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末清初吴嘉纪与泰州东淘遗民诗群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筱琳 明木清初吴嘉纪与泰州尔淘适k 诗群研究 二 中文摘要 本文以明木清初吴嘉纪与泰州东淘遗民诗群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泰州东淘遗民 诗群的人员构成 形成与衰亡 诗歌创作的理论来源与艺术风格 并分析了清初著 名遗民诗人吴嘉纪在该诗群中的地位与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研考了该遗民诗人群 体 在清代诗歌史和泰州地域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前言主要就论文的研究对象 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作说明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明木清初遗民概念的界定与历代遗民诗的嬗变 具体就明术 遗民的概念 历代遗民诗的嬗变以及后世对遗民诗的认识与评价进行阐释 说明明 术清初遗民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明木清初遗民诗坛格局与泰州遗民诗群的产生 特别是论述 了清代诗学的地域性特色 以及这一特色特别明显的维扬诗群的主体之一泰州诗群 的时空背景和独特社会结构 并进而提出泰州诗群中长期被遗忘的东淘遗民诗群 且说明这一诗群的主体是清初最著名的遗民诗人 吴嘉纪 第三章围绕吴嘉纪与明木清初泰州东淘地区的遗民诗群进行论述 主要考证了 东淘地区遗民诗群出现的背景 淘上诗社的具体成员以及吴嘉纪与东淘地区的徽州 籍遗民诗人的关系 特别是依据地方文献 第一次考证出本地区遗民诗群的形成与 消亡时问 遗民诗群的具体成员 第一次明确了 淘上诗社 的成员与分期 第四章就明术清初泰州东淘遗民诗群形成的原因进行考证与说明 通过泰州地 区明代中期以后王学左派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受元术以来江南世家家族文化影响而 形成的家族文化传统 以及泰州盐税文化导致的大量徽州籍遗民的到来三方面因 素 说明清初泰州东淘遗民诗群形成具有多方面原因 第五章总结说明以吴嘉纪为代表的明木清初泰州东淘遗民诗群独特的文化意 蕴 具体就吴嘉纪和该诗群独特的布衣诗风 以及诗歌主题与审美倾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明术清初泰州东淘遗民诗群吴嘉纪 2 一 扬州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l o c a ld o c u m e n t s d e t a i l e dr e s e a r c ha r em a d eo nt h es t a f fc o m p o s i t i o n t h e t i m e t h ec a u s eo ff o r m a t i o na n dd i a p p e a r a n c ea n ds o u r c e so fp o e t r ya n da r ts t y l ew h i c h e x i s ti np o e t sg r o u po ft a i z h o ud o n g t a oa d h e r e n t s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h u s w u j i a j i t h ef a m o u sp o e ta d h e r e n t s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i so u t l i n e d t h ea c t u a ls t a t u s a n dr o l ei nt h ep o e t sg r o u p o nt h i sb a s i s p o e t sg r o u po ft a i z h o ua d h e r e n t so c c u p i e sa u n i q u ep o s i t i o na n dr o l ei nt h ep o e t r yh i s t o r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o ft h e t a i z h o u n e e d st o r e v i e wa n dd e e p s t u d y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p o e m sp r i m a r yo b j e c to fs t u d y 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a n d r e s e a r c hi d e a sf o ri l l u s t r a t i o n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l a t e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a n c i e n t c o n c e p to fd e f i n i n gd y n a s t yp o e m s s p e c i f i c a l l yo n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a n c i e n tc h i n a d y n a s t yp o e m sa n dp o e t r ya d h e r e n t sl a t e ro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s h o w st h a t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r yh a sad i s t i n c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t i m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p a t t e r no fl a t e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r