动臂下降操作过程中,先导压力传至接口XBb,使动臂阀杆向右变换动作,见图20。压力油流过接口P2,再流经主通道(3),然后流至旁路通道(2)。但由于动臂阀杆的变换动作,旁路通道关闭。因此,压力油流入平行回路,压开单向阀(511),流过U型通道,然后流向动臂阀杆(303)。于是,压力油沿着动臂阀杆外围流向接口Bb1,供给动臂油缸大腔(R)。 另一方面,动臂油缸的回油流过油箱接口(R2)流入液压油箱。 图 20(5)铲斗 铲斗挖掘操作 先导回路 由于铲斗阀杆(304)变换动作,关闭侧旁路通道,因此接口Px处的压力增高。 主回路 铲斗挖掘操作过程中,先导压力传至接口XBk,使铲斗阀杆向右变换动作,见图21。压力油流过接口P2、主通道(3)和旁路通道(2),但由于铲斗阀杆的变换动作,旁路通道关闭。因此,压力油流入平行回路,压开单向阀(511),流过U型通道,然后流向铲斗阀杆(304)。于是,压力油沿着铲斗阀杆外围流向接口Bk1,供给铲斗油缸(H)。 另一方面,铲斗油缸(R)的回油流过接口Ak1,沿着铲斗阀杆外围流动,然后通过油箱接口(R2),流入液压油箱。铲斗卸土操作 铲斗卸土操作过程中,先导压力传至接口XAk,使铲斗阀杆变换动作,见图22。压力油流过接口P2、主通道(3)和旁路通道(2),但由于铲斗阀杆的变换动作而关闭。因此,压力油流入平行回路,压开单向阀(511),流过U型通道,然后流向铲斗阀杆(304)。于是,压力油沿着铲斗阀杆外围流向接口Ak1,供给铲斗油缸(R)。 另一方面,铲斗油缸(R)的回油流过接口Bk1,再沿着铲斗阀杆外围流动,然后通过油箱接口(R2),回流到液压油箱。(6)回转操作 独立回转操作 先导回路 由于回转阀杆(305)变换动作,关闭侧旁路通道,因此接口Px处的压力增高。 主回路 回转操作过程中,先导压力传至接口XA5(或XB5),使回转阀杆变换动作。压力油流过接口P1、A5(或B5),然后供给回转马达。回转马达的回油流过接口B5(或A5),然后通过油箱接口(R2),流入液压油箱。回转优先功能 先导回路 先导压力传至接口Psp,然后使回转优先阀杆(395)变换动作。 主回路由于回转优先阀杆(395)的转换,由1口进入的压力油全部流到回转一侧,这使回转动作成为最优先的动作。(7)主安全阀功能主安全阀安装安装在直行阀集成块上,其功能如下:压力油流过阀芯 (512)的小孔(B)并被注入内部的腔内,使阀芯(512)紧紧地压靠在基座(541)上。 当(P)处的压力和弹簧(621)的设定压力相同时,液压油流过(B)节流处,推开导阀阀芯(611),然后由孔(D)流到(R)处。 导阀阀芯(611)的开启 使腔内的压力下降并使阀芯(512)打开。这样,口处的压力油直接流进(R)内。 压力升高: 当行走阀柱转换以后,导向压力由z口进入,推动活塞(614)向左方移动,弹簧(621)的弹力增加,这样,卸压的设定压力升高(9)接口安全阀(过载阀)的功能 接口安全阀安装在去液压缸接口和低压通道之间。除了充当安全阀外,它也可用作一个防空穴的止回阀,其功能如下: 作为安全阀 压力油流过活塞(301)的孔,被注入内部的腔内,使阀芯(511)紧紧地压靠在基座(541)上。 图271) 当口的压力和弹簧(621)的设定压力相同时,压力油推开导阀阀芯(611)并绕着它流动,然后经孔流到()处。2) 导阀阀芯(611)的开启使腔内的压力下降,阀芯(511)开启,这样,口的压力油直接流入()处。 用作防空穴的单向阀当口处存在低压时,液压油通过()处补油。当()处的压力高出口的压力时,基座(541)向右方移动。这样,就会有足量的液压油从()处经基座(541) 流到口,从而注满内腔。(10)负向控制安全阀的功能负向控制阀安装在中间旁路通道的下游和低压通道之间,其功能如下: 当口处的压力降到弹簧(621)的设定值以下时,阀芯(611)处于图中状态。阀芯(611)的压力作用面积减至(B-A),即面积B减去卸压柱(631)的面积A。 在该状态下,口的压力油经小孔()流出至口。因为小孔()位于过滤件(638)的下游,所以不会堵塞。 当口处的压力超过弹簧(621)的设定压力时,阀芯(611)开启。然后,口的压力油经阀芯(611)的外部流到低压通道()内。从口流到低压通道()内的液压油的流量Q和压力P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拆卸与安装、一般注意事项()所有液压部件都经过精密的加工,所以必须选择一个特别干净的地方来进行拆卸和安装。