ya n d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t a i z h o ud i e h a r dp o e t s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d i s c u s s e s t h er e g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r y a n dt h i sf e a t u r ew a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e v i d e n ti n o n eo ft h em a i nw e i y a n gp o e m st a i z h o up o e t sa g a i n s t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r e g i o n a la n d u n i q u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a n dt h u sm a k el o n gf o r g o t t e nt a i z h o up o e m se a s ta m o yd y n a s t y p o e t r ya n dt h ep o e t i c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m a i ng r o u pi st h em o s tf a m o u se a r l yq i n g d y n a s t yp o e t s w uj i aj i c h a p t e ri l la r o u n dt h ew uj i aj ia n dm i n ga n dq i n gt a i z h o ue a s ta m o yr e g i o n d i e h a r dp o e t sw e r ed i s c u s s e d t h em a i nr e s e a r c ho ft h ee a s ta m o ya r e ad i e h a r dp o e t si n 唐筱琳 明末清初吴嘉纪与泰州尔淘遗比诗群研究 3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s c o u r i n gt h ep o e t r yo fc o n c r e t em e m b e r sa n dw uj i aj ia n de a s ta m o y r e g i o nh u i z h o um e m b e r s h i pd y n a s t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p o e t p a r t i c u la r l yi n t h eh e l po fl o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b a s e do nr e s e a r c ho u to ft h ef i r s td y n a s t yp o e t si nt h er e g i o n 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t i m e t h es p e c i f i cm e m b e r so ft h ed y n a s t yp o e m s f i r s ti d e n t i f i e d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s c o u r i n gt h ep o e t r ys o c i e t y m e m b e r s a n ds u b p e r i o d c h a p t e ri vo h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st a i z h o ue a s ts c o u r i n g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a n de x p l a i nt h er e a s o n sw h y t a i z h o ua r e at h r o u g ht h em i d m i n g w a n gl e f ta f t e rt h es p r e a d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t h o u g h t b yt h el a t ey u a nd y n a s t yf a m i l yo f s o u t h e mc u l t u r a li n f l u e n c e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f a m i l ya n d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so f f a m i l y c u l t u r e l e a d i n gt oal a r g en u m b e ro ft a i z h o us a l td y n a s t yh u i z h o um e m b e r s h i pc o m i n g t h r e ef a c t o r sf u l l ye x p l a i nc l e a r l yt a i z h o ue a s ts c o u r i n gt h ee a r l yf o r m a t i o no fd i e h a r d p o e t si nan u m b e ro fr e a s o n s c h a p t e rv i s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o r d e r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n gc h i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p o e m st a i z h o ue a s ta m o y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s p e c i f i c a l l yo nt h ew uj i aj ia n dt h ep o e t sc o m m o n e ru n i q u ep o e t r y c u l t u r e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p o e t r yt h e m e sa n da e s t h e t i ct e n d e n c i e sd e s c r i b e d k e yw o r d s b e t w e e nt h ee n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z h o u d o n g t a od i e h a r dp o e t sw u j i a j i 扬州1 人学硕 学位论文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 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庵臻k 拥牝 签字同期 如后年f 月 f f l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一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 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 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 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隽觫 签字f t 菇i z 诤年 月略日 翮躲钐彩睇 本页为学位论文末页 如论文为密件可不授权 但论文原创必须声明 4 一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i jl 月l j吾 一 研究对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 清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其时诗歌创作繁荣 名家辈出 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 士大夫目睹故国沦丧 外族入主 他们当中有人 委身于敌 有人积极抗争 有人寄情山水 不问世俗 无一例外地 他们将他们的 思想形诸笔端 以诗寄情 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应属遗民诗人了 遗民是一种历史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每于朝代更迭之际 都会出现一批 怀道抱德 不仕新朝的士人 他们往往以文化承传者的姿态出现 在生死去就之际 坚守民族气节 矢志不移 在国破家亡的沉痛际遇中 深味现实的苦难 生存的危 机 以生命的艰辛实践完成着不朽灵魂丰碑的铸造 在外族入主之际 遗民的人生 实践往往无形中起着维护和保存独立的民族文化的作用 这种实践本身恰恰就足民 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体现 因而可以越千古而不减其感奋人心的力量 从这一意义上讲 遗民本质上是文化遗民 在历史上 清初明遗民是最具自觉 性 最成熟的一代 较前代遗民 他们人数空前 且遗民心态充分展现 群体性 地域性明显 文化创造异常活跃 确立了具有特定生存方式 价值标准的遗民传统 清初的遗民诗人有四百多人 诗作近三千首 这些诗歌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峰持 民族气节 揭露清兵暴行 颂扬抗清英烈 寄托故国哀思 很多作品表现了民众在 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亡国之痛 呈现出慷慨苍凉 激昂悲壮的艺术风格 如其代表人物顾炎武在诗中将晚明统治者的腐朽堕落 清兵入关后的残酷杀戮行 为 汉族人民的灾难和反抗熔为一炉 表现了强烈的兴亡感慨 吴嘉纪在诗中表现 的明清易代之际的民族矛盾和亡国之痛 特别是反映海滨地区民众的苫难生活 穷 富的强烈对比 感情真切沉痛 屈大均诗中那誓不降清的民族气节 复国无望 壮 志难酬的悲叹 堪称清初遗民诗之绝笔 遗民诗人作为当时诗坛的重要力量 诗歌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其他诗人 泰 州遗民诗人吴嘉纪及以其为中心的地域移民诗群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唐筱琳 明末清初吴嘉纪与泰州尔淘遗氏诗群研究 三 二 研究现状 一 就整个明木清初遗民诗歌史的研究而言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北京晨报 艺圃专栏 1 9 3 6 年3 月7 日 9 同 1 0 日 连载 明遗民诗史 的发轫 中经六十年代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 以 遗民 诗 为题专节列述清初明遗民诗歌创作成就的培育 至八 九十年代 有关清初 明遗民及其诗歌创作的研究遂r 益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近年明遗民研究 更是层层深入 苏州大学钱仲联先生的 清诗纪事 明遗民卷 广泛搜存明遗民 诗歌 并从文学发展史的高度出发 总结了遗民诗的经验 成就 二 就明木清初遗民所创作的诗歌作品本身的研究而言 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多属资料性 流派性 个案性研究 属于总体性正面宏观 把握的不多 对遗民诗在明清诗歌史上的地位这一根本问题讨论更少 拿专门的清诗史著作如吴宏一 清代诗学初探 台北牧章出版社 1 9 7 7 霍 有明 清代诗歌发展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1 9 9 4 张健 清代诗学研究 北京 大学出版社 1 9 9 9 等来说 它们虽都把大半篇幅用在对清初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 的考察上 体现了对清初这一明清诗歌转折关键时期的重视 但在具体描述清初诗 歌走向时 大多连 遗民诗 的辑录也没有列出 更不要说给予明确定位了 一 朱则杰 清诗史 虽然承认 清初遗民诗在整个诗歌史上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 的 但也仅就其 受到过元初遗民诗的影响 