()在处理控制阀的时候,必须注意防止灰尘、沙子等进入阀内。()从机器上拆除控制阀时,要给所有的端口盖上盖子。在对阀门进行拆卸之前,再次检查这些盖子是否完全盖好,然后清洁其外部。选用一个合适的工作台,铺上纸垫或橡胶垫,在它上面进行阀门拆卸。()对控制阀进行搬运、移动等工作时,要小心地支撑住阀体部分。不要以控制杆、外露的阀柱、端盖或其他部分为支撑,以免损坏控制阀。()拆卸后的部件重新安装完毕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包括卸压特性、泄漏、流阻等),但是,这些测试需要有液压测试设备才能进行。所以,即使技术上可以进行拆卸,也不要拆开那些无法测试或调节的部件。另外,事先要准备好洁净的清洗油、液压油、润滑脂等。、工具 在拆卸控制阀之前,要预先准备好下列工具:表 工具名称数量尺寸(mm)钳工台个套筒扳手每种尺寸件,和六角套筒扳手每种尺寸件4,5,6,8,10,12和14密封胶带卷紧固剂 #262瓶扳手件(主卸压阀)、拆卸操作说明中零件名称后面( )内的数字与结构图(图至图)内的零件编号相对应。()将控制阀放在工作台上。注意在干净的地方进行拆卸,注意不要损坏法兰面。()移出直行阀集成块:移出旋松内六角头螺栓,取出组合在一起的整个直行阀集成块(103)。拆卸用台钳夹住壳体(103)。拆除旋入套(251),拉出弹簧(324和325)、挡块(338)以及阀柱(391)。移出塞子(551),拉出提动头(511)和弹簧(521)。移出主卸压阀(601)。(主卸压阀的拆卸如下。)o 主卸压阀的拆卸:)因为旋入套(103)和基座(541)由C形环(121)固定,所以要将它们一起拔出。)从基座内取出弹簧(521)和柱塞(512)。) 移出调节套(104)上的锁紧螺母(671)和调节螺钉(652),取出挡块(613)、活塞(614)、弹簧(621)和提动头 (611)。) 旋松旋入套(103)上的锁紧螺母(673),移出调节套 (104)。)移出旋入套(103)上的C形环(121)和垫圈(122)。注意由于过滤件(125)和过滤件挡块(124)通过C形环(123 )与旋入套(103)安装在一起,不要再进一步拆卸。()行走阀柱的拆卸 旋松内六角头螺栓(273),移出弹簧盖(203)。 从壳体内整体移出由行走阀柱 (301)、弹簧(328和329)、弹 簧基座(331)、挡块(334)和垫片螺栓(333)组成的阀柱组合。注意当从壳体内取出阀柱组合时,注意不要损坏壳体。 用装有承口的台钳夹住行走阀柱(301)。移出垫片螺栓(333), 拆下弹簧(328和329)、弹簧基座)和挡块(334)。()支臂阀柱的拆卸 旋松内六角头螺栓(273),移出支臂盖(206)。 从壳体内整体移出由支臂阀柱 (302)、弹簧 (371和372)、弹簧基座(332)、 挡块(335)和垫片螺栓(336)组成的阀柱组合。 用装有承口的台钳夹住支臂阀柱 (302)。移出垫片螺栓(336), 拆下弹簧(371和372)、弹簧基座(332)和挡块(335)。 除非有特别的问题,否则不要再对斗杆阀杆(302)作进一步拆卸。如果确实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拆卸,请按下列步骤操作:) 用装有承口的台钳夹住支臂阀柱(302)的中间部分,移出两端的塞子(352 和341)。) 移出两端的塞子(352 和341)并取出整个次级阀柱(312)组合。移出安装在塞子(341)上的活塞(313)。) 用装有承口的台钳夹住次级阀柱(312),移出隔离支架(343),取出弹簧(329)和弹簧基座(358和359)。注意注意不要损坏次级阀柱(312)。) 由于次级阀柱(312),阀柱(314),弹簧(328),套(342),挡块(349)和C形环(339)安装成一体,不要再进一步拆卸。()主臂阀柱的拆卸 旋松内六角头螺栓(273),移出弹簧盖(201)。从壳体内整体移出由主臂阀柱(303)、弹簧(371和372)、 弹簧基座(332)、挡块(335)和垫片螺栓(336)组成的阀柱组合。 用台钳夹住阀柱组合一端的塞子,移出垫片螺栓(336), 拆下弹簧(371和372)、弹簧基座(332)和挡块(335)。 除非有特别的问题,不要再对主臂次级阀柱(303)作进一步 拆卸。