又 后来居上 远远超过了元初遗 民诗 1 9 9 9 年袁行霈等主编 中国文学史 说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 的作品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 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 律 笔力道劲 沉痛悲壮 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2 0 0 2 年严迪昌先生著 清诗史 用超过全书四分之一 二十余万言 按地域 先后阐述了清初 遗民诗界 的繁富景观 引言称遗民诗群 深寄以家国沦亡之痛 而足能感鬼神 泣风雨的血泪歌吟 自然具有巨大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为一 朱则杰 清请史 m j 江苏 江苏古篇 i 版社 2 0 0 0 瘩袁行霈等 中国文学史 第一二版第网卷 m j 北京 高等教育 l 版社 2 0 0 5 2 1 0 2 1 1 一6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代清诗起首之章增添着凄楚蕴结 血泪飘萧的悲歌色调 是一个泯灭了原有的各 自域审美畛 超越了 因 变 纠缠和 门户之见 宗派习气 冲决官方尊崇 的醇雅诗风束缚的 悲怆诗人 的融汇聚合 是明中叶以来诗史的一个 转化 m 三 就具体的遗民诗人个体的研究而言 近人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 收录了明遗民诗人 列为前编 邓之诚以史学家 治诗 对这些诗人生平经历精确考订 并对著作版本 序跋 注家介绍评说 学术 性极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近年来 清初遗民诗人研究已经由一开始的整体性群 体研究 并发展到现在的地域性遗民研究 四 就遗民诗人的群体特别是泰州遗民诗群的研究而言 2 0 世纪9 0 年代后以复旦大学 苏州大学等为代表 丌始逐渐重视清代遗民诗 人群体研究 其中 苏州大学严迪昌 中国社科院蒋寅 复旦大学张兵等渚先生 均就明末清初泰州遗民诗群进行深入研究 但长期以来 在维扬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中 出现了重扬州 轻泰州 重前期 康 熙中期以前 轻后期 康熙中期直至乾隆初年 重对著名人物邓汉仪 费密 黄 云等个体人物的研究 轻对后期的主要作家群如东淘诗群 昭阳诗群 徽籍移民诗 群等的研究 尽管对后期涛群中的主要人物吴嘉纪研究较多 但更多的是研究其后 半生在扬州时期的诗歌创作以及与王士禳 周亮工等人交往 其诗歌内容的研究也 更多的是关注一些所谓的现实主义作品 而对占其诗集中六成以上的与地方遗民交 往以及反映本地区风物与记载特殊历史时期地方历史事件的诗歌研究 基本无人涉 猎 这一现象 完全忽视了他作为一个主要文学团体中骨干成员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三 研究思路 笔者经对 陋轩诗 详细阅读 发现其中仅题目中标明的明末清初时人2 3 4 人 左右 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吴嘉纪有往来 一些人与吴交往尤多 这些人中 有隐士 遗民 布衣 达官 僧道 商人 奇人异士等 其多数同时也是诗人或学者 其中 吴嘉纪与程岫 汪楫 吴唐 孙枝蔚 郝羽吉 吴雨臣 程澎 王太丹 方文 戴 胜徵 方丽祖等遗民诗人则过从尤密 据张景宗 吴野人先生墓碑记 载 吴 严迪昌 清诗史 m 南京 江苏古籍j 版社 2 0 0 1 1 5 3 唐筱琳 明末清初吴嘉纪与泰州尔淘遗l 心诗群研究 三 与杜于皂 方鑫山 孙豹人一时诸名士分执坛坫 殆有过之而无不及 山此可 以推断 吴嘉纪应是当地诗坛的领军人物 本文拟从从经济 文化 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地域因素 论述明末清初泰州地区 独特社会因素对文学创作特别是该遗民诗群创作的影响 明确在清初遗民诗界 乃 至整个清代诗坛泰州东淘遗民诗群独具的价值以及吴嘉纪在这一遗民诗群中的地 位与影响 通过对本地区泰州 扬州 南通 盐城等地地方文献的深入挖掘与整理 并立 足于整个清代诗歌史和泰州地方文化史 第一次阐明东淘诗群形成与衰亡的时间 该文学团体的人员构成 以及吴嘉纪在东淘诗群中的实际地位与所起作用 并探讨 这一诗群与同时期本地区其他诗群的关系 该诗群成员的诗歌创作的理论来源 诗 歌风格 创作内容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 全面论述这一兼有明木清初众多遗民诗群 特点 影响颇为深远的布衣遗民文学团体在整个清代诗歌史和地域文化史上的地位 与作用 o 清夏嘉谷 陋轩集 m 清道光二十年刻 泰州 泰州图书馆藏 扬州人学硕一卜学位论文 第一章明末清初遗民概念的界定与历代遗民诗概貌 第一节明末清初遗民概念的界定 对于明末清初的遗民概念的确定 则需对中国文化史上的 遗民 概念进行界 定 还必须立足于明末清初特定的历史文化范围内 对其作整体性分析 一 遗民 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定内涵 追本溯源 遗民 一词在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三个义项 一是泛指后裔 二是 专指亡国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如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云 遗民泪尽 胡尘罩 南望王师又一年 关山月 亦云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其中 遗民 显然指北宋灭亡后遗留下来的老百姓 三是特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 的人 如 艺文类聚 卷七引汉杜笃 首阳山赋 载 其二老 指伯夷 叔齐 乃 答余日 吾殷之遗民也 不难看出 在这三个义项中 只有第三个才与我们所 说的 遗民 最接近 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史上 遗民 一词又常常与 隐士 高士 处士 逸士 逸民 等概念混淆 尤其与 逸民 概念混用的情况更多 其实 若稍加辨析即可看出 遗民 与这些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还是有着明 显的区别 这里 隐士 与 逸士 大致相同 均指那些远离或逃避社会现实 隐居不仕的士人 而 高士 即今之所谓 高人 超越世俗 在政治行为上有仕 者 也有不仕者 至于 处士 其侧重点则在 不官于朝而居家 但是 从古至今 将遗民称为 隐士 高士 处士 者多有其人 如清人孙枝蔚 吴宾贤陋轩集序 日 宾贤 今之处士 即把明遗民吴嘉 纪称为 处士 古代所谓 逸民 虽也指避世隐居者 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内 涵与外延往往与 遗民 对等 再如王猷定 宋遗民广录序 云 存宋者 遗民也 至屈大均 书逸民传后 则引作 存宋者 逸民也 实际上 逸民 与 遗民 在外延上有大小之别 是 清汪懋麟 西尺梧嗣阁集 m j i 海 上海古籍 版社 1 9 8 0 影印本 2 5 7 唐筱琳 明木清初吴嘉纪与泰州尔淘遗 屯诗群研究 9 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 这一点清代全祖望已在 移明史馆贴子血 中辨之甚明 而自 后汉书 将那些因亡国而隐居不仕的遗民和在太平之时隐退的逸民混合为 逸 民传 直到 清史稿 将遗臣与逸士合立 遗逸传 也可看出人们认识的变化 一方面是两个 甚至多个概念混淆不清 交叉使用 另一方面 在不少清初明遗民 和具有浓厚民族思想的文人那里却辨之特严 决不含混 顾炎武 宋遗民所知传 归庄 历代遗民录序 邵廷案 宋遗民所知传 明遗民所知传 等处均有辨析 其中邵廷案 宋遗民所知传 在称赞宋遗民之节行时曾云 於乎 以翱 谢翱 等 之才情操行 不得与严光 高凤同为盛世之逸民 而乃以遗民著 岂其志也夫 然 亦岂非其犹幸也夫 他将 逸 与 遗 分别得很清楚 归庄在为时人朱子素 历代遗民录 作 序 时曾指出 孔子表逸民 首伯 夷 叔齐 遗民录 亦始于两人 而其用意则异 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 皆谓 之逸民 而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 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 其叙四皓 但载 紫芝 之歌 而削其羽翼太子之事 此虽本之涑水 其意亦为秦之遗民 不当复为汉出也 可谓严矣 遗民之类有三 如生于汉朝 遭新莽之乱 遂终身不仕 若逢萌 向长 者 遗民也 仕于汉朝 而洁身于居摄之后 若梅福 郭钦 蒋诩者 遗臣也 而 既不复仕 则亦遗民也 孙奋 郅恽 郭宪 桓荣诸人 皆显于东京矣 而亦录之 者 以其不仕莽朝 则亦汉之遗民也 徐稚 姜肱之伦 高士之最著者 以不在废 兴之际 故皆不录 魏晋以下 以此类推 故遗民之称 视其一时之去就 而不 系乎终身之显晦 所以与孔子之表逸民 皇甫谧之传高士 微有不同者也 归 庄集 卷三 在这里 归庄不仅指出朱子素之 历代遗民录 在用意上异于圣人 而且严格 审析了 遗民 与 逸民 之异 在他看来 所谓 逸民 殆指居清平之世而隐 逸之人 而 遗民 者 则为处江山易代之际 忠于先朝而耻仕新朝者 这与我 们的看法比较接近 同时 归庄还区分了遗民之类别 所称遗民类别有三 实际上 不外乎 已仕 未仕 两种 正如卓尔堪 遗民诗凡例 所说 自显仕以及 布衣 成日遗民 这显然是着眼于遗民在先朝的社会行为而言 清代初年 时人曾称徐枋与沈寿民 巢鸣盛为 海内三遗民 可见 遗民 塑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字并不为时论所轻许 上述一些出渚遗民的 遗民 概念辨析 当然包含着遗民 的自我界说与自我诠释 而价值判断与道德评估的成分办显而易见 由此不难看出 所谓 隐逸 在多数情况下 不只是个人化的生存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选择 而且 包含着政治批评和政治态度的表达 不可否认的是 遗民 确也将上述选择与表 达强化了 这不仅仅在于他们将政治对立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且借诸 易代 以强化的方式 表达了对于士之为 士 的理解 对于士的独立性 士的选择自由 的理解 二 明末清初 遗民 概念的界定 鉴于上述认识 我们试对 遗民 做作出如下界说 首先 作为遗民 必须是生活于新旧王朝交替之际 身历两朝乃至两朝以上的 士人 不论他们在故国出仕与否 是否有功名 但在新朝必不应科举 更不能出仕 其中如宋遗民入元后曾出任学官 明遗民入清后曾入幕者当不予计较 其次 作为遗民 其内心深处必须怀有较强烈的遗民意识 这样 至少有两类人可划出遗民之列 一是殉国的烈士 如南宋之文天祥 明之陈子龙 夏完淳 张煌言等人 二是入新朝后曾一度参加科举考试 但旋即 弃去者 如清初之吕留良 李因笃 侯方域等人 至于那些虽自称为遗民 或以遗 民自居而诗文作品中也抒发兴亡之感 寄寓故国之思 但实际上却有过短暂出仕新 朝经历的人 我们只能将其归入贰臣行列 这不仅仅是一种道义或人格上的评判 还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审视 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定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 识 至于 明末清初遗民 本文原则上指明亡后不再干谒禄位的人 或因忠于前 朝而隐退者 当然 这一时期很多读书人并不是在明亡后便立即改节易行 例如施 闺章 1 6 1 9 1 6 8 3 等 到康熙十七年 1 6 7 8 才迫于无奈参加博学鸿辞试 因此 由于他们一同未仕清 仍应作遗民看待 后文将要论述到的东淘遗民诗群中 的张幼学 陆舜以及汪楫等 均属于这一范畴 只要他们没有正式仕清 其人我们 均归属于明遗民 其诗作 也均诗作明遗民诗 综上所述 在明清易代 异质的满汉文化剧烈冲突的历史背景下 衍生出一个 唐筱琳 明木清初吴嘉纪与泰州东淘遗l 屯诗群研究 旦 独特的士群 他们或徜徉江湖 啸傲山林 或卜居土穴 柴门自封 或潜迹伽蓝 逃于方外 他们就是怀亡国之痛 抱禾黍之戚 遁世而无闷 困厄穷饿而不悔 守 死不贰的明遗民 第二节历代遗民诗概貌 如上文所言 在中国古代 每逢沧桑易代之际 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之后 总会 出现一批不仕新朝的士人 这些人 习惯上被称为遗民 他们一直以一个相对完整 的社会群体的面貌活动在历史舞台上 这个社会群体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属于隐士的 一种类型 明显地体现出隐士的人格特征 但是它又绝不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 在 变化流动的长远历程中 