如果确实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拆卸,请按下列步骤操作:) 用装有承口的台钳夹住主臂阀柱(303)的中间部分,移出塞子(353)。注意不要将台钳旋得过紧,以免造成主臂次级阀柱(303)变形。()阀盖的拆卸 旋下内六角头螺栓(273),拆下阀柱盖(202)。()移出端口卸压阀:移出 从壳体内移出端口卸压 阀(602)。拆卸 松开旋入套(102),从阀体(101)内取出弹簧(521和522)以及基座(541),从 基座(541)内取出活塞(301)和柱塞(511)。 移出旋入套(102)上的锁紧螺母(671)和调节螺钉(651), 取出弹簧基座(612)、弹簧(621)和提动头(611)。 注意由于过滤件(125)和过滤件挡块(124)通过C形环(123)与旋入套(102)安装在一起,不要再进一步拆卸。()移出锁定阀组合:旋松内六角头螺栓,移出锁定阀组合(252)。()负向控制卸压阀的拆卸: 移出塞子(551)。 移出提动头(611)、 弹簧(621)和卸压柱(631)。(10) 止回阀的拆卸:移出塞子(551),取出提动头(511)和弹簧(521)。(11) 壳体的拆卸:除非特殊需要,否则不要拆下壳体和的连接螺栓。 上述拆卸步骤中没有说明的塞子是工艺孔的盲塞和保持铸件清洁用的盲塞,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一般不要对它们进行拆卸。(12) 拆卸后的检验:用洁净的清洗用矿物油将拆卸下来的全部零件充分洗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干。然后,将它们放置在干净的纸或布上以便进行检验。 控制阀:) 检查所有零部件表面是否有毛刺、划痕、凹口或其他缺陷。)确认壳体和集成块的密封槽面光滑并且没有灰尘、凹痕或锈蚀。)如果壳体和集成块上的基座表面有凹痕或损伤,可采用研磨法修复。注意注意不要将研磨剂遗留在壳体和集成块上。)确认所有的滑动和配合零件可以用手移动并且所有凹槽和通道都没有异物。)如果弹簧断裂或变形,则需换新。)如果卸压阀工作不正常,则需进行修理,但要遵循拆卸和安装的前后步骤。)将所有的密封件和O形圈换新。 卸压阀:) 确认所有提动头和基座末端的座面没有缺陷并且是均匀的接触面。)用手来确认主提动头和基座可以轻松平滑地滑动。)确认主提动头的外表面和基座的内表面没有划痕等。)确认弹簧没有断裂、变形和磨损。)确认主提动头和基座部分的小孔没有被异物堵塞。)将所有O形圈换新。)如果在上述检验中发现轻微的损伤,可用研磨法修复。)如果发现不正常的零件,根据卸压阀的相应组件对其进行更换。安装在该安装部分,仅有文字说明。请参阅拆卸部分的图表和照片。说明中零件名称后面( )内的数字与结构图中的零件编号相对应。安装密封件的注意事项)注意防止密封件的制造缺陷和处理时的损坏。)给密封件和密封件装配部分施加润滑脂、液压油等,以保证足够的润滑。)不要过度拉伸密封件,以免造成永久变形。)装配O形圈时,注意不要采取滚动的方法来定位。另外,扭曲的O形圈在装配以后不能自行消除扭曲,因而会引起漏油。)用力矩扳手根据“维修标准”内相应的紧固力矩旋紧各个部分的紧固螺栓。()壳体的安装: 给壳体(101)和壳体B(102)装上O形圈(166和165),旋紧螺栓(974和975)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检查配合面是否有灰尘等,并确认O形圈是否可靠地安装在O形圈槽内。()塞子的安装: 旋紧塞子(159)至规定的力矩。注意、因为塞子(159)上有特殊的涂层,重新安装时务必使用新的。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用市场上的PT 1/8 塞子来替代,并绕上一圈半的密封胶带。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注意不能将密封胶带的碎片落到壳体内。、 使用密封胶带可能造成控制阀运行异常。所以尽可能不要使用。()止回阀的安装: 安装提动头(511,513,515和516)和弹簧(521,522和523)。给塞子(551,552和554)装上O形圈(561),并将其旋紧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按照下列组合使用提动头、弹簧和塞子。