越到后来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越加密切 他们不仅以自己高 尚的志节树起了一座人格丰碑 而且积极从事文化的创造 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 过重大贡献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遗民文化创造中最具特色 最有成就者当为诗歌 尤其是明木清初遗民诗 不仅是清诗的主流 而且在中国古代诗史上占有相当重要 的位置 一 中国遗民史的嬗变与遗民史的主调 中国历代的 f 史中虽然有 逸民 隐逸 高逸 处士 逸士 遗逸 诸传 但并没有给遗民立专传 真正地 较大规模地为遗民撰写专书 则是元 明 时代的普通文人 特别是清初的明遗民 明清之际有关遗民的论说 不仅仅是明遗 民自我界定 自我诠释的常用方式 而且几乎涉及了整整一部遗民史 若仔细梳理 一下这些材料 历代遗民总貌与遗民诗之嬗变轨迹便不难看出 可以肯定地说 自 从有了真 f 意义上的朝代更替 便有了遗民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 较大规模的社 会阶层和文人群体而出现 则是在宋金元之际和明清之际 毫无疑问 遗民史砥因 有了宋遗民和明遗民 才具有史的规模 才成其为 史 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 最早的遗民当为商周之际的伯夷 叔齐 孔子在 论语 中曾四次提到他们 并且称赞道 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者 伯夷 叔齐欤 孟 子 庄子 吕氏春秋 韩非子 等书也曾提到伯夷 叔齐 尽管其身分模糊 卫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不清 但均被赋予 定的道德意义 至司马迁作 史记 始为二人立传 且置诸 列传 之首 伯夷 叔齐爿 以较清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尽管司马迁笔f 有 关伯夷 叔齐附会的成分太多 但作为遗民的强烈的道德操守与不屈的反抗精神却 在伯夷 叔齐身上得到了最完整的展示 作为一种范型 后来的萨史作 隐逸传 再也无法绕开他们 其人格力量于后世隐士 尤其是遗民的感召与影响实不难想见 伯夷 叔齐吟唱过的那首情辞凄切的 采薇歌 可能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遗 民诗了 其献身抗暴的不屈精神 伤时叹逝 怀旧念往的强烈主题 又何尝不是后 代遗民诗一再吟唱的主调 二 中国遗民诗史上的遗民诗人群体 后世遗民以较为规范的诗人群体而出现 当在金元之际与宋元之际 金代遗民 甚多 可以认为这是中国遗民史上继西汉王莽篡政之后出现的第二个高潮 但以诗 人身分而出现者 除元好问之外 便是 河汾诸老 元好问无疑是遗民史上的第 一位大诗人 他尽管对自己的遗民身分有过理性的思考 但 遗山文集 中的不少 诗歌仍透露出诗人于出处 去就之际的矛盾心态 他经常表现出一种自以为悲壮的 历史责任感 有时甚至产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行为 体现了中国正统儒 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 元好问谋修金朝正史不成 即编撰 中州集 百余卷 又为 金源君臣言行录 毅然以拯救中州文献为己任 在他那罩 前代遗民世代 相承的偏于 隐 的思想和行为都被淡化了 拯物救世的入世思想反而被强化 这 对清代初年遗民文化与遗民学术研究的繁兴而言 无疑有过先导的作用 所谓 河 汾诸老 因元大德年问房祺所编 河汾诸老诗集 而得名 房氏此集 辑录了段 克己 段成己 曹之谦8 位河汾诗人的诗作共2 0 1 首 这些诗人除二陈外 其余6 人均为遗民 因此 我们不妨也把 河汾诸老 看成中国最早的一个遗民诗群 南宋是中国遗民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宋王朝高度发达的理学使节操观念深入 人心 而积贫积弱的国势又使广大士人一直处于忧愤的心境之中 当蒙元贵族以少 数民族的身分而君临天下时 士人意识中潜存的夷夏观念便复活了 强烈的民族情 绪与不事二姓的忠诚叠合在一起 不仅使南宋遗民群体在规模上空前地壮大 而且 在人格特征上也愈加突出 现存最早辑存宋遗民诗文的程敏政 宋遗民录 共录谢 唐筱琳 明木清初吴嘉纪与泰州尔淘遗民诗群研究 旦 翱 郑思肖等南宋遗民1 1 人 李长科 广宋遗民录 书虽佚 但据李应机致黄容 书可知 此书录宋遗民未仕者1 7 0 人 仕者1 3 2 人 计3 0 2 人 朱明德之 广宋遗 民录 据顾炎武 亭林文集 卷二 广宋遗民录序 可知 共得宋遗民4 0 0 多人 可见 宋遗民群体规模之大确为空前 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j 下是在明遗民和清初士人以自我描述 自我状写的方式 认知宋遗民时 这个群体的忠义行为 节操观念 文化价值爿 得以发扬光大 才被 赋予真j 下的 遗民 意义 也j 下是出于对宋遗民的景仰与仿效 明遗民才成为中国 历史上最具有遗民特质的一个文化群体 三 明末清初遗民在中国遗民史上的地位 明遗民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位借助了宋遗民 而也正是在对自我命运的深刻体 认中 明遗民的遗民品格才得以凸现 在宋遗民那罩 遗民诗的隐逸主调趋于黯淡 沧桑变易的感受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被大大强化 尽管仍是悲痛 伤感 但孤臣 义士般的抗争主调犹如潜在的暗流 激扬着明遗民的斗志 使中国遗民诗史中的抗 争主题至明遗民而达到辉煌的顶点 因此 明木清初遗民史是中国遗民史上继宋遗民史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明 遗民在宋遗民的基础上 把中国遗民诗的创作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遗民人数的空前 增多 遗民心态的充分呈现 遗民群体特征的明显展示 遗民文化创造的异常活跃 都使这个社会阶层卓然凸现于它的时代 第三节后世对明末清初遗民诗的认识与评价 就明木清初遗民诗史而言 自清初以来 关注明遗民的著作不绝如缕 如卓尔 堪 明遗民诗 黄容 明遗民录 阙名朝鲜人 阜明遗民传 邵廷案 明遗 民所知传 孙静庵 明遗民录 陈伯陶 胜朝粤东遗民录 陈去病 明遗民录 秦光玉 明季滇南遗民录 许承尧 歙事闲谭 等等 一 遗民诗在清初诗歌史上的地位 遗民诗在清初诗歌史上到底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这一问题的澄清不仅有助于更 旦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准确地理解清初遗民诗 而且有利于更科学全面地把握整个清初诗歌面貌 乾隆间全祖望编的 续甬上耆旧诗 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 该集选录力 历以来 宁波一郡诗人诗作 根据检阅 其中从卷十六 披缁诸公之三 至卷七十九 蚕瓮 居诸子之三 全为明遗民之作 计收遗民诗人2 1 5 人 诗集 含诗文合集 1 0 9 部 诗歌9 2 1 3 首 由此可见 清初仅宁波一郡 幸而传世的遗民诗人诗作就有如此之 众 这使我们相信 当时全国遗民诗人诗作的实际数量 恐怕分别要数以万计和十 b 诗 雹 明遗民史的勾勒在明遗民和清初士人那里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如邵廷窠 明遗 民所知传 就已为其同时代的5 0 余位遗民立传 及至清末民初 众多学术大家对 明遗民进行再度 发现 明遗民的总貌 则已基本上呈现于世人面前 时人孙静 庵 明遗民录 已得明遗民5 0 0 余家 今人谢正光先生 明遗民传记索引 根据 明遗民传记资料2 0 8 种 总共得出明遗民2 3 1 1 人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明末清初遗民群体又是一个人才库 他们尽管以不为 当政者所用相标榜 但他们实际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事着文化的创造 在中国 历史上 尤其是明遗民值得我们给与关注 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 已经完全自觉地 跳出夷夏思想的怪圈 更时时以拯救民族文化为己任 其强烈的批判意识 以天下 为己任的责任感 不仅促使了清初学风的转变 而且使中国古代士人忧国忧民的思 想情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 明遗民诗的认识价值与审美意义 综上所述 崛起于沧桑易代之际的遗民文化 遗民文学 尤其是遗民诗歌 从 多层次 多角度展现了那一个个特定历史阶段的风云变幻 一代代士人凄苦而又复 杂的心路历程 其认识价值与审美意义均值得肯定 所以 一生专力 从事萨经榷史之学 尤留心明季遗事 的清人杨凤苞曾谓 明社既屋 士之憔悴失职 高蹈而能文者 相率结为诗社 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 感 大江以南 无地无之 国严迪r 清诗史 m 浙江古籍j l j 版社2 0 0 2 1 3 6 每清杨凤苞 秋室集 卷一 书南山学 举遗集 上海 1 海古籍i i 版社 1 9 8 4 影印奉 3 7 唐筱琳 昵东清初吴嘉纪与泰州尔淘遗l 屯诗群研究堕 因此说 清初数十年间 由遗民诗人推动的涛歌创作比历史上任何繁荣时期都 更加繁荣 他们所创作的诗歌 其所包含的认识价值与审美意义在诗歌史上占有重 要的一席之地 至于明遗民诗人 卓尔堪 明遗民诗 共录5 2 5 家 其中1 7 家重出 实得5 0 8 家 选诗2 8 6 7 首 钱仲联先生主编之 清诗纪事 明遗民卷 收4 0 2 家 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 共收遗民诗人1 5 8 家 这些遗民的诗集邓先生均曾亲自过目 那 么 明遗民有诗集流传至今者当有一二百家 如此庞大的诗人群体 在中国文学史 上确也少见 众所周知 从明诗到清诗的转换 明清之际当为关键 而清诗又号称 中兴 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根本就不容忽视 所以 明遗民诗在清代诗歌史 和整个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文学史背景中的地位不容忽略 此外 清初遗民诗对于整部清代诗史而言 不仅仅是一个创作高峰 而且的的 确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只有明遗民才将中国的遗民史走 到了尽头 也给中国遗民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所以 明术清初的遗民诗与其说是一个终结 还不如说是一个辉煌的开始 总之 明木清初的遗民诗 以传统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清初民族矛盾中汉族文人 的民族情绪和亡国之痛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种民族耻辱和个人情怀压抑的深 悲巨痛 使他们的诗歌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感伤色彩 这与清代审美思潮中的感伤潮 流是完全一致的 扬州人学硕 学位论文 第二章明末清初遗民诗坛格局与泰州遗民诗群 第一节清代诗学的地域性特色 清孔尚任 官梅堂诗集序 有这样一段概述 吾阅近诗选本 于吴 越得其 丘 于齐 鲁 燕 赵 中州得其三 于秦 晋 巴蜀得其一 于闽 楚 粤 滇爵得 其一 文化的地域分布差异 自古以来就有 这种差异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消长变更 变更j 下表示文化的推进 其中 以江 浙 皖为主体的东南地域 在中国文化史上 自南宋以来已成为文化的密集中心 到了明代前中期 东南地区内部文化中心曾发 生过地域上的变易 其中 就诗歌发展史而言 吴 越二地文化中心的位置曾几经 迁移 到了清代则又产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文化史上地域文化的演变 与地区性 政治 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 所以 因此与作为文化史的一部分 文人群的集结和 活跃的差异 客观上可以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层面的风貌特征 但就文学团体 范畴而占 由地域命名的流派明代已有很多 但更为兴旺的则是在清代 所以 蒋寅 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 一文中曾指出 文学史发展 到明清时代 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在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 解和尊崇 创作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 