提动头弹簧塞子 记住:511521551 511 有 10个位置517521551 517 有 1 个位置515521551 515 有 1 个位置516523552 516 有 1 个位置(4)负向控制卸压阀的安装: 将提动头(611)、弹簧(621)和卸压柱(631)安装到壳体A (101)中。给塞子(551)装上O形圈(561),并将其旋紧至规定的力矩。()锁定阀组件的安装:给锁定阀组件(252)装上O形圈(163)并旋紧内六角头螺栓至规定的力矩。()端口卸压阀的安装:将端口卸压阀(602)装入壳体并旋紧至规定的力矩。以下是卸压阀自身的安装步骤) 给旋入套(102)装上O形圈(162和561)和挡圈(562)。在弹簧基座(612)上装好提动头(611)、弹簧(621)和O形圈(661)。然后,将弹簧基座(612)暂时装入旋入套(102)并旋上调节螺钉(651)和锁紧螺母(671)。 注意 确认提动头(611)已经牢固地装在旋入套(102)的基座部分。) 在柱塞(511)的基座(541)上装好O形圈(563)和挡圈(564)。然后安装柱塞(511)、活塞(301)和弹簧(521和 522)。) 将上述第2)条的基座(541)组件装入阀体(101)并旋紧上述第1)条的旋入套(102)组件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确认弹簧(521和522)的牢固定位。)由于压力调节要根据维修标准执行,所以只要暂时旋上调节螺钉(651)。()动臂阀杆的安装:给阀杆(动臂)(303)旋上堵头(353)。 用台钳夹住阀柱(主臂),装上弹簧基座(332)、弹簧(371和 372)以及挡块(335)并旋紧垫片螺栓(336)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在旋紧垫片螺栓(336)之前,先要涂上紧固剂 #262。 将上述第条和第条的阀柱组件装入壳体B(102)。注意 要小心且缓慢地将阀柱组件装入壳体B(102)。务必不要强行推入。()斗杆阀杆的安装: 用装有承口的台钳夹住次级阀柱(支臂)(312)。装上弹簧(329)和弹簧基座(358和359),并旋紧垫片螺栓(343)至规定 的力矩。注意 在旋紧垫片螺栓(343)之前,先要涂上紧固剂 #262。 将次级阀柱(支臂)(312)组件插入阀柱(支臂)(302),注意不要插错方向。确认活塞(313)已经插入塞子(341),装好塞子并旋紧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确认次级阀柱(支臂)(312)在阀柱(支臂)(302)中可以轻松地移动。 用台钳夹住阀柱(支臂)(302)一端的塞子(341),装上弹簧基座(332)、弹簧(371和372)以及挡块(335)并旋上垫片螺栓(336)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在旋紧垫片螺栓(336)之前,先要涂上紧固剂 #262。 将上述第条和第条的阀柱组件装入壳体A(101)。注意 要小心且缓慢地将阀柱组件装入壳体A(101)。务必不要强行推入。()行走阀柱的安装: 用装有承口的台钳夹住行走阀柱(301)的一端。装上弹簧基座(331)、弹簧(328和329)和挡块(334)并旋紧垫片螺栓(333)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在旋紧垫片螺栓(333)之前,先要涂上紧固剂 #262。 将上述第条的阀柱组件插入壳体A(101)和壳体B(102)。注意 要小心且缓慢地将阀柱组件装入壳体A(101)和壳体B(102)。务必不要强行推入。() 阀盖的安装: 将阀柱盖(202、204)装在行走阀柱、选择阀柱、摆动阀柱、支臂-1阀柱、主臂-1阀柱、挖斗阀柱和支臂-2阀柱的弹簧端的背端并旋紧内六角头螺栓(273)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确认O形圈(165和264)已经装入。 将弹簧盖(203和201)装在行走阀柱、选择阀柱、旁路切断阀柱、摆动阀柱、主臂-2阀柱、挖斗阀柱、摆动优先主臂阀柱和支臂-2阀柱的弹簧端并旋紧内六角头螺栓(273)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确认O形圈(261和262)已经装入。 