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 体现为对乡里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 在批评上则呈现为对地域文学特征的自觉意 识和强调 固 因此 以地域文学为对象的文学选本 也是明清总集类数量最丰富 最引人注 目 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是数量庞大的郡邑诗选和诗话 显示出强烈的以地域为 视角和单位来搜集 遴选 编集 批评诗歌的自觉意识 仅仅以泰州一地为例 民 国以来 先后就有夏荃 海陵诗征 韩国钧 海陵丛刻 陆铨 泰县著述考 等 o 渍沈德潜 清诗别裁集 上 卷六末 m l 海古籍f l 版社 1 9 8 1 2 4 9 园蒋寅 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 中国利 会科学 j 2 0 0 3 5 1 6 6 1 7 6 唐筱琳 明木清初吴嘉纪与泰州东淘遗氏诗群研究 旦 对清代泰州地区诗歌进行了总结性辑录 明清时代疆域开拓 交通发达 强大的一统国家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南方经济 文化的发展 不仅江 浙 赣 川等自唐宋以来文学基础雄厚的地区文学事业持续 繁荣 闽 粤 滇 黔等历来较闭塞落后的地区 也成为新兴的文学基地 广袤的 中华大地已形成不同往昔的多元的文学格局和异彩纷呈的地域特征 明初开国 由越派 吴派 江西派 闽派 五粤派瓜分诗坛的局面 可以视为 一个象征性的标志 预示了以地域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清代的文坛基 本是以星罗棋布的地域文学集团为单位构成的 除文学史常提到的桐城 阳湖派古 文 常州派骈文 阳羡 浙西派词 吴江派戏曲 诗更有虞山派 河朔诗派 畿辅 七名公 江左三布衣 岭南三大家 西泠十子 关中三李 浙西六家 岭南四家 娄江十子 江左十五子 吴会英才十六人 辽东三老 江西四才子 吴门七子 嘉 定后四先生 后南园五先生 毗陵四子 越中七子 高密派 湘中五子等等 诗社 更是不胜枚举 可以说 地域诗派的强大实力 己改变了传统的以思潮和时尚为 主导的诗坛格局 出现了以地域性为主的诗坛格局 疆域划一的明清时代 南北沟通和交流的愈益普遍 带给人的是对地域文学传 统的多样性感知 这些具体的感知转而深化为人们对自身所属的地域传统的体认 促进自我认同的形成 事实上 地域传统观念正是在这对他者的认识中逐渐明确起 来 并反过来陶铸人们的审美趣味 影响人们的创作观念的 总之 在清代诗学中 地域意识已是渗透到诗人思想深处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变 量因素 经常在具体的诗歌创作 批评和诗学论争中潜在地影响着他们的见解和倾 向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清代诗学中的地域观念不单纯是地域文化在文学批评中的反 映 它同时也参与了地域文化传统的建构 这是我们在研究清代文学和清代文化时 不能不加以考虑的 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 上 m i 海古籍j l 版祉 1 9 8 4 1 0 0 扬州人学硕 学1 1 f 论文 第二节清初遗民诗坛与维扬地区遗民诗人的聚集 清代初年的遗民诗歌 既是古代遗民诗史的完美终结 又是清代诗史的辉煌起 点 在清代诗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均产生过深广的影响 所谓 清初 遗民诗群 实即 清初明代遗民诗群 的省称 这是一个在以明清易代为契机的 社会大转型中毅然崛起的诗人群体 一 清初遗民诗坛的区域性 群体性特点 自南宋以来 遗民诗人就呈现出了区域性 群体性的特点 这有对前代的继承 也有自己的创新 更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就明末清初的遗民而言 他们上承南 宋遗民的传统 同时分布区域更广 如广东 福建 浙江等地 群体更庞大 少至 六七人 多至几十甚至上百人 且区域间的交融 群体问的交流更频繁 谈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经济 文化 意识形态等领域 经济上 出 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以及市民意识的觉醒 江浙一带出现畸 形的繁华 文化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中甸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毛织品行业透视
- 河北省新河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无极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商场电工系统调试与验收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水泥产品质量保证与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充电桩安装与电力系统接入合同模板
- 2025版影视动画设计费合作协议书下载
- 2025年度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绩效评估与薪酬调整合同
- 2025版石膏制品批发采购合同范本
-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DG-TJ08-2461-2024 旧住房更新改造查勘标准
- 电梯型式试验规则
- 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
- 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培训
- 广西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真题(含答案及听力音频听力原文)
- 财务给研发培训课件
- 篮球教练培训课课件
- 危重症患者护理常规及工作流程
- 2025至2030中国汽车空调压缩机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人工流产并发症及其护理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