将支臂盖(206)装在支臂阀柱和挖斗阀柱的弹簧端并旋紧内六角头螺栓(273)至规定的力矩。注意 确认O形圈(261)已经装入。将活塞(355)插入支臂的相应支臂盖(206),给塞子(551)装上O形圈(561)并旋紧塞子(551)至规定的力矩。()直行阀集成块的安装:将O形圈(165、166、167和266)装入直行阀集成块(103)并旋紧内六角头螺栓至规定的力矩。以下是直行阀集成块自身的安装步骤) 用台钳夹住壳体(103)。)将主卸压阀(601)装入壳体并旋紧至规定的力矩。(主卸压阀的安装步骤另行说明。)装上提动头(511)和弹簧(521),旋紧塞子(551)至规定的力矩。) 用六角扳手旋紧节流圈(357)至规定的力矩。然后,给塞子(156)装上O形圈(163)并旋紧塞子至规定的力矩。)装上活塞(309)、阀柱(308)、套(344)、弹簧基座(376)和弹簧(375),注意不要装错方向。然后,给塞子(356)装上O形圈(266)并旋紧塞子至规定的力矩。)装上阀柱(391)、弹簧(324和325)和挡块(338)。给旋入套 (251)装上O形圈(266)并旋紧旋入套至规定的力矩。()主卸压阀的安装: 将垫片(122)、C形圈(121)、O形圈(163和561)和挡圈(562)装入旋入套(103)。给挡块(613)装上活塞(614)和O形圈(661)。将其装入调节套(104)并暂时旋上调节螺钉(652)和锁紧螺母(671)。 将提动头(611)和弹簧(621)装入上述第条的旋入套(103) 并装上装有O形圈(663和664)的调节套(104)(上述第条)。注意 确认提动头(611)可靠地装在旋入套(103)的基座部分。将柱塞(512)和弹簧(521)装入基座(541)。将上述第条的基座装入上述第条的旋入套(103)组件并用C形圈(121)固定。 由于压力调节要根据维修标准执行,所以只要暂时旋上调节螺钉 (104和652)。维修标准1零件检验零件名称检查项目标准和措施壳体1)存在划痕、生锈或腐蚀。)如果零件的下列部分存在损伤,则需要更换该零件:-壳体前部和阀柱的滑动部分,特别是承受持续压力的脊面部分。-阀柱插入处的密封的窝袋部分。-与O形圈接触的端口密封部分。-每个主卸压阀、移动卸压阀和端口卸压阀的密封部分。 - 其他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损伤。阀柱1)存在划痕、咬口、铁锈或腐蚀。2)两端O形圈密封部分。3)将阀柱插入壳体孔,旋转 阀柱并往复移动。)如果外部滑动部分有划痕(特别是与密封件接触的部分),则要进行更换。)如果滑动部分有划痕,则要更换。3) 如果O形圈损坏或阀柱移动不平滑,则需要纠正或更换。提动头1)提动头或弹簧损坏。2)将提动头插入壳体并作试运行。1) 如果密封不完全,则需校正或更换。2)正常情况是可以轻松运行不被绊住。弹簧周围1)弹簧、弹簧基座、塞子或 阀盖有生锈、腐蚀、变形 或断裂。1)更换损坏严重的零件。阀柱密封周围1)外部漏油。2)密封盘有生锈、腐蚀或变 形。1)纠正或更换。2)纠正或更换。主卸压阀、端口卸压阀和负向控制卸压阀。1)外部生锈或损坏。2)阀座的接触面。3)提动头的接触面。4)不正常的弹簧。5)O形圈、挡圈和密封件。1)更换。2)如果损坏则进行更换。3)如果损坏则进行更换。4)更换。5)一般情况下进行100%更换。故障清除1)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应设法调查是控制阀失灵还是泵本身、辅助泵或回路出现了问题。为此,应当测量导向压力、泵输出压力、负载压力等各项。另外,即使只进行部分的拆卸和检查,也要遵照上述的拆卸和安装程序。2)由于灰尘对液压部件非常有害,所以要全力注意防止灰尘。即使进行部分的拆卸,也要落实防尘措施。3)小心处理移动件。即使是轻微损伤,也要用油石来修复。4) 操作时务必注意不要损伤O形圈的密封垫面。这种损伤极有可能造成漏油。1 控制阀现象可能的原因解决方法1 机器不行走也不摆动,运行速度慢(力量不 足)或反应缓慢。) 主卸压阀故障。 - 主提动头和基座之间有污垢。 - 提动头和基座之间有污垢。 - 主提动头被卡住。 - 弹簧断裂或乏力。 - 主提动头节流部分堵塞。 - 调节螺钉松动。) 测量主卸压阀的压力。 - 将阀门拆开,清洁零件。如果 损伤严重,则更换该组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